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抗生素的抗菌谱测定及抗生菌的抗药性测定

实验8抗生素的抗菌谱测定及抗生菌的抗药性测定 一、目的 1.1了解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学习抗菌谱试验的基本方法。 1.2学习微生物耐药性的测定方法,了解微生物对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二、原理 2.1抗生素抗菌谱的测定:抗生素一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它生物生命活动中合成的次级 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在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 胞等)的生命活动,可作为优良的化学治疗剂。各种抗生素有其不同的抑菌范围,即抗菌谱。 如青霉素、红霉素:抗G+:链霉素:抗G:庆大霉素、头孢菌素:兼抗G+和G;氯霉素、 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G+和G-以及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等。了解抗生素的抗 菌谱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入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分区接种几种不同的微生物,经过培 养后,根据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可以初步确定该抗生素的抗菌谱。 2.2微生物耐药性的测定:耐药性-即抗药性,指微生物、寄生虫或肿瘤细胞对于化学 治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将某种微生物接种 于培养基,然后分区贴沾有抗生素药液的滤纸片与接种后的培养基表面,经培养,根据各抗 生素纸片周围抑菌圈情况可初步确定各微生物的耐药情况。 三、材料、试剂与器具 3.1抗生素抗菌谱的测定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茵、普通变形杆菌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供试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 设备与用具:恒温培养箱、接种环、培养皿 3.2徽生物耐药性的测定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 培养基:牛肉音蛋白胨培养基 供试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左氧氟沙星 3.3设备与用具:无菌平皿镊子接种环37℃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等 四、操作步骤 4.1抗生素抗菌谱的测定 倒(牛肉青蛋白陈+50丛g/L抗生素)平板 (在无菌操作台进行操作)将加入抗生素的平板大致划分为几个等分,每一等分用记 号笔表明相应的细菌名称,用接种环分别在相应区域接种相应的细菌
实验 8 抗生素的抗菌谱测定及抗生菌的抗药性测定 一、目的 1.1 了解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学习抗菌谱试验的基本方法。 1.2 学习微生物耐药性的测定方法,了解微生物对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二、原理 2.1 抗生素抗菌谱的测定: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它生物生命活动中合成的次级 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在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它种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 胞等)的生命活动,可作为优良的化学治疗剂。各种抗生素有其不同的抑菌范围,即抗菌谱。 如青霉素、红霉素:抗 G+;链霉素:抗 G-;庆大霉素、头孢菌素:兼抗 G+和 G-;氯霉素、 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G+和 G-以及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等。了解抗生素的抗 菌谱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入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分区接种几种不同的微生物,经过培 养后,根据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可以初步确定该抗生素的抗菌谱。 2.2 微生物耐药性的测定:耐药性-即抗药性,指微生物、寄生虫或肿瘤细胞对于化学 治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将某种微生物接种 于培养基,然后分区贴沾有抗生素药液的滤纸片与接种后的培养基表面,经培养,根据各抗 生素纸片周围抑菌圈情况可初步确定各微生物的耐药情况。 三、材料、试剂与器具 3.1 抗生素抗菌谱的测定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供试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 设备与用具:恒温培养箱、接种环、培养皿 3.2 微生物耐药性的测定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供试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左氧氟沙星 3.3 设备与用具:无菌平皿 镊子 接种环 37°C 培养箱 超净工作台等 四、操作步骤 4.1 抗生素抗菌谱的测定 倒(牛肉膏蛋白胨+50μg/mL 抗生素)平板 (在无菌操作台进行操作)将加入抗生素的平板大致划分为几个等分,每一等分用记 号笔表明相应的细菌名称,用接种环分别在相应区域接种相应的细菌

将划好线的细菌平板,置37℃倒置培养24-48h。 记录细菌的生长情况,根据其生长情况可以初步确定相应抗生素的抗菌谱 4.2徽生物耐药性的测定 将佥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和大肠杆菌菌液分别涂布在两个平板上,基本涂布均匀。 将平板划分为6个等份,其中5个等份分别标记相应的抗生素名称,1个等分标记为蒸 馏水,将分别浸有抗生素和蒸馏水的小圆滤纸片贴在平板相应的等份中。 将贴好滤纸片的含菌平板置37℃倒置培养24-48h。 观察平板上各小圆纸片周用有无抑菌圈,根据其抑菌圈情况可初步确定各微生物的耐 药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5.1抗生素抗菌谱测定的结果 记录几种测试抗生素平板中细菌的生长情况
将划好线的细菌平板,置 37℃倒置培养 24-48h。 记录细菌的生长情况,根据其生长情况可以初步确定相应抗生素的抗菌谱。 4.2 微生物耐药性的测定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和大肠杆菌菌液分别涂布在两个平板上,基本涂布均匀。 将平板划分为 6 个等份,其中 5 个等份分别标记相应的抗生素名称,1 个等分标记为蒸 馏水,将分别浸有抗生素和蒸馏水的小圆滤纸片贴在平板相应的等份中。 将贴好滤纸片的含菌平板置 37℃倒置培养 24-48h。 观察平板上各小圆纸片周围有无抑菌圈,根据其抑菌圈情况可初步确定各微生物的耐 药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5.1 抗生素抗菌谱测定的结果 记录几种测试抗生素平板中细菌的生长情况

抗生素 以下测试细菌的生长情况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普通变形杆菌 青莓素 氨苄青霉素 链莓素 卡那素 +有细菌生长一无细菌生长 5.2微生物耐药性的测定结果 以下测抗生素周围抑(杀)菌圈直径/ 微生物 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左氧氟沙星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蘭 普通变形杆菌 六.思考与问答: 6.1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有哪些? 6.2根据青霉素的抗菌机制,你的实验平板上出现的抑(杀)菌圈是致死效应还是抑制效应? 若抑(杀)菌圈在隔一段时间后又长出少数菌落,你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 有细菌生长 - 无细菌生长 5.2 微生物耐药性的测定结果: 六.思考与问答: 6.1 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有哪些? 6.2 根据青霉素的抗菌机制,你的实验平板上出现的抑(杀)菌圈是致死效应还是抑制效应? 若抑(杀)菌圈在隔一段时间后又长出少数菌落,你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抗生素 以下测试细菌的生长情况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普通变形杆菌 青霉素 氨苄青霉素 链霉素 卡那霉素 微生物 以下测抗生素周围抑(杀)菌圈直径/mm 青霉素 氨苄青霉素 链霉素 卡那霉素 左氧氟沙星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普通变形杆菌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安徽大学:《遗传学》课程实验指导(PPT讲稿)利用微核技术检测环境中的有害物.ppt
- 安徽大学:《遗传学》课程各章试题及答案(共十章).doc
- 安徽大学:《遗传学》课程授课教案(任课教师:查向东).doc
- 安徽大学:《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2章 单基因遗传 monogenic disease.pdf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章 绪论(主讲:孙艳).pdf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2章 单基因遗传病.ppt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章 医学遗传概论.ppt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3章 多基因遗传 Polygenic disease.pdf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7章 肿瘤的分子与细胞基础(重庆医科大学:张莹).ppt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6章 生化遗传病(主讲:郭玉萍).ppt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5章 群体遗传学.ppt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3章 多基因遗传病.ppt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8章 常用分子操作技术、分子杂交与印迹技术、DNA测序.ppt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9章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ppt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0章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Gene Diagnosis and Therapy(重庆医科大学:朱慧芳).pdf
- 《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0章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重庆医科大学:易发平).ppt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讲稿)实验一 人类皮肤纹理观察和分析.pdf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与细胞》课程教学课件(讲稿)实验一 人类皮肤纹理观察与分析(主讲:刘含登).pdf
-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生物信息的传递(下)从mRNA到蛋白质(4.4 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机制 4.5 蛋白质运转机制).ppt
-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酵母菌大小测量与显微镜计数.ppt
-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微生物形态观察.ppt
-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土壤中微生物分离与纯化.ppt
-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培养基配制.ppt
-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细菌革兰氏染色.ppt
-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PCR传奇(保罗·拉比诺)一个生物技术的故事.pdf
- 高等教育出版社:《微生物学》课程教材书籍PDF电子版 Microbiology(主编:沈萍、陈向东,第二版).pdf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第二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与菌种资源的开发.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第五节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因子.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病毒 第六节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病毒 第五节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病毒 第四节 病毒的复制.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病毒 第三节 毒粒的性质.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病毒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第四节 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及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第五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第三节 真菌的生长繁殖.ppt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第一节 细菌的个体生长 第二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