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共十章,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刘梅芳)

《成本会计》教学教案政法与经济管理系刘梅芳二〇一五年三月二日-
1 《成本会计》教学教案 政法与经济管理系 刘梅芳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日

《成本会计》教案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成本会计》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后续的《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及分工《成本会计》课程与《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课程在部分内容上有交叉情况。《财务管理》中有关资金耗费的内容,分流到《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其中有关资金耗费的核算部分放到《成本会计》中,有关资金耗费的其他部分置于《管理会计》中。《成本会计》课程与《财务会计》课程在内容上也有交叉情况。其中,《成本会计》课程在费用要素核算的基础上重在阐述成本的核算,而《财务会计》重在阐述费用要素的核算。3.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对基本理论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对基本方法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和掌握两个层次。二、授课总时数:60课时三、内容:第一章总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成本及成本会计的概念,成本会计的对象、任务及职能: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了解制造成本法的特点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理解成本核算的原则要求,了解费用的分类及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为后面相关章节的成本核算具体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学习重点】成本及成本会计的概念,成本会计的对象、任务及职能,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成本核算的原则要求,费用的分类及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时数】4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成本会计的对象和工作内容一、成本的经济实质和作用(一)成本的经济实质成本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为取得一定收入或达到一定目的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已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二)成本的作用1、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2、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3、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二、成本会计的对象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成本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工业企业: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产品生产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概括为:各行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简称成本费用。三、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一)成本预测2
2 《成本会计》教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成本会计》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 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后续的《管理会计》和《财务管 理》等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及分工 《成本会计》课程与《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课程在部分内容上有交叉情况。《财务管 理》中有关资金耗费的内容,分流到《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其中有关资金耗费的核算部 分放到《成本会计》中,有关资金耗费的其他部分置于《管理会计》中。 《成本会计》课程与《财务会计》课程在内容上也有交叉情况。其中,《成本会计》课程在 费用要素核算的基础上重在阐述成本的核算,而《财务会计》重在阐述费用要素的核算。 3.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对基本理论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对基本方法的 教学要求分为了解和掌握两个层次。 二、授课总时数: 60 课时 三、内容: 第一章 总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成本及成本会计的概念,成本会计的对象、任务及职能,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了解制造成本法的特点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理解 成本核算的原则要求,了解费用的分类及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为后面相关章节的成本核算具 体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成本及成本会计的概念,成本会计的对象、任务及职能,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 求和一般程序,成本核算的原则要求,费用的分类及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4 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成本会计的对象和工作内容 一、成本的经济实质和作用 (一)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为取得一定收入或达到一定目的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 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资 金的总和。 (二)成本的作用 1、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 2、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 3、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成本会计的对象 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成本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工业企业: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产品生产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 概括为:各行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简称成本、 费用。 三、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 (一)成本预测

(二)成本决策(三)成本计划(四)成本控制(五)成本核算(六)成本分析(七)成本考核四、成本会计的任务第二节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一、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一)算管结合,算为管用(二)正确划清各种费用界限1、划清应计入成本费用和不应计入成本费用的界限2、正确划清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3、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费用界限4、正确划分各种产品之间的费用界限5、正确划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费用界限(三)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的方法(四)做好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1、定额的制定和修订2、原始记录3、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4、厂内计划价格的制定和修订(五)适应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二、工业企业费用的分类(一)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9个费用要素1、外购材料;2、外购燃料3、外购动力4、工资5、计提的职工福利费6、折旧费7、利息费用8、税金9、其他费用(二)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1、直接材料2、燃料和动力3、直接工资4、制造费用(三)费用的其他分类1、生产费用按其与生产工艺的关系分类: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2、生产费用按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分类: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3、按费用与产品产量的关系分类: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三、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一)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1、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3
3 (二)成本决策 (三)成本计划 (四)成本控制 (五)成本核算 (六)成本分析 (七)成本考核 四、成本会计的任务 第二节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 一、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 (一)算管结合,算为管用 (二)正确划清各种费用界限 1、划清应计入成本费用和不应计入成本费用的界限 2、正确划清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 3、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费用界限 4、正确划分各种产品之间的费用界限 5、正确划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费用界限 (三)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的方法 (四)做好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 1、定额的制定和修订 2、原始记录 3、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 4、厂内计划价格的制定和修订 (五)适应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二、工业企业费用的分类 (一)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9 个费用要素 1、外购材料; 2、外购燃料 3、外购动力 4、工资 5、计提的职工福利费 6、折旧费 7、利息费用 8、税金 9、其他费用 (二)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 1、直接材料 2、燃料和动力 3、直接工资 4、制造费用 (三)费用的其他分类 1、生产费用按其与生产工艺的关系分类: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 2、生产费用按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分类: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 3、按费用与产品产量的关系分类: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 三、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一)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 1、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2、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3、制造费用4、营业费用5、管理费用6、财务费用7、预提费用8、待摊费用(二)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程序1、审核生产经营过程发生的费用,将要素费用按发生的地点和用途进行归集和分配。2、辅助生产费用按受益部门耗用的劳务量进行分配3、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按产品受益情况进行分配4、将各种产品的生产费用,采用适当方法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或者:成本核算账务处理基本程序:1、分配各项要素费用;2、摊销待摊费用、计提预提费用;3、分配辅助生产费用;4、分配制造费用;5、结转完工产品成本;6、分配各项期间费用。【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介绍了成本及成本会计的概念,成本会计的对象、任务及职能,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阐述了制造成本法的特点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重点说明了成本核算的原则要求,详细说明了费用的分类及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为后面相关章节的成本核算具体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章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各项要素费用的性质和内容,掌握其核算方法。【学习重点】重点是各项要素费用分配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时数】8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企业要素费用的核算一、要素费用核算的程序(一)专设成本项目的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程序对于原材料、燃料及动力、工资:只生产一种产品耗用的,直接计入“基本生产成本”:生产多种产品共同耗用的,先分配,后计入有关成本项目(二)要素费用中其他用途费用的核算程序直接用于辅助生产、专设成本项目的,直接计入“辅助生产成本”,月末分配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对于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费用、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等,计入“制造费用”,月末分配。这样,“基本生产成本”账:本月生产费用十期初在产品费用一完工产品成本十月末在产品费用其他的,计入“管”、“营”、“财”、“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等。费用的分配标准:4
4 2、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3、制造费用 4、营业费用 5、管理费用 6、财务费用 7、预提费用 8、待摊费用 (二)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程序 1、审核生产经营过程发生的费用,将要素费用按发生的地点和用途进行归集和分配。 2、辅助生产费用按受益部门耗用的劳务量进行分配 3、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按产品受益情况进行分配 4、将各种产品的生产费用,采用适当方法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或者:成本核算账务处理基本程序: 1、分配各项要素费用; 2、摊销待摊费用、计提预提费用; 3、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4、分配制造费用; 5、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6、分配各项期间费用。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成本及成本会计的概念,成本会计的对象、任务及职能,工业企业成本核 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阐述了制造成本法的特点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重点说明了成本核 算的原则要求,详细说明了费用的分类及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为后面相关章节的成本核算具 体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 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各项要素费用的性质和内容,掌握其核算方法。 【学习重点】重点是各项要素费用分配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时数】8 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企业要素费用的核算 一、要素费用核算的程序 (一)专设成本项目的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程序 对于原材料、燃料及动力、工资:只生产一种产品耗用的,直接计入“基本生产成本”; 生产多种产品共同耗用的,先分配,后计入有关成本项目 (二)要素费用中其他用途费用的核算程序 直接用于辅助生产、专设成本项目的,直接计入“辅助生产成本”,月末分配计入“基本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 对于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费用、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等,计入 “制造费用”,月末分配。 这样,“基本生产成本”账:本月生产费用+期初在产品费用=完工产品成本+月末在产 品费用 其他的,计入“管”、“营”、“财”、“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等。 费用的分配标准:

1、成果类:重量、体积、产量、产值等2、消耗类: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机器工时、原材料消耗或原材料费用3、定额类: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定额工时等分配公式: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总额/分配标准总额某成本对象应分配的费用三该成本对象的分配标准×费用分配率例:A、B产品共同耗用原材料1000元,按产量分配。产量分别为:40、60件。如何分配?二、材料费用的核算(一)材料发出的核算1、材料发出的凭证:“领料单”、“限额领料单”、“领料登记表”“假退料”手续:本月“退料单”,下月初“领料单”计算消耗量:“连续记录法”或“盘存计算法”2、实际成本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月未,“收料凭证汇总表”、“发料凭证汇总表”3、计划成本法例题:假定新光工厂存货采用计划成本法记账,2003年7月份有关资料如下:(1)“原材料”账户期初借方余额2400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期初贷方余额180元,原材料计划单位成本为6元。(2)7月6日外购原材料800公斤,单价7元(不含增值税),增值税率17%,运杂费200元(其中准予按10%的比例扣除进项税额)。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材料尚未到达。(3)7月8日,上项材料验收入库,并结转其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4)7月15日,本月生产A产品领用材料600公斤。要求:(1)根据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2)计算本月原材料成本差异率,并据以计算分摊本月发出原材料负担的成本差异,编制会计分录。(二)材料费用的分配1、分配:对于直接用于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费用:(1)能分清的,直接计入(2)共同耗用的,先分配,再计入分配标准:定额消耗量、重量、产量、体积等分配程序:见课本(以定额消耗量为标准)公式:某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该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定额原材料消耗量分配率=原材料实际消耗量/各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某产品应分配原材料实际消耗量一该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原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某产品应分配的实际原材料费用=该产品应分配原材料实际消耗量×材料单价例题:见课本为简化计算,也可按原材料定额消耗量的比例直接分配原材料费用,例:(见教材)在生产多种产品共同耗用多种原材料的情况下,可以按各种产品所耗各种原材料定额费用的比例分配原材料费用。分配程序:见课本,公式:见课本;例题:见课本2、账务处理据“耗用材料汇总表”和“材料费用分配表”编制会计分录:借:(生产成本一)基本生产成本(直接生产)辅助生产成本(辅助车间生产)5
5 1、成果类:重量、体积、产量、产值等 2、消耗类:生产工时、生产工人工资、机器工时、原材料消耗或原材料费用 3、定额类: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定额工时等 分配公式: 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总额/分配标准总额 某成本对象应分配的费用=该成本对象的分配标准×费用分配率 例:A、B 产品共同耗用原材料 1000 元,按产量分配。产量分别为:40、60 件。如何分配? 二、材料费用的核算 (一)材料发出的核算 1、材料发出的凭证: “领料单”、“限额领料单”、“领料登记表” “假退料”手续:本月“退料单”,下月初“领料单” 计算消耗量:“连续记录法”或“盘存计算法” 2、实际成本法 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 月末,“收料凭证汇总表”、“发料凭证汇总表” 3、计划成本法 例题:假定新光工厂存货采用计划成本法记账,2003 年 7 月份有关资料如下: (1)“原材料”账户期初借方余额 2400 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期初贷方余额 180 元,原 材料计划单位成本为 6 元。 (2)7 月 6 日外购原材料 800 公斤,单价 7 元(不含增值税),增值税率 17%,运杂费 200 元 (其中准予按 10%的比例扣除进项税额)。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材料尚未到达。 (3)7 月 8 日,上项材料验收入库,并结转其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4)7 月 15 日,本月生产 A 产品领用材料 600 公斤。 要求:(1)根据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2)计算本月原材料成本差异率,并据以计算分摊本月发出原材料负担的成本差异,编 制会计分录。 (二)材料费用的分配 1、分配:对于直接用于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费用: (1)能分清的,直接计入 (2)共同耗用的,先分配,再计入 分配标准:定额消耗量、重量、产量、体积等 分配程序:见课本(以定额消耗量为标准) 公式: 某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该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定额 原材料消耗量分配率=原材料实际消耗量/各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 某产品应分配原材料实际消耗量=该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原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某产品应分配的实际原材料费用=该产品应分配原材料实际消耗量×材料单价 例题:见课本 为简化计算,也可按原材料定额消耗量的比例直接分配原材料费用,例:(见教材) 在生产多种产品共同耗用多种原材料的情况下,可以按各种产品所耗各种原材料定额费用的 比例分配原材料费用。分配程序:见课本,公式:见课本;例题:见课本 2、账务处理 据“耗用材料汇总表”和“材料费用分配表”编制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直接生产) 辅助生产成本(辅助车间生产)

制造费用(车间管理部门)管理费用(行政管理部门)营业费用(销售部)贷:原材料(三)燃料费用的分配若在产品成本中比重较大,与动力费一起,专设“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同时,设“原材料一燃料”账户,其具体分配与原材料相同三、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一般:借: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贷: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四、工资及福利费的分配(一)工资总额的组成1、计时工资2、计件工资3、奖金4、津贴和补贴5、加班加点工资6、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二)工资费用的原始记录1、考勤记录2、产量及工时记录(四)工资结算与支付的核算工资结算单一式三份(劳资部门、工资条、财务部门)、工资结算汇总表(五)工资费用分配的核算(按工时比例分配)账务处理:借:有关成本费用账户贷:应付工资五、折旧费用的核算(一)折旧的核算1、影响折旧的四因素固定资产原值、折旧方法、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残值(=原值*预计净残值)2、折旧方法(1)直线法(2)加速折旧法3、几点折旧的特殊情况(1)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2)经营式租入的、未使用和不需用的、提足折旧超龄使用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3)房屋建筑物不论使用与否都应计提折旧(二)折旧费用分配的核算“折旧费用计算及分配表”思考:甲企业2003年3月份全部固定资产应提折旧额为100000元,又知该企业3月份增加一项固定资产,价值为100000元,同时报废一项固定资产,帐面原值为120000元,该企业上列两6
6 制造费用(车间管理部门) 管理费用(行政管理部门) 营业费用(销售部) 贷:原材料 (三)燃料费用的分配 若在产品成本中比重较大,与动力费一起,专设“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同时,设“原材料 -燃料”账户,其具体分配与原材料相同 三、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 一般: 借:基本生产成本 辅助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营业费用 贷: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 四、工资及福利费的分配 (一)工资总额的组成 1、计时工资 2、计件工资 3、奖金 4、津贴和补贴 5、加班加点工资 6、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二)工资费用的原始记录 1、考勤记录 2、产量及工时记录 (四)工资结算与支付的核算 工资结算单一式三份(劳资部门、工资条、财务部门)、工资结算汇总表 (五)工资费用分配的核算(按工时比例分配) 账务处理: 借:有关成本费用账户 贷:应付工资 五、折旧费用的核算 (一)折旧的核算 1、影响折旧的四因素: 固定资产原值、折旧方法、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残值(=原值*预计净残值) 2、折旧方法 (1)直线法 (2)加速折旧法 3、几点折旧的特殊情况 (1)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 (2)经营式租入的、未使用和不需用的、提足折旧超龄使用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3)房屋建筑物不论使用与否都应计提折旧 (二)折旧费用分配的核算 “折旧费用计算及分配表”思考: 甲企业 2003 年 3 月份全部固定资产应提折旧额为 100000 元,又知该企业 3 月份增加一项 固定资产,价值为 100000 元,同时报废一项固定资产,帐面原值为 120000 元,该企业上列两

项固定资产统一使用1%的月折旧率。要求:假设没有其他固定资产变动情况,请计算该企业2003年4月份应提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固定资产某月应提折旧总额=上月应提折旧总额+上月增加固定资产应提折旧额一上月减少固定资产应提折旧额六、利息费用、税金和其他费用的核算(一)利息费用的核算--一财务费用预提时,借:财务费用贷:应付利息支付时,借:应付利息贷:银行存款(二)税金的核算一-一管理费用1、印花税:借:管理费用贷:银行存款2、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和土地使用税:计算出时:借:管理费用贷:应交税费交纳时:借:应交税费贷:银行存款(三)其他费用的核算借: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在建工程(等)贷:银行存款(现金)第二节期间费用的核算一、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如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广告费等等。发生时:借:营业费用贷:现金/银行存款/应付工资(等等)结转时:借:本年利润贷:营业费用二、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借:管理费用贷:现金/银行存款/应付工资等等结转时:借:本年利润贷:管理费用三、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手续费。发生时:借:财务费用7
7 项固定资产统一使用 1%的月折旧率。要求:假设没有其他固定资产变动情况,请计算该企业 2003 年 4 月份应提固定资产折旧总额。 固定资产某月应提折旧总额=上月应提折旧总额+上月增加固定资产应提折旧额-上月减少固定 资产应提折旧额 六、利息费用、税金和其他费用的核算 (一)利息费用的核算-财务费用 预提时,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利息 支付时, 借:应付利息 贷:银行存款 (二)税金的核算-管理费用 1、印花税: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2、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和土地使用税: 计算出时: 借:管理费用 贷:应交税费 交纳时: 借:应交税费 贷:银行存款 (三)其他费用的核算 借:制造费用/ 辅助生产成本/ 管理费用/在建工程(等) 贷:银行存款(现金) 第二节 期间费用的核算 一、营业费用 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如运输费、装卸费、 包装费、保险费、广告费等等。 发生时: 借:营业费用 贷:现金/银行存款/应付工资(等等) 结转时: 借:本年利润 贷:营业费用 二、管理费用 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借:管理费用 贷:现金/银行存款/应付工资等等 结转时: 借:本年利润 贷:管理费用 三、财务费用 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 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手续费。 发生时: 借:财务费用

贷:预提费用结转时:借:本年利润贷:财务费用【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介绍了各项要素费用的性质和内容,详细阐述了各项要素费用的核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第三章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辅助生产费用的性质和内容,掌握其核算方法。【学习重点】重点是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时数】8时【教学内容】:一、辅助生产费用归集的核算(一)辅助生产费用归集的程序1、账户的设置:“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2、归集的程序:有两种,区别在于制造费用归集的不同(见课本)(二)辅助生产费用归集的账务处理1、设置“制造费用”账户的情况借:辅助生产成本贷:原材料/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借:制造费用贷:累计折旧/原材料/银行存款等借:辅助生产成本贷:制造费用2、不设置“制造费用”账户的情况借:辅助生产成本贷:原材料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累计折旧银行存款(等)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核算(一)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方法1、直接分配法(1)特点:将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劳务忽略不计(2)公式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待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各受益单位耗用劳务总量某受益单位应分配辅助生产费用=该受益单位耗用某种劳务数量×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3)会计分录:借:基本生产成本一A产品一B产品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贷:辅助生产成本一一供水车间8
8 贷:预提费用 结转时: 借:本年利润 贷:财务费用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介绍了各项要素费用的性质和内容,详细阐述了各项要素费用的核算方 法和费用分配方法。 第三章 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辅助生产费用的性质和内容,掌握其核算方法。 【学习重点】重点是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时数】8 时 【教学内容】: 一、辅助生产费用归集的核算 (一)辅助生产费用归集的程序 1、账户的设置:“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2、归集的程序:有两种,区别在于制造费用归集的不同(见课本) (二)辅助生产费用归集的账务处理 1、设置“制造费用”账户的情况 借:辅助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 借:制造费用 贷:累计折旧/原材料/银行存款等 借:辅助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2、不设置“制造费用”账户的情况 借:辅助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 应付工资 应付福利费 累计折旧 银行存款(等) 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核算 (一)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方法 1、直接分配法 (1)特点:将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车 间之间相互提供的劳务忽略不计 (2)公式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待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各受益单位耗用劳务总量 某受益单位应分配辅助生产费用=该受益单位耗用某种劳务数量×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 (3)会计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A 产品 -B 产品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

一供电车间(4)优缺点:计算简便,但分配结果含有较大误差。因此,适用于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不提供劳务,或劳务较少的情况。2、顺序分配法(1)特点:辅助车间按受益多少的顺序排列,受益少的在前,先分配;受益多的在后,后分配分配时前者分配给后者,后者不再分配给前者(2)会计分录:分两步:先做前者分配的会计分录,后做后者分配的会计分录。3、交互分配法(1)特点:分两步,先交互分配,再对外分配(2)会计分录:先交互分配:借:辅助生产成本一一锅炉车间供电车间贷:辅助生产成本一一供电车间一锅炉车间再对外分配:借:基本生产成本一一A产品-B产品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贷:辅助生产成本一一锅炉车间一供电车间(3)优缺点:该方法分配给各受益单位的费用比前两种方法要准确,也有利于考核各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水平。但各辅助生产费用要计算两个单位成本,进行两次分配,因而增加了核算工作量。4、代数分配法(1)定义及公式该辅助生产车间直接发生的费用+该辅助生产车间耗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的数量×其他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的单位成本=某辅助生产车间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数量×该产品或劳务的单位成本(2)优缺点:分配结果最正确,但比较复杂5、计划成本分配法(1)定义就是按各种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和各受益单位、部门耗用的劳务量来分配各种辅助生产费用的方法。(2)会计分录:A.按计划成本分配,借:辅助生产成本一一供水车间供电车间基本生产成本一一甲产品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贷:辅助生产成本一一供电车间供水车间9
9 ——供电车间 (4)优缺点: 计算简便,但分配结果含有较大误差。因此,适用于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不提供劳务,或劳 务较少的情况。 2、顺序分配法 (1)特点:辅助车间按受益多少的顺序排列,受益少的在前,先分配;受益多的在后,后分配; 分配时前者分配给后者,后者不再分配给前者 (2)会计分录: 分两步:先做前者分配的会计分录,后做后者分配的会计分录。 3、交互分配法 (1)特点:分两步,先交互分配,再对外分配 (2)会计分录: 先交互分配: 借:辅助生产成本——锅炉车间 ——供电车间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锅炉车间 再对外分配: 借:基本生产成本——A 产品 ——B 产品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辅助生产成本——锅炉车间 ——供电车间 (3)优缺点: 该方法分配给各受益单位的费用比前两种方法要准确,也有利于考核各辅助生产车间的费 用水平。但各辅助生产费用要计算两个单位成本,进行两次分配,因而增加了核算工作量。 4、代数分配法 (1)定义及公式 该辅助生产车间直接发生的费用+该辅助生产车间耗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的数 量×其他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的单位成本=某辅助生产车间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数量×该产 品或劳务的单位成本 (2)优缺点:分配结果最正确,但比较复杂 5、计划成本分配法 (1)定义 就是按各种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和各受益单位、部门耗用的劳务量来分配各种辅助生产费用的 方法。 (2)会计分录: A.按计划成本分配, 借: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 ——供电车间 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供水车间

B.结转超支或节约额借:管理费用贷:辅助生产成本一一供电车间一供水车间(超支用蓝,节约用红学)第四章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制造费用的性质和内容,掌握其核算方法。【学习重点】重点是制造费用分配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时数】8时【教学内容】一、制造费用归集的核算(一)制造费用的项目1、含义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应计入产品成本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生产费用。2、内容包括三部分:大部分是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也有一部分是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管理上不要求或不便于单独进行核算,因而未专设成本项目的费用;还包括车间用于组织和管理生产的费用。3、制造费用多栏式明细账中多栏项目的设置机物料消耗、工资和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租赁费、保险费、低值易耗品摊销、水电费、取暖费、运输费、劳动保护费、设计制图费、试验检验费、差旅费、办公费、在产品亏损报废、季节性及修理期间停工损失等。4、科目:“制造费用”(按车间、部门设立明细账)(二)制造费用归集的账务处理借:制造费用贷:原材料/应付工资/累计折旧/银行存款等二、制造费用的分配(一)制造费用分配的程序在只生产一种产品的车间,制造费用直接计入该种产品成本:在生产多种产品的车间,制造费用则应该采取合适的方法,分配计入各产品的生产成本。分配方法:生产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二)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1、生产工时比例法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各种产品生产工时总数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生产工时数×制造费用分配率2、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制造费用分配率一制造费用总额/各产品生产工人工资总额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一该种产品生产工人工资×制造费用分配率3、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4、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年度制造费用计划总数/年度各产品计划产量的定额工时总数某月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三该月该种产品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数×年度计划分配率10
10 B.结转超支或节约额 借:管理费用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供水车间 (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第四章 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制造费用的性质和内容,掌握其核算方法。 【学习重点】重点是制造费用分配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时数】8 时 【教学内容】: 一、制造费用归集的核算 (一)制造费用的项目 1、含义 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应计入产品成本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 生产费用。 2、内容 包括三部分:大部分是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也有一部分是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管 理上不要求或不便于单独进行核算,因而未专设成本项目的费用;还包括车间用于组织和管理 生产的费用。 3、制造费用多栏式明细账中多栏项目的设置 机物料消耗、工资和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租赁费、保险费、低值易耗品摊销、水电 费、取暖费、运输费、劳动保护费、设计制图费、试验检验费、差旅费、办公费、在产品亏损 报废、季节性及修理期间停工损失等。 4、科目:“制造费用”(按车间、部门设立明细账) (二)制造费用归集的账务处理 借:制造费用 贷:原材料/应付工资/累计折旧/银行存款等 二、制造费用的分配 (一)制造费用分配的程序 在只生产一种产品的车间,制造费用直接计入该种产品成本;在生产多种产品的车间,制造 费用则应该采取合适的方法,分配计入各产品的生产成本。 分配方法:生产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 配法 (二)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 1、生产工时比例法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各种产品生产工时总数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生产工时数×制造费用分配率 2、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各产品生产工人工资总额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生产工人工资×制造费用分配率 3、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 4、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年度计划分配率=年度制造费用计划总数/年度各产品计划产量的定额工时总数 某月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月该种产品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数×年度计划分配率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成本会计讲义(共十章).doc
- 海南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共十二章).docx
- 海南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Macroecomics.pdf
-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知识拓展)专业名词解释.pdf
-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知识拓展)重点难点分析.pdf
-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知识拓展)专业词汇.docx
-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pdf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1章 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业务.ppt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0章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ppt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9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ppt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8章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ppt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7章 点钞方法.ppt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6章 人民币的真假辨别.ppt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5章 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ppt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4章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操作实务.ppt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3章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ppt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2章 我国的商业银行.pptx
- 《银行实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章 导论(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马爽).ppt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讲稿)微观经济学绪论 Microeconomics.ppt
-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及应用.pdf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一单元 成本会计总论(答案).doc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四单元 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答案).doc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四单元 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题目).doc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二单元 要素费用的核算(答案).doc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三单元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概述(答案).doc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一单元 成本会计总论(题目).doc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三单元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概述(题目).doc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二单元 要素费用的核算(题目).doc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指导六 平行结转分步法下的成本计算案例.doc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指导三 简化分批法下的成本计算案例.doc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指导四 综合结转分步法下的成本计算案例.doc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指导五 分项结转分步法下的成本计算案例.doc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指导二 一般分批法下的成本计算案例.doc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指导一 品种法下的成本计算案例.doc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分步法.ppt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周 分批法.ppt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品种法.ppt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概述.ppt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损失性费用归集与分配.ppt
- 《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