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五次课程教案

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母葛博圣至 :行學整誡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 周崇云 职称/学位: 副教授/硕士 开课时间:
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 周崇云 职称/学位: 副教授/硕士 开课时间:

课程基本情况 程 编号 ZH42044 课程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历史系考古学专业 课程 考核 学分 方式 ■考试口考查口其他方式: 课程 口公共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口专业选修课 类 口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 口其他课程 学时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本校教师 教师 周柴云、朱华东、王菁职称 副教授 教师来源 口外聘教师 ■统编教材口自编教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年9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教学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参考 用书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年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年 《中国考古学 一走近历史真 张忠培 址之道》 科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法》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 编号 ZH42044 课程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教学 单位 历史系考古学专业 课程 学分 3 考核 方式 ■ 考试 □ 考查 □ 其他方式: 课程 类别 □ 公共基础课 ■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 专业选修课 □ 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 □ 其他课程 学时 数 总学时: 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教师 周崇云 、朱华东、王箐 职称 副教授 教师来源 ■ 本校教师 □ 外聘教师 使用 教材 ■ 统编教材 □ 自编教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教学 参考 用书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 年 9 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 年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 学》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 年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 实之道》 张忠培 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法》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年

第十五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十五周 课时数 3 第五章战国秦汉考古 第三节秦考古 1、遗迹 2、 章节第四节汉考古 1、城址 2、墓葬 3、手工业 学 目标 和要 对秦汉考古文化的基本特点有清晰认识,掌握汉时期墓葬特点。 重点 两汉都城的布局、汉时期墓葬特点 教学 难点 两汉都城的布局 主要 ■课堂讲授 口小组活动 口实验演示 口难点答疑 ■提问 方式 口作业讲评 口实践教学 口考试测验 口其他活动 使用 体 ■文字教材 ■电子教案 口录像材料 口录音材料 口直播课堂 源 口CAI课件 OIP课件 口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简述两汉都城的布局。 书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计
第 十五 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十五周 课时数 3 教学 章节 第五章 战国秦汉考古 第三节 秦考古 1、 遗迹 2、 墓葬 第四节 汉考古 1、 城址 2、 墓葬 3、 手工业 教学 目标 和要 求 对秦汉考古文化的基本特点有清晰认识,掌握汉时期墓葬特点。 教学 重点 两汉都城的布局、汉时期墓葬特点 教学 难点 两汉都城的布局 主要 教学 方式 ■ 课堂讲授 □ 小组活动 □ 实验演示 □ 难点答疑 ■ 提问 □ 作业讲评 □ 实践教学 □ 考试测验 □ 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资源 ■ 文字教材 ■ 电子教案 □ 录像材料 □ 录音材料 □ 直播课堂 □ CAI 课件 □ IP 课件 □ 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 习 简述两汉都城的布局。 板 书 设 计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第土五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半生活 动安排 复习旧课:简单回顾我国战因秦汉时期考古文化的特征。 提问:简 导入新课:秦考古和汉考古。 单介绍 第五章战国秦汉考古 战国时 第三节秦考古 期考古 遗迹 1.阿房宫。 特征 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开始在渭水南岸上林苑内规划营 建宫殿一一朝宫。先作朝宫的前殿一一阿房。阿房宫遗址在今西安 桥镇以南古城村附近,至今尚有高大的夯土台遗存,东西1200米,南 北450米。现存台面南部略低,北部略高,最高处约7~8米,其规模 远远超过战国时期的任何宫殿。 2.咸阳宫遗址。 据文献记载,秦咸阳建有咸阳宫。从调查和发据的资料可知,咸 阳宫在秦宫殿区的中心1974一1975年发掘的第1号宫殿遗址和1975 年发掘的第3号宫殿遗址均为咸阳宫的一部分。 3.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县东5公里的晏寨乡,南靠骊山,北临清 水,形似小山,气势极为雄伟。根据最近的考古资料,始皇陵整个布 局是:陵东为始皇诸公子、公主的殉葬幕,有埋置陶俑、活马的从葬 坑群,还有模拟军阵送葬的兵马俑坑。陵西是烧窑、制石和堆放砖瓦 材料及埋葬刑徒的墓地。陵南紧靠骊山,陵北为大型的寝殿和便殿的 建筑群。 始皇陵园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有内城和外城。内城 南北长1300米,东西宽578米。外城南北长2513米,东西宽974米 内外城城墙每边都设有门。封土在内城城墙的南半部。据文献记载, 始皇陵高50丈,按秦一尺当今23厘米计算,高度应是115米。现实 测陵高76米(封点在封土西北角内城城墙的基部)。封土由夯土筑造, 底部方形,每边长约350米,其原来形状估计应为覆斗形。封土的东 西北二边都发现莫道。在西首的讨洞中发即彩绘铜车两乘,每乘驾垢 马四匹,车上各有一铜御官涌。铜车马民约人真车、真马、真人的1 /2。车马的系驾驰挽具齐全。装饰华丽,个研究士代宫廷舆服制度和 单控车系驾方法提供了较为确切的实物利证。 4.兵马俑坑。 秦兵马坑位于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西南,西边距离秦始皇陵陵园 东城墙1公里,正当陵园东门大道的北侧。兵马俑坑的修建工程大约 开始于秦统一六国之后,到公元前209年因农民起义爆发被迫停工
第 十五 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 动安排 (一般包 括 复习旧 课、导入新 课、讲授讨 论、巩固练 习、布置作 业等环节) 复习旧课:简单回顾我国战国秦汉时期考古文化的特征。 导入新课:秦考古和汉考古。 第五章 战国秦汉考古 第三节 秦考古 一、遗迹 1.阿房宫。 秦始皇 35 年(公元前 212 年),开始在渭水南岸上林苑内规划营 建宫殿——朝宫。先作朝宫的前殿——阿房。阿房宫遗址在今西安三 桥镇以南古城村附近,至今尚有高大的夯土台遗存,东西 1200 米,南 北 450 米。现存台面南部略低,北部略高,最高处约 7~8 米,其规模 远远超过战国时期的任何宫殿。 2.咸阳宫遗址。 据文献记载,秦咸阳建有咸阳宫。从调查和发掘的资料可知,咸 阳宫在秦宫殿区的中心。1974 一 1975 年发掘的第 1 号宫殿遗址和 1975 年发掘的第 3 号宫殿遗址均为咸阳宫的一部分。 3.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县东 5 公里的晏寨乡,南靠骊山,北临清 水,形似小山,气势极为雄伟。根据最近的考古资料,始皇陵整个布 局是:陵东为始皇诸公子、公主的殉葬墓,有埋置陶俑、活马的从葬 坑群,还有模拟军阵送葬的兵马俑坑。陵西是烧窑、制石和堆放砖瓦 材料及埋葬刑徒的墓地。陵南紧靠骊山,陵北为大型的寝殿和便殿的 建筑群。 始皇陵园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有内城和外城。内城 南北长 1300 米,东西宽 578 米。外城南北长 2513 米,东西宽 974 米。 内外城城墙每边都设有门。封土在内城城墙的南半部。据文献记载, 始皇陵高 50 丈,按秦一尺当今 23 厘米计算,高度应是 115 米。现实 测陵高 76 米(封点在封土西北角内城城墙的基部)。封土由夯土筑造, 底部方形,每边长约 350 米,其原来形状估计应为覆斗形。封土的东 西北三边都发现墓道。在西道的过洞中发现彩绘铜车两乘,每乘驾铜 马四匹,车上各有一铜御官涌。铜车马民约人真车、真马、真人的 1 /2。车马的系驾驰挽具齐全。装饰华丽,个研究士代宫廷舆服制度和 单控车系驾方法提供了较为确切的实物利证。 4.兵马俑坑。 秦兵马坑位于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西南,西边距离秦始皇陵陵园 东城墙 1 公里,正当陵园东门大道的北侧。兵马俑坑的修建工程大约 开始于秦统一六国之后,到公元前 209 年因农民起义爆发被迫停工, 提问:简 单介绍 战 国 时 期考古 特征

前206年项羽入关时焚毁。目前,共发现4个俑坑,总面积25380平方 米。1号坑位于始皇陵外城东墙外1225米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 210米,南北长60米,深4.5一6.5米,总面积约12600平方米。在中 部及西角进行了试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清理出武士俑500个,陶 马24匹拖有战车6辆。估计全坑约有6000兵马俑。俑坑是土木结构, 经火焚已塌陷。2号坑在1号坑的东北边,平面呈曲尺形,总面积约6000 平方米,试掘了大小方18个,面积约1036平方米,清理出木制战车 11辆,车士俑28个,将军俑1个,拉车的陶马67匹,骑士俑32个, 鞍马29匹,兵马俑163个。估计全坑将有木质战车89辆,车士俑26 个,陶马350匹,骑士俑116个,鞍马116匹,步兵俑562个。3号坑 在1号坑的西北边,平面呈“马”形,面积约520平方米,清理出驷马 战车一辆,车后有武士俑4个,南面有铠甲武士俑42个,北面有铠甲 武士俑22个。4号坑在2号坑和3号坑之间,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 4000平方米,是一座未建成就废弃的空坑。 墓葬 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秦代墓葬形制有以下几种:(1)长方形土 坑木椁墓,无墓道,设有变头厢(云梦睡虎地区墓葬第2组)。有的除 头厢外还有边厢(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2)正方形土坑木椁墓,有 斜坡墓道。有的椁室隔成中室和两个侧室,木椁放在中室(长沙左家塘 素代木椁慕)。有的有头厢、边相、脚厢和棺室,有的在方坑内设壁 有的在墓道两侧设耳室(临潼上焦村秦墓)。(3)方形士坑洞室木椁墓, 椁室隔成头厢、脚厢、棺室三部分,有斜坡墓道,有壁龛,壁龛设在洞 室内(临潼上焦村秦慕)。(4)坚穴砖壁慕,用细绳纹砖砌造慕壁和铺 地。砖上有文字,墓砖的规格与始皇陵出土的相同(临潼县城北一座小 墓)。(5)刑徒墓,仅有长方形士坑,深1-2米,大小不等,小的长1.1 米,宽0.56米,最大的长10.6米,宽1.1米。一个士坑一般埋两三人, 也有埋一人或多至十多人的。一般均无葬具和随葬品(始皇陵西侧赵背 户村刑徒墓)。 秦代墓葬的随葬品一般以实用器为主。铜器有甑、釜、马、马、蒜 头壶等。陶器有瓮、罐、豆、鸭蛋壶、仓、釜、盆、盒、鼎等。 第四节汉考古 、城址 1.西汉长安城。 (1)长安城的修建过程。 (2)长安城的布局。汉长安城的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全部为版纳 土墙。墙基厚12一16米,高12米以上。东院长5940米,南墙长6250 米,西墙长4450米,北墙长5950米。墙外有宽约8米,深3米的护城 壕。城的四边各开三门,共十二座城门。每门皆有三个门道,门道各宽 8米,一门可通4车,三门可通12车。城内有一条环城街,路面最宽
前 206 年项羽入关时焚毁。目前,共发现 4 个俑坑,总面积 25380 平方 米。1 号坑位于始皇陵外城东墙外 1225 米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 210 米,南北长 60 米,深 4.5—6.5 米,总面积约 12600 平方米。在中 部及西角进行了试掘,面积约 1000 平方米,清理出武士俑 500 个,陶 马 24 匹拖有战车 6 辆。估计全坑约有 6000 兵马俑。俑坑是土木结构, 经火焚已塌陷。2 号坑在 1 号坑的东北边,平面呈曲尺形,总面积约 6000 平方米,试掘了大小方 18 个,面积约 1036 平方米,清理出木制战车 11 辆,车士俑 28 个,将军俑 1 个,拉车的陶马 67 匹,骑士俑 32 个, 鞍马 29 匹,兵马俑 163 个。估计全坑将有木质战车 89 辆,车士俑 261 个,陶马 350 匹,骑士俑 116 个,鞍马 116 匹,步兵俑 562 个。3 号坑 在 1 号坑的西北边,平面呈“马”形,面积约 520 平方米,清理出驷马 战车一辆,车后有武士俑 4 个,南面有铠甲武士俑 42 个,北面有铠甲 武士俑 22 个。4 号坑在 2 号坑和 3 号坑之间,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 4000 平方米,是一座未建成就废弃的空坑。 二、墓葬 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秦代墓葬形制有以下几种:(1)长方形土 坑木椁墓,无墓道,设有变头厢(云梦睡虎地区墓葬第 2 组)。有的除 头厢外还有边厢(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2)正方形土坑木椁墓,有 斜坡墓道。有的椁室隔成中室和两个侧室,木椁放在中室(长沙左家塘 秦代木椁墓)。有的有头厢、边厢、脚厢和棺室,有的在方坑内设壁龛, 有的在墓道两侧设耳室(临潼上焦村秦墓)。(3)方形士坑洞室木椁墓, 椁室隔成头厢、脚厢、棺室三部分,有斜坡墓道,有壁龛,壁龛设在洞 室内(临潼上焦村秦墓)。(4)坚穴砖壁墓,用细绳纹砖砌造墓壁和铺 地。砖上有文字,墓砖的规格与始皇陵出土的相同(临潼县城北一座小 墓)。(5)刑徒墓,仅有长方形土坑,深 1-2 米,大小不等,小的长 1.1 米,宽 0.56 米,最大的长 10.6 米,宽 1.1 米。一个土坑一般埋两三人, 也有埋一人或多至十多人的。一般均无葬具和随葬品(始皇陵西侧赵背 户村刑徒墓)。 秦代墓葬的随葬品一般以实用器为主。铜器有甑、釜、马、马、蒜 头壶等。陶器有瓮、罐、豆、鸭蛋壶、仓、釜、盆、盒、鼎等。 第四节 汉考古 一、城址 1.西汉长安城。 (1)长安城的修建过程。 (2)长安城的布局。汉长安城的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全部为版筑 土墙。墙基厚 12—16 米,高 12 米以上。东院长 5940 米,南墙长 6250 米,西墙长 4450 米,北墙长 5950 米。墙外有宽约 8 米,深 3 米的护城 壕。城的四边各开三门,共十二座城门。每门皆有三个门道,门道各宽 8 米,一门可通 4 车,三门可通 12 车。城内有一条环城街,路面最宽

处7-8米。还有八条大街,宽45米,。中间有两条排水沟,将全街分为 三股,中间一股为御道,宽20米,两侧为旁道,各宽12米。城外各宫 位置是:未央宫在城西南部,平面方形,面积约5平方公里。四面各有 一门,据记载,宫内主要建筑有前殿、宜室殿、清凉殿、麒麟殿、金华 殿、承明殿、椒房殿、昭明股、柏梁台、天禄阁、石渠阁等。其中前殿 台基尚存,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北高南低,北端最高处约 15米。长乐宫在东南部,又称东宫,面积6平方公里。四面各开一门 宫内主要建筑有前殿、临华殿、长信殿、长秋殿、永寿殿、神仙殿、永 昌殿和钟室等。桂宫在未央宫北靠近西城墙,平面长方形,东西宽880 米,南北长1800米。北宫、明光宫分别在未央、长乐宫之北。建章宫 位于城西,宫内的太液地遗迹尚存,池北发现巨型石鱼,与记载相符。 在西市东北角近年发现了西汉中期为皇帝和国家生产入葬陶俑的专用 官窑21座。长安城城内宫殿、官署、府第林立,是王公贵族的居住地 城北和东北部为居民区:西北有东西九市,为工商业区:西郊为帝王、 贵族、官僚田猎的苑囿区:南郊有宗庙、社稷、明堂辟雍,是帝王宜教 化、祭天地、拜祖先的场所。从整个布局看,汉长安城在某些方面仍保 留着先泰国都布局的遗风,但改变了战国都城的城廓之制,把宫殿、官 署、居民同置于一个大城内,开创了我国规划大城市的先例。 2.东汉洛阳城。 东汉洛阳城的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约汉代9里,东西约汉代6 里,故称“九六城”。城墙用土夯筑,厚约14一25米。东西北三面城 遗迹尚存:南面城墙因洛河改道被冲毁。经实测并复原,东城墙长约 4200米,南城墙长约2460米,西城墙长约3700米,北城墙长约2700 米,总长合汉代约31里。全城共设十二个城门。东面城墙的三个城门 自北而南为上东门、中东门、马门,西面城墙的三个城门自北而南为上 西门、雍门、广阳门,南面城墙的四个城门自东而西为开阳门、平城门、 小苑门、津门,北面城墙的二个城门自东而西为谷门和夏门。城中主要 宫殿为南宫和北宫。濯龙园(皇家花园)在城的西南隅。太仓和武库都 在城的东北隅。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和金市。城南还有太学 明堂、辟雍、灵台。 从东汉洛阳城的平面布局来看,已基本上摆脱了《周礼·考工记》 营建都城的规划,南、北宫前后布置在城的中部,显露出按中轴线布局 的萌芽:明堂、辟雍、灵台、太学建在城南正面,南城墙并开四门,表 明都城规划开始强调正前面的布局。 二、墓葬 1.西汉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 按照慕葬形制划分,西汉有木椁墓、土洞慕、空心砖幕、砖室墓 雀墓,以及个别的画幕与画像石墓。在葬式方面,屈肢葬到西汉前期 已绝迹,仰身直葬式已成定制。西汉前、中期夫妻一般是异穴合葬,西 汉中期以后夫妻一般是同穴合葬
处 7-8 米。还有八条大街,宽 45 米,。中间有两条排水沟,将全街分为 三股,中间一股为御道,宽 20 米,两侧为旁道,各宽 12 米。城外各宫 位置是:未央宫在城西南部,平面方形,面积约 5 平方公里。四面各有 一门,据记载,宫内主要建筑有前殿、宣室殿、清凉殿、麒麟殿、金华 殿、承明殿、椒房殿、昭明股、柏梁台、天禄阁、石渠阁等。其中前殿 台基尚存,南北长 350 米,东西宽 200 米,北高南低,北端最高处约 15 米。长乐宫在东南部,又称东宫,面积 6 平方公里。四面各开一门。 宫内主要建筑有前殿、临华殿、长信殿、长秋殿、永寿殿、神仙殿、永 昌殿和钟室等。桂宫在未央宫北靠近西城墙,平面长方形,东西宽 880 米,南北长 1800 米。北宫、明光宫分别在未央、长乐宫之北。建章宫 位于城西,宫内的太液地遗迹尚存,池北发现巨型石鱼,与记载相符。 在西市东北角近年发现了西汉中期为皇帝和国家生产入葬陶俑的专用 官窑 21 座。长安城城内宫殿、官署、府第林立,是王公贵族的居住地; 城北和东北部为居民区;西北有东西九市,为工商业区;西郊为帝王、 贵族、官僚田猎的苑囿区;南郊有宗庙、社稷、明堂辟雍,是帝王宣教 化、祭天地、拜祖先的场所。从整个布局看,汉长安城在某些方面仍保 留着先秦国都布局的遗风,但改变了战国都城的城廓之制,把宫殿、官 署、居民同置于一个大城内,开创了我国规划大城市的先例。 2.东汉洛阳城。 东汉洛阳城的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约汉代 9 里,东西约汉代 6 里,故称“九六城”。城墙用土夯筑,厚约 14—25 米。东西北三面城墙 遗迹尚存;南面城墙因洛河改道被冲毁。经实测并复原,东城墙长约 4200 米,南城墙长约 2460 米,西城墙长约 3700 米,北城墙长约 2700 米,总长合汉代约 31 里。全城共设十二个城门。东面城墙的三个城门 自北而南为上东门、中东门、马门,西面城墙的三个城门自北而南为上 西门、雍门、广阳门,南面城墙的四个城门自东而西为开阳门、平城门、 小苑门、津门,北面城墙的二个城门自东而西为谷门和夏门。城中主要 宫殿为南宫和北宫。濯龙园(皇家花园)在城的西南隅。太仓和武库都 在城的东北隅。据记载,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和金市。城南还有太学、 明堂、辟雍、灵台。 从东汉洛阳城的平面布局来看,已基本上摆脱了《周礼•考工记》 营建都城的规划,南、北宫前后布置在城的中部,显露出按中轴线布局 的萌芽;明堂、辟雍、灵台、太学建在城南正面,南城墙并开四门,表 明都城规划开始强调正前面的布局。 二、墓葬 1.西汉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 按照墓葬形制划分,西汉有木椁墓、土洞墓、空心砖墓、砖室墓、 崖墓,以及个别的壁画墓与画像石墓。在葬式方面,屈肢葬到西汉前期 已绝迹,仰身直葬式已成定制。西汉前、中期夫妻一般是异穴合葬,西 汉中期以后夫妻一般是同穴合葬

贵族墓直到西汉中期仍有用车、马殉葬的,如满城汉墓、曲阜鲁王 墓等,但车和马都埋在墓室和墓道里。西汉后期,不再用真车真马殉葬, 而用木制或陶制的车马模型代替。 2、东汉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 按照墓葬的形制划分,东汉主要有砖室墓,流行壁画墓、画像石墓 还有少量木椁幕、砖木混合幕、崖洞慕和画像砖幕。东汉时期,慕上建 筑如墓碑、祠堂、墓阙、人物和动物的石雕像也开始普遍流行,并逐渐 成为定制。 东汉时期,贵族官僚幕内的铜、漆器逐渐减少,但仍有许多的精美 工艺品出土。金银器比前代有所增多。有些地区的幕内还有少量的青瓷 器。此外,用陶质明器随葬的风气非常盛行,种类和数量都胜过西汉 除仓、灶、井外,还有磨、杵白、风箱、马房、猪圈、楼阁、田地、池 塘以及猪、狗、羊、鸡、鸭等家畜和家贪等塑像,反映了地主阶级对陆 葬品的观念有了显著的变化。 东汉墓中有时还随葬购买墓地的契约,即“买地券”。这种契约多 数是刻在长万形的铅板上,也有的刻在玉板或书写在铁板、青砖上,它 是一种象征性的证券,放在墓内意在保证死者对墓地的所有权不可侵 东汉中、晚期,还流行在墓中放置一种陶质的“镇墓瓶”,瓶内有 时还盛放朱砂、雄黄、水品等物,瓶上有朱书文字或符马。是为慕主僻 邪用的,这与道教巫术盛行有关。 三、手丁业 1.治铁业:2、青铜铸造业:3、漆器手工业:4、陶瓷业:5、纺 织业:6、玉器制造业。 巩固练习:教师总结和提问。 布置作业:简述两汉都城的布局
贵族墓直到西汉中期仍有用车、马殉葬的,如满城汉墓、曲阜鲁王 墓等,但车和马都埋在墓室和墓道里。西汉后期,不再用真车真马殉葬, 而用木制或陶制的车马模型代替。 2、东汉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 按照墓葬的形制划分,东汉主要有砖室墓,流行壁画墓、画像石墓, 还有少量木椁墓、砖木混合墓、崖洞墓和画像砖墓。东汉时期,墓上建 筑如墓碑、祠堂、墓阙、人物和动物的石雕像也开始普遍流行,并逐渐 成为定制。 东汉时期,贵族官僚墓内的铜、漆器逐渐减少,但仍有许多的精美 工艺品出土。金银器比前代有所增多。有些地区的墓内还有少量的青瓷 器。此外,用陶质明器随葬的风气非常盛行,种类和数量都胜过西汉, 除仓、灶、井外,还有磨、杵臼、风箱、马房、猪圈、楼阁、田地、池 塘以及猪、狗、羊、鸡、鸭等家畜和家禽等塑像,反映了地主阶级对随 葬品的观念有了显著的变化。 东汉墓中有时还随葬购买墓地的契约,即“买地券”。这种契约多 数是刻在长万形的铅板上,也有的刻在玉板或书写在铁板、青砖上,它 是一种象征性的证券,放在墓内意在保证死者对墓地的所有权不可侵 犯。 东汉中、晚期,还流行在墓中放置一种陶质的“镇墓瓶”,瓶内有 时还盛放朱砂、雄黄、水晶等物,瓶上有朱书文字或符马。是为墓主僻 邪用的,这与道教巫术盛行有关。 三、手工业 1.冶铁业;2、青铜铸造业;3、漆器手工业;4、陶瓷业;5、纺 织业;6、玉器制造业。 巩固练习:教师总结和提问。 布置作业:简述两汉都城的布局

课程教案审核情况 (新增专业课的教案应由教学系(教研室)主任或课程组负责人签署审核意见) 教学系(教 研室)或课 程组审核 意见 主任/负贵人签字: 20年月日 (新开课教师的教案应报院(系、部)教学委员会审定) 院(系、部) 教学委员 会审定意 见 教学委员会负责人签字: 20年月日 (新增专业课和新开课教师的教案均应报教学院长(主任)审批) 院(系、部) 审批意见 教学院长(主任)签字: 教学单位签章: 20 年月日
课程教案审核情况 教学系(教 研室)或课 程组审核 意见 (新增专业课的教案应由教学系(教研室)主任或课程组负责人签署审核意见) 主任/负责人签字: 20 年 月 日 院(系、部) 教学委员 会审定意 见 (新开课教师的教案应报院(系、部)教学委员会审定) 教学委员会负责人签字: 20 年 月 日 院(系、部) 审批意见 (新增专业课和新开课教师的教案均应报教学院长(主任)审批) 教学院长(主任)签字: 教学单位签章: 20 年 月 日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二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三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七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一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六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八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五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二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九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三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七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一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Conspectus of Chinese Archaeology.pdf
- 《长江流域法文化》课程教学大纲(思政方案).pdf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 THE WORLD MODERN HISTORY.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维也纳会议.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文艺复兴 Renaissance.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英国政治民主化道路的完成.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宗教改革.ppt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八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六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四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四次课程教案.do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六章).pdf
- 安徽大学:《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大纲.doc
- 安徽大学:《世界当代史》课程授课教案(研究课)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军事大国的日本、战后美国(一个谋求世界霸权的帝国).doc
- 《西方史学史》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案(第一、二章).doc
- 《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读书报告).doc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参考书籍)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书籍PDF电子牌(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加]卜正民).pdf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参考书籍)中华帝制的衰落 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pdf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参考书籍)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渊源,RIBEN DUIWAI QINLUE DE WENHUA YUANYUAN(编著:冯天瑜、任放).pdf
- 《史学通论》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八讲).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