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郑州大学:《心电图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讲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5
文件大小:1.01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郑州大学:《心电图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讲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全科医生知识窗 《心电图学》系列讲座 第五讲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李中健李世锋申继红刘儒李帅兵 作者单位:450014郑州,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通信作者:李中健,E-mail::lizhongjian56@126.com 一、概述: 心电图从电学角度,用于判断心脏的病理或生理改变,特别是用于诊断心律 失常、房室肥大、冠心病、心肌疾患及其它异常改变有很大价值,是目前临床上 常用的、快速的、无创检查方法。心电图由一系列PQST波群组成,能客观 及时地反映心脏电学变化,展 示心脏发 生疾病时不同阶段的演变过程, 为临床医 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因此,认识并掌握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尤为重要。 IR P-R段 ST段 j点 P-R间期 S一T间期 QRS Q-T间期 图1.心电图各波段 Figure 1.The waves and segments of the electrocardiograph 二、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 全科医生知识窗 《心电图学》系列讲座 第五讲 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李中健 李世锋 申继红 刘儒 李帅兵 作者单位:450014 郑州,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通信作者:李中健,E-mail:lizhongjian56@126.com 一、概述: 心电图从电学角度,用于判断心脏的病理或生理改变,特别是用于诊断心律 失常、房室肥大、冠心病、心肌疾患及其它异常改变有很大价值,是目前临床上 常用的、快速的、无创检查方法。心电图由一系列 P-QRS-T 波群组成,能客观 及时地反映心脏电学变化,展示心脏发生疾病时不同阶段的演变过程,为临床医 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因此,认识并掌握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尤为重要。 图 1.心电图各波段 Figure 1.The waves and segments of the electrocardiograph. 二、心电图各波段正常值 1、P 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8 9 10 图2.P波各种形态(P wave forms) Figure 2.The shapes of P wave forms 注:1直立2.高尖直立3.双蜂(后蜂大于前峰)4双峰(前峰大于后峰)5高宽双峰 6.圆顶尖峰7.低平8正负双向9负正双向10.平坦11倒置 (①)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呈钝圆形,有时有轻度切迹。由于心房除极的综 向量指向左前下方,所以P波方向在I、II、avF、V,-V导联向上,在aR导 联向下,其余导联可呈双向、倒置或低平。 (2)时间:P波时限<0.11秒。 (3)振幅: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0.25毫伏,胸导联<0.15毫伏 (4)Ptfn≤-0. 04毫米 ·秒为左房负荷过重 注:Ptf测量方法:以V,导联P波终末负向部分的振幅(毫米)和时间(秒)相 乘。 (5)临床意义: P波增宽:①左心房肥大:多见于高血压病人,也见于风心“二尖瓣狭窄”病人: ②房内 传导延迟或阻滞:当激动在心房内出现传导延迟或阻滞时,致传导时间延 长,P波增宽:③心房梗死:致心房除极顺序发生变化,除极时间延长,并伴有 PR段偏移。 P波振幅增高:①右心房肥大:常见于肺心病、先心病及三尖兼狭窄病人;②右 房阻滞:③甲亢、交感神经张力过高等。 2、PR间期:从P波的起点至Q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 的时间, 反助 室传导总时间, (1)选P波明显的导联测量(如Ⅱ、avR、V导联)。正常成人PR间期为0.12-0.20 秒:幼儿及心动过速时,PR间期相应缩短:老年人及心动过缓时,PR间期可路证 长,但<0.20秒。 (2)临床意义: PR间期延长:①常见于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②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常伴心动过缓 多为一过性:③干扰性PR间期延长④激动 房室结慢径路下传。 PR间期缩短:常见于预激综合征,交界性心律,房室脱节。 3、Q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时间:正常成年人0.06-0.11秒。 (2)波形和振幅:正常人V、,导联多星6型,V导联R波小于0.710毫伏。 儿。导联可星 qRs Rs或R型 波不超过2.5毫伏。 在V、V,导联 波和S波的振隔大体相等,正常人胸导联Y,导联R波逐新高,S波邃新我

2 图 2.P 波各种形态(P wave forms) Figure 2.The shapes of P wave forms. 注:1.直立 2.高尖直立 3.双峰(后峰大于前峰)4.双峰(前峰大于后峰)5.高宽双峰 6.圆顶尖峰 7.低平 8.正负双向 9.负正双向 10.平坦 11.倒置 (1)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呈钝圆形,有时有轻度切迹。由于心房除极的综合 向量指向左前下方,所以 P 波方向在 I、II、aVF、V4-V6导联向上,在 aVR 导 联向下,其余导联可呈双向、倒置或低平。 (2)时间:P 波时限<0.11 秒。 (3)振幅:P 波振幅在肢体导联<0.25 毫伏,胸导联<0.15 毫伏。 (4)PtfV1≤-0.04毫米·秒为左房负荷过重。 注:PtfV1测量方法:以V1导联P波终末负向部分的振幅(毫米)和时间(秒)相 乘。 (5)临床意义: P波增宽:①左心房肥大:多见于高血压病人,也见于风心“二尖瓣狭窄”病人; ②房内传导延迟或阻滞:当激动在心房内出现传导延迟或阻滞时,致传导时间延 长,P波增宽;③心房梗死:致心房除极顺序发生变化,除极时间延长,并伴有 PR段偏移。 P波振幅增高:①右心房肥大:常见于肺心病、先心病及三尖瓣狭窄病人;②右 房阻滞;③甲亢、交感神经张力过高等。 2、PR间期: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 的时间,反映房室传导总时间, (1) 选P波明显的导联测量(如Ⅱ、avR、V1导联)。正常成人PR间期为0.12-0.20 秒;幼儿及心动过速时,PR间期相应缩短;老年人及心动过缓时,PR间期可略延 长,但<0.20秒。 (2)临床意义: PR间期延长:①常见于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②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常伴心动过缓, 多为一过性;③干扰性PR间期延长;④激动经房室结慢径路下传。 PR间期缩短:常见于预激综合征,交界性心律,房室脱节。 3、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时间:正常成年人 0.06-0.11 秒。 (2)波形和振幅:正常人 V1、V2导联多呈 rS 型,V1导联 R 波小于 0.7-1.0 毫伏。 V5、V6导联可呈 qR、qRs、Rs 或 R 型,R 波不超过 2.5 毫伏。在 V3、V4导联,R 波和 S 波的振幅大体相等,正常人胸导联 V1-V6导联 R 波逐渐增高,S 波逐渐变

小,V,的R/S小于1,V的R/S大于1。aVR导联的QS主波向下,R波不超过 0.5毫伏。aVL与aVp导联的QRS波群多变。aVL导联的R波小于l.2毫伏,aVF 导联的R波小于2.0毫伏。标准导联QS波无电轴偏移时, 主波向上,I导联的 R波小于 1.5老伏 各肢体导联每个QS向上与向下波振幅相加绝对值不应小于0.5毫伏,胸导联 的每个QS波向上与向下振幅相加绝对值不小于0.8毫伏,否则称为低电压。 (3)R峰时间:既往称为类本位曲折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指QS起点至R波顶 端垂直线的间距。如有R波,则应测量至R峰:如R峰呈切迹 成量至切迹第 峰 正常人 <0.03秒,V<0.05秒 4)Q波振幅小于同导联R波的1/4,时限小于0.04秒,V导联中无q波 但可呈QS型。R<1.5毫伏,Rm+Rm<4.0毫伏,R+Sm<2.5毫伏,RavR<0.5毫伏 RaL<12毫伏.Raw<20毫伏.Rv1<07-10毫伏Rv5<2.5毫伏,Rv5+Sv1<40草毫伏 (男),3.5毫伏(女),Sv<2.0毫伏,Svs<0.7毫伏,R峰时间:V1<0.03秒,Vs<0.05 秒 (5)临床意义: QS波电压增高:常见于左、右心室肥大。 QS波电压降低:①部分见于正常人,特别是肥胖者:②四肢及胸壁皮肤水肿、 胸腔积液、积气,心包积液或肺气肿等:③心包炎、心肌炎、心肌梗死等:④电 解质紊到、心、寡 QS波时限增宽:①室内传导阻滞:②预激综合征:③室内差异传导:④室性早 得等。 4、J点: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 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有时可因除极尚未完全 结束,部分心肌已开始复极,致使J点上移:还可由于心动过速等原因,使心室 除极与心房复极并存,导致心房复极波(Ta波)重叠于QS波群的后段,从而发生」 点下移 5、ST段:自Q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九 ST抬高ST抬高J点抬高ST水平型ST下斜型ST上斜型 弓背向上弓背向下提早复极下降 下移 下移 图3.ST段各种形态 Figure3 the shar (1)ST段为一等电位线,可有轻微偏移 不5:在一号联 抬高不超过0.3毫伏,V,-V与肢体导联不超过0.1毫伏。 (2)临床意义: ST段拾高:①常见于心肌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②早期复极综合征: ③室壁瘤。 ST段压低:①常见于心肌缺血、损伤,心动过速:②预激综合征:③束支阻滞等。 ST段延长: 6、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电位变化。 3

3 小,V1的 R/S 小于 1,V5的 R/S 大于 1。aVR 导联的 QRS 主波向下,R 波不超过 0.5 毫伏。aVL 与 aVF 导联的 QRS 波群多变。aVL 导联的 R 波小于 1.2 毫伏,aVF 导联的 R 波小于 2.0 毫伏。标准导联 QRS 波无电轴偏移时,主波向上,I 导联的 R 波小于 1.5 毫伏。 各肢体导联每个QRS向上与向下波振幅相加绝对值不应小于0.5毫伏,胸导联 的每个QRS波向上与向下振幅相加绝对值不小于0.8毫伏,否则称为低电压。 (3) R峰时间:既往称为类本位曲折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指QRS起点至R波顶 端垂直线的间距。如有R波,则应测量至R峰;如R峰呈切迹,应测量至切迹第二 峰。正常人V1<0.03秒,V5<0.05秒。 (4)Q 波振幅小于同导联 R 波的 1/4,时限小于 0.04 秒,Vl导联中无 q 波, 但可呈 QS 型。RI<1.5 毫伏,RⅡ+RⅢ<4.0 毫伏,RI+SⅢ<2.5 毫伏,RavR<0.5 毫伏, RaVL<1.2 毫伏, RaVF<2.0 毫伏, RV1<0.7-1.0 毫伏,RV5<2.5 毫伏,RV5+SV1<4.0 毫伏 (男),3.5 毫伏(女), SV1<2.0 毫伏, SV5<0.7 毫伏, R 峰时间:V1<0.03 秒,V5<0.05 秒。 (5)临床意义: QRS波电压增高:常见于左、右心室肥大。 QRS波电压降低:①部分见于正常人,特别是肥胖者;②四肢及胸壁皮肤水肿、 胸腔积液、积气,心包积液或肺气肿等;③心包炎、心肌炎、心肌梗死等;④电 解质紊乱、心衰。 QRS波时限增宽:①室内传导阻滞;②预激综合征;③室内差异传导;④室性早 搏等。 4、J点: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 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有时可因除极尚未完全 结束,部分心肌已开始复极,致使J点上移;还可由于心动过速等原因,使心室 除极与心房复极并存,导致心房复极波(Ta波)重叠于QRS波群的后段,从而发生J 点下移。 5、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图 3.ST 段各种形态 Figure3.The shapes of ST segment. (1)ST段为一等电位线,可有轻微偏移,下移不应超过0.05毫伏;在V1-V3导联 抬高不超过0.3毫伏,V4-V6与肢体导联不超过0.1毫伏。 (2)临床意义: ST段抬高:①常见于心肌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②早期复极综合征; ③室壁瘤。 ST段压低:①常见于心肌缺血、损伤,心动过速;②预激综合征;③束支阻滞等。 ST段延长:常见于低血钙 (>0.16s )。 6、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电位变化

1 4 5 6 7 8 9 10 ■■興■翻 用用 图4.T波各种形态 Figure4.The shapes of T wave forms 注:1圆钝直立2.高尖直立3.基底部陕窄高尖4低平5.平旧 6.非对称倒置7.对称倒置8.切迹9.正负双向10.负正双向 (1)方向与Qs主波方向一致,在I、II、V,-V导联向上,aR导联向下,其 余导联多变,V,导联T波向上,则VV导联T波不能倒置。 (2)振幅:T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胸导联不应低于同 导联R波的1/8。若T波倒置较深,呈双肢对称性,则称“冠状T波”改变(注:也 见于急性肺栓塞、脑血管病变等)。 (3)临床意义: T波高耸:①可见于正常人:②急性心肌梗死:高血钾 ④早期复极综合征。 T波低平、双向、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高血压、心肌病等。 7、QT间期:Q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 需的时间。 (1)QT长短与心率的快慢有关,'率战快,0T战短,反之训越长。心率60-100 次/分时,QT正常范围为0.32-0.44秒 由于QT间期 心率的影响 所以常用校 正的QT间期,即QTc=Q-T/R-R。QTc就是R-R间期为1秒(心率60次/分)时QT间期。 正常QTc的最高值为0.44秒,超过即属延长。 (2)临床意义: QT间期延长:提示心肌缺血、损害:药物影响(乙胺碘肤酮、奎尼丁):电解质紊 乱(低血钾、低血钙) QT间期缩短: 高血钙,洋地黄效应,高血钾 8、U波:在T波之后0.02-0.04s出现的振幅低小的波 (1)方向大体与T波方向一致。在胸导联较易见到,尤其V,导联较为明显。U 波明显增高呈驼峰样改变常见于血钾过低 (2)Ⅱ波的产生有多种学说:浦氏纤维、到头肌、基底部或其他部位心,肌复极 的延迟:动作电位的后电位:舒张早期快速充盈期心室伸张的后电位 动脉圆锥 部某些组织激动过程中复极波。不论U波的产生机制如何,U波改变的临床意义 不容忽视。对其振幅、方向变化和所致因素的综合分析对疾病的诊治帮助较大,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

4 图 4.T 波各种形态 Figure4.The shapes of T wave forms. 注:1.圆钝直立 2.高尖直立 3.基底部狭窄高尖 4.低平 5.平坦 6.非对称倒置 7.对称倒置 8.切迹 9.正负双向 10.负正双向 (1)方向与 QRS 主波方向一致,在 I、II、V4-V6导联向上,aVR 导联向下,其 余导联多变, Vl导联 T 波向上,则 V2-V6导联 T 波不能倒置。 (2)振幅:T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胸导联不应低于同 导联R波的1/8。若T波倒置较深,呈双肢对称性,则称“冠状T波”改变(注:也 见于急性肺栓塞、脑血管病变等)。 (3)临床意义: T波高耸:①可见于正常人;②急性心肌梗死;③高血钾;④早期复极综合征。 T波低平、双向、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高血压、心肌病等。 7、QT间期: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 需的时间。 (1)QT长短与心率的快慢有关,心率越快,QT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60-100 次/分时,QT正常范围为0.32-0.44秒。由于QT间期受心率的影响,所以常用校 正的QT间期,即QTc=Q-T/R-R。QTc就是R-R间期为1秒(心率60次/分)时QT间期。 正常QTc的最高值为0.44秒,超过即属延长。 (2)临床意义: QT间期延长:提示心肌缺血、损害;药物影响(乙胺碘肤酮、奎尼丁);电解质紊 乱(低血钾、低血钙) 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钙,洋地黄效应,高血钾。 8、U 波:在 T 波之后 0.02-0.04s 出现的振幅低小的波。 (1)方向大体与 T 波方向一致。在胸导联较易见到,尤其 V3导联较为明显。U 波明显增高呈驼峰样改变常见于血钾过低。 (2)U 波的产生有多种学说:浦氏纤维、乳头肌、基底部或其他部位心肌复极 的延迟;动作电位的后电位;舒张早期快速充盈期心室伸张的后电位;动脉圆锥 部某些组织激动过程中复极波。不论 U 波的产生机制如何,U 波改变的临床意义 不容忽视。对其振幅、方向变化和所致因素的综合分析对疾病的诊治帮助较大,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临床意义: ①U波倒置:见于心肌损伤、缺血等 ②U波明显增高,TU融合:见于低血钾、洋地黄作用等。 四、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指心律、心率、电轴、P-QS-T各波段、间期、时限、电压均 正常,且又除外伪差等干扰因素,即可诊断为正常心电图。但应除外一些心脏疾 患在某阶段其心电图的正常表现。 正常窦性心律:窦房结规律地发放激动,每分钟60-100次,形成匀齐的心 律,称为正常窦性心律。发生机制:窦房结的起搏细胞自动地、有节律地除极, 发放窦性激动,形成窦性心律。 正常窦性心律心电图表现:(1)I、II、V-V。导联P波直立,aVR导联P波 倒置:(2)PR间期0.12-0.20秒:(3)P波频率60-100次/分:(4)同导联PP 间期互差小于0.12秒。 10.0a/e年25.-a/g101:妆速按型:3e1x4 1是00wn25.0/x10 图5.正常心电图 Figure5.Normal ECG 三、小儿心电图正常值: 1、心率:10岁,60-100次/分。 2、电压:<3岁,Rs<3.0毫伏R+S<4.5毫伏,Rm+Ss<4.0毫伏: 3一14岁,Rs<3.5毫伏,Rs+S<5.0毫伏,R+Ss<2.0毫伏 3、PR间期随不同年龄、心率变化值 心率(次/分) 70次以下 71-90 91-110 110--130 130次以下 年龄 14一17岁 0.19 0.18 0.17 0.16 0.15 7一13岁 0.18 0.17 0.16 0.15 0.14 2—6岁 0.17 0.165 0.155 0.145 0.135 0—2岁 0.16 0.15 0.145 0.135 0.125 4、ST段:压低<0.05毫伏:抬高<0.1毫伏,右心前导联压低<0.1毫伏, 抬高<0.2毫伏 5、T初生7天后应倒置,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电压不低于R波的1/10。 5

5 (3)临床意义: ①U 波倒置:见于心肌损伤、缺血等 ②U 波明显增高,TU 融合:见于低血钾、洋地黄作用等。 四、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指心律、心率、电轴、P-QRS-T 各波段、间期、时限、电压均 正常,且又除外伪差等干扰因素,即可诊断为正常心电图。但应除外一些心脏疾 患在某阶段其心电图的正常表现。 正常窦性心律:窦房结规律地发放激动,每分钟 60-100 次,形成匀齐的心 律,称为正常窦性心律。发生机制:窦房结的起搏细胞自动地、有节律地除极, 发放窦性激动,形成窦性心律。 正常窦性心律心电图表现:(1)I、II、V4-V6导联 P 波直立,aVR 导联 P 波 倒置;(2)PR 间期 0.12-0.20 秒;(3)P 波频率 60-100 次/分;(4)同导联 PP 间期互差小于 0.12 秒。 图 5.正常心电图 Figure5.Normal ECG 三、小儿心电图正常值: 1、心率:< 1 岁,110—150 次/分;1—3 岁,90--130 次/分;3—5 岁, 80--120 次/分;5—10 岁,70--110 次/分;>10 岁,60--100 次/分。 2、电压:<3 岁,RV5<3.0 毫伏 RV5+SV1<4.5 毫伏 ,RV1+SV5<4.0 毫伏; 3—14 岁,RV5<3.5 毫伏,RV5+SV1<5.0 毫伏 ,RV1+SV5<2.0 毫伏 3、PR 间期随不同年龄、心率变化值 心率(次/分) 年龄 70 次以下 71—90 91--110 110--130 130 次以下 14—17 岁 0.19 0.18 0.17 0.16 0.15 7—13 岁 0.18 0.17 0.16 0.15 0.14 2—6 岁 0.17 0.165 0.155 0.145 0.135 0—2 岁 0.16 0.15 0.145 0.135 0.125 4、ST 段:压低<0.05 毫伏;抬高<0.1 毫伏 ,右心前导联压低<0.1 毫伏 , 抬高<0.2 毫伏 5、TV1初生 7 天后应倒置。在 R 波为主的导联中,T 波电压不低于 R 波的 1/10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