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八章 频率响应法(1/2)

第8章频率响应法 主要内容: 8.1频率响应的定义; 8.2频率响应图的绘制; 8.3绘制波特图示例 8.4频率响应测量 8.5频域性能指标; 8.6对数幅相图; 8.7设计实例; 88利用 MATLAB进行频率响应分析
第8章 频率响应法 主要内容: 8.1 频率响应的定义; 8.2 频率响应图的绘制; 8.3 绘制波特图示例; 8.4 频率响应测量; 8.5 频域性能指标; 8.6 对数幅相图; 8.7 设计实例; 8.8 利用MATLAB进行频率响应分析

8频率响应定义 )定义 系统的频率响应定义为系统对正弦输入信号的稳态响应。 对于线性系统,若正弦为唯一的输入信号,则输出信号 和整个系统的内部信号在稳态时都是正弦信号;只是幅 值和相位与输入波形不同。 考察系统Y(s)=7(s)R(s),其中 m(s) R(S Tos)- m(s) 2 s+a 2 ∏(s+p)
8.1 频率响应定义 一)定义 系统的频率响应定义为系统对正弦输入信号的稳态响应。 对于线性系统,若正弦为唯一的输入信号,则输出信号 和整个系统的内部信号在稳态时都是正弦信号;只是幅 值和相位与输入波形不同。 考察系统 Y(s) = T(s)R(s) ,其中 2 2 ( ) + = s A R s = + = = n i pi s m s q s m s T s 1 ( ) ( ) ( ) ( ) ( )

其中,假设为互不相同的极点。故由部分分式展开有 a s+ Y(S) B ∴ S+p stp S+o 取反拉普拉斯变换得 y()=ken+…+ke+1as+B 2 s-+ 如果系统是稳定的,则 lim y(t=lim L-1 as+B 2 s +O
其中,假设pi为互不相同的极点。故由部分分式展开有 2 2 1 1 ( ) + + + + + + + = s s s p k s p k Y s n n + + = + + + − − − 2 2 1 1 ( ) 1 s s y t k e k e L p t n p t n 取反拉普拉斯变换得 如果系统是稳定的,则 + + = − → → 2 2 1 lim ( ) lim s s y t L t t

在取y(t的极限情形下,即对于t→∞,可得 a s+ y(t=L AoT(josin(ot+o)=AT(jo)sin(at+p) 其中=/7(jo) 稳态输出信号只取决于7(j0)在特定频率O)的幅值和相位 且只针对稳定系统该命题成立 频率响应法的优点:是易于获得各种频率和幅值的正弦 测试信号;是可以通过用产代替传递函数T(s)中s来得到描 述系统正弦稳态响应特性的传递函数缺点在于频率和时 域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在取y(t)的极限情形下,即对于t → ,可得 ( ) sin( ) ( ) sin( ) 1 ( ) 2 2 1 = + = + + + = − A T j t A T j t s s y t L 其中 = T( j ) 稳态输出信号只取决于 在特定频率 的幅值和相位 且只针对稳定系统该命题成立. T ( j) 频率响应法的优点:是易于获得各种频率和幅值的正弦 测试信号;是可以通过用jw代替传递函数T(s)中s来得到描 述系统正弦稳态响应特性的传递函数.缺点在于频率和时 域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二)拉氏变换和傅立叶变换 1) F(s)=L(t)=f(test C+10o f(t)=L{F(s)}= F(se st 2Tt i Ja F(0)=F{f(t)}=f(k ot f()=F{F(O)}= FLoE da 2丌
二)拉氏变换和傅立叶变换 F s L f t f t e dt −st = = 0 ( ) { ( )} ( ) F s e ds j f t L F s s t j j + − − = = ( ) 2 1 ( ) { ( )} 1 F j F f t f t e dt jt − − ( ) = { ( )} = ( ) f t F F j F j e d j t − − = = ( ) 2 1 ( ) { ( )} 1 1)

2)联系和区别 Lap lace变换用于研究传递函数在平面上的零极点配置。 而频率响应可用于考察传递函数T(jo),并将注意力集 中在系统的幅值和相位特性上。这种通过幅值和相位方 程与曲线来研究和表示系统特性的能力是控制系统分析 和设计的优点之一。 例 R(jo)= r(t)e jot Y(o)=T(OR(o G(O) RGo 1+G(OHGo
2)联系和区别 Laplace变换用于研究传递函数在平面上的零极点配置。 而频率响应可用于考察传递函数 ,并将注意力集 中在系统的幅值和相位特性上。这种通过幅值和相位方 程与曲线来研究和表示系统特性的能力是控制系统分析 和设计的优点之一。 T ( j) 例: − − R j = r t e dt jt ( ) ( ) ( ) 1 ( ) ( ) ( ) ( ) ( ) ( ) R j G j H j G j Y j T j R j + = =

y(1)=F{Y() Y()e/ode 2丌 但是,除了最简单的系统可以采用图解法之外,通常很难 计算该反变换积分。此外,在后续章节里将会看到,可以 建立瞬态响应的几个性能度量与频率特性的关系式,并用 于设计目的
y t F Y j Y j e d j t − − = = ( ) 2 1 ( ) { ( )} 1 但是,除了最简单的系统可以采用图解法之外,通常很难 计算该反变换积分。此外,在后续章节里将会看到,可以 建立瞬态响应的几个性能度量与频率特性的关系式,并用 于设计目的

8.2频率响应图 频率响应图包括三种 极坐标图,对数坐标图(Bode图),对数幅相图 )极坐标图 系统的传递函数G(s)的频域可表示为 (o)=G(s)=R(a)+jY(o)(*) S=JO 其中 R(O)=RelG(jo X(o)=Im[ g(o)
8.2 频率响应图 频率响应图包括三种: 极坐标图,对数坐标图(Bode图),对数幅相图 一)极坐标图 系统的传递函数 G(s) 的频域可表示为 ( ) ( ) () () G j G s R j X s j = = + = R() = Re[G( j)] X () = Im[G( j)] 其中 (*)

另一方面,频域中传递函数可以用幅值和相位表示为 G()=G(o))=|G(o)()(*) 其中 o(a)=tan X() R() (m)=R(m)+X(a) 利用(*)或(*)可绘制频域响应图,此时的频域 响应图成为极坐标图
另一方面,频域中传递函数可以用幅值和相位表示为 ( ) ( ) ( ) ( ) ( ) G j G j e G j = = ( ) ( ) ( ) tan 1 R − X = 2 2 2 G() = R() + X () 其中 (**) 利用(*)或(**)可绘制频域响应图,此时的频域 响应图成为极坐标图

例1:RC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O- R 图8.2RC滤波器 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S) V(S) RCS +1
例1: RC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图8.2 RC滤波器 1 1 ( ) ( ) ( ) 1 2 + = = V s RCs V s G s 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七章 根轨迹法(2/2).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七章 根轨迹法(1/2).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六章 线性反馈系统的稳定性(2/2).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六章 线性反馈系统的稳定性(1/2).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五章 反馈控制系统的性能(4/4).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五章 反馈控制系统的性能(3/4).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五章 反馈控制系统的性能(2/4).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五章 反馈控制系统的性能(1/4).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四章 反馈控制系统的特性(3/3).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四章 反馈控制系统的特性(2/3).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四章 反馈控制系统的特性(1/3).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三章 状态空间模型(3/3).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三章 状态空间模型(2/3).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三章 状态空间模型(1/3).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3/3).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2/3).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1/3).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一章 控制系统概述.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十章 反馈控制系统设计(2/2).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十章 反馈控制系统设计(1/2).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八章 频率响应法(2/2).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九章 频域稳定性(9.1-9.3).ppt
- 《现代控制系统 The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of PLA》第九章 频域稳定性(9.4-9.8).ppt
- 安徽工业大学:《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课程教学资源(复习思考题,杨建国).ppt
- 安徽工业大学:《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ppt
- 安徽工业大学:《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调节对象的特性.ppt
- 安徽工业大学:《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测量元件与变换器.ppt
- 安徽工业大学:《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显示仪表.ppt
- 安徽工业大学:《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自动控制仪表.ppt
- 安徽工业大学:《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执行器.ppt
- 安徽工业大学:《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简单控制系统.ppt
- 安徽工业大学:《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复合控制系统.ppt
- 安徽工业大学:《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章 计算机程序控制系统.ppt
- 安徽工业大学:《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课程教学资源(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总复习).doc
- 安徽工业大学:《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课程教学资源(环工2001化仪习题).doc
-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资源(教学讲义)第一章 系统描述.doc
-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资源(教学讲义)第二章 线性多变量系统的运动分析.doc
-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资源(教学讲义)第三章 线性多变量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分析.doc
-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资源(教学讲义)第四章 线性多变量系统的综合与设计 4.5 状态重构问题与Luenberger状态观测器 4.6 利用MATLAB设计状态观测器 4.7 伺服系统设计 4.8 利用MATLAB设计控制系统举例.doc
-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资源(教学讲义)第四章 线性多变量系统的综合与设计 4.1 引言 4.2 极点配置问题 4.3 利用MATLAB求解极点配置问题4.4 利用极点配置法设计调节器型系统.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