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农学、植保、园艺、林学本科专业适用)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农学、植保、园艺、林学本科专业适用)土壤与农业化学教研室二00八年二月
1 土壤肥料学 教 学 大 纲 (农学、植保、园艺、林学本科专业适用) 土壤与农业化学教研室 二 O O 八 年 二 月

土壤肥料学(SoilandFertilizer)课程编号:0927340开课学期:第4学期本课程课内总学时(讲课):36本课程课外总学时(讲课):20实习周(天)数:学分:2一、教学对象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农学、植保、园艺、林学本科专业学生。二、教学目的土壤肥料学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土壤物质组成、土壤物理和化学知识合理高效利用土壤资源的原理、植物营养的原理、植物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营养、主要肥料的性质及施用等内容,是农业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与物理学、化学、生理生化、微生物学、农业气象、耕作学、农田水利、作物、果树、蔬菜栽培等其他课程有密切联系。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好各农学类专业课打好基础,学会应用课程知识解释和认识生产实践中与土壤植物营养及肥料有关的技术、生产现象及出现的问题,学习使用课程传授知识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利用土壤,合理使用肥料的研究方法,为农业生产及相关工作单位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三、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土壤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物质组成,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分布规律、土壤分类、主要土壤类型及性质,主要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与应用。植物营养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吸收养分的机理和营养特性。施肥部分主要掌握施肥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合理施肥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且能因地制宜地订出合理施肥的技术措施。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36学时第1章土壤肥料学绪论(创新性内容1学时)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土壤、土壤肥力和肥料的概念:土壤和肥料学的发展概况;土壤和植物营养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在课程讲授中任课教师查阅各专业相关资料及文献,结合专业知识介绍本课程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积极性。第2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8学时)2.1土壤矿物质(2学时)2.1.1岩石的风化:地壳的化学组成;主要成土矿物和岩石性质;矿物岩石的风化:物理风化一一2
2 土壤肥料学 (Soil and Fertilizer) 课程编号:0927340 开课学期:第 4 学期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讲课):36 本课程课外总学时(讲课):20 实习周(天)数: 学分:2 一、教学对象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农学、植保、园艺、林学本科专业学生。 二、教学目的 土壤肥料学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土壤物质组成、土壤物理和化学知识, 合理高效利用土壤资源的原理、植物营养的原理、植物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营养、主要肥料的性质及 施用等内容,是农业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与物理学、化学、生理生化、微 生物学、农业气象、耕作学、农田水利、作物、果树、蔬菜栽培等其他课程有密切联系。学习本课程的 目的,是为学好各农学类专业课打好基础,学会应用课程知识解释和认识生产实践中与土壤植物营养及 肥料有关的技术、生产现象及出现的问题,学习使用课程传授知识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利用土壤,合理 使用肥料的研究方法,为农业生产及相关工作单位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土壤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物质组成,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分布规律、土壤分类、 主要土壤类型及性质,主要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与应用。植物营养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吸收养分的机 理和营养特性。施肥部分主要掌握施肥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合理施肥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且能因地制宜地订出合理施肥的技术措施。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36 学时 第 1 章 土壤肥料学绪论(创新性内容 1 学时) 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土壤、土壤肥力和肥料的概念;土壤和肥料学的发展概况;土壤和植 物营养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在课程讲授中任课教师查阅各专业相关资料及文献,结合 专业知识介绍本课程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积极性。 第 2 章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8 学时) 2.1 土壤矿物质(2 学时) 2.1.1 岩石的风化:地壳的化学组成;主要成土矿物和岩石性质;矿物岩石的风化;物理风化——

温度、结冰、风、流水影响及物理风化特点;化学风化一一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化学风化的特点;生物风华:土壤母质及类型。2.1.2粘土矿物基本类型与特点:铁铝硅氧化物、水化物性质与特点;层状铝硅酸盐类的构成、特点及其性质2.1.3土壤颗粒、土壤质地:土壤粒级及性质、土粒的分级、土壤粒级分类、土壤粒级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及主壤粒级基本性质;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与王壤肥力、王壤质地的改良。2.2土壤生物与土填有机质(2学时)2.2.1土壤生物: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2.2.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来源、类型、化学组成:土壤有机质矿质化作用一一含氮有机质转化、含磷有机质转化、含硫有机质转化;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化:影响有机质转化因素一一通气条件、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主壤PH值、有机残体C/N比:主壤腐殖质:主壤腐殖质组成,主腐殖质的性质: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作物养分的营养库,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促进植物生理活性,有利于消除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机质调节:增施有机肥料,秸杆还田,种植绿肥,轮作倒茬。2.3土壤水分(2.5学时)土壤水分类型及其性质: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及性质;土壤水分有效性及含量表示方法;土壤水分能量观点:土水势一一土水势分势、土水势单位,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一一用途、影响因素: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2.4土壤空气和热量(1.5学时)2.4.1土壤空气土壤空气组成及特点: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不同之处:土壤通气性与机制:气体扩散,土壤空气与大气正体交流;土壤通气性与作物生长及调节:土壤通气性影响种子萌发,根系生长,土壤养分状况,植物抗病性。2.4.2土壤热状况土壤热源及热平衡:主壤热性质: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导温率: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2.4.3土壤水、气、热的调节第3章土壤的基本性质(8学时)3.1土壤孔性、结构性、耕性(3学时)3.1.1土壤孔性土壤比重、容重:土壤孔隙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类型一一无效孔隙,毛管孔隙,通气孔隙;影响土壤孔隙状况因素;土壤松紧状况与作物生长。3.1.2土壤结构土壤结构类型: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团粒结构对土壤水分、养分、热量、空气的影响::团粒结构的形成:创造团粒结构的农业措施。3.1.3土壤耕性土壤耕性内容;土壤物理机械性能;土壤粘结性,土壤粘着性,土壤可塑性及其影响因素,土壤胀溶性;土壤宜耕状态及宜耕期:土壤耕性改良。3.2土壤胶体(3学时)3.2.1土壤胶体土壤胶体类型:无机胶体一一铁铝硅氧化物、水化物,层状铝硅酸盐类;有机胶3
3 温度、结冰、风、流水影响及物理风化特点 ;化学风化——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 用,化学风化的特点;生物风华;土壤母质及类型。 2.1.2 粘土矿物基本类型与特点:铁铝硅氧化物、水化物性质与特点;层状铝硅酸盐类的构成、 特点及其性质 2.1.3 土壤颗粒、土壤质地:土壤粒级及性质、土粒的分级、土壤粒级分类、土壤粒级矿物组成、 化学组成及土壤粒级基本性质;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土壤质地的改良。 2.2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2 学时) 2.2.1 土壤生物: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 2.2.2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来源、类型、化学组成;土壤有机质矿质化作用——含氮有机质转 化、含磷有机质转化、含硫有机质转化;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化;影响有机质转化因素——通气条件、土 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 PH 值、有机残体 C/N 比; 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组成,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作物养分的营养库,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促进植物生理活性,有利于消除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机质调节:增施有 机肥料,秸杆还田,种植绿肥,轮作倒茬。 2.3 土壤水分 (2.5 学时) 土壤水分类型及其性质: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及性质;土壤水分有效性及含量表示方 法;土壤水分能量观点:土水势——土水势分势、土水势单位,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用 途、影响因素;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 2.4 土壤空气和热量(1.5 学时) 2.4.1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组成及特点: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不同之处;土壤通气性与机制:气体 扩散,土壤空气与大气正体交流;土壤通气性与作物生长及调节:土壤通气性影响种子萌发,根系生长, 土壤养分状况,植物抗病性。 2.4.2 土壤热状况 土壤热源及热平衡;土壤热性质: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导温率; 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 2.4.3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第 3 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8 学时) 3.1 土壤孔性、结构性、耕性(3 学时) 3.1.1 土壤孔性 土壤比重、容重;土壤孔隙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类型——无效孔隙,毛管孔隙, 通气孔隙;影响土壤孔隙状况因素;土壤松紧状况与作物生长。 3.1.2 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类型;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团粒结构对土壤水分、养分、热量、空气 的影响;;团粒结构的形成;创造团粒结构的农业措施。 3.1.3 土壤耕性 土壤耕性内容;土壤物理机械性能;土壤粘结性,土壤粘着性,土壤可塑性及其 影响因素,土壤胀溶性;土壤宜耕状态及宜耕期;土壤耕性改良。 3.2 土壤胶体(3 学时) 3.2.1 土壤胶体 土壤胶体类型:无机胶体——铁铝硅氧化物、水化物,层状铝硅酸盐类;有机胶

体一一腐殖质;有机一一无机复合胶体。土壤胶体性质:土壤胶体巨大的表面积和表面能;土壤胶体带电性一一永久电荷、土壤胶体双电层构造:土壤胶体凝聚和分散。3.2.2土壤吸收性能土壤吸收性能类型:机械吸收性能、物理吸收性能、化学吸收性能、物理化学吸收性能、生物吸收性能;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阴离子交换作用。3.3土酸碱性及氨化还原性(2学时3.3.1壤酸碱性土壤溶液组成、浓度及变化;王壤酸碱反应:土壤酸度一一土壤H来源、活性酸,碱化度;土壤缓冲性、土壤具有缓冲性的原因;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3.3.2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土壤氧化还原体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影响氧化还原电位因素;氧化还原状况与植物生长。第4章我国主要土壤的类型及分布(1学时)4.1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土壤圈的概念和功能;自然成土因素形成的作用:土壤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成土过程:有机质聚集过程、粘化过程、钙化过程、潜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盐碱化过程、耕作熟化过程、草甸化过程、沼泽化过程、白浆化过程;土壤发生学层次和诊断层。4.2我国的自然条件与土壤分布规律气候条件与土壤:植被类型与土壤;成土母质与土壤;土壤分布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区域性分布;主要土壤类型概述。第5章土填性质与农业生产(创新性内容1学时)此部分任课教师把土壤性质与授课专业相关知识结合,根据学生专业查阅并选择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主壤性质对作物裁培措施及技术的作用,主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土壤与蔬菜产量和品质关系,主壤对林学的作用和影响等知识内容。第6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3学时)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体内元素的组成与含量,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营养元素之间相互关系:植物根部对养分的吸收:根部吸收养分的部位,根部及收养分的形态,根部对无机养分的吸收,根部对有机养分的吸收;植物叶部对养分的吸收:叶部营养的机制,叶部营养的特点,影响叶部吸收养分的因素:影响植物根部吸收养分的条件:植物营养的阶段性:植物的营养期,植物营养的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施肥的基本原理:养分旧还学说,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目标产量配方法计算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方法。第7章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创新性内容4学时)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形态和转化;植物的氮素营养:植物体内氮素的含量与分布,氮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与同化,植物氮素失调的症状: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铵态氮肥一硫铵、碳铵、液氨、氯铵,硝态氮肥一硝酸铵、硝酸钠、硝酸钙,酰胺态氮肥一尿素,长效性氮肥;氮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氮肥的合理分配,氮肥施用量的确定,提高氮肥利用率。授课中结合学生专业,收集相关资料,讲解氮素营养对农学、植保、园艺、林学等种植植物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把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结合起来。4
4 体——腐殖质;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壤胶体性质:土壤胶体巨大的表面积和表面能;土壤胶体带 电性——永久电荷、土壤胶体双电层构造;土壤胶体凝聚和分散。 3.2.2 土壤吸收性能 土壤吸收性能类型:机械吸收性能、物理吸收性能、化学吸收性能、物理化 学吸收性能、生物吸收性能;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 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阴离子交换作用。 3.3 土壤酸碱性及氧化还原性(2 学时) 3.3.1 土壤酸碱性 土壤溶液组成、浓度及变化 ;土壤酸碱反应:土壤酸度——土壤 HX 来源、活 性酸,碱化度;土壤缓冲性、土壤具有缓冲性的原因;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 3.3.2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 土壤氧化还原体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影响氧化还原电位因素;氧化 还原状况与植物生长。 第 4 章 我国主要土壤的类型及分布 (1 学时) 4.1 土壤的形成和分布 土壤圈的概念和功能;自然成土因素形成的作用:土壤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人为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成土过程:有机质聚集过程、粘化过程、钙化过程、潜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 盐碱化过程、耕作熟化过程、草甸化过程、沼泽化过程、白浆化过程;土壤发生学层次和诊断层。 4.2 我国的自然条件与土壤分布规律 气候条件与土壤;植被类型与土壤;成土母质与土壤;土壤分布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 性、区域性分布;主要土壤类型概述。 第 5 章 土壤性质与农业生产(创新性内容 1 学时) 此部分任课教师把土壤性质与授课专业相关知识结合,根据学生专业查阅并选择教学内容,主要介 绍土壤性质对作物栽培措施及技术的作用,土壤与植物病虫害的关系,土壤与蔬菜产量和品质关系,土 壤对林学的作用和影响等知识内容。 第 6 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3 学时) 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体内元素的组成与含量,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 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营养元素之间相互关系; 植物根部对养分的吸收:根部吸收养分的部位, 根部及收养分的形态,根部对无机养分的吸收,根部对有机养分的吸收;植物叶部对养分的吸收:叶部 营养的机制,叶部营养的特点,影响叶部吸收养分的因素; 影响植物根部吸收养分的条件; 植物营养 的阶段性:植物的营养期,植物营养的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施肥的基本原理:养分旧还学说,最小养 分律,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目标产量配方法计算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方法。 第 7 章 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创新性内容 4 学时) 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形态和转化;植物的氮素营养:植物体内氮素的含量与分布,氮在植物营养中 的作用,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与同化,植物氮素失调的症状; 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铵态氮肥—硫 铵、碳铵、液氨、氯铵,硝态氮肥—硝酸铵、硝酸钠、硝酸钙,酰胺态氮肥—尿素,长效性氮肥; 氮 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氮肥的合理分配,氮肥施用量的确定,提高氮肥利用率。 授课中结合学生专业,收集相关资料,讲解氮素营养对农学、植保、园艺、林学等种植植物的作用 及产生的影响,把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结合起来

第8章植物的磷、钾素营养与及磷、钾肥(创新性内容3学时)8.1土壤、植物的磷素营养及磷肥土壤中磷素的含量、形态和转化;植物体内磷素的含量与分布;磷的生理功能;植物对磷的吸收利用;植物磷素失调的症状;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水溶性磷肥一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弱酸溶性磷肥,难溶性磷肥,新型磷肥;提高磷肥肥效的措施8.2土壤、植物的钟素营养与钟肥土壤中钾的含量、形态和转化:植物体内钾的含量、形态和分布;钾的生理功能;植物缺钾的症状;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钾肥的有效施用。授课中结合学生专业,收集相关资料,讲解磷、钾素营养对农学、植保、园艺、林学等种植植物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把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结合起来。第9童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及中、微益元素肥料(创新性内容1学时)9.1土壤与植物中的中量元素营养及中量元素肥料土壤中的钙、镁、硫素的含量、形态和转化;植物体内钙、镁、硫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钙、镁、硫肥的性质及其施用。9.2土壤与植物中的微量元素营养及微量元素肥料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形态和转化;微量元素的营养作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应注意的问题。授课中结合学生专业,收集相关资料,讲解中、微量营养元素对农学、植保、园艺、林学等种植植物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把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结合起来。第10章复混肥料(2学时)复混肥料的含义:复混肥料的含量标志:复混肥料的特点:复合肥料的种类:复混肥料的配方设计、混合原则及投料量的计算;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第11章有机肥料(3学时)11.1发展有机肥料的意义有机肥料的概念;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的关系;有机肥料在培肥土壤和植物营养中的作用。11.2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有机肥料的腐熟目的:腐熟的过程机器调控技术:堆肥、肥。11.3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11.3.1粪尿肥家畜粪尿的成分和性质:人粪尿的成分、性质及施用11.3.2秸杆类肥秸杆分解的阶段性:秸杆分解的有害物质:影响秸杆还由分解的因素。11.3.3绿肥绿肥的概念;绿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常见绿肥作物;绿肥的种植方式。11.3.4微生物菌剂菌剂的概念和作用:几种主要的生物菌剂。11.4有机肥料的利用及其问题与对策有机肥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发展有机肥料的对策。第12章植物营养及施肥与人类健康(创新性内容1学时)施肥与全球变暖:氮肥施用与环境:磷肥施用与环境:矿质营养与动植物组成:矿质营养与植物矿5
5 第 8 章 植物的磷、钾素营养与及磷、钾肥(创新性内容 3 学时) 8.1 土壤、植物的磷素营养及磷肥 土壤中磷素的含量、形态和转化;植物体内磷素的含量与分布;磷的生理功能;植物对磷的吸收利 用;植物磷素失调的症状;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弱酸溶性 磷肥,难溶性磷肥,新型磷肥;提高磷肥肥效的措施 8.2 土壤、植物的钾素营养与钾肥 土壤中钾的含量、形态和转化;植物体内钾的含量、形态和分布;钾的生理功能;植物缺钾的症状; 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钾肥的有效施用。 授课中结合学生专业,收集相关资料,讲解磷、钾素营养对农学、植保、园艺、林学等种植植物的 作用及产生的影响,把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结合起来。 第9章 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创新性内容 1 学时) 9.1 土壤与植物中的中量元素营养及中量元素肥料 土壤中的钙、镁、硫素的含量、形态和转化;植物体内钙、镁、硫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钙、镁、 硫肥的性质及其施用。 9.2 土壤与植物中的微量元素营养及微量元素肥料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形态和转化;微量元素的营养作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施用微量元素 肥料应注意的问题。 授课中结合学生专业,收集相关资料,讲解中、微量营养元素对农学、植保、园艺、林学等种植植 物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把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结合起来。 第10章 复混肥料(2 学时) 复混肥料的含义;复混肥料的含量标志;复混肥料的特点;复合肥料的种类;复混肥料的配方设 计、混合原则及投料量的计算;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 第11章 有机肥料(3 学时) 11.1 发展有机肥料的意义 有机肥料的概念;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的关系;有机肥料在培肥土壤和植物营养中的作用。 11.2 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 有机肥料的腐熟目的;腐熟的过程机器调控技术:堆肥、沤肥。 11.3 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 11.3.1 粪尿肥 家畜粪尿的成分和性质;人粪尿的成分、性质及施用。 11.3.2 秸杆类肥 秸杆分解的阶段性;秸杆分解的有害物质;影响秸杆还田分解的因素。 11.3.3 绿肥 绿肥的概念;绿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常见绿肥作物;绿肥的种植方式。 11.3.4 微生物菌剂 菌剂的概念和作用;几种主要的生物菌剂。 11.4 有机肥料的利用及其问题与对策 有机肥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发展有机肥料的对策。 第 12 章 植物营养及施肥与人类健康(创新性内容 1 学时) 施肥与全球变暖;氮肥施用与环境;磷肥施用与环境;矿质营养与动植物组成;矿质营养与植物矿

质养分含量;矿质营养与植物体有机物品质;营养元素在土壤-植物-人体系统中的循环利用:植物营养与人类健康。五、教学重点及难点(一)重点: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土壤孔隙状况,团粒结构与主壤肥力,主壤物理机械性能。层状铝硅酸盐构造、性质,主壤胶体的性质,主壤阳离子代换作用。土壤反应对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水分能量观点,土壤水分运动,土壤热性质。自然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污染及防治:土壤资源评价。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影响根部吸收养分的因素,植物的阶段性营养。施肥的原理及施肥的计算方法。土壤中氮素的形态和转化,硫铵、硝铵和尿素,氮肥的有效施用。土壤中磷的形态与转化,水溶性磷肥,磷肥的有效施用。钾肥的性质利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磷酸铵的性质与施用。绿肥的种植方式和利用。秸秆还田的作用和技术。既肥在堆制过程中的转化。肥料的混合。施肥与环境和植物品质。(二)难点:层状铝硅酸盐构造、性质。主壤腐殖质的性质。主壤胶体的性质,主壤阳离子代换作用。土壤水分能量观点,土壤水分运动,土壤热性质。植物吸收养分的机制。土壤中氮素转化。土壤中磷的转化。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磷酸铵的性质与施用。肥在堆制过程中的转化。六、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田间实践、参观等,并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等辅助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内容的教学。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采用引导思维及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动用,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连贯性。对某些内容也可以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继续保持和加强双语教学的特色。标本、模型、图片、挂图、幻灯、录像、辅导课,土壤剖面、野外实际观察。七、需要注意的问题(一)课堂教学内容应尽量避免重复由于王壤肥料课程是原王壤学和农业化学两门课程合并而成,教材也是两本,这两本教材在王壤中养分的含量、形态、转化与内容上重复,因此这部分内容应放在农业化学部分讲授较为合适。农业化学部分的某些知识点,如根、叶的矿质营养原理,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等在植物生理学上也有,故这些内容应尽量不讲或少讲,但应注意内容前后连贯性的处理。(二)注意纠正教材中的的问题教材中的有些术语是习惯性的,不符合标准,应予以纠正,不同教材某些内容不一致,使用时应予以更正。另外,有些课外学时内容是测试的内容,应向学习交待清楚。教材中缺少的内容,补充的新的知识,观点和研究动态,需要测试的,需特别给学生讲清楚。八,测试内容与方式(一)考试要求6
6 质养分含量;矿质营养与植物体有机物品质;营养元素在土壤-植物-人体系统中的循环利用;植物营养 与人类健康。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重点: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土壤 孔隙状况,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土壤物理机械性能。层状铝硅酸盐构造、性质,土壤胶体的性质,土 壤阳离子代换作用。土壤反应对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水分能量观点,土壤水分运动,土壤 热性质。自然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污染及防治;土壤资源评价。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影响根部 吸收养分的因素,植物的阶段性营养。施肥的原理及施肥的计算方法。土壤中氮素的形态和转化,硫铵、 硝铵和尿素,氮肥的有效施用。土壤中磷的形态与转化,水溶性磷肥,磷肥的有效施用。钾肥的性质利 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磷酸铵的性质与施用。绿肥的种植方式和利用。秸秆还田的作用和技术。 厩肥在堆制过程中的转化。肥料的混合。施肥与环境和植物品质。 (二)难点:层状铝硅酸盐构造、性质。土壤腐殖质的性质。土壤胶体的性质,土壤阳离子代换作用。 土壤水分能量观点,土壤水分运动,土壤热性质。植物吸收养分的机制。土壤中氮素转化。土壤中磷的 转化。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磷酸铵的性质与施用。厩肥在堆制过程中的转化。 六、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田间实践、参观等,并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等辅助 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内容的教学。采用深入浅出的教 学方法突破难点。采用引导思维及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动用,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连贯性。对 某些内容也可以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继续保持和加强双语教学的特色。 标本、模型、图片、挂图、幻灯、录像、辅导课,土壤剖面、野外实际观察。 七、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内容应尽量避免重复 由于土壤肥料课程是原土壤学和农业化学两门课程合并而成,教材也是两本,这两本教材在土壤中 养分的含量、形态、转化与内容上重复,因此这部分内容应放在农业化学部分讲授较为合适。农业化学 部分的某些知识点,如根、叶的矿质营养原理,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等在植物生理学上也有,故这些内 容应尽量不讲或少讲,但应注意内容前后连贯性的处理。 (二)注意纠正教材中的的问题 教材中的有些术语是习惯性的,不符合标准,应予以纠正,不同教材某些内容不一致,使用时应予 以更正。 另外,有些课外学时内容是测试的内容,应向学习交待清楚。教材中缺少的内容,补充的新的知识、 观点和研究动态,需要测试的,需特别给学生讲清楚。 八、测试内容与方式 (一)考试要求

《土肥料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农业生产结合紧密,应考核士壤学基本理论知识,主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基本性质,主壤肥力状况,主壤肥力诸因素,还要考核新疆土类型形成过程,性质及改良措施,植物营养的理论及施肥原理,各种肥料的性质、施用及配方施肥的应用,以及在农业生产中制定施肥技术措施。考核中以主壤肥力和提高生壤肥力为中心,联系所学内容,联系农业生产实际,为以后学习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等课程打好基础。(二)考试内容考试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涉及教材和指定的参考材料。具体的考试内容包括:1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1),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岩石的风化,土壤母质及类型,土壤粒级分类性质,土壤质地分类性质利用及改良。(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类型组成,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及腐殖化过程,影响因素,土壤腐殖质,壤有机质对主壤肥力的作用及调节土壤有机质含量措施。2土壤基本性质和肥力特征(1).土壤基本特征:土壤孔性:土壤比重、容重,土壤孔隙状况及影响因素:土壤结构:土壤结构体类型及特点,团粒结构肥力特征、形成、创造措施:土壤耕性:主壤耕性内容,主壤物理机械性土壤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胀缩性,土壤宜耕状况和宜耕期,土壤耕性改良。(2).土壤肥力特征:土壤保肥性:土壤胶体类型、性质,土壤吸收性能,土壤阳离子代换作用:土壤酸碱性及氧化还原性:土壤酸、碱来源及度量指标,碱化度,土壤缓冲性能,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土壤氧化还原体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影响因素。3土壤肥力因素(1)土壤水分类型及性质:土壤水分有效性及土壤含水量的计算:土壤水分能量观点:土水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运动:土壤水分状况调节。(2)土壤空气:土壤空气组成特点,土壤通气性及机制,主壤通气性与作物生长及调节。(3)壤热特性:主壤热量来源,主壤热性质及影响因素,主壤温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土壤温度的调节。4土壤形成分类及分布土壤圈的概念和功能;自然成土因素形成的作用:主要成土过程:土壤发生学层次和诊断层:土壤分布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区域性分布。5土壤资源及评价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土壤背景值及土壤污染源:土壤污染的防治:农田生态系统的特征,能量、物质循环:农田生态类型及建立;土壤资源评价:土地质量评价及其内容,土壤资源评价的依据、原则及评价方法: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植物营养原理:(1)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体内元素的组成与含量,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营养元素之间的转化关系。(2)植物根部对养分的吸收:根部吸收养分的部位及形态,土壤中养分的迁移,根部对有机养分及7
7 《土壤肥料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农业生产结合紧密,应考核土壤学基本理论知识,土壤肥力的 物质基础,土壤基本性质,土壤肥力状况,土壤肥力诸因素,还要考核新疆土壤类型形成过程,性质及改良 措施,植物营养的理论及施肥原理,各种肥料的性质、施用及配方施肥的应用,以及在农业生产中制定 施肥技术措施。考核中以土壤肥力和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联系所学内容,联系农业生产实际,为以后 学习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等课程打好基础。 (二)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涉及教材和指定的参考材料。具体的考试内容包括: 1 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1).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岩石的风化,土壤母质及类型,土壤粒级分类性质,土壤质地分类, 性质利用及改良。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类型组成,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及腐殖化过程,影响因素,土壤 腐殖质,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及调节土壤有机质含量措施。 2 土壤基本性质和肥力特征 (1).土壤基本特征:土壤孔性:土壤比重、容重,土壤孔隙状况及影响因素;土壤结构:土壤结 构体类型及特点,团粒结构肥力特征、形成、创造措施;土壤耕性:土壤耕性内容,土壤物理机械性, 土壤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胀缩性,土壤宜耕状况和宜耕期,土壤耕性改良。 (2).土壤肥力特征:土壤保肥性:土壤胶体类型、性质,土壤吸收性能,土壤阳离子代换作用; 土壤酸碱性及氧化还原性:土壤酸、碱来源及度量指标,碱化度,土壤缓冲性能,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 力和作物生长,土壤氧化还原体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影响因素。 3 土壤肥力因素 (1)土壤水分类型及性质:土壤水分有效性及土壤含水量的计算;土壤水分能量观点:土水势, 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运动;土壤水分状况调节。(2) 土壤空气:土壤空气组成特点,土壤通气性及 机制,土壤通气性与作物生长及调节。(3)土壤热特性:土壤热量来源,土壤热性质及影响因素,土壤 温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土壤温度的调节。 4 土壤形成分类及分布 土壤圈的概念和功能;自然成土因素形成的作用;主要成土过程;土壤发生学层次和诊断层;土壤 分布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区域性分布。 5 土壤资源及评价 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土壤背景值及土壤污染源;土壤污染的防治;农田生 态系统的特征,能量、物质循环;农田生态类型及建立;土壤资源评价:土地质量评价及其内容,土壤 资源评价的依据、原则及评价方法;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 植物营养原理: (1)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体内元素的组成与含量,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营 养元素之间的转化关系。 (2)植物根部对养分的吸收:根部吸收养分的部位及形态,土壤中养分的迁移,根部对有机养分及

无机养分的吸收,影响根部吸收养分的因素。(3)植物叶部对养分的吸收:叶部营养的机制,叶部营养的特点,影响叶部吸收养分的因素。(4)植物营养的阶段性:植物的营养期,营养临界期,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5)施肥的基本原理,施肥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法计算施肥量。6.不同肥料的性质、成份和施用(1)氮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形态和转化。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2)磷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形态和转化,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3)钾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形态和转化,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4)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形态和转化,微肥的种类及施用,复合肥料的意义、种类、性质和施用。(5)有机肥的成分和性质,有机肥的堆制及施用。(6)绿肥的种类、种植方式及利用方式。(7)秸杆还田的作用及其技术。7施肥与人类健康氮肥施用与环境:磷肥施用与环境:矿质营养与植物体有机物品质:营养元素在土壤-植物-人体系统中的循环利用;植物营养与人类健康。(三)考试方法采用考教分离,闭卷考试,2小时内容。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选择、是非判断、问答、计算。问答题中应有一题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应用问答题。课程学习成绩评定:在期末考试及格的基础上,期末考试成绩60--70%,实验课成绩,课堂提问、期中测验或作业占30--40%。九、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一)使用教材1.沈其荣主编的土壤肥料学通论2.Fundamentalofsoilscience(二)参考书1.张秀英主编的土壤学胶印本;2.黄昌勇主编的土壤学;3.胡定宇主编土壤学;4.朱祖祥主编土壤学上册:5.山西农大主编的土壤学北方本:6.北京农业大学主编的农业化学总论;7朱和明主编的农业化学胶印本。大纲制定者:农学院资环系土壤农化教研室大纲审定者: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资环系大纲批准者:石河子大学农学院80
8 无机养分的吸收,影响根部吸收养分的因素。 (3)植物叶部对养分的吸收:叶部营养的机制,叶部营养的特点,影响叶部吸收养分的因素。 (4)植物营养的阶段性:植物的营养期,营养临界期,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5)施肥的基本原理,施肥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法计算施肥量。 6.不同肥料的性质、成份和施用 (1)氮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形态和转化。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2)磷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形态和转化,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3)钾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形态和转化,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4)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形态和转化,微肥的种类及施用,复合肥料的意义、 种类、性质和施用。 (5)有机肥的成分和性质,有机肥的堆制及施用。 (6)绿肥的种类、种植方式及利用方式。 (7)秸杆还田的作用及其技术。 7 施肥与人类健康 氮肥施用与环境;磷肥施用与环境;矿质营养与植物体有机物品质;营养元素在土壤-植物-人体系 统中的循环利用;植物营养与人类健康。 (三)考试方法 采用考教分离,闭卷考试,2 小时内容。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选择、是非判断、问答、计算。 问答题中应有一题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应用问答题。课程学习成绩评定:在期末考试及格的基础上,期 末考试成绩 60-70%,实验课成绩,课堂提问、期中测验或作业占 30-40%。 九、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一)使用教材 1.沈其荣主编的土壤肥料学通论 2. Fundamental of soil science (二)参考书 1.张秀英主编的土壤学胶印本;2. 黄昌勇主编的土壤学;3.胡定宇主编土壤学;4.朱祖祥主编土 壤学上册;5.山西农大主编的土壤学北方本;6.北京农业大学主编的农业化学总论;7 朱和明主编的农 业化学胶印本。 大纲制定者:农学院资环系土壤农化教研室 大纲审定者: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资环系 大纲批准者: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拨禾轮答案.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玉米收获机械答案.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玉米收获机械习题.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拨禾轮习题.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谷物分离答案.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谷物分离习题.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收获概论答案.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收获概论习题.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脱粒机械答案.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脱粒机械习题.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谷物清选部分答案.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谷物清选部分习题.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切割器部分答案.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植保机械答案.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切割器部分习题.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植保机械习题.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中耕机械答案.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中耕机械习题.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播种机械习题.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播种机械答案.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考试大纲(农学、植保、园艺、林学专业适用).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综合实验教学大纲(农学、植保、园艺、林学专业适用).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实验考试大纲(农学、植保、园艺、林学专业适用).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授课教案.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双语教案(石河子大学:危常州).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十一章 有机肥料.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十章 复混肥料.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九章 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肥料.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八章 植物的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五章 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七章 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施肥.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四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六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一章 绪论.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三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四章 复混肥料.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五章 有机肥料.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植物钙、镁、硫营养与钙、镁、硫肥.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三章 微量元素肥料(一).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