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田野考古学

自编实验教材之田野考古学王青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2004年1月
1 自编实验教材之—— 田野考古学 王青 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2004 年 1 月

目录一、绪论地层学与类型学二、三、考古调查与钻探四、考古发掘五、墓葬发掘六、室内整理七、编写田野考古报告2
2 目录 一、绪 论 二、 地层学与类型学 三、考古调查与钻探 四、考古发掘 五、墓葬发掘 六、室内整理 七、编写田野考古报告

田野考古学讲义第一章绪论一、概念与工作程序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工作程序有4个:准备、调查和发掘、室内整理、编写考古报告。二、田野考古简史第二章地层学与类型学一、地层学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诸堆积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也叫层位学。6个基本内容1.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3.后期活动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4.同一时期的堆积可以处在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5,遗迹和遗迹内堆积的形成有程度不同的时间差距。遗迹内的堆积酒社在第一是书式的能,我视,中地式南社一般是使用或废弃后形成的,比遗迹的形成要早。有的遗迹建造、SMTE业美二的股能乐下格一学推带成的内丝R汽,完之股用的地肠,并年或了新的绝质,充成物智亮推的房于,两个份使用、废弃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应注意区分三者的不同堆积,不能先电用一绝单下用口把遗迹和遗迹内堆积混为一谈。6.晚期遗迹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二、层位与层位关系层位是指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的特定位置,层位关系是指堆积单位与堆积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图2-2上中,②层的层位关系是被①层叠压,被H打破;它叠压M,叠压③。用箭头表示叠压或打破的列表图示称为层位关系表,如上举②层的层位关系可表示为图2-2下。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确定诸堆积的早晚关系,故层位关系可e以适当简化,上图的①→H和M-③可简化成H-②-M就能准确反映第②层的层位。分期研究时常常要把复杂的层位关系表分解成图2-2若于层位关系组(串)二、类型学是通过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6个基本原理1.某些人工物品是逐渐变化形态的。2.物品渐变的特点。3
3 田 野 考 古 学 讲 义 第一章 绪 论 一、概念与工作程序 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工作程序有 4 个:准备、调查 和发掘、室内整理、编写考古报告。 二、田野考古简史 第二章 地层学与类型学 一、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诸堆积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也叫 层位学。 6 个基本内容 1.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 3.后期活动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 积的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可以处在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 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和遗迹内堆积的形成有程度不同的时间差距。遗迹内的堆积 一般是使用或废弃后形成的,比遗迹的形成要早。有的遗迹建造、 使用、废弃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应注意区分三者的不同堆积,不能 把遗迹和遗迹内堆积混为一谈。 6.晚期遗迹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二、层位与层位关系 层位是指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的特定位置,层位关系是 指堆积单位与堆积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图 2-2 上中,②层 的层位关系是被①层叠压,被 H 打破;它叠压 M,叠压③。用箭头 表示叠压或打破的列表图示称为层位关系表,如上举②层的层位关 系可表示为图 2-2 下。 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确定诸堆积的早晚关系,故层位关系可 以适当简化,上图的①→H 和 M→③可简化成 H→②→M 就能准确 反映第②层的层位。分期研究时常常要把复杂的层位关系表分解成 若干层位关系组(串)。 二、类型学 是通过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 6 个基本原理 1.某些人工物品是逐渐变化形态的。 2.物品渐变的特点

3.物品历时性的形态变化往往表现为某种物品的多项特征同步发生浙变。4.同时代不同器类,有时呈现相同的时尚变化。5.有些不同系统的同类器物有顺向变化。6.不同种类的物品或分布不同地区的同类物品,变化速度有快有慢。三、分类与排序考古类型学的目的是找出渐变器物的演化规律,分类和排序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操作手段和过程。首先要进行分类。“类”一般是指器类,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分为隔、鼎、豆、盆、罐、钵等,各类在形态上有较天的差别,容易区分。7把渐变器物按照可能的演变规则进行排队就是排BRG序,排序所得每一列由早向晚变化的结果就是序列,每旗一序列的器物就是一“型”,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三套款#五由成限力海中如隔的A型、B型等。型的划分是对同一时段的同一类手,年外0年,年多件器物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它们在这一时段始终不变C的共同特征作为划分标准。有时还使用“亚型”。一个序列(即型或亚型)是若干发展阶段(或环节)组成的,而这些发展阶段则是由不同的器物体现出来的,每一阶正春秋装期三快国年期股国小歌期1春状中期段的器物就称为“式”,给予I、II、IⅢI等序号,如A型南的I式、IⅡI式、Aa型罐的I式、Ⅱ式等。式的划分是对同一序列的多件器物进行纵向比较,找出它们变化最明显的共同特征作为划分标准,一般也是二至三项,不可太多也不能随意变换,在划分时必须保持始终不变。在进行类型学分析时,还有些问题需要注意。1必须要详细观察每一件器物的时代特征,尽可能区分每件器物的形态并排出早晚,然后进行大幅度合并,以归纳出合理的演化序列,得出合理的年代早晚序列(即期和段),即“分到不能分,合到不能合”:2不是所有的器物都能分型分式,少见或伪劣产品就不能分型分式,大量实践表明,属于同一时期同一类的器物,能进行分型分式的最多只有50一60%;3与此有关的,孤例不应纳入型式的划分,多例重复才是较为可靠的型和式;4选择最典型的器物作为各式的标本代表,既不能滥等充数,也不能理解为一个阶段只能有一式。第三章考古调查与钻探考古调查是在基本不破坏遗址的情况下发现和获取遗存资料。也是发掘的必要准备,和制订文物保护规划的基础。广义的调查包括地面踏查、钻探、航空勘察和地面物探与化探。狭义的调查仅指常规的地面踏查。一、地面踏查分为全面普查、专题调查、预备调查、区域系统调查。在某地区内,对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遗存进行普遍调查是全面普查。普查的目的是查清该区域有何类古代遗存,了解它们的分布、性质、保存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确定保护和发掘的轻重缓急。专题调查是集中调查某种文化遗存,是为某项学术课题研究服务的。专为发掘做准备的调查是预备调查,主要目的是对发掘地点进行文化性质、保存状况、堆积层次特点进行摸底。区域系统调查是以聚落形态研究为目的的考古调查,是全覆盖式的调查,是专题调查中的一种新类型。近年来,与外国合作进行的区域系统调查最令人瞩目,在山东日照、河南巩义、内蒙赤峰等地已经开展多次调查。主要由田野工作、室内分析、试掘验证等阶段组成。赤峰中美考古对自1999年开始对赤峰地区进行区域性考古调查。调查对分为几个小组,对本次调查的区域实行拉网式调查,每个小组3~5人,每人30~50m距离。发现陶片达到一定数量,确认为遗址,然后确定采集点。发现遗物的地点,都使用卫星定位系统(GPS)定位,把地点标在卫星照片或地图上。地表遗物密集的遗址实行系统性采集,在长和宽50m范围内,随机划定不多于4个的直径3m的圆圈,将圆圈内的遗物全部采集。地表遗物不密集的4
4 3.物品历时性的形态变化往往表现为某种物品的多项特征同步发生渐变。 4.同时代不同器类,有时呈现相同的时尚变化。 5.有些不同系统的同类器物有顺向变化。 6.不同种类的物品或分布不同地区的同类物品,变化速度有快有慢。 三、分类与排序 考古类型学的目的是找出渐变器物的演化规律,分类和排序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操作手段和过 程。首先要进行分类。 “类”一般是指器类,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分为鬲、鼎、豆、盆、罐、钵等,各 类在形态上有较大的差别,容易区分。 把渐变器物按照可能的演变规则进行排队就是排 序,排序所得每一列由早向晚变化的结果就是序列,每 一序列的器物就是一“型”,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如鬲的 A 型、B 型等。型的划分是对同一时段的同一类 多件器物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它们在这一时段始终不变 的共同特征作为划分标准。有时还使用“亚型”。一个 序列(即型或亚型)是若干发展阶段(或环节)组成的, 而这些发展阶段则是由不同的器物体现出来的,每一阶 段的器物就称为“式”,给予 I、II、III 等序号,如 A 型 鬲的 I 式、II 式、Aa 型罐的 I 式、II 式等。式的划分是对同一序列的多件器物进行纵向比较,找出它们变 化最明显的共同特征作为划分标准,一般也是二至三项,不可太多也不能随意变换,在划分时必须保持 始终不变。 在进行类型学分析时,还有些问题需要注意。1 必须要详细观察每一件器物的时代特征,尽可能区分 每件器物的形态并排出早晚,然后进行大幅度合并,以归纳出合理的演化序列,得出合理的年代早晚序 列(即期和段),即“分到不能分,合到不能合”;2 不是所有的器物都能分型分式,少见或伪劣产品就不 能分型分式,大量实践表明,属于同一时期同一类的器物,能进行分型分式的最多只有 50—60 % ;3 与 此有关的,孤例不应纳入型式的划分,多例重复才是较为可靠的型和式;4 选择最典型的器物作为各式的 标本代表,既不能滥竽充数,也不能理解为一个阶段只能有一式。 第三章 考古调查与钻探 考古调查是在基本不破坏遗址的情况下发现和获取遗存资料。也是发掘的必要准备,和制订文物保 护规划的基础。广义的调查包括地面踏查、钻探、航空勘察和地面物探与化探。狭义的调查仅指常规的 地面踏查。 一、地面踏查 分为全面普查、专题调查、预备调查、区域系统调查。在某地区内,对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遗存进行普 遍调查是全面普查。普查的目的是查清该区域有何类古代遗存,了解它们的分布、性质、保存情况,根 据调查结果,可以确定保护和发掘的轻重缓急。专题调查是集中调查某种文化遗存,是为某项学术课题 研究服务的。专为发掘做准备的调查是预备调查,主要目的是对发掘地点进行文化性质、保存状况、堆 积层次特点进行摸底。 区域系统调查是以聚落形态研究为目的的考古调查,是全覆盖式的调查,是专题调查中的一种新类型。 近年来,与外国合作进行的区域系统调查最令人瞩目,在山东日照、河南巩义、内蒙赤峰等地已经开展 多次调查。主要由田野工作、室内分析、试掘验证等阶段组成。赤峰中美考古对自 1999 年开始对赤峰地 区进行区域性考古调查。调查对分为几个小组,对本次调查的区域实行拉网式调查,每个小组 3~5 人, 每人 30~50m 距离。发现陶片达到一定数量,确认为遗址,然后确定采集点。发现遗物的地点,都使用卫 星定位系统(GPS)定位,把地点标在卫星照片或地图上。地表遗物密集的遗址实行系统性采集,在长和 宽 50m 范围内,随机划定不多于 4 个的直径 3m 的圆圈,将圆圈内的遗物全部采集。地表遗物不密集的

遗址实行一般性采集,采集范围可以扩大到长宽100m左右,采集50片以下的遗物。对于重要的一些遗址,要使用全站仪(Total-Station)测绘。二、钻探钻探是利用探铲取土样观察地下遗存的调查方法。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较大面积的地下情况,比较省工,破坏性也小。适用于具体了解遗址堆积的分布范围和厚度,以及大型建筑基址、大型墓葬和古城的形状和布局等。钻探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探铲,最初的探铲来源于“洛阳铲”,它是清末洛阳一带盗墓者使用的工具。1952年被改造后利用于考古钻探,20世纪80年代又改进出装配式钻探铲。老式探铲最普遍,使用的关键是要稳而准,做到探铲的下落方向始终保持垂直,并保持孔眼成正圆形。每探一铲,应该仔细观察铲头中的土样。探孔要使用不带遗物的纯土填实。仅靠一两个探孔不可能对地下情况有全面的正确了解,要合理布孔,分普遍钻探的全面布孔(图3-1)和重点钻探的局部布孔(图3-2),探孔间距一般1~5米。0oOOO00oo?:0oOOoOOOOoOOOoo-oOOoO?O:图31第四章考古发掘一、探方发掘法概述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这些正方格就叫“探方”,以这些探方北蹈菜关国柱为单位分工发掘,就是探方发掘法。一个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图4-1)。主体部分是面积最大的部分,要先发掘,是探方发掘的茶重点所在。隔梁提供控制剖面,运土和人员往来,一般是在主体发掘完之4主体后才发掘。关键柱位于四个探方的交角处,诸地层和遗迹的相互对应关系聚可以在关键柱上观察到,所以要最后发掘或保留。探方的方向为正北方向,以便于测绘和发掘。一般探方的规格是边长5m,面积为5×5m。其中主体部分面积为4×4㎡,隔梁面积为每个4×1㎡,关键柱的面积1×1m。图41探方西南角为测量的坐标基点。实际工作中也可根据发掘需要适当探方大小,如近年配合基建中多采用10×10m。探方由字母“T”和序号数字构成,如T3,T0108。探方编号有多种:大面积连续布方时,应先在遗址平面图上布方,并编上探方号,探方序号由探方的横纵坐标组成,如T0201表示横排第2个、纵排第1个探方,称为坐标法或双重编号法。实际布方时按图上的探方进行,可保证布方不混乱:小规模发掘时,探方编号是从遗址西南角算起,以横向或纵向依次开始编,即T1、T2、T3等,称为顺序排列法或单一排列法;面积大或有自然地貌分割的遗址,可以采用分区编号,防止编号重复。现在一般用I、ⅡI、IⅢI或A、B、C表示区号(过去T301表示第3区第1个探方)。二、区分堆积层次1.从堆积的质地、颜色和形状来划分地层和遗迹,2.平剖面相结合是正确划分堆积单位的主要手段。3.充分注意出土遗物提供的线索。C00B4.不断积累和总结发掘经验。三、挖掘地层5
5 遗址实行一般性采集,采集范围可以扩大到长宽 100m 左右,采集 50 片以下的遗物。对于重要的一些遗 址,要使用全站仪(Total-Station)测绘。 二、钻探 钻探是利用探铲取土样观察地下遗存的调查方法。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较大面积的地下情况, 比较省工,破坏性也小。适用于具体了解遗址堆积的分布范围和厚度,以及大型建筑基址、大型墓葬和 古城的形状和布局等。 钻探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探铲,最初的探铲来源于“洛阳铲”,它是清末洛阳一带盗墓者使用的工具。 1952 年被改造后利用于考古钻探,20 世纪 80 年代又改进出装配式钻探铲。老式探铲最普遍,使用的关 键是要稳而准,做到探铲的下落方向始终保持垂直,并保持孔眼成正圆形。每探一铲,应该仔细观察铲 头中的土样。探孔要使用不带遗物的纯土填实。 仅靠一两个探孔不可能对地下情况有全面的正确了解,要合理布孔,分普遍钻探的全面布孔(图 3-1) 和重点钻探的局部布孔(图 3-2),探孔间距一般 1~5 米。 第四章 考古发掘 一、探方发掘法概述 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这些正方格就叫“探方”,以这些探方 为单位分工发掘,就是探方发掘法。一个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 分组成(图 4-1)。主体部分是面积最大的部分,要先发掘,是探方发掘的 重点所在。隔梁提供控制剖面,运土和人员往来,一般是在主体发掘完之 后才发掘。关键柱位于四个探方的交角处,诸地层和遗迹的相互对应关系 可以在关键柱上观察到,所以要最后发掘或保留。探方的方向为正北方向, 以便于测绘和发掘。一般探方的规格是边长 5m,面积为 5×5 ㎡。其中主 体部分面积为 4×4 ㎡,隔梁面积为每个 4×1 ㎡,关键柱的面积 1×1 ㎡。 探方西南角为测量的坐标基点。实际工作中也可根据发掘需要适当探方大小,如近年配合基建中多采用 10×10 ㎡。 探方由字母“T”和序号数字构成,如 T3,T0108。探方编号有多种:大面积连续布方时,应先在遗 址平面图上布方,并编上探方号,探方序号由探方的横纵坐标组成,如 T0201 表示横排第 2 个、纵排第 1 个探方,称为坐标法或双重编号法。实际布方时按图上的探方进行,可保证布方不混乱;小规模发掘时, 探方编号是从遗址西南角算起,以横向或纵向依次开始编,即 T1、T2、T3 等,称为顺序排列法或单一排 列法;面积大或有自然地貌分割的遗址,可以采用分区编号,防止编号重复。现在一般用 I、II、III 或 A、 B、C 表示区号(过去 T301 表示第 3 区第 1 个探方)。 二、区分堆积层次 1.从堆积的质地、颜色和形状来划分地层和遗迹。 2.平剖面相结合是正确划分堆积单位的主要手段。 3.充分注意出土遗物提供的线索。 4.不断积累和总结发掘经验。 三、挖掘地层

一般是逐层清理,上面一层位清完不能清理下一层。先从清理表土层开始,依布方的细线绳准确划出探方主体部分的边缘线,在边缘线内5厘米处开始向下挖土。当探方主体部分挖掘到10~20cm深时,开始修整四壁,使壁面垂直平整,称为“切边”。在发掘过程中要随时切边,以保证测量绘图的准确性。一般第一层表土层是现代堆积,一层或几层下才是古代地层。清理古代地A前M层时,为防止破坏下一层堆积,一般以5厘米为一层向下挖,到该层底部时要按实际坡度和形状清理,以保持两层之间的交接面(有可能是原地面)。挖下的土块要打碎,然后运出探方。一般探方挖掘要达到生土,接近生土层的是“次生土”,常常藏有很好的遗迹,这些遗迹可能是该遗址首批居民的遗留,所以要清到生土再下挖20厘米、确认没有遗存了才结束。次生土因为包含物稀少,土质土色与生土很相似,遗迹也是这样,故要认真仔细清理。I四、挖掘遗迹1.挖掘灰坑灰坑在发掘中最常见,因堆积常为灰土得名。灰坑形状大小不一,成因和用途也较复杂。垃圾坑最常见,但原来用途多种多样,既有原本就用作存放垃圾的坑,又有不规则的取土坑或自然低洼处后来填满垃圾的,还有原来是窑、窖穴(先秦时期的袋形坑较多见)、充州西奖寺龙山文化庆航分类模式部井或半地穴式房子,废弃后当作垃圾坑的。只有发掘完之后,才能根据其形状、堆积士和出士物推断其原来用途和形成过程。2.挖掘房址房址以居住面距离远地表的高度为基准,主要分为地面式和半地穴两种。左图→房内堆积按性质分为建筑堆积、使用堆积、倒塌堆积和废弃后堆积。抹泥面、墙体、灶、墙内或房下奠基遗迹都是建造房子形成的,属于建筑堆积。烧灰、放在居住面上的器物和兽骨、贝壳等是房子使用期间形成的,是使用堆积。房屋倒塌时,落下的房顶土和墙土是倒塌堆积,往往呈现火烧过的红褐色。房子废弃后形成的堆积土是废弃后堆积,土质常与灰坑土、地层土相同。区分这些不同性质的堆积,目的是分层清理和收集遗物。发掘房址首先要弄清它的层位关系和基本形状,然后分层清理。为便于观察堆积层次和绘图测量,清理时一般采用二分或四A分法进行,即在房内设置十字或一字形的窄隔梁。第五章墓葬发掘砖码建筑房屋璀积图一、小型土坑竖穴墓基2.砂络.送由电基4.虚内堆剂一般是找墓口、清理填土、骨架和随葬品。有的墓有棺和,发掘时屋外堆积6.触期堆积1后拥换理堆积要小心不能漏过。有的墓没有人骨,或是空墓(如只埋衣冠或迁葬它处),或已腐朽无存,或因故没有下葬,要仔细分析,必要时采样作磷酸盐分析(尸骨处的土壤磷酸盐含量高)。二、大型土坑竖穴墓形制复杂,常有墓道及多层棺,或二层台、、腰坑等,或殉葬或祭祀遗存,东周以来还有封土。发掘前要准确勘探墓坑位置、深度、面积及附属遗存(车马坑、器物坑、陪葬坑)。先发掘墓道以方便运士。大型停板或人工撬或机械起吊,然后要拍全景照片(可气球拍高空照片),完好的棺要运回室内再清理。三、瓮棺葬指墓坑内直接放陶质葬具(瓮、罐、盆等)的墓,多葬儿童。发掘注意三点:1墓坑形状和开口层位:一般瓮棺墓小而浅不易辨认,常常是遇到瓮棺才知是墓,要仔细查找墓扩。2瓮棺完整性:或横置(几件陶器套合)或立置(大陶器立放、上置石块或陶钵等,图5一1),要完整剔出,注意排列顺序和套接方式,对每一件瓮棺器物编号,再绘图照相和记录。3随葬品和骨架:瓮棺很6郑州大河村登柏舞
6 一般是逐层清理,上面一层位清完不能清理下一层。先从清理表土层开始,依布方的细线绳准确划出探 方主体部分的边缘线,在边缘线内 5 厘米处开始向下挖土。当探方主体部分挖掘到 10~20cm 深时,开始 修整四壁,使壁面垂直平整,称为“切边”。在发掘过程中要随时切边,以保证测量绘图的准确性。一般 第一层表土层是现代堆积,一层或几层下才是古代地层。清理古代地 层时,为防止破坏下一层堆积,一般以 5 厘米为一层向下挖,到该层 底部时要按实际坡度和形状清理,以保持两层之间的交接面(有可能 是原地面)。挖下的土块要打碎,然后运出探方。一般探方挖掘要达 到生土,接近生土层的是“次生土”,常常藏有很好的遗迹,这些遗 迹可能是该遗址首批居民的遗留,所以要清到生土再下挖 20 厘米、 确认没有遗存了才结束。次生土因为包含物稀少,土质土色与生土很 相似,遗迹也是这样,故要认真仔细清理。 四、挖掘遗迹 1.挖掘灰坑 灰坑在发掘中最常见,因堆积常为灰土得名。灰坑形状 大小不一,成因和用途也较复杂。垃圾坑最常见,但原来用途多种多 样,既有原本就用作存放垃圾的坑,又有不规则的取土坑或自然低洼 处后来填满垃圾的,还有原来是窑、窖穴(先秦时期的袋形坑较多见)、 井或半地穴式房子,废弃后当作垃圾坑的。只有发掘完之后,才能根 据其形状、堆积土和出土物推断其原来用途和形成过程。 2.挖掘房址 房址以居住面距离远地表的高度为基准,主要分为地面式和半地穴两种。左图→房内堆积 按性质分为建筑堆积、使用堆积、倒塌堆积和废弃后堆积。抹泥面、墙体、灶、墙内或房下奠基遗迹都 是建造房子形成的,属于建筑堆积。烧灰、放在居住面上的器物和兽骨、贝壳等是房子使用期间形成的, 是使用堆积。房屋倒塌时,落下的房顶土和墙土是倒塌堆积,往往呈现火烧过的红褐色。房子废弃后形 成的堆积土是废弃后堆积,土质常与灰坑土、地层土相同。区分这些不同性质的堆积,目的是分层清理 和收集遗物。发掘房址首先要弄清它的层位关系和基本形状,然后分 层清理。为便于观察堆积层次和绘图测量,清理时一般采用二分或四 分法进行,即在房内设置十字或一字形的窄隔梁。 第五章 墓葬发掘 一、小型土坑竖穴墓 一般是找墓口、清理填土、骨架和随葬品。有的墓有棺和龛,发掘时 要小心不能漏过。有的墓没有人骨,或是空墓(如只埋衣冠或迁葬它处),或已腐朽无存,或因故没有下 葬,要仔细分析,必要时采样作磷酸盐分析(尸骨处的土壤磷酸盐含量高)。 二、大型土坑竖穴墓 形制复杂,常有墓道及多层棺椁,或二层台、龛、腰坑等,或殉 葬或祭祀遗存,东周以来还有封土。发掘前要准确勘探墓坑位置、 深度、面积及附属遗存(车马坑、器物坑、陪葬坑)。先发掘墓道, 以方便运土。大型椁板或人工撬或机械起吊,然后要拍全景照片 (可气球拍高空照片),完好的棺要运回室内再清理。 三、瓮棺葬 指墓坑内直接放陶质葬具(瓮、罐、盆等)的墓,多葬儿童。发 掘注意三点:1 墓坑形状和开口层位:一般瓮棺墓小而浅不易辨 认,常常是遇到瓮棺才知是墓,要仔细查找墓圹。2 瓮棺完整性: 或横置(几件陶器套合)或立置(大陶器立放、上置石块或陶钵 等,图 5-1),要完整剔出,注意排列顺序和套接方式,对每一 件瓮棺器物编号,再绘图照相和记录。3 随葬品和骨架:瓮棺很

小,清理和观察较困难,要仔细注意股价和随葬品的位置。四、石棺墓指在土木坑穴内用石材垒铺构成“棺”形的墓葬,我国边疆地区较常见。形制(有无盖石、长方、圆形等)石材(石板、石块、碎石等)多样。发掘注意三点:1石棺外的墓界线:或紧贴或间隔,绘制平面图。2砌石方法、层数和厚度,绘制剖面图。3解剖墓底,找到坑底(骨架与底石或坑底有间隔,可能有易腐物支垫)。(崖墓、积石墓、石棚墓等略)五、砖室或石室墓以砖(石)材料建成的墓葬。战国以来多见,魏晋至隋唐多有墓道(带天井、壁或耳室,图5一2),墓道或元支士生以石块封堵(注意石块有无文字编号),或有壁画。发掘时或由墓门进入墓室,或从墓顶进入。由墓门进入墓易昌县M室之前,要打开墓门放出有害气体。要制定排除险情排窗园除方案,以防工伤事故和损坏墓内文物(广州南越王石图521.熟道2.天排3.面道4.毫5.品室室墓发掘时,顶石断裂摇坠,录像师先进入录像室内,再制定发掘方案)。若从墓顶进入墓室,也要先对墓内摄影、绘图、文字记录,再进入。壁画墓的顶部有壁画,不能揭顶进入。壁画墓打开墓门后首先是快速拍照摄录壁画,以免因接触空气过长而变色、脱落随后要绘图、临擎,必要时请美术专业人员。六、土洞墓从地表向下挖出竖直或斜坡墓道,再横向挖出墓室。容易塌,特别注意安全。无壁画的小墓可先发掘墓室,再挖墓道。北朝和隋唐时期有天井、壁和壁画,清理时要认真仔细。其它方法与砖(石)室墓基本相同。七、车马坑真车真马的车马坑腐朽程度多有三种情况:车子能剔出形状,王与腐灰混融无法剔出原形,还有的车子朽后全部或部分形成空洞。发掘时要留心填中出现的各种迹象,判断是车子的哪一部分。毂轴、辖、書等先将上部剥清,下面应留土柱保持原位。车箱要先清出蓬盖,再清周围部分。箱壁较薄可留一定厚度的泥士作撑壁。车身或有彩绘,仔细剥离。马骨处有辕、轭、衡及马具,其金属构件和饰物非常多,发掘时尽量不要移动其位置,边剔剥边分析其组合情况和穿联方式。车下与车后常有人殉,不能漏掉。要绘详细的大比例结构图。第六章室内整理室内整理是由野考古的后期工作,指野外获得的实物和记录资料运回室内后,所作的各种处理、鉴定、记录和分析研究。目的和任务有三:为了收藏保管,对遗物进行必要的处理:为了开展研究,把实物资料转化成记录资料:为编写田野报告做准备。一、遗物处理清污去锈(主要是去土和去锈)、写号、拼对遗物、修复。二、选标本与做卡片陶器的六个要素:器形、形制、陶系、装饰、制法、用途。做卡片是对器物逐件作文字描述和绘图的记录手段,与小件登记表配套的卡片是器物的原始档案,可作为全部器物的检索目录,便于分类排比,在原物遗失或损毁时更是珍贵资料。小件和典型标本均应做卡7
7 小,清理和观察较困难,要仔细注意股价和随葬品的位置。 四、石棺墓 指在土木坑穴内用石材垒铺构成“棺”形的墓葬,我国边疆地区较常见。形制(有无盖石、长方、圆形 等)石材(石板、石块、碎石等)多样。发掘注意三点:1 石棺外的墓圹界线:或紧贴或间隔,绘制平面 图。2 砌石方法、层数和厚度,绘制剖面图。3 解剖墓 底,找到坑底(骨架与底石或坑底有间隔,可能有易腐 物支垫)。(崖墓、积石墓、石棚墓等略) 五、砖室或石室墓 以砖(石)材料建成的墓葬。战国以来多见,魏晋至隋 唐多有墓道(带天井、壁龛或耳室,图 5-2),墓道或 以石块封堵(注意石块有无文字编号),或有壁画。发 掘时或由墓门进入墓室,或从墓顶进入。由墓门进入墓 室之前,要打开墓门放出有害气体。要制定排除险情排 除方案,以防工伤事故和损坏墓内文物(广州南越王石 室墓发掘时,顶石断裂摇坠,录像师先进入录像室内, 再制定发掘方案)。若从墓顶进入墓室,也要先对墓内摄影、绘图、文字记录,再进入。壁画墓的顶部有 壁画,不能揭顶进入。壁画墓打开墓门后首先是快速拍照摄录壁画,以免因接触空气过长而变色、脱落, 随后要绘图、临摹,必要时请美术专业人员。 六、土洞墓 从地表向下挖出竖直或斜坡墓道,再横向挖出墓室。容易坍塌,特别注意安全。无壁画的小墓可先发掘 墓室,再挖墓道。北朝和隋唐时期有天井、壁龛和壁画,清理时要认真仔细。其它方法与砖(石)室墓 基本相同。 七、车马坑 真车真马的车马坑腐朽程度多有三种情况:车子能剔出 形状,土与腐灰混融无法剔出原形,还有的车子朽后全 部或部分形成空洞。发掘时要留心填土中出现的各种迹 象,判断是车子的哪一部分。毂轴、辖、軎等先将上部 剥清,下面应留土柱保持原位。车箱要先清出蓬盖,再 清周围部分。箱壁较薄可留一定厚度的泥土作撑壁。车 身或有彩绘,仔细剥离。马骨处有辕、轭、衡及马具, 其金属构件和饰物非常多,发掘时尽量不要移动其位 置,边剔剥边分析其组合情况和穿联方式。车下与车后 常有人殉,不能漏掉。要绘详细的大比例结构图。 第六章 室内整理 室内整理是田野考古的后期工作,指野外获得的实物和记录资料运回室内后,所作的各种处理、鉴定、 记录和分析研究。目的和任务有三:为了收藏保管,对遗物进行必要的处理;为了开展研究,把实物资 料转化成记录资料;为编写田野报告做准备。 一、遗物处理 清污去锈(主要是去土和去锈)、写号、拼对遗物、修复。 二、选标本与做卡片 陶器的六个要素:器形、形制、陶系、装饰、制法、用途。 做卡片是对器物逐件作文字描述和绘图的记录手段,与小件登记表配套的卡片是器物的原始档案,可作 为全部器物的检索目录,便于分类排比,在原物遗失或损毁时更是珍贵资料。小件和典型标本均应做卡

片,工作量大,要分工明确,认真仔细。卡片内容如下:器名石刀号时代龙山时期类型AI式06BXJT0503@:16出土地点博爱西金城出土时间06年8月1日收藏单位未定的暂不填器描述器物各种特征(质地、颜色、形制、纹饰等)形描写绘图号尺寸(厘米)无或其他问题备注照相号第卷第张重量(公斤)绘器物图,贴在卡片上,并注明比例。(有条件也附照片)制卡人无或绘图和照片的其他问题备注制卡时间年月日三、分类与统计整理资料的基本手段是分类,指按遗存的各种特性分别编组。遗存有多方面的属性,可以按不同的研究需要进行分类。根据统计学原理,对大量个体的统计以得到接近总体的统计规律。四、分期断代等研究分期是依据遗存变化把遗存共同体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实质是对遗存群所作的一种历时性的分类。分期的首要基础是型式划分,对此已经在第二章第二节详细讲述。分期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文化与文化的区分,如充州西吴寺遗址的第一层次分期是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周代文化,反映了该遗址先后经历过三个大的历史时期。第二层次是一个文化内的大的发展阶段划分,即“期”(或文化内的第X期),如西吴寺龙山文化分为一、二、三期。第三层次的分期是比“期”的时间跨度更小的阶段划分,即“段”的划分,如西吴寺龙山文化的遗存又分为5段。史前考古学的断代首先是根据分期方案,获得遗存发展演变的相对年代,再利用现代测年手段获得绝对年代。使用测年数据时要注意数据的误差和有效范围,同一期遗存要多测数据,这样推出的年代范围更可靠。遗址发掘没有获得测年样品时,要把本遗址与其它遗址已知绝对年代的材料相对比,也可以获得绝对年代的范围。历史时期的断代多是绝对年代值,可以利用有纪年遗存(碑刻、墓志、简、铭文等)、文献记载(建制、地名、职官、事件、人物等)的记载进行断代。第七章编写田野考古报告由野考古报告是向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做的关手由野考古工作成果的报告书,是由野考古最后阶段的工作。一、种类和内容、体例田野考古报告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依篇幅长短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大型报告约为10万字以上,以专著形式发表。中型报告约在3万10万字,一般发表在《考古学报》、《考古学集刊》、《文物资料丛刊》8
8 片,工作量大,要分工明确,认真仔细。卡片内容如下: 器 名 石刀 器 号 06BXJT0503⑤:16 时 代 龙山时期 类型 AI 式 出土地点 博爱西金城 出土时间 06 年 8 月 1 日 收藏单位 未定的暂不填 器 形 描 写 描述器物各种特征(质地、颜色、形制、纹饰等) 备 绘图号 尺寸(厘米) 注 无 或其他问题 照相号 第 卷第 张 重量(公斤) 绘器物图,贴在卡片上,并注明比例。(有条件也附照片) 制 卡 人 制卡时间 年 月 日 备 注 无 或绘图和照片的其他问题 三、分类与统计 整理资料的基本手段是分类,指按遗存的各种特性分别编组。遗存有多方面的属性,可以按不同的研究 需要进行分类。根据统计学原理,对大量个体的统计以得到接近总体的统计规律。 四、分期断代等研究 分期是依据遗存变化把遗存共同体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实质是对遗存群所作的一种历时性的分 类。分期的首要基础是型式划分,对此已经在第二章第二节详细讲述。分期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文 化与文化的区分,如兖州西吴寺遗址的第一层次分期是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周代文化,反映了该遗址 先后经历过三个大的历史时期。第二层次是一个文化内的大的发展阶段划分,即“期”(或文化内的第 X 期),如西吴寺龙山文化分为一、二、三期。第三层次的分期是比“期”的时间跨度更小的阶段划分,即 “段”的划分,如西吴寺龙山文化的遗存又分为 5 段。 史前考古学的断代首先是根据分期方案,获得遗存发展演变的相对年代,再利用现代测年手段获得绝对 年代。使用测年数据时要注意数据的误差和有效范围,同一期遗存要多测数据,这样推出的年代范围更 可靠。遗址发掘没有获得测年样品时,要把本遗址与其它遗址已知绝对年代的材料相对比,也可以获得 绝对年代的范围。历史时期的断代多是绝对年代值,可以利用有纪年遗存(碑刻、墓志、简牍、铭文等)、 文献记载(建制、地名、职官、事件、人物等)的记载进行断代。 第七章 编写田野考古报告 田野考古报告是向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做的关于田野考古工作成果的报告书,是田野考古最后阶段的工作。 一、种类和内容、体例 田野考古报告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依篇幅长短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大型报告约为 10 万字以上,以专 著形式发表。中型报告约在 3 万~10 万字,一般发表在《考古学报》、《考古学集刊》、《文物资料丛刊》

等刊物上。小型报告约在3万字以下,多为1万字左右,发表在《考古》、《文物》等定期刊物上。庞杂的考古遗存内容决定了要有统一的体例,以便于表述和检索。考古报告的内容大致有九项:1遗存所在地的详细位置;2地理环境和地貌特点;3发现的经过和以往做过的工作;4保存现状;5田野工作概况,包括承担工作的单位,参加人员、工作起因、时间、方式、经过;6遗址堆积介绍;7遗迹介绍;8专业技术鉴定报告;9工作所得认识或研究结论。由于内容存在多寡,侧重面不同,认识有深有浅,编写目的也有差别,因此报告体例也有一定的灵活性。二、田野报告的编写方法标题写法、前言(序言)写法、正文部分的写法、注释写法、编辑附录的注意事项
9 等刊物上。小型报告约在 3 万字以下,多为 1 万字左右,发表在《考古》、《文物》等定期刊物上。 庞杂的考古遗存内容决定了要有统一的体例,以便于表述和检索。考古报告的内容大致有九项:1 遗存所 在地的详细位置;2 地理环境和地貌特点;3 发现的经过和以往做过的工作;4 保存现状;5 田野工作概 况,包括承担工作的单位,参加人员、工作起因、时间、方式、经过;6 遗址堆积介绍;7 遗迹介绍;8 专业技术鉴定报告;9 工作所得认识或研究结论。由于内容存在多寡,侧重面不同,认识有深有浅,编写 目的也有差别,因此报告体例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田野报告的编写方法 标题写法、前言(序言)写法、正文部分的写法、注释写法、编辑附录的注意事项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绘图与摄影》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植硅体在考古学中的应用.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通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物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夏商周考古》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环境考古学.pdf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授课教案.pdf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pdf
- 石河子大学:《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专题一 绪论.ppt
- 石河子大学:《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程授课教案(任课教师:薛洁).doc
- 石河子大学:《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程教学大纲(讲义,共四个专题九章).doc
- 《史学通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八讲).pdf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参考书籍)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渊源,RIBEN DUIWAI QINLUE DE WENHUA YUANYUAN(编著:冯天瑜、任放).pdf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华帝制的衰落 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pdf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参考书籍)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书籍PDF电子牌(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加]卜正民).pdf
- 《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读书报告).doc
- 《西方史学史》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案(第一、二章).doc
- 安徽大学:《世界当代史》课程授课教案(研究课)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军事大国的日本、战后美国(一个谋求世界霸权的帝国).doc
- 安徽大学:《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大纲.do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六章).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民俗学概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通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钱币》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保护概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前考古》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建筑史》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田野考古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田野考古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动物考古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资料(实验指导书)植物大遗存分析与鉴定方法.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动物遗骸采集.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哺乳动物的鉴定.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鸟、鱼及爬行动物的鉴定.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人骨的性别和年龄鉴定.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打制石器制作.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植物大遗存的采样与提取.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环境考古》课程实验教学大纲.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淀粉粒在考古学中的应用.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陶器实验分析.pdf
-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自编实验教材(讲义)文化人类学.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