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陆地水与水资源 第一节 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四章陆地水与水资源 第一节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二节我国主要河 第三节水资源
第四章 陆地水与水资源 第一节 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二节 我国主要河 第三节 水资源

第一节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是指存在于地壳表面,暴露于 大气的水,是河流、冰川、湖泊、 沼泽四种水体的总称,亦称“陆 地水” 河川径流 地表水〈湖泊和沼泽 山岳冰川 地下水 地下水是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土) 层空隙中的各种不同形式水 的统称
河川径流 地表水 湖泊和沼泽 山岳冰川 地下水 地表水是指存在于地壳表面,暴露于 大气的水,是河流、冰川、湖泊、 沼泽四种水体的总称,亦称“陆 地水” 。 地下水是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土) 层空隙中的各种不同形式水 的统称。 第一节 地表水和地下水

一、 河川径流 (一)水系和流域 口外流区:河流直接注入海洋(64%) ▣内流区:河流不能直接注入海洋(36%) ▣内外流区的界线:大兴安岭一一阴山一一贺兰山一一祁 连山一一巴颜喀拉山一一念青唐古拉山一一冈底斯山一 一西端国境线 (与年降水量400mm㎡等值线相近)
(一)水系和流域 ❑ 外流区:河流直接注入海洋(64%) ❑ 内流区:河流不能直接注入海洋(36%) ❑ 内外流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 连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 —西端国境线 (与年降水量400mm等值线相近) 一、河川径流

外流区河流的干流起源 第一河源带是青藏高原的东 南。如长江、黄河、怒江、雅鲁 藏布江等。 地形图 第二河源带为第二阶梯边缘 隆起带,即大兴安岭,冀、晋山 地和云贵高原一带。如黑龙江、 辽河、准河等。 雪结 第三河源带是长白山地、山 东丘陵和东南丘陵。如鸭绿江、 钱塘江、赣江等。 返回
第一河源带是青藏高原的东 南。如长江、黄河、怒江、雅鲁 藏布江等。 第二河源带为第二阶梯边缘 隆起带,即大兴安岭,冀、晋山 地和云贵高原一带。如黑龙江、 辽河、淮河等。 第三河源带是长白山地、山 东丘陵和东南丘陵。如鸭绿江、 钱塘江、赣江等。 返 回 外流区河流的干流起源

注入太平洋了 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线: 平洋流域 皮染餐 北冰洋流城 内流区城 阴边 祁连山号 巴颜喀拉山中 念青唐古拉机山 冈底斯山 注入印度洋 中国内、外流区面积和径流量统计表 外流区径流量占全会 国径流总量的比 内流区径流量占全 国径流总量的比重 外流区面积占全国 总面积的比重 内流区面积占全国 总面积的比重 6龄5能靠。o
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线: 阴 山 贺 兰 山 祁连山 巴颜喀拉山 念青唐古拉山 冈 底 斯 山

全国水系图 内流区中的外流 区: 内流区 额尔齐斯河 外流区中的内 外流区 流区: 鄂尔多斯高原 内流区 外流区 松嫩平原 外流区,内流区界线 分界线: 注意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相似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内流区 外流区 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注意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相似 内流区中的外流 区: 外流区中的内 流区: 额尔齐斯河 鄂尔多斯高原 松嫩平原

黑龙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 三大水 太平洋水系: 澜沧江等。 印度洋水系:」 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北冰洋水系:额尔齐斯河。 中俄界河:黑龙江、乌苏里江等。 边界 中朝界河: 鸭绿江、图们江等。 中越界河: 北仑河。 黑龙江(阿穆尔河) (俄罗斯) 际 额尔齐斯河(鄂毕河) (俄罗斯)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印度) 怒江(萨尔温江)(缅甸) 流 澜沧江(湄公河)(缅、泰、老、柬、越)
三 大 水 系 太平洋水系:黑龙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 澜沧江等。 印度洋水系: 北冰洋水系: 边 界 河 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额尔齐斯河。 中俄界河: 中朝界河: 中越界河: 黑龙江、乌苏里江等。 鸭绿江、图们江等。 北仑河。 国 际 性 河 流 黑龙江(阿穆尔河)(俄罗斯) 额尔齐斯河(鄂毕河) (俄罗斯) 怒江(萨尔温江)(缅甸)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印度) 澜沧江(湄公河)(缅、泰、老、柬、越)

全国水系图 龙江 搭里木河 海河 太平洋 雅鲁藏布江 准河 长 内流区 外流区 外流区,内流区界线
辽河 海河 塔里木河

中国径流深度 0.5 0.1 缺 水 带 过 0.3 5 渡 200 0.1-0.3 带 长江三角洲 巫 多 4.8-6.7 水 900 200 丰 武 /0.5 900 带 0.3-0.5 径流深单位:mm 900 900 900 河网密度单位:km/ km: 带 南海清岛
中国径流深度

(二) 径流分布 全国划分为五个不同地带 中国径流地带区划示意图 I丰水带:年降水量大于1600m, 径流深大于900mm。 I川多水带:年降水量800~1600mm, 径流深200~900mm。 川过渡带:年降水量400~800mm, 径流深50~200m。 V少水带:年降水量200~400mm, 径流深10~50mm。 V缺水带:年降水量小于200mm, 径流深不足10mm
(二)径流分布 Ⅰ丰水带:年降水量大于1 600 mm, 径流深大于900 mm。 Ⅱ多水带:年降水量800~1 600 mm,径流深200~900 mm。 Ⅲ过渡带:年降水量400~800 mm, 径流深50~200 mm。 Ⅳ少水带:年降水量200~400 mm, 径流深10~50 mm。 Ⅴ缺水带:年降水量小于200 mm, 径流深不足10 mm。 全国划分为五个不同地带 中国径流地带区划示意图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中国的近海.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土壤地理及土地资源 第三节 土壤分布规律.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土壤地理及土地资源 第一节 成土因素与主要成土过程.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中国矿产资源结构、矿业开发及能源工业.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土壤地理及土地资源 第二节 主要土壤类型.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生物地理.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中国的环境演变.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二章 华北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三章 华中地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自然地理区划.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气候与气候资源 3.1 气候特征 3.2 气候形成因素.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一章 东北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四章 华南地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五章 内蒙古地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七章 青藏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气候与气候资源 3.3 气温与降水.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六章 西北区.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资源(专题讲稿)专题四 塔里木河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pdf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资源(专题讲稿)专题三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pdf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专题二 我国土壤退化与防治.pptx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陆地水与水资源 第二节 我国主要河 第三节 水资源.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和国土概况.ppt
- 《中国自然地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地貌(地貌形成因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