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共二十七门)

《逻辑导论》教学大纲王洪王建芳孔红编写鹰朱素梅徐海燕张
《逻辑导论》教学大纲 王 洪 王建芳 孔 红 朱素梅 徐海燕 张 鹰 编写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 髪录前言.6、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6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6三、本课程的学时分配。6第一章绪论一、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二、逻辑学的性质,三、逻辑学的作用,1复习与思考题拓展阅读书目:第二章命题逻辑第一节复合命题及其形式8一、命题概述,9二、复合命题及其形式8第二节复合命题的重言等值式..10一、复合命题公式的分类10二、常用的重言等值式.lo第三节重言式的判定方法.11一、真值表法11二、归谬赋值法11三、表列法11.11第四节复合命题推理的基本有效式一、复合命题推理的有效性11二、双重否定推理11三、联言推理.11四、选言推理.12五、假言推理、.12六、等值推理.12..13第五节复合命题推理的其他有效式一、排斥选言推理13.13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第六节命题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P..15一、PN系统的基本规则..15二、PN系统常用的重言蕴涵式.15三、P系统常用的重言等值式..15四、p系统其它的重言式,..16复习与思考题16拓展阅读书目.16第三章词项逻辑..17第一节词项.172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 目 录 前 言 . 6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 6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 6 三、本课程的学时分配 . 6 第一章 绪论 . 7 一、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 7 二、逻辑学的性质 . 7 三、逻辑学的作用 . 7 复习与思考题 . 7 拓展阅读书目 . 7 第二章 命题逻辑 . 8 第一节 复合命题及其形式 . 8 一、命题概述 . 8 二、复合命题及其形式 . 8 第二节 复合命题的重言等值式 . 10 一、复合命题公式的分类 . 10 二、常用的重言等值式 . 10 第三节 重言式的判定方法 . 11 一、真值表法 . 11 二、归谬赋值法 . 11 三、表列法 . 11 第四节 复合命题推理的基本有效式 . 11 一、复合命题推理的有效性 . 11 二、双重否定推理 . 11 三、联言推理 . 11 四、选言推理 . 12 五、假言推理 . 12 六、等值推理 . 12 第五节 复合命题推理的其他有效式 . 13 一、排斥选言推理 . 13 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 13 第六节 命题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 PN . 15 一、PN系统的基本规则 . 15 二、PN 系统常用的重言蕴涵式 . 15 三、PN系统常用的重言等值式 . 15 四、PN系统其它的重言式 . 16 复习与思考题 . 16 拓展阅读书目 . 16 第三章 词项逻辑 . 17 第一节 词 项 . 17

逻辑导论一、词项及其特征17二、词项的种类..17三、词项外延间的关系,.17第二节直言命题.18一、直言命题及其组成.18二、直言命题的种类,..18三、直言命题的词项周延性..18.19第三节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19一、直言命题对当关系推理二、换质法.20三、换位法.20第四节三段论.20一、三段论及其特征,..20...20二、三段论的格和式.三、三段论的规则.21四、省略三段论..21第五节直言命题推理有效性的判定.22复习与思考题...22拓展阅读书目.22第四章模态、规范逻辑、..23第一节模态命题..23第二节模态推理.23第三节模态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TN、QTN.24第四节规范命题.24...24第五节规范推理规范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DTN第六节.25第五章归纳逻辑...26第一节概述...26一、什么是归纳逻辑..26二、非演绎推理的类型,..26第二节回溯推理..26...26一、回溯推理的定义及结构,二、回溯推理的应用.27..27第三节归纳推理一、归纳释义,..27二、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27..27三、结论是或然的、四、如何提高结论的可靠性程度.27五、要正确对待相反事例....28六、要避免“轻率概括”、“以偏概全”.28第四节求因果联系五法..28一、求同法...28二、求异法..283
逻辑导论 3 一、词项及其特征 . 17 二、词项的种类 . 17 三、词项外延间的关系 . 17 第二节 直言命题 . 18 一、直言命题及其组成 . 18 二、直言命题的种类 . 18 三、直言命题的词项周延性 . 18 第三节 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 . 19 一、直言命题对当关系推理 . 19 二、换质法 . 20 三、换位法 . 20 第四节 三段论 . 20 一、三段论及其特征 . 20 二、三段论的格和式 . 20 三、三段论的规则 . 21 四、省略三段论 . 21 第五节 直言命题推理有效性的判定 . 22 复习与思考题 . 22 拓展阅读书目 . 22 第四章 模态、规范逻辑 . 23 第一节 模态命题 . 23 第二节 模态推理 . 23 第三节 模态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TN 、QTN . 24 第四节 规范命题 . 24 第五节 规范推理 . 24 第六节 规范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 DTN . 25 第五章 归纳逻辑 . 26 第一节 概述 . 26 一、什么是归纳逻辑 . 26 二、非演绎推理的类型 . 26 第二节 回溯推理 . 26 一、回溯推理的定义及结构 . 26 二、回溯推理的应用 . 27 第三节 归纳推理 . 27 一、归纳释义 . 27 二、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 27 三、结论是或然的 . 27 四、如何提高结论的可靠性程度 . 27 五、要正确对待相反事例 . 28 六、要避免“轻率概括”、“以偏概全” . 28 第四节 求因果联系五法 . 28 一、求同法 . 28 二、求异法 . 28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29三、求同求异并用法.29四、共变法..30五、剩余法第五节类比推理.30..31复习与思考题拓展阅读书目..31..32第六章逻辑基本规律.32第一节同一律一、什么是同一律..32二、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32三、同一律在法律工作中的应用..32第二节矛盾律...3一、什么是矛盾律..33二、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33三、矛盾律在法律工作中的应用.33四、论..33第三节排中律...34一、什么是排中律.34二、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34..35三、排中律在法律工作中的应用四、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联系和区别..35复习与思考题.35拓展阅读书目..35第七章逻辑方法.36第一节定义和划分..36二、划分.37第二节假说..38...38一、概述..38二、假说的提出,三、假说的检验.39第三节论证.39一、证明概述,..39二、证明的方法.41三、证明的规则。.43四、反驳.44第四节辩论.45..45一、辩论及其特征二、辩论的意义.45三、辩论推理的特征。..45四、辩论的技巧与方法.46第五节谬误.46一、什么是谬误,.46二、常见的各种误,.464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 三、求同求异并用法 . 29 四、共变法 . 29 五、剩余法 . 30 第五节 类比推理 . 30 复习与思考题 . 31 拓展阅读书目 . 31 第六章 逻辑基本规律 . 32 第一节 同一律 . 32 一、什么是同一律 . 32 二、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 32 三、同一律在法律工作中的应用 . 32 第二节 矛盾律 . 33 一、什么是矛盾律 . 33 二、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 . 33 三、矛盾律在法律工作中的应用 . 33 四、悖论 . 33 第三节 排中律 . 34 一、什么是排中律 . 34 二、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 34 三、排中律在法律工作中的应用 . 35 四、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联系和区别 . 35 复习与思考题 . 35 拓展阅读书目 . 35 第七章 逻辑方法 . 36 第一节 定义和划分 . 36 二、划分 . 37 第二节 假说 . 38 一、概述 . 38 二、假说的提出 . 38 三、假说的检验 . 39 第三节 论证 . 39 一、证明概述 . 39 二、证明的方法 . 41 三、证明的规则 . 43 四、反驳 . 44 第四节 辩 论 . 45 一、辩论及其特征 . 45 二、辩论的意义 . 45 三、辩论推理的特征 . 45 四、辩论的技巧与方法 . 46 第五节 谬 误 . 46 一、什么是谬误 . 46 二、常见的各种谬误 . 46

逻辑导论三、研究谬误的意义...48..复习与思考题..48拓展阅读书目...485
逻辑导论 5 三、研究谬误的意义 . 48 复习与思考题 . 48 拓展阅读书目 . 48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前言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哲学专业必修课程以及全校其他专业通选课程。编写目的:本大纲旨在建立《逻辑导论》教学内容的框架体系,制定组织教学的线索以及实施教学的过程和步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时分配和内容详略方面有所调整。课程简介:逻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是一门工具性课程,是一门应用广泛性的课程。本课程由逻辑学研究所开设,是我校哲学专业必修课和全校其他专业通选课程之一,是我校精品课程之一。主要介绍逻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命题逻辑、词项逻辑、谓词逻辑、模态逻辑、规范逻辑等演绎推理的逻辑理论与方法;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回推理等非演绎推理的逻辑理论与方法;论证和反驳的逻辑理论与方法;定义和划分的逻辑理论与方法:假设和假说的逻辑理论与方法。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逻辑分析、逻辑批判、逻辑推理与逻辑论证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提高学生逻辑分析与批判、逻辑推理与论证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理性精神,从而提高学生正确思维和有效思维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为学习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为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学生无需先修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在以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作为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展开。该课程在体系和内容方面力求体现逻辑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应用广泛性。看重阐述普遍适用手各个学科和各个思维领域的逻辑分析、逻辑批判、逻辑推理、逻辑论证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提供正确思维和有效思维的基本逻辑工具和手段。同时该课程力求体现逻辑学的前沿性、时代性,体现逻辑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成果。着重体现现代逻辑的思想,充分地吸收现代逻辑的研究成果,在现代逻辑的框架之下保留传统逻辑的有用知识。注重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和交互式讨论教学方法,注重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包括多媒体在内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适应逻辑教学改革的需要,适应逻辑学课程建设的需要,适应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素质与能力的需要。三、本课程的学时分配本课程共54学时,周3学时。本课程共进行18周。包括课堂教学、课堂训练、课堂讨论、课堂测试。6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 前 言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哲学专业必修课程以及全校其他专业通选课程。 编写目的:本大纲旨在建立《逻辑导论》教学内容的框架体系,制定组织教学的线索以及实施 教学的过程和步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时分配和内容详略方面有 所调整。 课程简介:逻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是一门工具性课程,是一门应用广泛性的课程。本 课程由逻辑学研究所开设,是我校哲学专业必修课和全校其他专业通选课程之一,是我校精品课程 之一。主要介绍逻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命题逻辑、词项逻辑、谓词逻辑、模态 逻辑、规范逻辑等演绎推理的逻辑理论与方法;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回溯推理等非演绎推理的逻 辑理论与方法;论证和反驳的逻辑理论与方法;定义和划分的逻辑理论与方法;假设和假说的逻辑 理论与方法。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逻辑分析、逻辑批判、逻辑推理与逻辑论证的基本理论和一 般方法,提高学生逻辑分析与批判、逻辑推理与论证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理性精神,从而提高学 生正确思维和有效思维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为学习 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为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学生无需先修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在以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 本知识作为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展开。该课程在体系和内容方面力求体现逻辑学的基础性、工具性、 应用广泛性。着重阐述普遍适用于各个学科和各个思维领域的逻辑分析、逻辑批判、逻辑推理、逻 辑论证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提供正确思维和有效思维的基本逻辑工具和手段。同时该课程力求体现 逻辑学的前沿性、时代性,体现逻辑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成果。着重体现现代逻辑的思想,充分地吸 收现代逻辑的研究成果,在现代逻辑的框架之下保留传统逻辑的有用知识。注重运用案例教学方法 和交互式讨论教学方法,注重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包括多媒体在内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适应逻辑 教学改革的需要,适应逻辑学课程建设的需要,适应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素质与能力的需要。 三、本课程的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 54 学时,周 3 学时。本课程共进行 18 周。包括课堂教学、课堂训练、课堂讨论、课 堂测试

逻辑导论第一章绪论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作用。学时分配:3学时一、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推理或论证的学问。它主要研究推理的有效性或正确性问题。推理的有效性或正确性是指推理形式的有效性或正确性,因此,逻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推理形式及其规律。逻辑学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地研究正确推理的形式及其规律,为判定推理形式是否正确提供判定方法或检验程序,为有效推理提供推导规则或推导方法。法律逻辑是一门逻辑学与法学交叉的学科,是-门以法律推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主要研究法律推理的规律、规则和方法。它是一门尚处创建阶段且正在迅速发展的学科。二、逻辑学的性质逻辑学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逻辑学的基本理论是其他学科普遍适用的原则和方法。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它为包括基础学科在内的一切科学提供逻辑分析、逻辑批判、逻辑推理、逻辑论证的工具。三、逻辑学的作用逻辑学理论和方法有以下几个作用:1.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探寻新结果,获得新知识。2.有助于人们准确、严密地表达思想和建立新理论。3.有助于人们做出更为严谨、更具有说服力的论证。4.有助于人们揭露谬误,驳斥诡辩。逻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正确制定法律、解释法律、适用法律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不论是立法工作,还是司法工作,都要应用逻辑学的理论和方法,都要遵守逻辑的规律和规则。因此,法律工作者都要熟练掌握逻辑学的理论和方法,掌握逻辑分析、逻辑批判、逻辑推理、逻辑论证的工具。复习与思考题1逻辑学研究的问题是什么?2.逻辑学有哪些工具性作用?拓展阅读书目1.《哲学主要趋向》【法】保罗·利科商务印书馆(第1部分)《当代哲学主流》上卷【德】施太格缪勒商务印书馆(绪论第10章)2.《猜想与反驳》【英】波普上海译文出版社(第8.9.20部分)3.7
逻辑导论 7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作用。 学时分配:3 学时 一、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推理或论证的学问。它主要研究推理的有效性或正确性问题。推理的有效性 或正确性是指推理形式的有效性或正确性,因此,逻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推理形式及其规律。逻 辑学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地研究正确推理的形式及其规律,为判定推理形式是否正确提供判定方法或 检验程序,为有效推理提供推导规则或推导方法。法律逻辑是一门逻辑学与法学交叉的学科,是一 门以法律推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主要研究法律推理的规律、规则和方法。它是一门尚处创 建阶段且正在迅速发展的学科。 二、逻辑学的性质 逻辑学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逻辑学的基本理论是其他学科普遍适用的原则和方法。逻辑学是 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它为包括基础学科在内的一切科学提供逻辑分析、逻辑批判、逻辑推理、逻辑 论证的工具。 三、逻辑学的作用 逻辑学理论和方法有以下几个作用: 1.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探寻新结果,获得新知识。 2.有助于人们准确、严密地表达思想和建立新理论。 3.有助于人们做出更为严谨、更具有说服力的论证。 4.有助于人们揭露谬误,驳斥诡辩。 逻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正确制定法律、解释法律、适用法律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不论是 立法工作,还是司法工作,都要应用逻辑学的理论和方法,都要遵守逻辑的规律和规则。因此,法 律工作者都要熟练掌握逻辑学的理论和方法,掌握逻辑分析、逻辑批判、逻辑推理、逻辑论证的工 具。 复习与思考题 1.逻辑学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2.逻辑学有哪些工具性作用? 拓展阅读书目 1.《哲学主要趋向》[法]保罗·利科 商务印书馆 (第 1 部分) 2.《当代哲学主流》上卷 [德] 施太格缪勒 商务印书馆 (绪论 第 10 章) 3.《猜想与反驳》 [英] 波普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 8.9.20 部分)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二章命题逻辑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复合命题及其形式;复合命题的重言等值式及其等值变形:重言式判定方法:复合命题推理及其推理形式:自然推理系统P。学时分配:12学时第一节复合命题及其形式一、命题概述(一)命题的特征命题是对事物情况的陈述。任何命题对事物情况都有所陈述,陈述事物情况如此这般或不如此这般。如果对事物情况无所陈述,就不能成为命题。例如,“他是凶手”这个语句是命题。而“他是凶手吗?”这个语句则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因此不是命题。任何命题都有真假。如果一个命题所陈述的内容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这个命题就是真命题。例如,“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如果一个命题所陈述的情况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这个命题就是假命题。例如,“凡被告人都是有罪的”。(二)命题与语句命题与语句有着密切联系。任何命题都要通过语句来表达,但是并非任何语句都表达命题。一般说来,陈述句是表达命题的,疑问句中的反问句和某些感叹句则间接地表达命题,而大多数疑问句和感叹句不表达命题。例如,“他是凶手”、“难道他不是凶手吗?”、“这个凶手竞然是他!”都是命题。命题与语句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例如,“他是医生”、“他是大夫”这二个命题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语句可能陈述不同的事物情况,表达不同的命题。例如,“他积极参加运动”,既可以理解为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也可以理解为他积极参加政治运动。(三)命题与判断命题是对事物情况的陈述,而判断是对事物情况的断定,也就是对陈述事物情况的命题的断定。一个命题可以是已被断定的,也可以是未被断定的。已被断定的命题就成为判断,未被断定的命题就不是判断。因此,所有的判断都是命题,但并非所有命题都是判断。此外,一个命题因人、因时间、因地点、因条件等不同,它可以是判断,也可以不是判断。(四)命题的种类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模态命题和非模态命题:规范命题和非规范命题。二、复合命题及其形式(一)概述复合命题就是由简单命题和命题联结词组成的命题。复合命题至少由一个支命题和一个命题联结词组成。一个复合命题所陈述的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完全取决于这个复合命题所包含的命题联结词。复合命题的真假与其支命题的真假有关,与其命题联结词也有关。复合命题的形式是由命题变项和真值联结词组成的表达式。8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 第二章 命题逻辑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复合命题及其形式;复合命题的重言等值式及其等值 变形;重言式判定方法;复合命题推理及其推理形式;自然推理系统 PN。 学时分配:12 学时 第一节 复合命题及其形式 一、命题概述 (一)命题的特征 命题是对事物情况的陈述。 任何命题对事物情况都有所陈述,陈述事物情况如此这般或不如此这般。如果对事物情况无所 陈述,就不能成为命题。例如,“他是凶手”这个语句是命题。而“他是凶手吗?”这个语句则只 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因此不是命题。 任何命题都有真假。如果一个命题所陈述的内容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这个命题就是真命题。例 如,“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如果一个命题所陈述的情况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这个命题 就是假命题。例如,“凡被告人都是有罪的”。 (二)命题与语句 命题与语句有着密切联系。任何命题都要通过语句来表达,但是并非任何语句都表达命题。一 般说来,陈述句是表达命题的,疑问句中的反问句和某些感叹句则间接地表达命题,而大多数疑问 句和感叹句不表达命题。例如,“他是凶手”、“难道他不是凶手吗?”、“这个凶手竟然是他!” 都是命题。 命题与语句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例如,“他是医生”、“他 是大夫”这二个命题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语句可能陈述不同的事物情况, 表达不同的命题。例如,“他积极参加运动”,既可以理解为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也可以理解为 他积极参加政治运动。 (三)命题与判断 命题是对事物情况的陈述,而判断是对事物情况的断定,也就是对陈述事物情况的命题的断定。 一个命题可以是已被断定的,也可以是未被断定的。已被断定的命题就成为判断,未被断定的命题 就不是判断。因此,所有的判断都是命题,但并非所有命题都是判断。此外, 一个命题因人、因 时间、因地点、因条件等不同,它可以是判断,也可以不是判断。 (四)命题的种类 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模态命题和非模态命题;规范命题和非规范命题。 二、复合命题及其形式 (一)概述 复合命题就是由简单命题和命题联结词组成的命题。 复合命题至少由一个支命题和一个命题联结词组成。 一个复合命题所陈述的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完全取决于这个复合命题所包含的命题联结词。 复合命题的真假与其支命题的真假有关,与其命题联结词也有关。 复合命题的形式是由命题变项和真值联结词组成的表达式

逻辑导论(二)负命题负命题就是陈述某个命题不能成立的命题。负命题由支命题和命题联结词“并非”等构成。例如:并非今关是晴天。负命题的命题联结词是“并非”,用符号“”表示。除“并非”外,还有“并不是”、“...·是不成立的”、“…是假的”等否定词。负命题的形式是:并非pP负命题陈述它的支命题为假。其真值表为:-Pp+-+(三)联言命题联言命题陈述了几个命题都成立,陈述了几种事物情况都存在。联言命题由联言支和命题联结词“并且”等构成。例如:《刑法》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联言命题的命题联结词是“并且”,用符号“^”表示。除“并且”外,还有“而且”、“既又”、“但是”、“可是”、“却”等合取词。联言命题的形式是:p并且qpq联言命题陈述它的联言支都是真的。(四)选言命题选言命题陈述了几个命题中至少有一个命题成立,陈述了几种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选言命题由选言支和命题联结词“或者”等构成。例如:这起盗窃案的性质,或者为内盗,或者为外盗,或者为内外勾结。选言命题的命题联结词是“或者”,用符号“V”表示。除“或者”外,还有“至少有”、“...不可都假”等析取词。选言命题的形式是:p或者qpVq选言命题陈述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为真。(五)假言命题假言命题陈述了某一命题蕴涵另一命题。假言命题由支命题和命题联结词“如果则”等构成。例如:如果患了肺炎,就会发烧。假言命题的命题联结词是“如果…则”,用符号“→”表示。除“如果……则”外,还有“假如…………那么”、“只要…·就”、“一旦…就”、“若”、“则”等蕴涵词。假言命题的形式为:如果p则qp→q假言命题陈述前件蕴涵后件,陈述并非前件为真而后件为假。(六)等值命题等值命题陈述了两个命题同时成立或者同时不成立,陈述了两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或者同时不存在。等值命题由支命题和命题联结词“当且仅当”等构成。例如: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它能被2整除。等值命题的命题联结词是“当且仅当”,用符号“。→”表示。除“当且仅当”外,还有“当且仅当…才”等等值词。等值命题的形式为:p当且仅当qpq9
逻辑导论 9 (二)负命题 负命题就是陈述某个命题不能成立的命题。 负命题由支命题和命题联结词“并非”等构成。例如:并非今天是晴天。 负命题的命题联结词是“并非”,用符号“┑”表示。除“并非”外,还有“并不是”、“. 是不成立的”、“.是假的”等否定词。 负命题的形式是:并非 p ┑P 负命题陈述它的支命题为假。其真值表为: (三)联言命题 联言命题陈述了几个命题都成立,陈述了几种事物情况都存在。 联言命题由联言支和命题联结词“并且”等构成。例如:《刑法》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 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联言命题的命题联结词是“并且”,用符号“∧”表示。除“并且”外,还有“而且”、“既. 又”、“但是”、“可是”、“却”等合取词。 联言命题的形式是:p 并且 q p∧q 联言命题陈述它的联言支都是真的。 (四)选言命题 选言命题陈述了几个命题中至少有一个命题成立,陈述了几种事物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 在。 选言命题由选言支和命题联结词“或者”等构成。例如:这起盗窃案的性质,或者为内盗,或 者为外盗,或者为内外勾结。 选言命题的命题联结词是“或者”,用符号“∨”表示。除“或者”外,还有 “至少有”、 “.不可都假”等析取词。 选言命题的形式是:p 或者 q p∨q 选言命题陈述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为真。 (五)假言命题 假言命题陈述了某一命题蕴涵另一命题。 假言命题由支命题和命题联结词“如果.则”等构成。例如:如果患了肺炎,就会发烧。 假言命题的命题联结词是“如果.则”,用符号“→”表示。除“如果.则”外,还有“假 如.那么”、“只要.就”、“一旦.就”、“若”、“则”等蕴涵词。 假言命题的形式为:如果 p 则 q p→q 假言命题陈述前件蕴涵后件,陈述并非前件为真而后件为假。 (六)等值命题 等值命题陈述了两个命题同时成立或者同时不成立,陈述了两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或者同时不 存在。 等值命题由支命题和命题联结词“当且仅当”等构成。例如: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它能被 2 整除。 等值命题的命题联结词是“当且仅当”,用符号“←→”表示。除“当且仅当”外,还有“当 且仅当.才”等等值词。 等值命题的形式为:p 当且仅当 q p←→q p ┑P + - - +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等值命题陈述前件和后件同真或同假,陈述前件和后件的真假情况是相同的。(七)多重复合命题多重复合命题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命题联结词。1.排斥选言命题排斥选言命题陈述其选言支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的。例如: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排选言命题的命题联结词是“要么………·要么”,此外还有“不是就是”,有时也可用“或者………或者”充当。排斥选言命题的形式是:要么p,要么9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陈述了某一命题的存在是另一命题存在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是由支命题和命题联结词“只有…..才”等构成。例如:只有水分充足,种子才会发芽。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命题联结词是“只有…才”,此外还有“除非才”、“仅当才”。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形式为:只有p才qq必要条件假言命题陈述前件为假时后件为假,陈述并非前件假而后件真。复合命题真值表:要么p要7 ppAqpVqpOp-qp-q么979+++++++-+X++.-++++--++x第二节复合命题的重言等值式、复合命题公式的分类(一)重言式重言式亦称为永真式。(二)矛盾式矛盾式亦称为永假式。(三)协调式协调式亦称为可真可假的公式。二、常用的重言等值式)-(二)Vq-q(三)p-(p-q)(四)(p-q)→(p-→q)^(qp)(五)(p-q)→(pq)(q)10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0 等值命题陈述前件和后件同真或同假,陈述前件和后件的真假情况是相同的。 (七)多重复合命题 多重复合命题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命题联结词。 1.排斥选言命题 排斥选言命题陈述其选言支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的。例如: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 东风。 排斥选言命题的命题联结词是“要么.要么”,此外还有“不是.就是”,有时也可用“或 者.或者”充当。 排斥选言命题的形式是:要么 p,要么 q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陈述了某一命题的存在是另一命题存在的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是由支命题和命题联结词“只有.才”等构成。例如:只有水分充足,种 子才会发芽。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命题联结词是“只有.才”,此外还有“除非.才”、“仅当.才”。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形式为:只有 p 才 q ┑p →┑q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陈述前件为假时后件为假,陈述并非前件假而后件真。 复合命题真值表: p q p∧q p∨q 要么 p 要 么 q p→q ┑ p → ┑q p←→q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复合命题的重言等值式 一、复合命题公式的分类 (一)重言式 重言式亦称为永真式。 (二)矛盾式 矛盾式亦称为永假式。 (三)协调式 协调式亦称为可真可假的公式。 二、常用的重言等值式 (一)p→q←→┑q→┑p (二)p∨q←→┑p→q (三)p∧q←→┑(p →┑q) (四)(p←→q)←→(p→q)∧(q→p) (五)(p←→q)←→(p∧q)∨(┑p ∧┑q)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论证与反驳.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类比推理与假说.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归纳推理.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演绎推理(二).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演绎推理(一).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判断(二).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判断(一).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概念.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多项选择题(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双项选择题(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单项选择题(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逻辑学模拟试题二(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逻辑学模拟试题三(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逻辑学模拟试题一(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逻辑学模拟试卷四(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逻辑学模拟试卷六(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逻辑学模拟试卷八(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逻辑学模拟试卷五(含答案).doc
- 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共三十五门).pdf
- 中国政法大学:2012版人文学院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共十五门).pdf
- 《国学与人生》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四单元,十六课).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