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一次课程教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8
文件大小:93.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一次课程教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安微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葛博量至 :行學整誡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陆勤数、周崇云 职称/学位: 教授/学士 开课时间:二OO七至二OO八学年第二学期

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陆勤毅、周崇云 职称/学位: 教授/学士 开课时间:二○○七 至二○○八 学年第 二 学期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 ZH42044 课程 编号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型 历史系考古学专业 考核 学分 方式 ■考试口考查口其他方式: 课程口公共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口专业选修课 类别 口人文与科技素质教有课 口其他课程」 学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本校教师 教师 陆勤毅、周樂云 职称教授、副教授教师来源 口外聘教师 使用 ■统编教材口自编教材或讲义 故材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年9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参考 用书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年 《走向二十 世纪的中国考 学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年 《中国考古学 走近历史真 注之道》 张忠培 科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 编号 ZH42044 课程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教学 单位 历史系考古学专业 课程 学分 3 考核 方式 ■ 考试 □ 考查 □ 其他方式: 课程 类别 □ 公共基础课 ■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 专业选修课 □ 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 □ 其他课程 学时 数 总学时: 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教师 陆勤毅、周崇云 职称 教授、副教授 教师来源 ■ 本校教师 □ 外聘教师 使用 教材 ■ 统编教材 □ 自编教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教学 参考 用书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 年 9 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 年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 学》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 年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 实之道》 张忠培 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法》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年

第一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一周 课时数 3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 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2.考古学的定义 3 考古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 章节4.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和作用 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1.考古学文化 )老古地层学 考古年代学 教学了解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研究对象: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和作用。 目标对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有深刻认识。 求 散学 重点 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文化: 教学 考古地层学和考古年代学 难点 主要 教半 ■课堂讲授 口小组活动 口实验演示 口难点答疑 ■提问 方式 口作业讲评 口实践教学 口考试测验 口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文字教材 ■电子教案 口录像材料 口录音材料 口直播课堂 口CAI课件 口IP课件 口其他资源: 作业 或环 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 习 书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第 一 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一周 课时数 3 教学 章节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什么是考古学 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2.考古学的定义 3.考古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 4.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和作用 第二节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1.考古学文化 2.考古地层学 3.考古年代学 教学 目标 和要 求 了解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研究对象;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和作用。 对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有深刻认识。 教学 重点 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文化; 教学 难点 考古地层学和考古年代学 主要 教学 方式 ■ 课堂讲授 □ 小组活动 □ 实验演示 □ 难点答疑 ■ 提问 □ 作业讲评 □ 实践教学 □ 考试测验 □ 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资源 ■ 文字教材 ■ 电子教案 □ 录像材料 □ 录音材料 □ 直播课堂 □ CAI 课件 □ IP 课件 □ 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 习 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 板 书 设 计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第一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半生活 动安排 复习旧课:介绍近些年重大的考古发现。 提问:简 导入新课:中国考古学通论概论。 单介绍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 你所知 “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道的近 中国汉文中的“考古学”一词,是从欧洲文字翻译来的,最初来 几年的 源于希腊文,但它各个时代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 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就已有“古学”的名称,这里的“古学”专指 重大考 古文经学,实际上也包括古文字学。到北宋中叶,专门研究古代青铜 古发现 器和石刻的“金石学”诞生,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先驱。 二、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通过对实物资料的调查、发掘和研究来探讨人类社会历 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考古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 实物资料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大体上可分为遗物和遗迹两大类。 遗物和遗迹又统称为文化遗存。虽然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遗存, 但作为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其研究范围并不限于物质文化,而是通 过各种物质遗存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生产规模、 技术水平等物质文化,还包括美术观念、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领域内 的各种精神文化。 四、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和作用 1、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 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宋元明时期考古。 2、老古学研究的作用 考古学通过调查 一发据 —整理资料一一综合研究几个环节能 够独立地研究历史。 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文字未出现的史前时期的研究,完全依 赖考古资料。即使对于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考古资料仍有 很重要的作用。考古资料即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能纠正文献资 料中的错误。另外,中国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很少 记载,要复原其古代史必须依靠考古资料。 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考古学文化 1、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内的、有

第 一 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 动安排 (一般包 括 复习旧 课、导入新 课、讲授讨 论、巩固练 习、布置作 业等环节) 复习旧课:介绍近些年重大的考古发现。 导入新课:中国考古学通论概论。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什么是考古学 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中国汉文中的“考古学”一词,是从欧洲文字翻译来的,最初来 源于希腊文,但它各个时代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 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就已有“古学”的名称,这里的“古学”专指 古文经学,实际上也包括古文字学。到北宋中叶,专门研究古代青铜 器和石刻的“金石学”诞生,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先驱。 二、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通过对实物资料的调查、发掘和研究来探讨人类社会历 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考古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 实物资料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大体上可分为遗物和遗迹两大类。 遗物和遗迹又统称为文化遗存。虽然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遗存, 但作为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其研究范围并不限于物质文化,而是通 过各种物质遗存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生产规模、 技术水平等物质文化,还包括美术观念、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领域内 的各种精神文化。 四、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和作用 1、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 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宋元明时期考古。 2、考古学研究的作用 考古学通过调查——发掘——整理资料——综合研究几个环节能 够独立地研究历史。 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文字未出现的史前时期的研究,完全依 赖考古资料。即使对于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考古资料仍有 很重要的作用。考古资料即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能纠正文献资 料中的错误。另外, 中国文献资料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很少 记载,要复原其古代史必须依靠考古资料。 第二节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考古学文化 1、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内的、有一 提问:简 单介绍 你所知 道的近 几年的 重大考 古发现

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应该是属于有着共 同传统的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与民族的形成有关。 2、老古学文化的合名 应用得最为普遍的是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考 古学名称的作法:也有对发现地点的名称加前缀的:还有以某一遗址的 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名称的: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考古学 文化的名称,在20世纪60年代前也常被采用:还有以族别来命名的 3、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文化时代和分期:文化的分布范围 (包括中心地区及波及范围)文化面貌及其特征:文化的渊源及发展演 化: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而要 充分了解一种文化的内容,至少应该对该文化的二、三处典型遗址进行 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把握整个文化的内涵。 二、考古地层学 “地层”这一名称是从地质学借用的。在人类居住的地点,通常都 会通过人类的各种活动,在原来天然形成的“生土”上堆积起一层“熟 土”,其中往往夹杂人类无意或有意遗弃的各种器物及其残余,故称“文 化层”。如果后一代的人类居住在同一地点,又会在已有的“文化层” 上堆积另一“文化层”。由于长期延续,文化层越堆越厚,层次越来越 多。如果没有经过扰乱,上层的年代必然比下层的年代为晚。这样,文 化层的堆积便构成了这一居住址的编年历史。 地层学规律及其应用 (1)地层叠压规律。我们挖掘的地层的次序只能由上到下,则依 次出现的地层的时序是由晚到早。 (2)地层打破规律凡被打破的地层(遗迹)一定早于打破它的地 层,反之亦然。 (3)地层约束规律即地层包含物的时代属性受地层约束的规律。 某个时代的地层只能是某个时代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遭遇或晚于这个时 代的人类都不参加该地层的形成。因此,该地层的包含物只能属于那个 年代,这是地层的时代约束地层包含物的时代的基本的一面。另一方面, 根据打破规律,较晚地层中可以包含较早地层中的包含物。人类加工制 造的遗迹如城市、房屋的基础居住面水井以及道路等遗迹里面,也只能 包含前代及当代的人们制造加工过的物品。 三、考古年代学 考古学研究中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求证或检测古代遗迹和遗物年 代的科学。考古学中的年代包括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指不同的考 古学文化和遗存在时间上相对早晚关系,但具体早(或晚)多少年并不 清楚,如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后者则以确切的纪年给出时间顺序 如某某文化距今多少年。确定考古发现物的年代,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 环节

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应该是属于有着共 同传统的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与民族的形成有关。 2、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应用得最为普遍的是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考 古学名称的作法;也有对发现地点的名称加前缀的;还有以某一遗址的 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名称的;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考古学 文化的名称,在 20 世纪 60 年代前也常被采用;还有以族别来命名的。 3、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文化时代和分期;文化的分布范围 (包括中心地区及波及范围)文化面貌及其特征;文化的渊源及发展演 化;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而要 充分了解一种文化的内容,至少应该对该文化的二、三处典型遗址进行 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把握整个文化的内涵。 二、考古地层学 “地层”这一名称是从地质学借用的。在人类居住的地点,通常都 会通过人类的各种活动,在原来天然形成的“生土”上堆积起一层“熟 土”,其中往往夹杂人类无意或有意遗弃的各种器物及其残余,故称“文 化层”。如果后一代的人类居住在同一地点,又会在已有的“文化层” 上堆积另一“文化层”。由于长期延续,文化层越堆越厚,层次越来越 多。如果没有经过扰乱,上层的年代必然比下层的年代为晚。这样,文 化层的堆积便构成了这一居住址的编年历史。 地层学规律及其应用 (1)地层叠压规律。我们挖掘的地层的次序只能由上到下,则依 次出现的地层的时序是由晚到早。 (2)地层打破规律 凡被打破的地层(遗迹)一定早于打破它的地 层,反之亦然。 (3)地层约束规律 即地层包含物的时代属性受地层约束的规律。 某个时代的地层只能是某个时代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遭遇或晚于这个时 代的人类都不参加该地层的形成。因此,该地层的包含物只能属于那个 年代,这是地层的时代约束地层包含物的时代的基本的一面。另一方面, 根据打破规律,较晚地层中可以包含较早地层中的包含物。人类加工制 造的遗迹如城市、房屋的基础居住面水井以及道路等遗迹里面,也只能 包含前代及当代的人们制造加工过的物品。 三、考古年代学 考古学研究中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求证或检测古代遗迹和遗物年 代的科学。考古学中的年代包括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指不同的考 古学文化和遗存在时间上相对早晚关系,但具体早(或晚)多少年并不 清楚,如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后者则以确切的纪年给出时间顺序, 如某某文化距今多少年。确定考古发现物的年代,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 环节

相对年代的确定①考古地层学。它是确定相对年代的最直接证据 及科学地获取考古资料的基础。其原理来自地质学中的层位学。即因人 类活动(如居住)而形成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层和遗迹单位(如房址), 是按时间先后,自下而上依次堆积而成的,故下部层位中的出土物要早 于上部层位中的出土物。在考古发掘中,依据层位,收集出土物,便不 会造成年代的混乱。②考古类型学。它是判断相对年代的另一种方法。 它汲取生物学中的分类原理,在考古学中又称为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它按照外部形态研究考古遗迹遗物的演化顺序。其方法是将遗迹和遗 物按用途、制法和形制归类,根据形态的差异程度,排列出各自的发 展序列,确定出土物的相对年代关系。对不同文化的遗迹、遗物类 型进行比较,还可以判定文化之间的承继或相互影响关系。考古类型学 是科学地归纳、分析考古资料的方法论。③考古分期。是运用地层学和 类型学,对考古文化遗存进行发展阶段划分的考古研究方法。作法是 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对早晚不同的典型出土物进行类型排比,如不同 层位的主要遗迹遗物显示出阶段性变化,便可将这些层位的遗存划分 为不同的“期”。通常以早、中、晚或序数对各期加以区分,如早期 中期、晚期,一期、二期、三期。考古分期具有不同的层次,可对某 遗址分期,对某一墓地分期,也可对某一考古学文化分期,对某一类器 物分期。 绝对年代的确定确定绝对年代有两个途径。一是对于历史时代的 考古学,主要依赖文献记载,或具有明确纪年的考古实物资料,如器 物上的纪年铭文及墓志、碑碣、简牍、帛书等。一是对于无任何文字 记载的史前考古,需要借助一系列的自然科学方法检测出绝对年代。 方法如碳一14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热释光断代,钾-氩法断代 古地磁断代、裂变径迹法断代、氨基酸外消旋法断代、黑岩水合法断 代、铀系法断代、电子自旋共振断代等。其中有的也适用于历史考古学 领域。运用最广的方法有:①碳-14断代。又称放射性碳素断代。其 原理是,地球生物均汲取碳水化合物为养料,一般体内含有浓度与大气 中相同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生物体死亡后,体内积淀的碳-14便 以每隔约5730±40年减少一半的速度递减。只要测出有机物(如木炭 骨骼、贝壳)中残存的碳-14比度,便可推知其死亡年代,从而得到有 机物所在地层和遗迹单位的年代。因大气中碳-14浓度实际上是起 的,所测年代与真实年代会有差距,需经树轮年代对比校正才能使用。 通常说的距今多少年,按国际通例,统一以公元1950年为起点。该方 法适用范围在5万年以内。它几乎不受任何地理条件、气候和文化因 素的影响,有利于作广泛的此较研究。其出现被誉为“考古年代学的 场革命”。20世纪70年代末又发明了串级加速器高能质谱技术,它比 常规的碳-14方法耗费时间短,所需样品少,是碳-14断代研究的新发 展。②热释光断代。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现象进行断代,主要适 用于考古出土的陶器和其他用火烧过的粘土样品。所得到的年代是标本

相对年代的确定 ①考古地层学。它是确定相对年代的最直接证据 及科学地获取考古资料的基础。其原理来自地质学中的层位学。即因人 类活动(如居住)而形成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层和遗迹单位(如房址), 是按时间先后,自下而上依次堆积而成的,故下部层位中的出土物要早 于上部层位中的出土物。在考古发掘中,依据层位,收集出土物,便不 会造成年代的混乱。②考古类型学。它是判断相对年代的另一种方法。 它汲取生物学中的分类原理,在考古学中又称为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它按照外部形态研究考古遗迹遗物的演化顺序 。其方法是 将遗迹和遗 物按用途 、制法和形制归类,根据形态的差异程度,排列出各自的发 展序列,确定出土物的相对年代关系 。对不同文化的遗迹 、遗 物类 型进行比较,还可以判定文化之间的承继或相互影响关系。考古类型学 是科学地归纳、分析考古资料的方法论。③考古分期。是运用地层学和 类型学,对考古文化遗存进行发展阶段划分的考古研究方法。作法是, 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对早晚不同的典型出土物进行类型排比,如不同 层位的主要遗迹遗物显示出阶段性变化 ,便可将这 些层位的遗存划分 为不同的“期”。通常以早、中、晚或序数对各期加以区分 ,如早期 、 中期、晚期,一期、二期、三期。考古分期具有不同的层次,可对某一 遗址分期,对某一墓地分期,也可对某一考古学文化分期,对某一类器 物分期。 绝对年代的确定 确定绝对年代有两个途径。一是对于历史时代的 考古学,主要依赖文献记载,或具有明确纪年的考古实物资料 ,如器 物上的纪年铭文及墓志 、碑碣 、简牍、帛书等。一是对于无任何文字 记载的史前考古,需要借助一系列的自然科学方法检 测出绝对年代 。 方法如碳 -14 断代、树木年轮断代 、热 释光 断代 ,钾-氩法断代 、 古地磁断代、裂变径迹法断代、氨基酸外消旋法断代、黑 岩水合法断 代、铀系法断代、电子自旋共振断代等。其中有的也适用于历史考古学 领域。运用最广的方法有:①碳-14 断代 。又称放射性碳素断代。其 原理是,地球生物均汲取碳水化合物为养料,一般体内含有浓度与大气 中相同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 。生物体死亡后 ,体内积淀的碳-14 便 以每隔约 5730±40 年减少一半的速度递减。只要测出有机物(如木炭、 骨骼、贝壳)中残存的碳-14 比度,便可推知其死亡年代 ,从而得到有 机物所在地层和遗迹单位的年代 。因大气中碳-14 浓度实际上是起伏 的,所测年代与真实年代会有差距,需经树轮年代对比校正才能使用。 通常说的距今多少年,按国际通例,统一以公元 1950 年为起点。该方 法适用范围在 5 万年以内 。它几乎不受任何地理条件、气候和文化因 素的影响,有利于作广泛的比较研究。其出现被誉为“考古年代学的一 场革命”。20 世纪 70 年代末又发明了串级加速器高能质谱技术,它比 常规的碳-14 方法耗费时间短,所需样品少,是碳-14 断代研究的新发 展。②热释光断代。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现象进行断代,主要适 用于考古出土的陶器和其他用火烧过的粘土样品。所得到的年代是标本

停止培烧的年代。测定的年代范围可达数十万年。③古地磁断代。包括 考古地磁断代和沉积磁性断代。前者利用某些古代遗物的热剩磁性进行 断代,可用于经火烧过的窑、炉灶、砖、瓦、陶瓷等的检测。后者利用 地层沉积磁性随地磁极性倒转而倒转的现象测年,可据沉积岩石中剩余 磁性所反映的地磁场方向推出年代,用于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断代。④ 钾-氩法断代。利用岩石中钾40衰变成氩40的原理进行断代。在考古 上主要用于测定年代久远的旧石器遗址和古人类化石的年代。⑤树木年 轮断代。利用树木年轮的生成规律测定年代的技术。树木年轮的宽窄与 气候有关:早年窄而温暖多雨年份宽。故在同一气候区内,树木年轮有 相近的变化。如把确知砍伐年代的树木的年轮变化,在坐标纸上绘 成曲线,再依次同生长期部分交错的树木的年轮变化曲线相连接,便可 得出一个地区树木年轮演变的主序列,并一直上溯至史前时代。将同 地区考古发现的木头标本,与此年轮序列相对照,即可判知标本的年代。 此方法精确度很高,发明于20世纪。通常在考古学中用来校正碳-14 断代法测出的年代。 巩固练习:教师总结和提问。 布置作业:翻看相关参考书目,简单介绍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

停止焙烧的年代。测定的年代范围可达数十万年。③古地磁断代。包括 考古地磁断代和沉积磁性断代。前者利用某些古代遗物的热剩磁性进行 断代,可用于经火烧过的窑、炉灶、砖、瓦、陶瓷等的检测。后者利用 地层沉积磁性随地磁极性倒转而倒转的现象测年,可据沉积岩石中剩余 磁性所反映的地磁场方向推出年代,用于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断代 。④ 钾-氩法断代 。利用岩石中钾 40 衰变成氩 40 的原理进行断代。在考古 上主要用于测定年代久远的旧石器遗址和古人类化石的年代。⑤树木年 轮断代。利用树木年轮的生成规律测定年代的技术。树木年轮的宽窄与 气候有关;旱年窄而温暖多雨年份宽。故在同一气候区内,树木年轮有 相近的变化 。如把确 知 砍伐年代的树木的年轮变化,在坐标纸上绘 成曲线,再依次同生长期部分交错的树木的年轮变化曲线相连接,便可 得出一个地区树木年轮演变的主序列,并一直上溯至史前时代。将同一 地区考古发现的木头标本,与此年轮序列相对照,即可判知标本的年代。 此方法精确度很高,发明于 20 世纪 。通常在考古学中用来校正碳-14 断代法测出的年代。 巩固练习:教师总结和提问。 布置作业:翻看相关参考书目,简单介绍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

课程教案审核情况 (新增专业课的教案应由教学系(教研室)主任或课程组负责人签署审核意见) 教学系(教 研室)或课 程组审核 意见 主任/负责人签字: 20年月日 (新开课教师的教案应报院(系、部)教学委员会审定) 院(系、部) 见 教学委员会负责人签字: 20 年 月日 (新增专业课和新开课教师的教案均应报教学院长(主任)审批) 院(系、部) 审批意见 教学院长(主任)签字: 教学单位签章: 20年月日

课程教案审核情况 教学系(教 研室)或课 程组审核 意见 (新增专业课的教案应由教学系(教研室)主任或课程组负责人签署审核意见) 主任/负责人签字: 20 年 月 日 院(系、部) 教学委员 会审定意 见 (新开课教师的教案应报院(系、部)教学委员会审定) 教学委员会负责人签字: 20 年 月 日 院(系、部) 审批意见 (新增专业课和新开课教师的教案均应报教学院长(主任)审批) 教学院长(主任)签字: 教学单位签章: 20 年 月 日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