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遗传学标记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案用纸(首页)第2_次课授课时间2007.11(11周)教案完成时间2007.8学科医学遗传学2005级专业、层次年级临床医学七年制教师彭惠民职称教授授课方式(大、小班)大班学时3课程(章、节)第6章遗传学标记及应用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七年制规划教材《医学遗传学》(陈竺主编)、遗传病学书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遗传学标记的一般特征。熟悉遗传学标记的研究方法,掌握研究方法中的原理及一些基本概念。了解遗传学标记的应用:多基因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应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微卫星DNA(misatellite DNA)的特点:1、数目和重复次数不同,表现高度多态。2、是分散排列的简单重复序列。3、特定探针可同时检出多个独立分布的位点。3或4碱基的微卫星 DNA,突变率低,实验中稳定性较好。微卫星DNA的应用难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概念:指基因组内特定核苷酸位置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碱基,其中最少一种在群体中的频率不小于1%的现象。3-4个相邻 SNP标记可构成一种单倍型(haplotype),可有8-16(23—24)种单倍型,这相于一个微卫星DNA的多态性。大体进程及教学透传标记概念和发展史第一30分钟第一共人类基因组高变区(hypervariablerigion,HVR)30分钟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DNA)30分钟第四节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30分钟使用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聚随被学在务,按照教案计划进行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案用纸(首页) 第 2 次课 授课时间 2007.11(11 周) 教案完成时间 2007.8 学科 医学遗传学 年级 2005 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七年制 教师 彭惠民 职称 教授 授课方式(大、小班) 大班 学时 3 课程(章、节) 第 6 章 遗传学标记及应用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 书 七年制规划教材《医学遗传 学》(陈竺主编)、遗传病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遗传学标记的一般特征。 熟悉遗传学标记的研究方法,掌握研究方法中的原理及一些基本概念。 了解遗传学标记的应用:多基因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微卫星 DNA(microsatellite DNA)的特点: 1、数目和重复次数不同,表现高度多态。 2、是分散排列的简单重复序列。 3、特定探针可同时检出多个独立分布的位点。 4、3 或 4 碱基的微卫星 DNA,突变率低,实验中稳定性较好。微卫星 DNA 的应用 难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 一、概念:指基因组内特定核苷酸位置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碱基,其中最少一种在群体中的频率不小于 1%的现象。3-4 个相邻 SNP 标记可构成一种单倍型(haplotype),可有 8-16(2 3—2 4)种单倍型,这相 当于一个微卫星 DNA 的多态性。 大体进程及教学方法: 第一节 遗传标记概念和发展史 30 分钟 第二节 人类基因组高变区(hypervariable rigion, HVR)30 分钟 第三节 微卫星 DNA(microsatellite DNA) 30 分钟 第四节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30 分钟 使用多媒体幻灯片教学。 实施情况: 根据教学任务,按照教案计划进行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案用纸(续页)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第一节遗传标记概念和发展史遗传标记是一类能够区分不同的个体和群体,(30分钟)多媒体教学或者能够区分不同的染色体位点,同时又能稳定遗传的物质。遗传标记的发展史可鉴定的形态结构或某些生理性状(如碗豆种子颜色、形状、果蝇眼颜色、翅膀形状等)作为遗传标记,发现了遗传学的三大规律。遗传标记的基本要求、较高的多态性(polymorphism)一从表现型角度看。多态性指群体中能够相互区别,但不被选择作用的性状或物质(非疾病)。态性越高,个体间能更好地区别,应用价值越大。好的多态性位点应具有如下特征方法简单可靠点尽可能近与被检测的致病位复等位基因数多且各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频率尽可能都比较高2、较高的杂合度(heterozygosity)一从基因型角度看杂合度指某一位点的杂合子在所有基因型中所占的比例。如Aa/(Aa+AA+aa))。、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cinformationcontent,PIC)较高从统计学角度看。PIC指某可以利用某一多态性位点或单体型(即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多个位点组合)作为遗传标记进行基因连锁分析的概率30分钟基因组高变区多媒体教学HVR的特点重复单位具有高度保守性在不同的染色体之间,重复单位的重复次数不同,构成众多等位基因3、经酶切、电泳、变性、印迹、重复序列、杂交、冲洗、显影后表现为丰富多彩的RFLPs。4、杂合度高,是多态信息含量较高的分子标记。同一个体不同组织来源 DNA的RFLPs的谱带完全一样;而不同个体的杂交谱带的位置和宽度千差万另、DNA 指纹的特点:1、谱带的遗传遵循孟德尔规律:2、具有体细胞的稳定性:3、大部分谱带以杂合状态存在,(即一条带只代表了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一次能同时检测十几个位点的变异性;5、图谱中紧密连锁的带很少。改卫星DNADNA30分钟类基因组的间隔序列和内含子等非编码区内,广泛存在着与小卫」多媒体教学星DNA 相似的重复单位为 1--6bp的另一类短小重复序列,称为微卫星DNA。也称为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repeats, STR)tander上、数目和重复次数不同,表现高度多态。2、是分散排列的简单重复序列。3、特定探针可同时检出多个独立分布的位点。3或4碱基的微卫星DNA,突变率低,实验中稳定性较好。(30分钟)、微卫星DNA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第四节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SNPs)morphisn因组内特定核苷酸位置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碱基,其中最少一种指真在群体中的频率不小于1%的现象。3-4个相邻SNP标记可构成一种单倍型(haplotype),可有8-16(23—24)种单倍型,这相当致卫星DNA的多态性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案用纸(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一节 遗传标记概念和发展史遗传标记是一类能够区分不同的个体和群体, 或者能够区分不同的染色体位点,同时又能稳定遗传的物质。 一、遗传标记的发展史 可鉴定的形态结构或某些生理性状(如碗豆种子颜色、形状、果蝇眼颜色、 翅膀形状等)作为遗传标记,发现了遗传学的三大规律。 二、遗传标记的基本要求 1、较高的多态性(polymorphism) ——从表现型角度看。 多态性指群体中能够相互区别,但不被选择作用的性状或物质(非疾病)。多 态性越高,个体间能更好地区别,应用价值越大。好的多态性位点应具有如下 特征: (1)检测方法简单可靠 (2)与被检测的致病位点尽可能近 (3)复等位基因数多且各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频率尽可能都比较高 2、较高的杂合度(heterozygosity)——从基因型角度看杂合度指某一位点的 杂合子在所有基因型中所占的比例。如 Aa/(Aa+AA+aa)。 3、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 PIC )较高—— 从统计学角度看。PIC 指某可以利用某一多态性位点或单体型 (即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多个位点组合)作为遗传标记进行基因连锁分析的概 率。 第二节 人类基因组高变区 一、HVR 的特点 1、同一 HVR 的重复单位具有高度保守性。 2、在不同的染色体之间,重复单位的重复次数不同,构成众多等位基因。 3、经酶切、电泳、变性、印迹、重复序列、杂交、冲洗、显影后表现为丰富 多彩的 RFLPs。4、杂合度高,是多态信息含量较高的分子标记。 5、同一个体不同组织来源 DNA 的 RFLPs 的谱带完全一样;而不同个体的杂交 谱带的位置和宽度千差万别。 三、DNA 指纹的特点:1、谱带的遗传遵循孟德尔规律;2、具有体细胞的稳定 性;3、大部分谱带以杂合状态存在,(即一条带只代表了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 4、一次能同时检测十几个位点的变异性;5、图谱中紧密连锁的带很少。 第三节 微卫星 DNA(microsatellite DNA) 一、概念:人类基因组的间隔序列和内含子等非编码区内,广泛存在着与小卫 星 DNA 相似的重复单位为 1-6bp 的另一类短小重复序列,称为微卫星 DNA。 也称为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 二、特点: 1、数目和重复次数不同,表现高度多态。 2、是分散排列的简单重复序列。 3、特定探针可同时检出多个独立分布的位点。 4、3 或 4 碱基的微卫星 DNA,突变率低,实验中稳定性较好。 三、微卫星 DNA 的应用 第四节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 一、概念:指基因组内特定核苷酸位置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碱基,其中最少一种 在群体中的频率不小于 1%的现象。 3-4 个相邻 SNP 标记可构成一种单倍型(haplotype),可有 8-16(2 3—2 4)种 单倍型,这相当于一个微卫星 DNA 的多态性。 (30 分钟) 多媒体教学 (30 分钟) 多媒体教学 (30 分钟) 多媒体教学 (30 分钟) 多媒体教学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人类基因组及调控.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肿瘤遗传学.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遗传与疾病.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讲义)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讲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讲义)肿瘤.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讲义)炎症.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讲义)心血管系统疾病.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讲义)呼吸系统疾病.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讲义)消化系统疾病.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讲义)淋巴造血系统疾病.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讲义)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讲义)泌尿系统疾病.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讲义)内分泌系统疾病.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讲义)神经系统疾病.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讲义)寄生虫病.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讲义)传染病.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讲义)人类某些遗传性状的观察.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讲义)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讲义)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染色体病.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临床遗传学.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复杂病相关基因研究.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基因组医学.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多基因病分子遗传学.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循环系统的发生.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颜面消化与呼吸的发生.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女性生殖系统.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人体胚胎学总论.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消化系统(二)、呼吸系统.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泌尿系统男性生殖系统.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免疫系统.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消化系统(一).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神经组织(二)、皮肤.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一).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血液与血发生.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固有结缔组织.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软骨与骨骨发生.pdf
- 《人体显微形态学》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绪论与上皮组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