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植物分类学)

植物学(下册)(植物分类学)引言(1学时)一、植物界的分类二、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三、拉丁文简介第一章藻类植物(Algae)(5学时)教学目的:了解藻类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各类群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的主要特点。教学重点: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特点。第一节藻类植物的概述一、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二、藻类植物的分类依据第二节蓝藻门一、蓝藻门的代表植物色球藻属(Chroococcus);颤藻属(Oscillatoria);念珠藻属(Nostoc);鱼腥藻属(Anabeana)二、蓝藻门的系统地位第三节绿藻门一、绿藻门的一般特征二、绿藻门的代表植物衣藻属(Chlamydomonas),团藻属(Volvox):形态结构及生活史水绵属(Spirogyra):形态结构(丝状体)及接合生殖石莼属(Ulva),轮藻属(Chara):形态结构及生活史三、绿藻门的系统地位第四节红藻门一、红藻门的一般特征二、红藻门的代表植物紫菜属(Porphyra):形态结构及生活史三、红藻门的系统地位第五节褐藻门一、褐藻门的一般特征二、褐藻门的代表植物水云属(Ectocarpus):形态结构及生活史。海带属(Laminaria):形态结构及生活史。三、褐藻门的系统地位第二章菌类(Fungi)(略讲)
植物学(下册)(植物分类学) 引言(1 学时) 一、植物界的分类 二、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 三、拉丁文简介 第一章 藻类植物(Algae)(5 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藻类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各类群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的主 要特点。 教学重点: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特点。 第一节 藻类植物的概述 一、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二、藻类植物的分类依据 第二节 蓝藻门 一、蓝藻门的代表植物 色球藻属(Chroococcus);颤藻属(Oscillatoria);念珠藻属(Nostoc);鱼腥藻 属(Anabeana) 二、蓝藻门的系统地位 第三节 绿藻门 一、绿藻门的一般特征 二、绿藻门的代表植物 衣藻属(Chlamydomonas),团藻属(Volvox):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水绵属(Spirogyra):形态结构(丝状体)及接合生殖 石莼属(Ulva),轮藻属(Chara) :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三、绿藻门的系统地位 第四节 红藻门 一、红藻门的一般特征 二、红藻门的代表植物 紫菜属(Porphyra):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三、红藻门的系统地位 第五节 褐藻门 一、褐藻门的一般特征 二、褐藻门的代表植物 水云属(Ectocarpus):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海带属(Laminaria):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三、褐藻门的系统地位 第二章 菌类(Fungi)(略讲)

第三章地衣植物(Lichens)(略讲)第四章苔藓植物(Bryophyta)(3学时)教学目的:了解苔藓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教学重点: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第一节苔纲(Hepaticae)一、苔纲的一般特征二、苔纲的代表植物地钱属(Marchantia):地钱目的常见植物地钱(Marchantiapolymorpha).生活史主要阶段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的特点第二节藓纲(Musci)一、藓纲的一般特征二、藓纲的代表植物葫芦藓属(Funaria):真藓目的常见的藓类,以葫芦藓(F.hygrometrica)为代表说明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的特点。第三节苔藓植物小结一、苔藓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二、苔藓植物的起源与演化三、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意义第五章蕨类植物(Pteridophyta)(3学时)教学目的:了解蕨类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教学重点: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第一节维管植物一、维管植物的特征二、中柱类型三、维管植物的分类第二节蕨类植物的特征一、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三、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四、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第三节蕨类植物的分类一、石松类(Lycophytina)一般特征和代表植物分为石松目(Lycopodiales)和卷柏目(Selaginellales)。1.石松目:2.卷柏目
第三章 地衣植物(Lichens)(略讲) 第四章 苔藓植物(Bryophyta)(3 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苔藓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 生活史特点。 教学重点: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 第一节 苔纲(Hepaticae) 一、苔纲的一般特征 二、苔纲的代表植物 地钱属(Marchantia):地钱目的常见植物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 生活 史主要阶段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的特点. 第二节 藓纲(Musci) 一、藓纲的一般特征 二、藓纲的代表植物 葫芦藓属(Funaria):真藓目的常见的藓类. 以葫芦藓(F. hygrometrica)为代表说明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的特点。 第三节 苔藓植物小结 一、苔藓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二、苔藓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三、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第五章 蕨类植物(Pteridophyta)(3 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蕨类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 生活史特点。 教学重点: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 第一节 维管植物 一、维管植物的特征 二、中柱类型 三、维管植物的分类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特征 一、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三、蕨类植物的生活史 四、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 第三节 蕨类植物的分类 一、石松类(Lycophytina) 一般特征和代表植物 分为石松目(Lycopodiales)和卷柏目(Selaginellales)。 1.石松目;2.卷柏目

二、木贼类(Isoephytina)一般特征和代表植物木贼属(Hippochaete)问荆三、真蕨类(Filicophytina)一般特征和代表植物现存蕨类植物中最繁盛,分为厚囊蕨纲、原始薄囊蕨纲、薄囊蕨纲。水龙骨目:蕨类植物最大目,占现存蕨类植物的95%。第四节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一、蕨类植物的起源二、蕨类植物的演化第六章裸子植物(Gymnosperm)(4学时)教学目的:了解裸子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教学重点: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第一节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第二节苏铁纲(Cycadopsida)一、一般特征二、代表植物:苏铁(Cycasrevoluta).第三节银杏纲(Ginkgopsida)一、一般特征二、代表植物:银杏(Ginkgobiloba)。第四节松柏纲(球果纲)(Coniferopsida)一、松柏纲的主要特征二、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以松属为代表)孢子体、雄配子体、雌配子体、传粉与受精、种子三、松柏纲的分类及代表植物(一)松科(Pinaceae)1.科的特征2.代表植物松属植物(Pinus)(二)杉科(Taxodiaceae)1.科的特征2.代表植物杉木属、水松属、水杉属等。(三)柏科(Cupressaceae)1.科的特征2.代表植物侧柏属、柏木属、圆柏属等。第五节红豆杉纲(Taxopsida)一、一般特征二、分为罗汉松科、三尖杉科和红豆杉科
二、木贼类(Isoephytina) 一般特征和代表植物 木贼属(Hippochaete)问荆 三、真蕨类(Filicophytina) 一般特征和代表植物 现存蕨类植物中最繁盛,分为厚囊蕨纲、原始薄囊蕨纲、薄囊蕨纲。 水龙骨目:蕨类植物最大目,占现存蕨类植物的 95%。 第四节 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一、蕨类植物的起源 二、蕨类植物的演化 第六章 裸子植物(Gymnosperm)(4 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裸子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 生活史特点。 教学重点: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 第一节 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苏铁纲(Cycadopsida) 一、一般特征 二、代表植物:苏铁(Cycas revoluta). 第三节 银杏纲(Ginkgopsida) 一、一般特征 二、代表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第四节 松柏纲(球果纲)(Coniferopsida) 一、松柏纲的主要特征 二、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以松属为代表) 孢子体、雄配子体、雌配子体、传粉与受精、种子 三、松柏纲的分类及代表植物 (一)松科(Pinaceae) 1.科的特征 2.代表植物 松属植物(Pinus) (二)杉科(Taxodiaceae) 1.科的特征 2.代表植物 杉木属、水松属、水杉属等。 (三)柏科(Cupressaceae) 1.科的特征 2.代表植物 侧柏属、柏木属、圆柏属等。 第五节 红豆杉纲(Taxopsida) 一、一般特征 二、分为罗汉松科、三尖杉科和红豆杉科

第六节买麻藤纲(Gnetopsida)、一般特征二、分为麻黄科、买麻藤科和百岁兰科。第七节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第七章被子植物(Angiosperm)(1l学时)教学目的:了解被子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主要的科、属、种;了解主要的分类系统。教学重点:被子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主要的科、属、种。第一节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第二节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第三节被子植物的分类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一、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一)木兰科(Magnoliaceae)1.木兰科的特征2.木兰科的主要属种木兰属(Magnolia):荷花玉兰、玉兰、辛夷、厚朴含笑属(Michelia):含笑、白兰3.木兰科的原始性木兰目是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1个目。(二)樟科(Lauraceae)1.樟科的特征2.樟科的主要属种樟属(Cinnamomum):樟、阴香、肉桂木姜子属(Litsea):山苍子3.樟科的系统位置樟目是由木兰目起源较木兰目进化的类群。(三)毛科(Ranunculaceae)1.毛食科的特征2.毛科的代表属种毛属(Ranuculus):毛,石龙芮。3.毛科的系统位置毛食科是草本多心皮类最原始的类群,由木兰科单独演化而来。(四)桑科(Moraceae)1、桑科的特征2、常见属种桑属(Morus):聚花果。桑(M.alba)无花果属(榕属)(Ficus):隐头花序。榕树(F.microcarpa)。构属(Broussonetia):头状花序。构树(B.papyrifera)。3、系统地位克郎奎斯特系统和塔赫他间系统认为荨麻目起源于金缕梅目
第六节 买麻藤纲(Gnetopsida) 一、一般特征 二、 分为麻黄科、买麻藤科和百岁兰科。 第七节 裸子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第七章 被子植物(Angiosperm)(11 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被子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主要的科、属、种;了解主要的分类系统。 教学重点:被子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主要的科、属、种。 第一节 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第三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 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 一、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一)木兰科(Magnoliaceae) 1.木兰科的特征 2.木兰科的主要属种 木兰属(Magnolia):荷花玉兰、玉兰、辛夷、厚朴 含笑属(Michelia):含笑、白兰 3.木兰科的原始性 木兰目是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 1 个目。 (二)樟科(Lauraceae) 1.樟科的特征 2.樟科的主要属种 樟属(Cinnamomum):樟、阴香、肉桂 木姜子属(Litsea):山苍子 3.樟科的系统位置 樟目是由木兰目起源较木兰目进化的类群。 (三)毛茛科(Ranunculaceae) 1.毛茛科的特征 2.毛茛科的代表属种 毛茛属(Ranuculus):毛茛,石龙芮。 3.毛茛科的系统位置 毛茛科是草本多心皮类最原始的类群,由木兰科单独演化而来。 (四)桑科(Moraceae) 1、桑科的特征 2、常见属种 桑属(Morus): 聚花果。桑(M. alba) 无花果属(榕属)(Ficus):隐头花序。榕树(F. microcarpa)。 构属(Broussonetia):头状花序。构树(B. papyrifera)。 3、系统地位 克郎奎斯特系统和塔赫他间系统认为荨麻目起源于金缕梅目

(五)蔷薇科(Rosaceae1、蔷薇科的特征2、蔷薇科的分类本科根据心皮数、胚珠数、子房位置和果实类型分为4个亚科。(1)绣线菊亚科:葵果。绣线菊属(2)蔷薇亚科:聚合瘦果。蔷薇属,悬钩(3)苹果亚科:梨果。梨属(4)梅亚科:核果。桃属,李属,杏属3、蔷薇科的系统位置蔷薇目与毛食目有明显的联系。蔷薇科的绣线菊亚科的离生心皮及葵果与毛科的形态结构相似。(六)豆目(Fabales)本目根据花的形态及花瓣排列方式,可分为3科。1.含羞草科Mimosaceae:花冠辐射对称,花瓣镊合状排列,雄蕊多或少,分离或合。2.苏木科Caesalpiniaceae:花冠稍两侧对称,但非真正蝶形花冠,最上一瓣最小,位于最内(上升覆瓦状排列),雄蕊常为10,分离。3.蝶形花科Fabaceae:花冠两侧对称,蝶形花冠,最上一瓣最大,称旗瓣,位于最外(下降覆瓦状排列),雄蕊10,常为(9)+1的两体雄蕊,少为分离或下部稍合生。(七)大戟科(Euphorbiaceae)1、大戟科的特征2、常见属种大戟属(Euphorbia):一品红。葩麻属(Ricinus):麻。乌柏属(Sapium):乌柏。橡胶属(Hevea):橡胶树。3、系统位置Cronquist系统中大戟目来源于卫矛目,共属蔷薇亚纲。塔赫他间系统中大戟目与锦葵目关系密切,共属五極果亚纲。Engler系统中大戟科列入牛儿苗目。(八)菊科(Compositae)1、菊科的特征2、菊科的花冠类型简状(两性,辐射对称,5裂相等)舌状(两性,两侧对称,结合)两唇形(两性,两侧对称,上唇2裂,下唇3裂)假舌状(雌性,两侧对称,3裂)漏斗状(无性,两侧对称,5-7裂不等).3、菊科的分类本科根据花冠类型的不同、乳汗的有无,分为2个亚科。l.筒状花亚科:向日葵属(Helianthus):向日葵(H.annuus)
(五)蔷薇科(Rosaceae) 1、蔷薇科的特征 2、蔷薇科的分类 本科根据心皮数、胚珠数、子房位置和果实类型分为 4 个亚科。 (1)绣线菊亚科:蓇葖果。绣线菊属 (2)蔷薇亚科 :聚合瘦果 。蔷薇属,悬钩 (3)苹果亚科 :梨果。梨属 (4)梅 亚 科 :核果 。桃属,李属,杏属 3、蔷薇科的系统位置 蔷薇目与毛茛目有明显的联系。蔷薇科的绣线菊亚科的离生心皮及蓇葖果与毛茛 科的形态结构相似。 (六)豆目(Fabales) 本目根据花的形态及花瓣排列方式,可分为 3 科。 1. 含羞草科 Mimosaceae:花冠辐射对称,花瓣镊合状排列,雄蕊多或少,分离 或合。 2.苏木科 Caesalpiniaceae:花冠稍两侧对称,但非真正蝶形花冠,最上一瓣 最小,位于最内(上升覆瓦状排列),雄蕊常为 10,分离。 3.蝶形花科 Fabaceae:花冠两侧对称,蝶形花冠,最上一瓣最大,称旗瓣,位 于最外(下 降覆瓦状排列),雄蕊 10,常为(9)+1 的两体雄蕊,少为分离或下部稍合生。 (七)大戟科(Euphorbiaceae) 1、大戟科的特征 2、常见属种 大戟属(Euphorbia): 一品红。 蓖麻属(Ricinus):蓖麻。 乌桕属(Sapium):乌桕。 橡胶属(Hevea):橡胶树。 3、系统位置 Cronquist 系统中大戟目来源于卫矛目,共属蔷薇亚纲。塔赫他间系统中大戟目 与锦葵目关系密切,共属五桠果亚纲。Engler 系统中大戟科列入牛儿苗目。 (八)菊科(Compositae) 1、菊科的特征 2、菊科的花冠类型 筒状(两性,辐射对称,5 裂相等). 舌状(两性,两侧对称,结合) 两唇形(两性,两侧对称,上唇 2 裂,下唇 3 裂). 假舌状(雌性,两侧对称,3 裂). 漏斗状(无性,两侧对称,5-7 裂不等). 3、菊科的分类 本科根据花冠类型的不同、乳汁的有无,分为 2 个亚科。 1.筒状花亚科: 向日葵属(Helianthus):向日葵(H. annuus)

2.舌状花亚科:蒲公英属(Taraxacum):蒲公英(T.mongolicum)4、菊科的系统地位菊科是一个较进化的科,是被子植物的最大科。二、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九)百合科(Liliaceae)1、百合科的特征2、百合科的常见属种百合属(Lilium):百合(L.brownii),卷丹(L.lancifolium)贝母属(Fritillaria):川贝母(F.cirrhosa),浙贝母(F.thunbergii)葱属(Allium):葱(A.fistulosum),蒜(A.sativum),韭(A.tuberosum)3、百合科的系统位置在克郎奎斯特系统中,百合目的虫媒花类群和风媒花类群起源于共同的远祖,并比风媒花类群进化。(十)禾本科(Gramineae)1、禾本科的特征2、禾本科的分类本科通常分为2个亚科,竹亚科和禾亚科。(1)竹亚科(Bambusoideae):秆为木质,乔木或灌木状。代表属种:刚竹属(毛竹属)(Phyllostachys),毛竹(P.pubescens)(2)禾亚科(Agrostidoideae):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秆常为草质。代表属种:小麦属(Triticum),小麦(T.aestivum)。稻属(Oryza),稻(O.sativa)。玉米属(Zea),玉米(Z.mays)3、禾本科的系统位置禾本科是风媒植物高度发展的最终阶段。第四节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一、被子植物的起源1.起源时间化石证据不多,大多为推论性结论。(1)古生代起源说。(2)白垩纪(或晚侏罗)起源说。2.发源地(1)高纬度起源说。(2)中低纬度起源说。3.可能的祖先(1)多元说。(2)二元说。(3)单元说。4.单子叶植物的起源(1)水生莼菜类起源说。(2)陆生毛类起源说。二、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主要分类系统1.系统演化的两大学派
2.舌状花亚科: 蒲公英属(Taraxacum):蒲公英(T. mongolicum) 4、菊科的系统地位 菊科是一个较进化的科,是被子植物的最大科。 二、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九)百合科(Liliaceae) 1、百合科的特征 2、百合科的常见属种 百合属(Lilium):百合(L.brownii),卷丹(L.lancifolium) 贝母属(Fritillaria):川贝母(F.cirrhosa),浙贝母(F.thunbergii) 葱属(Allium):葱(A.fistulosum),蒜(A.sativum),韭(A.tuberosum) 3、百合科的系统位置 在克郎奎斯特系统中,百合目的虫媒花类群和风媒花类群起源于共同的远祖,并 比风媒花类群进化。 (十)禾本科(Gramineae) 1、禾本科的特征 2、禾本科的分类 本科通常分为 2 个亚科,竹亚科和禾亚科。 (1)竹亚科(Bambusoideae):秆为木质,乔木或灌木状。 代表属种:刚竹属(毛竹属)(Phyllostachys),毛竹(P.pubescens) (2)禾亚科(Agrostidoideae):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秆常为草质。 代表属种:小麦属(Triticum),小麦(T.aestivum)。 稻属(Oryza),稻(O.sativa)。 玉米属(Zea),玉米(Z. mays) 3、禾本科的系统位置 禾本科是风媒植物高度发展的最终阶段。 第四节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一、被子植物的起源 1.起源时间 化石证据不多,大多为推论性结论。 (1)古生代起源说。 (2)白垩纪(或晚侏罗)起源说。 2.发源地 (1)高纬度起源说。 (2)中低纬度起源说。 3.可能的祖先 (1)多元说。 (2)二元说。 (3)单元说。 4.单子叶植物的起源 (1)水生莼菜类起源说。 (2)陆生毛茛类起源说。 二、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主要分类系统 1.系统演化的两大学派

(1)恩格勒学派:假花说理论。(2)毛学派:真花说理论。2.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1)恩格勒分类系统:植物分类史上最早的自然分类系统。(2)哈钦森分类系统(3)塔赫他间分类系统(4)克郎奎斯特分类系统
(1)恩格勒学派:假花说理论。 (2)毛茛学派:真花说理论。 2.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1)恩格勒分类系统:植物分类史上最早的自然分类系统。 (2)哈钦森分类系统 (3)塔赫他间分类系统 (4)克郎奎斯特分类系统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植物形态解剖学).doc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实验讲稿)分子生物学概论.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实验讲稿)实验技术概论.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实验讲稿)血浆清蛋白分离、纯化与鉴定.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实验讲稿)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脂蛋白.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实验讲稿)转氨基作用.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实验讲稿)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的浓度.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实验讲稿)血浆清蛋白分离纯化的鉴定.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实验讲稿)血浆清蛋白分离纯化.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实验讲稿)酶学实验.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12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Protein Biosynthesis(Translation).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15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Protein Biosynthesis(Translation).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05章 脂类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四章 基因信息的传递复制 DNA的生物合成(复制)DNA Biosynthesis(Replication).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23章 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 Recombinat DNA technology).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RNA生物合成(转录)RNA Biosynthesis(Transcription).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章 分子生物学基础)DNA的生物合成(复制)DNA Biosynthesis(Replication).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脂质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pdf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08章 氨基酸代谢 Metabolism of Amino Acids.pdf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2009-2010年第一学期植物学试题A卷(含参考答案).doc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2009-2010年第一学期植物学试题B卷(含参考答案).doc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2010-2011年第二学期植物学试题A卷(含参考答案).doc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2010-2011年第一学期植物学试题A卷(含参考答案).doc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2010-2011年第二学期植物学试题B卷(含参考答案).doc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2010-2011年第一学期植物学试题B卷(含参考答案).doc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2011-2012年第二学期植物学试题A卷(含参考答案).doc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2011-2012年第二学期植物学试题B卷(含参考答案).doc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植物学试题A卷1(无答案).doc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植物学试题B卷2(无答案).doc
- 《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林业和园林植物资源生物学术语 Essential terms of forest and horticultural plant resources.docx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蕨类植物复习(含答案).doc
- 《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植物学习题集(各章节练习,含参考答案).doc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共二十六个实验).pdf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植物细胞.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绪论 Botany(主讲:林正眉).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植物组织和组织系统.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第一节 根.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第四节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第二节 茎.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