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人生》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四单元,十六课)

《国学与人生》课程教案第一单元修身(第1-7周)第一课自省(第1周)本单元共选录十三章。首章孔子勉人修德、讲学、徒义、改过,为全类纲领。第二章曾子自述省身之大端,第三章孔子戒人勿特才而骄,皆修德之要项。第四章子夏论为学首重人伦,第五章之法贤自省,亦属讲学、修德之内容。至于第六章之“见其过而自讼”,第七章论“君子之过”,第八章论“小人之过”,第九章之“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则由自省其过,而勇于改过,以期于不贰过,皆属改过、徒义之事。第十章之“患所以立”、“求为可知”,与第十一章之“病无能爲”、“不病人之不己知”,第十二章之“不患人之不己知”,义理可以互相阐发;第十三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为孔子勉人及时进德修业,以期名扬于世之论,适足收束本类各章。(-)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七·三)【章旨】孔子以不能修德、讲学、徒义、改过四事为忧,并借此勉人。【注释】1、之:句中助词,无意义。下句的“之”同。2、修:治也,修养之意。3、讲:讲习、讲求。4、闻义不能徒:是说听到善行义举不能迁徒。【译文】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哩!【析论】
《国学与人生》课程教案 第一单元 修身(第 1-7 周) 第一课 自省(第 1 周) 本单元共选录十三章。首章孔子勉人修德、讲学、徙义、改过,为全类纲领。第二章 曾子自述省身之大端,第三章孔子戒人勿恃才而骄吝,皆修德之要项。第四章子夏论为学 首重人伦,第五章之法贤自省,亦属讲学、修德之内容。至于第六章之“见其过而自 讼”,第七章论“君子之过”,第八章论“小人之过”,第九章之“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则由自省其过,而勇于改过,以期于不贰过,皆属改过、徙义之事。第十章之“患所以 立”、“求为可知”,与第十一章之“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第十二章之“不患人 之不己知”,义理可以互相阐发;第十三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为孔子勉人及时进 德修业,以期名扬于世之论,适足收束本类各章。 (一)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七·三) 【章旨】 孔子以不能修德、讲学、徙义、改过四事为忧,并借此勉人。 【注释】 1、之:句中助词,无意义。下句的“之”同。 2、修:治也,修养之意。 3、讲:讲习、讲求。 4、闻义不能徙:是说听到善行义举不能迁徙。 【译文】 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 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哩!” 【析论】

人生在世,难免有远虑和近忧,但一个人所忧者,如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那么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怨天尤人,甚至灰心丧志。反之,所忧者自己有能力去改善,那么只要奋发图强,射行实践,效果必然可以预期。孔子所举四事:修德、讲学、徒义、改过,都是人人能自勉,亦应努力去做的。他所忧的,不是个人处境之穷达顺逆,而是有关修德讲学之事。因道德不加以修养,人格必然日加卑劣,也就有为恶的可能;学如不讲求,必不能精,则难于融会贯通,长进不大,孔子于此勉人要力求内在学问道德的修养。而闻义不能迁善,见义不能勇为;知道自己有不善,而不能勇于改过,这是孔子所忧之事,这也是勉人于外在的行为上要能徒义、迁善。如果不能做到徒义、迁善,当然也就谈不上修德,而讲学亦无用。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成为一位君子。(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第一·四)【章旨】曾子自述每日省身慎行之事。【注释】1、吾日三省吾身:是说我每天拿三件事来省察自己。省,音xing,省察、反省。身,指“自己”而言。2、为人谋而不忠乎:是说替人家谋划事情,还有不尽心的地方吗?为:音Wé1,替,代。忠,竭尽自己心力。3、信:诚实信用。4、传不习乎:传(chuan):动词作名词用,老师的传授。老师传授的课业,有不曾用心学习的地方吗?【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析论】曾子每天都拿三件事情来检讨反省自己,这三件事是:替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实诚愿?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是否确实温习?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随时不忘检讨自己的营业方式、盈亏情形。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不忘计较蝇头小利、财产又增加多少?在进德修业上,其实也是有盈亏可以算的。品德学问增进了,便是盈,盈了便可以鼓舞自己精益求精,以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品德
人生在世,难免有远虑和近忧,但一个人所忧者,如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那么不仅于事 无补,反而容易怨天尤人,甚至灰心丧志。反之,所忧者自己有能力去改善,那么只要奋 发图强,躬行实践,效果必然可以预期。 孔子所举四事:修德、讲学、徙义、改过,都是人人能自勉,亦应努力去做的。他所忧 的,不是个人处境之穷达顺逆,而是有关修德讲学之事。因道德不加以修养,人格必然日 加卑劣,也就有为恶的可能;学如不讲求,必不能精,则难于融会贯通,长进不大,孔子 于此勉人要力求内在学问道德的修养。而闻义不能迁善,见义不能勇为;知道自己有不 善,而不能勇于改过,这是孔子所忧之事,这也是勉人于外在的行为上要能徙义、迁善。 如果不能做到徙义、迁善,当然也就谈不上修德,而讲学亦无用。只有内、外兼修,才能 成为一位君子。 (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an)不习乎?” (《学而》第一·四) 【章旨】 曾子自述每日省身慎行之事。 【注释】 1、吾日三省吾身:是说我每天拿三件事来省察自己。省,音xǐnɡ,省察、反省。身, 指“自己”而言。 2、为人谋而不忠乎:是说替人家谋划事情,还有不尽心的地方吗?为:音wèi,替, 代。忠,竭尽自己心力。 3、信:诚实信用。 4、传不习乎:传(chuan):动词作名词用,老师的传授。老师传授的课业,有不曾用心 学习的地方吗?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 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析论】 曾子每天都拿三件事情来检讨反省自己,这三件事是:替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与朋 友交往是否信实诚恳?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是否确实温习?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随时不忘检讨自己的营业方式、盈亏情形。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 也常常不忘计较蝇头小利、财产又增加多少?在进德修业上,其实也是有盈亏可以算的。 品德学问增进了,便是盈,盈了便可以鼓舞自己精益求精,以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品德

学问退步了,便是亏,亏了就要警惕自己,切实检讨反省,以避免重蹈覆辙。如能保持这种逐日审察改进的态度,日子久了,自然可以累积相当的成果,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曾子每日三省吾身,不仅表现出他的人文素养,也可看出他克己复礼的精神,一步也不放松,紧紧守住义理之要,这也是我们所能自主的,不是别人强使之才能做到的,值得人们自勉。(三)子日:“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客,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第八一一)【章旨】孔子戒人勿特才而骄羚客。【注释】1、才之美:谓智能才艺之美。2、骄且各:骄夸大又部陋各膏。【译文】孔子说“假如才能的美妙真比得上周公,只要骄傲而各音,别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析论】根据《韩诗外传》所载,周公代成王摄政七年,制礼作乐,功劳很大,后来,成王以鲁国封其子伯禽,周公深深以骄各诚子伯禽,要他谨守恭俭谦卑之德。可见做领袖的人,并不是以钱财、权力来服人的,而是以谦德,使人信服。周公如此的多才多艺,尚能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以求贤才,因他能虚怀若谷,所以获得众人的赞美认同。如果他既骄且各,则一切的才艺,都将没不见。王阳明先生教海学生,亦切戒骄傲。臂如身为长官的人,在会议席上,只要有人开口建言,他就说:“我早已知道啦!"这种心高气傲的态度,足以拒人于千里之外。久之,损失的将是自己。能够克己复礼,便能不骄;能抱仁者之心,推己及人,便能不各。周公说“不骄不各,时乃无敌。”(待人不骄傲,对财货不怪各,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周书窘》篇)即是此意。不已傲物,不怪财货,如此便能容人容物,建立功业。孔子反其语,以为才骄客者说法,实在有其深意。千言万语,总是不离要我们从仁爱之心树立根本。(四)子夏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一七)【章旨】
学问退步了,便是亏,亏了就要警惕自己,切实检讨反省,以避免重蹈覆辙。如能保持这 种逐日审察改进的态度,日子久了,自然可以累积相当的成果,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曾子每日三省吾身,不仅表现出他的人文素养,也可看出他克己复礼的精神,一步也不放 松,紧紧守住义理之要,这也是我们所能自主的,不是别人强使之才能做到的,值得人们 自勉。 (三)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第八·一一) 【章旨】 孔子戒人勿恃才而骄矜鄙吝。 【注释】 1、才之美:谓智能才艺之美。 2、骄且吝:骄矜夸大又鄙陋吝啬。 【译文】 孔子说“假如才能的美妙真比得上周公,只要骄傲而吝啬,别的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 了。” 【析论】 根据《韩诗外传》所载,周公代成王摄政七年,制礼作乐,功劳很大,后来,成王以鲁国 封其子伯禽,周公深深以骄吝诫子伯禽,要他谨守恭俭谦卑之德。可见做领袖的人,并不 是以钱财、权力来服人的,而是以谦德,使人信服。 周公如此的多才多艺,尚能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以求贤才,因他能虚怀若谷,所以 获得众人的赞美认同。如果他既骄且吝,则一切的才艺,都将淹没不见。王阳明先生教诲 学生,亦切戒骄傲。譬如身为长官的人,在会议席上,只要有人开口建言,他就说:"我 早已知道啦!"这种心高气傲的态度,足以拒人于千里之外。久之,损失的将是自己。 能够克己复礼,便能不骄;能抱仁者之心,推己及人,便能不吝。周公说"不骄不吝,时 乃无敌。"(待人不骄傲,对财货不悭吝,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周书·寤儆》篇)即 是此意。不矜己傲物,不悭吝财货,如此便能容人容物,建立功业。孔子反其语,以为恃 才骄吝者说法,实在有其深意。千言万语,总是不离要我们从仁爱之心树立根本。 (四)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一·七) 【章旨】

子夏教人为学从实践人伦之道入手。【注释】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2、贤贤易色:是说用尊敬贤人的心来替换爱好美色的心。贤贤,上一“贤”字作动词尊重之意;下一“贤”字作名词,指贤德之人。易,替换。色,指女色而言。3、致其身:谓献身为国,不顾生命的危险。致,奉献、委弃、献纳。【译文】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参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析论】子夏的观念中,认为为学的根本自的在实践伦理道德。他认为“学”之大要是:用尊敬贤人之心来替换爱好美色之心: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为君主效力能尽忠献身;与朋友交往,说话诚愿负责。能实践这些做人道理的,虽然说没有进过学,而我一定要说他已经学过了。这段话反映孔门施教中关于人格理想的一个重点是:克制自己本能的欲望,而能尽孝、尽忠、尽信,知识多少并不重要。当然孔门之学,并非轻视知识,而是德行为本,知识为末,以本贯末,以道德统知识,融学问于生命中,此一为学的本质并不同于一般的经验知识,这是需加以分辨清楚的。能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竭其力、事君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人,必是能时常反省、不断克己复礼的人。孔门之学,既以成就德行为自的,所以能真正做到以上各点,其人虽未曾学,但其实其"学"已成矣。子夏这番话正凸显了学是以成德为终极目标之义。拿本章和《论语》中孔子论为学的篇章相比较,可以知道子夏是深得孔子真传的人。(五)子日:“见贤思齐爲;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第四一七)【章旨】孔子勉人效法贤者,及自我反省。【注释】1、见贤思齐:看到贤者就想跟他一样。2、内自省:内心自我省察,恐己亦有是恶
子夏教人为学从实践人伦之道入手。 【注释】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2、贤贤易色:是说用尊敬贤人的心来替换爱好美色的心。贤贤,上一“贤”字作动词, 尊重之意;下一“贤”字作名词,指贤德之人。易,替换。色,指女色而言。 3、致其身:谓献身为国,不顾生命的危险。致,奉献、委弃、献纳。 【译文】 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 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有学习 过,我一定说他学习 过了。” 【析论】 子夏的观念中,认为为学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伦理道德。他认为“学”之大要是:用尊敬贤 人之心来替换爱好美色之心;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为君主效力能尽忠献身;与朋友交 往,说话诚恳负责。能实践这些做人道理的,虽然说没有进过学,而我一定要说他已经学 过了。 这段话反映孔门施教中关于人格理想的一个重点是:克制自己本能的欲望,而能尽孝、尽 忠、尽信,知识多少并不重要。当然孔门之学,并非轻视知识,而是德行为本,知识为 末,以本贯末,以道德统知识,融学问于生命中,此一为学的本质并不同于一般的经验知 识,这是需加以分辨清楚的。能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竭其力、事君致其身、与朋友交言 而有信的人,必是能时常反省、不断克己复礼的人。孔门之学,既以成就德行为目的,所 以能真正做到以上各点,其人虽未曾学,但其实其"学"已成矣。子夏这番话正凸显了学是 以成德为终极目标之义。 拿本章和《论语》中孔子论为学的篇章相比较,可以知道子夏是深得孔子真传的人。 (五)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第四·一七) 【章旨】 孔子勉人效法贤者,及自我反省。 【注释】 1、见贤思齐:看到贤者就想跟他一样。 2、内自省:内心自我省察,恐己亦有是恶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析论】一个人一生之中做人做事都圆满周至,绝对没有任何错误、过失,具有修养的最高境界非常的困难。所以在孔门中并不希求人根本不犯错,而是要人从检点过失中学习长进。因此孔子在《论语》中屡屡勉人要勇于改过,如过而不改,是谓过”(有过失而不悔改,这叫作真正的过失)(《卫灵公》篇)、“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学而》篇)。当然,人不必要亲自历经一切过失,方能成己达德。人除了可以深切反省自己的过失外,也可以借重别人的经验来从事反省,所以见贤要思齐,见不贤要内自省,以避免自己亦有是恶。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效法;他们的缺点就作为反省改正的借镜。)(《述而》篇)正是此意。本章深刻说明了孔子教人见贤与不贤,皆可使人反省学习。本来改过迁善,也可借助朋友的规劝诱导,发觉自己的过错,但人总习惯于听好话,对于别人的指责,却多半听不进去。所以假借外力发觉自己的过失,不如靠自己。能“自讼”,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那么便可像颜渊“不贰过”,像子路“闻过则喜”,走向良善的道路。(六)子日:“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治长》第五·二七))【章旨】孔子感叹世人有过失而不能自责。【注释】1、已矣乎:算了吧!指孔子恐其再也见不到“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人而叹息。已,止也。2、内自讼:内心自我名责。讼,名责、忏悔,检讨之意。【译文】“算了吧!我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便自我责备的哩。【析论】
【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 类似的毛病。)” 【析论】 一个人一生之中做人做事都圆满周至,绝对没有任何错误、过失,具有修养的最高境界, 非常的困难。所以在孔门中并不希求人根本不犯错,而是要人从检点过失中学习长进。因 此孔子在《论语》中屡屡勉人要勇于改过,如"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失而不悔改, 这叫作真正的过失)(《卫灵公》篇)、"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学 而》篇)。 当然,人不必要亲自历经一切过失,方能成己达德。人除了可以深切反省自己的过失外, 也可以借重别人的经验来从事反省,所以见贤要思齐,见不贤要内自省,以避免自己亦有 是恶。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同 行,其中必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效法;他们的缺点就作为反省改正的 借镜。)(《述而》篇)正是此意。本章深刻说明了孔子教人见贤与不贤,皆可使人反省学 习。 本来改过迁善,也可借助朋友的规劝诱导,发觉自己的过错,但人总习惯于听好话,对于 别人的指责,却多半听不进去。所以假借外力发觉自己的过失,不如靠自己。能“自 讼”,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那么便可像颜渊“不贰过”,像子路“闻过则喜”,走向良善 的道路。 (六)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第五·二七)) 【章旨】 孔子感叹世人有过失而不能自责。 【注释】 1、已矣乎:算了吧!指孔子恐其再也见不到“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人而叹息。已,止 也。 2、内自讼:内心自我咎责。讼,咎责、忏悔,检讨之意。 【译文】 “算了吧!我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便自我责备的哩。” 【析论】

孔子因为尚未见过能发觉自己已的过失,而内心自我责备的人,所以发出“已矣乎”的感叹。“已矣乎”这三字是表示没有希望的叹息语气,而“吾未见”则有强调的意味,足见孔子对于“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重视。孔子这番话看似说得太重些,实则不然,是我们平时把过错看得太轻了。从孔子这一番感慨,可知当时可能充满了有过错却不认错的不好现象。人能自见其过,很不容易;见其过而内自讼,更不容易。如能见其过而内自讼,则可以省察自己,改正过错,日有进境。但人性之常,有了过错,为了颜面,不是加以强辩,便是设法找借口,原谅自己,归罪他人,以减轻自己的各庆。殊不知如此一来,过错愈犯愈多,变成习性时,那么要改也就不容易了。(七)子贡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爲: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第一九·二一)【章旨】子贡赞许君子勇于改过。【注释】1、食通“蚀”,指日月亏蚀。2、更:改也。【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好比日蚀月蚀: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看得见;更改的时候,每个人都仰望着。【析论】孔子的学生颜回不贰过,过而能改,因此备受世人称道。孔子教人谨言慎行,但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也不免会有犯过的时候,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勇于承担,勇于改正本章说明了在位的君子处理过失的光明态度。当他犯过,他不会文过饰非,他会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对于别人善意的批评,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愿意诚心去检讨自己犯错的原因。因有决心改过,故不必惧人知其过。而当他真改过了,其人格也将因此次犯过的教训更为成熟。犹如日食、月食时,人们都看得见,也都仰望它恢复光明,所以能改过,不但不会降低威信,还会更加受人敬重。心术不正的小人,就不是这样了。他顾虑这、顾虑那,既担心丢失面子,又怕失去威信,所以面对自己的错误,总是抵赖闪躲,不惜作假掩饰过错,或谜过他人,甚而嫁祸他人
孔子因为尚未见过能发觉自己的过失,而内心自我责备的人,所以发出“已矣乎”的感 叹。“已矣乎”这三字是表示没有希望的叹息语气,而“吾未见”则有强调的意味,足见 孔子对于“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重视。孔子这番话看似说得太重些,实则不然,是我们 平时把过错看得太轻了。从孔子这一番感慨,可知当时可能充满了有过错却不认错的不好 现象。 人能自见其过,很不容易;见其过而内自讼,更不容易。如能见其过而内自讼,则可以省 察自己,改正过错,日有进境。但人性之常,有了过错,为了颜面,不是加以强辩,便是 设法找借口,原谅自己,归罪他人,以减轻自己的咎戾。殊不知如此一来,过错愈犯愈 多,变成习性时,那么要改也就不容易了。 (七)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第 一九·二一) 【章旨】 子贡赞许君子勇于改过。 【注释】 1、食通“蚀”,指日月亏蚀。 2、更:改也。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好比日蚀月蚀: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看得见;更改的时候,每个 人都仰望着。” 【析论】 孔子的学生颜回不贰过,过而能改,因此备受世人称道。孔子教人谨言慎行,但一个有高 尚品德的人,也不免会有犯过的时候,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勇于承担,勇于改正。 本章说明了在位的君子处理过失的光明态度。当他犯过,他不会文过饰非,他会勇于面对 自己的过失,对于别人善意的批评,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愿意诚心去检讨自己犯错的原 因。因有决心改过,故不必惧人知其过。而当他真改过了,其人格也将因此次犯过的教训 更为成熟。犹如日食、月食时,人们都看得见,也都仰望它恢复光明,所以能改过,不但 不会降低威信,还会更加受人敬重。 心术不正的小人,就不是这样了。他顾虑这、顾虑那,既担心丢失面子,又怕失去威信, 所以面对自己的错误,总是抵赖闪躲,不惜作假掩饰过错,或诿过他人,甚而嫁祸他人

一错再错。因不肯勇敢面对现实,承认错误,更不愿坦诚正视现实,改正过错,因而人们对他也就不是仰望的态度,而是夷的神色了。所以心地光明磊落、肯修养道德的君子,不必担心犯过,也不必担心别人看见自己的过错。知过而又能改,那才算是真正的君子。(八)子夏日:“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第一九八)【章旨】子夏指责小人文过饰非,勉人应力行君子之道。【注释】文:音wen,掩饰。【译文】子夏说:“小人对于错误一定加以掩饰。【析论】《雍也》篇曾记载孔子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孟子公孙丑》也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子路,人家告诉他有过失,他就很高兴。)这说明了即使贤如颜回、子路,仍会犯过错,但他们知过能改。本来谁能无过,过而能改,也就善莫大爲。问题是一般人是否能如此坦诚、勇敢去承认错误,并且勇于改正错误呢?事实上,为了面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勇于面对过错的。这也难怪子夏要指责小人有过不改,反而加以掩饰的现象。(九)子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第一五·三十)【章旨】孔子勉人改过。【注释】是:此也,指“过而不改。【译文】孔子说:“有错误而不改正,那个错误便真叫做错误了。【析论】
一错再错。因不肯勇敢面对现实,承认错误,更不愿坦诚正视现实,改正过错,因而人们 对他也就不是仰望的态度,而是鄙夷的神色了。 所以心地光明磊落、肯修养道德的君子,不必担心犯过,也不必担心别人看见自己的过 错。知过而又能改,那才算是真正的君子。 (八)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第一九·八) 【章旨】 子夏指责小人文过饰非,勉人应力行君子之道。 【注释】 文:音wèn,掩饰。 【译文】 子夏说:“小人对于错误一定加以掩饰。” 【析论】 《雍也》篇曾记载孔子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孟子·公孙丑》也说:“子路,人告之 以有过,则喜。”(子路,人家告诉他有过失,他就很高兴。)这说明了即使贤如颜回、子 路,仍会犯过错,但他们知过能改。本来谁能无过,过而能改,也就善莫大焉。问题是一 般人是否能如此坦诚、勇敢去承认错误,并且勇于改正错误呢?事实上,为了面子,并不 是每个人都能这样勇于面对过错的。这也难怪子夏要指责小人有过不改,反而加以掩饰的 现象。 (九)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第一五·三十) 【章旨】 孔子勉人改过。 【注释】 是:此也,指“过而不改”。 【译文】 孔子说:“有错误而不改正,那个错误便真叫做错误了。” 【析论】

在孔门中,是不强求人无过的。孔子在本章更明确点出过不足畏,而“不改”本身才是过失,他所要求于人的,只是改过。犯错不改,反而找理由掩饰,过错总是存在的。犯错之后,如不能断然改过,便会对所犯过错,千方百计去抵赖、否认,不惜做假证据,找假证人来强调自己的清白;如果事实俱在,不能狡赖,就只好过他人,或搬出万般理由来证明自己为情势所逼,不得不然;或干脆嫁祸他人,推得一干二净,甚至颠黑为白强词夺理。因而过错愈积愈重,积重而难返。孔子这两句话,真值得我们系心头,时刻反省。(+)子日:“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第四一四)【章旨】孔子勉人充实自己,不必忧愁无人知己及谋不到职位。【注释】1、不患无位:人不要忧愁没有职位。2、患所以立:忧愁没有足以和职位相称的才德。所以立,指所以立于其位的才德。3、莫己知:即“莫知己”的倒装句法,谓没有人知道自己。4、可知:谓自己有可为人知的真才实学。【译文】孔子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析论】孔子有好几则言论,教人不必忧愁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德,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一思想在《论语》中曾反复提到,虽然各处之论述,侧重各有不同,但中心思想却是一致的,都是说明一个有修养的人应反求诸己,不应苛求、奢求别人。孔子教人不要一味追求名位,不要妄想不劳而获,要忧虑的是自己以何种才德立于此职位上。换言之,无非教人充实自我才学,实至以后,名自来归。反之,名实不副,无才无德,纵然求得高职高位,也难胜任,“有位”也会成为“无位”,空欢喜一场罢了!犹“滥竿充数”的南郭先生,迟早总会感到羞愧不已,而悄悄地自己溜走。此一严于责己、尽其在我的律己态度,在今天尤值得人们去深思和学习
在孔门中,是不强求人无过的。孔子在本章更明确点出过不足畏,而“不改”本身才是过 失,他所要求于人的,只是改过。犯错不改,反而找理由掩饰,过错总是存在的。 犯错之后,如不能断然改过,便会对所犯过错,千方百计去抵赖、否认,不惜做假证据、 找假证人来强调自己的清白;如果事实俱在,不能狡赖,就只好诿过他人,或搬出万般理 由来证明自己为情势所逼,不得不然;或干脆嫁祸他人,推得一干二净,甚至颠黑为白, 强词夺理。因而过错愈积愈重,积重而难返。 孔子这两句话,真值得我们萦系心头,时刻反省。 (十)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第四·一四) 【章旨】 孔子勉人充实自己,不必忧愁无人知己及谋不到职位。 【注释】 1、不患无位:人不要忧愁没有职位。 2、患所以立:忧愁没有足以和职位相称的才德。所以立,指所以立于其位的才德。 3、莫己知:即“莫知己”的倒装句法,谓没有人知道自己。 4、可知:谓自己有可为人知的真才实学。 【译文】 孔子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 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 【析论】 孔子有好几则言论,教人不必忧愁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德,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一 部分,这一思想在《论语》中曾反复提到,虽然各处之论述,侧重各有不同,但中心思想 却是一致的,都是说明一个有修养的人应反求诸己,不应苛求、奢求别人。 孔子教人不要一味追求名位,不要妄想不劳而获,要忧虑的是自己以何种才德立于此职位 上。换言之,无非教人充实自我才学,实至以后,名自来归。反之,名实不副,无才无 德,纵然求得高职高位,也难胜任,“有位”也会成为“无位”,空欢喜一场罢了!犹“滥 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迟早总会感到羞愧不已,而悄悄地自己溜走。 此一严于责己、尽其在我的律己态度,在今天尤值得人们去深思和学习

(+一)子日:“君子病无能爲,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第一五·一九)【章旨】孔子言君子学以为己,不忧愁别人不知,勉人努力进德修业。【注释】1、病:忧虑。2、人之不己知:即“人不知己”,谓他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德。之,句中助词,无义。【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愧自己没有能力,不怨恨别人不知道自己。【析论】此章大意是说有修养的人在意的是自己没有能力,而不在乎别人不理解、不知道自己。这是孔子很强调的观念。在孔子看来,人之所以应当力学励行,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格,与他人的知否本不相干。所以君子以“无能”为病,恨自己无能、不长进,不会去计较旁人是否知道自己。(十二)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第一一六)。【章旨】孔子教人不当强求人知,而应当力求知人。【注释】患:忧愁、忧虑。【译文】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析论】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要担忧别人不知道自己,而该忧虑的是你不知道别人。吾人为学做人,人之知不知己原于己无损,毋需以此为患,但一般人多半反其道而行,总是只考虑到自己,而担忧人家不知道自己。其实,如果能凡事不那么自我本位的话,我们自能知人,亦能为人所知。臂如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日渐疏离,邻居间甚至形同陌路。如果我们能先肯定对方,主动向对方招
(十一)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第一五·一九) 【章旨】 孔子言君子学以为己,不忧愁别人不知,勉人努力进德修业。 【注释】 1、病:忧虑。 2、人之不己知:即“人不知己”,谓他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德。之,句中助词,无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惭愧自己没有能力,不怨恨别人不知道自己。” 【析论】 此章大意是说有修养的人在意的是自己没有能力,而不在乎别人不理解、不知道自 己。这是孔子很强调的观念。在孔子看来,人之所以应当力学励行,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 人格,与他人的知否本不相干。所以君子以“无能”为病,恨自己无能、不长进,不会去 计较旁人是否知道自己。 (十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第一·一六)。 【章旨】 孔子教人不当强求人知,而应当力求知人。 【注释】 患:忧愁、忧虑。 【译文】 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析论】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要担忧别人不知道自己,而该忧虑的 是你不知道别人。吾人为学做人,人之知不知己原于己无损,毋需以此为患,但一般人多 半反其道而行,总是只考虑到自己,而担忧人家不知道自己。 其实,如果能凡事不那么自我本位的话,我们自能知人,亦能为人所知。譬如现代社 会,人际关系日渐疏离,邻居间甚至形同陌路。如果我们能先肯定对方,主动向对方招

呼,通常也会得到回应,如此相互认可的关系便能建立。如身为主管者,更要忧虑对属下的不了解,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己不知人,则于人之贤者不能亲之用之;人之不贤者,不能远之退之,所失甚巨,故当患。”(自己不知道别人,对于贤能的人就不能亲近他、任用他;对于不贤能的人,不能疏远他,(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屏退他,这种损失很重大,所以应当担忧是不是知道别人。)孔子又曾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篇)勉人充实自己,不要忧虑人家不知道自己,而应该要求自己具有可为人家知道(赏识)的才德。可与此章相对照,引人深思。生命如能自我充实,自然能显现出光辉,照射、温暖别人,影响别人,久而久之,自然近者闻风,远者也会向往,所以不必去忧虑别人不知自己。青少年在学校中的学习阶段,是人生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应该认真、努力充实自己,至于别人是否了解我、肯定我,那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此生活,生命中便能有真正的喜悦与快乐。(十三)子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第一五·一九)【章旨】孔子勉人及时进德修业,以期名扬于世。【注释]1、疾:忧虑。2、没世:离开人世。没,音mo,终了、结束。3、称:称道、称扬。【译文】孔子说:“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析论】俗语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又说:“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一副皮囊使用不满百岁,但是声名却可以流传千古。有才德的君子怕的是生前无人称扬,死后亦无人称道,所以“疾没世而名不称爲”的“名”,并非指浮名虚誉,而是指真正为人民立德、立功、立言,做出非凡贡献,为人所票敬怀念的善名实誉。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爲,斯亦不足畏也已。”(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一些建树声望,那他也就没有可敬畏的了。)(《子罕》篇)君子在有生之年,即应努力追求能为世世代代传颂的美名,而不是遭人唾弃辱骂的恶名。正因疾没世而名不称,所以君子能勤勤愿愿、就蜕业业,修养品德,孜孜为善,谨言慎行,将一己所能发挥到极致,以求万世芳名
呼,通常也会得到回应,如此相互认可的关系便能建立。如身为主管者,更要忧虑对属下 的不了解,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己不知人,则于人之贤者不能亲之用之;人之不贤 者,不能远之退之,所失甚巨,故当患。”(自己不知道别人,对于贤能的人就不能亲近 他、任用他;对于不贤能的人,不能疏远他,(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屏退他,这种损失很 重大,所以应当担忧是不是知道别人。) 孔子又曾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篇)勉人充实自己,不要忧虑人 家不知道自己,而应该要求自己具有可为人家知道(赏识)的才德。可与此章相对照,引 人深思。生命如能自我充实,自然能显现出光辉,照射、温暖别人,影响别人,久而久 之,自然近者闻风,远者也会向往,所以不必去忧虑别人不知自己。青少年在学校中的学 习阶段,是人生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应该认真、努力充实自己,至于别 人是否了解我、肯定我,那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此生活,生命中便能有真正的喜悦与快 乐。 (十三)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第一五·一九) 【章旨】 孔子勉人及时进德修业,以期名扬于世。 【注释】 1、疾:忧虑。 2、没世:离开人世。没,音 mò,终了、结束。 3、称:称道、称扬。 【译文】 孔子说:“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析论】 俗语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又说:“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一副皮囊使用不满百 岁,但是声名却可以流传千古。有才德的君子怕的是生前无人称扬,死后亦无人称道,所 以“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名”,并非指浮名虚誉,而是指真正为人民立德、立功、立 言,做出非凡贡献,为人所崇敬怀念的善名实誉。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 不足畏也已。”(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一些建树声望,那他也就没有可敬畏的 了。)(《子罕》篇)君子在有生之年,即应努力追求能为世世代代传颂的美名,而不是遭 人唾弃辱骂的恶名。 正因疾没世而名不称,所以君子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修养品德,孜孜为善,谨言慎 行,将一己所能发挥到极致,以求万世芳名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政法大学:2012版人文学院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共十五门).pdf
- 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共三十五门).pdf
- 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共二十七门).pdf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论证与反驳.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类比推理与假说.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归纳推理.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演绎推理(二).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演绎推理(一).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判断(二).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判断(一).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概念.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多项选择题(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双项选择题(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单项选择题(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逻辑学模拟试题二(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逻辑学模拟试题三(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逻辑学模拟试题一(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逻辑学模拟试卷四(含答案).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