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syndrome, AIDS)(AIDS概念: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指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免疫学特征为严重的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特别是CD4+的T淋巴细胞显著减少。临床特征为晚期阶段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2025/4/5
艾滋病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 概念: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指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 致的传染性疾病。免疫学特征为严重的细胞 免疫功能缺陷,特别是CD4+的T淋巴细胞显 著减少。临床特征为晚期阶段出现各种机会 性感染和恶性肿瘤。 2025/4/5 1

流行病学1981年6月美国CDC首次报道:5例男性同性恋出现卡氏肺囊虫肺炎和26例男性同性恋出现Kaposi肉瘤1983年HIV通过血制品传入我国1985年我国北京协和医院首次诊断1例艾滋病。1987年我国浙江报道4例血友病患者因输注进口的VIII因子感染AIDS。2025/4/5
◆ 流行病学 ◇ 1981年6月美国CDC首次报道: 5例男性同性恋出现卡氏肺囊虫肺炎和26例 男性同性恋出现Kaposi肉瘤。 ◇ 1983年HIV通过血制品传入我国。 ◇ 1985年我国北京协和医院首次诊断1例艾 滋病。 ◇ 1987年我国浙江报道4例血友病患者因输 注进口的VIII因子感染AIDS。 2025/4/5 2

目前HIV感染者全球超过7000万人。60%-70%集中在非洲。印度240万人,我国超过100万人。由于非法采血、卖血、吸毒和性乱导致AIDS在我国迅速蔓延传播。32025/4/5
◇目前HIV感染者全球超过7000万人,60%- 70%集中在非洲,印度240万人,我国超过 100万人。 ◇由于非法采血、卖血、吸毒和性乱导致 AIDS在我国迅速蔓延传播。 2025/4/5 3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的三个阶段1.1985-1988年:散发,HIV感染者仅报告19例,为外国人、海外华人和输注进口V川因子血友病患者。2.1989-1994年:主要是云南边境吸毒人群和几个县市局部流行,散发于全国性病患者和归国人员。3.1995年至今:迅速蔓延2025/4/5
◇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的三个阶段 1.1985-1988年:散发,HIV感染者仅报告 19例,为外国人、海外华人和输注进口 VIII因子血友病患者。 2.1989-1994年:主要是云南边境吸毒人 群和几个县市局部流行,散发于全国性 病患者和归国人员。 3.1995年至今:迅速蔓延 2025/4/5 4

我国艾滋病目前流行特点总体上呈低流行态势,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中高流行。传播途径多样化。从经血液传播为主演变为经性传播为主。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地域不断扩大,通过流动人口迅速向广大城乡扩散。52025/4/5
◆ 我国艾滋病目前流行特点 ◇ 总体上呈低流行态势,局部地区和特定人 群中高流行。 ◇ 传播途径多样化,从经血液传播为主演变 为经性传播为主。 ◇ 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 地域不断扩大,通过流动人口迅速向广大 城乡扩散。 2025/4/5 5

艾滋病的危害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艾滋病患者平均寿命大大缩短。62025/4/5
◆ 艾滋病的危害 ◇ 对个人 ◇ 对家庭 ◇ 对社会 艾滋病患者平均寿命大大缩短。 2025/4/5 6

病原体特点:1983年法国和美国科学家确定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属于反转录病毒,包括HIV-1和HIV-2两型,由单链RNA、反转录酶、结构蛋白组成。HIV的基因主要为gag基因、pol基因和env基因。gag基因编码P55、P24、P18、P13, pol基因编码P66、P51、P31, env基因编码gp160、gp120、gp41。在外界抵抗力弱,对热和常用的消毒剂敏感。2025/4/5
◆ 病原体特点: 1983年法国和美国科学家确定AIDS是由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 ◇属于反转录病毒,包括HIV-1和HIV-2两型,由 单链RNA、反转录酶、结构蛋白组成。 ◇HIV的基因主要为gag基因、pol基因和env基因 。gag基因编码P55、P24、P18、P13, pol基 因编码P66、P51、P31, env基因编码gp160、 gp120、gp41。 ◇在外界抵抗力弱,对热和常用的消毒剂敏感。 2025/4/5 7

一包膜p17p24逆转录酶病毒 RNAgp41gp120120nm82025/4/5
2025/4/5 8

传染途径目前公认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有三条,即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男传播途径2025/4/5O
◆ 传染途径 目前公认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有三条,即性传 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2025/4/5 9

经血液传播静脉注射吸毒:交叉传染HIV。输注HIV污染的血制品:单次暴露传染的概率为90%-100%。医源性感染:器械消毒不严格。单次暴露的概率为0.3%-0.5%。102025/4/5
◆ 经血液传播 ◇ 静脉注射吸毒:交叉传染HIV。 ◇ 输注HIV污染的血制品:单次暴露传染的 概率为90%-100%。 ◇ 医源性感染:器械消毒不严格。单次暴露 的概率为0.3%-0.5%。 2025/4/5 10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ppt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放线菌.ppt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细菌学基础.ppt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免疫学应用.ppt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ppt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and Immune regulation.ppt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ppt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补体系统.ppt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抗体.ppt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抗原.ppt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三章 消毒灭菌和实验室安全.ppt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真菌学基础.ppt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病毒学基础.ppt
-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研究法).pdf
-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实验讨论课——问题).ppt
-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pdf
-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核基因转录水平调控).pdf
-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真核生物基因转录后水平调控).pdf
-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真核生物基因表达在DNA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调控).pdf
-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真核基因表达调控转录后水平调控).pdf
- 《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污染生态学.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农业生态学.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城市生态学.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群落生态学.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ppt
- 《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ppt
-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6 地衣.pdf
-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8 苔藓植物.pdf
-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9 蕨类植物.pdf
-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0 裸子植物.pdf
-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1 被子植物1/2.pdf
-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2 被子植物2/2.pdf
-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23 单子叶植物.pdf
-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标本)1 白头翁.doc
-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标本)木槿.doc
-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标本)石竹.doc
-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0 花的形态.pdf
-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1 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以及胚囊的发育.pdf
-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2 开花、传粉、受精.pdf
-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3 果实的形成和类型.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