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思想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共三十五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邰丽华编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教学大纲 邰丽华 编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目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6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阶级性与科学性6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6本章重要名词概念6思考题68第二章商品和货币第一节商品S、商品的二因素X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三、商品的价值量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二节货币、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O二、货币的职能10三、贮藏手段11四、支付手段11五、世界货币11六、货币的流通量规律11第三节价值规律11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1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11三、价值规律的作用11本章重要名词概念.12思考题..1213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13一、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13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3三、劳动力商品理论.14第二节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资本主义劳动过程14二、资本价值增殖过程1414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四、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14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5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1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15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515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第四节资本主义工资1515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16二、工资的基本形式,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对工资三、当代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和劳资关系的新变化.16本章重要名词概念1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1 目 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5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5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5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6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阶级性与科学性.6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6 本章重要名词概念. 6 思考题. 6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8 第一节 商品. 8 一、商品的二因素. 8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9 三、商品的价值量. 9 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9 第二节 货币. 9 一、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9 二、货币的职能. 10 三、贮藏手段. 11 四、支付手段. 11 五、世界货币. 11 六、 货币的流通量规律. 11 第三节 价值规律. 11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1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1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11 本章重要名词概念. 12 思考题. 12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13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13 一、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13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3 三、劳动力商品理论. 14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4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14 二、资本价值增殖过程. 14 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14 四、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14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15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15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5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5 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15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15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15 二、工资的基本形式,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对工资. 16 三、当代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和劳资关系的新变化.16 本章重要名词概念. 16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思考题16第四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第一节资本的简单再生产17生产和社会再生产17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17第二节18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一、资本积累..18二、资本积累的实质.18三、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18第三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18、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1818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前提是个别资本增大三、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后果之一: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18四、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19本章重要名词概念19思考题1920第五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20第一节资本的循环一、产业资本及其循环.20.20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三、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20第二节资本的周转.21、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21.21二、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三、决定和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21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21第三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21.21、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22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穿22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四、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2222五、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22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22.23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23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新特点23本章重要名词概念..23思考题.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24第一节利润和平均利润,.2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转化为成本价格.24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24.24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25四、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25五、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25六、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七、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25.26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26、商业资本.26二、商业利润2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 思考题. 16 第四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17 第一节 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17 一、生产和社会再生产. 17 二、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17 第二节 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18 一、资本积累. 18 二、资本积累的实质. 18 三、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18 第三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18 一、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18 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前提是个别资本增大.18 三、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后果之一: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 18 四、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19 本章重要名词概念. 19 思考题. 19 第五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20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20 一、产业资本及其循环. 20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20 三、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20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21 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21 二、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21 三、决定和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21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21 第三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21 一、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21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22 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22 四、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22 五、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22 第四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22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22 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23 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新特点.23 本章重要名词概念. 23 思考题. 23 第六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24 第一节 利润和平均利润. 24 一、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转化为成本价格.24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24 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24 四、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25 五、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25 六、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25 七、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25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26 一、商业资本. 26 二、商业利润. 2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26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26一、借贷资本的形成.2626二、利息和利息率.三、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27四、股份公司27五、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2728第四节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特点2828二、级差地租2三、绝对地租四、土地价格28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和阶级结构28第五节28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及其分配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福利制度的原因.29.29三、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29四、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新特点29本章重要名词概念.29思考题:垒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31第七章.31第一节垒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垄断的形成及其基本形式.31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32.33三、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33第二节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对垒断资本主义的影响33、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内容.33二、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33三、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四、全面认识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3334第三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垒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实质.34二、国家垒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基本形式.3434三、国家垒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局限性35本章重要名词概念思考题..35.36第八章垒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36第一节垒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危机的加深一、垒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36二、食利阶层和食利国..36三、多种危机交织并存.37-.37第二节垒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垒断资本主义为向更高级的社会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3737二、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加剧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37三、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37第三节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与曲折性、从垒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37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37三、当前历史时代的主要特点.3838本章重要名词概念思考题.38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26 第三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26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 26 二、利息和利息率. 26 三、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27 四、股份公司. 27 五、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27 第四节 资本主义地租. 28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特点.28 二、级差地租. 28 三、绝对地租. 28 四、土地价格. 28 第五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和阶级结构.28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及其分配.28 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福利制度的原因.29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29 四、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新特点.29 本章重要名词概念. 29 思考题:. 29 第七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31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31 一、垄断的形成及其基本形式.31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32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33 第二节 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33 一、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内容.33 二、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33 三、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33 四、全面认识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33 第三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4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实质.34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基本形式.34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局限性. 34 本章重要名词概念. 35 思考题. 35 第八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36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危机的加深.36 一、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36 二、食利阶层和食利国. 36 三、多种危机交织并存. 37 第二节 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37 一、垄断资本主义为向更高级的社会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 37 二、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加剧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37 三、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 37 第三节 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与曲折性.37 一、从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37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37 三、当前历史时代的主要特点.38 本章重要名词概念. 38 思考题. 38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参考书目.38.............+.4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 主要参考书目. 38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教学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发展过程和科学地位,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如何认识与利用经济规律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一)经济学的产生早期的自成体系的经济学说产生于奴隶社会。其代表人物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和亚里斯多德。其代表著作是色诺芬的《经济论》,“经济”是一个多义词,这部书的书名中的“经济”原意是“家庭管理”。(二)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2.政治经济学的前史是重商主义,其代表人物是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重商主义把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界定在流通领域,只描写经济过程的表象,最终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取而代之。3.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分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1)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典型地点是英国。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区别于重商主义的根本点,是直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联系,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等重要观点,并接触到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性问题。(3)庸俗政治经济学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学,否定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代表人物早期为萨伊、马尔萨斯等人,当代为萨缪尔逊等。(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1.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因素基础上,在同资产阶级俗政治经济学作斗争中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2.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第一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点及运动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5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通过 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发展过程和科学地位,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如何认识与利用经济规律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 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一)经济学的产生 早期的自成体系的经济学说产生于奴隶社会。其代表人物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和亚里斯多 德。其代表著作是色诺芬的《经济论》,“经济”是一个多义词,这部书的书名中的“经济”原意是 “家庭管理”。 (二)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 2.政治经济学的前史是重商主义,其代表人物是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重商主义把经济 学的研究范围界定在流通领域,只描写经济过程的表象,最终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取而代之 。 3.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分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 (1)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典型地点是英国。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 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区别于重商主义的根本点,是直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联 系,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等重要观点,并接触到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性问题。 (3)庸俗政治经济学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学,否定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代表 人物早期为萨伊、马尔萨斯等人,当代为萨缪尔逊等。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 1.19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因素基础上,在 同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作斗争中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2.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 换关系,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第一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点及运动规律,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及基本构成要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生产由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构成。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称为生产资料。(二)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活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1.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利用和保护自然的能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人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物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起重要作用。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它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由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各环节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反作用于生产。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揭示生产关系一定适应于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1.阐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二)抽象法(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四)数学方法(五)分析与综合法(六)归纳与演绎法。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阶级性与科学性(一)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阶级性极强的科学(二)如何正确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本章重要名词概念政治经济学物质资料生产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工具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规律经济范畴基本经济规律经济规律体系科学发展观思考题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什么是社会生产方式?3、社会生产力是怎样形成的?6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 1.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及基本构成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物质资料生产由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构成。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称 为生产资料。 (二)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活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1.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利用和保护自然的能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在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人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物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起重要作用。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它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是由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 系的体系。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各环节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分配、交换和消 费关系反作用于生产。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揭示生产关系 一定适应于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1.阐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抽象法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四)数学方法 (五)分析与综合法 (六)归纳与演绎法。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阶级性与科学性 (一)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阶级性极强的科学 (二)如何正确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 本章重要名词概念 政治经济学 物质资料生产 劳动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工具 分配关系 交换关系 消费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经济规律 经济范畴 基本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体系 科学发展观 思考题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什么是社会生产方式? 3、社会生产力是怎样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4、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如何正确认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7、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8、怎样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9、什么是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10、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创立和发展的?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有哪些发展?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7 4、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如何正确认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7、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 8、怎样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9、什么是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10、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创立和发展的?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有哪些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二章商品和货币教学自的和要求: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是社会的经济细胞,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切矛盾的萌芽。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考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学习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必须理解和掌握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以及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作用形式及其作用。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1、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2、自然经济发展成为商品经济3、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5、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6、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量规律7、价值规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一)商品的含义:1.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2.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二)商品的使用价值及特点1.商品的有用性,既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是用来满足别人需要或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3.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三)商品的交换价值1.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2.交换价值如何决定。(四)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五)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内在的,交换价值是外在的。(六)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2.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对立的,二者互相排斥。8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是社会的经济细胞,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切矛盾的萌 芽。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考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学习马克思的 货币理论,必须理解和掌握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以及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作用形式 及其作用。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内容。劳动价值论 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2、自然经济发展成为商品经济 3、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6、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量规律 7、价值规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一节 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 (一)商品的含义: 1.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 2.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及特点 1.商品的有用性,既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是用来满足别人需要或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 3.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三)商品的交换价值 1.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2.交换价值如何决定。 (四)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五)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内在的,交换价值是外在的。 (六)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1.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 2.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对立的,二者互相排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一)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二)抽象劳动是撒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和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关系。(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四)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大意义。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三、商品的价值量(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二)劳动生产率1.劳动生产率的两种表示方法。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3.商品价值量同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成正比,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及二者关系1:简单劳动是不需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技能和专长的劳动。2.商品价值量是由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3.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创造价值的倍加或自乘。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定义。(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具体表现。(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各种矛盾的基础。第二节货币一、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一)简单价值形式1.简单价值形式就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公式如下:20斤粮=1件上衣2.简单价值形式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二者既统一,又相互排。3.等价形式的三个特点: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二)扩大价值形式1.扩大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一系列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9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9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一)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具 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二)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和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关系。 (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或两 种劳动。 (四)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大意义。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商品的价值量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 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二)劳动生产率 1.劳动生产率的两种表示方法。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 3.商品价值量同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成正比,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及二者关系 1.简单劳动是不需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必须经过专 门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技能和专长的劳动。 2.商品价值量是由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创造价值的倍加或自乘。 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定义。 (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具体表现。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各种矛盾的基础。 第二节 货币 一、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 (一)简单价值形式 1.简单价值形式就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公式如下:20 斤粮=1 件上衣 2.简单价值形式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二者既统一,又相互排斥。 3.等价形式的三个特点: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二)扩大价值形式 1.扩大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一系列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国际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共五十门).pdf
- 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共三十六门).pdf
-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pdf
-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主讲:赖少坤).pdf
-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pdf
-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质、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主讲教师:孙文雄).pdf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pdf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ppt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ppt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ppt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ppt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ppt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ppt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ppt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ppt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ppt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6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5/5).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6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4/5).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6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3/5).doc
- 沈阳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专题6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2/5).doc
- 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德法课教学资源(案例)青春无悔,强国有我.docx
- 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德法课教学资源(案例)美国驻华大使乘坐中国高铁,然后说了一句话.docx
- 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德法课教学资源(案例)“燃灯校长”张桂梅.docx
- 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德法课教学资源(案例)最美铁路人”阿西阿呷——大凉山美丽的索玛花.docx
- 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德法课教学资源(案例)民法典——伟大时代的法治荣光.docx
- 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德法课教学资源(案例)7封家书,读懂共产党人的初心.docx
- 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德法课教学资源(案例)“西湖稿”与“五四宪法”.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