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2012版人文学院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共十五门)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教学大纲编写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教学大纲 编写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目录前言一、课程简介4二、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方法第一讲厂原典介绍一、本讲教学目的二、本讲课时分配。E三、本讲教学内容.2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7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T第二讲《尚书》(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二、本讲课时分配,三、本讲教学内容..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六、延伸与思考间题8第三讲《周易》经传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8二、本讲课时分配d三、本讲教学内容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8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六、延伸与思考问题第四讲《论语》(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二、本讲课时分配.9三、本讲教学内容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0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0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0第五讲《老子》(选)研读、11一、本讲教学目的.11二、本讲课时分配...11三、本讲教学内容11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2..12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21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 1 目 录 前 言.4 一、课程简介.4 二、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4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方法.4 第一讲 原典介绍.5 一、本讲教学目的.5 二、本讲课时分配.5 三、本讲教学内容.5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5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5 第二讲 《尚书》(选)研读.7 一、本讲教学目的.7 二、本讲课时分配.7 三、本讲教学内容.7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7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7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7 第三讲 《周易》经传选研读.8 一、本讲教学目的.8 二、本讲课时分配.8 三、本讲教学内容.8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8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8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8 第四讲 《论语》(选)研读.9 一、本讲教学目的.9 二、本讲课时分配.9 三、本讲教学内容.9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0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0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0 第五讲 《老子》(选)研读. 11 一、本讲教学目的. 11 二、本讲课时分配. 11 三、本讲教学内容. 11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2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2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2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3第六讲《孟子》(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13二、本讲课时分配..13三、本讲教学内容、13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4.14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4.15第七讲《庄子》(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15二、本讲课时分配,.15三、本讲教学内容.15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6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6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6第八讲《苟子》(选)研读.17一、本讲教学目的。.17二、本讲课时分配。.17三、本讲教学内容..17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7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7六、延伸与思考间题...17第九讲《礼记》(选)研读.18一、本讲教学目的,..18二、本讲课时分配,.18三、本讲教学内容..18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8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9..19六、延伸与思考问题第十讲.20《春秋繁露》(选)、《论六家要指》研读..20一、本讲教学目的二、本讲课时分配.20三、本讲教学内容.....20.20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1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六、延伸与思考间题....21..22第十一讲《周易略例》(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22二、本讲课时分配.22...22三、本讲教学内容..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2..22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22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3第十二讲《坛经》(选)研读2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 第六讲 《孟子》(选)研读.13 一、本讲教学目的.13 二、本讲课时分配.13 三、本讲教学内容.13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4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4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4 第七讲 《庄子》(选)研读.15 一、本讲教学目的.15 二、本讲课时分配.15 三、本讲教学内容.15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6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6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6 第八讲 《荀子》(选)研读.17 一、本讲教学目的.17 二、本讲课时分配.17 三、本讲教学内容.17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7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7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7 第九讲 《礼记》(选)研读.18 一、本讲教学目的.18 二、本讲课时分配.18 三、本讲教学内容.18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18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19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9 第十讲 《春秋繁露》(选)、《论六家要指》研读.20 一、本讲教学目的.20 二、本讲课时分配.20 三、本讲教学内容.20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0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21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1 第十一讲 《周易略例》(选)研读.22 一、本讲教学目的.22 二、本讲课时分配.22 三、本讲教学内容.22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2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22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2 第十二讲 《坛经》(选)研读.23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23一、本讲教学目的..23二、本讲课时分配、三、本讲教学内容...23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3..23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3第十三讲《原道》(选)、《复性书》(选)研读..24一、本讲教学目的,.24..24二、本讲课时分配、..24三、本讲教学内容..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4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24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4..25第十四讲《正蒙》(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25二、本讲课时分配.25..25三、本讲教学内容..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5.25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六、延伸与思考间题.26《四书集注》(选)、《朱子语类》(选)研读..27第十五讲一、本讲教学目的.27二、本讲课时分配..27三、本讲教学内容...27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7.27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8...29第十六讲《传习录》(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29..29二、本讲课时分配.三、本讲教学内容.29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9.29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30六、延伸与思考问题..31第十七讲《孟子字义疏证》(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31二、本讲课时分配、..31三、本讲教学内容.31..31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31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31六、延伸与思考问题,3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 3 一、本讲教学目的.23 二、本讲课时分配.23 三、本讲教学内容.23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3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23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3 第十三讲 《原道》(选)、《复性书》(选)研读.24 一、本讲教学目的.24 二、本讲课时分配.24 三、本讲教学内容.24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4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24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4 第十四讲 《正蒙》(选)研读.25 一、本讲教学目的.25 二、本讲课时分配.25 三、本讲教学内容.25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5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25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6 第十五讲 《四书集注》(选)、《朱子语类》(选)研读.27 一、本讲教学目的.27 二、本讲课时分配.27 三、本讲教学内容.27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7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27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28 第十六讲 《传习录》(选)研读.29 一、本讲教学目的.29 二、本讲课时分配.29 三、本讲教学内容.29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29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29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30 第十七讲 《孟子字义疏证》(选)研读.31 一、本讲教学目的.31 二、本讲课时分配.31 三、本讲教学内容.31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31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31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31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前言一、课程简介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哲学专业选修课。作为必修课《中国哲学史》的辅助课。在学习完《中国哲学史》后,以讨论课的形式,通过对原典有选择的系统阅读、讨论,加深学生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课程编号:授课对象:哲学专业本科生授课学时:36学时二、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使同学们在通过《中国哲学史》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原典的阅读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基本精神和思维方法,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阅读古代哲学文献的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方法《中国哲学史》课程从本科基础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36课时的总量规划教学内容,授课时间为一学期,每周2课时。基本教学方法为以课堂讨论为主,结合课堂导读、原典阅读。4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 前 言 一、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哲学专业选修课。作为必修课《中国哲学史》的辅助课。在学习完《中国 哲学史》后,以讨论课的形式,通过对原典有选择的系统阅读、讨论,加深学生对《中国哲学史》 的理解。 课程编号: 授课对象:哲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学时:36 学时 二、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使同学们在通过《中国哲学 史》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 通过原典的阅读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基本精神和思维方法,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阅读古代哲 学文献的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方法 《中国哲学史》课程从本科基础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 36 课时的总量规划教学内容,授 课时间为一学期,每周 2 课时。基本教学方法为以课堂讨论为主,结合课堂导读、原典阅读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第一讲原典介绍一、本讲教学目的介绍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主要原典、了解本课堂所选取的原典的篇名及选取依据,使学生对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原典有大致了解。二、本讲课时分配2学时三、本讲教学内容(一)介绍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主要经典(二)介绍本课堂所选取的经典(选读)《尚书》、《周易》、《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苟子》、《礼记》、《春秋繁露》、《论六家要指》、《周易略例》、《坛经》、《原道》、《复性书》、《正蒙》、《四书集注》、《朱子语类》、《传习录》、《孟子字义疏证》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尚书今古文注疏》,孙星衍撰,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论语正义》,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老子校释》,朱谦之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周易》,朱熹注,李剑雄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左传》,左丘明撰,杜预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礼记集解》,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苟子简释》,梁启雄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庄子集解》,王先谦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孝经译注》,胡平生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春秋繁露义证》,苏与撰,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史记》,司马迁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北京:中华书局1998影印本。《说文解字注》,许慎撰,段玉裁注,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版。《论衡校释》,黄晖撰,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愈撰,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柳宗元集》,柳宗元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二程遗书》,程颢、程颐撰,潘富恩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朱子语类》,黎靖德编,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王阳明全集》,王守仁著,吴光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张子正蒙注》,《船山全书》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5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 5 第一讲 原典介绍 一、本讲教学目的 介绍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主要原典、了解本课堂所选取的原典的篇名及选取依据,使学生对中 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原典有大致了解。 二、本讲课时分配 2 学时 三、本讲教学内容 (一)介绍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主要经典 (二)介绍本课堂所选取的经典(选读) 《尚书》、《周易》、《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礼记》、《春秋繁露》、《论六 家要指》、《周易略例》、《坛经》、《原道》、《复性书》、《正蒙》、《四书集注》、《朱子语类》、《传习录》、 《孟子字义疏证》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 《尚书今古文注疏》,孙星衍撰,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论语正义》,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老子校释》,朱谦之撰,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周易》,朱熹注,李剑雄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 《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左传》,左丘明撰,杜预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礼记集解》,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荀子简释》,梁启雄著,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庄子集解》,王先谦撰,北京: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孝经译注》,胡平生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1996 年版。 《春秋繁露义证》,苏与撰,钟哲点校,中华书局 1992 年版。 《史记》,司马迁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北京:中华书局 1998 影印本。 《说文解字注》,许慎撰,段玉裁注,上海:上海书店 1992 年版。 《论衡校释》,黄晖撰,北京: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愈撰,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柳宗元集》,柳宗元著,北京: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二程遗书》,程颢、程颐撰,潘富恩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朱子语类》,黎靖德编,长沙:岳麓书社 1997 年版。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撰,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王阳明全集》,王守仁著,吴光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张子正蒙注》,《船山全书》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 1992 年版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读通鉴论》《船山全书》第十册,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思问录》,王夫之撰;严寿激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习斋四存编》,颜元撰;陈居渊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六),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6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 《读通鉴论》《船山全书》第十册,长沙:岳麓书社 1992 年版。 《思问录》,王夫之撰;严寿澂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习斋四存编》,颜元撰;陈居渊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六),合肥:黄山书社 1995 年版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第二讲《尚书》(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选读《尚书》中的《尧典》、《舜典》、《洪范》,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对《尚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尚书》所涉及的重要问题有所了解。二、本讲课时分配2学时三、本讲教学内容(一)介绍《尚书》最早叫《书》,又称《书经》,是“六经”之一。《尚书》是上古典籍文献的汇集,主要记载虞、夏、商、周的典制、君王的训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警、令等。《尚书》经秦火而残损,至汉有今古文之分。该书是研究上古社会政治、宗教、历史、哲学、法律等的重要资料。《尧典》与《舜典》,今文《尚书》合为一篇,统称《尧典》,属《虞夏书》。《尧典》主要记述了尧的事迹,高度赞扬了尧的品德和功勋。《舜典》详细论述了舜的内圣品德与外王功绩。《洪范》属《周书》是中国政治哲学的重要著作。所谓洪范九畴,就是九种治国的根本大法,其中的五行思想、皇极中道的思想、天人相关的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二)阅读原典(三)讨论1、讨论《尧典》“乃命羲和”一段和《洪范》中的阴阳五行思想对后世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尚书今古文注疏》,孙星衍撰;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尚书通论》,陈梦家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尚书校释译论》顾颜刚、刘起舒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试述尧的政治作为和《尧典》所称颂的政治理想。2、《洪范》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典范性文献,其所述九条大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贯通九条大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7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 7 第二讲 《尚书》(选)研读 一、本讲教学目的 选读《尚书》中的《尧典》、《舜典》、《洪范》,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对《尚书》在中 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尚书》所涉及的重要问题有所了解。 二、本讲课时分配 2 学时 三、本讲教学内容 (一)介绍 《尚书》最早叫《书》,又称《书经》,是“六经”之一。《尚书》是上古典籍文献的汇集,主要 记载虞、夏、商、周的典制、君王的训诰和君臣谈话记录、警、令等。《尚书》经秦火而残损,至 汉有今古文之分。该书是研究上古社会政治、宗教、历史、哲学、法律等的重要资料。 《尧典》与《舜典》,今文《尚书》合为一篇,统称《尧典》,属《虞夏书》。《尧典》主要记述 了尧的事迹,高度赞扬了尧的品德和功勋。《舜典》详细论述了舜的内圣品德与外王功绩。《洪范》 属《周书》是中国政治哲学的重要著作。所谓洪范九畴,就是九种治国的根本大法,其中的五行思 想、皇极中道的思想、天人相关的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二)阅读原典 (三)讨论 1、讨论《尧典》“乃命羲和”一段和《洪范》中的阴阳五行思想对后世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 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 《尚书今古文注疏》,孙星衍撰;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尚书通论》,陈梦家著,北京: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尚书校释译论》顾颉刚、刘起釪著,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 1、试述尧的政治作为和《尧典》所称颂的政治理想。 2、《洪范》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典范性文献,其所述九条大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贯通九条 大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三讲《周易》经传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选读《周易》中的《乾卦经传》、《坤卦经传》、《系辞》(上、下),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二、本讲课时分配2学时三、本讲教学内容(一)导读《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被认为是“六经”之首,乃中国哲学之源头,亦为治史者不可缺少之书,同时对古代科学也颇具启发。《周易》之“易”大致有三义:一为易简:二为不易:三为变易。《易经》之卦画相传为伏羲画八卦,或伏羲、或神农、或夏禹、或文王重卦。《易经》作者有两说:一为以卦辞、交辞均为文王所作;一为卦辞为文王所作,交辞为周公所作。《易传》之作者,北宋以前皆以为孔子所作,北宋后,始疑。《周易》之派别有两派六宗之说。历代治《易》均有名家名著。(二)阅读原典(三)讨论1、讨论《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周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周易译注》,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周易全解》,金景芳、吕绍纲著;吕绍纲修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周易大传今注》,高亨著,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周易古经今注》,高亨著,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版。《周易尚民学》,尚秉和著:周易工作室点校,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象数与义理》,张善文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易学哲学史》,朱伯昆著,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易学今昔》,余敦康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六、延伸与思考问题1、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2、试论《系辞传》的道德形上学思想。8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 第三讲 《周易》经传选研读 一、本讲教学目的 选读《周易》中的《乾卦经传》、《坤卦经传》、《系辞》(上、下),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 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 二、本讲课时分配 2 学时 三、本讲教学内容 (一)导读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被认为是“六经”之首,乃中国哲学之源头,亦为 治史者不可缺少之书,同时对古代科学也颇具启发。《周易》之“易”大致有三义:一为易简;二为 不易;三为变易。《易经》之卦画相传为伏羲画八卦,或伏羲、或神农、或夏禹、或文王重卦。《易 经》作者有两说:一为以卦辞、爻辞均为文王所作;一为卦辞为文王所作,爻辞为周公所作。《易 传》之作者,北宋以前皆以为孔子所作,北宋后,始疑。《周易》之派别有两派六宗之说。历代治 《易》均有名家名著。 (二)阅读原典 (三)讨论 1、讨论《易经》中的变易思想。 四、本讲教学方法与手段 原典阅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五、本讲拓展阅读书目 《周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 《周易译注》,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1991 年版。 《周易全解》, 金景芳、吕绍纲著 ; 吕绍纲修订,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 《周易大传今注》,高亨著,济南:齐鲁书社 1998 年版。 《周易古经今注》, 高亨著,上海 : 上海书店 1991 年版。 《周易尚氏学》, 尚秉和著 ; 周易工作室点校,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5 年版。 《象数与义理》,张善文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易学哲学史 》, 朱伯昆著,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5 年版。 《易学今昔》,余敦康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六、延伸与思考问题 1、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2、试论《系辞传》的道德形上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第四讲《论语》(选)研读一、本讲教学目的选读《论语》有关篇章,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自的基本思想。二、本讲课时分配2学时三、本讲教学内容(一)导读《论语》作为研究孔子及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文本,主要记载了孔子一生的言行,内容相当广泛,大多是短小精悍的问答体,也有少量的叙事性文字,共分二十篇,分别为《学而》、《为政》、《八俏》、《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日》。各篇的篇名多取每篇第一章开头的两三个字。各篇以及篇与篇之间的内容没有清晰的逻辑联系。《论语》之“论”一般解释为“编纂”,“语”则为“语言”。《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编纂”起来的意思。(见杨伯峻《论语译注·导言》)《论语》一书编纂者及成书年代,一般以曾子弟子编纂及成书于战国中期说为更多的学者所接受。《论语》传到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分别为:《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篇、《古文论语》三十一篇。西汉未年,安昌侯张禹将《鲁论语》和《齐论语》结合起来,以《鲁论语》的篇目为根据,编成所谓的《张侯论》。现在所用的本子,基本上就是《张侯论》。《论语》注本中,较为著名的有三种:一为何晏的《集解》和皇侃的《义疏》,二是朱熹的《论语集注》,三是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现代以来,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也较有影响。《论语》通过对孔子言行的记载,来阐发其以“仁”、“礼”为核心的思想。“礼”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和准则。在《论语》中,“礼”学出现了七十四次,讲到礼的地方有四十九处。孔子公开维护礼制,这是他思想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他批评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对西周初期的礼制推崇备至。但孔子并非抱残守缺式的维护周礼,而是有所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所损益于,吾从周”(《》)。因此,孔子既是礼制的继承者,又是改革者。这一改革就在于他把“仁”的内容充实到“礼”之中,认为“礼"的行为规范必须由“仁”的思想基础来保证,以“仁”作为“礼”的实质。这样就使重“分”的礼制具有了充满温情的心理基础。在《论语》中,“仁”字共出现了一百零五次,而论述“仁”的地方则有五十八处之多。那么,“仁”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仁者爱人”,这种爱是一种基于道德情感的互相体谅互相尊重,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壁”(《雍也》),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前者是尽已之心以待人的忠道,后者是推已之心以及人的恕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里仁》)“仁"的根基则是“孝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在孔子看来,交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亲情是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的发源地。因此孔子虽然也讲爱有差等、施由亲始,但其自的是由对亲人的爱达于对天下人类宇宙方物的爱即对前者的强调不过是使后者具有更为深厚的情感基础。他同时强调“泛爱众而亲仁”(《学而》)。把这一思想贯彻到政治上,就是孔子所坚持的“德”治。他认为,作为统治者如果“为政以德”,则会“警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9
中国哲学史原著研读 9 第四讲 《论语》(选)研读 一、本讲教学目的 选读《论语》有关篇章,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把握所选篇目的基本思想。 二、本讲课时分配 2 学时 三、本讲教学内容 (一)导读 《论语》作为研究孔子及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文本,主要记载了孔子一生的言行,内容相当广 泛,大多是短小精悍的问答体,也有少量的叙事性文字,共分二十篇,分别为《学而》、《为政》、 《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 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各篇的篇名多取每篇第一章 开头的两三个字。各篇以及篇与篇之间的内容没有清晰的逻辑联系。 《论语》之“论”一般解释为“编纂”,“语”则为“语言”。《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编纂” 起来的意思。(见杨伯峻《论语译注·导言》)《论语》一书编纂者及成书年代,一般以曾子弟子编纂 及成书于战国中期说为更多的学者所接受。 《论语》传到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分别为:《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篇、《古 文论语》二十一篇。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将《鲁论语》和《齐论语》结合起来,以《鲁论语》的 篇目为根据,编成所谓的《张侯论》。现在所用的本子,基本上就是《张侯论》。 《论语》注本中,较为著名的有三种:一为何晏的《集解》和皇侃的《义疏》,二是朱熹的《论 语集注》,三是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现代以来,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 译注》也较有影响。 《论语》通过对孔子言行的记载,来阐发其以“仁”、“礼”为核心的思想。“礼”是以血缘关系为 纽带的宗法制度和准则。在《论语》中,“礼”字出现了七十四次,讲到“礼”的地方有四十九处。孔 子公开维护礼制,这是他思想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他批评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对西周初期的礼 制推崇备至。但孔子并非抱残守缺式的维护周礼,而是有所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 礼,所损益于,吾从周”(《》)。因此,孔子既是礼制的继承者,又是改革者。这一改革就在于他把 “仁”的内容充实到“礼”之中,认为“礼”的行为规范必须由“仁”的思想基础来保证,以“仁”作为“礼” 的实质。这样就使重“分”的礼制具有了充满温情的心理基础。在《论语》中,“仁”字共出现了一百 零五次,而论述“仁”的地方则有五十八处之多。那么,“仁”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仁者 爱人”,这种爱是一种基于道德情感的互相体谅互相尊重,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 取譬”(《雍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前者是尽己之心以待人的忠道,后者是推 己之心以及人的恕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里仁》)“仁”的根基则是“孝弟”,“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 本与?”(《学而》)在孔子看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亲情是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的发源地。 因此孔子虽然也讲爱有差等、施由亲始,但其目的是由对亲人的爱达于对天下人类宇宙万物的爱, 即对前者的强调不过是使后者具有更为深厚的情感基础。他同时强调“泛爱众而亲仁”(《学而》)。 把这一思想贯彻到政治上,就是孔子所坚持的“德”治。他认为,作为统治者如果“为政以德”,则会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共三十五门).pdf
- 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共二十七门).pdf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论证与反驳.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类比推理与假说.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归纳推理.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演绎推理(二).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演绎推理(一).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判断(二).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判断(一).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概念.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ppt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多项选择题(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双项选择题(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单项选择题(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逻辑学模拟试题二(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逻辑学模拟试题三(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逻辑学模拟试题一(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逻辑学模拟试卷四(含答案).doc
- 淮南师范学院:《逻辑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逻辑学模拟试卷六(含答案).doc
- 《国学与人生》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共四单元,十六课).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