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气候与气候资源 3.1 气候特征 3.2 气候形成因素

第三章气候
第三章 气候

内容 气候特征 气候形成因素 气温与降水 水资源
内 容 1 气候特征 2 气候形成因素 3 气温与降水 4 水资源

第一节气候特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茫茫沙漠与江南水乡同时出现在30N附近? y
第一节 气候特征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茫茫沙漠与江南水乡同时出现在30°N附近?

第一节气候特征 中国的环流格局 天文气候带:热带、温带 行星风带_:西风带 30 (35°~60°)、副热带高压 (3035)、东北信风带 (25以南) 10°
中国的环流格局 天文气候带:热带、温带 行星风带 :西风带 (35º~60º)、副热带高压 (30º~35º)、东北信风带 (25º以南) 30º 10º 第一节 气候特征

第一节气候特征 一、季风气候显著 二、气候的大陆性强 三、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一、季风气候显著 二、气候的大陆性强 三、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第一节 气候特征

一、季风气候显著 概念回顾: 季风一(广义):广义的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内盛行风向随 季节变化而有明显转换的现象;季风指数越大,说明季风现 象越明显。 (狭义):仅指海陆季风,是由于两种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 的季节变化引起,使冬夏季盛行风向显著差异甚至相反,同 时这两种盛行风向也代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能使影响 地区的天气气候具有明显的年变化
一 、季风气候显著 概念回顾: 季风-(广义):广义的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内盛行风向随 季节变化而有明显转换的现象;季风指数越大,说明季风现 象越明显。 (狭义):仅指海陆季风,是由于两种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 的季节变化引起,使冬夏季盛行风向显著差异甚至相反,同 时这两种盛行风向也代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能使影响 地区的天气气候具有明显的年变化

季风类型 教冷空 低
季风类型

季风类型-行星季风 ■在表面均匀的地球,行星风带基本上是纬向的。 ■即热带为东风带,中高纬是西风带。 ·冬夏之间,这些行星风带有显著的南北位移,强度也 有很大变化。在两支行星风带交替的区域,行星环流 发生季节转移。盛行风往往近于相反。这种现象称为 行星季风。 ■这种现象在低纬区30度N~30度S之间最为显著
季风类型-行星季风 ◼ 在表面均匀的地球,行星风带基本上是纬向的。 ◼ 即热带为东风带,中高纬是西风带。 ◼ 冬夏之间,这些行星风带有显著的南北位移,强度也 有很大变化。在两支行星风带交替的区域,行星环流 发生季节转移。盛行风往往近于相反。这种现象称为 行星季风。 ◼ 这种现象在低纬区30度N~30度S之间最为显著

季风类型-高原季风 ·定义:高耸挺拔的大高原,由于它与周围自由 大气的热力差异所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 叫做高原季风。以青藏高原为例: 1月份东经90度 东经120度 7月份东经90度 东经120度
季风类型-高原季风 ◼ 定义:高耸挺拔的大高原,由于它与周围自由 大气的热力差异所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 叫做高原季风。以青藏高原为例: 1月份 东经90度 东经120度 7月份 东经90度 东经120度

季风界限: 大兴安岭 阴山一贺兰 山一乌鞘岭 一巴颜喀拉 山一唐古拉 山一冈底斯 山 中国近地层盛行风向转变指数的最大值分部(张家诚等,1985)
中国近地层盛行风向转变指数的最大值分部(张家诚等,1985) 季风界限: 大兴安岭- 阴山-贺兰 山-乌鞘岭 -巴颜喀拉 山-唐古拉 山-冈底斯 山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一章 东北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四章 华南地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五章 内蒙古地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七章 青藏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气候与气候资源 3.3 气温与降水.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六章 西北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资源(专题讲稿)专题四 塔里木河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pdf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资源(专题讲稿)专题三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pdf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专题二 我国土壤退化与防治.pptx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资源(专题讲稿)专题一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pdf
- 石河子大学:《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资源(讲稿)中国的自然环境(国土概况、地貌).doc
- 石河子大学:《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任课教师:马玉香).doc
- 石河子大学:《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Physical Geography.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十章 盆地构造的基本理论.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四章 岩石变形的力学分析.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六章 节理.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八章 同生构造分析.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五章 褶皱构造.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九章 大地构造基本理论(第三节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简介、第四节 中国大地构造的现代发展).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九章 大地构造基本理论(第一节 槽台学说、第二节 板块构造理论).pdf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自然地理区划.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三章 华中地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二章 华北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中国的环境演变.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生物地理.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土壤地理及土地资源 第二节 主要土壤类型.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中国矿产资源结构、矿业开发及能源工业.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土壤地理及土地资源 第一节 成土因素与主要成土过程.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土壤地理及土地资源 第三节 土壤分布规律.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中国的近海.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陆地水与水资源 第一节 地表水和地下水.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陆地水与水资源 第二节 我国主要河 第三节 水资源.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和国土概况.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地貌(地貌形成因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