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及应用

《经济师》2013年第5期●经济研究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分析及应用-心·郑堂明摘要: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包括三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供给总量。短分别从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个模型,即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一长期总供给曲线介绍它们对模型的影期中总供给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在LM模型、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文章从响。首先是分析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指一这里我们分析物价水平对总供给的影总需求和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出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响。短期中用粘性工资理论、粘性价格发,分别就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理论和错觉理论来解释,总供给与物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对总需求一总供给模需求(可用净出口来表示)可以把总需求价水平成同方向变动。在长期中引起短型的变动影响,结合实际事例说明总需公式表示为:总需求二消费需求十投资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都不求一总供给模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需求十政府需求十净出口存在,所以,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关键字: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线。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SAS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P4与物价水品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AD中图分类号:F221线。要注意的是,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文献标识码:A并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61-03值。大于、小于或等于都是有可能的。为了说明这一点,必须在总需求总供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欧债危机等给模型均衡图中引入长期供给曲线,如图2。因素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而总需求一GDP总供给模型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三个0图1模型之一,通过对此模型分析,可得出对我国经济增长有利的宏观经济政策。总需求的变动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一、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的含义响,其中主要受到物价水平的影响,总需求与物价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在总需求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AD一AS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中,政府需求由政府决策决定,与物价水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平无关。一般分析总需求时主要研究物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价水平如何影响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总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需求曲线受到财产效应①、利率效应和Yr-YO汇率效应的影响,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均衡。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是后凯恩斯图2主流派一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国民收和汇率效应分别说明了价格对投资和净SASLAS入决定的一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出口的影响,当物价上升时,财产效应使p1斯的收入一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实际财产减少,消费减少:利率效应使投资减少;汇率效应使一国汇率上升,净出LM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总需求和口减少。这样,物价水平上升就引起总需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求减少。这正是总需求曲线所表明的关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系。应该指出,在组成总需求的消费、投正。所以,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资和净出口中,消费是相当稳定的,净出GLE理论已经不是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口比例减少,总需求变动更多是由投资YfYo引起的。在影响总需求的三种效应中,利论了。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图3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率效应最重要。当然除了物价水平影响的,把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放总需求外,其他因素也会对总需求产生SAS在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总需求一总供影响。由于消费习惯改变引起的消费增LASAD给模型,如图1。加,由于政府投资、税收优惠引起的投资图1中,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增加,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净出口的增加,都与物价无关,但都会影响总需求,供给曲线SAS交与E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均衡的物价水平。这时总需这些因素引起的总需求的变动就用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均求的曲线的平行移动来表示。其次是总衡。供给曲线对模型的影响。总供给曲线表GDF示表示经济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二、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的因素分析关系。我们分析总供给曲线是,一定要区YOYf图4我们对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分析,分短期与长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一61?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经济师》2013 年第 5 期 0 图4 0 图 3 0 图 2 P 0 AD SAS GDP 图 1 摘 要: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包括三 个模型,即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 LM 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文章从 总需求和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出 发,分别就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 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对总需求—总供给模 型的变动影响,结合实际事例说明总需 求—总供给模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关键字:总需求曲线 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914(2013)05- 061- 03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欧债危机等 因素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而总需求— 总供给模型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三个 模型之一,通过对此模型分析,可得出对 我国经济增长有利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含义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AD—AS 模 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 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 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 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 均衡。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后凯恩斯 主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国民收 入决定的一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 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 IS— LM 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总需求和 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 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 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 正。所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 理论已经不是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 论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 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 的,把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放 在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总需求—总供 给模型,如图 1。 图 1 中,总需求曲线 AD 与短期总 供给曲线 SAS 交与 E 决定了均衡的国内 生产总值和均衡的物价水平。这时总需 求与总供给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均 衡。 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因素分 析 我们对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 分别从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 长期总供给曲线介绍它们对模型的影 响。首先是分析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指一 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 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 需求(可用净出口来表示)可以把总需求 公式表示为: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 需求+政府需求+净出口 总需求的变动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其中主要受到物价水平的影响,总需 求与物价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在总需求 中,政府需求由政府决策决定,与物价水 平无关。一般分析总需求时主要研究物 价水平如何影响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总 需求曲线受到财产效应①、利率效应②和 汇率效应③的影响,财产效应、利率效应 和汇率效应分别说明了价格对投资和净 出口的影响,当物价上升时,财产效应使 实际财产减少,消费减少;利率效应使投 资减少;汇率效应使一国汇率上升,净出 口减少。这样,物价水平上升就引起总需 求减少。这正是总需求曲线所表明的关 系。应该指出,在组成总需求的消费、投 资和净出口中,消费是相当稳定的,净出 口比例减少,总需求变动更多是由投资 引起的。在影响总需求的三种效应中,利 率效应最重要。当然除了物价水平影响 总需求外,其他因素也会对总需求产生 影响。由于消费习惯改变引起的消费增 加,由于政府投资、税收优惠引起的投资 增加,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净出口的增 加,都与物价无关,但都会影响总需求, 这些因素引起的总需求的变动就用总需 求的曲线的平行移动来表示。其次是总 供给曲线对模型的影响。总供给曲线表 示表示经济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 关系。我们分析总供给曲线是,一定要区 分短期与长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一 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供给总量。短 期中总供给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在 这里我们分析物价水平对总供给的影 响。短期中用粘性工资理论④、粘性价格 理论⑤和错觉理论⑥来解释,总供给与物 价水平成同方向变动。在长期中引起短 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都不 存在,所以,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 线。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 与物价水品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 线。要注意的是,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 并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 值。大于、小于或等于都是有可能的。为 了说明这一点,必须在总需求——总供 给模型均衡图中引入长期供给曲线,如 图 2。 总 需 求—总 供 给 模 型 分 析 及 应 用 ●郑堂明 ●经济研究 — — 61

《经济师》2013年第5期●经济研究图2中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线SAS),总需求曲线(AD。与长总供给曲中,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影响均衡的供给曲线(SAS)与长期供给曲线(LAS)正线LAS)相交于E。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我们在这个好相交于一点,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产总值Y。,也就是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实例中分析了石油成本增加引起的短期(Y。)正好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总值,物价水平为Po。人民币不贬值使出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同样,工资成本增(Y),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这口减少,总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AD。)加,以及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都会使短是理想的宏观经济状况。图3中总需求向左移至(AD),这时总需求曲线(AD)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SAS)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E点,决定了3.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增长。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小于充分就业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战后持续时间最时,长期总供给曲线LAS)在交点的左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正好大于的国内生产总值Y。物价水平为PI.低于长的经济增长。引起这种增长的根本原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这种均衡充分就业均衡的物价水平PO.从以上这因是技术进步引起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向成为大于充分就业的的均衡。这时,资源个例子分析中可归纳出:总需求增加,均右移动。即美国经济潜力的提高,可用图得到过渡利用,资源短缺使资源价格上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物价水平上升;7说明。升,最终会引起物价上升,存在通货膨胀总需求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压力,经济过热。图4中总需求曲线物价水平下降,可见,当总需求减少引起(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SAS)时的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衰退)物价长期总供给曲线(AS)在交点的右边。这水平即通货膨胀率缩小时,只有增加总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正好小于充需求才能恢复充分就业的均衡。2.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滞涨。20世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这种均衡称为小于充分就业的的均衡,这时,资源没纪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中存在失业。三种高石油价格,美国石油主要依靠进口,受均衡中,只有图2表示的充分就业均衡到的冲击最大,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是理想的,其他两种均衡无论是通胀还的高通货胀和高失业并存的滞涨。我是失业都不理想。宏观经济学正是要从们可以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分析总需求和总供给角度说明了引起后两种滞涨的产生,如图6。均衡的作用。图7三、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的运用SAS图7中,20世纪80年代,长期总供我们可以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来给曲线(LAS)、总需求曲线(AD。)短期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说明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SASs)三线交于一点决定了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调节。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它等于充分就1.人民币不贬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物价水平为P,经及调节方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东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20世纪90年南亚各国货币纷纷大幅度贬值:而中国代,由于技术进步,美国经济潜力提高,坚持货币不贬值。当其他国家货币值,长期总供给曲线(LAS)向右移至(LAS)而一国货币不贬值时就意味着该国货币随着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短期总供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升值了(汇率上给曲线也向右移动,SASO移至SASI。技升),人民币相对升值,使国内价格未变术进步引起投资增加,消费增加,总需求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上升。这样中曲线移至AD1。长期总供给曲线(LAS)21国的出口就减少,从而引起总需求减少。ro总需求曲线(AD)、短期总供给曲线这时中国宏观经济有何影响呢?我们可图6(SAS)三线交于一点决定了均衡的国内以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分析这生产总值(Y)它与新的充分就业的国内图6中,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一问题,如图5。生产总值(Y)相等,仍然是充分就业均需求曲线(AD),短期总供给曲线(SAS)衡,但水平大大提高了,而物价水平仍是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E。点,决定了SASP。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经济潜力的提高,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与充分就业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以实现更国内生产总值(Y)相等,物价水平为Po,高水平的充分就业均衡而不引起通货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20世纪胀。70年代初,石油大幅度价格的大幅度上通过“人民币不贬值”对宏观经济的升,成本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SASs)向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涨、20世上移动到SAS1,这时石油价格上升只影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增长三个实例,运响短期总供给,并不影响总需求和长期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进行分析,可以总供给。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GDP看出短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曲线(SAS)相交于EI,决定了均衡的国和总需求曲线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内生产总值为(Y),小于充分就业的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债危机图5内生产总值(Y。),存在失业。这时物价水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冲击,通过运平为PI,高于PO,存在通货膨胀,这就出图5中,中国原来的经济处于充分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分析,有利于做现了滞带涨。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短期就业均衡状态,从图上看是短期供给曲62-?1994-2015China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经济师》2013 年第 5 期 o 图 5 图 7 图 6 图 2 中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 供给曲线(SAS)与长期供给曲线(LAS)正 好相交于一点,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 (YO)正好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Y),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 f 的均衡,这 是理想的宏观经济状况。图 3 中总需求 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SAS) 时,长期总供给曲线(LAS)在交点的左边, 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O)正好大于 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这种均衡 f 成为大于充分就业的的均衡。这时,资源 得到过渡利用,资源短缺使资源价格上 升,最终会引起物价上升,存在通货膨胀 压力,经济过热。图 4 中总需求曲线 (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SAS)时, 长期总供给曲线(LAS)在交点的右边。这 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O)正好小于充 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这种均衡称 f 为小于充分就业的的均衡,这时,资源没 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中存在失业。三种 均衡中,只有图 2 表示的充分就业均衡 是理想的,其他两种均衡无论是通胀还 是失业都不理想。宏观经济学正是要从 总需求和总供给角度说明了引起后两种 均衡的作用。 三、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的运用 我们可以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 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说明总需求和 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调节。 1. 人民币不贬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及调节方法。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东 南亚各国货币纷纷大幅度贬值,而中国 坚持货币不贬值。当其他国家货币贬值, 而一国货币不贬值时就意味着该国货币 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升值了 (汇率上 升),人民币相对升值,使国内价格未变 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上升。这样中 国的出口就减少,从而引起总需求减少。 这时中国宏观经济有何影响呢?我们可 以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分析这 一问题,如图 5。 图 5 中,中国原来的经济处于充分 就业均衡状态,从图上看是短期供给曲 线(SAS),总需求曲线(AD0)与长总供给曲 线(LAS)相交于 E0 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 产总值 Y0,也就是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 总值,物价水平为 P0。人民币不贬值使出 口减少,总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AD0 ) 向左移至(AD1 ),这时总需求曲线(AD1 ) 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 E1 点,决定了 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 Y1,小于充分就业 的国内生产总值 Y0,物价水平为 P1,低于 充分就业均衡的物价水平 P0. 从以上这 个例子分析中可归纳出:总需求增加,均 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物价水平上升; 总需求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 物价水平下降,可见,当总需求减少引起 的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衰退)物价 水平即通货膨胀率缩小时,只有增加总 需求才能恢复充分就业的均衡。 2.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的滞涨。20 世 纪 70 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 高石油价格,美国石油主要依靠进口,受 到的冲击最大,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 的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并存的滞涨。我 们可以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分析 滞涨的产生,如图 6。 图 6 中,20 世纪 60 年代末,美国总 需求曲线(AD),短期总供给曲线(SAS) 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 E0 点,决定了 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0 )与充分就业的 国内生产总值(Y)相等,物价 f 水平为 P0, 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20 世纪 70 年代初,石油大幅度价格的大幅度上 升,成本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SAS0 )向 上移动到 SAS1,这时石油价格上升只影 响短期总供给,并不影响总需求和长期 总供给。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 曲线(SAS1 )相交于 E1,决定了均衡的国 内生产总值为(Y1 ),小于充分就业的国 内生产总值(Y0 ),存在失业。这时物价水 平为 P1,高于 P0,存在通货膨胀,这就出 现了滞涨。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短期 中,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影响均衡的 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我们在这个 实例中分析了石油成本增加引起的短期 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同样,工资成本增 加,以及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都会使短 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3.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经济的增长。 20 世纪 90 年代是美国战后持续时间最 长的经济增长。引起这种增长的根本原 因是技术进步引起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向 右移动。即美国经济潜力的提高,可用图 7 说明。 图 7 中,20 世纪 80 年代,长期总供 给曲线(LAS0 )、总需求曲线(AD0 )、短期 总供给曲线(SAS0 )三线交于一点决定了 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0 ),它等于充分就 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物价 f 水平为 p,经 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20 世纪 90 年 代,由于技术进步,美国经济潜力提高, 长期总供给曲线(LAS0 )向右移至(LAS1 ) 随着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短期总供 给曲线也向右移动,SAS0 移至 SAS1。技 术进步引起投资增加,消费增加,总需求 曲线移至 AD1。长期总供给曲线(LAS1 )、 总需求曲线 (AD1 )、短期总供给曲线 (SAS1 ) 三线交于一点决定了均衡的国内 生产总值(Y1 )它与新的充分就业的国内 生产总值(Y)相等, f 仍然是充分就业均 衡,但水平大大提高了,而物价水平仍是 P。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经济潜力的提高, 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以实现更 高水平的充分就业均衡而不引起通货膨 胀。 通过“人民币不贬值”对宏观经济的 影响、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的滞涨、20 世 纪 90 年代美国经济的增长三个实例,运 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进行分析,可以 看出短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 和总需求曲线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和 2010 年欧债危机 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冲击,通过运 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有利于做 ●经济研究 — — 62

(经济师》2013年第5期环球经济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回顾与政策工具指南·张晓波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我国居民收入倍增的宏伟效的外部知识源泉。目标蓝图,而怎样构建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标函数,如何实现,是一、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简要回顾二战后日本借助强劲外需,经济经历了特需景气,迅速恢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经济现状也存在着与日本20世纪60年代相似的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如部分行业产能过经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出现了经济发展高潮的“岩户景气时剩,消费需求萎缩,如何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高速增长。而期,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远超政府预测值。1957-1958年短暂的日本在面对经济增长的瓶颈,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制定和实施“锅底萧条”,触发了对日本经济增长能力的疑问和争论,即所谓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倍增计划的实施使得日本经济进一步高的“增长力争论”,如此高的增长速度能否继续保持,是否会进入速增长,而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卓越的经济绩效的获得,来消减,同时“锅底萧条”的出现,暴露了日本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源于其三个核心构成要素,即避免收入差距过大,效率工资和政资,产能过剩,人口红利即将结束等结构问题。悲观派认为日本府政策的有机系统组合模式。基于对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经济的根基浅薄,不可能出现进一步的高速增长,今后日本的经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我国居民收入翻一的目标以及经济结构济增长应是“稳定"增长。而下村则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两个因转型提供政策工具以及政策表述的指南。素是供给能力和有效需求,有效需求能够将依靠供给能力形成关键词:收入倍增经验政策指南的经济增长的潜在力变为现实的力量。他认为当前日本经济的中图分类号:F014.4文献标识码:A中心课题是如何驱动有效需求以适应十分充实的生产能力,他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63-02分析并作出结论认为日本经济是能进一步高速增长的。“增长力争论“的结果是,下村理论成为了收入倍增计划的理论支柱,池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田内阁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年度)。伟目标新要求时指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旗帜鲜明强调,收入倍增计划的最终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自的是极大地提高国民的生活福利水平,实现充分就业。为达此翻一番。”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蓝图,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实践中的目的,必须谋求经济最大限度的稳定增长。计划认为增长是核一个重要课题。怎样做好这个课题?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心,稳定是必要条件。收入倍增计划的计划目标是用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1961-1970年)使得国民经济规模按照实际价值增智。而历史经验的借鉴不失为一个我们做好居民收入倍增这一重要课题的必要构成要素。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制定并实施加一倍,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平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取得了卓越的经济绩效。国民收入倍增计均增长率预计为7.8%,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预计为6.9%,10年内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翻一番。收入划的实施,使得日本居民整体经济福利得到了提高,实现了向消费型和创新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成功转型,使得日本成为世界第倍增计划包括五个方面的框架内容:充实社会资本,诱导产业结二大发达经济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与日本当时相构向高级化、现代化升级发展,促进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发展,似的问题,如部分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和缓和双重经济结构、确保社会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出现失衡和扭曲,有效需求,特别是国内需安定。收入倍增计划实施后实际的经济绩效是日本国内生产总求不足,使得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陷入瓶颈阶段。因此,分析和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6%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1.5%,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10.4%,远远高于计划目标,10年内借鉴20世纪60年代日本实施的收入倍增计划的好的经验和做法,以期为我国做好居民收入倍增这一重要课题提供卓越和有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2.12倍。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使得日本经影响而影响净出口。美国经济学家费菜明和芝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德尔提出。出版社,2002④粘性工资理论是指短期中名义工资的2.梁小民.宏观经济学纵横读.三联出版注释:调整慢于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新凯恩斯学社,2002①财产效应就是物价水平变动通过实际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派提出。财产的影响而影响实际消费。消费是总需求③粘性价格理论是指短期中价格的调整社,2005(3)的一个组成部分。物价水平与总需求呈反方向(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山慢于物品市场上供求关系变化。变动。英国经济学家底古提出的,义称底古效③错觉理论是指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西阳泉045000)应。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觉,从(贵编:芝荣)②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利率的影而作出错误决策。响而影响投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参考文献:③汇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道过对汇率的- 63 ?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经济师》2013 年第 5 期 出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 注释: ①财产效应就是物价水平变动通过实际 财产的影响而影响实际消费。消费是总需求 的一个组成部分。物价水平与总需求呈反方向 变动。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又称庇古效 应。 ②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利率的影 响而影响投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 ③汇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汇率的 影响而影响净出口。美国经济学家费莱明和芝 德尔提出。 ④粘性工资理论是指短期中名义工资的 调整慢于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新凯恩斯学 派提出。 ⑤粘性价格理论是指短期中价格的调整 慢于物品市场上供求关系变化。 ⑥错觉理论是指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 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觉,从 而作出错误决策。 参考文献: 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出版社,2002 2.梁小民.宏观经济学纵横谈.三联出版 社,2002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5(3)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 山 西阳泉 045000) (责编:芝荣)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我国居民收入倍增的宏伟 目标蓝图,而怎样构建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标函数,如何实现,是 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经济现状也存在着与日本 20 世纪 60 年代相似的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如部分行业产能过 剩,消费需求萎缩,如何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高速增长。而 日本在面对经济增长的瓶颈,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制定和实施 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倍增计划的实施使得日本经济进一步高 速增长,而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卓越的经济绩效的获得,来 源于其三个核心构成要素,即避免收入差距过大,效率工资和政 府政策的有机系统组合模式。基于对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 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我国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以及经济结构 转型提供政策工具以及政策表述的指南。 关键词:收入倍增 经验 政策指南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914(2013)05- 063- 02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 伟目标新要求时指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 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 翻一番。”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蓝图,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实践中的 一个重要课题。怎样做好这个课题?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而历史经验的借鉴不失为一个我们做好居民收入倍增这一 重要课题的必要构成要素。日本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制定并实施 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取得了卓越的经济绩效。国民收入倍增计 划的实施,使得日本居民整体经济福利得到了提高,实现了向消 费型和创新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成功转型,使得日本成为世界第 二大发达经济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与日本当时相 似的问题,如部分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 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出现失衡和扭曲,有效需求,特别是国内需 求不足,使得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陷入瓶颈阶段。因此,分析和 借鉴 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实施的收入倍增计划的好的经验和做 法,以期为我国做好居民收入倍增这一重要课题提供卓越和有 效的外部知识源泉。 一、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简要回顾 二战后日本借助强劲外需,经济经历了特需景气,迅速恢复 经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出现了经济发展高潮的“岩户景气”时 期,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远超政府预测值。1957- 1958 年短暂的 “锅底萧条”,触发了对日本经济增长能力的疑问和争论,即所谓 的“增长力争论”,如此高的增长速度能否继续保持,是否会进入 消减,同时“锅底萧条”的出现,暴露了日本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 资,产能过剩,人口红利即将结束等结构问题。悲观派认为日本 经济的根基浅薄,不可能出现进一步的高速增长,今后日本的经 济增长应是“稳定”增长。而下村则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两个因 素是供给能力和有效需求,有效需求能够将依靠供给能力形成 的经济增长的潜在力变为现实的力量。他认为当前日本经济的 中心课题是如何驱动有效需求以适应十分充实的生产能力,他 分析并作出结论认为日本经济是能进一步高速增长的。“增长力 争论”的结果是,下村理论成为了收入倍增计划的理论支柱,池 田内阁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 1970 年度)。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旗帜鲜明强调,收入倍增计划的最终 目的是极大地提高国民的生活福利水平,实现充分就业。为达此 目的,必须谋求经济最大限度的稳定增长。计划认为增长是核 心,稳定是必要条件。收入倍增计划的计划目标是用大约 10 年 左右的时间(1961- 1970 年)使得国民经济规模按照实际价值增 加一倍,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平 均增长率预计为 7.8%,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预计为 6.9%,10 年内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翻一番。收入 倍增计划包括五个方面的框架内容:充实社会资本,诱导产业结 构向高级化、现代化升级发展,促进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发展, 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和缓和双重经济结构、确保社会 安定。收入倍增计划实施后实际的经济绩效是日本国内生产总 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11.6%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 11.5%,人 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 10.4%,远远高于计划目标,10 年内 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 2.12 倍。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使得日本经 日 本 国 民 收 入 倍 增 计 划 :回 顾 与 政 策 工 具 指 南 ●张晓波 ●环球经济 — — 63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述评.pdf
-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破解中国经济困局:基于总供给-总需求的分析框架.pdf
-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林毅夫 - 扩大总需求下的结构性改革.pdf
-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总需求分析与增长展望.pdf
-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前中国低通胀的原因分析.pdf
-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2008-2012年我国高通胀的AD-AS模型分析.pdf
-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特朗普经济政策效果预期——从与里根经济政策比较的视角.pdf
-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特朗普政府经济政策趋势与中国应对之策.pdf
-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与经济增长经济学术研讨会2016综述.pdf
-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供给侧改革实现方式的研究综述.pdf
-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供给侧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pdf
-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财政政策有效性的理论争议与政策启示.pdf
-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国经济周期与财政政策调控的阶段性.pdf
-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6年第四季度).pdf
-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1年第四季度).pdf
-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doc
-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怎样学习经济学?.doc
- 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院《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 广东科技学院:会计学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汇编.pdf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Inflation targeting - lessons from four countries.pdf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微观经济学绪论 Microeconomics.ppt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章 导论(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马爽).ppt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2章 我国的商业银行.pptx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3章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ppt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4章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操作实务.ppt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5章 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ppt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6章 人民币的真假辨别.ppt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7章 点钞方法.ppt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8章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ppt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9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ppt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0章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ppt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1章 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业务.ppt
-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pdf
-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知识拓展)专业词汇.docx
-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知识拓展)重点难点分析.pdf
-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知识拓展)专业名词解释.pdf
- 海南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Macroecomics.pdf
- 海南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共十二章).docx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成本会计讲义(共十章).doc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共十章,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刘梅芳).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