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Conspectus of Chinese Archaeology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9
文件大小:159.24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Conspectus of Chinese Archaeology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国考古学通论 Conspectus of Chinese Archaeology 二、课程号: 三、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四、学时:54:学分:3 五、教学目的要求:本课程为历史学专业本料生数学计别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要求学生具备中国古 代史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及常识、基本理论和方 法、技能、中国考古学简史、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了解中国自史前时期至隋、唐、宋、 元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考古发现和考古学文化的基本内容,为历史专业的本科学生今后能较好地利 用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 六、教学内容:(见下附件1) 七、教材:《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八、主要参考书目: 1、《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1984年。 3、 《中国考古》,安金槐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4、《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5 《考古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57年。 6、《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7、《考古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8、《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9、《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10、《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 11、《汉代考古学概论》,中华书局,1984年。 12 《战国秦汉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3、《隋唐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4、《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 15、《苏兼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16、 《考古学通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88年 17、《中国若古》,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8、《考古学与科技史》,科学出版社,1979年。 九、教学措施:教师讲解为主,辅以观看实物、图片、幻灯等。 十、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期末组织统一考试,期末成绩为80%,平时成绩为20% 附件1 (主要纲目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考古学概论 (6学时) 第一节考古学概念(重点掌握) 一、名称与定义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三、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第二节遗迹与遗物被埋藏的原因及文化层的形成 第三节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国考古学通论 Conspectus of Chinese Archaeology 二、课程号: 三、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四、学时:54;学分:3 五、教学目的要求:本课程为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程之一,要求学生具备中国古 代史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及常识、基本理论和方 法、技能、中国考古学简史、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了解中国自史前时期至隋、唐、宋、 元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考古发现和考古学文化的基本内容,为历史专业的本科学生今后能较好地利 用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 六、教学内容:(见下附件1) 七、教材:《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八、主要参考书目: 1、《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1984年。 3、《中国考古》,安金槐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4、《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5、《考古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57年。 6、《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7、《考古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8、《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9、《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10、《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 11、《汉代考古学概论》,中华书局,1984年。 12、《战国秦汉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3、《隋唐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4、《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 15、《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16、《考古学通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88年。 17、《中国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8、《考古学与科技史》,科学出版社,1979年。 九、教学措施:教师讲解为主,辅以观看实物、图片、幻灯等。 十、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期末组织统一考试,期末成绩为80%,平时成绩为20%。 附件1 (主要纲目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考古学概论  (6学时) 第一节 考古学概念(重点掌握) 一、名称与定义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三、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第二节 遗迹与遗物被埋藏的原因及文化层的形成 第三节 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

一、老古学文化 二、考古学文化命名规则 第四节考古调查与发掘 一、考古调查 二、考古发掘 第五节考古学的室内整理 一、整理资料 二、编写报告 三、综合研究 第六节绝对年代与相对年代 ·、绝对年代 相对年代 三、老古学断代方法 第七节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一、与历史学的关系 二、与人类学的关系 与地质学、古生物学的关系 四、与民族学的关系 五、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关系 六、与其它应用学科的关系 第八节自然环境对古文化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古文化面貌的影响 二、自然环境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考古学简史 第一节中国古代金石学(一般了解) 一、金石学的萌芽期(古代一北宋) 二、金石学的产生与发展期(北宋一清末) 三、金石学的兴盛期(清末) 第二节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和中国考古学萌芽 一、十九世纪欧洲近代考古学的主要成就 二、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第三节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和初步发展 一、1937年以前的考古学(殷墟发掘为标志) 二、1937-1949年的中国考古学 第四节新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较熟知) 考古队伍的壮大和发掘水平的提高 二、考古工作范围的广大 三、自然科学方法的广泛应用 四、中国考古学体系的逐步建立 五、老古书刊的编辑出版 第五节当前的中国考古学 一、当前中国考古学的工作热点 二、中国考古学存在的问题

一、考古学文化 二、考古学文化命名规则 第四节 考古调查与发掘 一、考古调查 二、考古发掘 第五节 考古学的室内整理 一、整理资料 二、编写报告 三、综合研究 第六节 绝对年代与相对年代 一、绝对年代 二、相对年代 三、考古学断代方法 第七节 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一、与历史学的关系 二、与人类学的关系 三、与地质学、古生物学的关系 四、与民族学的关系 五、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关系 六、与其它应用学科的关系 第八节 自然环境对古文化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古文化面貌的影响 二、自然环境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考古学简史 第一节 中国古代金石学(一般了解) 一、金石学的萌芽期(古代-北宋) 二、金石学的产生与发展期(北宋-清末) 三、金石学的兴盛期(清末) 第二节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和中国考古学萌芽 一、十九世纪欧洲近代考古学的主要成就 二、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第三节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和初步发展 一、1937年以前的考古学(殷墟发掘为标志) 二、1937-1949年的中国考古学 第四节 新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较熟知) 一、考古队伍的壮大和发掘水平的提高 二、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大 三、自然科学方法的广泛应用 四、中国考古学体系的逐步建立 五、考古书刊的编辑出版 第五节 当前的中国考古学 一、当前中国考古学的工作热点 二、中国考古学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旧石器时代考古(6学时) 第一节人类的产生 一、人类产生前生物的猫化 二、进化论的产生和古猿演化为人类的证据 三、古猿演化为人类的进程 四、关于人类起源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旧石器时代概说 一、旧石器时代及其特征(重点掌握) 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对象 三、地质年代与考古分期 四、旧石器的制作、类型和用途 第三节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概述 二、旧石器时代早期前一阶段文化遗存 三、蓝田猿人及其文化 四、北京猿人及其文化(重点学握 第四节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日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概术 大荔人及其文化 许家窑人及其文化 丁村人及其文化(重点掌握) 长阳人及其文化 马坝人及其文化 第五节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概述 峙峪文化 下川文化 山顶洞人及其文化(重点掌握) 中国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自学) 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自学) 青藏高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自学) 复习题: 1、人骨鉴定在史前考古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2、动物群组合断代 3、史前考古学与历史考古学的关系 4、史前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5、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基本特点。 6、生态环境对史前文化的影响,举例说明 7、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和主要分期及特征。 8、试述古代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和争论 9、试述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 10、试述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和研究现状。 11、试术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12、如何进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和发掘? 13、人类产生前生物演化的历史。 14、生物演化的规律如何? 15、人类产生的化石证据

第三章 旧石器时代考古(6学时) 第一节 人类的产生 一、人类产生前生物的演化 二、进化论的产生和古猿演化为人类的证据 三、古猿演化为人类的进程 四、关于人类起源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概说 一、旧石器时代及其特征(重点掌握) 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对象 三、地质年代与考古分期 四、旧石器的制作、类型和用途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概述 二、旧石器时代早期前一阶段文化遗存 三、蓝田猿人及其文化 四、北京猿人及其文化(重点掌握) 第四节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概述 大荔人及其文化 许家窑人及其文化 丁村人及其文化(重点掌握) 长阳人及其文化 马坝人及其文化 第五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概述 峙峪文化 下川文化 山顶洞人及其文化(重点掌握) 中国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自学) 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自学) 青藏高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自学) 复习题: 1、人骨鉴定在史前考古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2、动物群组合断代。 3、史前考古学与历史考古学的关系。 4、史前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5、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基本特点。 6、生态环境对史前文化的影响,举例说明。 7、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和主要分期及特征。 8、试述古代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和争论。 9、试述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 10、试述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和研究现状。 11、试述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12、如何进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和发掘? 13、人类产生前生物演化的历史。 14、生物演化的规律如何? 15、人类产生的化石证据

16、旧石器早期文化的特征及体质特征。 17、早期人类在中国境内的流动方向和分布状况 18、北京猿人及其体质特征正、文化特征。 19、元谋人发现和研究的意义 20、和县猿人发现和研究的重要价值。 21、蓝田猿人的体质及文化特征。 22、金牛山猿人发现和研究的重要价值 23、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特征及人类体质特征。 24、丁村人及其文化特征。 25、许家窑人的生活环境 26、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特征 27、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 文化特征及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 28、旧石器时代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的产生及表现。 第四竟新石翠时代文化(8学时】 第一节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新石器时代诸文化因素的关系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与特征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类型的别分(重点) 第二节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系统的划分 老官台文化 仰韶文化(重点掌握) 庙底沟二期文化 客省庄二期文化 第三节豫中及周围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裴李岗文化 大河村 二期文化 秦王寨类型 王湾类型 第四节冀中、冀南和豫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自学) 磁山文化 后 “期文 文化 第五节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六节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化 第七节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薛家岗文化(重点学握) 二、北阴阳营文化 、河文化

16、旧石器早期文化的特征及体质特征。 17、早期人类在中国境内的流动方向和分布状况。 18、北京猿人及其体质特征、文化特征。 19、元谋人发现和研究的意义。 20、和县猿人发现和研究的重要价值。 21、蓝田猿人的体质及文化特征。 22、金牛山猿人发现和研究的重要价值。 23、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特征及人类体质特征。 24、丁村人及其文化特征。 25、许家窑人的生活环境。 26、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特征。 27、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文化特征及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 28、旧石器时代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的产生及表现。 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文化(8学时) 第一节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新石器时代诸文化因素的关系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与特征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类型的划分(重点) 第二节 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系统的划分 老官台文化 仰韶文化(重点掌握) 庙底沟二期文化 客省庄二期文化 第三节 豫中及周围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裴李岗文化 大河村一、二期文化 秦王寨类型 王湾类型 第四节 冀中、冀南和豫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自学) 磁山文化 后岗一期文化 大司空二期文化 后岗二期文化 第五节 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马家窑文化 齐家文化(重点掌握) 第六节 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岳石文化 第七节 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一、薛家岗文化(重点掌握) 二、北阴阳营文化 三、河姆渡文化

四、马家浜文化 五、称泽文化 六、良渚文化 第九节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自学) 华南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 石峡文化 遗 圆山文化 第十节中国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自学) 红山文 富河文 昂昂溪类型 思考题: 1、如何命名考古学文化、 2、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 3、试比较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的主要差异(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例)。 4、河姆度文化的特点 5、你对仰韶文化社会性质的看法。 6、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姜寨遗址村落布局特点及其反映的问题。 7、你对石家河文化的认识。 8、马家浜文化的墓葬情况 9、大汶口文化人们的经济生活状况。 10、大汶口墓葬随葬品的差异说明了什么? 11、试析龙山文化的社会性质 12、试述新石器时代晚期物质文化的主要成就 13、良渚文化的原始手工业情况。 14、试述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要素出现的情况 15、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类型及其特点, 16、史前玉器的出土、分布及主要特征 17、安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成就 18、薛家岗文化的特征及你对薛家岗文化的认识。 19、用新石器时代考古资料阐述中国文明起源多中心说。 20、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和研究的方法。 第五章商周考古(10学时) 第一节概论(重点掌握 商周考古的新特点 商周考古的分期 第三节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的探索 头交化及翻 一里头文化所反 关于夏文化的探索(重点) 第三节商代文化 商代文化的发现、分期和特缅

四、马家浜文化 五、崧泽文化 六、良渚文化 第九节 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自学) 华南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 石峡文化 西樵山文化遗存 大龙潭文化遗存 昙石山文化遗存 圆山文化 第十节 中国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自学) 红山文化 富河文化 昂昂溪类型 思考题: 1、如何命名考古学文化、 2、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 3、试比较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的主要差异(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例)。 4、河姆渡文化的特点。 5、你对仰韶文化社会性质的看法。 6、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姜寨遗址村落布局特点及其反映的问题。 7、你对石家河文化的认识。 8、马家浜文化的墓葬情况。 9、大汶口文化人们的经济生活状况。 10、大汶口墓葬随葬品的差异说明了什么? 11、试析龙山文化的社会性质。 12、试述新石器时代晚期物质文化的主要成就。 13、良渚文化的原始手工业情况。 14、试述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要素出现的情况。 15、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类型及其特点。 16、史前玉器的出土、分布及主要特征。 17、安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成就。 18、薛家岗文化的特征及你对薛家岗文化的认识。 19、用新石器时代考古资料阐述中国文明起源多中心说。 20、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和研究的方法。 第五章 商周考古(10学时) 第一节 概论(重点掌握) 商周考古的新特点 商周考古的分期 第三节 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的探索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和文化内涵 二里头文化所反映的社会形态 关于夏文化的探索(重点) 第三节 商代文化 商代文化的发现、分期和特征

商代的城址 商代的墓葬 商代的青铜器 商代的社会经济 商代的文化艺和 第四节西周文化 先周文化的考古学探索 西周文化的分期 两周青铜器的断代(重点)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西周的建筑 西周的墓葬 第五节春秋文化 文化分期 春秋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重点) 列国城市的兴起 春秋幕葬 第六节商周时期边远地区青铜文化(一般了解) 北方草原地区的青铜文化 西北地区的青铜文化 西南地区的巴蜀文化 江南地风的吴城文化 思考题: 1、商周考古有哪些新的特点? 2、探索夏代文化的途径和方法如何? 3、目前对二里头文化性质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你的看法如何? 4、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经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5、商代的几个主要城址的发现和研究概况。 6、青铜器的分类方法及各类型主要特征。 7、商、周青铜器分期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各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8、商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9、商代墓葬类型及其反映的等级关系 10、商周人殉、人祭现象及本质。 11、商周占下的主要内容。 12、商周甲骨的发现和研究新进展。 13、商代边远地区青周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与中原地区商文化的关系, 14、先周文化的内含及主要特征。 15、西周时期的宗法与礼制的主要内容,它们在考古学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6、西周墓葬的分布及主要特征。 17、西周农业和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18、春秋文化的分期及特点。 19、春秋墓葬的分区及特征 20、侯马盟书的内容。 21、春秋时期铜器的采冶和铸造情况 22、春秋时期铁器的发明及其特点 23、周代边远地区的青铜文化及与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 24、甲骨文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商代的城址 商代的墓葬 商代的青铜器 商代的社会经济 商代的文化艺术 第四节 西周文化 先周文化的考古学探索 西周文化的分期 两周青铜器的断代(重点)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西周的建筑 西周的墓葬 第五节 春秋文化 文化分期 春秋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重点) 列国城市的兴起 春秋墓葬 第六节 商周时期边远地区青铜文化(一般了解) 北方草原地区的青铜文化 西北地区的青铜文化 西南地区的巴蜀文化 江南地区的吴城文化 思考题: 1、商周考古有哪些新的特点? 2、探索夏代文化的途径和方法如何? 3、目前对二里头文化性质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你的看法如何? 4、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经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5、商代的几个主要城址的发现和研究概况。 6、青铜器的分类方法及各类型主要特征。 7、商、周青铜器分期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各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8、商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9、商代墓葬类型及其反映的等级关系。 10、商周人殉、人祭现象及本质。 11、商周占卜的主要内容。 12、商周甲骨的发现和研究新进展。 13、商代边远地区青铜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与中原地区商文化的关系。 14、先周文化的内含及主要特征。 15、西周时期的宗法与礼制的主要内容,它们在考古学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6、西周墓葬的分布及主要特征。 17、西周农业和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18、春秋文化的分期及特点。 19、春秋墓葬的分区及特征。 20、侯马盟书的内容。 21、春秋时期铜器的采冶和铸造情况。 22、春秋时期铁器的发明及其特点。 23、周代边远地区的青铜文化及与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 24、甲骨文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25、安徽商周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现状。 第六章战国秦汉考古(8学时) 第一节战国文化 农业遗存 手工业遗存 都城遗址 灯市 墓葬 第二节秦代文化 云梦秦简 秦统一后所采取措施的考古遗存(重点) 秦代遗迹 秦代遗物 秦代墓葬 第三节汉代文化 农业遗存 手工业遗存 两汉都城 货币 墓葬 第七章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8学时) 第一节概状 第二节城址 曹魏邺城(重点) 汉魏洛阳城 六朝武昌城(重点) 东晋 南朝的健康城 第三节墓葬 帝王陵幕(重点) 中原地区慕葬 南方地区墓葬 第四节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一般了解) 淘咨制告业 青铜制造业 第五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存(·般了解) 东北地区 北方地区 新疆地区 第八章隋唐考古(6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两的重要发与所充动重点】 第二节隋唐城址(自学)

25、安徽商周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现状。 第六章 战国秦汉考古(8学时) 第一节 战国文化 农业遗存 手工业遗存 都城遗址 货币 墓葬 第二节 秦代文化 云梦秦简 秦统一后所采取措施的考古遗存(重点) 秦代遗迹 秦代遗物 秦代墓葬 第三节 汉代文化 农业遗存 手工业遗存 两汉都城 货币 墓葬 第七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8学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城址 曹魏邺城(重点) 汉魏洛阳城 六朝武昌城(重点) 东晋、南朝的健康城 第三节 墓葬 帝王陵墓(重点) 中原地区墓葬 南方地区墓葬 第四节 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一般了解) 陶瓷制造业 青铜制造业 货币 与中外交通有关的遗物的发现 第五节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存(一般了解) 东北地区 北方地区 新疆地区 第八章 隋唐考古(6学时) 第一节 概述 历史概况 隋唐考古的重要发现与研究动态(重点) 第二节 隋唐城址(自学)

隋唐城址的发现 隋唐的都城 路唐扬州城 第三节隋唐墓葬 隋唐五代时期的慕葬制度 隋唐五代的帝陵 隋唐墓葬的分区和分期 第四节隋唐五代的陶瓷(自学) 发展概况 隋代瓷器的造型和装饰 唐五代的陶瓷 庙五代陶瓷的造型与装饰 第五节隋唐时期其它文化遗存(一般了解 金银器 铜镜 纺织品 经幢 舍利塔基 第九章宋元考古(2学时) 第一节概述 历史概况 宋元考古的重要发现与研究 第二节宋元时期的古城址(自学 宋元时期都城规划的变化】 宋代城址 辽金城址 元代城址 第三节宋元墓葬(自学) 宋辽西夏的帝陵 宋墓的分区和分期 辽墓的类型和分期 金元莫葬 第四节宋元时期的陶瓷 宋代陶瓷 辽金时期陶瓷 元代的瓷器 思考题: 名词解释:壁画墓、画像石幕、画像砖墓、阜阳汉简、云梦秦简、骊山墓、明堂辟雍、黄肠题凑、 寿县楚王墓、买地券、马鞍山朱然墓、墓志、鄂君启节 谈谈齐国临淄城的布局特点及其对后代城市的影响。 ·谈谈铁器的广泛使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简述两汉厚葬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东汉地主庄园经济在墓葬中有何反映? 战国都城的特点。 战国大墓的特点。 ,汉代铜镜的主要特点。 曹魏邺城的布局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关系如何? 谈谈南北朝时期装饰花纹对佛教的影响。 .简述中国古代钱币简史

隋唐城址的发现 隋唐的都城 隋唐扬州城 第三节 隋唐墓葬 隋唐五代时期的墓葬制度 隋唐五代的帝陵 隋唐墓葬的分区和分期 第四节 隋唐五代的陶瓷(自学) 发展概况 隋代瓷器的造型和装饰 唐五代的陶瓷 唐五代陶瓷的造型与装饰 第五节 隋唐时期其它文化遗存(一般了解) 金银器 铜镜 纺织品 经幢 舍利塔基 第九章 宋元考古(2学时) 第一节 概述 历史概况 宋元考古的重要发现与研究 第二节 宋元时期的古城址(自学) 宋元时期都城规划的变化〕 宋代城址 辽金城址 元代城址 第三节 宋元墓葬(自学) 宋辽西夏的帝陵 宋墓的分区和分期 辽墓的类型和分期 金元墓葬 第四节 宋元时期的陶瓷 宋代陶瓷 辽金时期陶瓷 元代的瓷器 思考题: . 名词解释:壁画墓、画像石墓、画像砖墓、阜阳汉简、云梦秦简、骊山墓、明堂辟雍、黄肠题凑、 寿县楚王墓、买地券、马鞍山朱然墓、墓志、鄂君启节 . 谈谈齐国临淄城的布局特点及其对后代城市的影响。 . 谈谈铁器的广泛使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简述两汉厚葬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 东汉地主庄园经济在墓葬中有何反映? . 战国都城的特点。 . 战国大墓的特点。 . 汉代铜镜的主要特点。 . 曹魏邺城的布局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关系如何? . 谈谈南北朝时期装饰花纹对佛教的影响。 . 简述中国古代钱币简史

.隋唐考古的主要成就。 .宋元明考古的主要成就

. 隋唐考古的主要成就。 . 宋元明考古的主要成就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