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人文地理学讲稿,共十三章)

人文地理学讲稿 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地理系
人文地理学讲稿 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地理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 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地理学者曾用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等术语称呼地球表层。 (1)什么是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一就是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球表层的自然物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地域组合和社会文化特征 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 地球表层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智慧圈)组成的,是地球的这几个层圈相互交接 的界面,各个圈层之间是相互渗透、密切联系,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结成了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的面积 和厚度 因此,人类所居住的地球表层,即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组成一个宏大的地表综合体。 (2)地球表层的持征 1)地球表层是由五个同心圈层组成的整体,它们分别是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类 圈。首先,岩石圈、大气图和水全是无机的物质,最先出现:其次,在无机图层基础上发展起来了有机的生 物圈及其相关的土壤:最后,在生物圈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物了人类。 2)地球表层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异。太阳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地球内 能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风域分异。人类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人类的体制和社 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3)地球表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过程中,大陆与海洋的面积和位置几经变迁,气候历经 了炎热与寒冷、湿润与干早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发展到陆地,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4)地球表层是一个四维空间首先,地球表层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其次,地球表层是在不断发展演化 的,因此具有时间维。 2.人文地理学研究对等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 (1)地理环境的分类 地理环境可以分成三部分: 1)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表自然物质和能量构成,主要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地貌、气候、 水文、植物、动物和土壤等要素。 2)经济地理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具体指自然条件和 自然资源经过人类开采、利用而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 产力实体。 3)社会文化环境: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家以及民族、民俗、语言、 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 (2)地理学学科体系 1)把地理环境的划分成上述三部分,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的学科,即: 自然物质和能量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学 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 经济地理环境 —经济地理学 人类社会本身的活动和现象一一一人文地理环境 一社会文化地理学 2)把地理环境分成两部分,地理学可分为两个主要学科,即 自然地理环境一 一自然地理学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 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地理学者曾用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等术语称呼地球表层。 (1)什么是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就是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球表层的自然物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地域组合和社会文化特征 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 地球表层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智慧圈)组成的,是地球的这几个层圈相互交接 的界面,各个圈层之间是相互渗透、密切联系,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结成了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的面积 和厚度。 因此,人类所居住的地球表层,即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组成一个宏大的地表综合体。 (2)地球表层的特征 1)地球表层是由五个同心圈层组成的整体,它们分别是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类 圈。首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全是无机的物质,最先出现;其次,在无机圈层基础上发展起来了有机的生 物圈及其相关的土壤;最后,在生物圈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物了人类。 2)地球表层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异。太阳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地球内 能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区域分异。人类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人类的体制和社 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3)地球表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过程中,大陆与海洋的面积和位置几经变迁,气候历经 了炎热与寒冷、湿润与干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发展到陆地,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4)地球表层是一个四维空间首先,地球表层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其次,地球表层是在不断发展演化 的,因此具有时间维。 2.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 (1)地理环境的分类 地理环境可以分成三部分: 1)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表自然物质和能量构成,主要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地貌、气候、 水文、植物、动物和土壤等要素。 2)经济地理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具体指自然条件和 自然资源经过人类开采、利用而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 产力实体。 3)社会文化环境: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家以及民族、民俗、语言、 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 (2)地理学学科体系 1)把地理环境的划分成上述三部分,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的学科,即: 自然物质和能量――――――――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学 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经济地理环境――――经济地理学 人类社会本身的活动和现象―――人文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地理学 2)把地理环境分成两部分,地理学可分为两个主要学科,即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学

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人文环封 人文地理学 因此,社会文化地理学又称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上述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又成为广义的 人文地理学 (3)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及特性 1)人文地理研究对象:研究人文地理环境及人文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地理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2)人文地理研究对象的特性:社会性。和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区别,即研究对象都是以人或人的集 合体 社会为“主体”的事物和现象,都与人及社会有关。.空间特性。和其它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区别, 人文地理若面揭示人文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特性」 二、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及其学科特性 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观点较多,但比较近似。如张文奎的定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空间差别 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吴传钧的定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的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 特点和发展趋向的规律。等等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区域性(地域性) (2)踪合性(3)统一性(4)预测性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地理学思想的发展阶段: 古代人文地理阶段(公元前9世纪一公元19世纪初) 近代人文地理阶段(公元19世纪初一20世纪中叶) 现代人文地理学阶段(20世纪中叶一现在) 一、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的萌芽 1、西方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 地理学发韧于古希腊。地理学思想最早可以追测到公元前9世纪的荷马时代,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 德赛》。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3一前192年)合成“地理学”。之后,出现了许 多著名的学者和富含人文地理学思想的著作。 (1)希罗多被(公元前484426年)写的历史书《波斯战役记》中 3)最早讨论了区域界线问题。2)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空间和环境,不是列举旅行线路:1)描述了 古巴比伦域、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状况:品 (2)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在地理学领域中,认为:地球的各种可居住性和不 同的纬度有关,即可居住性是对赤道距离的函数。 公元5世纪前,古罗马的人文地理学发展进入了描述地理学的黄金时代。地理学家的探险、旅游积累了大量 的地理知识。著名的地理学家有 (3)斯特拉波(Sb0,公元前64一公元20年),古罗马伟大的地理学家。在《地理学》中对当时西 方人所了解的区域讲行了描述,涉及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思想贡献及评价 1)开辟了西方区域地理学的先声:2)区分了区域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及其最基本的特点:3)认为一个地 区具有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前者是不变的,后者是不断变化着的。 他的著作大部分是地方志,他的著作被称为是西方第一部区域人文地理著作,他是西方地志学的创始人。 欧洲中世纪时期。欧洲从公元5世纪进入了封建社会,实行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政教合一,宗教至上,欧 洲进入经济、文化衰落的黑暗年代。科学和文化思想出现了大倒退。西方地理学思想也出现大倒退,以前古 希腊、古罗马的开阔的地理眼界闭塞起来。 在欧洲处于愚味落后的黑暗时期,阿拉伯人在古兰经教海下,形成了统一的阿拉伯文化,逐渐强大起来,通 过征战扩张,形成了强大的阿拉伯帝国。使得欧洲衰退的地理学思想重新点燃,并且发扬光大,积累了丰富 的地理资料。 2
2 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人文环境――――人文地理学 因此,社会文化地理学又称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上述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又成为广义的 人文地理学。 (3)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及特性 1)人文地理研究对象:研究人文地理环境及人文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地理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2)人文地理研究对象的特性:a.社会性。和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区别,即研究对象都是以人或人的集 合体——社会为“主体”的事物和现象,都与人及社会有关。b.空间特性。和其它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区别, 人文地理着重揭示人文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特性。 二、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及其学科特性 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观点较多,但比较近似。如张文奎的定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空间差别, 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吴传钧的定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的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 特点和发展趋向的规律。等等。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区域性(地域性) (2)综合性 (3)统一性 (4)预测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地理学思想的发展阶段: 古代人文地理阶段(公元前 9 世纪—公元 19 世纪初) 近代人文地理阶段 (公元 19 世纪初—20 世纪中叶) 现代人文地理学阶段 ( 20 世纪中叶—现在) 一、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的萌芽 1、西方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 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地理学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9 世纪的荷马时代,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 德赛》。公元前 3 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公元前 273—前 192 年)合成“地理学”。之后,出现了许 多著名的学者和富含人文地理学思想的著作。 (1)希罗多德(公元前 484—426 年)写的历史书《波斯战役记》中: 3)最早讨论了区域界线问题。2)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空间和环境,不是列举旅行线路;1)描述了 古巴比伦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状况; (2)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322 年),在地理学领域中,认为:地球的各种可居住性和不 同的纬度有关,即可居住性是对赤道距离的函数。 公元 5 世纪前,古罗马的人文地理学发展进入了描述地理学的黄金时代。地理学家的探险、旅游积累了大量 的地理知识。著名的地理学家有: (3)斯特拉波(Strabo,公元前 64—公元 20 年),古罗马伟大的地理学家。在《地理学》中对当时西 方人所了解的区域进行了描述,涉及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思想贡献及评价: 1)开辟了西方区域地理学的先声;2)区分了区域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及其最基本的特点;3)认为一个地 区具有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前者是不变的,后者是不断变化着的。 他的著作大部分是地方志,他的著作被称为是西方第一部区域人文地理著作,他是西方地志学的创始人。 欧洲中世纪时期。欧洲从公元 5 世纪进入了封建社会,实行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政教合一,宗教至上,欧 洲进入经济、文化衰落的黑暗年代。科学和文化思想出现了大倒退。西方地理学思想也出现大倒退,以前古 希腊、古罗马的开阔的地理眼界闭塞起来。 在欧洲处于愚昧落后的黑暗时期,阿拉伯人在古兰经教诲下,形成了统一的阿拉伯文化,逐渐强大起来,通 过征战扩张,形成了强大的阿拉伯帝国。使得欧洲衰退的地理学思想重新点燃,并且发扬光大,积累了丰富 的地理资料

阿拉伯帝国伟大的历史学家伊本,卡尔敦(ibn-Khaldum,1332-1406)在1377年完成了长篇巨著《世界 中导言》,集中体现了他的地理学里想。 1)讨论了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认为人的特征不仅和自然环境有关,还和他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有关 把人的环境扩大到了人文方面。他被认为发现了地理研究的真正范畴与性质,被认为把注意力特别转向人 与环境关系的第一个学者。 2)他还讨论过社会发展的阶段演变、城市生活奢侈对道德的影响、城市的合理位置、城市的谋生方式 等等。 2、古代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特征 [山]古代地理学还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是混合自然、人文及其它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于一体的科学。 「21研究手段(方法)以描球,记找为主,没有或极少有分析和解释,极少有理论探索。 [)著作大都是游记,地方志,或文学作品、 历史著作,内容包罗万象,相互混杂。 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折代地理学的创立 1、近代人文地理学创立和发展的背景条件 (1)地理大发现。 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积累了丰富的地理资料:另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寻求和解决复 杂地理问题答案的兴趣,促进了对地理问愿及其学科的探讨 (2)文化启蒙运动。动摇了神权思想和宗教目的论,解放了神学思想的禁细,使欧洲人的思想重新活跃起 来。哲学指导更想从唯心论转向了机械唯物论。 (3)科学革命。在17世纪的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中引起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变化,把地理研究方法引向了 归纳法和解释法,对事物进行日益精确的描述。一些学科的研究新成果为人文地理学发展提供了基础。 2、近代地理学创立 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是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两位地理学家。 (1)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一1859),主要著作《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 《字宙》。其中的《新西班牙王国的政治论集》被成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区域经济地理。 贡献及评价:1)综合性原则。即把人类和自然归纳为一个整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地球看作一个 统一的整体:2)因果原则。即“凡事必求其因而推其果”,“合理的对地球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做互为因果的 推断”,以探求它们运动变化的规律。使地理学从描述走向了解释:3)首开了地理学野外考察的传统, 洪堡被尊称为自然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奠基人。 (2)卡尔,李特尔(Carl Ritter, 1799-1859),著作《地学通论》,共19卷。 思想及评价:1)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提出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原则,确立了人地关系研究在地理学中的地 位。他认为“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地理学的着眼点在于地球表面 自然和人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和因果联系”,他的名言是“士地影响者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2)被公认 为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但是一位宗数日的论者 (二)西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形成五大流派。 1.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学者 (1)斐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一l905),地质学家,曾两次来中国考察,写成 了《中》一书。 贡献:[第一次确定黄土是一种风积成层岩石:[2第一次提出了华北煤田分布的报告和图件:[3)第一次 论证了胶州湾是东亚最好的良港之一:[4明确提出了区域性原则。他在研究中把地理区分成不同的等级, 即地球的主要单元,主要区域,景观或小区,地方。 (2)弗里德里希拉采尔(Fridrich Ratzel,1844一1904), 3
3 阿拉伯帝国伟大的历史学家伊本•卡尔敦(ibn-Khaldum,1332—1406)在 1377 年完成了长篇巨著《世界 史导言》,集中体现了他的地理学思想。 1)讨论了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认为人的特征不仅和自然环境有关,还和他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有关, 把人的环境扩大到了人文方面。他被认为发现了地理研究的真正范畴与性质,被认为“把注意力特别转向人 与环境关系的第一个学者。” 2)他还讨论过社会发展的阶段演变、城市生活奢侈对道德的影响、城市的合理位置、城市的谋生方式 等等。 2、古代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特征 [1]古代地理学还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是混合自然、人文及其它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于一体的科学。 [2] 研究手段(方法)以描述,记载为主,没有或极少有分析和解释,极少有理论探索。 [3] 著作大都是游记,地方志,或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内容包罗万象,相互混杂。 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近代地理学的创立 1、近代人文地理学创立和发展的背景条件 (1)地理大发现。 一方面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积累了丰富的地理资料;另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寻求和解决复 杂地理问题答案的兴趣,促进了对地理问题及其学科的探讨。 (2)文化启蒙运动。动摇了神权思想和宗教目的论,解放了神学思想的禁锢,使欧洲人的思想重新活跃起 来。哲学指导思想从唯心论转向了机械唯物论。 (3)科学革命。在 17 世纪的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中引起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变化,把地理研究方法引向了 归纳法和解释法,对事物进行日益精确的描述。一些学科的研究新成果为人文地理学发展提供了基础。 2、近代地理学创立 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是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两位地理学家。 (1)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主要著作《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 《宇宙》。其中的《新西班牙王国的政治论集》被成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区域经济地理。 贡献及评价:1)综合性原则。即把人类和自然归纳为一个整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地球看作一个 统一的整体;2)因果原则。即“凡事必求其因而推其果”,“合理的对地球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做互为因果的 推断”,以探求它们运动变化的规律。使地理学从描述走向了解释;3)首开了地理学野外考察的传统。 洪堡被尊称为自然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奠基人。 (2)卡尔•李特尔(Carl Ritter,1799—1859),著作《地学通论》,共 19 卷。 思想及评价:1)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提出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原则,确立了人地关系研究在地理学中的地 位。他认为“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地理学的着眼点在于地球表面 自然和人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和因果联系”,他的名言是“土地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2)被公认 为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但是一位宗教目的论者。 (二)西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形成五大流派。 1.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学者: (1)斐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地质学家,曾两次来中国考察,写成 了《中国》一书。 贡献:[1] 第一次确定黄土是一种风积成层岩石;[2] 第一次提出了华北煤田分布的报告和图件;[3] 第一次 论证了胶州湾是东亚最好的良港之一;[4] 明确提出了区域性原则。他在研究中把地理区分成不同的等级, 即地球的主要单元,主要区域,景观或小区,地方。 (2)弗里德里希•拉采尔(Fridrich Ratzel,1844—1904)

主要著作及思想:1)1891年完成《人类地理学》,其中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 和发展起决定作用,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其生存、活动和发展严格地受环境制约:2)1897年完成《政治地 理学》,其中提出了国家有机体理论。认为国家是“附着在地球上的一种有机物”,和生物一样,有其生长发 育的历史。人类集团总是从一个核心向外扩张,即国家在成长过程中要通过侵占别国的领土来维持生活(即 需要生存空间),直到碰上自然或人为的障碍为止。 (3)阿尔弗雷特,赫特纳(Alfred Hettner,1859-941)被称为区域学派的创始人。著作《地理学:它的历 史、性质和方法》。 思想及贡械】 [山认为区域和区域差异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反对把“人地关系”作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认为地理学是研 究地球表面的,研究时应该从区域开始,并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 [2]提出了区域研究的标准的研究程序(或地理样板) 区域研究首先总是从地位或位置(即地理位置)开始,然后依次为:地质,地表形态,气候,植被,自然 环境,自然瓷源,开发或定居过程,人口分布,经济方式,交通和政治分区等。他认为按这一顺序进行描述, 本身就构成了 一种因果的顺序 (4)奥托,施吕特尔(Otto Schluter,1872一1952)景观学派创始人。 思想和贡献:山认为地理学者应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及整体,即景观:2区别了 他所说的原始景观和人文景观:原始景观是在经过人类活动重大改变以前的景观,反之,原始景观经过人类 活动的改造就转变为人文景观。他科学的定义了人文景观,提出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联系和区别。 此外,德国地理学发展到20世纪初,还盛行过区位理论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股逆流 一地缘政治学。 2.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1)保尔,维达尔,德,拉.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别ache.18451918)法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草基人。芝 作《人生地理学》 思想和贡献:提出人地关系理论或然论或可能论。即认为自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 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2)让·白吕纳(Jean Brannes,.1869-1930),1910年发表巨著《人地学原理》,进一步发展了可能论思想。 贡献:对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实物(或事实)提出了一项分类方法,称三纲六目法 0 纲:非生产性占有士地的实物 (即指地面上建设事业的非生产占有) 其中有两目:房屋与道 路。(指聚落和交通) 二纲:动植物的驯化或利用实物。其中有两目:动物饲养的畜牧业和种植业 纲:破坏性开发的实物。 (即指经济上的破坏实物)。其中有两目:动物、植物的滥杀溢伐和矿物的开采。 后来他认为“三纲六目”不能完全概括人文地理的基本实物,做了补充。他本人坚持或然论和小区域研究。 3.英国近代人文地理的发展 (I)哈尔福德小麦金德(Halford JMackinder,1861 -1947)英国近代地理学的引路人。著作:1904年〈历 史的地理枢纽),1919年〈民主的理想与现实) 思相:在1887年的演进中首次提出 一大陆胞地说。其主要思想 世界的政治力量可以分为陆上力量和海上力量,陆上力量最强大的是欧亚大陆,他称之为世界岛:海上力量 的中心是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即从心脏地带延伸出去的阿拉伯半岛和撒哈拉沙漠、欧洲沿海陆地、季风沿 海陆地。他认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主要是陆上力量和海上力量的对峙,总是陆 上力量威胁(征服)海上力量,海洋霸权难以对心脏陆地构成威胁。“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 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此后,做过修改。 (2)珀西罗士培(Percy M.Roxby,1880-1947)历史地理学者 罗士培提出了人地关系的适应论”,认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人类社会如何调整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4.美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4
4 主要著作及思想:1)1891 年完成《人类地理学》,其中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 和发展起决定作用,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其生存、活动和发展严格地受环境制约;2)1897 年完成《政治地 理学》,其中提出了国家有机体理论。认为国家是“附着在地球上的一种有机物”,和生物一样,有其生长发 育的历史。人类集团总是从一个核心向外扩张,即国家在成长过程中要通过侵占别国的领土来维持生活(即 需要生存空间),直到碰上自然或人为的障碍为止。 (3)阿尔弗雷特•赫特纳(Alfred Hettner,1859—1941)被称为区域学派的创始人。著作《地理学:它的历 史、性质和方法》。 思想及贡献: [1]认为区域和区域差异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反对把“人地关系”作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认为“地理学是研 究地球表面的,研究时应该从区域开始,并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 [2]提出了区域研究的标准的研究程序 (或地理样板)。 区域研究首先总是从 地位或位置(即地理位置)开始,然后依次为:地质,地表形态,气候,植被,自然 环境,自然资源,开发或定居过程,人口分布,经济方式,交通和政治分区等。他认为按这一顺序进行描述, 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因果的顺序。 (4)奥托•施吕特尔(Otto Schluter,1872—1952)景观学派创始人。 思想和贡献:[1] 认为地理学者应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及整体,即景观;[2] 区别了 他所说的原始景观和人文景观;原始景观是在经过人类活动重大改变以前的景观,反之,原始景观经过人类 活动的改造就转变为人文景观。他科学的定义了人文景观,提出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联系和区别。 此外,德国地理学发展到 20 世纪初,还盛行过区位理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股逆流——地缘政治学。 2. 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1)保尔•维达尔•德•拉•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1845—1918)法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奠基人。著 作《人生地理学》。 思想和贡献:提出人地关系理论-或然论或可能论。即认为自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 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2)让•白吕纳(Jean Brannes,1869-1930),1910 年发表巨著《人地学原理》,进一步发展了可能论思想。 贡献:对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实物(或事实)提出了一项分类方法,称“三纲六目”法。 即: 一纲:非生产性占有土地的实物。(即指地面上建设事业的非生产占有) 其中有两目:房屋与道 路。(指聚落和交通) 二纲:动植物的驯化或利用实物。其中有两目:动物饲养的畜牧业和种植业 三 纲:破坏性开发的实物。(即指经济上的破坏实物)。其中有两目:动物、植物的滥杀滥伐和矿物的开采。 后来他认为“三纲六目”不能完全概括人文地理的基本实物,做了补充。他本人坚持或然论和小区域研究。 3.英国近代人文地理的发展 (1)哈尔福德•J•麦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1861—1947)英国近代地理学的引路人。著作:1904 年〈历 史的地理枢纽〉,1919 年〈民主的理想与现实〉。 思想:在 1887 年的演讲中首次提出——大陆腹地说。其主要思想: 世界的政治力量可以分为陆上力量和海上力量,陆上力量最强大的是欧亚大陆,他称之为世界岛;海上力量 的中心是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即从心脏地带延伸出去的阿拉伯半岛和撒哈拉沙漠、欧洲沿海陆地、季风沿 海陆地。他认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主要是陆上力量和海上力量的对峙,总是陆 上力量威胁(征服)海上力量,海洋霸权难以对心脏陆地构成威胁。“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 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此后,做过修改。 (2)珀西•罗士培(Percy M. Roxby,1880—1947)历史地理学者。 罗士培提出了人地关系的“适应论”,认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人类社会如何调整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4.美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森普尔和亨廷顿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美国地理学者查普尔和享狂顿等更加强调地理环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观占产生了广污的壁影 响,形成系统的环境决定论。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超出了客观检验的可能性。 (2)巴罗斯(Harlen H.Barrows,.1877-1960)的生态调节论 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1923年发表“人类生态学”一文,提出生态调节论。他主张地理学应致力于研究人类的 生态(即研究人类对其自然环境的适应》,在研究中以人为中心,而自然条件只不过是人类活动的条件 (3)苏尔(Carl sauer,1889一1975)的文化景观学派 美国地理学家苏尔1925论文(景观的形态》,提出他认为地理学应研究人类文化与景观间的相互关系。人 类按照自己的文化的标准,对自然景观施加影响,将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解释文化景观就是人文地理学的 中心,年客 (4)哈特向的区域学派 重视区域研究的重要性。在1939年的(地理学的性质》和1959年的〈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中系统地总结了 诉代地理学思相和理论,被认为是地理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摩 5、俄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十月革命后,经济地理取代了人文地理,地理学界出现学派争论。 (1)杰思 部门统计学派, 主张经济地理应从事部门经济统计工作,无需考虑自然环境的影响 (2)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 经济学派,主张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纯粹的经济学科,应当和地理学决裂,即 彻底抛弃地理观点」 (3)巴朗斯 -区域学派, 主张统一的地理学,强调区域研究的综合性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 在方法论方面引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 在人地关系认识方面: 人地关系协调论(或和诺论)。1980年怀特提出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剧变,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 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地理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 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重新建立人地协调的发展模式。 2、新的研究方法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计量革命,1950年代出现(最早出现于1930年代),1960年代达到高潮。数学方法引入地理学,进行定量 化、结确化研究。 行为革命,1970年代行为研究。地理学研究中引入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对环境的感觉认知过程, 感觉和知觉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行为决策过程的地理特征等。拓宽了人地空间关系的研究领域。 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给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1)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文地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考察、制图、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处理等:2)给人 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的同质资料:3)减少了观测、计算误差:4)为动态研究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5)效率高、速度快、节省经费。 3、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新倾向有 (1)人文化倾向。重视人文地理研究,人文地理在地理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2)社会化。人文地理研究重点由经济地理转向了社会领域(非经济因素)研究,如城市、人口、聚落等。 (3)生态化。重视人地作用过程研究,重视生态因子研究,如生产中自然保护、生态成本、生态效益、自 然灾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5 (1)森普尔和亨廷顿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美国地理学者森普尔和亨廷顿等更加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形成系统的环境决定论。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超出了客观检验的可能性。 (2)巴罗斯(Harlen H. Barrows,1877—1960)的生态调节论 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 1923 年发表“人类生态学”一文,提出生态调节论。他主张地理学应致力于研究人类的 生态(即研究人类对其自然环境的适应),在研究中以人为中心,而自然条件只不过是人类活动的条件。 (3)苏尔(Carl Sauer,1889—1975)的文化景观学派 美国地理学家苏尔 1925 论文《景观的形态》,提出他认为地理学应研究人类文化与景观间的相互关系。人 类按照自己的文化的标准,对自然景观施加影响,将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解释文化景观就是人文地理学的 中心任务。 (4)哈特向的区域学派 重视区域研究的重要性。在 1939 年的〈地理学的性质〉和 1959 年的〈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中系统地总结了 近代地理学思想和理论,被认为是地理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5、俄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十月革命后,经济地理取代了人文地理,地理学界出现学派争论。 (1)杰恩——部门统计学派,主张经济地理应从事部门经济统计工作,无需考虑自然环境的影响。 (2)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经济学派,主张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纯粹的经济学科,应当和地理学决裂,即 彻底抛弃地理观点。 (3)巴朗斯基——区域学派,主张统一的地理学,强调区域研究的综合性。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 在方法论方面引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 在人地关系认识方面: 人地关系协调论(或和谐论)。1980 年怀特提出“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剧变,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 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地理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 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重新建立人地协调的发展模式。 2、新的研究方法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计量革命,1950 年代出现(最早出现于 1930 年代),1960 年代达到高潮。数学方法引入地理学,进行定量 化、精确化研究。 行为革命,1970 年代行为研究。地理学研究中引入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对环境的感觉认知过程, 感觉和知觉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行为决策过程的地理特征等。拓宽了人地空间关系的研究领域。 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给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1)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文地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考察、制图、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处理等;2)给人 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的同质资料;3)减少了观测、计算误差;4)为动态研究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5)效率高、速度快、节省经费。 3、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新倾向有: (1)人文化倾向。重视人文地理研究,人文地理在地理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2)社会化。人文地理研究重点由经济地理转向了社会领域(非经济因素)研究,如城市、人口、聚落等。 (3)生态化。重视人地作用过程研究,重视生态因子研究,如生产中自然保护、生态成本、生态效益、自 然灾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4)应用方向。实用化,参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四、中国人文地理的发展 1、中国古代人文地理的发展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 一个具有独立文化体系与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在近代世界文化大规模交流与融合之前 中国文化包括地理学走的是一条基本独立的发展道路。 中国人文地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一些著作和学者的思想中。在原始社会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知识 初步形成了某些地理概念。如:住址选择知识:选择洞穴(周口店),近水高地(半坡遗址):岩石和矿物 知识(制陶):农业生产的知识:城市的知识等。 (1)《诗经》。《诗经》中的人文地理知识:土地利用知识:聚落与城址选择、居民区规划方面的知识。 (2)《禹贡》。《禹贡》是一篇具有系统地理观念的著作,中国最古老的区域地理的一个光辉典型。全篇 1193字,分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四部分。对当时全国的地理概貌作了描述。1)九州,把全国以天然的山 河、湖、海作为政区界线划分为九个州(冀、笼、青、徐、扬、荆、豫、梁、雍),并对每州分别描述其山 川、湖泊治理经过、土壤颜色性状、肥沃程度、矿产、畜产、手工业品、特殊物产品、天赋的等级和贡赋名 目等:其中对士壤进行了分类,指出其颜色、性状和肥力,植被类型,依次按统一标准来规定各州的田赋 肥力等级,被认为是开创了农业区划研究的先河。2)导山,全国最早的山系记载,把全国山脉分为“三条四 列”。3)导水,全国最早的河流系统记录,叙述全国水系的专文。把全国水系分成四条。4)五服,具有政 治地理意义,以冀州为中心,按距离远近,以五百里为率,分为甸、侯、绥、要、荒。“服即王畿以外的地 方。在此之外,到了地理视野的极限“四至”(东渐于海,西被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体现了原始的 大一统的政治理想。 《禹贡》是一部区域地理专著,比古希腊斯特拉波的《地理学》早1一2个世纪 (3)《山海经》。包括山经、海经、大荒经。山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山岳地理专著。记载了山川、道里、 民族、风俗、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含神化成分,被成为奇书。 (4)司马迁的《货殖列传》。系统地概括了当时全国各经济区的天然资源、人口密度、社会习俗与文化、 技术渊源、经济区的开发水平、经济区之间的联系等。反映了各经济区最本质、最重要的地理特点和在全国 的地位。并进行了区域之间的对比分析,认为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地理理论的分析。 (5)班固的《汉书地理志》。秦汉改以前的分封制为郡县制,以行政需域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始出现。班 固的《地理志》开创了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体例。是我国一部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古代区域地理著作。 后来的正史地理志 从内容、体例上都以它为仿效的榜样 (6)张赛出使西域,是为了打通西行通道(丝绸之路),带回了西域十几个国家的地理知识。被司马迁写 成《史记大宛列传》 (7)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是我国的一部水文地理专著,哪道元(北魏)在考察的基础上,以《水 经》记叙的水道为纲,对其加以订正、补充、撰写成一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 -《水经注》。《水经注》以 河流为纲,综合记述了每一流域内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情况。涉及人文地理方面涉及出产、城邑、关隘 交通、建制沿革、聚落兴衰、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神话传说等。也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是公元6世 纪以前古代地理知识的全面性总结。 (8)李吉甫(758一814)的《元和郡县图志》。是对全国地方情况的总结性成果。成书于唐元和8年(813 年)。以政区为纲领,内容涉及政区沿革,政区范围,户口,贡赋,物产,山川形势,水利,古迹,史事等 方面。本书体例是在总结过去所写的地志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编成的,故成为后世全国总地志的范本,总地志 的代表作。 (9)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术了所经过的110多各国家、28个城邦的地理见闻。涉及山地形,域岳 关防,交通道路,风土习俗,物产气候,宗教文化等情况。其中保存了中亚、南亚古代的地理历史资料及我 国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理历史资料。今天仍是研究中亚、印度一带历史地理不可缺少的文献,被欧洲 和日本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
6 (4)应用方向。实用化,参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四、中国人文地理的发展 1、中国古代人文地理的发展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一个具有独立文化体系与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在近代世界文化大规模交流与融合之前, 中国文化包括地理学走的是一条基本独立的发展道路。 中国人文地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一些著作和学者的思想中。在原始社会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知识, 初步形成了某些地理概念。如:住址选择知识:选择洞穴(周口店),近水高地(半坡遗址);岩石和矿物 知识(制陶);农业生产的知识;城市的知识等。 (1)《诗经》。《诗经》中的人文地理知识:土地利用知识;聚落与城址选择、居民区规划方面的知识。 (2)《禹贡》。《禹贡》是一篇具有系统地理观念的著作,中国最古老的区域地理的一个光辉典型。 全篇 1193 字,分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四部分。对当时全国的地理概貌作了描述。1)九州,把全国以天然的山、 河、湖、海作为政区界线划分为九个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并对每州分别描述其山 川、湖泊治理经过、土壤颜色性状、肥沃程度、矿产、畜产、手工业品、特殊物产品、天赋的等级和贡赋名 目等;其中对土壤进行了分类,指出其颜色、性状和肥力,植被类型,依次按统一标准来规定各州的田赋和 肥力等级,被认为是开创了农业区划研究的先河。2)导山,全国最早的山系记载,把全国山脉分为“三条四 列”。3)导水,全国最早的河流系统记录,叙述全国水系的专文。把全国水系分成四条。4)五服,具有政 治地理意义,以冀州为中心,按距离远近,以五百里为率,分为甸、侯、绥、要、荒。“服”即王畿以外的地 方。在此之外,到了地理视野的极限“四至”(东渐于海,西被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体现了原始的 大一统的政治理想。《禹贡》是一部区域地理专著,比古希腊斯特拉波的《地理学》早 1—2 个世纪。 (3)《山海经》。包括山经、海经、大荒经。山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山岳地理专著。记载了山川、道里、 民族、风俗、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含神化成分,被成为奇书。 (4)司马迁的《货殖列传》。系统地概括了当时全国各经济区的天然资源、人口密度、社会习俗与文化、 技术渊源、经济区的开发水平、经济区之间的联系等。反映了各经济区最本质、最重要的地理特点和在全国 的地位。并进行了区域之间的对比分析,认为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地理理论的分析。 (5)班固的《汉书•地理志》。秦汉改以前的分封制为郡县制,以行政疆域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始出现。班 固的《地理志》开创了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体例。是我国一部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古代区域地理著作。 后来的正史地理志,从内容、体例上都以它为仿效的榜样。 (6)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打通西行通道(丝绸之路),带回了西域十几个国家的地理知识。被司马迁写 成《史记•大宛列传》。 (7)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是我国的一部水文地理专著,郦道元(北魏)在考察的基础上,以《水 经》记叙的水道为纲,对其加以订正、补充、撰写成一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水经注》。《水经注》以 河流为纲,综合记述了每一流域内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情况。涉及人文地理方面涉及出产、城邑、关隘、 交通、建制沿革、聚落兴衰、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神话传说等。也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是公元 6 世 纪以前古代地理知识的全面性总结。 (8)李吉甫(758—814)的《元和郡县图志》。是对全国地方情况的总结性成果。成书于唐元和 8 年(813 年)。以政区为纲领,内容涉及政区沿革,政区范围,户口,贡赋,物产,山川形势,水利,古迹,史事等 方面。本书体例是在总结过去所写的地志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编成的,故成为后世全国总地志的范本,总地志 的代表作。 (9)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所经过的 110 多各国家、28 个城邦的地理见闻。涉及山川地形,城邑 关防,交通道路,风土习俗,物产气候,宗教文化等情况。其中保存了中亚、南亚古代的地理历史资料及我 国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理历史资料。今天仍是研究中亚、印度一带历史地理不可缺少的文献,被欧洲 和日本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0)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综合地、系统地描述地理环境,进行区域对比分析,并解 释其成因与内部联系的规律性:对传统地理观念提出了批评,把地理学建立在实地考察基础之上。比近代地 理学创始人洪堡和李特尔早1 2个世纪 (11)明末清初出现的经世致用”、“讲求实际”的实学思潮,有: 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涉及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沿革地理、军事地理及外国地理等知识。顾祖再 的《读史方舆纪要》主要沿革地理和军事地理。洪亮吉(1746-1809)的人口理论。提出人口如果不加以控 制,人口增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物质资料增长的速度,就可能蕴藏若社会危机。提出了两种人口控制方法: 天地调剂之法:君相调剂之法 中国古代地理著作主要以大量的史书、地方志和游记为主。一是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对人地关系进行了初 步的研穷:二是积累了大量以风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但是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系统表述 人地关系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来 2、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鸦片战争一建国前) 鸦片战争后到上世纪初,国门打开,西方地理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是古代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转变的时期 一方面,翻译外国人的地理著作,编写地理著作。如林则徐组织翻译了英国人Hugh Murray的《世界地理 大全》(中译名《四洲志》),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一本世界地理。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是我国编写的第 部世界地理专著。另一方面,西方学者和探险者对我国的考查,对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时有上百人对我国进行过考查,范围由沿海到内地,遍及中国。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取者 -张相文(1866一1933),1908年发表了《地文学》一书,1909年创办了“中国 地理学会"”,1910年地理学会创刊了《地学杂志》 此外,中国政府派遣留学生学习地理专业,引进地理学思想 丁文江(1887-1936),留学于英国。竺可桢(1890一1974)留学于美国。他们创建了中国新的地理教学和 研究机构,莫定了发展基础。 其后,黄国璋(1896一1966)留学于美国那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胡焕庸留学于法国巴黎大学 他们引进了西方新的地理学思想 培养了大批地理学人才,促进了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研究领域几乎遍 及人文地理学的各个部门。 3、中国现代地理学的的发展(建国后 建国以后,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分四个阶段。 (1)1950一1957年学习苏联的地理学更想,重视学习苏联经济地理的理论与方法,主要通过请苏联专 家讲学,翻译苏联著作和论文,按苏联模式设置教学研究机构、编写经济地理讲义等。否认人文地理学学的 存在,仅仅发展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和人口地理。 (2)1958一1966年经济地理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地理工作者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如区域规划 农业区划、工业布局等。西方的计量革命和哲学方法论的革新都没有波及到中国,人文地理研究明显落后于 世界水平。 (3)1966-1978年 十年文化大革命,地理研究受到摧残,机构拆散、人员改行、资科散失。是中国人 文地理发展的低湖。 (4)1978一今由于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国家政治经济的对外开放,迎来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卷天。198 年召开了第一次人文地理学术讨论会,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口号。1985年全国主要大学地理系开始开设人 文地理学方面的课程。近年来,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快的发 五、当代地理学发展的趋势 1、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更为广泛深入。地理学与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系统工程等相邻学 科相互交融、汇合,互为补充、共同解答者人类面临的前瞻性问题。因此,进行跨学科、多层次的大综合研 7
7 (10)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综合地、系统地描述地理环境,进行区域对比分析,并解 释其成因与内部联系的规律性;对传统地理观念提出了批评,把地理学建立在实地考察基础之上。比近代地 理学创始人洪堡和李特尔早 1——2 个世纪。 (11)明末清初出现的“经世致用”、“讲求实际”的实学思潮,有: 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涉及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沿革地理、军事地理及外国地理等知识。顾祖禹 的《读史方舆纪要》主要沿革地理和军事地理。洪亮吉(1746—1809)的人口理论。提出人口如果不加以控 制,人口增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物质资料增长的速度,就可能蕴藏着社会危机。提出了两种人口控制方法: 天地调剂之法;君相调剂之法。 中国古代地理著作主要以大量的史书、地方志和游记为主。一是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对人地关系进行了初 步的研究;二是积累了大量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但是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系统表述 人地关系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来。 2、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鸦片战争—建国前) 鸦片战争后到上世纪初,国门打开,西方地理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是古代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转变的时期。 一方面,翻译外国人的地理著作,编写地理著作。如林则徐组织翻译了英国人 Hugh Murray 的《世界地理 大全》(中译名《四洲志》),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一本世界地理。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是我国编写的第 一部世界地理专著。另一方面,西方学者和探险者对我国的考查,对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时有上百人对我国进行过考查,范围由沿海到内地,遍及中国。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张相文(1866-1933),1908 年发表了《地文学》一书,1909 年创办了“中国 地理学会”,1910 年地理学会创刊了《地学杂志》。 此外,中国政府派遣留学生学习地理专业,引进地理学思想。 丁文江(1887-1936),留学于英国。竺可桢(1890-1974)留学于美国。他们创建了中国新的地理教学和 研究机构,奠定了发展基础。 其后,黄国璋(1896-1966)留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胡焕庸留学于法国巴黎大学。 他们引进了西方新的地理学思想,培养了大批地理学人才,促进了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研究领域几乎遍 及人文地理学的各个部门。 3、中国现代地理学的的发展(建国后——) 建国以后,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分四个阶段。 (1)1950-1957 年 学习苏联的地理学思想,重视学习苏联经济地理的理论与方法,主要通过请苏联专 家讲学,翻译苏联著作和论文,按苏联模式设置教学研究机构、编写经济地理讲义等。否认人文地理学学的 存在,仅仅发展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和人口地理。 (2)1958-1966 年 经济地理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地理工作者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如区域规划、 农业区划、工业布局等。西方的计量革命和哲学方法论的革新都没有波及到中国,人文地理研究明显落后于 世界水平。 (3)1966-1978 年 十年文化大革命,地理研究受到摧残,机构拆散、人员改行、资料散失。是中国人 文地理发展的低潮。 (4)1978-今 由于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国家政治经济的对外开放,迎来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春天。1981 年召开了第一次人文地理学术讨论会,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口号。1985 年全国主要大学地理系开始开设人 文地理学方面的课程。近年来,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快的发 展。 五、当代地理学发展的趋势 1、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更为广泛深入。地理学与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系统工程等相邻学 科相互交融、汇合,互为补充、共同解答着人类面临的前瞻性问题。因此,进行跨学科、多层次的大综合研

究不仅使地理学的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和综合性优势具体化、程序化,而且拓宽了地理学的领域,造就 了新的学科生长点。 2、内部分支学科间的发展更为协调统一。近代地理学分化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二元状态阻碍了地理学 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现代统一地理学发展,克服了二元论思维,消除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脱节, 使地理学内部学科之间的发展更趋协调、统一。 3、宏观研究上升到全球变化领域,微观机理过程研究深入发展。地理学宏观综合研究正由区域为主上升到 全球变化领域,即整个地球表层的动态变化过程。地理过程微观研究也在深入: 4、应用研究领域不新拓展,参与了全球性、风域性重大问颗的解决。地理学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人口、资 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了广泛的应用地理研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区域性问题做出了诸多 弄。 5、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历史性更新,理论思维面临重大转变。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S)、全 球定位系统(GS)正构成当代地理研究的全新技术平台。信息化、数字化的历史性进程,不仅拓宽了地理 学的视野,而且深化了人类对地理过程的认识,促进了地理学逻思维由归纳推理向演绎推理的重大转变, 使地理学理论有可能推向更系统、更综合的新境界。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 一、文化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谈到文学,艺术,宗教,风俗等等,都是文化,但实际上,在文化地理中,文化包 括的范围则要更广 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学家对文化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解说和定义,有广义的, 也有狭义的。即使在同一门科学中,不同的学者对文化的解说也持有不同的见解。 1、泰勒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A Complex Whole),它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 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一切的才能(Capabilities)和习惯(Habits) 泰勒定义的文化内容十分宽泛。但这个定义没有说到文化的物质方面,而是偏重于文化的精神方面。 2、克罗伯和克鲁克洪的定义 文化是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是通过象征符号而获得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 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观念,特 别是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 动的制约因素。 3、《辞海》的文化定义 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 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1)广义的文化 泛指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不仅包括精神文化,如人类的 意识形态,思想观念,艺术、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而且还包括物质文化,比如生产工具和设备、 物质产品、建筑等。 因此,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而言的人类文化。涉及所有的人文事物和人文现象。包括人类所创造的所 有物质、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广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文明”的同义词。因此,广义的文化地理学研究范畴就 等同于人文地理学 (2)狭义的文化 即精神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前者主要指宗教信仰、道德伦理、观念意 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政治法律等等,后者如政府、社团、科学教育机构、寺院、庙字等。 8
8 究不仅使地理学的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和综合性优势具体化、程序化,而且拓宽了地理学的领域,造就 了新的学科生长点。 2、内部分支学科间的发展更为协调统一。近代地理学分化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二元状态阻碍了地理学 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现代统一地理学发展,克服了二元论思维,消除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脱节, 使地理学内部学科之间的发展更趋协调、统一。 3、宏观研究上升到全球变化领域,微观机理过程研究深入发展。地理学宏观综合研究正由区域为主上升到 全球变化领域,即整个地球表层的动态变化过程。地理过程微观研究也在深入。 4、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参与了全球性、区域性重大问题的解决。地理学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人口、资 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了广泛的应用地理研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区域性问题做出了诸多 贡献。 5、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历史性更新,理论思维面临重大转变。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 球定位系统(GPS)正构成当代地理研究的全新技术平台。信息化、数字化的历史性进程,不仅拓宽了地理 学的视野,而且深化了人类对地理过程的认识,促进了地理学逻辑思维由归纳推理向演绎推理的重大转变, 使地理学理论有可能推向更系统、更综合的新境界。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 一、文化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谈到文学,艺术,宗教,风俗等等,都是文化,但实际上,在文化地理中,文化包 括的范围则要更广一些。 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学家对文化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解说和定义,有广义的, 也有狭义的。即使在同一门科学中,不同的学者对文化的解说也持有不同的见解。 1、泰勒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A Complex Whole),它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 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一切的才能(Capabilities)和习惯(Habits)。 泰勒定义的文化内容十分宽泛。但这个定义没有说到文化的物质方面,而是偏重于文化的精神方面。 2、克罗伯和克鲁克洪的定义 文化是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是通过象征符号而获得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 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观念,特 别是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 动的制约因素。 3、《辞海》的文化定义 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 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1)广义的文化 泛指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不仅包括精神文化,如人类的 意识形态,思想观念,艺术、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而且还包括物质文化,比如生产工具和设备、 物质产品、建筑等。 因此,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而言的人类文化。涉及所有的人文事物和人文现象。包括人类所创造的所 有物质、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广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文明”的同义词。因此,广义的文化地理学研究范畴就 等同于人文地理学。 (2)狭义的文化 即精神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前者主要指宗教信仰、道德伦理、观念意 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政治法律等等,后者如政府、社团、科学教育机构、寺院、庙宇等

因此,狭义的文化,本身也是一个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等一切的综合 二、文化结构 大多数学者认为 ,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 化又称为非物质文化,它是与物质文化相对。 1、物质文化 ()定义:指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如与人类农、食、住、行相 关的服饰、饮食、居住及交通文化等都是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瞎。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对而言,指人类创造的可见的、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内容。即,它包括人 类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如具体的器物及其生产、工艺和技术,体现在其中的人们的精神欲望、智慧、兴趣 爱好等。 物质文化是人类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创造出来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物质文化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 认识、把握、运用和改造的水平和能力。 (2)物质文化的特占 1)物质文化的物质性。指物质文化的存在形态是具体的实物,是现实中可以触摸的物质实体。这是区别于 其它文化层次的关键。2)物质文化的基础性。指其它文化形态,如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是以物质文化 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物质文化构成了其它文化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 载体。3)物质文化的时代性。指在不同的时代,物质文化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一方面,不 同时代人们对物质资料的需求不同,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时代,物质生产技术也不同。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也称社会文化,它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包括人际关系和规 范化了的社会制度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如政治、经济、文化、教有、 军事、法律、婚姻等制度。另外就是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如政府。 制度,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逐渐形成的规范有关行为的准则。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 强制性和权威性。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制度文化随若时间在不断在发展变化。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域,制度会存在技大的差异。如在封建社会经济 时,中国是地主经济,西欧是庄园经济,印度是农村公社。 3精神文化 (1)定义:指由人类在社会实我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 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等因素所组成。具体指的是思维活动和桔神活动。反映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即人的内 心世界。精神文化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2)精神文化的分类:精神文化一般包括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文化心理,指没有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理,如人们日常的愿望、要求、情绪等 社会意识形态,指文化心理经过理论的整理或艺术处理升华,同时以物化的形式固定下来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态按照与人们社会存在关系的远近,可以分为两类,即基础意识形态和上层意识形态。 基础意识形态,集中体现物质经济基础,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伦理等。 上层意识形态,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宗教、哲学。 (3)精神文化的其它分类及其概念 由于精神文化包括的范围很广,因此还有一种分法,按照其不同的层面分为书面文化、行为文化、书面文化 等几个 1)书面文化:是以书面形式而凝固了的精神文化。书面文化是借助书写的各种符号,跨越时空界限,给他 人传递文化
9 因此,狭义的文化,本身也是一个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等一切的综合。 二、文化结构 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 化又称为非物质文化,它是与物质文化相对。 1、物质文化 (1)定义:指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如与人类衣、食、住、行相 关的服饰、饮食、居住及交通文化等都是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对而言,指人类创造的可见的、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内容。即,它包括人 类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如具体的器物及其生产、工艺和技术,体现在其中的人们的精神欲望、智慧、兴趣 爱好等。 物质文化是人类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创造出来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物质文化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 认识、把握、运用和改造的水平和能力。 (2)物质文化的特点 1)物质文化的物质性。指物质文化的存在形态是具体的实物,是现实中可以触摸的物质实体。这是区别于 其它文化层次的关键。2)物质文化的基础性。指其它文化形态,如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是以物质文化 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物质文化构成了其它文化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 载体。3)物质文化的时代性。指在不同的时代,物质文化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不 同时代人们对物质资料的需求不同,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时代,物质生产技术也不同。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也称社会文化,它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包括人际关系和规 范化了的社会制度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军事、法律、婚姻等制度。另外就是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如政府。 制度,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逐渐形成的规范有关行为的准则。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 强制性和权威性。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制度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在发展变化。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域,制度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在封建社会经济 时,中国是地主经济,西欧是庄园经济,印度是农村公社。 3.精神文化 (1)定义:指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 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等因素所组成。具体指的是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反映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即人的内 心世界。精神文化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2)精神文化的分类:精神文化一般包括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文化心理,指没有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理,如人们日常的愿望、要求、情绪等。 社会意识形态,指文化心理经过理论的整理或艺术处理升华,同时以物化的形式固定下来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态按照与人们社会存在关系的远近,可以分为两类,即基础意识形态和上层意识形态。 基础意识形态,集中体现物质经济基础,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伦理等。 上层意识形态,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宗教、哲学。 (3)精神文化的其它分类及其概念 由于精神文化包括的范围很广,因此还有一种分法,按照其不同的层面分为书面文化、行为文化、书面文化 等几个。 1)书面文化:是以书面形式而凝固了的精神文化。书面文化是借助书写的各种符号,跨越时空界限,给他 人传递文化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石河子大学:《人文地理学》课程授课教案(人文与城乡规划管理,任课教师:高素芳).doc
- 石河子大学:《人文地理学》课程授课教案(地理科学,任课教师:贺凌云).doc
- 石河子大学:《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Human Geography(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doc
- 石河子大学:《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Human Geography(地理科学).doc
- 广东财经大学:《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课程教学大纲 Lifestyle in Modern Society.pdf
-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pdf
- 海南大学:《大学生海洋意识与南海战略》课程教学大纲(负责人:刘国良).docx
- 海南大学:《大学生海洋意识与南海战略》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ppt
-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中国茶文化 第一节 茶史溯源 第二节 茶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茶叶种类.ppt
-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中国饮食礼仪.ppt
-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大观园红楼饮食文化).ppt
-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中国饮食民俗与礼仪.ppt
-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中国筷子文化.ppt
-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概论.ppt
-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中国八大菜系.ppt
-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中国酒文化 第三节 酒令(饮酒行令).ppt
-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中国酒文化 第一节 酒的历史 第二节 酒的种类.ppt
- 福州大学:《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十五章 撰写调查研究报告.doc
- 福州大学:《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十四章 理论分析.doc
- 福州大学:《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十二章 资料的统计分析.doc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复习资料.doc
- 《人文地理学》课程习题集(无答案).doc
- 《人文地理学》课程试题库(无答案).doc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三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宗教与宗教地理.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语言地理.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旅游地理.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ppt
-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ppt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常用档案字迹颜色测定.ppt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常见档案害虫外部形态观察.ppt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档案制成材料常见霉菌培养和形态观察.ppt
- 《档案保护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档案翻拍.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