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植物大遗存的采样与提取

自编实验教材之植物大遗存的采样与提取靳桂云陈雪香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2005年6月
自编实验教材之—— 植物大遗存的 采样与提取 靳桂云 陈雪香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2005 年 6 月

目录3一、概论4二、炭化类植物大遗存的获取15三、饱水、脱水类植物大遗存的获取17四、印痕类植物遗存的获取2
2 目 录 一、概论 3 二、炭化类植物大遗存的获取 4 三、饱水、脱水类植物大遗存的获取 15 四、印痕类植物遗存的获取 17

一、概论植物考古就是借助一些植物学的方法探讨古代人类生活方式,解释古代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过程的一门学科。植物考古的特殊之处就在手它独特的研究对象上,即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代植物遗存。所谓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的是指那些根据人类的不同需要被人类利用的植物遗存,如植物采集和栽培活动、炊煮活动、建筑活动留下的植物遗存,其中食物遗存可作为探讨古代农业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证据,而燃料、建筑材料和工具等则是人类利用植物的证据;而与人类活动间接相关的是指那些影响到人类社会形态的自然植被遗存,其主要记录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气候背景等(刘长江等,2008)。植物是有机质,因此不是所有的植物或植物器官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长时期的在考古遗址中得以保存。因此,目前的植物考古研究的古代植物遗存主要有植物大遗存(macroremains,包括植物种子、果核、果壳和炭屑等)和植物微体遗存(microremains,包括植硅体、孢粉和淀粉粒)两大类。要对这些植物遗存进行研究,首要的任务是从考古遗址中获取到它们。下面我们将对植物大遗存的获取方法进行介绍。植物大遗存包括种子、果实、木材、块茎、根茎、球茎、茎杆和纤维等。对这些植物遗存的观察,一般用肉眼、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即可进行。需要指出的是种子或果实的种类约占大遗存种类总数的95%,其他器官如根茎(姜、藕)、块茎(芋)、鳞茎(葱、蒜)、纤维(麻、棉)、叶和茎杆等约占5%。种子、果实成为植物遗存中的主要研究对象,原因有很多。所以我们对植物大遗存的研究主要是对植物种子、果实以及木材遗存的研究。植物的种子、果实以及木材遗存只有在一定的保存条件下才能在考古遗址中保存下来,根据其保存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一下四类:炭化类、干燥类、浸水类和印痕类(刘长江等,2008)。后三类植物遗存之所以能够长期保存依赖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或偶然产生的保存条件(尤其是印痕类,只有植物混入灶的泥土、制陶的陶土或建筑泥土中并经过火烧才会留下印痕,但植物本身已被火烧掉是没有实物情况下的植物遗存的证据)所以考古遗址中出土的植物遗存一般为炭化类植物遗存。因此,在这里我们将重点介绍炭化类植物遗存的获取方法,其他三类稍作简单介绍。3
3 一、概论 植物考古就是借助一些植物学的方法探讨古代人类生活方式,解释古代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过程 的一门学科。植物考古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独特的研究对象上,即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直接或间 接相关的代植物遗存。所谓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的是指那些根据人类的不同需要被人类利用的植物 遗存,如植物采集和栽培活动、炊煮活动、建筑活动留下的植物遗存,其中食物遗存可作为探讨古 代农业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证据,而燃料、建筑材料和工具等则是人类利用植物的证据;而与人类活 动间接相关的是指那些影响到人类社会形态的自然植被遗存,其主要记录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气 候背景等(刘长江等,2008)。植物是有机质,因此不是所有的植物或植物器官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 长时期的在考古遗址中得以保存。因此,目前的植物考古研究的古代植物遗存主要有植物大遗存 (macroremains,包括植物种子、果核、果壳和炭屑等)和植物微体遗存(microremains,包括植硅 体、孢粉和淀粉粒)两大类。要对这些植物遗存进行研究,首要的任务是从考古遗址中获取到它们。 下面我们将对植物大遗存的获取方法进行介绍。 植物大遗存包括种子、果实、木材、块茎、根茎、球茎、茎杆和纤维等。对这些植物遗存的观 察,一般用肉眼、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即可进行。需要指出的是种子或果实的种类约占大遗存种类 总数的 95℅,其他器官如根茎(姜、藕)、块茎(芋)、鳞茎(葱、蒜)、纤维(麻、棉)、叶和茎杆 等约占 5℅。种子、果实成为植物遗存中的主要研究对象,原因有很多 。所以我们对植物大遗存的 研究主要是对植物种子、果实以及木材遗存的研究。 植物的种子、果实以及木材遗存只有在一定的保存条件下才能在考古遗址中保存下来,根据其 保存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一下四类:炭化类、干燥类、浸水类和印痕类(刘长江等,2008)。后三类 植物遗存之所以能够长期保存依赖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或偶然产生的保存条件(尤其是印痕类,只有 植物混入灶的泥土、制陶的陶土或建筑泥土中并经过火烧才会留下印痕,但植物本身已被火烧掉, 是没有实物情况下的植物遗存的证据)所以考古遗址中出土的植物遗存一般为炭化类植物遗存。因 此,在这里我们将重点介绍炭化类植物遗存的获取方法,其他三类稍作简单介绍

二、炭化类植物遗存的获取从考古遗址中获取炭化植物遗存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采集肉眼可见的植物遗存:二是采集土襄样品,然后通过浮选法获得。(一)采集肉眼可见的炭化植物遗存在考古发掘或调查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肉眼可见的炭化植物遗存。对这些植物遗存,我们首先要弄清它们的出土背景,记录其具体位置和与之相关的发现,然后对植物遗存的位置及其保存状况进行详细记录、绘图和照相,然后用镊子等工具小心采集。采集后要小心保存,一般用锡箔纸包装后再装入金属或者塑料的盒子里,并保证在运输途中不遭到破坏。样品被运回实验室后,要尽快检查一下包装和保存状况,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保证样品的完好。(二)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来集土样,通过浮选法获得植物存一般的考古遗址中或多或少都应该埋藏有炭化植物遗骸。但是,与考古遗址出土的其它遗物相比,植物遗的体积一般较小,如大多数植物种籽的尺寸都是以毫米计算,因此埋藏在土壤中的炭化植物遗很难用肉眼发现,另外,炭化植物遗骸的物理性质十分脆弱,尤其是在潮湿的情况下,轻微的碰撞或挤压就有可能造成炭化植物遗的破碎,因此在发掘过程中即便发现了炭化植物遗骸使用常规的发掘工具也很难将其从土壤中完整地剔取出来。浮选法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如何通过考古发掘获取炭化植物遗存这一考古学难题。浮选法的原理实际很简单,炭化植物遗骸比一般的土壤颗粒轻,比重略小于水,因此将主壤放入水中便可使植物遗存脱离土壤浮出水面进而提取之,当然,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操作规程(图一)。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有些考古工作者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士样直接放入筛子内,然后再将筛子放入水中把土滤净,从而提取植物遗存,这种方法不是浮选法,应该被称作水筛法。水筛法与浮选法不仅在操作规程上不同,在原理上和提取结果上也不同。浮选法的关键在于“浮”,其原理是基于炭化物质、土壤颗粒以及水这三者之间在比重上的差异。而水筛法的关键是在“筛”,其原理是基于土壤颗粒与植物遗骸在体积上的区别。使用水筛法有很多不利因素,首先是在选择筛网孔径上受到很大的限制,筛网的孔径不能太大,否则细小的植物遗骸也会随水流失,但孔径也不能过小,否则很难将土漂洗净。再则,为了将土漂洗净,在操作过程中必需要在水中用力摆动筛子或靠强力水压从上而下冲刷,这样很容易损伤脆弱的炭化植物遗。还有,由于水筛法是靠体积的大小分离植物遗与土壤颗粒,那些大于筛网孔径的土壤颗粒必然混杂在提取结果中,给后期实验室的分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应该采用浮选法来获取植物遗存。这个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是在植物遗址中采集土样,然后通过浮选法获取炭化植物遗存。1.田野采样由手炭化植物遗存的个体一般比较小,大多数植物的种子及其它器官根本无法用肉眼辨识,所以要全面获取遗址中各类植物遗存必须采集土壤样品进行更细致的提取。一般来讲,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主要有四种,分别为全面采样法(刘长江等,2008)、剖面采样法、针对性采样法(图一)和网格式采样法(赵志军,2004)。4
4 二、炭化类植物遗存的获取 从考古遗址中获取炭化植物遗存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采集肉眼可见的植物遗存;二是采集土 壤样品,然后通过浮选法获得。 (一)采集肉眼可见的炭化植物遗存 在考古发掘或调查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肉眼可见的炭化植物遗存。对这些植物遗存,我 们首先要弄清它们的出土背景,记录其具体位置和与之相关的发现,然后对植物遗存的位置及其保 存状况进行详细记录、绘图和照相,然后用镊子等工具小心采集。采集后要小心保存,一般用锡箔 纸包装后再装入金属或者塑料的盒子里,并保证在运输途中不遭到破坏。样品被运回实验室后,要 尽快检查一下包装和保存状况,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保证样品的完好。 (二)在考古发掘过程中采集土样,通过浮选法获得植物遗存 一般的考古遗址中或多或少都应该埋藏有炭化植物遗骸。但是,与考古遗址出土的其它遗物相 比,植物遗骸的体积一般较小,如大多数植物种籽的尺寸都是以毫米计算,因此埋藏在土壤中的炭 化植物遗骸很难用肉眼发现,另外,炭化植物遗骸的物理性质十分脆弱,尤其是在潮湿的情况下, 轻微的碰撞或挤压就有可能造成炭化植物遗骸的破碎,因此在发掘过程中即便发现了炭化植物遗骸, 使用常规的发掘工具也很难将其从土壤中完整地剔取出来。 浮选法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如何通过考古发掘获取炭化植物遗存这一考古学难题。浮选法的原 理实际很简单,炭化植物遗骸比一般的土壤颗粒轻,比重略小于水,因此将土壤放入水中便可使植 物遗存脱离土壤浮出水面进而提取之,当然,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操作规程(图一)。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有些考古工作者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土样直接放入筛子内,然后再将筛子放入水 中把土滤净,从而提取植物遗存,这种方法不是浮选法,应该被称作水筛法。水筛法与浮选法不仅 在操作规程上不同,在原理上和提取结果上也不同。浮选法的关键在于“浮”,其原理是基于炭化物 质、土壤颗粒以及水这三者之间在比重上的差异。而水筛法的关键是在“筛”,其原理是基于土壤颗 粒与植物遗骸在体积上的区别。使用水筛法有很多不利因素,首先是在选择筛网孔径上受到很大的 限制,筛网的孔径不能太大,否则细小的植物遗骸也会随水流失,但孔径也不能过小,否则很难将 土漂洗净。再则,为了将土漂洗净,在操作过程中必需要在水中用力摆动筛子或靠强力水压从上而 下冲刷,这样很容易损伤脆弱的炭化植物遗骸。还有,由于水筛法是靠体积的大小分离植物遗骸与 土壤颗粒,那些大于筛网孔径的土壤颗粒必然混杂在提取结果中,给后期实验室的分类工作带来很 大的困难。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应该采用浮选法来获取植物遗存。 这个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是在植物遗址中采集土样,然后通过浮选法获取炭化植物遗存。 1. 田野采样 由于炭化植物遗存的个体一般比较小,大多数植物的种子及其它器官根本无法用肉眼辨识,所 以要全面获取遗址中各类植物遗存必须采集土壤样品进行更细致的提取。一般来讲,土壤样品的采 集方法主要有四种,分别为全面采样法(刘长江等,2008)、剖面采样法、针对性采样法(图一)和 网格式采样法(赵志军,2004)

图一日照六甲庄遗址灰坑浮选采样现场(1)全面采样法全面采样法是指在遗址所有的编号单位中采集土样,个别特殊的单位如房内地面、炉灶等则要全部取样。对于一些重要的遗址,如从遗址类型来讲数量少或性质特殊的遗址,需要用全面采样法。全面采样法能全面清晰地反映遗址内植物遗存的基本情况,使分析统计结果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2)剖面采样法部面采样法是指从揭露的或自然裸露的遗址剖面上采取土样。主要适用于对某个遗址的小规模试掘或一个区域内的考古遗址群的调查。在小规模试掘中采用部面采样法的自的是为了初步地了解该遗址各文化层植物遗存的保存和埋藏情况,以便为今后正式发掘时有目的地获取植物遗存打下基础。在区域调查中采用部面采样法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了解该区域内各遗址植物遗存的基本情况以便为综合分析聚落分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区域内人类经济形态的发展规律提供参考资料。为了使浮选结果具有可比性,在区域调查中采用部面采样法时,需注意各遗址出土的样品埋藏背景要尽量一致。例如,如果选择灰坑,各遗址的样品都应采自灰坑,如此类推,(3)针对性采样法针对性采样法是指有针对地从遗址中选择不同的埋藏背景进行采样,如灰坑、灰沟、房址、灶坑、窖穴、墓葬、器物内存土或破碎器物下积土等。针对性采样法一般适于发掘经费和时间都比较适中的常规考古发掘,也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采样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选择和确定采样点时不应该主观地推测哪些理藏背景可能或不可能出士炭化植物遗。例如,既然炭化植物遗骸在理藏5
5 图一 日照六甲庄遗址灰坑浮选采样现场 (1)全面采样法 全面采样法是指在遗址所有的编号单位中采集土样,个别特殊的单位如房内地面、炉灶等则要 全部取样。对于一些重要的遗址,如从遗址类型来讲数量少或性质特殊的遗址,需要用全面采样法。 全面采样法能全面清晰地反映遗址内植物遗存的基本情况,使分析统计结果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 (2)剖面采样法 剖面采样法是指从揭露的或自然裸露的遗址剖面上采取土样。主要适用于对某个遗址的小规模 试掘或一个区域内的考古遗址群的调查。在小规模试掘中采用剖面采样法的目的是为了初步地了解 该遗址各文化层植物遗存的保存和埋藏情况,以便为今后正式发掘时有目的地获取植物遗存打下基 础。在区域调查中采用剖面采样法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了解该区域内各遗址植物遗存的基本情况, 以便为综合分析聚落分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区域内人类经济形态的发展规律提供参考 资料。为了使浮选结果具有可比性,在区域调查中采用剖面采样法时,需注意各遗址出土的样品埋 藏背景要尽量一致。例如,如果选择灰坑,各遗址的样品都应采自灰坑,如此类推。 (3)针对性采样法 针对性采样法是指有针对地从遗址中选择不同的埋藏背景进行采样,如灰坑、灰沟、房址、灶 坑、窖穴、墓葬、器物内存土或破碎器物下积土等。针对性采样法一般适于发掘经费和时间都比较 适中的常规考古发掘,也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采样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选择和确定采样点时, 不应该主观地推测哪些埋藏背景可能或不可能出土炭化植物遗骸。例如,既然炭化植物遗骸在埋藏

前要经过火烧,那些与火有关的遗迹如火塘和灶坑等似乎是炭化植物遗的最佳出土地点,但在很多情况下却不尽然。炭实际上是一种燃烧不完全的物质,经过反复燃烧就会化为灰爆,所以,火塘或灶坑给我们留下的往往仅是一些难以燃烧尽的大块的炭化木材,而那些更为重要的遗存如植物籽粒可能早已无存。再如,从炭化植物遗存的成因上分析,墓葬应该不是一种很理想的炭化植物遗埋藏点,但也有例外。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七星河流域汉魏时期的凤林古城址进行发掘时,除了对其他遗迹进行了系统的浮选土样的采集外,对城址内一座墓葬的底部堆积土也进行浮选,结果从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大豆,由此为研究当时的理藏习俗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事实上,在遗址中只要是文化堆积一般都有理藏炭化植物遗存的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理藏背景或不同采样点出十的植物遗存的内容和数量,是我们判断各种植物种类与人类生活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多地选择不同的理藏背景作为采样点,而且采样的范围要尽可能地照顾到整个遗址的分布区域。(4)网格式采样法网格式采样法是指在人为划定一个堆积范围内打出网格系统地采取十样进行浮选。所划定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遗址,小到一个房址甚至一个灰坑。网格的尺寸应该根据采样范围的大小和研究目的而定,一般在0.5~2米见方之间,每一个网格内取一份土样。如果设计的网格尺寸大而且文化堆积又较厚,可以根据随机取样的原则在网格内选择几个取样点采集土样,然后将这些土混合在一起构成一份浮选土样。网格式采样法一般用于发掘经费和时间都比较宽裕的重点考古发掘项目,以便精确地了解一个遗址内植物遗存的完整情况,或该遗址中一个特定的堆积范围内植物遗存的埋藏和分布规律。例如,在对凤林古城址进行发掘时,考古人员对其中的一座房址进行了网格式采样,其结果不仅从中发现了丰富的植物遗存,包括几种不同的谷物,而且还了解到了这几种谷物在房址内不同位置的埋藏情况,为研究当时人类在室内活动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在很多情况下,网格式采样法可与针对性采样法结合起来使用,即对遗址中某些重要的或面积较大的遗迹采用网格式采样法,而对遗址中其他堆积则采用针对性采样法。2.浮选法提取炭化植物遗存采集的土样,只有通过浮选法才能获得其中的植物遗存。炭化植物遗存之所以能够在考古遗址中长时期的保存是因为植物在埋藏前经过了火烧变成了不易腐朽的炭化物质。炭化植物遗存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土壤中的化学侵蚀作用对炭化物质一般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不论遗址的埋藏环境如何恶劣,总会有一部分炭化植物遗存被保存在文化堆积中。但是炭化植物遗骸的物理性质却十分脆弱,尤其是在潮湿的情况下,炭化植物遗骸很容易破碎,因此在发掘过程中即便发现了炭化植物遗骸,仅依靠常规的发掘工具很难将其完整地提取出来。再者,炭化植物遗骸的体积非常小,如大多数植物种籽的尺寸都是以毫米计算因此主壤中的炭化植物遗骸是很难用肉眼发现的。所以相对其他考古遗物而言,炭化植物遗的发现和获取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植物考古学家们设计了浮选法,专门用于发现和获取埋藏在考古遗址中的炭化植物遗存。浮选法的原理其实很简单。炭化物质在干燥的情况下比一般的土壤颗粒轻,比重略小于水,因此将浮选土样放入水中便可以便可使炭化植物遗存脱离土壤浮出水面并进而提取(图二)。6
6 前要经过火烧,那些与火有关的遗迹如火塘和灶坑等似乎是炭化植物遗骸的最佳出土地点,但在很 多情况下却不尽然。炭实际上是一种燃烧不完全的物质,经过反复燃烧就会化为灰烬,所以,火塘 或灶坑给我们留下的往往仅是一些难以燃烧尽的大块的炭化木材,而那些更为重要的遗存如植物籽 粒可能早已无存。再如,从炭化植物遗存的成因上分析,墓葬应该不是一种很理想的炭化植物遗骸 埋藏点,但也有例外。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七星河流域汉魏时期的凤林古城址进行发掘时, 除了对其他遗迹进行了系统的浮选土样的采集外,对城址内一座墓葬的底部堆积土也进行浮选,结 果从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大豆,由此为研究当时的埋藏习俗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事实上,在遗址中 只要是文化堆积一般都有埋藏炭化植物遗存的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不同埋藏背景或不同采样点出 土的植物遗存的内容和数量,是我们判断各种植物种类与人类生活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因此,在 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多地选择不同的埋藏背景作为采样点,而且采样的范围要尽可能地照顾到整 个遗址的分布区域。 (4)网格式采样法 网格式采样法是指在人为划定一个堆积范围内打出网格系统地采取土样进行浮选。所划定的范 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遗址,小到一个房址甚至一个灰坑。网格的尺寸应该根据采样范围的大小和 研究目的而定,一般在 0.5~2 米见方之间,每一个网格内取一份土样。如果设计的网格尺寸大而 且文化堆积又较厚,可以根据随机取样的原则在网格内选择几个取样点采集土样,然后将这些土混 合在一起构成一份浮选土样。网格式采样法一般用于发掘经费和时间都比较宽裕的重点考古发掘项 目,以便精确地了解一个遗址内植物遗存的完整情况,或该遗址中一个特定的堆积范围内植物遗存 的埋藏和分布规律。例如,在对凤林古城址进行发掘时,考古人员对其中的一座房址进行了网格式 采样,其结果不仅从中发现了丰富的植物遗存,包括几种不同的谷物,而且还了解到了这几种谷物 在房址内不同位置的埋藏情况,为研究当时人类在室内活动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在很多情况 下,网格式采样法可与针对性采样法结合起来使用,即对遗址中某些重要的或面积较大的遗迹采用 网格式采样法,而对遗址中其他堆积则采用针对性采样法。 2. 浮选法提取炭化植物遗存 采集的土样,只有通过浮选法才能获得其中的植物遗存。炭化植物遗存之所以能够在考古遗址 中长时期的保存是因为植物在埋藏前经过了火烧变成了不易腐朽的炭化物质。炭化植物遗存的化学 性质相对稳定,土壤中的化学侵蚀作用对炭化物质一般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不论遗址的埋 藏环境如何恶劣,总会有一部分炭化植物遗存被保存在文化堆积中。但是炭化植物遗骸的物理性质 却十分脆弱,尤其是在潮湿的情况下,炭化植物遗骸很容易破碎,因此在发掘过程中即便发现了炭 化植物遗骸,仅依靠常规的发掘工具很难将其完整地提取出来。再者,炭化植物遗骸的体积非常小,如 大多数植物种籽的尺寸都是以毫米计算,因此土壤中的炭化植物遗骸是很难用肉眼发现的。所以,相对 其他考古遗物而言,炭化植物遗骸的发现和获取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植物考古学家们设计了浮 选法,专门用于发现和获取埋藏在考古遗址中的炭化植物遗存。 浮选法的原理其实很简单。炭化物质在干燥的情况下比一般的土壤颗粒轻,比重略小于水,因 此将浮选土样放入水中便可以便可使炭化植物遗存脱离土壤浮出水面并进而提取(图二)

专古研究所出土文物标签19/:1089106:2蒙样数1tolTot Hee艺2X0V5车8月41图二浮选出的炭化植物遗存浮选操作的基本步骤如下:(1)初步准备:阴干士样。有经验的考古工作者都知道,从遗址中采集到的土样经常是潮湿的,而炭化物质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含水的炭化植物遗存其重量必然增加,因此如果用潮湿的土样进行浮选就违背了浮选法的基本原理,其结果不仅会影响植物遗存的提取率,严重的还会导致浮选结果出现误差。所以,土样在浮选前必须经过干燥处理。炭化植物遗存的质地十分脆弱,如果将土样直接放在阳光下暴晒,炭化植物遗存就会因脱水迅速而爆裂破碎。正确的于燥处理方法是:选择一处阴凉通风的地点,将士存放或摊开阴干。(图三)如果土样的黏土成分较高,干燥后会出现板结,这时应该用木槌或木棒适度敲打使之散开。还有浮选土样采集后,如果当时不急于浮选,最好将土样盛在透气性较好的布袋或编织袋内,然后存放于室内以便使其自然阴干。ZE14OS之下5图三阴干土样7
7 图二 浮选出的炭化植物遗存 浮选操作的基本步骤如下: (1)初步准备:阴干土样。 有经验的考古工作者都知道,从遗址中采集到的土样经常是潮湿的,而炭化物质具有很强的吸 水性,含水的炭化植物遗存其重量必然增加,因此如果用潮湿的土样进行浮选就违背了浮选法的基 本原理,其结果不仅会影响植物遗存的提取率,严重的还会导致浮选结果出现误差。所以,土样在 浮选前必须经过干燥处理。炭化植物遗存的质地十分脆弱,如果将土样直接放在阳光下暴晒,炭化 植物遗存就会因脱水迅速而爆裂破碎。正确的干燥处理方法是:选择一处阴凉通风的地点,将土存 放或摊开阴干。(图三)如果土样的黏土成分较高,干燥后会出现板结,这时应该用木槌或木棒适度 敲打使之散开。还有浮选土样采集后,如果当时不急于浮选,最好将土样盛在透气性较好的布袋或 编织袋内,然后存放于室内以便使其自然阴干。 图三 阴干土样

(2)使用不同设备进行浮选浮选样品准备好之后,接下来就可以浮选了,不过浮选土样需要专门的设备。引进到中国的获取炭化植物遗存的方法有泡沫浮选法(黄其煦,1986)、水洗选别法(熊海堂,1989)和现代意义上的浮选法。介绍到中国的现代意义上的浮选法应用的设备有三种:水波浮选仪、摇筛式浮选器和小水桶浮选方法(赵志军,2004)。①水波浮选仪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浮选设备,其原型是加拿大植物考古学家克劳福德(GaryCrawford)设计的,根据在实际操作中的体会,对其做了一些改进。水波浮选仪是由水箱、粗筛、细筛、细筛托和支架五个部分组成(图四)。水箱是主体,由不锈钢或有机玻璃制成,长方体,容量在50~80升之间为宜。水箱一端的上部有凹口并联结着一个突出的溢水槽,溢水槽的底部有出水孔。水箱另一端的下部安装有进水管,水管向内连接两个纵向排列的朝上的喷头,水管向外连接水源。水箱的底部有排水孔用以排泄泥水。粗筛用不锈钢制成,长方体,高度约为水箱高度的一半,口径略小于水箱,但口沿外翻以便放入水箱时能够挂在水箱的上部。粗筛底部装有孔径为1~2毫米的不锈钢筛网。细筛是直径为19.5厘米的不锈钢分样筛,规格为80目(即网孔径0.2毫米)。细筛托也用不锈钢制成,主要起到支托细筛的作用。支架用一般角铁制成,用以支撑水箱。使用时,用支架将水箱支起,将粗筛放入水箱内,然后将细筛安置在溢水槽下方的细筛托上,最后接通水源。把手溢水槽粗筛细筛水箱细蹄托排水孔进水管7支架拉排水孔图四水波浮选仪8
8 (2)使用不同设备进行浮选 浮选样品准备好之后,接下来就可以浮选了,不过浮选土样需要专门的设备。引进到中国的获 取炭化植物遗存的方法有泡沫浮选法(黄其煦,1986)、水洗选别法(熊海堂,1989)和现代意义上 的浮选法。介绍到中国的现代意义上的浮选法应用的设备有三种:水波浮选仪、摇筛式浮选器和小 水桶浮选方法(赵志军,2004)。 ① 水波浮选仪 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浮选设备,其原型是加拿大植物考古学家克劳福德(Gary Crawford)设计的, 根据在实际操作中的体会,对其做了一些改进。水波浮选仪是由水箱、粗筛、细筛、细筛托和支架 五个部分组成(图四)。水箱是主体,由不锈钢或有机玻璃制成,长方体,容量在 50~80 升之间为 宜。水箱一端的上部有凹口并联结着一个突出的溢水槽,溢水槽的底部有出水孔。水箱另一端的下 部安装有进水管,水管向内连接两个纵向排列的朝上的喷头,水管向外连接水源。水箱的底部有排 水孔用以排泄泥水。粗筛用不锈钢制成,长方体,高度约为水箱高度的一半,口径略小于水箱,但 口沿外翻以便放入水箱时能够挂在水箱的上部。粗筛底部装有孔径为 1~2 毫米的不锈钢筛网。细筛 是直径为 19.5 厘米的不锈钢分样筛,规格为 80 目(即网孔径 0.2 毫米)。细筛托也用不锈钢制成, 主要起到支托细筛的作用。支架用一般角铁制成,用以支撑水箱。使用时,用支架将水箱支起,将 粗筛放入水箱内,然后将细筛安置在溢水槽下方的细筛托上,最后接通水源。 图四 水波浮选仪

使用水波浮选仪进行浮选的具体操作过程是a.备齐工具:浮选筛、纱布(利于轻重浮材料晾干、保存;冲洗过程不会流失材料)、浮选记录本、标签纸、封口袋、捆扎绳、喷壶、橡胶手套、防水靴、围裙、剪刀(裁布)等。b.土样在浮选之前要计量(图五),量筒在使用之前要擦干净,换装下一个份土样之前要重新擦干净写好浮选记录与标签(图六)。浮选记录:写清浮选号(流水编号),,土样编号(来自工地记录的标签),土样量(量桶测量),浮选人,日期,备注(主要记录重浮中的可见物质)示例:FX-00108GNIT0204H7:310L付永敢08/04/25标签:重新写标签或在原始标签上加上浮选号,“轻”或“重”,容量(L),浮选人,浮选日期。写好后装入封口袋。示例:FX-00108GNIT0204H7:310L轻浮付永敢08/04/25图五浮选前先量士样
9 使用水波浮选仪进行浮选的具体操作过程是: a. 备齐工具:浮选筛、纱布(利于轻重浮材料晾干、保存;冲洗过程不会流失材料)、浮选记 录本、标签纸、封口袋、捆扎绳、喷壶、橡胶手套、防水靴、围裙、剪刀(裁布)等。 b. 土样在浮选之前要计量(图五),量筒在使用之前要擦干净,换装下一个份土样之前要重新 擦干净,写好浮选记录与标签(图六)。 浮选记录:写清浮选号(流水编号),土样编号(来自工地记录的标签),土样量(量桶测量), 浮选人,日期,备注(主要记录重浮中的可见物质)示例:FX-001 08GNIT0204H7:3 10L 付永 敢 08/04/25 标签:重新写标签或在原始标签上加上浮选号,“轻”或“重”,容量(L),浮选人,浮选日期。 写好后装入封口袋。示例:FX-001 08GNIT0204H7:3 10L 轻浮 付永敢 08/04/25 图五 浮选前先量土样

图六写好标签与浮选记录c.先封住水箱底部的排水孔,然后打开水源。水通过喷头灌入水箱,待水箱灌满后,继续保持水流畅通,水会顺着水箱上部的凹口流入溢水槽排出,由于喷头所产生的压力,水面上会形成两朵水花,由此增强了水的浮力。d.这时,开始均匀地将土样撒入水箱内,土样中比重小于水的部分包括炭化植物遗骸浮出水面,并随水流顺着凹口流入溢水槽,然后通过溢水槽的出水孔落人细筛中:十样中比重大于水的部分自然下沉,其中体积大于粗筛孔径的各种物质被粗筛收住,而体积小于孔径的土壤颗粒透过粗筛沉人箱底,待浮选结束后打开水箱底部的排水口将其排出。(图七)图七使用水波浮选仪操作场景10
10 图六 写好标签与浮选记录 c. 先封住水箱底部的排水孔,然后打开水源.水通过喷头灌入水箱,待水箱灌满后,继续保持 水流畅通,水会顺着水箱上部的凹口流入溢水槽排出,由于喷头所产生的压力,水面上会形成两朵 水花,由此增强了水的浮力。 d. 这时,开始均匀地将土样撒入水箱内,土样中比重小于水的部分包括炭化植物遗骸浮出水面, 并随水流顺着凹口流入溢水槽,然后通过溢水槽的出水孔落人细筛中;土样中比重大于水的部分自 然下沉,其中体积大于粗筛孔径的各种物质被粗筛收住,而体积小于孔径的土壤颗粒透过粗筛沉人 箱底,待浮选结束后打开水箱底部的排水口将其排出。(图七) 图七 使用水波浮选仪操作场景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打制石器制作.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人骨的性别和年龄鉴定.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鸟、鱼及爬行动物的鉴定.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哺乳动物的鉴定.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动物遗骸采集.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资料(实验指导书)植物大遗存分析与鉴定方法.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动物考古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田野考古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田野考古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建筑史》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前考古》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保护概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钱币》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通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民俗学概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田野考古学.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绘图与摄影》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植硅体在考古学中的应用.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通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物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环境考古》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淀粉粒在考古学中的应用.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陶器实验分析.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文化人类学.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植物考古.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