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05章 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第5章系统频率响应分析学习要点了解频率响应及频率特性的概念、特点以及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的关系;了解最小相位系统与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概念熟悉典型环节的Nyquist图和Bode图;掌握控制系统的Nyquist图和Bode图的一般绘制方法。时域法是分析控制系统的直接方法,比较直观。但是,如果不借助计算机,分析高阶系统就比较困难。因此需要发展其他一些方法来分析控制系统,其中频率响应分析就是工程上经常采用的分析和研究系统的一种间接方法。频率响应分析是经典控制理论中研究和分析系统特性的主要方法。利用此方法,可以将传递函数从复域引到具有明确物理概念的频域来分析。5.1频率特性概述5.1.1频率特性的概念1.频率响应线性定常系统对正弦输入的稳态响应称频率响应。对于如图5.1所示的线性定常系统,假设系统是稳定的,若对其输入一正弦信号x:()=Xisinot根据微分方程解的理论,则系统稳态输出信号为xo(t)=X(0)sin[ot+p(0))X(0)Xo(0)G(s)图5.1线性定常系统该信号也是一个正弦信号,其频率与输入信号相同,但幅值和相位发生了变化,如图5.2所示。现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110
110 第 5 章 系统频率响应分析 了解频率响应及频率特性的概念、特点以及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的关系;了解最 小相位系统与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概念;熟悉典型环节的 Nyquist 图和 Bode 图;掌握 控制系统的 Nyquist 图和 Bode 图的一般绘制方法。 时域法是分析控制系统的直接方法,比较直观。但是,如果不借助计算机,分析高阶系统 就比较困难。因此需要发展其他一些方法来分析控制系统,其中频率响应分析就是工程上经常 采用的分析和研究系统的一种间接方法。频率响应分析是经典控制理论中研究和分析系统特性 的主要方法。利用此方法,可以将传递函数从复域引到具有明确物理概念的频域来分析。 5.1 频率特性概述 1.频率响应 线性定常系统对正弦输入的稳态响应称频率响应。 对于如图 5.1 所示的线性定常系统,假设系统是稳定的,若对其输入一正弦信号 xi(t)=Xisinωt 根据微分方程解的理论,则系统稳态输出信号为 xo(t)=Xo(ω)sin[ωt+φ(ω)] 图 5.1 线性定常系统 该信号也是一个正弦信号,其频率与输入信号相同,但幅值和相位发生了变化,如图 5.2 所示。 现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学习要点 X i(t) G(s) Xo(t)

第5章系统频率响应分析KG(s)=Ts +1XiX()=Xi sinoXoXo(1=Xo sin[0+(0)]0$(0)图5.2系统及稳态的输入输出波形输入信号为x(t)=Xsinot,则其拉氏变换为X,oX,(s)=s? +02因而有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KXoX.(s)=G(s)X(s)Ts+1 5? +02取拉氏逆变换并整理得X,KX,KTe-%xo(t)=sin(ot-arctanTo)1+T02+To?式中,x()即为由输入引起的响应。其中,右边第一项是瞬态分量,第二项是稳态分量。-1/T为G(s)的极点或系统微分方程的特征根si,因s为负值,所以系统是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即1→8时,瞬态分量迅速衰减至零,此时系统只剩下稳态输出X,K(5.1)x(t)=sin(ot-arctanTo)/I+T0?由式5.1可以看出,系统的稳态输出是一个与输入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其幅值XK,相位p(の)=-arctanTの,当正弦的频率变化时,幅值X()与相位p(の)X.(0)=VI+To随之变化,所以线性定常系统对正弦输入的稳态响应被称为频率响应,式5.1为该系统的频率响应。2.频率特性综上所述,线性系统在正弦输入作用下,其稳态输出的幅值和相位随频率の的变化而变111
111 ( ) 1 K G s Ts = + 图 5.2 系统及稳态的输入输出波形 输入信号为 ( ) sin i i x t X t = ,则其拉氏变换为 2 2 ( ) i i X X s s = + 因而有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 ( ) ( ) ( ) X s G s X s o i = 1 K Ts = + i 2 2 X s + 取拉氏逆变换并整理得 xo(t) t o 2 2 2 2 ( ) e sin( arctan ) 1 1 i i T X KT X K x t t T T T − = + − + + 式中, () o x t 即为由输入引起的响应。其中,右边第一项是瞬态分量,第二项是稳态分量。−1/T 为 G s( ) 的极点或系统微分方程的特征根 si,因 si 为负值,所以系统是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即 t→∞时,瞬态分量迅速衰减至零,此时系统只剩下稳态输出 () o x t = 2 2 sin( arctan ) 1 X Ki t T T − + (5.1) 由式 5.1 可以看出,系统的稳态输出是一个与输入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其幅值 2 2 ( ) 1 i o X K X T = + ,相位 ( ) arctan = − T ,当正弦的频率 变化时,幅值 ( ) X o 与相位 ( ) 随之变化,所以线性定常系统对正弦输入的稳态响应被称为频率响应,式 5.1 为该系统的频率 响应。 2.频率特性 综上所述,线性系统在正弦输入作用下,其稳态输出的幅值和相位随频率 的变化而变 Xi Xo O () Xi(t)= Xi sin t Xo(t)= Xo sin[ t+ ()] t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化,这恰好反映了系统本身的特性,我们将反映该特性的表达式。()和-arctanTo称为系X,统的频率特性,记为X.(0)A(0)=X(5.2)p(o)=-arctanTo式中,A(の)称系统的幅频特性;β(の)称系统的相频特性。3.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的关系设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a,x(t)+a-(t)+.+ax(t)+ax(t)=(5.3)b.(m)(0)+bmr(m-) +..+bx(t)+b.x(t)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s+b.+bs+b(5.4)X,(s)"a,s"+au-s"-+...+as+a当输入信号为正弦信号,即x(t)=X,sinot时,其拉氏变换为X,oX,(s)=-,(5.5)52 + 02由式(5.4)和(5.5)可得X(s)=G(s),(s) =-b-s*+b-s*+bs+bXO(5.6)a,s"+au-s-+..+as+a $?+o?若系统无重极点,则上式可写为BB'X(s)=_4(5.7)s-jos+jo=s-s,式中,S为系统特征方程的根:A、B、B’(B'为B的共轭复数)为待定系数。对上式进行拉氏逆变换可得系统的输出为Ae+(Bejor+B'e-jor)(5.8)x(0)==对稳定系统而言,系统的特征根s均具有负实部,当t-→8o时,将衰减为零,则上式只剩下其稳态分量,故系统的稳态响应为x(t)=Bejat +B'e-jor(5.9)若系统含有k个重极点,则x()将含有te(k=1,2,,k-1)这样一系列项。对于稳112
112 化,这恰好反映了系统本身的特性,我们将反映该特性的表达式 ( ) o i X X 和−arctanT 称为系 统的频率特性,记为 ( ) ( ) o i X A X = ( ) arctan = − T (5.2) 式中, A( ) 称系统的幅频特性; ( ) 称系统的相频特性。 3.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的关系 设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 ) ( -1) 1 1 o ( ) ( ) ( ) ( ) n n n o n o o o a x t a x t a x t a x t + + + + = − ( ) ( 1) 1 1 ( ) ( ) ( ) m m m i m i i o i b x t b x b x t b x t − + + + + − (5.3)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1 1 1 1 1 1 ( ) ( ) ( ) m m o m m o n n i n n o X s b s b s b s b G s X s a s a s a s a − − − + + + + = = + + + + (5.4) 当输入信号为正弦信号,即 ( ) sin i i x t X t = 时,其拉氏变换为 2 2 ( ) i i X X s s = + (5.5) 由式(5.4)和(5.5)可得 ( ) ( ) ( ) X s G s X s o i = -1 1 1 n 1 1 1 m m m m o n n n o b s b s b s b a s a s a s a − − − + + + + = + + + + 2 2 Xi s + (5.6) 若系统无重极点,则上式可写为 * o 1 ( ) ( ) j j n i i i A B B X s = s s s s = + + − − + (5.7) 式中,si 为系统特征方程的根; * A B B i、 、 ( * B 为 B 的共轭复数)为待定系数。对上式进行拉 氏逆变换可得系统的输出为 () o x t = j * j 1 e ( e e ) i n s t t t i i A B B − = + + (5.8) 对稳定系统而言,系统的特征根 si 均具有负实部,当 t→∞时,将衰减为零,则上式只剩 下其稳态分量,故系统的稳态响应为 () o x t = j * j e e t t B B − + (5.9) 若系统含有 k 个重极点,则 () o x t 将含有 j e k st t (k=1,2,.,k-1)这样一系列项。对于稳

第5章系统频率响应分析定的系统,由于Si的实部为负,t的增长没有e的衰减快。所以te的各项随着t-→o也都趋于零。因此,对于稳定的系统不管系统是否有重极点,其稳态响应都如式(5.9)所示。式(5.9)中的待定系数B和B可根据2.3节中所介绍的方法求得,即X,0景=G(j0)]ei<)5(s-jo)-ja =G(s) XB=G(s)=je= G(jo)2j(s-jo)(s+jo)s+ io2j同理可得=G(jo)=G(j)e-2G(),21-2将B和B代入(5.9)中,则系统的稳态响应为ellot+ZG(jo)]e-ot+ZG(jo)x(0)=G(j0)/x R2j(5.10)=|G(jo)|X,sin[ot+ZG(jo)]根据频率特性的定义可知,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分别为(0)=()=G(j0)l(5.11)X(0)= ZG(jo)故G(jo)=|G(jo)leji<G(i)就是系统的频率特性,它是将G(s)中的s用jo取代后的结果,是の的复变函数。显然,频率特性的量纲就是传递函数的量纲,也是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量纲之比。由于G(j)是一个复变函数,故也可写成实部和虚部之和,即(5.12)G(jo)=Re[G(j@) ]+Im[G(jo) J=u(@)+ jv(@)式中,u(の)是频率特性的实部,称实频特性(在测试技术中又称同相分量):()是频率特性的虚部,称虚频特性(在测试技术中又称异相分量)。综上所述,一个系统可以用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来描述,也可以用频率特性来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5.3所示。将微分方程的微分算子兴换成后,由此方程就可获得传递函dt数;而将传递函数中的s换成jの,传递函数就变成了频率特性,反之亦然。dd微分方程drdtJe系统传递函数频率特性jo图5.3系统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相互转换113
113 定的系统,由于 si 的实部为负, k t 的增长没有 j e st 的衰减快。所以 j e k st t 的各项随着 t→∞也都 趋于零。因此,对于稳定的系统不管系统是否有重极点,其稳态响应都如式(5.9)所示。式 (5.9)中的待定系数 * B B 和 可根据 2.3 节中所介绍的方法求得,即 j ( j ) j j ( ) ( j ) ( ) (j ) (j ) e ( j )( j ) j 2j 2j i i i i G s s X X X X B G s s G s G G s s s = − = = = = = − + + 同理可得 * B j ( j ) j ( j ) (j ) e 2j 2j i i G s X X G G − = = − = − − 将 * B B 和 代入(5.9)中,则系统的稳态响应为 j[ t ( j )] j[ t ( j )] e e ( ) | (j ) | 2j G G o i x t G X + − + − = = | (j ) | sin[ t (j )] G X G i + (5.10) 根据频率特性的定义可知,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分别为 ( ) ( ) | (j ) | ( ) (j ) o i X A G X G = = = (5.11) 故 G(j ) =| G(j ) | j ( j ) e G 就是系统的频率特性,它是将 G s( ) 中的 s 用 j 取代后的结果, 是 的复变函数。显然,频率特性的量纲就是传递函数的量纲,也是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 量纲之比。 由于 G(j ) 是一个复变函数,故也可写成实部和虚部之和,即 G(j ) =Re[ G(j ) ]+Im[ G(j ) ]= u v ( ) j ( ) + (5.12) 式中,u( ) 是频率特性的实部,称实频特性(在测试技术中又称同相分量); v( ) 是频率特性 的虚部,称虚频特性(在测试技术中又称异相分量)。 综上所述,一个系统可以用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来描述,也可以用频率特性来描述。它们 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 5.3 所示。将微分方程的微分算子 d dt 换成 s 后,由此方程就可获得传递函 数;而将传递函数中的 s 换成 j ,传递函数就变成了频率特性,反之亦然。 图 5.3 系统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相互转换 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 系统 s j s d dt d dt j 频率特性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5.1.2频率特性的特点和作用1.频率特性可通过频率响应试验求取用试验法求取频率特性,这是针对实际系统既常用又重要的一种方法。根据频率特性的定义,首先改变输入正弦信号Xej的频率@,并测出与此相应的输出幅值X。(の)与相移p(の)。然后做出幅值X。(の)/X比对频率の的函数曲线,此即幅频特性曲线;做出相移β(の)对频率o的函数曲线,此即相频特性曲线。2.频率特性是单位脉冲响应函数的频谱设某系统的输出为X。(s) =G(s)X,(s)根据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的关系有X.(jo)=G(j@)X(jo)当x(t)=8(0)时X,(jo) = F[8(t)]=1故X.(jo)=G(jo)或F[X。(0)]=G(jo)这表明系统的频率特性就是单位脉冲响应函数的Fourier变换或其频谱,所以对频率特性的分析就是对单位脉冲响应函数的频谱分析。时间响应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线性系统过渡过程,以获得系统的动态特性,而频率特性分析则是通过分析不同的正弦输入时系统的稳态响应,来获得系统的动态特性。在研究系统结构及参数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时,许多情况下(例如对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在频域中分析比在时域中分析要容易。特别是根据频率特性可以比较方便地判别系统的稳定性和稳定性储备,并可通过频率特性进行参数选择或对系统进行校正,使系统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更易于选择系统工作的频率范围,或者根据系统工作的频率范围,设计具有合适的频率特性的系统。若线性系统的阶次较高,求得系统的微分方程较困难时,用实验的方法获得频率特性会更方便。例如,对于机械系统或液压系统,动柔度或动刚度这一动态性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无法用分析法或不能较精确地用分析法求得系统的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时,这一动态性能也就无法求得。然而,用实验方法在系统的输入端加上一个按正弦规律变化的力信号,记录系统的位移,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可获得相应位移的稳态输出幅值与相位,从而获得系统的频率特性G(jo)=G(jw)ej9(o)。若系统的输入信号中带有严重的噪声干扰,则对系统采用频率特性分析法可设计出合适的通频带,以抑制噪声的影响。114人
114 1.频率特性可通过频率响应试验求取 用试验法求取频率特性,这是针对实际系统既常用又重要的一种方法。根据频率特性的定 义,首先改变输入正弦信号 j e t Xi 的频率 ,并测出与此相应的输出幅值 ( ) X o 与相移 ( ) 。 然后做出幅值 ( ) X o / Xi 比对频率 的函数曲线,此即幅频特性曲线;做出相移 ( ) 对频率 的函数曲线,此即相频特性曲线。 2.频率特性是单位脉冲响应函数的频谱 设某系统的输出为 ( ) ( ) ( ) X s G s X s o i = 根据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的关系有 (j ) (j ) (j ) X G X o i = 当 ( ) ( ) i x t t = 时, (j ) [ ( )] 1 X F t i = = 故 (j ) (j ) X G o = 或 [ ( )] (j ) F X t G o = 这表明系统的频率特性就是单位脉冲响应函数的 Fourier 变换或其频谱,所以对频率特性 的分析就是对单位脉冲响应函数的频谱分析。 时间响应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线性系统过渡过程,以获得系统的动态特性,而频率特性分 析则是通过分析不同的正弦输入时系统的稳态响应,来获得系统的动态特性。 在研究系统结构及参数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时,许多情况下(例如对于单输入、单输 出系统),在频域中分析比在时域中分析要容易。特别是根据频率特性可以比较方便地判别系 统的稳定性和稳定性储备,并可通过频率特性进行参数选择或对系统进行校正,使系统达到预 期的性能指标。更易于选择系统工作的频率范围,或者根据系统工作的频率范围,设计具有合 适的频率特性的系统。 若线性系统的阶次较高,求得系统的微分方程较困难时,用实验的方法获得频率特性会更 方便。 例如,对于机械系统或液压系统,动柔度或动刚度这一动态性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 无法用分析法或不能较精确地用分析法求得系统的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时,这一动态性能也就 无法求得。然而,用实验方法在系统的输入端加上一个按正弦规律变化的力信号,记录系统的 位移,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可获得相应位移的稳态输出幅值与相位,从而获得系统的频率特性 G(j ) = j ( ) G(j )e 。 若系统的输入信号中带有严重的噪声干扰,则对系统采用频率特性分析法可设计出合适的 通频带,以抑制噪声的影响

第5章系统频率响应分析可见,在经典控制理论中,频率特性分析比时间响应分析更具优越性。频率特性分析法也有其不足。由于实际系统往往存在非线性,在机械工程中尤其如此,因此,即使能给出准确的输入正弦信号,系统的输出也常常不是一个严格的正弦信号。这使得建立在严格正弦信号基础上的频率特性分析与实际的情况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频率特性分析产生误差。5.2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Nyquist图)频率特性G(jの)是复数,确切地说是一个实变的复值函数。所以G(j)随の变化的情况可以用复平面上的矢量表示,矢量的长度为其幅值G(iの),与正实轴的夹角为其相角β(の),在实轴和虚轴上的投影分别为其实部和虚部。相角(の)的符号规定为从正实轴开始,逆时针方向旋转为正,顺时针方向旋转为负。如图5.4所示,其实部和虚部分别为U()=Re[G(jo) ]V(0)= Im[G(jo)]幅值和相角分别表示为U(o)A(0) = JU(0)+V(0)p(の)=arctanV(o)当@从0→o时,G(j@)端点的轨迹即为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或称Nyquist图,如图5.5所示,它不仅表示了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而且表示了时频特性和虚频特性。图中の的箭头方向为①从小到大的方向。ImReZG(jol)10007Inm10Rol0)图5.4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图5.5频率特性极坐标图5.2.1典型环节的Nyquist图在3.2.3节中曾分析一般系统均由一些典型环节组成,并介绍了工程控制系统中常用的一些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同样,系统的频率特性也是由一些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所组成,熟悉这些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是了解系统频率特性和分析系统性能的基础。115
115 可见,在经典控制理论中,频率特性分析比时间响应分析更具优越性。 频率特性分析法也有其不足。由于实际系统往往存在非线性,在机械工程中尤其如此,因 此,即使能给出准确的输入正弦信号,系统的输出也常常不是一个严格的正弦信号。这使得建 立在严格正弦信号基础上的频率特性分析与实际的情况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频率特性分析产 生误差。 5.2 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 Nyquist 图 频率特性 G(j ) 是复数,确切地说是一个实变的复值函数。所以 G(j ) 随 变化的情况可 以用复平面上的矢量表示,矢量的长度为其幅值| G(j ) |,与正实轴的夹角为其相角 ( ) ,在 实轴和虚轴上的投影分别为其实部和虚部。相角 ( ) 的符号规定为从正实轴开始,逆时针方 向旋转为正,顺时针方向旋转为负。 如图 5.4 所示,其实部和虚部分别为 U( ) = Re[ G(j ) ] V( ) = Im[ G(j ) ] 幅值和相角分别表示为 A( ) 2 2 = + U V ( ) ( ) ( ) = arctan ( ) ( ) U V 当 从 0→∞时, G(j ) 端点的轨迹即为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或称 Nyquist 图,如图 5.5 所示,它不仅表示了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而且表示了时频特性和虚频特性。图中 的箭头 方向为 从小到大的方向。 图 5.4 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 图 5.5 频率特性极坐标图 在 3.2.3 节中曾分析一般系统均由一些典型环节组成,并介绍了工程控制系统中常用的一 些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同样,系统的频率特性也是由一些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所组成,熟悉 这些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是了解系统频率特性和分析系统性能的基础。 Im v() G(j) A() () u() Re O Im Re O G(j1) | G(j 1)| 1 2 3 4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下面在3.2.3节中给出的传递函数的基础上,分别讨论这几种典型环节的Nyquist图。1.比例环节X,(s)=K因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G(s) =X(s)故比例环节的频率特性为G(j@)=K因此,该环节的实频特性恒为K,虚频特性恒为0。幅频特性|G(iの)=K,相频特性/G(iの)=O,所以比例环节频率特性的Nyquist图为实轴上的一个定点,其坐标为(K,j0),如图5.6所示。2.积分环节X(s)_ 1因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G(s) :X(s) Ts1故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为G(i@)jTo1因此,该环节的实频特性恒为0,虚频特性则为To幅频特性|G(jo)一,,相频特性ZG(jの)=-90°。To当の从0→00时,|G(jの)从8→0,相位总是-90°。所以积分环节频率特性的Nyquist图是虚轴的下半轴,由无穷远点指向原点,如图5.7所示,积分环节具有恒定的相位滞后。Im [GGjo]Im +o[G(jo]一Re90°KRe图5.6比例环节的Nyquist图图5.7积分环节的Nyquist图3.微分环节X,(s) =Ts因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G(s) =Im tX(s)[G(ai]故微分环节的频率特性为G(jの)=jTのot因此,该环节的实频特性恒为0,虚频特性则为Tの。90°幅频特性|G(jの)=T,相频特性/G(jの)=90°。OLRe当の从0→8时,G(jの)的幅值由0→8,相位总是90。0=00所以微分环节频率特性的Nyquist图是虚轴的上半轴,由原图5.8微分环节的Nyquist图116
116 下面在 3.2.3 节中给出的传递函数的基础上,分别讨论这几种典型环节的 Nyquist 图。 1.比例环节 因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 ( ) ( ) ( ) o i X s G s K X s = = 故比例环节的频率特性为 G(j ) =K 因此,该环节的实频特性恒为 K,虚频特性恒为 0。 幅频特性| G(j ) |=K,相频特性∠ G(j ) =0,所以比例环节频率特性的 Nyquist 图为实轴 上的一个定点,其坐标为(K,j0),如图 5.6 所示。 2.积分环节 因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 ( ) 1 ( ) ( ) o i X s G s X s Ts = = 故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为 G(j ) = 1 jT 因此,该环节的实频特性恒为 0,虚频特性则为 1 T − 。 幅频特性| G(j ) |= 1 T ,相频特性∠ G(j ) = −90 °。 当 从 0→∞时,| G(j ) |从∞→0,相位总是 −90 °。 所以积分环节频率特性的 Nyquist 图是虚轴的下半轴,由无穷远点指向原点,如图 5.7 所 示,积分环节具有恒定的相位滞后。 图 5.6 比例环节的 Nyquist 图 图 5.7 积分环节的 Nyquist 图 3.微分环节 因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 ( ) ( ) ( ) o i X s G s Ts X s = = 故微分环节的频率特性为 G(j ) = jT 因此,该环节的实频特性恒为 0,虚频特性则为 T 。 幅频特性| G(j ) |= T ,相频特性∠ G(j ) =90°。 当 从 0→∞时, G(j ) 的幅值由 0→∞,相位总是 90°。 所以微分环节频率特性的 Nyquist 图是虚轴的上半轴,由原 图 5.8 微分环节的 Nyquist 图

第5章系统频率响应分析点指向无穷远点,如图5.8所示,微分环节具有恒定的相位超前。4.惯性环节KX,(s)因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G(s)=Ts+1X(s)故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为KKKTOG(jo) =1+T0211+T0jT@+1KKT因此,该环节的实频特性u(の)虚频特性(の)1+T021+T202K幅频特性|G(jの)相频特性G(jo)=-arctanTo。Ji+To?当@=0时,IG(j)/=K,ZG(jo)=0;K当の=1/T时,|G(jの)片ZG(jo)=-45°;V2当=80时,[G(j)/=0,ZG(j)=-90°当の从0→时,惯性环节的Nyquist图为如图5.9所示的一个半圆。可证明如下:Im t[G(ja)]因Ku(0)K1+T202ReKTOGEXoEf(0)=101+T0?0=1/7于是有图5.9惯性环节的Nyquist图KK(μ-) (e) ()122U.2.,jo为圆心,以K为半径的圆。由图所以,惯性环节频率特性的Nyquist图是一个以2可知,惯性环节频率特性的幅值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因而具有低通滤波的性能。同时可以看出,它存在相位滞后,且滞后相位角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最大相位滞后为90°。5.一阶微分环节因一阶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G(s)= Ts +1故一阶微分环节的频率特性为G(j@)=Tj@+1因此,该环节的实频特性恒为1,虚频特性为Tの。幅频特性|G(jの)/1+T?2,相频特性ZG(jo)=arctanTの。当@=0时,[G(jの)-1,G(jの)=0;117
117 点指向无穷远点,如图 5.8 所示,微分环节具有恒定的相位超前。 4.惯性环节 因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 ( ) ( ) ( ) 1 o i X s K G s X s Ts = = + 故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为 G(j ) = j 1 K T + = 2 2 1 K + T 2 2 j 1 KT T − + 因此,该环节的实频特性 u( ) = 2 2 1 K + T ,虚频特性 v( ) = 2 2 1 KT T − + 。 幅频特性| G(j ) |= 2 2 1 K + T ,相频特性∠ G(j ) = −arctanT 。 当 =0 时,| G(j ) |=K,∠ G(j ) =0; 当 =1/ T 时,| G(j ) |= 2 K ,∠ G(j ) = −45 °; 当 =∞时,| G(j ) | = 0,∠ G(j ) = −90 °。 当 从 0→∞时,惯性环节的 Nyquist 图为如图 5.9 所示 的一个半圆。可证明如下: 因 u( ) = 2 2 1 K + T v( ) = 2 2 1 KT T − + 于是有 2 2 2 2 2 2 2 2 2 2 1 2 1 2 K K K KT K U V T T − + = − + = + + 所以,惯性环节频率特性的 Nyquist 图是一个以 , j0 2 K 为圆心,以 2 K 为半径的圆。由图 可知,惯性环节频率特性的幅值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因而具有低通滤波的性能。同时可以 看出,它存在相位滞后,且滞后相位角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最大相位滞后为 90°。 5.一阶微分环节 因一阶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 G s Ts ( ) 1 = + 故一阶微分环节的频率特性为 G(j ) =Tj 1 + 因此,该环节的实频特性恒为 1,虚频特性为 T 。 幅频特性| G(j ) |= 2 2 1+T ,相频特性 G(j ) = arctanT 。 当 =0 时,| G(j ) |=1,∠G(j ) =0; 图 5.9 惯性环节的 Nyquist 图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0=1/T时,IG(j)=V2,ZG(jの)=45;0=8时,|G(jの)=80,ZG(jの)=90°。当の从0→8变化时,G(j)的幅值由1→8,其相位Im由0-→90°。一阶微分环节频率特性的Nyquist图始于点(1,j0),平行于虚轴,是在第一象限的一条垂线,如图5.10[G(Gja)]所示。0-06.振荡环节Re(1.jo)Z GGja)因振荡环节的传递函数图5.10一阶微分环节的Nyquist图1o2X,(s)G(s) =X,(s) T2s? +2Ts+1 s?+2E0,s+1式中,①故振荡环节的频率特性为To.1(0<<1)G(jo)=-0+0+j250,00j2E0o2On令0/0=,得1 2121G(jo)=(-)+j2(1-+4(1-+41- 2225因此,该环节的实频特性为虚频特性为(1-)+4(1-)+412元幅频特性|G(jの)/,相频特性ZG(jo)=-arctan1-22-+4当=0,即の=0时,G(j)=1,ZG(jの)=0:F1当=1,即の=0时,IG(j)ZG(j@)=-90°;25当=80,即@=8时,G(j0)=0,/G(j)=-180°。当①从0→80(即从0-→8)时,G(jの)的幅值由1-0,其相位由0→-180°。振荡环节频率特性的Nyquist图始于点(1.jo),终于点(0.jo),曲线和虚轴交点的频率就是无阻尼固有频率,此时的幅值是六曲线在第三、四象限,如图5.11(a)所示,取值不同,G(jの)25的Nyquist图的形状也不同,如图5.12所示。当阻尼比<0.707时,幅频特性G(j@)在频率为(或频率比入=@,/@)处出现峰值,如图5.11(b)所示。此峰值称谐振峰值,对应的频率@,称谐振频率。@可用如下方法求得:118
118 =1/ T 时,| G(j ) |= 2 ,∠ G(j ) = 45 °; =∞时,| G(j ) |=∞,∠ G(j ) = 90 °。 当 从 0→∞变化时, G(j ) 的幅值由 1→∞,其相位 由 0→ 90 °。一阶微分环节频率特性的 Nyquist 图始于点 ( 1, j0 ),平行于虚轴,是在第一象限的一条垂线,如图 5.10 所示。 6.振荡环节 因振荡环节的传递函数 2 2 2 2 2 ( ) 1 ( ) ( ) 2 1 2 o n i n n X s G s X s T s Ts s s = = = + + + + 式中, 1 n T = ,故振荡环节的频率特性为 G(j ) = 2 2 2 2 2 1 j2 1 j2 n n n n n = − + + − + (0< <1) 令 / n = ,得 G(j ) = 2 1 (1 ) j2 − + = 2 2 2 2 2 2 2 2 2 1 2 j (1 ) 4 (1 ) 4 − − − + − + 因此,该环节的实频特性为 2 2 2 2 2 1 (1 ) 4 − − + ,虚频特性为 2 2 2 2 2 (1 ) 4 − − + ; 幅频特性| G(j ) |= 2 2 2 2 1 (1 ) 4 − + ,相频特性 G(j ) = 2 2 arctan 1 − − 。 当 =0,即 =0 时,| G(j ) |=1,∠ G(j ) =0; 当 =1,即 =n 时,| G(j ) |= 1 2 ,∠ G(j ) = −90 °; 当 =∞,即 =∞时,| G(j ) |=0,∠ G(j ) = −180 °。 当 从 0→∞(即 从 0→∞)时, G(j ) 的幅值由 1→0,其相位由 0→−180 °。振荡环 节频率特性的 Nyquist 图始于点( 1, j0 ),终于点( 0, j0 ),曲线和虚轴交点的频率就是无阻尼 固有频率,此时的幅值是 1 2 ,曲线在第三、四象限,如图 5.11(a)所示, 取值不同, G(j ) 的 Nyquist 图的形状也不同,如图 5.12 所示。 当阻尼比 <0.707 时,幅频特性| G(j ) |在频率为 r (或频率比 / r r n = )处出现峰值, 如图 5.11(b)所示。此峰值称谐振峰值,对应的频率 r 称谐振频率。 r 可用如下方法求得: 图 5.10 一阶微分环节的Nyquist图

第5章系统频率响应分析a|G(jo)由=0an得2,=/1-2岁20,=0. y1-2g2或1从而可得[G(jo,)| =25J1-52Y1-2gZG(jo,)=-arctan5当阻尼比≥0.707时,一般认为0不再存在。Im(l,jo)0=000IGG)Re0=0GGa)G(ja,)RC0he(b)(a)图5.11振荡环节的Nyquist图及其幅频图Im0=0000=0Re00551e51>>5>图5.122振荡环节不同取值的Nyquist图119
119 由 | (j ) | 0 r G = = 得 r = 2 1 2 − 或 r =n 2 1 2 − 从而可得 2 1 (j ) 2 1 G r = − 2 1-2 (j ) arctan G r = − 当阻尼比 ≥0.707 时,一般认为 r 不再存在。 图 5.11 振荡环节的 Nyquist 图及其幅频图 图 5.12 振荡环节不同取值的 Nyquist 图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06章 系统稳定性分析.doc
-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The Machine Control Engineering Foundation.pdf
-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ic Control Technology.pdf
- 《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Experiment in Circuits(电路原理实验).pdf
- 《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ic Circuit(理论).pdf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ppt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动静态分析.ppt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及特性.ppt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ppt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自动控制原理总结(共七章).ppt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自动控制原理复习资料.doc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doc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课后部分习题和答案.doc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自测题(1)答案.doc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自测题(1)题目.doc
- 内蒙古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书(共十个实验).doc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2/2).doc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1/2).doc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五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2/2).doc
-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五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1/2).doc
-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04章 时间响应分析.doc
-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03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doc
-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01章 绪论.doc
-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02章 拉普拉斯变换.doc
-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ppt
-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系统校正.ppt
-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ppt
-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拉普拉斯变换.ppt
-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系统频率响应分析.ppt
-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系统稳定性分析.ppt
-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时间响应的时域分析.ppt
- 《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process equipment control.pdf
- 华北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doc
- 华北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授课教案(讲稿,任课教师:刘东辉).doc
-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授课教案(过程检测与仪表)第5章 物位测量.doc
-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授课教案(过程检测与仪表)第4章 流量测量.doc
-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授课教案(过程检测与仪表)第3章 压力测量.doc
-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授课教案(过程检测与仪表)第1章 绪论.doc
-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授课教案(过程检测与仪表)第2章 温度测量.doc
-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PPT教学课件(过程检测与仪表)第4章 流量测量.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