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共五十门)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常保国编写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常保国 编写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录前言8、课程性质8二、课程目的&三、课程简介四、课程结构及课时安排9五、编写人员9第一编绪论.10第一章政治.10第一节政治概念10一、19世纪以前的政治概念.10二、当代西方政治界说.10.10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论述第二节政治与人类社会,11一、政治的涵义11二、政治的特征11三、政治的起源与发展,11四、政治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11复习题与思考题11扩展阅读书目11第二章政治学.13第一节政治学的学科体系13..13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二、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3三、政治学的研究结构.,13四、政治学的性质....13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14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14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及其特点.14.14三、中国政治学的起源与发展复习题与思考题15..15扩展阅读书目第三章政治学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16..16第一节政治学理论模型一、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几种主要模型.16二、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16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模型..17第二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7一、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7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8复习题与思考题..182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 目 录 前 言 . 8 一、课程性质 . 8 二、课程目的 . 8 三、课程简介 . 8 四、课程结构及课时安排 . 9 五、编写人员 . 9 第一编 绪 论 . 10 第一章 政 治 . 10 第一节 政治概念 . 10 一、19 世纪以前的政治概念 . 10 二、当代西方政治界说 . 10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论述 . 10 第二节 政治与人类社会 . 11 一、政治的涵义 . 11 二、政治的特征 . 11 三、政治的起源与发展 . 11 四、政治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 11 复习题与思考题 . 11 扩展阅读书目 . 11 第二章 政治学 . 13 第一节 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 13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 13 二、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 13 三、政治学的研究结构 . 13 四、政治学的性质 . 13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 14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 14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 14 三、中国政治学的起源与发展 . 14 复习题与思考题 . 15 扩展阅读书目 . 15 第三章 政治学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 . 16 第一节 政治学理论模型 . 16 一、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几种主要模型 . 16 二、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 . 16 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模型 . 17 第二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 17 一、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 17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 18 复习题与思考题 . 18

政治学原理扩展阅读书目18第二编政治主体..19.20第四章政治主体与政治权力第一节政治主体的特点及类型..20.20一、政治主体的涵义及特征..二、政治角色理论与政治主体的类型..20第二节政治权力的涵义及特征...20.20一、权力的涵义及特点..20二、政治权力的涵义及特点第三节权力理论及评析.21一、分权理论,.21.21二、国家主权理论、第四节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21..21一、统治权威的合法性与公共权力的合法性.21二、公共权力的合理性复习题与思考题..21扩展阅读书目.22第五章阶级与阶层...23第一节阶级与阶层的涵义.23..23一、阶级的涵义..23二、阶层的涵义,三、阶级结构.23第二节阶级理论.24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阶级理论.24..24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三、当代西方学者的阶级理论.24第三节作为政治主体的阶级...24..24一、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条件....24二、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活动方式.24三、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功能.复习题与思考题..24扩展阅读书目..24第六章人民与民族.25.25第一节人民、公民与民族的涵义及特点一、人民的涵义...25二、公民的涵义...25三、人民与公民的区别。..25四、民族的涵义及特征.25第二节人民与民族理论..25一、人民主权理论.25二、人权理论,.25三、民族理论...26第三节作为政治主体的人民与民族..263
政治学原理 3 扩展阅读书目 . 18 第二编 政治主体 . 19 第四章 政治主体与政治权力 . 20 第一节 政治主体的特点及类型 . 20 一、政治主体的涵义及特征 . 20 二、政治角色理论与政治主体的类型 . 20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涵义及特征 . 20 一、权力的涵义及特点 . 20 二、政治权力的涵义及特点 . 20 第三节 权力理论及评析 . 21 一、分权理论 . 21 二、国家主权理论 . 21 第四节 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 21 一、统治权威的合法性与公共权力的合法性 . 21 二、公共权力的合理性 . 21 复习题与思考题 . 21 扩展阅读书目 . 22 第五章 阶级与阶层 . 23 第一节 阶级与阶层的涵义 . 23 一、阶级的涵义 . 23 二、阶层的涵义 . 23 三、阶级结构 . 23 第二节 阶级理论 . 24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阶级理论 . 24 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 24 三、当代西方学者的阶级理论 . 24 第三节 作为政治主体的阶级 . 24 一、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条件 . 24 二、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活动方式 . 24 三、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功能 . 24 复习题与思考题 . 24 扩展阅读书目 . 24 第六章 人民与民族 . 25 第一节 人民、公民与民族的涵义及特点 . 25 一、人民的涵义 . 25 二、公民的涵义 . 25 三、人民与公民的区别 . 25 四、民族的涵义及特征 . 25 第二节 人民与民族理论 . 25 一、人民主权理论 . 25 二、人权理论 . 25 三、民族理论 . 26 第三节 作为政治主体的人民与民族 . 26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一、人民作为政治主体.26二、民族作为政治主体...26..26复习题与思考题..26扩展阅读书目.27第七章政党与利益集团.第一节政党与利益集团概述..27..27一、政党的涵义、分类及特征二、政党的产生和历史发展.27..27三、利益集团的涵义及特点:第二节政党与利益集团理论..28一、无产阶级政党理论..28..28二、资产阶级政党理论三、团体理论与利益集团理论..28...28第三节政党与利益集团的作用...28一、政党的政治作用二、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28复习题与思考题.28扩展阅读书目.29第八章国家与政府.30.30第一节国家与政府概述,.30一、国家的概念、起源与类型.二、政府的定义、产生和合法性.30.30第二节国家与政府理论一、国家学说的历史演变30二、主要国家理论简介....3030三、主要政府理论简介第三节国家与政府的职能,..31...31一、国家和政府职能扩大的原因.31二、国家的基本职能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31复习题与思考题.31扩展阅读书目..32第九章文官队伍与政治家..33...3第一节现代文官的涵义、特征及形成...33一、现代文官的涵义及特征.....33二、官员录用模式的历史演变...33三、现代文官制建立的原因及过程四、当代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及原则..33第二节官僚制理论与精英政治理论...33一、官僚制理论及评价.33..33二、精英政治理论及评价.第三节文官队伍和政治家的政治作用...34.34一、文官队伍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4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 一、人民作为政治主体 . 26 二、民族作为政治主体 . 26 复习题与思考题 . 26 扩展阅读书目 . 26 第七章 政党与利益集团 . 27 第一节 政党与利益集团概述 . 27 一、政党的涵义、分类及特征 . 27 二、政党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 27 三、利益集团的涵义及特点: . 27 第二节 政党与利益集团理论 . 28 一、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 28 二、资产阶级政党理论 . 28 三、团体理论与利益集团理论 . 28 第三节 政党与利益集团的作用 . 28 一、政党的政治作用 . 28 二、利益集团的政治作用 . 28 复习题与思考题 . 28 扩展阅读书目 . 29 第八章 国家与政府 . 30 第一节 国家与政府概述 . 30 一、国家的概念、起源与类型 . 30 二、政府的定义、产生和合法性 . 30 第二节 国家与政府理论 . 30 一、国家学说的历史演变 . 30 二、主要国家理论简介 . 30 三、主要政府理论简介 . 30 第三节 国家与政府的职能 . 31 一、国家和政府职能扩大的原因 . 31 二、国家的基本职能 . 31 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 . 31 复习题与思考题 . 31 扩展阅读书目 . 32 第九章 文官队伍与政治家 . 33 第一节 现代文官的涵义、特征及形成 . 33 一、现代文官的涵义及特征 . 33 二、官员录用模式的历史演变 . 33 三、现代文官制建立的原因及过程 . 33 四、当代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及原则 . 33 第二节 官僚制理论与精英政治理论 . 33 一、官僚制理论及评价 . 33 二、精英政治理论及评价 . 33 第三节 文官队伍和政治家的政治作用 . 34 一、文官队伍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 . 34

政治学原理34二、政治家的地位、作用和评价复习题与思考题..34扩展阅读书目..34第三编政治环境..35第十章政治体制..36第一节政治体制概述..36..36一、政治体制的涵义.36二、政治体制的适应性与变革第二节国家政体..36一、国体与政体的关系..36二、君主制政体,...36三、共和制政体..36四、政教合一制.....37五、军人政体...37第三节国家结构.37一、国家结构的涵义及其因素..37第四节权力结构..37..37一、权力结构涵义及类型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37..37三、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制约关系..37四、国家机构内部的权力关系复习题与思考题.37扩展阅读书目..38第十一章政治文化.39..39第一节政治文化概述,.39、政治文化的涵义二、政治文化的特征...39..39三、政治文化的功能...39第二节政治文化的类型..一、传统型和现代型.39二、蒙味型、从属型和参与型.39..39三、主流文化型、亚文化型和反文化型.39四、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39五、公民文化第三节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40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40.40二、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与类型三、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吸收.40四、政治文化的断裂与重建、创新与发展.40复习题与思考题40扩展阅读书目.40第十二章国际政治环境.41.41第一节国际政治的涵义与特点5
政治学原理 5 二、政治家的地位、作用和评价 . 34 复习题与思考题 . 34 扩展阅读书目 . 34 第三编 政治环境 . 35 第十章 政治体制 . 36 第一节 政治体制概述 . 36 一、政治体制的涵义 . 36 二、政治体制的适应性与变革 . 36 第二节 国家政体 . 36 一、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 36 二、君主制政体 . 36 三、共和制政体 . 36 四、政教合一制 . 37 五、军人政体 . 37 第三节 国家结构 . 37 一、国家结构的涵义及其因素 . 37 第四节 权力结构 . 37 一、权力结构涵义及类型 . 37 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 . 37 三、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制约关系 . 37 四、国家机构内部的权力关系 . 37 复习题与思考题 . 37 扩展阅读书目 . 38 第十一章 政治文化 . 39 第一节 政治文化概述, . 39 一、政治文化的涵义 . 39 二、政治文化的特征 . 39 三、政治文化的功能 . 39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类型 . 39 一、传统型和现代型 . 39 二、蒙昧型、从属型和参与型 . 39 三、主流文化型、亚文化型和反文化型 . 39 四、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 . 39 五、公民文化 . 39 第三节 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40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 40 二、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与类型 . 40 三、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吸收 . 40 四、政治文化的断裂与重建、创新与发展 . 40 复习题与思考题 . 40 扩展阅读书目 . 40 第十二章 国际政治环境 . 41 第一节 国际政治的涵义与特点 . 41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一、国际政治的涵义41二、国际政治的特征.41.41三、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关系。第二节国际社会的特点.41第三节国际政治格局.41复习题与思考题.41扩展阅读书目..42.43第四编政治过程.44第十三章政治冲突第一节政治冲突概述,.44一、政治冲突的涵义..44.44二、政治冲突的特点和目标三、政治冲突的功能.44.....44第二节政治冲突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冲突理论.44二、社会学的政治冲突理论.44三、社会心理学的政治冲突理论.44第三节政治冲突的类型。.45复习题与思考题.45扩展阅读书目.45第十四章政治统治.46第一节政治统治的概述.46.46一、政治统治的涵义二、政治统治的特点.46第二节政治统治的基本形式,.46第三节政治统治的权威与合法性.46一、政治统治的权威...46二、政治统治的合法性,.46复习题与思考题.47扩展阅读书目.47第十五章政治决策.48第一节政治决策概述..48、政治决策的涵义与特点.48.48二、政治决策机构三、政治决策的功能、.48第二节政治决策的形成...48..48一、政治决策情势二、政治决策模式.48三、政治决策程序。..48第三节政治决策规则,.48复习题与思考题.49扩展阅读书目.49第十六章政治参与..506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 一、国际政治的涵义 . 41 二、国际政治的特征 . 41 三、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关系 . 41 第二节 国际社会的特点 . 41 第三节 国际政治格局 . 41 复习题与思考题 . 41 扩展阅读书目 . 42 第四编 政治过程 . 43 第十三章 政治冲突 . 44 第一节 政治冲突概述 . 44 一、政治冲突的涵义 . 44 二、政治冲突的特点和目标 . 44 三、政治冲突的功能 . 44 第二节 政治冲突理论 . 44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冲突理论 . 44 二、社会学的政治冲突理论 . 44 三、社会心理学的政治冲突理论 . 44 第三节 政治冲突的类型 . 45 复习题与思考题 . 45 扩展阅读书目 . 45 第十四章 政治统治 . 46 第一节 政治统治的概述 . 46 一、政治统治的涵义 . 46 二、政治统治的特点 . 46 第二节 政治统治的基本形式 . 46 第三节 政治统治的权威与合法性 . 46 一、政治统治的权威 . 46 二、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 46 复习题与思考题 . 47 扩展阅读书目 . 47 第十五章 政治决策 . 48 第一节 政治决策概述 . 48 一、政治决策的涵义与特点 . 48 二、政治决策机构 . 48 三、政治决策的功能 . 48 第二节 政治决策的形成 . 48 一、政治决策情势 . 48 二、政治决策模式 . 48 三、政治决策程序 . 48 第三节 政治决策规则 . 48 复习题与思考题 . 49 扩展阅读书目 . 49 第十六章 政治参与 . 50

政治学原理50第一节政治参与概述一、政治参与的涵义...50..50二、政治参与的理论.50三、政治参与的作用第二节政治参与的过程,..50一、政治参与的原因..50二、政治参与的方式与程度..50.50三、政治参与的规则..50第三节政治参与的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一、政治参与的客观环境.50二、政治参与的主观条件...50第四节政治冷漠.51..51一、政治冷漠与政治参与二、政治冷漠的思想基础...51复习题与思考题.51扩展阅读书目..51第十七章政治发展..52第一节政治发展的涵义.52、政治发展的定义.52..52二、政治发展的尺度,三、政治不发展.....52第二节政治发展理论..52..52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与革命理论二、政治发展动力理论.52...52三、政治发展模式理论,四、现代化理论.52第三节政治发展与现代化。..53...53一、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基本类型..53二、早期西欧现代化与第三世界现代化三、中国近百年现代化进程..53第四节政治发展中的问题..53...53一、政治发展与稳定二、政治发展与腐败..53..54复习题与思考题扩展阅读书目..54最终思考题.54参考书目...552
政治学原理 7 第一节 政治参与概述 . 50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 . 50 二、政治参与的理论 . 50 三、政治参与的作用 . 50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过程 . 50 一、政治参与的原因 . 50 二、政治参与的方式与程度 . 50 三、政治参与的规则 . 50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 . 50 一、政治参与的客观环境 . 50 二、政治参与的主观条件 . 50 第四节 政治冷漠 . 51 一、政治冷漠与政治参与 . 51 二、政治冷漠的思想基础 . 51 复习题与思考题 . 51 扩展阅读书目 . 51 第十七章 政治发展 . 52 第一节 政治发展的涵义 . 52 一、政治发展的定义 . 52 二、政治发展的尺度 . 52 三、政治不发展 . 52 第二节 政治发展理论 . 52 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与革命理论 . 52 二、政治发展动力理论 . 52 三、政治发展模式理论 . 52 四、现代化理论 . 52 第三节 政治发展与现代化 . 53 一、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基本类型 . 53 二、早期西欧现代化与第三世界现代化 . 53 三、中国近百年现代化进程 . 53 第四节 政治发展中的问题 . 53 一、政治发展与稳定 . 53 二、政治发展与腐败 . 53 复习题与思考题 . 54 扩展阅读书目 . 54 最终思考题 . 54 参考书目 . 55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前言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64学时、4学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二、课程目的本课程是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和主要分析范式,具有初步的政治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政治科学及其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主要达到以下四个教学目的:(1)牢固掌握政治学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及其历史流变。(2)掌握政治学基本理论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3)了解和掌握政治学主要分析范式和分析方法。(4)初步具备分析政治问题的学术能力,并提出自已的独立见解。三、课程简介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专门研究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一门科学。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学科中的二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学的其他组成部分,如政治制度、政治思想、行政管理学、市政学、决策学、国际政治学等,都是以政治学原理为其基本理论基础的。政治学原理是学习政治学的入门课程。政治科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的。在当代,人类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的矛盾越来越复杂化,这就使专门从事控制、协调和解决人类基本生产活动的政治活动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深入研究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规律、普及政治活动基本知识、增强政治活动的自觉性、提高驾驭政治活动规律的能力,是当代和今后人类社会能够稳定地、健康地共同发展之急需。从政治的高度去观察和处理国内外重大事务,是摆在各国人民特别是各级各类决策人物面前的严峻问题。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把政治这种属于上层建筑的人类基本活动,划分为“政治主体”、“政治环境”和“政治过程”三个组成部分。全书除绪论外按这三个部分来构建编、章、节、目。三个部分在横向上是各自独立的,因而各自成编;在纵向上是相互关联的、前后贯通的三个环节,是具有内在因果关系的辩证统一的整体。从而可以把政治学原理理解为,人类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了追逐其各自的愿望和目的,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环境中所形成的互动性政治行为过程的基本理论体系。本讲义在内容上的特点。第一,重点突出政治学基本理论。全书各编章都围绕着政治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终止政治行为的基本规律性来编写,而这种基本规律性应当是人类社会政治活动实践的理论抽象。第二,广泛吸纳各家之见。政治理论问题,古今中外政治理论家众说纷绘,即使是错误的也有其借鉴意义。为此,我们尽力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各家之精神分门别类地纳入各章节之中,以供读者思考。第三,引而不发,适应教学需要。各章节中,有些问题只是点到为止,这既能给教师讲课留下充分发挥的余地,也有利于课堂上吸引学生听课的兴趣。本讲义在结构上的特点。第一,通篇是以理论为主线,力求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研究与实用8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 前 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 ,64 学时、4 学分,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二、课程目的 本课程是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和主要分析范式,具有初步的政治分析能力,为进一 步学习政治科学及其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主要达到以下四个教学目的: (1)牢固掌握政治学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及其历史流变。 (2)掌握政治学基本理论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 (3)了解和掌握政治学主要分析范式和分析方法。 (4)初步具备分析政治问题的学术能力,并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课程简介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专门研究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一门科学。政治学 原理是政治学学科中的二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学的其他组成部分,如政治制度、政治思想、行政 管理学、市政学、决策学、国际政治学等,都是以政治学原理为其基本理论基础的。政治学原理是 学习政治学的入门课程。 政治科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的。在当代,人类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 生产过程中的矛盾越来越复杂化,这就使专门从事控制、协调和解决人类基本生产活动的政治活动 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深入研究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规律、普及政治活动基本知识、增强政治活动的 自觉性、提高驾驭政治活动规律的能力,是当代和今后人类社会能够稳定地、健康地共同发展之急 需。从政治的高度去观察和处理国内外重大事务,是摆在各国人民特别是各级各类决策人物面前的 严峻问题。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把政治这种属于上层建筑的人类基本活动,划分为“政治主体”、“政治环 境”和“政治过程”三个组成部分。全书除绪论外按这三个部分来构建编、章、节、目。三个部分 在横向上是各自独立的,因而各自成编;在纵向上是相互关联的、前后贯通的三个环节,是具有内 在因果关系的辩证统一的整体。从而可以把政治学原理理解为,人类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 为了追逐其各自的愿望和目的,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环境中所形成的互动性政治行为过程的 基本理论体系。 本讲义在内容上的特点。第一,重点突出政治学基本理论。全书各编章都围绕着政治主体在一 定条件下产生、发展、终止政治行为的基本规律性来编写,而这种基本规律性应当是人类社会政治 活动实践的理论抽象。 第二,广泛吸纳各家之见。政治理论问题,古今中外政治理论家众说纷纭,即使是错误的也有 其借鉴意义。为此,我们尽力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各家之精神分门别类地纳入各章节之中,以 供读者思考。 第三,引而不发,适应教学需要。各章节中,有些问题只是点到为止,这既能给教师讲课留下 充分发挥的余地,也有利于课堂上吸引学生听课的兴趣。 本讲义在结构上的特点。第一,通篇是以理论为主线,力求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研究与实用

政治学原理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第二,各编在主线不变的情况下,各有侧重。绪论编和政治主体编侧重于政治学基本理论。包括政治、政治学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和范畴: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关于阶级、民族、国家、政党权力的一般理论。政治环境编侧重于宏观研究。包括政治体制、政治文化和国际政治环境。政治过程编侧重于动态研究。包括政治冲突、政治统治、政治决策、政治参与以及政治发展等。四、课程结构及课时安排本课程共17章,总课时为64。课程教学内容学时3第一章政治3第二章政治学3第三章政治学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4第四章政治主体与政治权力4第五章阶级与阶层4第六章人民与民族第七章政党与利益集团4第八章4国家与政府4第九章文官队伍与政治家第十章4政治体制4第十一章政治文化3第十二章国际政治环境4第十三章政治冲突4第十四章政治统治第十五章政治决策44第十六章政治参与第十七章政治发展4五、编写人员本大纲是以我校1997年出版的《政治学原理》(初尊贤主编、张桂琳、常保国副主编)一书为基础修改而成,在教材出版后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又不断地增删损益。其中融入了主讲人与我院四个本科专业(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国际政治、公共管理)、两个硕士专业(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同学教学交流、的思想成果。参加本大纲编写其他人员有:庞金友、张立鹏。9
政治学原理 9 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 第二,各编在主线不变的情况下,各有侧重。绪论编和政治主体编侧重于政治学基本理论。包 括政治、政治学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和范畴;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关于阶级、民族、国家、政 党权力的一般理论。政治环境编侧重于宏观研究。包括政治体制、政治文化和国际政治环境。政治 过程编侧重于动态研究。包括政治冲突、政治统治、政治决策、政治参与以及政治发展等。 四、课程结构及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 17 章,总课时为 64。 课程 教学内容 学时 第一章 政治 3 第二章 政治学 3 第三章 政治学理论模型及研究方法 3 第四章 政治主体与政治权力 4 第五章 阶级与阶层 4 第六章 人民与民族 4 第七章 政党与利益集团 4 第八章 国家与政府 4 第九章 文官队伍与政治家 4 第十章 政治体制 4 第十一章 政治文化 4 第十二章 国际政治环境 3 第十三章 政治冲突 4 第十四章 政治统治 4 第十五章 政治决策 4 第十六章 政治参与 4 第十七章 政治发展 4 五、编写人员 本大纲是以我校 1997 年出版的《政治学原理》(初尊贤主编、张桂琳、常保国副主编)一书 为基础修改而成,在教材出版后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又不断地增删损益。其中融入了主讲人与我院 四个本科专业(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国际政治、公共管理)、两个硕士专业(政治学理论、中外 政治制度)同学教学交流、的思想成果。参加本大纲编写其他人员有:庞金友、张立鹏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编绪论本书以绪论开篇,是通过“政治”、“政治学”、“政治学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的论述,使读者对政治学这门科学的概貌有一个初步认识。政治是人类社会中与基本生产活动相对应的另一种社会基本活动,是各种社会群体为了各自的利益一一达到占有、分配社会稀有资源的目的,围绕着公共权力展开的人类基本活动。政治学从广义上讲就是研究政治这种人类基本活动的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第一章政治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掌握政治的基本含义及其代表性观点,了解政治起源及其基本特征,政治的基本特征,能够运用相关概念和知识分析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本章3学时)第一节政治概念一、19世纪以前的政治概念“政治”一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周末春秋时代的一些典籍中。先秦诸子们对政治的使用有两个特点,一是“政”与“治”常常分开使用,论“政”多于论“治”;二是“政”的涵义基本上是君主的治国之道,包括伦理、秩序、法令和权力。孙中山先生提出:“政治两个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西方“政治”概念的出现几乎与我国同时。“政治”一词在词源学上的演变决定了古代西方人的“政治”涵义要比中国人的政治涵义宽泛得多。二、当代西方政治界说自20世纪始,政治学也日益确立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对政治概念的认知,最富代表性的是以下几种:1.政治是国家的活动2.政治是权力3.政治是稀有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论述1.政治的本质特征一一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2.政治的属性一一阶级性3.政治的根本问题一一国家政治权力4.“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10
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0 第一编 绪 论 本书以绪论开篇,是通过“政治”、“政治学”、“政治学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的论述,使 读者对政治学这门科学的概貌有一个初步认识。 政治是人类社会中与基本生产活动相对应的另一种社会基本活动,是各种社会群体为了各自的 利益——达到占有、分配社会稀有资源的目的,围绕着公共权力展开的人类基本活动。政治学从广 义上讲就是研究政治这种人类基本活动的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 政 治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掌握政治的基本含义及其代表性观点,了解政治起源及其基本特征,政治的基本特征,能够运 用相关概念和知识分析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本章 3 学时) 第一节 政治概念 一、19 世纪以前的政治概念 “政治”——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周末春秋时代的一些典籍中。先秦诸子们对政治的使用有 两个特点,一是“政”与“治”常常分开使用,论“政”多于论“治”;二是“政”的涵义基本上 是君主的治国之道,包括伦理、秩序、法令和权力。 孙中山先生提出:“政治两个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 之事,便是政治。” 西方“政治”概念的出现几乎与我国同时。 “政治”一词在词源学上的演变决定了古代西方 人的“政治”涵义要比中国人的政治涵义宽泛得多。 二、当代西方政治界说 自 20 世纪始,政治学也日益确立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对政治概念的认知,最富代表性的 是以下几种: 1.政治是国家的活动 2.政治是权力 3.政治是稀有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论述 1.政治的本质特征——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2.政治的属性——阶级性 3.政治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治权力 4.“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共三十六门).pdf
-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pdf
-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主讲:赖少坤).pdf
-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pdf
-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质、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主讲教师:孙文雄).pdf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pdf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ppt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ppt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ppt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ppt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ppt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ppt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ppt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ppt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ppt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6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5/5).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6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4/5).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6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3/5).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6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2/5).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6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1/5).doc
- 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思想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共三十五门).pdf
- 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德法课教学资源(案例)青春无悔,强国有我.docx
- 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德法课教学资源(案例)美国驻华大使乘坐中国高铁,然后说了一句话.docx
- 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德法课教学资源(案例)“燃灯校长”张桂梅.docx
- 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德法课教学资源(案例)最美铁路人”阿西阿呷——大凉山美丽的索玛花.docx
- 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德法课教学资源(案例)民法典——伟大时代的法治荣光.docx
- 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德法课教学资源(案例)7封家书,读懂共产党人的初心.docx
- 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德法课教学资源(案例)“西湖稿”与“五四宪法”.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