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七章 青藏区

第十七章青藏区
第十七章 青 藏 区

区位: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北起昆仑山、阿 尔金山及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南北最宽处大 约1400千米。东西介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国境线之间, 长达2700千米,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 阿尔金 祁连 36° N 昆仑 山 喜马拉 雅山 横断山 脉 27° N 73°E
区位: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北起昆仑山、阿 尔金山及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南北最宽处大 约1400千米。东西介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国境线之间, 长达2700千米,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 横断山 脉 73°E 27° N 36° N

第一节 区域特征 一、海拔最高的高原 二、独特的高原气候 三、冰川冻土广布 四、高原寒漠、草甸、草原景观 五、区域开发与整治
第一节 区域特征 一、海拔最高的高原 二、独特的高原气候 三、冰川冻土广布 四、高原寒漠、草甸、草原景观 五、区域开发与整治

一、海拔最高的高原 年轻的高原 。第三纪末期至今300一400万年的时间内,由于 印度板块和 亚欧板块之间相 欧旺板块 向运动、碰撞, 使青藏高原大面 积、大幅度急剧 印块 藏布江缝线 抬升
年轻的高原 ◼ 第三纪末期至今300—400万年的时间内,由于 印度板块和 亚欧板块之间相 向运动、碰撞, 使青藏高原大面 积、大幅度急剧 抬升。 一、海拔最高的高原

、 世界最高的高原 青藏地区地势高峻,地面海拔3500一5000米,平均海 拔45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全世界最高的 高原。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分别位 于喜马拉雅山中尼边境和喀喇昆仑山中巴边境。 北、东、南三面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四川盆地 和恒河平原相接,相对高差分别达到4000米,3000米 和6000米
一、世界最高的高原 ❖青藏地区地势高峻,地面海拔3500—5000米,平均海 拔45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全世界最高的 高原。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分别位 于喜马拉雅山中尼边境和喀喇昆仑山中巴边境。 ❖北、东、南三面与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四川盆地 和恒河平原相接,相对高差分别达到4000米,3000米 和6000米

青藏高原是由几个较小的陆块拼合而成的断块高原。 震旦纪时,高原的主体(藏北)及江河上源一带曾处于隆 起状态,其周围则为凹陷区。青藏高原的成陆历史,即 特提斯海在不断发生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南撤,每次运动 留下一条山脉。山脉较为稳定的地壳段落以地台型沉积 为标志,地貌景观则是山间盆地和广阔的高原面。中新 世的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冈底斯山开始隆升。但此时 青藏高原海拔并不高。 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同时在 高原内部则形成一些新的断陷和山岭。孢粉组合特征表 明,当时的高原处于热带、亚热带环境
青藏高原是由几个较小的陆块拼合而成的断块高原。 震旦纪时,高原的主体(藏北)及江河上源一带曾处于隆 起状态,其周围则为凹陷区。青藏高原的成陆历史,即 特提斯海在不断发生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南撤,每次运动 留下一条山脉。山脉较为稳定的地壳段落以地台型沉积 为标志,地貌景观则是山间盆地和广阔的高原面。中新 世的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冈底斯山开始隆升。但此时 青藏高原海拔并不高。 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同时在 高原内部则形成一些新的断陷和山岭。孢粉组合特征表 明,当时的高原处于热带、亚热带环境

青藏高原上绵亘着多条长大山脉,构成了高原 地貌的骨架,山脉之间展布着辽阔的高原面, 其上湖泊星罗棋布,并有众多的内外流水系分 布
❖青藏高原上绵亘着多条长大山脉,构成了高原 地貌的骨架,山脉之间展布着辽阔的高原面, 其上湖泊星罗棋布,并有众多的内外流水系分 布

近东西向的山脉由帕米尔高原向东从北向 南主要分布着以下五条山脉) (1)阿尔金山与祁连山 (2)昆仑山 青藏地区主要山脉分布 (3)喀喇昆仑山和唐古拉山 (4)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 (5)喜马拉雅山
近东西向的山脉由帕米尔高原向东从北向 南主要分布着以下五条山脉) (1)阿尔金山与祁连山 (2)昆仑山 (3)喀喇昆仑山和唐古拉山 (4)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 (5)喜马拉雅山

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两山脉以金山口为界。前者 长500千米,海拔4000米左右;后者长1200千米, 海拔4000米以上,有6000米以上高峰。 ■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四川西北部,长 达2500千米,平均海拔5000一6000米,山顶冰川分 布广泛。 青藏地区主要山脉分在 古拉 山
◼ 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两山脉以金山口为界。前者 长500千米,海拔4000米左右;后者长1200千米, 海拔4000米以上,有6000米以上高峰。 ◼ 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四川西北部,长 达2500千米,平均海拔5000—6000米,山顶冰川分 布广泛

喀喇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前者平均海拔6000米,乔 戈里峰8611米;后者脊海拔6000米,相对高度500米 左右,冰川、冰缘地貌广布。 ■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长1400千米 ·喜马拉雅山 青藏地区主要山脉分布
◼ 喀喇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前者平均海拔6000米,乔 戈里峰8611米;后者脊海拔6000米,相对高度500米 左右,冰川、冰缘地貌广布。 ◼ 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长1400千米 ◼ 喜马拉雅山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气候与气候资源 3.3 气温与降水.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六章 西北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资源(专题讲稿)专题四 塔里木河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pdf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资源(专题讲稿)专题三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pdf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专题二 我国土壤退化与防治.pptx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资源(专题讲稿)专题一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pdf
- 石河子大学:《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资源(讲稿)中国的自然环境(国土概况、地貌).doc
- 石河子大学:《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任课教师:马玉香).doc
- 石河子大学:《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Physical Geography.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十章 盆地构造的基本理论.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四章 岩石变形的力学分析.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六章 节理.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八章 同生构造分析.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五章 褶皱构造.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九章 大地构造基本理论(第三节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简介、第四节 中国大地构造的现代发展).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九章 大地构造基本理论(第一节 槽台学说、第二节 板块构造理论).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七章 断层.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二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三章 地层的接触关系.pdf
-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一章 绪论(主编:胡明,第一版).pdf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五章 内蒙古地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四章 华南地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一章 东北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气候与气候资源 3.1 气候特征 3.2 气候形成因素.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自然地理区划.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三章 华中地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二章 华北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中国的环境演变.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生物地理.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土壤地理及土地资源 第二节 主要土壤类型.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中国矿产资源结构、矿业开发及能源工业.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土壤地理及土地资源 第一节 成土因素与主要成土过程.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土壤地理及土地资源 第三节 土壤分布规律.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中国的近海.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陆地水与水资源 第一节 地表水和地下水.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陆地水与水资源 第二节 我国主要河 第三节 水资源.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和国土概况.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地貌(地貌形成因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