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前中国低通胀的原因分析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3
文件大小:146.3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当前中国低通胀的原因分析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宏观经济与物价调控《中国物价》2015.4当前中国低通胀的原因分析姚明霞摘要:当前,中国处于低通胀时期,主要表现是各种物价指数的增长率处于低位。根据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本文认为,造成当前中国低通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总需求增长乏力;总供给增长缓慢;相对于总供给的增长,总需求增长的程度更加明显。因此,要保持通胀水平在一个合理的区间,需要继续维持并促进宏观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共同增长。关键词:物价指数低通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813一、当前中国处于低通胀时期&02, *通货膨胀是指宏观经济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或282增长。当前,中国处于低通胀时期,主要表现是各种物价指数的增长率处于低位。8首先,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的增长8率表现(图1)来看。在改革开放前的1963-19791940196020002021980年间,CPI同比变化率比较低,处于正负3%左右,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这一状况到1980年突然改变,CPI同比达到7.5%。图11951-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指数、1980年以后,CPI同比增长的波动幅度加大,并在1978-2013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指数的变化趋势1994年达到了历史最高位24.1%。而从1997年亚洲观经济的物价水平和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取决于金融危机之后,CPI同比增长率再一次进入到了低位宏观经济的总需求、总供给两个方面。其中,总需状态,尤其是从最近的2012年开始,CPI同比已经求是指对于宏观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所有连续3年增长率低于3%。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物价水平越高,总需其次,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图1)的变化趋势来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1993年达到最大值求量越低,所以,在以总需求量为横坐标、物价水24%。在1993年之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同比增平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线具有负斜率。而长率跟CPI非常相以:而在1993年之后,工业品出厂且,总需求线右移即总需求增长会导致物价水平上价格指数的同比增长率在时间上是领先于CPI的变化涨同时产出水平增加。另一方面,总供给是指宏观的。如果这种趋势在近期的未来不发生大的改变的话,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那么,CPI的增长率在近期仍然将处于低位。的总量。物价水平越高,总供给量越高,所以,在二、低通胀的原因分析以总供给量为横坐标、物价水平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线具有正斜率。而且,总供给线右移即关于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最主要的理论是总总供给的增加会导致物价水平下降的同时产出水平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认为,宏#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中国经济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多角度分解——方法与应用》项目批准号70973130)。①姚明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福利经济学。15?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15 当前中国低通胀的原因分析* 姚明霞① 摘 要: 当前,中国处于低通胀时期,主要表现是各种物价指数的增长率处于低位。根据总需求 - 总供给模型,本文认 为,造成当前中国低通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总需求增长乏力; 总供给增长缓慢; 相对于总供给的增长,总需求增长 的程度更加明显。因此,要保持通胀水平在一个合理的区间,需要继续维持并促进宏观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共同增长。 关键词: 物价指数 低通胀 总需求 - 总供给模型 一、当前中国处于低通胀时期 通货膨胀是指宏观经济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或 增长。当前,中国处于低通胀时期,主要表现是: 各种物价指数的增长率处于低位。 首先,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比上年的增长 率表现 ( 图 1) 来看。在改革开放前的 1963 - 1979 年间,CPI 同比变化率比较低,处于正负 3% 左右, 这一状况到 1980 年突然改变,CPI 同比达到 7. 5%。 1980 年以后,CPI 同比增长的波动幅度加大,并在 1994 年达到了历史最高位 24. 1%。而从 1997 年亚洲 金融危机之后,CPI 同比增长率再一次进入到了低位 状态,尤其是从最近的 2012 年开始,CPI 同比已经 连续 3 年增长率低于 3%。 其次,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 图 1) 的变化趋 势来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 1993 年达到最大值 24%。在1993 年之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同比增 长率跟 CPI 非常相似; 而在 1993 年之后,工业品出厂 价格指数的同比增长率在时间上是领先于 CPI 的变化 的。如果这种趋势在近期的未来不发生大的改变的话, 那么,CPI 的增长率在近期仍然将处于低位。 二、低通胀的原因分析 关于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最主要的理论是总 需求 - 总供给模型。总需求 - 总供给模型认为,宏 图 1 1951 - 2013 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同比指数、 1978 - 2013 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指数的变化趋势 观经济的物价水平和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取决于 宏观经济的总需求、总供给两个方面。其中,总需 求是指对于宏观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所有 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物价水平越高,总需 求量越低,所以,在以总需求量为横坐标、物价水 平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线具有负斜率。而 且,总需求线右移即总需求增长会导致物价水平上 涨同时产出水平增加。另一方面,总供给是指宏观 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 的总量。物价水平越高,总供给量越高,所以,在 以总供给量为横坐标、物价水平为纵坐标的坐标系 中,总供给线具有正斜率。而且,总供给线右移即 总供给的增加会导致物价水平下降的同时产出水平 * ① 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 985 ”工程“中国经济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多角度分 解———方法与应用》( 项目批准号 70973130) 。 姚明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福利经济学

·宏观经济与物价调控《中国物价》2015.4也下降。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认为,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就处在总需求线和总供给线的交点(在以总需求量和总供给量为横坐标、物价水平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当然,如果总需求线或者总供给线的任何一方面发生移动,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就会发生变化,从而,物价水平就会发生变化。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的实际表现,本文认为,当2015200020052010year前中国低通胀的原因是总需求的增长超过了总供给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一—,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标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控动%的增长,而且只是轻微的超过,所以导致了中国宏观经济的物价水平虽然是上升的但其上升幅度非常图22000-2013年总需求各组成部分的增长趋势温和。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能力就越高,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就越多,总中国当前低通胀的原因之一是,总需求是增长供给量就越大。因此,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供给的,但其增长乏力。总需求有三个组成部分:国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最终消费支出、国内投资支出、净出口。首先,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数量即就业人首先,国内最终消费支出增长乏力,见图2。在数,其年增长率持续缓慢地下降,见图3。最近一次2000-2013年间,国内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高峰出现在1990年,为17%,此后,从1991年突然长的拉动效应整体比较平稳,平均不到5%:而且,下降到1.1%之后就一直低位增长,截止到2013年从2011年开始,国内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的22年间,就业人员年增长率最高为1996年动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可以推测,近期的未来,这1.32%、最低为2008年0.32%。可以预见,这种增一指标不会出现突然的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在大长率的缓慢的下降会进一步持续下去,并且很快在部分年份,国内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某个时间下降到0以下,即出现就业人员绝对量的动低于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下降,到时,总供给就将相应地下降了。其次,国内总投资增长乏力,见图2。资本形成其次,能源消费量的年增长率持续低迷,见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在2009年达到最大值8.1%3。从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万吨标准煤折算的能源消(当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费总量,其年增长率相对比较平稳,近期,最大值策,突然加大了政府投资规模),其后是连续3年的出现在2004年为16.1%,而到2013年则达到了近期下降,到2013年则稍微有所回升。的最小值3.7%。最后,净出口增长乏力,见图2。从2007年达到2000年以来的最大值2.6%以后,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就开始下降,在2009年达到了2000年以来的最小值-3.5%。这一明显的转折凸显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2010年之后,虽然有所提振,但一直处于拉低经济增长的状态。中国当前低通胀的原因之二是,总供给是增长的,但其增长非常缓慢。宏观经济的总供给由其生1953106319731983199320032013产能力决定,而生产能力取决手生产过程中所使用诚业人员车期长学能源消费安车销装车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各种物质资本、能源等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生产过程中图31953-2013年就业人员年增长率(根据就业人员所使用的劳动、物质资本、能源等的数量越多、质总数的年度数据计算得到),1954-2013能源消费量(万吨量越高,生产技术水平越先进,则宏观经济的生产标准煤)年增长率(根据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度数据计算得到)16?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16 也下降。总需求 - 总供给模型认为,宏观经济的均 衡状态就处在总需求线和总供给线的交点 ( 在以总 需求量和总供给量为横坐标、物价水平为纵坐标的 坐标系中) 。当然,如果总需求线或者总供给线的任 何一方面发生移动,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就会发生 变化,从而,物价水平就会发生变化。 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的实际表现,本文认为,当 前中国低通胀的原因是总需求的增长超过了总供给 的增长,而且只是轻微的超过,所以导致了中国宏 观经济的物价水平虽然是上升的但其上升幅度非常 温和。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中国当前低通胀的原因之一是,总需求是增长 的,但其增长乏力。总需求有三个组成部分: 国内 最终消费支出、国内投资支出、净出口。 首先,国内最终消费支出增长乏力,见图 2。在 2000 - 2013 年间,国内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 长的拉动效应整体比较平稳,平均不到 5% ; 而且, 从 2011 年开始,国内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 动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可以推测,近期的未来,这 一指标不会出现突然的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在大 部分年份,国内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 动低于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其次,国内总投资增长乏力,见图 2。资本形成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在 2009 年达到最大值 8. 1% ( 当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 策,突然加大了政府投资规模) ,其后是连续 3 年的 下降,到 2013 年则稍微有所回升。 最后,净出口增长乏力,见图 2。从 2007 年达 到 2000 年以来的最大值 2. 6% 以后,净出口对中国 经济增长的拉动就开始下降,在 2009 年达到了 2000 年以来的最小值 - 3. 5%。这一明显的转折凸显了国 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2010 年之后,虽然 有所提振,但一直处于拉低经济增长的状态。 中国当前低通胀的原因之二是,总供给是增长 的,但其增长非常缓慢。宏观经济的总供给由其生 产能力决定,而生产能力取决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 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各种物质资本、能源 等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生产过程中 所使用的劳动、物质资本、能源等的数量越多、质 量越高,生产技术水平越先进,则宏观经济的 生 产 图 2 2000 - 2013 年总需求各组成部分的增长趋势 能力就越高,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就越多,总 供给量就越大。因此,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供给 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数量即就业人 数,其年增长率持续缓慢地下降,见图 3。最近一次 高峰出现在1990 年,为17%,此后,从1991 年突然 下降到 1. 1%之后就一直低位增长,截止到 2013 年 的 22 年 间,就业人员年增长率最高为 1996 年 1. 32%、最低为 2008 年 0. 32%。可以预见,这种增 长率的缓慢的下降会进一步持续下去,并且很快在 某个时间下降到 0 以下,即出现就业人员绝对量的 下降,到时,总供给就将相应地下降了。 其次,能源消费量的年增长率持续低迷,见图 3。从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万吨标准煤折算的能源消 费总量,其年增长率相对比较平稳,近期,最大值 出现在2004 年为16. 1%,而到2013 年则达到了近期 的最小值 3. 7%。 图 3 1953 - 2013 年就业人员年增长率 ( 根据就业人员 总数的年度数据计算得到) ,1954 - 2013 能源消费量 ( 万吨 标准煤) 年增长率 ( 根据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度数据计算得到)

宏观经济与物价调控《中国物价》2015.4另外,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也可以看出度的增长,见图5。中国宏观经济的供给和生产的景气状况,见图4。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制造业PMI一直靠近o50%的荣枯线附近,从2012年4月份达到53.3%之后,该指数一直贴近荣枯线,没有太大的起伏。这说明,在近期,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供给是在增长与E不增长之间祠。0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5019781988year 1982008n0图51978-2013年GDP年增长率的变化趋势020GDP年增长率在2007年达到了近期的最大值1014.2%其后,一直下降,到2012年达到7.7%海###有有有##有#有食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司2242013年与2012年持平,2014年是7.4%。可以看到,图42005年12月-2014年12月制造业近期,GDP年增长率在不断下滑,但是仍然处在一采购经理指数(%)的变化趋势个比较高的水平。中国当前低通胀的原因之三是,相对于总供给因此,要保持通胀水平处于合理的区间,一方的增长,总需求增长的程度更加明显。这主要是因面要促进总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要促进总供为当前中国的物价水平虽然上涨幅度不大,但仍给的相应增长。如果总需求的增长远远超过总供给然是在上涨。从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来看,当总的增长,那么,就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相反需求增长即总需求线向右移动时会刺激物价水平如果总供给的增长远远超过总需求的增长,那么,就会导致通货紧缩和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增长不可的上涨,而当总供给增长即总供给线向右移动时持续。因此,努力争取达到宏观经济总需求和总供则会使物价水平下降,抵消一部分总需求增长对给的协调增长,将是处于新常态时期的中国宏观经物价水平所产生的影响。只有总需求线的移动程济达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度超过了总供给线的移动程度,整体物价水平才是增长的。否则,整体物价水平将会下降,通货膨胀率将会是负值。参考文献:三、结论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综上所述,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当前中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国低通胀的原因主要在于宏观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亚伯、伯南克、克鲁肖《宏观经济学(第七版)》,章艳红、柳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总需求增长丽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2014-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之力:总供给增长缓慢:而且,相对于总供给的增预测》,2014.11。长,总需求增长的程度更加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当前的低通胀水平是合理的,因为当前的低通胀,既不是高增长伴随下的高通胀,也不是低增长或负增长伴随下的通缩,而是伴随着GDP的适(贵任编辑:田小秋)17?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17 另外,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也可以看出 中国宏观经济的供给和生产的景气状况,见图 4。在 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制造业 PMI 一直靠近 50%的荣枯线附近,从 2012 年 4 月份达到 53. 3% 之 后,该指数一直贴近荣枯线,没有太大的起伏。这 说明,在近期,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供给是在增长与 不增长之间徘徊。 图 4 2005 年 12 月 - 2014 年 12 月制造业 采购经理指数 ( % ) 的变化趋势 中国当前低通胀的原因之三是,相对于总供给 的增长,总需求增长的程度更加明显。这主要是因 为当前中国的物价水平虽然上涨幅度不大,但仍 然是在上涨。从总需求 - 总供给模型来看,当总 需求增长即总需求线向右移动时会刺激物价水平 的上涨,而当总供给增长即总供给线向右移动时 则会使物价水平下降,抵消一部分总需求增长对 物价水平所产生的影响。只有总需求线的移动程 度超过了总供给线的移动程度,整体物价水平才 是增长的。否则,整体物价水平将会下降,通货膨 胀率将会是负值。 三、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总需求 - 总供给模型,当前中 国低通胀的原因主要在于宏观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 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总需求增长 乏力; 总供给增长缓慢; 而且,相对于总供给的增 长,总需求增长的程度更加明显。 中国当前的低通胀水平是合理的,因为当前的 低通胀,既不是高增长伴随下的高通胀,也不是低 增长或负增长伴随下的通缩,而是伴随着 GDP 的适 度的增长,见图 5。 图 5 1978 - 2013 年 GDP 年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GDP 年增长率在 2007 年达到了近期的最大值 14. 2%,其后,一 直 下 降,到 2012 年 达 到 7. 7%, 2013 年与 2012 年持平,2014 年是 7. 4%。可以看到, 近期,GDP 年增长率在不断下滑,但是仍然处在一 个比较高的水平。 因此,要保持通胀水平处于合理的区间,一方 面要促进总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要促进总供 给的相应增长。如果总需求的增长远远超过总供给 的增长,那么,就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相反, 如果总供给的增长远远超过总需求的增长,那么, 就会导致通货紧缩和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增长不可 持续。因此,努力争取达到宏观经济总需求和总供 给的协调增长,将是处于新常态时期的中国宏观经 济达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参考文献: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 宏观部分) 》 ( 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7。 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 亚伯、伯南克、克鲁肖,《宏观经济学 ( 第七版) 》,章艳红、柳 丽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2014 - 2015 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 预测》,2014.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3 年》。 ( 责任编辑: 田小秋)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