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二次课程教案

安微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葛博量至 :行學整誡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 周崇云 职称/学位: 副教授/硕士 开课时间:
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课程代码: ZH42044 开课单位: 历史系 授课教师: 周崇云 职称/学位: 副教授/硕士 开课时间: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 ZH42044 课程 编号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型 历史系 考核 学分 方式 ■考试口考查口其他方式: 课程口公共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口专业选修课 类别 口人文与科技素质教有课 口其他课程 学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教师 周樂云等 职称 副教授 教师来源 ■本校教师 口外聘教师 使用 ■统编教材口自编教材或讲义 故材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年9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年 参考 用书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年 《走向二十 世纪的中国考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年 《中国考古学 走近历史真 注之道》 张忠培 科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 编号 ZH42044 课程 名称 中国考古学通论 教学 单位 历史系 课程 学分 3 考核 方式 ■ 考试 □ 考查 □ 其他方式: 课程 类别 □ 公共基础课 ■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 专业选修课 □ 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 □ 其他课程 学时 数 总学时: 54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教师 周崇云等 职称 副教授 教师来源 ■ 本校教师 □ 外聘教师 使用 教材 ■ 统编教材 □ 自编教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中国考古学通论》 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教学 参考 用书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夏鼐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 文物出版社 1991 年 9 月 《考古学是什么》 俞伟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考古学专题六讲》 张光直 文物出版社 1986 年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 学》 严文明 文物出版社 1997 年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 实之道》 张忠培 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 法》 张忠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年

第二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二周 课时数 3 第一章概论 第三节考古资料的获得和整理 教学山.考古调查 章节 2.考古发掘 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 第四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 了解考古资料获得和整理的方法:考古调查:考古发掘: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的具体情况 对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深入的了解。 求 教学考古调查、考古发据、田野考古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考古发掘 主要 ■课堂讲授 口小组活动 口实验演示 口难点答疑 ■提问 教学 方 口作业讲评 口实践教学 口考试测验 口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文字教材 ■电子教案 口录像材料 口录音材料 口直播课堂 口CAI课件 OIP课件 口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习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第 二 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二周 课时数 3 教学 章节 第一章 概论 第三节 考古资料的获得和整理 1.考古调查 2.考古发掘 3.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 第四节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 目标 和要 求 了解考古资料获得和整理的方法:考古调查;考古发掘;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的具体情况。 对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深入的了解。 教学 重点 考古调查、考古发掘、田野考古学 教学 难点 考古发掘 主要 教学 方式 ■ 课堂讲授 □ 小组活动 □ 实验演示 □ 难点答疑 ■ 提问 □ 作业讲评 □ 实践教学 □ 考试测验 □ 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资源 ■ 文字教材 ■ 电子教案 □ 录像材料 □ 录音材料 □ 直播课堂 □ CAI 课件 □ IP 课件 □ 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 习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板 书 设 计 章节目录以多媒体课件内容为主,辅以黑板板书

第二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半生活 动安排 复习旧课:简单回顾上周的课堂内容,加深对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提问:列 研究对象、考古学研究的作用、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考古学的基本理 举你所 论和研究方法等概念的深刻认识。 知道的 导入新课:考古学的方法论和考古学的分支学科 考古资 第一章概论 料获得 第三节考古资料的获得和整理 一、考古调查 和收集 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的途径。 查阅有关古文献(如历代编纂的地方志、史籍中的地理志、古人 的游记和笔记小说等)和考古书刊,并摘录有关资料。同时,充分利 用地图和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得到各种遗迹、遗物的线索,并在 地图上标出记号,便于重点调查。准备必要的用具。 2.考古调查的对象。 考古调查的对象主要有平地上的居住址、洞穴中的居住址、都邑 和城寨址、古代坟墓、矿穴和采石坑、摩崖造像和题刻、可移动的石 刻(如造像、碑碣、经幢等)入、古代建筑物、石刀、骨器、陶器等各种 器物和它们的碎片等。 3、具体的调查内容 调查人员到达调查地点后,首先要向当地居民了解附近有什么古 迹和出土过什么古物,查看当地文化馆、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的文物, 并与出土地点相印证,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调查路线和每天的调 查范围。实地勘察时要特别注意地形,仔细观察地面上的现象。要做 好文字、绘图、照相和测量等各种记录,并采集标本,以供在室内作 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4.采集标本的标准。 一般来说,小件如石器、骨器、铜币、玉器等,要全部收集。沉 重的大件器物和石刻,不便运走的要作好记录,交给附近乡村妥善保 护和保管,至于陶片,如果数量多,则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为标本收集 二、考古发掘 1.发掘工地的选择。 应把握以下几点:要尽量先发掘基建工程紧迫的地方和与考古学 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地方:古代名城遗址:遗物、遗存丰富且有 典型代表性的遗址:有被自然力毁去的危险,如河岸坍塌的地方等。 工作方便与否
第 二 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 动安排 (一般包 括 复习旧 课、导入新 课、讲授讨 论、巩固练 习、布置作 业等环节) 复习旧课:简单回顾上周的课堂内容,加深对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 研究对象、考古学研究的作用、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考古学的基本理 论和研究方法等概念的深刻认识。 导入新课:考古学的方法论和考古学的分支学科 第一章 概 论 第三节 考古资料的获得和整理 一、考古调查 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查阅有关古文献(如历代编纂的地方志、史籍中的地理志、古人 的游记和笔记小说等)和考古书刊,并摘录有关资料。同时,充分利 用地图和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得到各种遗迹、遗物的线索,并在 地图上标出记号,便于重点调查。准备必要的用具。 2.考古调查的对象。 考古调查的对象主要有平地上的居住址、洞穴中的居住址、都邑 和城寨址、古代坟墓、矿穴和采石坑、摩崖造像和题刻、可移动的石 刻(如造像、碑碣、经幢等)、古代建筑物、石刀、骨器、陶器等各种 器物和它们的碎片等。 3、具体的调查内容 调查人员到达调查地点后,首先要向当地居民了解附近有什么古 迹和出土过什么古物,查看当地文化馆、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的文物, 并与出土地点相印证,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调查路线和每天的调 查范围。实地勘察时要特别注意地形,仔细观察地面上的现象。要做 好文字、绘图、照相和测量等各种记录,并采集标本,以供在室内作 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4.采集标本的标准。 一般来说,小件如石器、骨器、铜币、玉器等,要全部收集。沉 重的大件器物和石刻,不便运走的要作好记录,交给附近乡村妥善保 护和保管,至于陶片,如果数量多,则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为标本收集。 二、考古发掘 1.发掘工地的选择。 应把握以下几点:要尽量先发掘基建工程紧迫的地方和与考古学 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地方;古代名城遗址;遗物、遗存丰富且有 典型代表性的遗址;有被自然力毁去的危险,如河岸坍塌的地方等。 工作方便与否。 提问:列 举你所 知道的 考 古 资 料获得 和收集 的途径

2.发掘前的准备工作。 (1)要向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申请发掘许可证: (2制打发据计别.编制预算, (3)组织工作班子,选择工作人员: (4)准备发掘工具(专业用的工具和掘土、运土工具),领购必要 的技术业务方面的仪器文具(照相、测量、修补器材、文具和日用品等): 筹办有关解决生活方面的一切事宜:测绘遗址或墓址的地形图(也可与 发据工作同时进行)。 3.遗址的发掘。 居住遗址的发掘,以前多用探沟法,现在采用探方法。探沟法一般 用于小面积的试掘,或者对某一古建筑物或城墙遗迹进行解剖。探沟的 长度和宽度依需要而定,一般是宽2米,长10米。探方法最适合于发 掘一整片遗址,其布方方法是在遗址已确定发掘的地方划好方格,方格 的大小与遗址堆积层的深度有关,一般是5x5米的正方。方与方之间 留一道一米宽的隔梁,以便在方内掌握地层的变化和运土方便。当方内 所有的遗迹清理完毕后才可打掉隔梁,只留关键柱。如果某些遗迹或地 层现象还没有完全包括在方内,则视需要适当扩方。 4.墓葬的发掘。 一般土坑竖穴墓的发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找幕口。(2)发掘慕坑中的填土。(3)清理慕室:应特别注 意下列几项:一是墓室的结构。二是葬具及其痕迹。三是人骨架的葬式。 四是随葬器物的位置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 其他如帝王贵族大型陵幕、砖室慕、土洞幕(即洞室幕)、石板幕 (或大石墓)、积水墓、陪葬坑(人殉坑、兽殉坑、车马坑等)等都有 各自的发掘方法,应按规定的发掘程序和原则进行清理。 三、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 1.整理资料。 室内整理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陶片,另一部分是“特殊品”(小 件)。 研究整理器物的工作,第一步是将器物依性质分类和定名,然后设 法断定各器物的年代。又根据记录(文字、绘图、照相),将器物和地 层关系及遗迹现象综合研究,断定各地层和各遗迹的年代,以明了该地 古代人类不同时代的生活情况。 推断文化遗存的年代,是资料整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 断定年代的主要方法有下列五种:(1)据文字资料。(2)地层学的研究。 (3)类型学的研究。(4)地质年代学。(5)利用自然科学方法断代。 2.编写报告。 如果发掘工作完毕,应立即着手写正式报告:如果发掘工作要继续 几年才能完成或正式报告要几年以后才能出版,那就应在工作告一段落 后先发表简报:此外,还可写通俗性报导,像报纸上所发表的有关考古
2.发掘前的准备工作。 (1)要向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申请发掘许可证; (2)制订发掘计划,编制预算; (3)组织工作班子,选择工作人员; (4)准备发掘工具(专业用的工具和掘土、运土工具),领购必要 的技术业务方面的仪器文具(照相、测量、修补器材、文具和日用品等); 筹办有关解决生活方面的一切事宜;测绘遗址或墓址的地形图(也可与 发掘工作同时进行)。 3.遗址的发掘。 居住遗址的发掘,以前多用探沟法,现在采用探方法。探沟法一般 用于小面积的试掘,或者对某一古建筑物或城墙遗迹进行解剖。探沟的 长度和宽度依需要而定,一般是宽 2 米,长 10 米。探方法最适合于发 掘一整片遗址,其布方方法是在遗址已确定发掘的地方划好方格,方格 的大小与遗址堆积层的深度有关,一般是 5 x 5 米的正方。方与方之间 留一道一米宽的隔梁,以便在方内掌握地层的变化和运土方便。当方内 所有的遗迹清理完毕后才可打掉隔梁,只留关键柱。如果某些遗迹或地 层现象还没有完全包括在方内,则视需要适当扩方。 4.墓葬的发掘。 一般土坑竖穴墓的发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找墓口。(2)发掘墓坑中的填土。(3)清理墓室:应特别注 意下列几项:一是墓室的结构。二是葬具及其痕迹。三是人骨架的葬式。 四是随葬器物的位置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 其他如帝王贵族大型陵墓、砖室墓、土洞墓(即洞室墓)、石板墓 (或大石墓)、积水墓、陪葬坑(人殉坑、兽殉坑、车马坑等)等都有 各自的发掘方法,应按规定的发掘程序和原则进行清理。 三、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 1.整理资料。 室内整理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陶片,另一部分是“特殊品”(小 件)。 研究整理器物的工作,第一步是将器物依性质分类和定名,然后设 法断定各器物的年代。又根据记录(文字、绘图、照相),将器物和地 层关系及遗迹现象综合研究,断定各地层和各遗迹的年代,以明了该地 古代人类不同时代的生活情况。 推断文化遗存的年代,是资料整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 断定年代的主要方法有下列五种:(1)据文字资料。(2)地层学的研究。 (3)类型学的研究。(4)地质年代学。(5)利用自然科学方法断代。 2.编写报告。 如果发掘工作完毕,应立即着手写正式报告;如果发掘工作要继续 几年才能完成或正式报告要几年以后才能出版,那就应在工作告一段落 后先发表简报;此外,还可写通俗性报导,像报纸上所发表的有关考古

发据的通讯:至于综合性的研究报告,需要较长时间的研究,要求标准 也较高,一般发据工作者是不易做到的。 发掘报告的具体内容,一般分为三部分: (I)序论。包括遗址的地点,发掘的历史和前人的工作,发掘经 过,负责发掘的单位与工作人员,所采取的发掘方法。 (2)正文。包括工地的地理环境,所发掘的遗迹,可依时代先后 排列:遗物的叙述,或先依种类,后依时代,或先依时代粗分,再分种 类。墓葬可选择典型或特殊的加以叙述。 (3)结论。包括发据区域所代表的时代,遗留的建筑遗存的性质 最常见或特别珍贵的遗物,断定时代的论证,这次工作对考古学上的贡 献等。 (4)附录。包括专家审查各种遗物资料的鉴定书和参考书目等。 第四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考古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的关系 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以及生物学(动物学 和植物学)、体质人类学、物理和化学等等。 二、与考古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 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 法学和政治学、美术史学和建筑史学、历史学等等。 三、与考古学相关的工程技术科学的关系 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采矿治金学、陶瓷学和染织学、造船学等等。 在上述有关的学科中,考古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考古植物学、考古 动物学、体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巩固练习:教师总结和提问。 布置作业: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发掘的通讯;至于综合性的研究报告,需要较长时间的研究,要求标准 也较高,一般发掘工作者是不易做到的。 发掘报告的具体内容,一般分为三部分: (1)序论。包括遗址的地点,发掘的历史和前人的工作,发掘经 过,负责发掘的单位与工作人员,所采取的发掘方法。 (2)正文。包括工地的地理环境,所发掘的遗迹,可依时代先后 排列;遗物的叙述,或先依种类,后依时代,或先依时代粗分,再分种 类。墓葬可选择典型或特殊的加以叙述。 (3)结论。包括发掘区域所代表的时代,遗留的建筑遗存的性质, 最常见或特别珍贵的遗物,断定时代的论证,这次工作对考古学上的贡 献等。 (4)附录。包括专家审查各种遗物资料的鉴定书和参考书目等。 第四节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与考古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的关系 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以及生物学(动物学 和植物学)、体质人类学、物理和化学等等。 二、与考古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 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 法学和政治学、美术史学和建筑史学、历史学等等。 三、与考古学相关的工程技术科学的关系 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采矿冶金学、陶瓷学和染织学、造船学等等。 在上述有关的学科中,考古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考古植物学、考古 动物学、体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巩固练习:教师总结和提问。 布置作业: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课程教案审核情况 (新增专业课的教案应由教学系(教研室)主任或课程组负责人签署审核意见) 教学系(教 研室)或课 程组审核 意见 主任/负贵人签字: 20年月日 (新开课教师的教案应报院(系、部)教学委员会审定) 院(系、部) 教学委员 会审定意 见 教学委员会负责人签字: 20年月日 (新增专业课和新开课教师的教案均应报教学院长(主任)审批) 院(系、部) 审批意见 教学院长(主任)签字: 教学单位签章: 20 年月日
课程教案审核情况 教学系(教 研室)或课 程组审核 意见 (新增专业课的教案应由教学系(教研室)主任或课程组负责人签署审核意见) 主任/负责人签字: 20 年 月 日 院(系、部) 教学委员 会审定意 见 (新开课教师的教案应报院(系、部)教学委员会审定) 教学委员会负责人签字: 20 年 月 日 院(系、部) 审批意见 (新增专业课和新开课教师的教案均应报教学院长(主任)审批) 教学院长(主任)签字: 教学单位签章: 20 年 月 日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九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三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七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一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Conspectus of Chinese Archaeology.pdf
- 《长江流域法文化》课程教学大纲(思政方案).pdf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 THE WORLD MODERN HISTORY.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维也纳会议.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文艺复兴 Renaissance.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英国政治民主化道路的完成.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宗教改革.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革命的时代.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地理大发现与商业革命.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工业革命.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法国政治民主化道路的完成.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美国独立战争.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日本明治维新.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法国大革命.ppt
-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德国——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ppt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五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八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六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一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七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三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二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五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八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六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四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十次课程教案.doc
- 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四次课程教案.do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教学大纲.pdf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六章).pdf
- 安徽大学:《世界当代史》课程教学大纲.doc
- 安徽大学:《世界当代史》课程授课教案(研究课)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军事大国的日本、战后美国(一个谋求世界霸权的帝国).doc
- 《西方史学史》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案(第一、二章).doc
- 《西方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读书报告).doc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参考书籍)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书籍PDF电子牌(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加]卜正民).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