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金融学》课程教学设计大纲

安徽大学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 《金融学》课程设计大纲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 二0一三年
安徽大学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 《金融学》课程设计大纲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 二 O 一三年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课程英文译名:Finance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课对橡:2011级经济学院卓越应用经济人才班 开课学期:第2学期 学分学时:3学分;总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 教材: 【1】《金融学》,李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金融学》,曹龙骐主编,高等教有出版社,2010年版。 参考书目: 【1】《货币金融学》,米什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货币银行学》,黄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货币银行学教程》,胡庆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货币银行学》,易纲、吴有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货币理论》,R哈里斯著,梁小民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 【6】《货币银行学》,齐美东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 课程英文译名:Finance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课对象:2011 级经济学院卓越应用经济人才班 开课学期:第 2 学期 学分学时: 3 学分;总学时:54 学时。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 教材: 【1】《金融学》,李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版。 【2】《金融学》,曹龙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 参考书目: 【1】《货币金融学》,米什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 【2】《货币银行学》, 黄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 【3】《货币银行学教程》,胡庆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货币银行学》,易纲、吴有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货币理论》,R.哈里斯著,梁小民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 【6】《货币银行学》,齐美东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年 12 月版

前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借助金融的形式来完成。金融是货币流 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经济活动的总称,是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目标,并体现政 府宏观调控需要的重要杠杆。 《金融学》,或称为“货币银行学”,是研究货币、信用、银行各自运行规律及三者 间内在联系以及政府如何运用金融工具调节经济的一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证券业、 保险业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在银行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货币与银行无论从历史 上还是逻辑上都是金融业的源头和基础,因此学习《金融学》是研究金融问题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金融学作为一门研究资金融通的应用经济理论课程,在学科体系中起到了深化经济 理论和联系实践应用的作用:一方面主要探究宏观层面上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 面上的公司投资理论,另一方面起到了衔接和升华银行学、证券学、保险学、信托学四 大学术专业走向实践的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大力发展,《金融学》一直是经济学领域 不可或缺的核心理论课程,也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金融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二、课程特点 《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主要以货币资金运动、信用活动并与之密切联 系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载体,以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为核心内容,并把深化金融改 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研究金融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培养学生掌握金融基本 知识、理论和技能,并能运用金融理论与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客观经济问题而设置的。 《金融学》课程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各章之间既相互联系,由浅及深形成呈“T”字 形知识体系:又相对独立,组成相互独立的“模块”,自成体系。 三、设置本课程的目的 随者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 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更应该理解并掌握金融学知识。 设置金融学课程的目的在于使金融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健全合理,理论和实践 应用能够更好的契合,在领悟金融学基本理论和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文件检索
前 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借助金融的形式来完成。金融是货币流 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经济活动的总称,是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目标,并体现政 府宏观调控需要的重要杠杆。 《金融学》,或称为“货币银行学”,是研究货币、信用、银行各自运行规律及三者 间内在联系以及政府如何运用金融工具调节经济的一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证券业、 保险业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在银行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货币与银行无论从历史 上还是逻辑上都是金融业的源头和基础,因此学习《金融学》是研究金融问题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金融学作为一门研究资金融通的应用经济理论课程,在学科体系中起到了深化经济 理论和联系实践应用的作用:一方面主要探究宏观层面上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 面上的公司投资理论,另一方面起到了衔接和升华银行学、证券学、保险学、信托学四 大学术专业走向实践的作用。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大力发展,《金融学》一直是经济学领域 不可或缺的核心理论课程,也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金融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二、课程特点 《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主要以货币资金运动、信用活动并与之密切联 系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载体,以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为核心内容,并把深化金融改 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研究金融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培养学生掌握金融基本 知识、理论和技能,并能运用金融理论与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客观经济问题而设置的。 《金融学》课程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各章之间既相互联系,由浅及深形成呈“T”字 形知识体系;又相对独立,组成相互独立的“模块”,自成体系。 三、设置本课程的目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 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更应该理解并掌握金融学知识。 设置金融学课程的目的在于使金融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健全合理,理论和实践 应用能够更好的契合,在领悟金融学基本理论和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文件检索

资料查询以及金融统计的基本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了解国内外金融热点、 前沿问题,掌握分析解决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学会从金融学的视角,解决现实生活中 的宏微观问题。加深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实际情况的认识和把握,提高学生在社会 科学方面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银行、保险、证券等实际工作中。 因此,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与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 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课程要求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介绍与分 析。 (2)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注入“基于问题”的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培养学 生独立解决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注重运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激发 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应合理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带到实践中,建立教 学实践基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并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案 例分析之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3)学生应系统扎实地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他们观察和分析国内 外重大金融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学习金融学的过程中,要主动探究金融学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 前景,树立崇尚学术的自觉性,具备金融业务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金融学专业科学研究 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具体业务问题。 (5)学生应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以及金融分析统计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 由于《金融学》理论实践联系紧密,是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货币政 策又是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因此,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 教学方法,注入现实的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案例来进行实践教学。本课程在理论教学中 采用“基于问题”的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采用板书、PPT演示、实践教学等 形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同时创新考核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1)“基于问题”的研讨教学。“问题”设计,包括选择“问题”、系统制作、知识 点划分、关联性教学等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教学,将研究、讨论贯穿于教
资料查询以及金融统计的基本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了解国内外金融热点、 前沿问题,掌握分析解决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学会从金融学的视角,解决现实生活中 的宏微观问题。加深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实际情况的认识和把握,提高学生在社会 科学方面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银行、保险、证券等实际工作中。 因此,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与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 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课程要求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介绍与分 析。 (2)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注入“基于问题”的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培养学 生独立解决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注重运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激发 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应合理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带到实践中,建立教 学实践基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并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案 例分析之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3)学生应系统扎实地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他们观察和分析国内 外重大金融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学习金融学的过程中,要主动探究金融学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 前景,树立崇尚学术的自觉性,具备金融业务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金融学专业科学研究 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具体业务问题。 (5)学生应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以及金融分析统计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 由于《金融学》理论实践联系紧密,是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货币政 策又是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因此,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 教学方法,注入现实的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案例来进行实践教学。本课程在理论教学中 采用“基于问题”的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采用板书、PPT 演示、实践教学等 形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同时创新考核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1)“基于问题”的研讨教学。“问题”设计,包括选择“问题”、系统制作、知识 点划分、关联性教学等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教学,将研究、讨论贯穿于教

学中,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加 强学生团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实施步骤:先根据全班人数进行分组,教师根据课程进度,综合考虑资料可得性及 章节内容重要性等方面,确定选题,由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 开小组讨论,做成PPT课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授,本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说明, 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质疑并要求该小组成员解答。 (2)案例教学法。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由教师指导,根据教学目 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典型案例,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尝试在分析具体 问题时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 实施步骤:根据教学目的精选案例,引导学生阅读案例并提出问题,当堂讨论,教 师总结。案例教学其优点在于改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 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个人观点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 开展基于“问题”的研讨式教学过程后,学生可以接触到若干真实的实际问题,教 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比较,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 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的方式应因此而有所改变。 (1)平时成绩考察出勤、发言情况等。 (2)理论成绩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理论成绩采用考试方式。 (3)研讨成绩考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者重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4)课程的总成绩为“平时成绩(20%)+理论成绩(50%)+研讨成绩(30%)”。 这样,有利于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使课程的考核与金融学创新型人才 的培养真正相关。 七、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1)依据课程内容进度,完成课后习题: (2)根据实际课程进度安排小组专题讨论: (3)结合金融时事进行补充案例分析。 八、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基于“问题”的研讨式教学开展后,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随之改变,最重要的一条
学中,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加 强学生团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实施步骤:先根据全班人数进行分组,教师根据课程进度,综合考虑资料可得性及 章节内容重要性等方面,确定选题,由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 开小组讨论,做成 PPT 课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授,本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说明, 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质疑并要求该小组成员解答。 (2)案例教学法。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由教师指导,根据教学目 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典型案例,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尝试在分析具体 问题时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 实施步骤:根据教学目的精选案例,引导学生阅读案例并提出问题,当堂讨论,教 师总结。案例教学其优点在于改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 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个人观点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 开展基于“问题”的研讨式教学过程后,学生可以接触到若干真实的实际问题,教 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比较,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 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的方式应因此而有所改变。 (1)平时成绩考察出勤、发言情况等。 (2)理论成绩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理论成绩采用考试方式。 (3)研讨成绩考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着重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4) 课程的总成绩为“平时成绩(20%)+理论成绩(50%)+研讨成绩(30%)”。 这样,有利于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使课程的考核与金融学创新型人才 的培养真正相关。 七、习题及课外教学要求 (1)依据课程内容进度,完成课后习题; (2)根据实际课程进度安排小组专题讨论; (3)结合金融时事进行补充案例分析。 八、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基于“问题”的研讨式教学开展后,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应随之改变,最重要的一条

就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生自我实现,成为学习型个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理论学习通过研讨的方式贯彻到实践问 题的解决之中,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学专业科学研究能力,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金 融学理论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九、课程的学时分配 请见表1。 表1 教学进程安排 周次学时数 教学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备注 1 3 绪论 讲授、讨论 2 3 货币及货币制度 讲授、讨论 3 3 信用和信用工具 讲授、讨论 4 3 利息和利率 讲授、讨论 3 金融机构 讲授、讨论 6 3 商业银行 讲授、讨论 7 3 中央银行 讲授、讨论 8 3 金融市场 讲授、讨论 3 货币供求 讲授、讨论 10 3 金融热点讨论 讨论 3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讲授、讨论 3 国际金融理论 讲授、讨论 13 3 金融发展理论 讲授、讨论 14 3 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 讲授、讨论 15 3 金融监管 讲授、讨论 16 3 金融宏观调控 讲授、讨论 17 3 金融热点讨论 讨论 18 3 复习总结 讲授、讨论 十、具体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
就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生自我实现,成为学习型个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理论学习通过研讨的方式贯彻到实践问 题的解决之中,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学专业科学研究能力,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金 融学理论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九、课程的学时分配 请见表1。 表1 教学进程安排 周次 学时数 教 学 主 要 内 容 教学方法 备注 1 3 绪论 讲授、讨论 2 3 货币及货币制度 讲授、讨论 3 3 信用和信用工具 讲授、讨论 4 3 利息和利率 讲授、讨论 5 3 金融机构 讲授、讨论 6 3 商业银行 讲授、讨论 7 3 中央银行 讲授、讨论 8 3 金融市场 讲授、讨论 9 3 货币供求 讲授、讨论 10 3 金融热点讨论 讨论 11 3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讲授、讨论 12 3 国际金融理论 讲授、讨论 13 3 金融发展理论 讲授、讨论 14 3 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 讲授、讨论 15 3 金融监管 讲授、讨论 16 3 金融宏观调控 讲授、讨论 17 3 金融热点讨论 讨论 18 3 复习总结 讲授、讨论 十、具体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

第1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论的学习,要求透过金融现象,理解金融的涵义,使学生掌握《金融学》 的研究对象,了解《金融学》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课程结构体系。 二、课程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三、教学要求 四、课程结构体系 三、重点、难点和教学手段 教学重点:《金融学》的研究对象、课程体系。 教学难点:《金融学》的研究意义。 教学手段:讲授、讨论。 四、思考与练习 (1)《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列举经济社会生活中其他的金融现象、金融问题,并讨论其影响作用。 (3)讨论微观金融学在我国的兴起对我国企业和个人发展的意义。 (4)何为金融体系,它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处于什么地位? 五、参考书目与文献 (1)《货币金融学》,米什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金融学》,曹龙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货币银行学》,黄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货币银行学教程》,胡庆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第 1 章 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论的学习,要求透过金融现象,理解金融的涵义,使学生掌握《金融学》 的研究对象,了解《金融学》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课程结构体系。 二、课程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三、教学要求 四、课程结构体系 三、重点、难点和教学手段 教学重点:《金融学》的研究对象、课程体系。 教学难点:《金融学》的研究意义。 教学手段: 讲授、讨论。 四、思考与练习 (1)《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列举经济社会生活中其他的金融现象、金融问题,并讨论其影响作用。 (3)讨论微观金融学在我国的兴起对我国企业和个人发展的意义。 (4)何为金融体系,它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处于什么地位? 五、参考书目与文献 (1)《货币金融学》,米什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金融学》,曹龙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货币银行学》, 黄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货币银行学教程》,胡庆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章货币及货币制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要学习金融,必须先了解货币。货币是金融业的源头,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 握货币的起源,理解货币的本质与职能,尤其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职能:掌握 货币的类型及其发展趋势,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及货币制度的演变,重点掌握货 币制度的概念:对人民币的发行程序、国际货币体系有所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一、货币的起源 二、货币的发展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与本质 一、货币的职能 二、货币的本质 第三节货币制度及演变 一、货币制度概念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 三、货币制度的演变 (一)银本位制 (二)金银复本位制 (三)金本位制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五)地区货币制度和跨国货币制度 第四节人民币的发行与管理 一、人民币的设计和印刷 二、人民币的发行和回收 三、人民币的流通和保护
第 2 章 货币及货币制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要学习金融,必须先了解货币。货币是金融业的源头,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 握货币的起源,理解货币的本质与职能,尤其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职能;掌握 货币的类型及其发展趋势,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及货币制度的演变,重点掌握货 币制度的概念;对人民币的发行程序、国际货币体系有所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一、货币的起源 二、货币的发展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与本质 一、货币的职能 二、货币的本质 第三节 货币制度及演变 一、货币制度概念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 三、货币制度的演变 (一)银本位制 (二)金银复本位制 (三)金本位制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五)地区货币制度和跨国货币制度 第四节 人民币的发行与管理 一、人民币的设计和印刷 二、人民币的发行和回收 三、人民币的流通和保护

四、人民币的可兑换问题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与职能,货币类型以及货币类型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 教学手段:讲授、讨论。 四、思考与练习 (1)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吗? (2)如何定义货币才能最为简明易懂地概括出这一经济范畴的本质? (3)如何理解“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4)就你在生活中的体验,说明货币的各种职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 果高度的概括,你认为货币职能最少不能少于几个? 五、参考书目与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2。 (2)《微观经济学》,平狄克,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 (3)《网络金融学》,张进、姚志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货币银行学》,齐美东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章信用和信用工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要了解信用的含义、产生与发展过程,学握信用的概念及金 融工具的形式,重点了解信用的四种基本形式:理解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概念及关 系。 二、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节信用概述及其演变 一、信用概述
四、人民币的可兑换问题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与职能,货币类型以及货币类型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 教学手段:讲授、讨论。 四、思考与练习 (1)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吗? (2)如何定义货币才能最为简明易懂地概括出这一经济范畴的本质? (3)如何理解“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4)就你在生活中的体验,说明货币的各种职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 果高度的概括,你认为货币职能最少不能少于几个? 五、参考书目与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2。 (2)《微观经济学》,平狄克,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 (3)《网络金融学》,张进、姚志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货币银行学》,齐美东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第 3 章 信用和信用工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要了解信用的含义、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信用的概念及金 融工具的形式,重点了解信用的四种基本形式;理解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概念及关 系。 二、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节 信用概述及其演变 一、信用概述

二、信用的基本特征 三、信用产生及在我国的发展 第二节信用的基本形式和信用制度 一、信用的基本形式 二、信用制度 第三节信用工具 一、信用工具的定义 二、信用工具的特征 第四节虚拟经济及实体经济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概念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系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教学重点:信用的含义,信用的基本形式,金融工具的形式,虚拟经济 和实体经济的概念。 教学难点:信用的四种基本形式。 教学手段:讲授、讨论。 四、思考与练习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及周边的情况,谈谈你们对“信用”的理解,具体探讨 一下消费信用、民间信用,这两个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 (2)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二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我国目前为什 么大力推广票据的作用? (3)简述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 (4)简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概念及二者间的关系。 五、参考文献与书目 (1)《资本论》,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75
二、信用的基本特征 三、信用产生及在我国的发展 第二节 信用的基本形式和信用制度 一、信用的基本形式 二、信用制度 第三节 信用工具 一、信用工具的定义 二、信用工具的特征 第四节 虚拟经济及实体经济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概念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系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教学重点:信用的含义,信用的基本形式,金融工具的形式,虚拟经济 和实体经济的概念。 教学难点:信用的四种基本形式。 教学手段:讲授、讨论。 四、思考与练习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及周边的情况,谈谈你们对“信用”的理解,具体探讨 一下消费信用、民间信用,这两个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 (2)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二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我国目前为什 么大力推广票据的作用? (3)简述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 (4)简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概念及二者间的关系。 五、参考文献与书目 (1)《资本论》,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75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证券投资工具——债券.ppt
- 《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ppt
- 《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主要技术分析理论.ppt
- 《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证券投资工具——投资基金.ppt
- 《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证券市场的运行与管理.ppt
- 《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证券市场监管.ppt
- 《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证券投资工具——股票.ppt
- 《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技术分析基础.ppt
- 《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证券投资概述(石河子大学:张静).ppt
- 《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证券流通市场案例.doc
- 《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案例.doc
- 《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证券投资基本分析案例.doc
- 《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证券发行市场案例.doc
- 《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信息披露案例.doc
- 石河子大学:《证券投资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任课教师:杨元贵).doc
- 石河子大学:《证券投资学》课程考试大纲(负责人:杨元贵).doc
- 《证券投资学》课程各章习题集(无答案).doc
- 《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大纲 Securities Investment.doc
- 重庆工商大学:《金融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经济管理类专业)第四章 金融机构.ppt
- 重庆工商大学:《金融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经济管理类专业)第六章 中央银行.ppt
- 安徽大学:《金融学》课程授课教案(教学方案).pdf
- 安徽大学:《金融学》课程作业习题(复习思考题,无答案).pdf
- 安徽大学:《金融学》课程教学案例.pdf
- 安徽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主讲:江三良).doc
- 安徽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授课教案(PPT教学课件,讲稿,共八章).ppt
- 安徽大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授课教案(讲义).pdf
- 安徽大学:《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课程教学大纲.doc
-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课程教学资源(案例集,共二十国个案例).docx
-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ppt
-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战略联盟——成功与失败案例.ppt
-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企业社会责任——以三鹿奶粉为例.ppt
-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华为国际化战略.ppt
-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案例分析-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ppt
-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牙买加铝工业和雷诺金属公司.ppt
-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约翰希金斯.ppt
-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腾中重工收购悍马.ppt
-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跨国公司案例分析-以丰田公司为例.ppt
-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跨国收购失败教训何在.ppt
-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课件(讲稿)国际金融导论.pdf
-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国际金融理论.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