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分几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曲面论 2.7 常高斯曲率的曲面

第七节常高斯曲率的曲面7.1常高斯曲率的曲面设曲面S:r=r(u.v)的高斯曲率为常数,在曲面上任取点P和过P点的任意测地线(C),把(C)作为坐标曲线u-0,即v线中的一条且从P点起的弧长为V,取与(C)正交的测地线簇为线,取这簇测地线的正交轨线(包含(C))为v线,则得到一半测地坐标网,因此曲面的第一基本形式可写为I = ds? = du? +Gdy?由假设√为曲线的弧长,所以dv2 = ds2 =G(0, v)dv2, : G(O, v) = 1,G,(O, v) = 0由第五节习题知,对于半测地坐标网1 α2/Gα?/G+K/G=0K=Ou?JG Qu?根据初始条件G(0,v)=1,G,(O,v)=0这个微方程的通解可按高斯曲率的符号分为三种情况:
第七节 常高斯曲率的曲面 7.1 常高斯曲率的曲面 设曲面 S:r = r(u,v) 的高斯曲率为常数,在曲面上任取点 P 和过 P 点的任意测地线(C),把(C)作为坐标曲线u=0,即v线中的一条, 且从P 点起的弧长为v,取与(C)正交的测地线簇为u线,取这簇 测地线的正交轨线(包含(C))为v线,则得到一半测地坐标网, 因此曲面的第一基本形式可写为 2 2 2 = ds = du + Gdv 由假设 v 为曲线的弧长,所以 由第五节习题知,对于半测地坐标网, (0, ) , (0, ) 1, (0, ) 0. 2 2 2 dv = ds = G v dv G v = Gu v = 0. 1 2 2 2 2 + = = − K G u G u G G K 根据初始条件 这个微方程的通解可按高斯曲率的符号分为三种情况: G(0,v) =1,G (0,v) = 0. u

以上三种情形可从微分方程的理论中推得,例如(1)正常数高斯曲率(K>0)的曲面,方程a?/G+KVG=0Qu?的通解为 G=A(v)cos/Ku+B(v)sin Ku这里A(v),B(v)都是v的函数,由初始条件G(0,v) = 1,G,(0,v) = 0可得 A(v)=1,,B(v)=0。第一基本形式为I = ds? = du? + cos? Kudy例:球心在原点,半径为R的球面
以上三种情形可从微分方程的理论中推得,例如: G = A(v) cos Ku + B(v)sin Ku (1)正常数高斯曲率(K>0)的曲面,方程 的通解为 这里A(v),B(v)都是 v 的函数,由初始条件 可得 A(v)=1,,B(v)=0。第一基本形式为 0. 2 2 + = K G u G G(0,v) =1,G (0,v) = 0. u 2 2 2 2 = ds = du +cos Kudv 例:球心在原点,半径为 R 的球面

(2)K=0,则微方程的通解为VG=A(v)+B(v)u,由初始条件得√G=1,因此 I=du2+dv2与平面的第一基本形式相同,或者说与平面等距。(3)K<0,则微分方程的解为G = A(v)cosh - Ku+ B(v)sinh - Ku由初始条件得 A(v)=1,,B(v)=0I = ds? = du? +cosh? -Kudy下一节讨论这种情形
(2)K=0 ,则微方程的通解为 G = A(v) + B(v)u ,由初始条 件得 因此 与平面的第一基本形式相同,或者说与平面等距。 G =1, 2 2 = du + dv (3)K<0,则微分方程的解为 由初始条件得 下一节讨论这种情形。 G = A(v) cosh − Ku + B(v)sinh − Ku A(v)=1,,B(v)=0 2 2 2 2 = ds = du +cosh −Kudv

7.2 伪球面(负高斯曲率的曲面)1、定义:设曲线(C)上任一点的切线上介于切点和z轴之间的线段始终保持定长α,此曲线称为电物线,z轴称为它的渐近线。2、电物线的方程设它的参数表示为 x=x(t),z-z(t),曲线上一点 P(x,z)的切线的dxdzdxdz),故切线上一点的坐标是x+αz+α的方向为dt"dtdtdtdxX=0=α=-如果这点在oz轴上,则横坐标为0,即x+α1.dtdt求得曲线在P点的切线与z轴的交点的坐标为(0,z-xdz//dx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Va?-x?dz*+(-xd/d) =a' =→++=α2dz =±dxdxx令x=asint并两边积分x=asin t得电物线方程为:z= ±a(ln tan +cost)
7.2 伪球面 (负高斯曲率的曲面) 1、定义:设曲线(C)上任一点的切线上介于切点和z 轴之间的 线段始终保持定长a ,此曲线称为曳物线,z 轴称为它的渐近线。 2、曳物线的方程 设它的参数表示为 x=x(t) , z=z(t) ,曲线上一点 P(x,z) 的切线的 的方向为 ,故切线上一点的坐标是 如果这点在 oz 轴上,则横坐标为0,即 求得曲线在 P 点的切线与z 轴的交点的坐标为 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 { , } dt dz dt dx { , } dt dz z dt dx x + + dt dx x dt dx x + = 0 = − {0, } dx xdz z − dx x a x a dz dx dz a x x dx xdz x 2 2 2 2 2 2 2 2 2 ( ) − = = + − = + 令 x=asint 并两边积分 得曳物线方程为: = + = (ln tan cos ) sin 2 z a t x a t t

3、伪球面将ozx平面上的电物线绕oz由旋转一周所得的旋转面叫伪球面,它的参数表示为x =asin tcosoy=asintsin z=±a(ln tan +cost)计算知I=ds?=du2+Gdy2=du2+α?edy2因此它的坐标曲线网是一个半测在坐标网,线是测地线,其高斯曲率为1 α?/G1K=G Qu?Va'e所以伪球面为负高斯曲率的曲面。这样我们得到:常高斯曲率的曲面有:当K>0时,曲面与球面等距,K-0时与平面等距,K<0时与伪球面等距
3、伪球面 将 ozx 平面上的曳物线绕oz 由旋转一周所得的旋转面叫伪 球面,它的参数表示为 = + = = (ln tan cos ) sin sin sin cos 2 z a t y a t x a t t 计算知 因此它的坐标曲线网是一个半测在坐标网,u线是测地线,其高 斯曲率为 2 2 2 2 2 2 2 ds du Gdv du a e dv a u = = + = + 所以伪球面为负高斯曲率的曲面。 . 1 ( ) 1 1 2 2 2 2 2 2 2 a a e a e u G G K a u a u = − = − = − 这样我们得到:常高斯曲率的曲面有:当K>0 时,曲面与 球面等距,K=0 时与平面等距,K<0 时与伪球面等距

4、命题:若通过伪球面的第一基本形式 I=ds2(dx?+dy2)把它经过保角变换映射到平面上,则伪球面的测地线对应于园心在x轴上的园。要证明这个命题,先作保角变换:x=V,y=e%adydx = dv, du = - 9y-.I = ds? = du? +αedy?2与平面第一基本形式成比例,因此从曲面上的点到平面上的点的变换是保角变换。现在来看看它的测地线:d'ukdu' duj一kZi=0 , k=1,2十1ds?ds dsi.j现在u =x, u =y, Ih =0 , Il =i=-y.Iz=0 , Fi=, F2=i=0, Iα=-y
4、命题:若通过伪球面的第一基本形式 把它经过保角变换映射到平面上,则伪球面的测地线对应于 园心在 x 轴上的园。 ( ) 2 2 2 2 2 dx dy y a = ds = + 要证明这个命题,先作保角变换: , , a u x v y e − = = y ady dx = dv,du = − ( ) 2 2 2 2 2 2 2 2 2 dx dy y a ds du a e dv a u = = + = + 与平面第一基本形式成比例,因此从曲面上的点到平面上 的点的变换是保角变换。现在来看看它的测地线: 0 , 1,2 , 2 2 + = k = ds du ds du ds d u i j i j k i j k 现在 , 1 , 0 , 1 0 , , 1 , , 0 , 2 2 2 2 2 1 2 1 2 2 1 1 1 2 2 1 2 1 1 1 2 1 1 1 1 2 y y y u x u y = = = = = − = = = = = −

代入测地线方程有2xyK=1时, +(--)(+x)=0→:0JIx-j2=0K-2时,j+=(xx-ji)=0→ü+?yV_ 2x=0,x-y所以测地线方程为-2i+=0yxx2xjxα(常数)0==0=由第一式y322yyL_Plx中立由第二式+ ox = 00=二++y7y山yyi二+ox=β(常数)积分之y
= − + − = 0. 0, 2 2 2 y x y y y xy x 代入测地线方程有 K=1时, 0 2 )( ) 0 1 + (− + = − = y xy xy xy x y x K=2时, ( ) 0 0 1 2 2 = − + − = + y x y xx yy y y y 所以测地线方程为 由第一式 0 0 ( ) 2 2 3 2 = 2 = 常数 − = y x y x y xy y x 由第二式 0 0 2 2 2 2 2 + = + = − + = x y y y x y y y x y y y y 积分之 +x = (常数) y y

dy__-ox+β除以 x= ay2 得dxxay11积分y2=(常数)3x+x22整理得(x-c)2 +y2 =r2这是xoy平面上园心在x轴上的园的方程,命题得到证明。下面考虑xoy平面上在x轴上方的半平面,我们称之为罗氏平面,伪球面上的测地线经过保角变换映成罗氏平面上园心在x轴上的半园,我们把这半园称为罗氏直线,因此经过罗氏平面上任两点P,到P,正好有一条罗氏直线连结它们,通过保角变换,过伪球面上任两点,也就有唯一条测地线连结它们
除以 x =y 2 得 y x x y dx dy − + = = 积分 ( ) 2 1 2 1 x 2 − x + y 2 = 常数 整理得 2 2 2 (x −c) + y = r 这是 xoy 平面上园心在 x 轴上的园的方程,命题得到证明。 下面考虑 xoy 平面上在 x 轴上方的半平面,我们称之为罗氏 平面,伪球面上的测地线经过保角变换映成罗氏平面上园心在 x 轴上的半园,我们把这半园称为罗氏直线,因此经过罗氏平 面上任两点P1 到P2 正好有一条罗氏直线连结它们,通过保角 变换,过伪球面上任两点,也就有唯一条测地线连结它们

7、3罗氏几何1、罗氏平面上的距离设P(x,y),P(x2,y)是罗氏平面上的两点,通过保角变换,它们对应伪球面上两点,连结这两点有唯一条测地线,我们把这两对应点之间的测地线的弧长定义为P,到P,的罗氏距离。a由 I= ds? (dx?tdyVdx? + dy?(xi,y1)(x)得s(P,P) =dsJ(x2.y2)J(x2,y2)y积分沿着P,和P,对应的伪球面上两点之间的唯一测地线进行注意到测地线的方程为(x-c)2+2=r2x, =c+rcos0作坐标变换「x=c+rcos0i=1,2>y, =rsin 0y=rsin 02eVdx? + dy20detan(xi,J)s(P, P) :a ln tanalna62|0sin 00tanyX2.V22
7、3 罗氏几何 1、罗氏平面上的距离 设 是罗氏平面上的两点,通过保角变换, 它们对应伪球面上两点,连结这两点有唯一条测地线,我们把 这两对应点之间的测地线的弧长定义为 P1 到P2 的罗氏距离。 ( , ), ( , ) 1 1 1 2 2 2 P x y P x y ( ) 2 2 2 2 2 dx dy y a 由 = ds = + + = = ( , ) ( , ) 2 2 ( , ) ( , ) 1 2 1 1 2 2 1 1 2 2 ( , ) x y x y x y x y y dx dy 得 s P P ds a 积分沿着P1 和P2对应的伪球面上两点之间的唯一测地线进行, 注意到测地线的方程为 作坐标变换 2 2 2 (x −c) + y = r 令 = = + sin cos y r x c r 1,2 sin cos = = = + i y r x c r i i i i 2 2 1 2 ( , ) ( , ) 2 2 1 2 1 2 2 1 1 1 2 2 tan tan ln 2 ln tan sin ( , ) a a d a y dx dy s P P a x y x y = = = + =

设罗氏直线P,P,与x轴的交点为P.和P,由于这四点在一园周上,我们定义它们的非调和比(PP2,PP。),在园上取一点S, sin ZPSP。, sin ZPSP定义(PP2,PP)=SIP2sin PSP.sinZP,SPP0元ZPSHTP22028Pe元sinsin222(PP, PP2200222元Ssinsin222001cOssin22tan221e2tan2sincOs222tan因此罗氏距离公式为2 s(P,P)=αln=aα ln(PP2, P.P.)9tan2
设罗氏直线P1 P2与 x 轴的交点为P0和P∞,由于这四点在一园周 上,我们定义它们的非调和比 (P1 P2 ,P0 P ) ,在园上取一点S, P2 P1 P0 P S = P SP PSP P SP PSP PP P P 2 1 2 0 1 0 1 2 0 sin sin : sin sin ( , ) 2 2 ( ) 2 1 1 1 0 1 PSP = − = − 2 sin 2 sin : 2 2 sin 2 2 sin ( , ) 2 1 2 1 1 2 0 − − PP P P = 2 2 2 1 2 1 1 2 tan tan 2 sin 2 sin : 2 cos 2 cos = = 因此罗氏距离公式为 ln( , ) tan tan ( , ) ln 1 2 0 2 2 1 2 1 2 P P = a = a PP P P s 定义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微分几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曲面论 2.6 曲面上的测地线.ppt
- 《微分几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曲面论 2.5 曲面论的基本定理.ppt
- 《微分几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曲面论 2.4 直纹面与可展曲面.ppt
- 《微分几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曲面论 2.3 曲面的第二基本形式.ppt
- 《微分几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曲面论 2.2 曲面的第一基本形式.ppt
- 《微分几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曲线论 1.3 空间曲线.ppt
- 《微分几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曲线论 1.2 曲线的概念.ppt
- 《微分几何》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数学丛书[几何拓扑].[微分几何习题集]PDF电子版.pdf
- 《微分几何》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数学丛书[几何拓扑].[微分几何理论与习题]PDF电子版.pdf
- 《微分几何》课程教学大纲.doc
- 《微积分》课程教学课件(Calculus)11. Parametric Equation and Polar Coordinates.pdf
- 《微积分》课程教学课件(Calculus)10. Infinite Sequences and Series.pdf
- 《微积分》课程教学课件(Calculus)09. First-Order Differential Equations.pdf
- 《微积分》课程教学课件(Calculus)08. Techniques of Integration.pdf
- 《微积分》课程教学课件(Calculus)07. Integrals and transcendental functions.pdf
- 《微积分》课程教学课件(Calculus)06. Applications of Definite Integrals.pdf
- 《微积分》课程教学课件(Calculus)05. Integration.pdf
- 《微积分》课程教学课件(Calculus)04. Applications of Derivatives.pdf
- 《微积分》课程教学课件(Calculus)03. Derivatives.pdf
- 《微积分》课程教学课件(Calculus)02. Limits and Continunity.pdf
- 《微分几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曲线论 1.1 向量函数.ppt
- 《微分几何》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曲面论 2.1 曲面的概念.ppt
- 华北理工大学:《运筹学》课程教学大纲 Operational Research.pdf
- 华北理工大学:《运筹学》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共八章).pdf
- 华北理工大学:《运筹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上机指导).pdf
- 《运筹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运筹学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共七章).pdf
- 华北理工大学:《运筹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6章 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pdf
- 华北理工大学:《运筹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4章 目标规划.pdf
- 华北理工大学:《运筹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7章 图与网络分析(Graph Theory and Network Analysis).pdf
- 华北理工大学:《运筹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5章 整数规划(Integer Programming).pdf
- 华北理工大学:《运筹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3章 运输问题.pdf
- 华北理工大学:《运筹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章 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pdf
- 华北理工大学:《运筹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章 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任课教师:杨艳梅).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讲义)习题课讲义 Recitation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B1,宗语轩、余启帆).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高中数学基本观念.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概率论》课程教学资源(知识点讲解)Probability Full Note.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分方程引论》课程教学资源(讲义)Lec1 Note of Introduction to Differential Equation.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分方程引论》课程教学资源(讲义)Lec2 Note of Introduction to Differential Equation.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分方程引论》课程教学资源(讲义)Lec3 Note of Introduction to Differential Equation.pdf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分方程引论》课程教学资源(讲义)Lec4 Note of Introduction to Differential Equatio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