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3.5、13.6滑动轴承的条件性计算、液体动力润滑径向轴承的计算

第23_讲次课程名称:《机械设计》第十二章滑动轴承授课题目13-5滑动轴承的条件性计算13-6液体动力润滑径向轴承的计算【目的要求】熟练掌握各种滑动轴承的滑动轴承的设计方法;【重点】滑动轴承的设计;【难点】滑动轴承的设计:内容第十三章滑动轴承13-5滑动轴承的条件性计算滑动轴承条件计算的准则(或内容)为:P<[P]-目的是为了控制磨损V≤[V]-目的是为了控制磨损PV≤[PV]-目的是为了控制发热控制温升,保护边界油膜维持边界润滑状态对混合润滑轴承,只需进行这种条件性计算,以确定轴承尺寸。(维持边界膜不破坏)。对于液体动力润滑轴承。由于在启动和停车时,也处于混合摩擦状态,所以设计时,也需进行这种条件性计算,以保证工作中,轴承的最低润滑水平维持在边界润滑状态。通常,只用类作为初步计算,确定轴承的结构尺寸。此外,还要进行液体动力润滑的计算。一、径向轴承1.压强P=F≤[P](Mpa)dB式中:F一轴承的径向载荷:ND、B一轴颈直径和有效宽度:mma[P]一许用压强:Mpa(注:低速轴或间歇转动的轴,其轴承只须进行压强校核。)B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 第 23 讲次 授课题目 第十二章 滑动轴承 13-5 滑动轴承的条件性计算 13-6 液体动力润滑径向轴承的计算 【目的要求】 熟练掌握各种滑动轴承的滑动轴承的设计方法; 【重 点】 滑动轴承的设计; 【难 点】 滑动轴承的设计; 内 容 第十三章 滑动轴承 13-5 滑动轴承的条件性计算 滑动轴承条件计算的准则(或内容)为: − − − [ ] , , , . [ ] [ ] 目的是为了控制发热控制温升 保护边界油膜 维持边界润滑状态 目的是为了控制磨损 目的是为了控制磨损 PV PV V V P P 对混合润滑轴承,只需进行这种条件性计算,以确定轴承尺寸。(维持边界膜不破坏)。 对于液体动力润滑轴承。由于在启动和停车时,也处于混合摩擦状态,所以设计时,也需进行这种 条件性计算,以保证工作中,轴承的最低润滑水平维持在边界润滑状态。通常,只用类作为初步计算, 确定轴承的结构尺寸。此外,还要进行液体动力润滑的计算。 一、 径向轴承 1.压强 [P] dB F P = (Mpa) 式中: F—轴承的径向载荷:N D、B—轴颈直径和有效宽度:mm [P]—许用压强:Mpa (注:低速轴或间歇转动的轴,其轴承只须进行压强校核。) B d F

2.滑动速度:rdnV=≤[](m/s)60x1000式中:n一轴颈的转速:r/min*当p很小时,而v很大时,也会产生较大的磨损,所以也需对v加以限制。3.PV值:Fn≤[pv](Mpa m/s)py:19100B注:轴承材料的许用[p]、[v]、[pv]值。对于混合润滑轴承的设计通常是:先由轴的设计确定轴颈直径d→确定(选择)宽径比B/d→确定B→条件性计算→选择配合*注:通常取B/d=0.8-1.5【油不易从两端流出,温升高B/d个则B个轴变形后,轴承与轴之间容易产生边缘接触[B/d则B\轴承能力】选配合时:较精密的可选:H8/f7一般的可选:H8/e7H9/e8H9/d8粗糙的可选:二、推力轴承止推面的形式有:实心端面、空心轴颈和环状轴颈实心端面推力轴颈:由于边缘速度大,磨损快,中心部分则磨损小。边缘磨损后,则会使中心部分凸出,压强增大很多。这是它的缺点。所以实际中,常采用空心轴颈和环状轴颈,以便克服实心轴端的缺点。止推滑动轴承由轴承座和止推轴颈组成。常用的轴颈结构形式有:Fa单止推环式多止推环式环形轴端dod对混合润滑的推力轴承,应验算:p和pv的值
2.滑动速度: [ ] 60 1000 v dn V = (m/s) 式中:n—轴颈的转速:r/min *当 p 很小时,而 v 很大时,也会产生较大的磨损,所以也需对 v 加以限制。 3.PV 值: [ ] 19100 pv B Fn pv = (Mpa m/s) 注:轴承材料的许用[p]、[v]、[pv]值。 对于混合润滑轴承的设计通常是: 先由轴的设计确定轴颈直径 d→确定(选择)宽径比 B/d→ 确定 B→条件性计算→选择配合 *注:通常取 B/d=0.8-1.5 则 轴承能力 轴变形后,轴承与轴之间容易产生边缘接触 油不易从两端流出,温升高 则 / B / B B d B d 选配合时:较精密的可选:H8/f7 一般的可选:H8/e7 H9/e8 粗糙的可选: H9/d8 二、推力轴承 止推面的形式有:实心端面、空心轴颈和环状轴颈 实心端面推力轴颈:由于边缘速度大,磨损快,中心部分则磨损小。边缘磨损后,则会使中心部分 凸出,压强增大很多。这是它的缺点。 所以实际中,常采用空心轴颈和环状轴颈,以便克服实心轴端的缺点。 对混合润滑的推力轴承,应验算:p 和 pv 的值。 F d0 d 2 2 2

FP=(Mpa)≤[p](d2 -d)Z5AFnPV =≤[pv](Mpa m/s)30000(d-d.)z一考虑承载面积因油槽而减小的系数,通常取=0.85~0.95F一轴向载荷N式中:3v一推力轴颈平均直径处的圆周速度(m/s)n一轴转速Z一轴环数(止推面数)[p]、[pv]值见表(13-3):对多环轴承,各环受力不均匀。[p]、[pv]值应降低50%
[ ] ( ) 4 2 0 2 p d d Z F P − = (Mpa) [ ] 30000( ) 0 pv d d Z Fn PV − = (Mpa m/s) 式中: = — 轴环数(止推面数) — 轴转速 — 推力轴颈平均直径处的圆周速度( — 轴向载荷 — 考虑承载面积因油槽而减小的系数,通常取 Z n v F N m/s) 0.85 ~ 0.95 [p]、[pv]值见表(13-3):对多环轴承,各环受力不均匀。[p]、[pv]值应降低 50%

13-6液体动力润滑径向轴承的计算液体动力润滑的计算:就是要验算是否能够实现液体润滑。径向滑动轴承是具有间隙的轴颈和孔的配合。孔就是滑动轴承的圆柱孔。如下图:广流体动力润滑径向滑动轴承获得流体润滑主要有两种方法:流体静压润滑■径向滑动轴承能满足形成流体动力润滑的条。、径向滑动轴承形成动压油膜的过程F演示偏心距稳定运转状态起动前起动阶段F方向上的液体压力与F相平衡,垂直于F的方向上液体压力合力为零。开始启动时,轴受到的摩擦力使轴出现上爬现象。随轴的转动,把油不断带入收敛的间隙,逐渐形成压力。随着转速的升高,轴颈不断的把油带入间隙,使间隙内油的压力越来越高,最后靠油的压力把轴颈托起来。但是在油压的作用下,轴很快被推向左侧。当轴转速稳定时,形成了稳定的压力油膜,轴位于偏左的位置,油膜的压力分布如图所示。垂直方向的合力与外载F平衡,水平方向的分力,左、右自行抵消。形成油膜以后,轴心O与轴承上孔的中心0不重合。则OO.称为偏心距,用e表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转速越高,则e越小。注意;分析轴颈逆时针转动时,轴心位置和动膜压力分布曲线的形状。二、液体动力润滑径向轴承的计算1.几何关系(见Ps21)直径间隙:△=D-d半径间隙:8=R-r8相对间隙:业:re0人6人一偏心率:=稳定运转状态UmaS
13-6 液体动力润滑径向轴承的计算 液体动力润滑的计算:就是要验算是否能够实现液体润滑。 径向滑动轴承是具有间隙的轴颈和孔的配合。孔就是滑动轴承的圆柱孔。如下图: 开始启动时,轴受到的摩擦力使轴出现上爬现象。 随轴的转动,把油不断带入收敛的间隙,逐渐形成压力。 随着转速的升高,轴颈不断的把油带入间隙,使间隙内油的压力越来越高,最后靠油的压力 把轴颈托起来。但是在油压的作用下,轴很快被推向左侧。 当轴转速稳定时,形成了稳定的压力油膜,轴位于偏左的位置,油膜的压力分布如图所示。 垂直方向的合力与外载 F 平衡,水平方向的分力,左、右自行抵消。 形成油膜以后,轴心 O1 与轴承上孔的中心 O 不重合。则 OO1 称为偏心距,用 e 表示。在其 他条件相同时,转速越高,则 e 越小。 注意; 分析轴颈逆时针转动时,轴心位置和动膜压力分布曲线的形状。 二、液体动力润滑径向轴承的计算 1.几何关系 (见 P321) 直径间隙: = D− d 半径间隙: = R − r 相对间隙: r = 偏心率: e = 0 1 稳定运转状态 F o o 1 hmin e θ pm ax pmax R B r

最小油膜的厚度(即最小间隙):hmin =R-r-e=8-e=8(1-8)=ry(1-8)偏位角:0(由e和0确定轴颈在轴承孔中的平衡位置。)轴瓦包角:α即轴瓦完整表面所占的中心角。2.承载量系数CF如前页图所示,在外载荷F作用下,径向滑动轴承形成稳定的动压油膜后,油压沿轴向近似抛物线分布。根据雷诺方程,利用三重积分可以计算整个动压油膜在外载荷F方向上产生的合力。该合力与F相平衡。nadB(14- 13 )即:Fy2式中:n一油在平均温度下的粘度,N·s/m2。Cz一称为承载量系数,量纲为1,见表14一10。*8t分析:Cet .F(即承载能力)+。Bld tWntF(承载能力)。Cp一定时,Bt7vtFy?Fw?则(14-14)C2m0BnodB式中:一为轴颈的圆周速度。在此:F一实际上是油膜所承受的外载荷。它的大小表示了动压油膜的承载能力的大小。(所能承受的外载荷F个,则承载能力增大)。实际的滑动轴承,Ⅱ、V、B、都是确定的系数。工作中,不变化。那么当外载荷F增大时,轴将下沉,则最小油膜厚度h减小。当hi减小到一定程度时,两表面就可以直接接触,而不能实现液体润滑。那么,当达到稳定状态时,到底能否实现液体润滑呢?这就需要计算h:的大小。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最小油膜的厚度(即最小间隙): (1 ) (1 ) min h = R − r −e = −e = − = r − 偏位角:θ (由 e 和θ确定轴颈在轴承孔中的平衡位置。) 轴瓦包角:α 即轴瓦完整表面所占的中心角。 在此:F—实际上是油膜所承受的外载荷。它的大小表示了动压油膜的承载能力的大小。(所能 承受的外载荷 F ,则承载能力增大)。 实际的滑动轴承,η、v、B、ψ都是确定的系数。工作中,不变化。那么当外载荷 F 增大时,轴将 下沉,则最小油膜厚度 hmin 减小。当 hmin 减小到一定程度时,两表面就可以直接接触,而不能实现液 体润滑。那么,当达到稳定状态时,到底能否实现液体润滑呢?这就需要计算 hmin 的大小。具体的计 算过程如下:

由上式可以计算出:油膜压力与外载荷F相平衡时的承载量系数G→(表14-10)反查,相应的e一计算hain。3.保证实现液体润滑的(判定)条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载荷Ft,动压润滑轴承的h+,轴承、轴颈表面的微观凸峰可能直接接触,而不能实现液体润滑。要想实现液体润滑,应满足如下条件:hm = S(R+Rz2)■RI、R。为轴颈、轴承孔表面粗糙度十点高度。(参见[)S-安全系数,通常S≥2。Cr取值表的应用【保证液体润滑的前提下,确定出承载能力F。即由hmin≥S(RzI+Rz2)→hmin→6→Cp→F在已知外载F时,验证是否能实现液体润滑,即F→Cp→→hmin4.热平衡计算为了控制润滑油的温升,需进行热平衡计算。热平衡条件为:摩擦生热量一润滑油带走的热量十轴承散发的热量uFo=C,Pq,t+Bdh△t"传热系数式中:μ一摩擦因数;C一润滑油的比定压热容,一般为1680~2100J/kg.K)Q一润滑油的体积流量(m3/s)。At一出油平均温度t与进油温度t之差(℃);p-润滑油的密度,一般为850~900(kg/m3)。由于轴承散发的热量难以严格计算,通常,工程上按轴承散发20%的其中:u=C■C一摩擦特性系数,与B/d和ε有关,见表14-11。q=CgyoBd■C一流量系数,与B/d和ε有关,见表1412。将两式代入式(14-16)得:0.8C μP温升(14- 17 )At=C,pc.■注:一般按润滑油平均温度时的粘度,计算轴承的承载能力。平均温度tm=t,+N/2 ≤75℃■计算时,通常取=35~45℃
由上式可以计算出:油膜压力与外载荷 F 相平衡时的承载量系数 CF→(表 14-10)反查,相应的ε→ 计算 hmin。 CF 取值表的应用 → → → + → → → → min min ( 1 2 ) min F F C h F h S R R h C F p Z Z p 在已知外载 时,验证是否能实现液体润滑,即 保证液体润滑的前提下,确定出承载能力 。即由

【本讲作业]思考题13-1、13-2、13-3、13-5
[本讲作业] 思考题 13-1、13-2、13-3、13-5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2.6、12.7、12.8 滚动轴承的极限转速、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滚动轴承的润滑与密封.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4.1、14.2、14.3、14.4、14.5概述、刚性联轴器、无弹性元件的挠性联轴器、金属弹性元件挠性联轴器、非金属弹性元件挠性联轴器.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3.1、13.2、13.3、13.4概述、径向滑动轴承的类型和结构、滑动轴承的材料、轴承润滑材料及润滑方法.doc
- 华北理工大学:《设计制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5 断面及简化-等画法.ppt
- 华北理工大学:《设计制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4 局剖及剖视几点注意.ppt
- 华北理工大学:《设计制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3 视图及剖视-全半.ppt
- 华北理工大学:《设计制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2 组合体尺寸.ppt
- 华北理工大学:《设计制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9 组合体画图.ppt
- 华北理工大学:《设计制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0 组合体读图-形体.ppt
- 华北理工大学:《设计制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1 组合体读图-线面综合.ppt
- 华北理工大学:《设计制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7 立体相贯-圆柱正交.ppt
- 华北理工大学:《设计制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5 截交线-曲体.ppt
- 华北理工大学:《设计制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6 截交线-组合体及尺寸.ppt
- 华北理工大学:《设计制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8 立体相贯-特殊及尺寸.ppt
- 华北理工大学:《设计制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1 绪论点线面投影.ppt
- 华北理工大学:《设计制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2 立体投影-平体.ppt
- 华北理工大学:《设计制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4 立体投影-曲体.ppt
- 华北理工大学:《设计制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3 截交线-平体及尺寸.ppt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B)06 零件图.ppt
- 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B)07 装配图.ppt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1.1、11.2概述、轴的结构设计.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2.3、12.4、12.5滚动轴承的载荷分布、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滚动轴承静强度的计算.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2.1、12.2概述、滚动轴承的类型的代号.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1.3、11.4、11.5轴的强度计算、刚度的计算、临界转速.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0.1、10.2、10.3、10.4概述、链传动的运动特性、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链传动的合理布置和润滑.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8.8、8.9、8.10、8.11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直齿锥齿轮传动、齿轮传动的效率与润滑、齿轮结构.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9.1、9.2、9.3概述、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与几何尺寸、蜗杆传动的设计计算.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8.4、8.5、8.6、8.7圆柱齿轮传动的载荷计算、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疲劳强度、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静强度计算.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7.1、7.2概述、V带和V带轮.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6.1、6.2概述、圆柱面过盈联接的计算.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8.1、8.2、8.3概述、轮齿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的材料及其选择.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7.3、7.4、7.5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带传动的张紧与维护.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4.1、4.2螺纹、螺纹联接.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4.4螺栓组受力分析.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5.1、5.2、5.3键、花键、销.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4.3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3.3、3.2、3.4 摩擦、磨损和润滑基础.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1、2.2 概述、疲劳曲线和极限应力图.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2.3、2.4、2.5 受变幅循环应力时零件的疲劳强度.doc
- 《机械设计》课程授课教案(讲稿)1.1、1.2 课程简介、机械零件的计算准则.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