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思考与练习)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思考题及答案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简单染色1.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由于油浸镜的工作距离很短(0.19mm左右),故使用时必须特别小心。在低倍镜找到要观察的部位以后将镜筒升起,在标本上加一滴香柏油,转换油镜头,从侧面注视,用粗调螺旋将镜筒小心下降,使油镜头浸入油滴,直到几乎与标本接触为止(注意切勿压在标本上,以免压碎玻片,甚至损坏环油镜头)。从目镜观察先用粗调螺旋徐徐升起(只准上升镜筒,不能向下调节),当视野中有模糊的标本物像时,改用细调螺旋调节直到标本物像清晰为止,如转动粗调螺旋已使镜头离开油镜,应重新调节,直至调到看清物像为止。2.什么是物镜的同焦现象?一般情况下,当五项在一种物镜中已清晰聚焦后,转动转换器将其它物镜工作时,物像基本保持在聚焦状态。实验二革兰氏染色法1.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菌龄、图片厚度、染色均匀度、脱色时间、脱色均匀度等。其中脱色时间是关键。2.革兰氏染色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菌龄不能太老?为什么?菌龄太老,其中的部分细胞可能已经死亡或自溶,造成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强,染色结果可能出现假阴性。3.革兰氏染色时,初染前能加碘液吗?不能。初染前加碘液的话就会先和染料结合成大分子,使得染料分子不能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质膜,达不到初染效果。4.不经过复染,能否区别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因为脱色后G+是紫色的而G-是无色的,所以已经可以区分了。但是如果不经复染的话,镜检时看不清G-的细胞形态。5.制备细菌染色标本时,应该注意哪些环节?涂片、固定、脱色6.为什么要求制片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因为如果制片和油镜镜头之间有水层,透过载玻片的光线就会发生折射而不能完全进入镜头,从而降低视野的亮度;另外,由于水层的折射,会降低显微镜的分辨率,造成图像不清晰。7.如果图片未经热固定会出现什么问题?加热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又会怎样?
实验一 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简单染色 1.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由于油浸镜的工作距离很短(0.19mm 左右),故使用时必须特别小心。在低倍镜找到要观察的部位以后, 将镜筒升起,在标本上加一滴香柏油,转换油镜头,从侧面注视,用粗调螺旋将镜筒小心下降,使油镜头浸 入油滴,直到几乎与标本接触为止(注意切勿压在标本上,以免压碎玻片,甚至损坏油镜头)。从目镜观察, 先用粗调螺旋徐徐升起(只准上升镜筒,不能向下调节),当视野中有模糊的标本物像时,改用细调螺旋调节, 直到标本物像清晰为止,如转动粗调螺旋已使镜头离开油镜,应重新调节,直至调到看清物像为止。 2.什么是物镜的同焦现象? 一般情况下,当五项在一种物镜中已清晰聚焦后,转动转换器将其它物镜工作时,物像基本保持在聚焦 状态。 实验二 革兰氏染色法 1. 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菌龄、图片厚度、染色均匀度、脱色时间、脱色均匀度等。其中脱色时间是关键。 2. 革兰氏染色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菌龄不能太老?为什么? 菌龄太老,其中的部分细胞可能已经死亡或自溶,造成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强,染色结果可能出现假阴性。 3. 革兰氏染色时,初染前能加碘液吗? 不能。初染前加碘液的话就会先和染料结合成大分子,使得染料分子不能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质膜,达 不到初染效果。 4. 不经过复染,能否区别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 可以。因为脱色后 G+是紫色的而 G-是无色的,所以已经可以区分了。但是如果不经复染的话,镜检时看 不清 G-的细胞形态。 5. 制备细菌染色标本时,应该注意哪些环节? 涂片、固定、脱色 6. 为什么要求制片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 因为如果制片和油镜镜头之间有水层,透过载玻片的光线就会发生折射而不能完全进入镜头,从而 降低视野的亮度;另外,由于水层的折射,会降低显微镜的分辨率,造成图像不清晰。 7. 如果图片未经热固定会出现什么问题?加热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又会怎样?

实验四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1.酵母菌死活细胞观察中,美兰液有何作用?美兰的氧化态为蓝色,还原态为无色。活细胞由于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因此活细胞为无色,死或衰老细胞呈蓝色。2.为何要用乳酸-石碳酸溶液作霉菌的水浸片?霉菌菌丝较粗,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分散。乳酸石碳酸溶液能使细胞不变形,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能保持较长时间不干燥,本身呈蓝色,具有一定的染色效果。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和显微镜直接计数1.为什么随放大倍数的改变,目镜测微尺的每格相对的长度也会改变?能找出这种变化的规律吗?因为随着放大倍数的改变,被观察的物体被放大,而目镜测微尺在目镜中,没有被放大。放大倍数增加几倍,目镜测微尺的每格相对的长度就缩小几倍。2.能否用血球计数板在油镜下进行计数?为什么?不能。计数时滴在血球计数板上的是菌悬液,相当于在镜头和计数板直接加了一层水。水层会降低视野的亮度和显微镜的分辨率,造成图像不清晰。实验六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1.食品中检出的细菌总数是否代表食品上的所有细菌数?为什么?不能。菌落总数只能代表需要菌的数量。食品中的厌氧细菌在该条件下不能生长出菌落。2.判断题1.实验室通常使用血球计数板测细菌的总数。(F)2.浸油的油镜头可用软的卫生纸擦净。(F)3.为了节省时间,可直接在染色涂片上滴加香柏油后,直接用油镜观察。(F)4.做稀释平板测数时,每做一个稀释度都必须更换一支无菌吸管。(T)5.实验室做固体培养基,常加2%的琼脂作凝固剂。(T)6.大肠杆菌经革兰氏染色后,菌体呈红色,它是革兰氏阴性细菌。(T)7.使用手提灭菌锅灭菌后,为了尽快排除锅内蒸汽,可直接打开排气阀排气。(F)8.镜台测微尺每小格的实际长度是10微米。(T)
实验四 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 1.酵母菌死活细胞观察中,美兰液有何作用? 美兰的氧化态为蓝色,还原态为无色。活细胞由于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因此活 细胞为无色,死或衰老细胞呈蓝色。 2. 为何要用乳酸-石碳酸溶液作霉菌的水浸片? 霉菌菌丝较粗,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分散。乳酸石碳酸溶液能使细胞不变形,具有防腐杀菌的 作用,能保持较长时间不干燥,本身呈蓝色,具有一定的染色效果。 实验五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和显微镜直接计数 1.为什么随放大倍数的改变,目镜测微尺的每格相对的长度也会改变?能找出这种变化的规律吗? 因为随着放大倍数的改变,被观察的物体被放大,而目镜测微尺在目镜中,没有被放大。放大倍数增加 几倍,目镜测微尺的每格相对的长度就缩小几倍。 2.能否用血球计数板在油镜下进行计数?为什么? 不能。计数时滴在血球计数板上的是菌悬液,相当于在镜头和计数板直接加了一层水。水层会降低视 野的亮度和显微镜的分辨率,造成图像不清晰。 实验六 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1. 食品中检出的细菌总数是否代表食品上的所有细菌数?为什么? 不能。菌落总数只能代表需要菌的数量。食品中的厌氧细菌在该条件下不能生长出菌落。 2. 判断题 1. 实验室通常使用血球计数板测细菌的总数。(F) 2. 浸油的油镜头可用软的卫生纸擦净。 (F) 3. 为了节省时间,可直接在染色涂片上滴加香柏油后, 直接用油镜观察。(F) 4. 做稀释平板测数时,每做一个稀释度都必须更换一支无菌吸管。(T) 5. 实验室做固体培养基,常加 2%的琼脂作凝固剂。(T) 6. 大肠杆菌经革兰氏染色后,菌体呈红色,它是革兰氏阴性细菌。(T) 7. 使用手提灭菌锅灭菌后,为了尽快排除锅内蒸汽,可直接打开排气阀排气。 (F) 8. 镜台测微尺每小格的实际长度是 10 微米。(T)

9.通常酵母菌培养温度为28-30℃。(T)10.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实际长度是10μm。(F)11.目镜测微尺每格的实际长度是未知的,需用镜台测微尺校正。(T)12.镜台测微尺每格的实际长度是未知的,需用目镜测微尺校正。(F)13.通常霉菌的培养温度为28-30℃。(T)(T)14.血球计数板计数区每小格的体积是1/4000mm。15.血球计数板计数区共有400个小格,每小格的面积是1/400cm2。(F)16.通常细菌培养温度为37℃。(T)
9. 通常酵母菌培养温度为 28-30℃。 (T) 10. 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实际长度是 10μm。 (F) 11. 目镜测微尺每格的实际长度是未知的,需用镜台测微尺校正。(T) 12. 镜台测微尺每格的实际长度是未知的,需用目镜测微尺校正。 (F) 13. 通常霉菌的培养温度为 28-30℃。(T) 14. 血球计数板计数区每小格的体积是 1/4000mm3。 (T) 15. 血球计数板计数区共有 400 个小格,每小格的面积是 1/400cm2 。 (F) 16. 通常细菌培养温度为 37℃。(T)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思考与练习)食品微生物学复习题2(含答案).doc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思考与练习)食品微生物学复习题1(含答案).doc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思考与练习)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思考与练习)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思考与练习)第三章 非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和亚病毒(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思考与练习)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思考与练习)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思考与练习)绪论(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前沿进展)食品中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pdf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前沿进展)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pdf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前沿进展)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前景.ppt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前沿进展)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pdf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教学内容重点难点.doc
- 山东理工大学:《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电子教案)09.微生物的生长.pdf
- 山东理工大学:《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电子教案)08.生物大分子代谢及代谢途径.pdf
- 山东理工大学:《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电子教案)07.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及单糖代谢.pdf
- 山东理工大学:《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电子教案)06.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pdf
- 山东理工大学:《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电子教案)05.病毒的形态结构.pdf
- 山东理工大学:《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电子教案)04.酵母菌的形态结构.pdf
- 山东理工大学:《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电子教案)03.放线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pdf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燃料乙醇的发酵生产技术.pdf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生物农药的发酵生产.pdf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生物制氢技术及原理.pdf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生物肥料的发酵生产.pdf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生物饲料的发酵生产.pdf
-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案例)医用酶制剂的发酵生产.pdf
- 《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1章 个体生态学(因子与适应).pdf
- 《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3章 群落生态学.pdf
- 《生态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pdf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pdf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真微生物结构功能.pdf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结构功能.pdf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pdf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病毒知识点梗概和重难点.pdf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微生物与工业微生物 Industrial Microbiology.pdf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和调控.pdf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育种.pdf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保护.pdf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pdf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重要的工业微生物.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