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方创琳)

第 地理科学进展 ol.30,No.12 PROGRESS IN GEOGRAPHY Dee,2011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方创琳',周尚意2,柴彦威3,陆玉麒,朱站5,冯健3,刘云刚6 3北京 学城市与 新r7物海香对南 北 10871:4南京 学地理 g家6频意 学院,广州510275 摘要:本文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 特色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展望。通过对国内大量的文献分析和与国外相 关研究进展的比较分析后认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在理论创新、研究方法、手段革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丰 预的研究成果。表现为:人地关系论作为地理学研究核的地位得到进一北提升:文化地理研究视野为开组 并在转向新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新阶段: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 求开始由低走向回计地现 件随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总体趋势是,面 科学 展观,紫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在力 决国家发展 题的 重点 用的研充,加强人地 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 ,加强人地 系统调控机理 过程格局 节律及其示范 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 域响应的研究:顺应国家文化产业大发 摩和建 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加强文化地理研究与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融合研究,建设中国“本土化”的文化地理学号 科体系:进一步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广度与深度,加强实验性研究:关注新地缘改治学、都市政治地理和地方政治 地现的研究,依托“六普”数据推动社会地理学研究实现新的跨越。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健 康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主要进展:发展趋势:展望:中国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种人文现象与 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特 人类活动发生发展过程、动态演化特征及其地域分 色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 异规律的科学,其研究的核广是人地关系地域系 及未来发展展望。 统四,研究领域包括人地关系论、经济地理学、城市 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 1人文地理学学科取得的重要进展 治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军事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 多门分支学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伴随中国快 从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政治 速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人文 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5个方面,总结人文地理学学 地理学一系列特色分支学科如人地关系论、文化地 科发展取得的重要进展如下。 理学、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民 1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 地理学、宗教地理学、医学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蓬 一步得到提升 勃发展,在理论研究、方法创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 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均取得了主硕的研容成果并展现出美好的发展跑 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人地关系地 景。鉴于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 域系统始终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相 核心。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协调思想演进到近代 对独立的学科,本文重点总结人地关系论、文化地 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担,再升华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11-03:修订日期:2011-06 五"科技支撑计划项日(2012BA22B03) 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ac.cn mal Electronic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enki ne
第30卷 第12期 2011年12月 地 理 科 学 进 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30, No.12 Dec., 2011 收稿日期:2011-03;修订日期:2011-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1);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22B03)。 作者简介:方创琳(1966-),男,甘肃庆阳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E-mail: fangcl@igsnrr.ac.cn 1470-1478页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方创琳1 ,周尚意2 ,柴彦威3 ,陆玉麒4 ,朱 竑5 ,冯 健3 ,刘云刚6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3.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4.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46; 5.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6.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275) 摘 要:本文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 特色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展望。通过对国内大量的文献分析和与国外相 关研究进展的比较分析后认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在理论创新、研究方法、手段革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丰 硕的研究成果。表现为:人地关系论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 并在转向新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新阶段;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 求开始由低迷走向回暖;社会地理学伴随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总体趋势是,面向 国家战略需求,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紧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在力所能及地解决国家发展中 若干新问题的同时,重点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加强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及其示范应 用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顺应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建 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加强文化地理研究与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融合研究,建设中国“本土化”的文化地理学学 科体系;进一步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广度与深度,加强实验性研究;关注新地缘政治学、都市政治地理和地方政治 地理的研究,依托“六普”数据推动社会地理学研究实现新的跨越。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健 康持续稳定发展。 关 键 词: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主要进展;发展趋势;展望;中国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种人文现象与 人类活动发生发展过程、动态演化特征及其地域分 异规律的科学,其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 统[1] ,研究领域包括人地关系论、经济地理学、城市 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 治地理学、民族地理学、军事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 多门分支学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伴随中国快 速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人文 地理学一系列特色分支学科如人地关系论、文化地 理学、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民族 地理学、宗教地理学、医学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蓬 勃发展,在理论研究、方法创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 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展现出美好的发展愿 景。鉴于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 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相 对独立的学科,本文重点总结人地关系论、文化地 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特 色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 及未来发展展望。 1 人文地理学学科取得的重要进展 从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政治 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5个方面,总结人文地理学学 科发展取得的重要进展如下。 1.1 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 一步得到提升 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2] 。人地关系地 域系统始终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 核心[3] 。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协调思想演进到近代 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想,再升华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

12期 方创琳等: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1471 理论,其演进主线基本围绕人地关系和谐这一核心 在传统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和文 伸展。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全球性人口、资源、经济 化景观5大主题,随着学科的发展,一些学者将欧 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开展 美新文化地理学研究引入国内文化地理学界,开拓 人地关系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人地关系 了更广阔的文化地理学研究视野。取得的主要进 系统的性质及人地关系理论内涵在演进中不断深 展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化,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循环经 (1)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景观背后的多重意 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 义。中国文化地理学者研究除继续关注聚落、建 好型经济等等都是新形势下人地关系理论的具体 筑、农田等物质文化景观外,还关注地名、饮食、音 实践形式,充分体现出人地关系论在指导国家和区 乐、美术、摩崖石刻等非物质文化景观,开始挖掘这 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重大作用。 些文化景观的多重意义四,寻求文化多样中的一致 (1)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 性,透过物质景观表象探寻其背后的抽象文化,识 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 别文化基因和文化“遗传”因子,解读内含的深层次 向。近年来一大批学者分别从哲学、历史学、社会 文化理念。 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伦理 (2)尝试解读电影、小说、建筑等“文本”所表征 学等多学科不同层面,和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知识 的地方文化特征。文化地理学的索尔学派主要研 经济和信息化、全球化等不同切入点思考人地关系 究生计文化层面的景观,例如谷仓、加油站等,通过 的本质与内涵、基本特征、客观规律和学科分支等 这些景观在地表的分布来反映某种生计类型的空 问题,实现了人地关系研究视角由单源切入向多源 间分布。但新文化地理学者开始将文化景观视作 转化,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的转变的。 文本,认为它们如同文字、图画、影像等其他文本形 (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 式一样,表达了人们的某种文化理念。受西方新文 成理论体系。近年来,一大批致力于人地关系研究 化地理学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尝试研究电影、小 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人地关 说、建筑等所要表达的地方性或区域文化特征@。 系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人地系统优化论、人地关 (3)开始关注小尺度文化空间及文化生产的研 系异化论、人地关系辩证论、人地太极图论、人地关 究。中国大陆以往的文化地理学研究往往将文化 系冲突论、人地关系危机论、人地关系错位论、人地 空间中的实体空间与抽象空间割裂开来,即便是研 关系协同论、人地差异协同论、人地协调共生论、人 究世俗民风等抽象文化事物,也只是停留在大尺度 地协调阶段论、人地关系构型论、天地人系统论和 的区域框架中,缺乏对小尺度文化空间及空间生产 人地关系分形论等。这些理论从正反两方面诠释 的关注。近几年学者对小尺度文化空间研究开始 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容,促使中国人地关系的研究 增多,如对城市公共文化场所、乡村公共空间、城市 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广场、城市文化街区、传统商业区等进行研究。从 (3)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广泛应用 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到,学者们不再仅仅注重空间的 于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问题。随着新型人地关系 物质形式,而是开始探讨抽象文化的生产。文化空 理论的不断出现,与理论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与方法 间所生产的文化不单体现在文化企业的产品中,还 论体系趋于多元化,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与数 体现在地方的文化形象上。 学模拟方法、系统集成研究方法、人地系统的动力 (4)开展一系列地域文化认同的研究。近年来 学模拟方法、非线性人地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3S 文化地理学界对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研究,既包括 技术研究方法、综合集成方法、制度创新方法越来 对区域内单个文化特质的研究,也包括对地区文化 越多地应用于人地系统的研究与区域发展的实践 综合体的研究。前者如对传统建筑、饮食文化、禁 应用中,解决不同时空尺度的国家、城市与区域发 忌文化等分析:后者如对海南岛区域文化、粤港澳 展问题及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区域文化、岭南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等的探讨四。 1.2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向新文化地 这些研究均着眼于确定人们认同的地方文化要素, 理学转化 但尚未触及到深层次的文化地理学问题。 ?19近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党的研家成果主要集由lishing H《探索运用GS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研窕文化
30卷 12期 方创琳 等: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理论,其演进主线基本围绕人地关系和谐这一核心 伸展。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全球性人口、资源、经济 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开展 人地关系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人地关系 系统的性质及人地关系理论内涵在演进中不断深 化,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循环经 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 好型经济等等都是新形势下人地关系理论的具体 实践形式,充分体现出人地关系论在指导国家和区 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重大作用[4] 。 (1) 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 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 向。近年来一大批学者分别从哲学、历史学、社会 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伦理 学等多学科不同层面,和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知识 经济和信息化、全球化等不同切入点思考人地关系 的本质与内涵、基本特征、客观规律和学科分支等 问题,实现了人地关系研究视角由单源切入向多源 转化,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的转变[5] 。 (2) 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 成理论体系。近年来,一大批致力于人地关系研究 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人地关 系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人地系统优化论、人地关 系异化论、人地关系辩证论、人地太极图论、人地关 系冲突论、人地关系危机论、人地关系错位论、人地 关系协同论、人地差异协同论、人地协调共生论、人 地协调阶段论、人地关系构型论、天地人系统论和 人地关系分形论等。这些理论从正反两方面诠释 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容,促使中国人地关系的研究 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6] 。 (3) 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广泛应用 于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问题。随着新型人地关系 理论的不断出现,与理论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与方法 论体系趋于多元化,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与数 学模拟方法、系统集成研究方法、人地系统的动力 学模拟方法、非线性人地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3S 技术研究方法、综合集成方法、制度创新方法越来 越多地应用于人地系统的研究与区域发展的实践 应用中[7] ,解决不同时空尺度的国家、城市与区域发 展问题及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2 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向新文化地 理学转化 近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 在传统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和文 化景观 5 大主题,随着学科的发展,一些学者将欧 美新文化地理学研究引入国内文化地理学界,开拓 了更广阔的文化地理学研究视野。取得的主要进 展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8] 。 (1) 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景观背后的多重意 义。中国文化地理学者研究除继续关注聚落、建 筑、农田等物质文化景观外,还关注地名、饮食、音 乐、美术、摩崖石刻等非物质文化景观,开始挖掘这 些文化景观的多重意义[9] ,寻求文化多样中的一致 性,透过物质景观表象探寻其背后的抽象文化,识 别文化基因和文化“遗传”因子,解读内含的深层次 文化理念。 (2) 尝试解读电影、小说、建筑等“文本”所表征 的地方文化特征。文化地理学的索尔学派主要研 究生计文化层面的景观,例如谷仓、加油站等,通过 这些景观在地表的分布来反映某种生计类型的空 间分布。但新文化地理学者开始将文化景观视作 文本,认为它们如同文字、图画、影像等其他文本形 式一样,表达了人们的某种文化理念。受西方新文 化地理学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尝试研究电影、小 说、建筑等所要表达的地方性或区域文化特征[10] 。 (3) 开始关注小尺度文化空间及文化生产的研 究。中国大陆以往的文化地理学研究往往将文化 空间中的实体空间与抽象空间割裂开来,即便是研 究世俗民风等抽象文化事物,也只是停留在大尺度 的区域框架中,缺乏对小尺度文化空间及空间生产 的关注。近几年学者对小尺度文化空间研究开始 增多,如对城市公共文化场所、乡村公共空间、城市 广场、城市文化街区、传统商业区等进行研究。从 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到,学者们不再仅仅注重空间的 物质形式,而是开始探讨抽象文化的生产。文化空 间所生产的文化不单体现在文化企业的产品中,还 体现在地方的文化形象上。 (4) 开展一系列地域文化认同的研究。近年来 文化地理学界对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研究,既包括 对区域内单个文化特质的研究,也包括对地区文化 综合体的研究。前者如对传统建筑、饮食文化、禁 忌文化等分析;后者如对海南岛区域文化、粤港澳 区域文化、岭南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等的探讨[11] 。 这些研究均着眼于确定人们认同的地方文化要素, 但尚未触及到深层次的文化地理学问题。 (5) 探索运用GIS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研究文化 1471

142 地理科学进展 30卷 地理学问题。 一些文化地理学者开始利用GS手 头。随着行为地理学的逐步复兴,认知地图研究迎 段分析文化地理现象和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 来了新的发展势头,开始从事认知地图变形、认知 运用GS工具呈现主观的空间意象如绘制佛山城 距离、城市意象等方面的研究,更多地关注认知地 市认知地图、香港老社区油麻地、天后庙的情感空 图的空间模式、现实行为模式解析和空间行为的分 间等:利用GS空间插值功能,绘制文化景观的兽 析。通过对北京等城市的问卷调查,分析了认知地 值线分布图,建立古村落景观文化基因模型以及利 图的扭曲现象、城市空间的人知格局与地名认知空 用GS叠层分析毛段评价文化遗址母观的怡弱性 间的关联模式。这些研究丰富了中国城市的认知 13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 研究,但研究领域相对狭窄 阶段 (4)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的研究推动了“时间 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从科学主义导向走向 地理学”时代的到来。时间地理学是一种开展空间 人本主义导向的背景下,行为地理学研究自2003 行为与行为空间研究的方法论。北京大学行为 年以来进人新一轮学习与借鉴西方行为地理学的 理学研究小组作为国内时间地理学的主要引介者 高湖开始当试物建且右中国特鱼的行为地理学研 与积极倡导者,将间地理学、活动分析法、行为地 究框架,并实施全方位的实证分析,由于其研究主 理学等相结合,开辟了中国城市转型研究的行为视 要集中在城市领域.因而推动了对干空间与行为问 角,开创了基于个人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范式,并 题的广泛讨论四。以组成的民间“空间行为与规 划”研究会为平台,从2007年开始,先后举行了五 与欧美及日本的时间地理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 的交流合作,推动了时间地理学研究在中国人文地 次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力图从行为视角构建以 理学界的发展4。 人为本的中国城市规划范式的空间行为,为行为地 理学的发展和扩大行为论方法的影响起到了推波 1.4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要逐步由低迷 状态走向回暖迹象 助澜的作用。行为地理学的研究主颗和研容内容 日益丰富,研究重点集中在迁居与通勤行为、消费 国内政治地理学在经历了一起一落两个时期、 直到2005年以后,顺应地缘政治发展战路需要开 行为、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 等方面。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GPS 始出现回暖迹象。具体表现为: 手机网终等新型周查方法在城市的行为地理学研 ()地缘政治战略需求推动形成了一些以地缘 究中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政治为主导的研究成果。在长期奉行的“实用主 (1)消费者行为仍然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物 义”哲学思维影响下,政治地理学 一直未能找到发 心。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居民购物行为的影 展的市场需求,在处理国际间题时强调“蹈光养 响因素、决策认知与决策过程,从消费者行为的角 晦”、“搁置争议”,在处理国内问题时强调“谈化 度完善与拓展了商业中心地理论,创新与发展了微 盾”和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转而致力于推讲 观商业区位论:从而为制定消费行为政策和建立可 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这在客观上导致 持续消费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丰 政治地理学研究缺乏政府的战略需求,也缺乏实践 富了行为地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而用果题的支诗,政治地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停留在 (2)重点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居民 学术界,无法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 的动态迁居特征,影响机理、居住郊区化、季节性郊 着国际政治格局的不断演化和变化莫测,以及中国 区化与第二住宅等现象,深入探讨了迁居行为与社 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客观上需 会转型、空间重构的相互关系。结合北京、上海、天 要研究中国的国际外交和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 津、广州、大连、深圳等城市居民通勤行为的基本特 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政治地理学的发展。 征,通过对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空间错位等的研究 出版了一此实证主义的肝成果。加《亚洲海权比 总结了通勤的空间结构模式,将通勤与转型期城市 缘格局论》网、《地缘大战略: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 空间的变化相结合,丰富了中国城市居民迁居的微 及其战略选择》,《霸权的逻辑:地理政治与战后美 观机制与决策的研究四。 国大战略》国等等,这些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 ?19()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迎来了新的发展势 shi的反响。.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
地 理 科 学 进 展 30卷 12期 地理学问题。一些文化地理学者开始利用 GIS 手 段分析文化地理现象和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 运用GIS工具呈现主观的空间意象,如绘制佛山城 市认知地图、香港老社区油麻地、天后庙的情感空 间等;利用 GIS 空间插值功能,绘制文化景观的等 值线分布图,建立古村落景观文化基因模型以及利 用GIS叠层分析手段评价文化遗址景观的脆弱性。 1.3 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 阶段 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从科学主义导向走向 人本主义导向的背景下,行为地理学研究自 2003 年以来进入新一轮学习与借鉴西方行为地理学的 高潮,开始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地理学研 究框架,并实施全方位的实证分析,由于其研究主 要集中在城市领域,因而推动了对于空间与行为问 题的广泛讨论[12] 。以组成的民间“空间行为与规 划”研究会为平台,从 2007 年开始,先后举行了五 次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力图从行为视角构建以 人为本的中国城市规划范式的空间行为,为行为地 理学的发展和扩大行为论方法的影响起到了推波 助澜的作用。行为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 日益丰富,研究重点集中在迁居与通勤行为、消费 行为、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 等方面。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GPS、 手机、网络等新型调查方法在城市的行为地理学研 究中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1) 消费者行为仍然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核 心。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居民购物行为的影 响因素、决策认知与决策过程,从消费者行为的角 度完善与拓展了商业中心地理论,创新与发展了微 观商业区位论;从而为制定消费行为政策和建立可 持续消费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丰 富了行为地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2) 重点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居民 的动态迁居特征、影响机理、居住郊区化、季节性郊 区化与第二住宅等现象,深入探讨了迁居行为与社 会转型、空间重构的相互关系。结合北京、上海、天 津、广州、大连、深圳等城市居民通勤行为的基本特 征,通过对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空间错位等的研究, 总结了通勤的空间结构模式,将通勤与转型期城市 空间的变化相结合,丰富了中国城市居民迁居的微 观机制与决策的研究[13] 。 (3) 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迎来了新的发展势 头。随着行为地理学的逐步复兴,认知地图研究迎 来了新的发展势头,开始从事认知地图变形、认知 距离、城市意象等方面的研究,更多地关注认知地 图的空间模式、现实行为模式解析和空间行为的分 析。通过对北京等城市的问卷调查,分析了认知地 图的扭曲现象、城市空间的认知格局与地名认知空 间的关联模式。这些研究丰富了中国城市的认知 研究,但研究领域相对狭窄。 (4) 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的研究推动了“时间 地理学”时代的到来。时间地理学是一种开展空间 行为与行为空间研究的方法论。北京大学行为地 理学研究小组作为国内时间地理学的主要引介者 与积极倡导者,将时间地理学、活动分析法、行为地 理学等相结合,开辟了中国城市转型研究的行为视 角,开创了基于个人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范式,并 与欧美及日本的时间地理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 的交流合作,推动了时间地理学研究在中国人文地 理学界的发展[14] 。 1.4 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要逐步由低迷 状态走向回暖迹象 国内政治地理学在经历了一起一落两个时期、 直到 2005 年以后,顺应地缘政治发展战略需要开 始出现回暖迹象[15] 。具体表现为: (1) 地缘政治战略需求推动形成了一些以地缘 政治为主导的研究成果。在长期奉行的“实用主 义”哲学思维影响下,政治地理学一直未能找到发 展的市场需求,在处理国际问题时强调“韬光养 晦”、“搁置争议”,在处理国内问题时强调“淡化矛 盾”和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转而致力于推进 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这在客观上导致 政治地理学研究缺乏政府的战略需求,也缺乏实践 应用课题的支持,政治地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停留在 学术界,无法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 着国际政治格局的不断演化和变化莫测,以及中国 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客观上需 要研究中国的国际外交和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 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政治地理学的发展。 出版了一些实证主义的研究成果。如《亚洲海权地 缘格局论》[16] 、《地缘大战略: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 及其战略选择》[17] 、《霸权的逻辑:地理政治与战后美 国大战略》[18] 等等,这些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 的反响。 1472

12期 方创琳等: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1473 (2)部分经典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著作被翻译利 的特征和演变机理,对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活动空 介绍到国内。如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转型中的 间开展系列研究,关注空间的制度响应,把社会 世界体系》,滋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美国 地理研究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趋势较好地结合起 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来,强调城市社会空间视角的重要性,开始提倡趣 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等,这为国内政治地理学的 性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在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 研究提供了便利,也为了解国外的政治地理学打开 用西。开始研究中国城市数观社会空间或以微观 了窗口。 的手法研究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如对城市犯罪及 (3)相关学料开始“讲政治”,普遍重视“改治 空间防控等空间问题的研究,对广州黑人社区的研 因素的研究。受政权,政策和制度变化的影响,在 究,对中关村高校居住区社会空间的研究等。 人文地理学内部形成了“讲政治”但“不谈政治”的 传统,地理学逐渐从参政议政回归到国家之下比较 2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与国外研究的 中立“安全”和“科学”的立场,导致传统政治地理学 比较分析 的研究与发展失去了基本的生存空间。而在近年 来,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纵览近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在理论包 其他相关学科普遍开始重视“政治”因素的研究。 新、方法革新和实证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 如城市地理中对“区域一城市管制”的研究、“地方 就,在研究过程中,力求与国际人文地理学的研究 性力量”的研究,历史地理学中的历史政治地理矿 进行充分的接轨,力求缩小与国际人文地理学界相 究等等,这些相关成果从侧面对政治地理学的发展 关研究的差距,在比较中求发展,在比较中求同 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子异 15社会地理学伴随城市社会空间异化与和谐社会 21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同期 建设蓬勃发展 的研究水平 (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社会区是社会地理学 在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有关人地关系理论研 研究的主阵地。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广州、北京、西 究与争论的过程后,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逐步淡化 安、上海等城市的社会空间开展了系统调查和长期 了对人地关系理论本身的创新性探索,转而将人地 跟踪研究。发现自中国实施城市改革以来,城市 关系思相植人到解决全球性或地区性人口瓷源 土地市场和住房市场建立已经对城市的社会空间 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中去,依此推动全 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土地利用强度和流动人口状况 球可持续发展和风域可特续发展陆续律立起来的 在形成新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 发展循环经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推广清洁生产 作用。其中对广州的研究发现,人口密集程度、科 机制、推行低碳政策或零碳政策等,都是保护环境 枝文化水平、工人干部比重、房屋住字质量及家庭 协调人地关系的具体实践形式。而在中国,除了将 人口结构是早期社会区形成的主因子,社会空间结 人地关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落实科学发 构模型呈现同心椭圆态势网:对北京的研究发现, 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北京都市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已由同质性特征转变 展战路型新兴产业等方式体现到国家经济社会发 为异质件特征,计会空间结构主要以同心、圆的方式 展的各领域之外,仍在继续探索人地关系理论的仓 组合,也伴有多核心和扇形结构:北京绝大部分社 新与发展。研究者们普遍把“以人为本”作为人地 会指标的空间分分异程度在下降可同期城市人口的 系统优化调控的切入点与重点,提出了人地系统中 混居性普遍增强,但老年人口、外来人口和农业人 “人悬”写”柜园”相西作的动机理是典邦以人和 口知表现出相对于其他人口混居性变弱而群居性 “最佳距离”,认为只有同时实现了人地系统的产业 增强的特征。 组织与本间组织的双重协调消途了风域盲目音争 (2)质性与趣味性研容方法在微观社会间研 与冲突,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对空间区位的合理 究中开始应用。在研究过程中,不少学者结合中国 居才能以或动周发恶知3间让士。文比理 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颗.结合松 论探索和实践印证在推动人地系统由低级优化向 建和请社会目标,从空间层面探讨单位及单位补区1s高级优化转变并与国际人地系统研究接轨的同
30卷 12期 方创琳 等: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2) 部分经典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著作被翻译和 介绍到国内。如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转型中的 世界体系》,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美国 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等,这为国内政治地理学的 研究提供了便利,也为了解国外的政治地理学打开 了窗口。 (3) 相关学科开始“讲政治”,普遍重视“政治” 因素的研究。受政权、政策和制度变化的影响,在 人文地理学内部形成了“讲政治”但“不谈政治”的 传统,地理学逐渐从参政议政回归到国家之下比较 中立“安全”和“科学”的立场,导致传统政治地理学 的研究与发展失去了基本的生存空间。而在近年 来,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其他相关学科普遍开始重视“政治”因素的研究。 如城市地理中对“区域—城市管制”的研究、“地方 性力量”的研究,历史地理学中的历史政治地理研 究等等,这些相关成果从侧面对政治地理学的发展 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5 社会地理学伴随城市社会空间异化与和谐社会 建设蓬勃发展 (1)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社会区是社会地理学 研究的主阵地。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广州、北京、西 安、上海等城市的社会空间开展了系统调查和长期 跟踪研究[19] 。发现自中国实施城市改革以来,城市 土地市场和住房市场建立已经对城市的社会空间 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土地利用强度和流动人口状况 在形成新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其中对广州的研究发现,人口密集程度、科 技文化水平、工人干部比重、房屋住宅质量及家庭 人口结构是早期社会区形成的主因子,社会空间结 构模型呈现同心椭圆态势[20] ;对北京的研究发现, 北京都市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已由同质性特征转变 为异质性特征,社会空间结构主要以同心圆的方式 组合,也伴有多核心和扇形结构;北京绝大部分社 会指标的空间分异程度在下降[21] ,同期城市人口的 混居性普遍增强,但老年人口、外来人口和农业人 口却表现出相对于其他人口混居性变弱而群居性 增强的特征。 (2) 质性与趣味性研究方法在微观社会空间研 究中开始应用。在研究过程中,不少学者结合中国 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结合构 建和谐社会目标,从空间层面探讨单位及单位社区 的特征和演变机理,对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活动空 间开展系列研究[22] ,关注空间的制度响应,把社会 地理研究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趋势较好地结合起 来,强调城市社会空间视角的重要性,开始提倡趣 味性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在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 用[23] 。开始研究中国城市微观社会空间或以微观 的手法研究中国城市社会空间[24] ,如对城市犯罪及 空间防控等空间问题的研究,对广州黑人社区的研 究,对中关村高校居住区社会空间的研究等。 2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与国外研究的 比较分析 纵览近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在理论创 新、方法革新和实证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 就,在研究过程中,力求与国际人文地理学的研究 进行充分的接轨,力求缩小与国际人文地理学界相 关研究的差距,在比较中求发展,在比较中求同 存异。 2.1 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同期 的研究水平 在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有关人地关系理论研 究与争论的过程后,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逐步淡化 了对人地关系理论本身的创新性探索,转而将人地 关系思想植入到解决全球性或地区性人口、资源、 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中去,依此推动全 球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陆续建立起来的 发展循环经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推广清洁生产 机制、推行低碳政策或零碳政策等,都是保护环境、 协调人地关系的具体实践形式。而在中国,除了将 人地关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落实科学发 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 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等方式体现到国家经济社会发 展的各领域之外,仍在继续探索人地关系理论的创 新与发展。研究者们普遍把“以人为本”作为人地 系统优化调控的切入点与重点,提出了人地系统中 “人圈”与“地圈”相互作用的动态机理是模拟人地 “最佳距离”,认为只有同时实现了人地系统的产业 组织与空间组织的双重协调,消除了区域盲目竞争 与冲突,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对空间区位的合理 占据,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空间共生。这些理 论探索和实践印证在推动人地系统由低级优化向 高级优化转变、并与国际人地系统研究接轨的同 1473

1474 地理科学讲展 30卷 时,也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方国家的上术转恋,借鉴多学科视角和技术手段 可以认为,中国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在过去的几个 不断提升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 世纪落后干西方发达国家,相通过漫长的轩招之 2.4社会地理的研究方向日渐明确并正在实现与国 后,在今天已经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同期的理论研 际接轨 究水平 总体而言,中国的社会地理研究经时20多年 2.2文化地理的研究主题正在成为欧美国家文化地 的发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参与实证研究的城市 理学研究的丰流 战来战多尤其是析10年来取得了拉多的研究成 通过对2009年两个主要文化地理学刊物《文 果,影响越来越大,一部分研究成果已能与国际接 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文化地理学杂志》 轨.但与西方同类研究相比不存在一些差距。在行 (Joural of Cultural Geography)以及2008年《社会与 为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和人文主义学派等西方 文化地理学》(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ies)所刊 思潮的影向下,中国社会地理的研究方向被来战明 登文章整理后看出:①欧美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 晰化。①关注对社会空间认知、空间行为和时空 体集中在空间查义与象征号观非主流人群和购 活动的研究,包括在城市意象空间调查及研究方 国的文化地理等方面,关注种族空间、男性空间、贫 法、城市居民意象认知模式的构成要素、居民认知 闲人群李间、同性恋群体的空间、艾滋病人群体李 草图类型、城市居民认知阶段的发展等方面取得的 间等。中国学者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些弱势 研究成果。②对社会空间分异、空间贫困和“社会 群体,如农民工等。②国外学者对量观章义与象 一空间”关系的研究。认为差异与不平等成为社会 征空间的挖据比中国学者深。例如DwenJ.Dwyer 经济和社会文化型式研究的核心内容,社会极化 等认为纪念性景观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政治的意 种族隔离的空间表现及其引发的居住空间分异等 义,通过文化景观可透视种族的身份。③国外学 成为研究热点:对城市贫困、空间剥夺及其空间后 者研究涉及的再现文本比中国学者广泛。国外倡 果进行研究。 ③对微观社会空间的研究。在后福 导的新文化地理学不仅关注对现实世界的研究,也 特主义体制、灵活的劳动用工制度以及生产者服务 关注对媒体再现和表征世界的研究四。再现形式 业获得大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学者强调微观社会空 如文学作品、学术专著、电影、音乐、广告、新闻、网 间的研究,全球城市正在不断呈现出越来越细分 络和其他媒体中的景观、空间和地方,这些描写和 化、破碎化(frag ented)和多中心化(polyc entric ur 刻画现实世界的“文本”被定义为“再现”。透过这 ban structure)的社会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 些作品,解读出导演、编剧、艺术家、作家对空间与 西方学者对城市微观社会空间的研究更加具体和 地方性的理解。 细化,他们把身体、性别等作为城市空间文化的重 2.3行为地理的研究亟待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的 要表征,开始关注身体社会性别与城市,同性恋与 新思想与新方法 城市,残疾人与城市等话题。当然有些话题对于当 经时半个世的发展行为地理学口经从最 前的中国来讲未必适宜,但其调查和研究方法值得 初狭隘的实证主义框架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 借鉴。 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地理学社会科学化的影响 25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学的研究相对于西方政治 下,行为地理学研究越来越关注社会发展问题,包 地理学较为薄弱 括社会政策、福利地理和人一环境互动关系等问 西方政治地理学在经历了一起一落的发展过 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行为地理学的发楼 程后,近年来又重新发楼起来,形成了多样化的研 仍处于传统的经验主义研究阶段,需要继续引进西 究流派,如都市政治(urban politics)、新地缘政治 方研究的新思想。西方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正在从 (new geopolitics)、地方政治(the politics of place)、t “空间行为”(spatial behavior)转向“空间中的行为” 判地缘政治(ritical geopolitics))、选举地理(electoral (behavior in space)和日常行为,从显示行为空间转 geography)等。在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的指导下. 向理想行为空间,从现实行为转向虚拟行为,从解 全球化所带来的国家权威弱化、国家主义意识形 释行为转向模拟行为与规划行为,力求达到对人类 态、民联主义、内战纷争、新帝国主义与霸权、信息 自身的理解。中国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应该顺应西sh的政治空间等,促使西方政治地理学更加关注地理
地 理 科 学 进 展 30卷 12期 时,也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可以认为,中国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在过去的几个 世纪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通过漫长的赶超之 后,在今天已经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同期的理论研 究水平。 2.2 文化地理的研究主题正在成为欧美国家文化地 理学研究的主流 通过对 2009 年两个主要文化地理学刊物《文 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文化地理学杂志》 (Journal of Cultural Geography)以及2008年《社会与 文化地理学》(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ies)所刊 登文章整理后看出:① 欧美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 体集中在空间意义与象征、景观、非主流人群和跨 国的文化地理等方面,关注种族空间、男性空间、贫 困人群空间、同性恋群体的空间、艾滋病人群体空 间等。中国学者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些弱势 群体,如农民工等。 ② 国外学者对景观意义与象 征空间的挖掘比中国学者深。例如Owen J. Dwyer 等认为纪念性景观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政治的意 义,通过文化景观可透视种族的身份。 ③ 国外学 者研究涉及的再现文本比中国学者广泛。国外倡 导的新文化地理学不仅关注对现实世界的研究,也 关注对媒体再现和表征世界的研究[25] 。再现形式 如文学作品、学术专著、电影、音乐、广告、新闻、网 络和其他媒体中的景观、空间和地方,这些描写和 刻画现实世界的“文本”被定义为“再现”。透过这 些作品,解读出导演、编剧、艺术家、作家对空间与 地方性的理解。 2.3 行为地理的研究亟待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的 新思想与新方法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行为地理学已经从最 初狭隘的实证主义框架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 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地理学社会科学化的影响 下,行为地理学研究越来越关注社会发展问题,包 括社会政策、福利地理和人—环境互动关系等问 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行为地理学的发展 仍处于传统的经验主义研究阶段,需要继续引进西 方研究的新思想。西方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正在从 “空间行为”(spatial behavior)转向“空间中的行为” (behavior in space)和日常行为,从显示行为空间转 向理想行为空间,从现实行为转向虚拟行为,从解 释行为转向模拟行为与规划行为,力求达到对人类 自身的理解。中国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应该顺应西 方国家的上述转变,借鉴多学科视角和技术手段, 不断提升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26] 。 2.4 社会地理的研究方向日渐明确并正在实现与国 际接轨 总体而言,中国的社会地理研究经过 20 多年 的发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参与实证研究的城市 越来越多,尤其是近10年来,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 果,影响越来越大,一部分研究成果已能与国际接 轨,但与西方同类研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在行 为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和人文主义学派等西方 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地理的研究方向越来越明 晰化。 ① 关注对社会空间认知、空间行为和时空 活动的研究,包括在城市意象空间调查及研究方 法、城市居民意象认知模式的构成要素、居民认知 草图类型、城市居民认知阶段的发展等方面取得的 研究成果。 ② 对社会空间分异、空间贫困和“社会 —空间”关系的研究。认为差异与不平等成为社会 经济和社会文化型式研究的核心内容,社会极化、 种族隔离的空间表现及其引发的居住空间分异等 成为研究热点;对城市贫困、空间剥夺及其空间后 果进行研究。 ③ 对微观社会空间的研究。在后福 特主义体制、灵活的劳动用工制度以及生产者服务 业获得大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学者强调微观社会空 间的研究,全球城市正在不断呈现出越来越细分 化、破碎化(fragmented)和多中心化(polycentric urban structure)的社会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 西方学者对城市微观社会空间的研究更加具体和 细化,他们把身体、性别等作为城市空间文化的重 要表征,开始关注身体、社会性别与城市,同性恋与 城市,残疾人与城市等话题。当然有些话题对于当 前的中国来讲未必适宜,但其调查和研究方法值得 借鉴。 2.5 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学的研究相对于西方政治 地理学较为薄弱 西方政治地理学在经历了一起一落的发展过 程后,近年来又重新发展起来,形成了多样化的研 究流派,如都市政治(urban politics)、新地缘政治 (new geopolitics)、地方政治(the politics of place)、批 判地缘政治(critical geopolitics)、选举地理(electoral geography)等。在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的指导下, 全球化所带来的国家权威弱化、国家主义意识形 态、民族主义、内战纷争、新帝国主义与霸权、信息 的政治空间等,促使西方政治地理学更加关注地理 1474

12期 方创琳等: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1475 与“权力”的关系,把地理知识、制度、景观、表象等 发展交互关系的研究:④加强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 等都认为是“权力”的产物。审视西方政治地理学 的全球问题、全球变化问题及其区域响应同题的系 的研究动向,可归纳为3点:①研究尺度的复合化 列研究,推动人地关系研究由区域化向全球化方向 和多元化。既研究传统的国际尺度的政台地理,又 转变:⑤)加强人地系统中环境伦理与生态道德的研 开始研究国内区域和城市等微观尺度的政治地理 究,道德文明的力量将最终取代资金、技术,政策等 ②研资视角和方法挡的多元化。西方政治地理学 干时成为周人h关系的量士速力园量 将经验式推理和科学实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 32顺应文化强国建设与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求, 了实证与批判相结合的多元化研究方法:③研究目 构建“本土化”的文化地理学科体系 的的学术化。西方政治地理研究目的已经全面转 目前,中国文化地理的研究倾向于引进吸收西 向对现象本身的解释,由服务政策向致力于知识贡 方新文化地理学的新概念并试图植入到中国不同 献转变。总之,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风云变幻不定 的发展区域,强调文化地理理论思辩和研究方法的 的情况下,中国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学的研究相对 研究。从“十二五”时期开始,中国将文化产业提 于西方政治地理学比较薄弱,开展政治地理和地线 升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发展,将文 政治学的研究尤为重要 化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产 业。在这种情况下, 是要加强文化地理研究与国 3人文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 家文化产业振兴的融合研究,强化应用性。文化地 理学研究要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与实施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伴随中国城镇 《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综合国力和 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在面向 在国际政治经这舞台上的地位将不断提高,但同时 国家文化密业发展战路需求完成国家任务的同时 也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中国人文地 提升文化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二是将“引进来”与 理学的研究应紧限中国经济补会发展的时代步伐 “本土化”有机结合起来,系统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 敢于挑战西方经典人文地理学理论,学会注入“中 地理学学科体系:三是在学科间交流基础上开展理 国化”元素,面向国家战路需求将继续重点突出全 论创新,津重吸收其他学科的科学营养,在与其他 球化与本土化、全国化与地方化、一体化与同城化、 学科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做好学科“边界跨越者”。 工业化与城市化、信息化与可视化中心、化与空、 33进一步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广度与深度,加强 化、科学化与现代化、生态化与低碳化等研究方 实验性研究 向阿,在力所能及地解决国家发展中若干新问题的 在人文地理学人本主义转向的大背景下中国 同时,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的行为地理学研究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未来 3.1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人地 中国行为地理学深化研究的重点句括认知空间、行 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 为决策机理和行为规划研究等,研究的核心将更加 人地关系白始至终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深入 转向“空间中的行为”和日常行为。个采用先进技 研究人地关系相互作用机理及其演化的节律性,从 术手段,从主观选择和外在制约等多学科视角把握 不同学科角度剂析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机理然后 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人类行为与环培的互动关系 通过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将其综合集成起来,形成 等,提升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②加强认 新时代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对全球化背景下 知地图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深化认知地图空间分 顺应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特定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 析,扩宽研究领域,解释其背后的深层次城市空间 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人地关系 结构的形成机制。③加强对行为地理学和时间 研究的方向有:①加强经济全球化与人地关系机理 地理学的正面实验性研究,探索新的时空数据生产 响应、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及模 与管理方法以促理论和方法的提升。④加强 拟人地“最佳距离"的研究:②采用RS、GS和GPS 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社会分层、不同类型群 技术手段加强人地系统的动态模拟、综合集成与决 体的行为六间与空间行为研究实现提高每一个居 策支持系统的研究:③加强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s民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公平、构建低碳的城市室间
30卷 12期 方创琳 等: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与“权力”的关系,把地理知识、制度、景观、表象等 等都认为是“权力”的产物。审视西方政治地理学 的研究动向,可归纳为 3 点:①研究尺度的复合化 和多元化。既研究传统的国际尺度的政治地理,又 开始研究国内区域和城市等微观尺度的政治地理; ②研究视角和方法趋的多元化。西方政治地理学 将经验式推理和科学实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 了实证与批判相结合的多元化研究方法;③研究目 的的学术化。西方政治地理研究目的已经全面转 向对现象本身的解释,由服务政策向致力于知识贡 献转变。总之,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风云变幻不定 的情况下,中国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学的研究相对 于西方政治地理学比较薄弱,开展政治地理和地缘 政治学的研究尤为重要。 3 人文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伴随中国城镇 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综合国力和 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将不断提高,但同时 也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中国人文地 理学的研究应紧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 敢于挑战西方经典人文地理学理论,学会注入“中 国化”元素,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将继续重点突出全 球化与本土化、全国化与地方化、一体化与同城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信息化与可视化、中心化与空心 化、科学化与现代化、生态化与低碳化等研究方 向[27] ,在力所能及地解决国家发展中若干新问题的 同时,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3.1 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人地 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 人地关系自始至终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深入 研究人地关系相互作用机理及其演化的节律性,从 不同学科角度剖析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机理,然后 通过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将其综合集成起来,形成 新时代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对全球化背景下 顺应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特定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人地关系 研究的方向有:①加强经济全球化与人地关系机理 响应、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及模 拟人地“最佳距离”的研究;②采用RS、GIS和GPS 技术手段加强人地系统的动态模拟、综合集成与决 策支持系统的研究;③加强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 发展交互关系的研究;④加强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 的全球问题、全球变化问题及其区域响应问题的系 列研究,推动人地关系研究由区域化向全球化方向 转变;⑤加强人地系统中环境伦理与生态道德的研 究,道德文明的力量将最终取代资金、技术、政策等 手段成为协调人地关系的最主要力量。 3.2 顺应文化强国建设与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求, 构建“本土化”的文化地理学科体系 目前,中国文化地理的研究倾向于引进吸收西 方新文化地理学的新概念并试图植入到中国不同 的发展区域,强调文化地理理论思辩和研究方法的 研究[28] 。从“十二五”时期开始,中国将文化产业提 升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发展,将文 化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产 业。在这种情况下,一是要加强文化地理研究与国 家文化产业振兴的融合研究,强化应用性。文化地 理学研究要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与实施 《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在面向 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完成国家任务的同时, 提升文化地理学的学科地位。二是将“引进来”与 “本土化”有机结合起来,系统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 地理学学科体系;三是在学科间交流基础上开展理 论创新,注重吸收其他学科的科学营养,在与其他 学科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做好学科“边界跨越者”。 3.3 进一步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广度与深度,加强 实验性研究 在人文地理学人本主义转向的大背景下,中国 的行为地理学研究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未来 中国行为地理学深化研究的重点包括认知空间、行 为决策机理和行为规划研究等,研究的核心将更加 转向“空间中的行为”和日常行为。 ① 采用先进技 术手段,从主观选择和外在制约等多学科视角把握 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人类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等,提升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② 加强认 知地图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深化认知地图空间分 析,扩宽研究领域,解释其背后的深层次城市空间 结构的形成机制[29] 。 ③ 加强对行为地理学和时间 地理学的正面实验性研究,探索新的时空数据生产 与管理方法,以促进理论和方法的提升。 ④ 加强 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社会分层、不同类型群 体的行为空间与空间行为研究,实现提高每一个居 民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公平、构建低碳的城市空间 1475

1476 地理科学进展 30卷 结构的目标 致谢:①本文是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 3.4关注新地缘政治学、都市政治地理和地方政治 编写完成的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的总结。在 地理的研究 编写过程中专门在北京召开了一次人文地理专业 从战略需求角度分析,一方面中国正处在政治 委员会工作会议,先后得到毛汉英教授、张国友散 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区域一体化,区域联合与合 授、周尚意教投、柴彦成教授、陆玉麒教授、朱肱教 作、地方选举,社会文明建设与谐社会建设以及新 授、薛德升教授、修春亮教授、罗静教授、李九全教 农村建设等都需要对政治因素展开研究:另一方 授、冯健副教授和刘云刚副教授的精心指导并提供 面,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地位,越 相应的写作素材,在此对各位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 来越多的赢得了参与国际事务的资格和广泛的话 表示衷心的感谢。②受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编写要 语权。日益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日益扩大的中 求和体例的限制,在全文中没有体现诸位作者的名 国国际影响,泊切要求中国自身以须在学术层面上 字、研究时段及其对应的研究成果,在此请各位若 予以回应,需要政治地理学提供科学支撑。为此, 师予以理解,同时对各位老师对中国人文地理学发 未来中国政治地理学应加强以下3方面可供探讨 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最诚挚的谢意!③本文 和实证的研究领域:①加强新地缘政治学的研究, 在成稿过程中引用了近年来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大 探讨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化、全球城市体系的新霸 量文献和研究成果,但遗憾的是,受篇幅和字数控 权、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格局变动、欧盟、亚洲太平洋 制的严格恨制,未能 一列出,请予以理解。同时 地区、东盟等大区域的地缘政治格局等,为新地缘 叠时间和水平的限制,可能对人文地理学相关重要 政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②开展都市政治地理 文献和同仁们得出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未能梳理齐 学的研究,如城市快速建设引发的恶性强制拆迁问 全,肯定有遗漏之处,在此深表歉意。减请老师们 题,开发区建设造成的农民失地问题,不同空间尺 在阅读本文时提出批评意见 度的区域剥夺问题等,为推进城乡社会公平、加强 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决策提供参考依据。③逐步 参考文献 开展地方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包括选举地理学的 [川吴传钧.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学苑出版社,1998, “地方”研究、新区域地理学的“地方政治”研究和显 28.33 性的“政治力学”和“政治生态”的研究。 [2]陆大道,郭来喜.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 3.5依托“六普”数据推动社会地理学研究实现新的 统:论吴传钧说士的地理学思电写学术页南默,地理学 跨城 报,1998,532)97-105 [)陆大道关于地理学的“人一地系统”理论研究地理矿 未来中国社会地理学研究应抓住第六次全国 究,2002,21(2135-139 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成果,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地理 [4)毛汉英人地系统与区域持续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学全新的研究,力图实现社会地理学研究的新跨 1995:48.60 越。①从居民个体行为和微观层次推进社会地理 [)蔡运龙人地关系研究范型:哲学与伦理思辩.人文地 学研究手法的多样化:②进一步丰富社会地理学 理,1996.11(1)18-22 研究的空间尺度,从建成区尺度、市区尺度、都市区 [6方创琳.中国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新近进展与展望.地 尺度证伸到郊区的社会空间、村落和社区的社会空 理学报,2004,59(增刊21-29 间甚至更小尺度的社会空间中去;③注重实证主 [方创琳区域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与可持续发展地学 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等社会地理研究方法论的 象,2003,10(4)y256-259. 互补;④抓住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进新一轮社 [⑧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13 会地理研究迈向新高翻。中国以往的社会地理研 [9)周尚意超越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的意义与可能性地 究多是建立在“三普”、“四普”和“五普”数据基础之 理学平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9 上,第六次人口普查及其数据的公布无疑为新时期 「101周尚意.英美文化研究与新文化地理学.地理学报 开展中国社会地理研究尤其是城市社会空间研究 2004,59增162-16 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利用这项数据,很多社会空间 []朱站,钱俊希,封丹.空间象征性意义的研究进展与后 现象均可得到最新阐释mie Jour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不,地理科学进展,2Ql929643648,ww.cmki.ne
地 理 科 学 进 展 30卷 12期 结构的目标。 3.4 关注新地缘政治学、都市政治地理和地方政治 地理的研究 从战略需求角度分析,一方面中国正处在政治 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区域一体化、区域联合与合 作、地方选举、社会文明建设与谐社会建设以及新 农村建设等都需要对政治因素展开研究;另一方 面,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地位,越 来越多的赢得了参与国际事务的资格和广泛的话 语权。日益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日益扩大的中 国国际影响,迫切要求中国自身必须在学术层面上 予以回应,需要政治地理学提供科学支撑。为此, 未来中国政治地理学应加强以下 3 方面可供探讨 和实证的研究领域:① 加强新地缘政治学的研究, 探讨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化、全球城市体系的新霸 权、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格局变动、欧盟、亚洲太平洋 地区、东盟等大区域的地缘政治格局等,为新地缘 政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30] 。 ② 开展都市政治地理 学的研究,如城市快速建设引发的恶性强制拆迁问 题,开发区建设造成的农民失地问题,不同空间尺 度的区域剥夺问题等,为推进城乡社会公平、加强 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③ 逐步 开展地方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包括选举地理学的 “地方”研究、新区域地理学的“地方政治”研究和显 性的“政治力学”和“政治生态”的研究。 3.5 依托“六普”数据推动社会地理学研究实现新的 跨越 未来中国社会地理学研究应抓住第六次全国 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成果,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地理 学全新的研究,力图实现社会地理学研究的新跨 越。 ① 从居民个体行为和微观层次推进社会地理 学研究手法的多样化;② 进一步丰富社会地理学 研究的空间尺度,从建成区尺度、市区尺度、都市区 尺度延伸到郊区的社会空间、村落和社区的社会空 间甚至更小尺度的社会空间中去;③ 注重实证主 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等社会地理研究方法论的 互补;④ 抓住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进新一轮社 会地理研究迈向新高潮。中国以往的社会地理研 究多是建立在“三普”、“四普”和“五普”数据基础之 上,第六次人口普查及其数据的公布无疑为新时期 开展中国社会地理研究尤其是城市社会空间研究 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利用这项数据,很多社会空间 现象均可得到最新阐释。 致谢: ① 本文是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 编写完成的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的总结。在 编写过程中专门在北京召开了一次人文地理专业 委员会工作会议,先后得到毛汉英教授、张国友教 授、周尚意教授、柴彦威教授、陆玉麒教授、朱竑教 授、薛德升教授、修春亮教授、罗静教授、李九全教 授、冯健副教授和刘云刚副教授的精心指导并提供 相应的写作素材,在此对各位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 表示衷心的感谢。 ② 受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编写要 求和体例的限制,在全文中没有体现诸位作者的名 字、研究时段及其对应的研究成果,在此请各位老 师予以理解,同时对各位老师对中国人文地理学发 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③ 本文 在成稿过程中引用了近年来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大 量文献和研究成果,但遗憾的是,受篇幅和字数控 制的严格限制,未能一一列出,请予以理解。同时, 受时间和水平的限制,可能对人文地理学相关重要 文献和同仁们得出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未能梳理齐 全,肯定有遗漏之处,在此深表歉意。诚请老师们 在阅读本文时提出批评意见。 参考文献 [1] 吴传钧. 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 学苑出版社, 1998, 28-33. [2] 陆大道, 郭来喜.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 统: 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 地理学 报, 1998, 53(2): 97-105. [3] 陆大道. 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 地理研 究, 2002, 21(2): 135-139. [4] 毛汉英. 人地系统与区域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95: 48-60. [5] 蔡运龙. 人地关系研究范型: 哲学与伦理思辩. 人文地 理, 1996, 11(1): 18-22. [6] 方创琳. 中国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新近进展与展望. 地 理学报, 2004, 59(增刊): 21-29. [7] 方创琳. 区域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与可持续发展. 地学 前缘, 2003, 10(4): 256-259. [8] 周尚意, 孔翔, 朱竑. 文化地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04: 13. [9] 周尚意. 超越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的意义与可能性. 地 理学评论.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149. [10] 周尚意. 英美文化研究与新文化地理学. 地理学报, 2004, 59(增刊): 162-166. [11] 朱竑, 钱俊希, 封丹. 空间象征性意义的研究进展与启 示.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6): 643-648. 1476

12期 方创琳等: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1477 [12]柴威,周尚意,吴莉,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现状与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展望/中国地理学会.2006-2007地理科学学科发展报 2008.33(3):404-419 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牡.2007111-147 221柴度威.等.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北京:科学出 [131柴度威城市空间北京:科学出断社2000 版2010 [4柴彦威,刘志林,李峥候,等中国城市的时空间结构 23引冯健.城市社会的空间视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上2010 [15)刘云刚.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展望.人文地理,2009,24 2124-.29 ion.4th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2000 [16鞠海龙.亚洲海权地缘格局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25安德森,等.文化地理学手册.李蕾蕾,张景秋,译.北 版社.2007. 京:商务印书馆2009 [1刀丁力.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及其战略选择太原:山西 [26柴彦威,等.城市空向与消费者行为.南京:东南大学出 人民出版社,2010 版社.2010. [18吴征字霸权的逻辑:地理政治与战后美国大战略.北 2刀方创琳.面向国家未来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的 京:中因人民大学出板社,2010: 「191许学强.胡华颖.叶嘉安.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 思考.人文地理,2011,26(4)1-7 生态分析.地理学报,1989,444)386-395, 「281周尚意.刘卫东.柴彦威.地理学评论(第2辑):第五屈 [20]Feng J.Zhou Y X.Logan J,et al.Restructuring of Bei 人文地理学沙龙纪实,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jing's social space.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9王茂军,柴彦威,高宜程.认知地图空间分析的地理学 20074g/51,500.5A7 研究进展.人文地理.2007.22(5:10-18. 2]LiG.WuFL Tenure-based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 [B0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ost-reform Chinese cities:A case study of Shangha 2010 Updated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fthe Discipline of Human Geographyin China FANG Chuanglin',ZHOU Shangyi,CHAI Yanwei',LU Yuqi',ZHU Hong,FENG Jian',LIU Yungang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 00101.China 2.School of Geograph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3.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4.School of Geography Scie 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China 5.School of Geograph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6.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atus quo,p es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human geogra phy,particularly on its crucial and newly emerged subgroups including the theory of human-environment in teractions,cultural geography,behavioral geography,social geography,and political geography.After compar ing in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f both China and English-world scholars,we strongly believe that human geog. raphy in China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on its theoretical innovation,research methodolog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om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s follows.(1)By virtue of geographical thinking.the position and content of the theory of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has been greatly enhanced (2)The scope of cultural geography has broadened,whose study direction is turning to New Cultural Geogra- phy.(3)Behavioral geography has aroused attention and generated many crucial results.(4)To meet the needs of geopolitical strategy,political geography resurges in the research and policy analysis circles.(5)Along with
30卷 12期 方创琳 等: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12] 柴彦威, 周尚意, 吴莉萍, 等.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现状与 展望//中国地理学会. 2006-2007 地理科学学科发展报 告.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111-147. [13] 柴彦威. 城市空间.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14] 柴彦威, 刘志林, 李峥嵘, 等. 中国城市的时空间结构.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5] 刘云刚. 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展望. 人文地理, 2009, 24 (2): 24-29. [16] 鞠海龙. 亚洲海权地缘格局论.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2007. [17] 丁力. 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及其战略选择. 太原: 山西 人民出版社, 2010. [18] 吴征宇. 霸权的逻辑: 地理政治与战后美国大战略. 北 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19] 许学强, 胡华颖, 叶嘉安. 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 生态分析. 地理学报, 1989, 44(4): 386-395. [20] Feng J, Zhou Y X, Logan J, et al. Restructuring of Beijing's social space.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007, 48(5): 509-542. [21] Li Z G, Wu F L. Tenure-based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 post-reform Chinese citie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08, 33(3): 404-419. [22] 柴彦威, 等. 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活动空间. 北京: 科学出 版社, 2010. [23] 冯健. 城市社会的空间视角.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2010. [24] Knox P, Pinch S. Urban Social Geography: An Introduction.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2000. [25] 安德森, 等. 文化地理学手册. 李蕾蕾, 张景秋, 译. 北 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26] 柴彦威, 等. 城市空间与消费者行为. 南京: 东南大学出 版社, 2010. [27] 方创琳. 面向国家未来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的 思考. 人文地理, 2011, 26(4): 1-7. [28] 周尚意, 刘卫东, 柴彦威. 地理学评论(第 2 辑): 第五届 人文地理学沙龙纪实.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29] 王茂军, 柴彦威, 高宜程. 认知地图空间分析的地理学 研究进展. 人文地理. 2007, 22(5): 10-18. [30] 刘从德. 地缘政治学导论.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UpdatedProgressandPerspectives of theDiscipline of HumanGeographyinChina FANG Chuanglin1 , ZHOU Shangyi2 , CHAI Yanwei3 , LU Yuqi4 , ZHU Hong5 , FENG Jian3 , LIU Yungang6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School of Geograph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3.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4. 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5. School of Geograph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6.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atus quo, progres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human geography, particularly on its crucial and newly emerged subgroups including the theory of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cultural geography, behavioral geography, social geography, and political geography. After comparing in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f both China and English-world scholars, we strongly believe that human geography in China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on it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Som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s follows. (1) By virtue of geographical thinking, the position and content of the theory of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has been greatly enhanced. (2) The scope of cultural geography has broadened, whose study direction is turning to New Cultural Geography. (3) Behavioral geography has aroused attention and generated many crucial results. (4) To meet the needs of geopolitical strategy, political geography resurges in the research and policy analysis circles. (5) Alo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social geography is emerging as an important field. The general trends 1477

1478 地理科学进展 30卷 of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in future has to keep pace with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be ori- ented t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aimed at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point with harmonious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and solving new problems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with full strength.Mean- while,it should deepen studies on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strength- en the research on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process,pattern,rhythm,and the demonst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an-land system,an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systematical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dynamic simula- tion,and technique support system,and enhance the research on global problems,global change and its regional response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man-land system,and reinforce the research on human-oriented environ- mental ethics and ecological morality of man-land system.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ter-disiciplinary research between cultural geography study and cultural industry promotion,and construct the subject system of cultural geography based on absorbing overseas advanced results.Meanwhile,the theoretical scope and depth of research on behavioral geography should be expanded,and the experimental study should be strengthened.Last but not the least,human geograp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New Geopolitics, urban political geography and local political geography,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geography based on the Six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Data.We did this research to promote a faster but sound and sus- 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geography in China. Key words:human geography:discipline development:main progress,development trend:prospect.China 本文引用格式: 方创琳,周尚意,柴彦威,等.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2:1470-1478. 21994-201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地 理 科 学 进 展 30卷 12期 of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in future has to keep pace with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e oriented t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aimed at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point with harmonious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and solving new problems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with full strength. Meanwhile, it should deepen studies on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process, pattern, rhythm, and the demonst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an-land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systematical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dynamic simulation, and technique support system, and enhance the research on global problems, global change and its regional response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man-land system, and reinforce the research on human-oriented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ecological morality of man-land system.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ter-disiciplinary research between cultural geography study and cultural industry promotion, and construct the subject system of cultural geography based on absorbing overseas advanced results. Meanwhile, the theoretical scope and depth of research on behavioral geography should be expanded, and the experimental stud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Last but not the least, human geograp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New Geopolitics, urban political geography and local political geograph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geography based on the Six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Data. We did this research to promote a faster but soun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geography in China. Key words: human geography; discipline development; main progress; development trend; prospect; China 本文引用格式: 方创琳, 周尚意, 柴彦威, 等.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2): 1470-1478. 1478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地理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World Map of the Köppen-Geiger climate classification updated.pdf
- 《地理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章 3S技术简介(RS、GIS、GNSS和GPS).ppt
- 《地理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5章 自然地理学简介.ppt
- 《地理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4章 人文地理学简介.ppt
- 《地理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地理空间.ppt
- 《地理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地球系统.ppt
- 《地理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章 地理学的基本问题.ppt
- 《地理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城市遥感 Urban Remote Sensing.ppt
- 《地理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章 地理科学思想与方法.ppt
- 《地理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总复习(山东理工大学:杨朝斌).ppt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十章 盆地构造的基本理论.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四章 岩石变形的力学分析.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六章 节理.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八章 同生构造分析.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五章 褶皱构造.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九章 大地构造基本理论(第三节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简介、第四节 中国大地构造的现代发展).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九章 大地构造基本理论(第一节 槽台学说、第二节 板块构造理论).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七章 断层.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二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三章 地层的接触关系.pdf
- 《地理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北京师范大学:傅伯杰).pdf
- 石河子大学:《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Physical Geography.pdf
- 石河子大学:《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任课教师:马玉香).doc
- 石河子大学:《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资源(讲稿)中国的自然环境(国土概况、地貌).doc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资源(专题讲稿)专题一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pdf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专题二 我国土壤退化与防治.pptx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资源(专题讲稿)专题三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pdf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资源(专题讲稿)专题四 塔里木河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pdf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六章 西北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气候与气候资源 3.3 气温与降水.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七章 青藏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五章 内蒙古地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四章 华南地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一章 东北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气候与气候资源 3.1 气候特征 3.2 气候形成因素.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自然地理区划.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三章 华中地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二章 华北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中国的环境演变.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生物地理.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