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八章 植物的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

第八章植物的磷、钾素营养及磷、钟肥教学目的:掌握土壤中磷、钾的含量特点、形态、转化,植物的磷素、钾素营养,磷钾与作物抗病性的关系。掌握磷肥、钾肥的类型,常见磷肥、钾肥的性质及其合理施用技术。教学内容:(一)土壤、植物的磷素营养与常用磷肥我国耕层土壤中全磷的含量差异很大,一般在0.04一0.25%之间,土壤中无机态磷约占全磷含量的50一90%,按照溶解度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三类:水溶性磷酸盐、弱酸溶性的磷酸盐、难溶性的磷酸盐;土壤中各种形态的含磷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其中即有磷的固定也有磷的释放。植物体内全磷的含量一般占于物质重的0.2一1.1%(P20),植物体内的磷包括:无机和有机磷。无机态磷在作物体内的虽然含量较少,但它与作物的磷素营养水平关系密切,所以测定植物某一器官中无机态磷的含量(水稻的叶鞘),可以作物诊断作物磷素营养丰缺的指标。磷是作物体内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组成:核酸、核蛋白、磷脂、植素。作物吸收利用的磷包括无机态磷和有机态磷两大类。无机态磷中作物主要吸收正磷酸盐,偏磷酸盐、焦磷酸盐:正磷酸盐在介质中有三种不同的离子形态,即H2PO、HPO、PO,其中HzPO,最易被吸收,其次是HPO,而PO最难被吸收。根据对磷矿石处理方法不同,可把磷肥分为以下三类:机械法生产的磷肥、酸制磷肥、热制磷肥。根据磷肥中磷的溶解度,也可以把磷肥分为以下儿类:水溶性磷肥、枸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难溶性磷肥。磷肥的合理施用。充分发挥磷肥的增产、增收作用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考虑施用磷肥的必要性,物吸磷特点,磷肥的品种的选择,适当的施用技术。(二)土壤、植物的钟素营养与常用钟肥我国农田土壤中全钾的含量远比N、P要高得多,一般在0.5一2.5%,土壤中的钾、我们按照各种形态对作物的有效性可分为难溶性钾、缓效钾、速效钾三部分。难溶性钾的释放:土壤中的难溶性钾经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通过风化能缓慢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速效性钾可以通过晶格固定形式进入粘土矿物的晶层间转化成缓效钾。植物体内钾含量(K,0)一般为植株干重的1%~5%,是植物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植物体内的钾始终是以离子的形态存在的,但可以是游离态也可以是吸附态。钟钾的营养功能:促进酶的活化、促进光合作用、促进糖代谢、促进氮素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钟能促进植物经济用水、增强作物的抗逆性、磷脂和生物碱也含氮。植物对钾的吸收:主动吸收,占主导地位,具有自动调节功能:被动吸收,外界K浓度过高时,吸收曲线呈“二重图型”。缺钾时,通常老叶叶尖和叶缘发黄,进而变褐,遂渐枯萎。常见的钾肥:氯化钾和硫酸钾、草木灰、窑灰钾肥。钾肥并不是在任何时候施用都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要重视钾肥的分配,钾肥的合理分配主要需要考虑土壤条件和作物类型。教学重点:土壤中磷素、钾素的转化、存在形态及其有效性,植物磷、钾素营养和缺乏磷、钾素的一般症状。常见的磷、钾肥类型和相应的合理施用技术
第八章 植物的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 教学目的:掌握土壤中磷、钾的含量特点、形态、转化,植物的磷素、钾素营养,磷钾与作 物抗病性的关系。掌握磷肥、钾肥的类型,常见磷肥、钾肥的性质及其合理施用技术。 教学内容: (一)土壤、植物的磷素营养与常用磷肥 我国耕层土壤中全磷的含量差异很大,一般在 0.04—0.25%之间,土壤中无机态磷约占 全磷含量的 50—90%,按照溶解度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三类:水溶性磷酸盐、弱酸溶性的磷 酸盐、难溶性的磷酸盐;土壤中各种形态的含磷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其中即有 磷的固定也有磷的释放。 植物体内全磷的含量一般占干物质重的 0.2—1.1%(P2O5),植物体内的磷包括:无机磷 和有机磷。无机态磷在作物体内的虽然含量较少,但它与作物的磷素营养水平关系密切,所 以测定植物某一器官中无机态磷的含量(水稻的叶鞘),可以作物诊断作物磷素营养丰缺的 指标。磷是作物体内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组成:核酸、核蛋白、磷脂、植素。作物吸收利用的 磷包括无机态磷和有机态磷两大类。无机态磷中作物主要吸收正磷酸盐,偏磷酸盐、焦磷酸 盐:正磷酸盐在介质中有三种不同的离子形态,即 H2PO4 -、HPO4 2-、PO4 3-,其中 H2PO4 -最易被 吸收,其次是 HPO4 2-,而 PO4 3-最难被吸收。 根据对磷矿石处理方法不同,可把磷肥分为以下三类:机械法生产的磷肥、酸制磷肥、 热制磷肥。根据磷肥中磷的溶解度,也可以把磷肥分为以下几类:水溶性磷肥、枸溶性磷肥 (弱酸溶性磷肥)、难溶性磷肥。 磷肥的合理施用。充分发挥磷肥的增产、增收作用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考虑施用磷肥的必要性,物吸磷特点,磷肥的品种的选择,适当的施用技术。 (二)土壤、植物的钾素营养与常用钾肥 我国农田土壤中全钾的含量远比 N、P 要高得多,一般在 0.5—2.5%,土壤中的钾、我 们按照各种形态对作物的有效性可分为难溶性钾、缓效钾、速效钾三部分。难溶性钾的释放: 土壤中的难溶性钾经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通过风化能缓慢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 速效性钾可以通过晶格固定形式进入粘土矿物的晶层间转化成缓效钾。 植物体内钾含量(K2O)一般为植株干重的 l%~5%,是植物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植物体内的钾始终是以离子的形态存在的,但可以是游离态也可以是吸附态。钾的营养功能: 促进酶的活化、促进光合作用、促进糖代谢、促进氮素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钾能促进植物 经济用水、增强作物的抗逆性、磷脂和生物碱也含氮。植物对钾的吸收:主动吸收,占主导 地位,具有自动调节功能;被动吸收,外界 K +浓度过高时,吸收曲线呈“二重图型”。 缺 钾时,通常老叶叶尖和叶缘发黄,进而变褐,逐渐枯萎。 常见的钾肥:氯化钾和硫酸钾、草木灰、窑灰钾肥。钾肥并不是在任何时候施用都能取 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要重视钾肥的分配,钾肥的合理分配主要需要考虑土壤条件和作物 类型。 教学重点:土壤中磷素、钾素的转化、存在形态及其有效性,植物磷、钾素营养和缺乏磷、 钾素的一般症状。常见的磷、钾肥类型和相应的合理施用技术

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闭蓄态磷2.吸附态磷3.土壤有效磷4.磷的固定5.磷的释放7.磷的吸附作用6.磷的化学固定8.磷的非专性吸附9.磷的专性吸附10.闭蓄作用11.植素12.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13.弱酸溶性磷肥14.缓效性钾15.交换性钾16.土壤速效性钾17.土壤钾的固定二、填空1.磷在作物体内以和形态存在,前者主要包括和,后者主要包括和2.花生体内的含磷量小麦水稻等作物。3.细胞膜也叫做4.ATP的中文名称为5.作物能够吸收土壤中的和的磷,但主要是的磷,包和括,其中是作物最容易吸收利用的形态。6.一价阳离子磷酸盐比二价阳离子磷酸盐对作物的有效性要HP042PO*-。7.对作物的有效性H2PO*8.土壤溶液中的磷主要通过到达根系的自由空间。9.菌根对作物吸收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0.缺磷时,作物叶片和茎出现,这是因为形成了11.我国南方土壤中的无机磷酸盐主要和是北方土壤中的无机磷酸盐主要是和。12.土壤磷的转化包括和两个相反的过程,其中包括和4个类型。13.包裹磷酸盐形成闭蓄态磷的胶膜主要是14.根据其溶解特性,磷肥一般分为和15.弱酸溶性磷肥又叫,其肥效主要取决和于16.过磷酸钙有效成分的分子式是17.纯磷(P)换算为P205的换算系数为18.植株的所有器官,以含钾量最高。19.是钾在木质部运输中的陪伴离子。20.水稻植株下部的叶片边缘或叶尖出现赤褐色斑点,表明水稻植株缺乏营养元素
复 习 题 一、名词解释 1.闭蓄态磷 2.吸附态磷 3.土壤有效磷 4.磷的固定 5.磷的释放 6.磷的化学固定 7.磷的吸附作用 8.磷的非专性吸附 9.磷的专性吸附 10.闭蓄作用 11.植素 12.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 13.弱酸溶性磷肥 14. 缓效性钾 15.交换性钾 16.土壤速效性钾 17.土壤钾的固定 二、填空 1.磷在作物体内以和形态存在,前者主要包 括 、 和,后者主要包 括 、 和 。 2.花生体内的含磷量 小麦水稻等作物。 3.细胞膜也叫做 。 4.ATP 的中文名称为 。 5.作物能够吸收土壤中的和的磷,但主要是的磷,包 括 、 和 ,其中是作物最容易吸收利用的 形态。 6.一价阳离子磷酸盐比二价阳离子磷酸盐对作物的有效性要 。 7.对作物的有效性 H2P04- HP042P03-。 8.土壤溶液中的磷主要通过 到达根系的自由空间。 9.菌根对作物吸收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10.缺磷时,作物叶片和茎出现,这是因为形成了 。 11.我国南方土壤中的无机磷酸盐主要 是 、 、 和 , 北方土壤中的无机磷酸盐主要是和。 12.土壤磷的转化包括和两个相反的过程,其中包 括 、 、 和 4 个类型。 13.包裹磷酸盐形成闭蓄态磷的胶膜主要是 。 14.根据其溶解特性,磷肥一般分 为 、 和 。 15.弱酸溶性磷肥又叫,其肥效主要取决 于 和 。 16.过磷酸钙有效成分的分子式是 。 17.纯磷(P)换算为P2O5的换算系数为 。 18.植株的所有器官,以 含钾量最高。 19. 是钾在木质部运输中的陪伴离子。 20.水稻植株下部的叶片边缘或叶尖出现赤褐色斑点,表明水稻植株缺乏营养元 素

21.一般用和来表示土壤和植株的含钾量,而两者的换算关系或为和22.根据对作物的有效性,土壤中的钾分为和中的钾,只占土壤总钾的很少一部其中包括和包括包括分;中的钾,中的钾,占土壤总钾量的90%以上。作和23.氯化钾最不宜施用在作物上,硫酸钾最好施用在物上。三、选择题1.磷素供给不足,尤其是作物生长后期磷素供给不足,籽粒一般不饱满,其直接的原因主要是()(A)光合作用弱(B)根系吸收其它养分少(C)光合产物不能向籽粒运输(D)蛋白质合成受阻(32.大多数作物比较容易吸收(A) H,PO,(B) HPO,2(C) PO,'-(D) H,PO,)3.一般情况下,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磷素主要通过((A)质流的途径(B)扩散的途径(C)接触交换的途径(D)扩散和接触交换两个途径)4.大多数作物缺磷的症状不太明显,主要是由于((A)磷在作物体内的移动性较大,再利用率高(B)根系吸收磷比较困难(C)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比较低(D)吸收氮素过多。()5.我国南方大部分土壤中的磷酸盐主要是(A)钙镁磷酸盐(B)有机磷酸盐(C)铁铝磷酸盐(D)有机和无机磷酸盐6.我国南方旱地改为水田时,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主要是由于(O(A)磷酸盐的溶解(B)有机物质的分解(C)铁铝磷酸盐转化为钙镁磷酸盐(D)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7.难溶性磷肥的肥效主要取决于(A)作物吸收磷的能力(B)土壤酸碱反应(C)肥料颗粒大小(D)耕作裁培措施四、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一般说来,营养器官的含磷量比生殖器官要高。)(2.磷供给不足,碳水化合物的转化受到阻碍,但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3.根系的根尖是吸收磷的主要部位。C4.作物吸收的偏磷酸盐可以直接参与作物体内的各种代谢活动,不需要首先转化为其它
21.一般用 和 来表 示土壤和 植株的 含钾量, 而两者的 换算关系 为 或 。 22.根据对作物的有效性,土壤中的钾分为 、 、 和 。 其中包括 和 中 的 钾 , 只 占 土 壤 总 钾 的 很 少 一 部 分; 包括 和 中的钾, 包括 中的钾,占土 壤总钾量的 90%以上。 23.氯化钾最不宜施用在 和 作物上,硫酸钾最好施用在 作 物上。 三、选择题 1.磷素供给不足,尤其是作物生长后期磷素供给不足,籽粒一般不饱满,其直接的原因 主要是 ( ) (A)光合作用弱 (B)根系吸收其它养分少 (C)光合产物不能向籽粒运输 (D)蛋白质合成受阻 2.大多数作物比较容易吸收 ( ) (A)H2P04 - (B)HP04 2- (C)P03 3- (D)H4P04 3.一般情况下,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磷素主要通过 ( ) (A)质流的途径 (B)扩散的途径 (C)接触交换的途径 (D)扩散和接触交换两个途径 4.大多数作物缺磷的症状不太明显,主要是由于 ( ) (A)磷在作物体内的移动性较大,再利用率高 (B)根系吸收磷比较困难 (C)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比较低 (D)吸收氮素过多。 5.我国南方大部分土壤中的磷酸盐主要是 ( ) (A)钙镁磷酸盐 (B)有机磷酸盐 (C)铁铝磷酸盐 (D)有机和无机磷酸盐 6.我国南方旱地改为水田时,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主要是由于 ( ) (A)磷酸盐的溶解 (B)有机物质的分解 (C)铁铝磷酸盐转化为钙镁磷酸盐 (D)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 7.难溶性磷肥的肥效主要取决于 ( ) (A)作物吸收磷的能力 (B)土壤酸碱反应 (C)肥料颗粒大小 (D)耕作栽培措施 四、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一般说来,营养器官的含磷量比生殖器官要高。 ( ) 2.磷供给不足, 碳水化合物的转化受到阻碍, 但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 ) 3.根系的根尖是吸收磷的主要部位。 ( ) 4.作物吸收的偏磷酸盐可以直接参与作物体内的各种代谢活动,不需要首先转化为其 它

形态的无机磷。(5.比起氮,磷被作物再利用的效率很低。)(6.不同的作物吸收磷的能力差异很小。)(7.土壤溶液中的磷浓度一般都很高。(8.磷酸盐为阴离子,很难被土壤颗粒吸附。()9.普钙施入土壤后,肥料颗粒附近土壤的pH非常低,并导致许多矿物的分解,一些离子释放出来。()10.磷在主壤中移动很慢,所以普钙应该撤施,以增加与根系的接触机会,从而有利于吸收。()11.钙镁磷肥是水溶性磷肥,而重过磷酸盐是弱酸性磷肥。()12.普钙应该优先施用在碱性土壤上,而钙镁磷肥应该优先施用在酸性土壤上。)(13.磷矿粉和钙镁磷肥一样,都应该与生理碱性肥料一起施用,以便提高其有效性。)(14.大多数情况下,幼嫩组织含有机形态的磷较少,较老的组织含有较多的无机形态的磷酸盐。()15.酸性土壤水溶液中的磷酸根主要是HP042-,而碱性土壤中主要是H2P04-。()16.作物吸收磷主要是被动吸收。()17.一般说来根系越发达,吸收土中磷越少:根系分泌的物质越多,越不利于作物对磷的吸收。()C18.土壤中的磷到达作物根系表面的途径主要是扩散和质流。()19.作物缺磷症状一般首先出现在幼嫩的叶片。()20.与氮素相似,有机态磷是大多数土壤磷素的主要成分。21.在石灰性土壤上最易发生铁铝磷酸盐沉淀,使磷丧失对作物的有效性。()22.铁铝氧化物胶体上吸附的磷酸盐很难被其它离子交换下来,但粘粒吸附的磷酸盐比较容易被其它的离子交换下来。()
形态的无机磷。 ( ) 5.比起氮,磷被作物再利用的效率很低。 ( ) 6.不同的作物吸收磷的能力差异很小。 ( ) 7.土壤溶液中的磷浓度一般都很高。 ( ) 8.磷酸盐为阴离子,很难被土壤颗粒吸附。 ( ) 9.普钙施入土壤后,肥料颗粒附近土壤的 pH 非常低,并导致许多矿物的分解,一些离子 释放出来。 ( ) 10.磷在土壤中移动很慢,所以普钙应该撤施,以增加与根系的接触机会,从而有利于吸 收。 ( ) 11.钙镁磷肥是水溶性磷肥,而重过磷酸盐是弱酸性磷肥。 ( ) 12.普钙应该优先施用在碱性土壤上,而钙镁磷肥应该优先施用在酸性土壤上。 ( ) 13.磷矿粉和钙镁磷肥一样,都应该与生理碱性肥料一起施用,以便提高其有效性。 ( ) 14.大多数情况下,幼嫩组织含有机形态的磷较少,较老的组织含有较多的无机形态的 磷酸盐。 ( ) 15.酸性土壤水溶液中的磷酸根主要是 HP042-,而碱性土壤中主要是 H2P04-。 ( ) 16.作物吸收磷主要是被动吸收。 ( ) 17.一般说来根系越发达,吸收土壤中磷越少;根系分泌的物质越多,越不利于作物对磷 的吸收。 ( ) 18.土壤中的磷到达作物根系表面的途径主要是扩散和质流。 ( ) 19.作物缺磷症状一般首先出现在幼嫩的叶片。 ( ) 20.与氮素相似,有机态磷是大多数土壤磷素的主要成分。 ( ) 21.在石灰性土壤上最易发生铁铝磷酸盐沉淀,使磷丧失对作物的有效性。 ( ) 22.铁铝氧化物胶体上吸附的磷酸盐很难被其它离子交换下来,但粘粒吸附的磷酸盐比 较容易被其它的离子交换下来。 ( )

23.有机肥料与普钙一起施用,可以提高普钙的利用率,其主要原因是普钙中的磷转化为()有机磷化合物。24.钙镁磷肥施用在吸收磷能力较弱的作物上效果比较好,而普钙施用在吸收磷能力较强的作物上效果比较好。()()25.颗粒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普钙和磷矿粉的肥效。()26.主壤对磷的固定能力很强,所以每年都必须施用磷肥。()27.比起磷的含量,不同作物其体内的含钾量差异不是很大。()28.钾主要存在于作物的生殖器官中,在营养器官含量比较少。(729.作物缺钾的症状一般首先出现在幼嫩的器官和组织。()30.作物吸收的钟全部来自水溶态和交换态钾,其它来源很少。31.一般说来,含糖和淀粉比较多的作物吸收钾较少,而含蛋白质比较多的作物吸收钾较多。()()32.与氮、磷一样,作物体内的钾主要是有机形态。33.钾能使叶片上的所孔开放,有利于光合作用,但增加了水分的蒸腾失,降低了水分的利用率。()34.一般说来,含糖和淀粉比较多的作物吸收钾较少,而含蛋白质比较多的作物吸收钾较多。()()35.与氮、磷一样,作物体内的钾主要是有机形态。36.钾能使叶片上的所孔开放,有利于光合作用,但增加了水分的蒸腾失,降低了水分的利用率。()五、问答题1.磷肥为什么作基肥或种肥效果最好?2.闭蓄态磷如何才能转化为可被作物吸收的形态?3.什么时候发生磷的生物固定?4.土壤磷的吸附固定与化学固定之间有什么明显的区别?5.什么是异成分溶解?6.磷在作物体内起哪些作用?7.哪些因素影响作物吸收磷?8.过磷酸钙有什么特性?在过酸过碱土壤上施用为什么效果不好?9.怎样提高过磷酸钙的肥效?10.为什么氮肥能促进磷的吸收利用?11.水旱轮作磷肥为什么应该施在旱由?12.为什么磷肥利用率比氮肥、钾肥利用率低?13.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14.磷肥的施用,提高磷肥利用率有哪些原则?
23.有机肥料与普钙一起施用,可以提高普钙的利用率,其主要原因是普钙中的磷转化为 有机磷化合物。 ( ) 24.钙镁磷肥施用在吸收磷能力较弱的作物上效果比较好,而普钙施用在吸收磷能力较 强的作物上效果比较好。 ( ) 25.颗粒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普钙和磷矿粉的肥效。 ( ) 26.土壤对磷的固定能力很强,所以每年都必须施用磷肥。 ( ) 27.比起磷的含量,不同作物其体内的含钾量差异不是很大。 ( ) 28.钾主要存在于作物的生殖器官中,在营养器官含量比较少。 ( ) 29.作物缺钾的症状一般首先出现在幼嫩的器官和组织。 ( ) 30.作物吸收的钾全部来自水溶态和交换态钾,其它来源很少。 ( ) 31.一般说来,含糖和淀粉比较多的作物吸收钾较少,而含蛋白质比较多的作物吸收钾较 多。 ( ) 32.与氮、磷一样,作物体内的钾主要是有机形态。 ( ) 33.钾能使叶片上的所孔开放,有利于光合作用,但增加了水分的蒸腾失,降低了水分的 利用率。 ( ) 34.一般说来,含糖和淀粉比较多的作物吸收钾较少,而含蛋白质比较多的作物吸收钾较 多。 ( ) 35.与氮、磷一样,作物体内的钾主要是有机形态。 ( ) 36.钾能使叶片上的所孔开放,有利于光合作用,但增加了水分的蒸腾失,降低了水分的 利用率。 ( ) 五、问答题 1.磷肥为什么作基肥或种肥效果最好? 2.闭蓄态磷如何才能转化为可被作物吸收的形态? 3.什么时候发生磷的生物固定? 4.土壤磷的吸附固定与化学固定之间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5.什么是异成分溶解? 6.磷在作物体内起哪些作用? 7.哪些因素影响作物吸收磷? 8.过磷酸钙有什么特性?在过酸过碱土壤上施用为什么效果不好? 9.怎样提高过磷酸钙的肥效? 10.为什么氮肥能促进磷的吸收利用? 11.水旱轮作磷肥为什么应该施在旱田? 12.为什么磷肥利用率比氮肥、钾肥利用率低? 13.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 14.磷肥的施用,提高磷肥利用率有哪些原则?

15.作物缺磷的主要症状16.土壤中钾的固定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7.钾能提高植物的抗逆和抗倒伏能力,请从形态学和生理学分析其原因18.植物缺钾一般表现为哪些症状?19.土壤钾含量和土壤质地有什么关系?20.钾在作物体内起哪些作用?21.钾肥有哪些品种?施用时如何选择?22.硫酸钾有哪些性质?怎样施用?23.氯化钾适宜什么土壤和作物?怎样施用?24.为什么说草木灰是很好的钾肥?如何保存和施用?25.钾肥应该怎样合理分配和施用?26.土壤中各种形态的钾是如何转化的?
15.作物缺磷的主要症状 16. 土壤中钾的固定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7.钾能提高植物的抗逆和抗倒伏能力,请从形态学和生理学分析其原因 18.植物缺钾一般表现为哪些症状? 19.土壤钾含量和土壤质地有什么关系? 20.钾在作物体内起哪些作用? 21.钾肥有哪些品种?施用时如何选择? 22.硫酸钾有哪些性质?怎样施用? 23.氯化钾适宜什么土壤和作物?怎样施用? 24.为什么说草木灰是很好的钾肥?如何保存和施用? 25.钾肥应该怎样合理分配和施用? 26.土壤中各种形态的钾是如何转化的?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九章 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肥料.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十章 复混肥料.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十一章 有机肥料.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双语教案(石河子大学:危常州).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授课教案.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实验考试大纲(农学、植保、园艺、林学专业适用).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综合实验教学大纲(农学、植保、园艺、林学专业适用).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考试大纲(农学、植保、园艺、林学专业适用).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农学、植保、园艺、林学本科专业适用).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拨禾轮答案.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玉米收获机械答案.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玉米收获机械习题.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拨禾轮习题.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谷物分离答案.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谷物分离习题.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收获概论答案.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收获概论习题.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脱粒机械答案.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脱粒机械习题.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谷物清选部分答案.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五章 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七章 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施肥.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四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六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一章 绪论.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三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四章 复混肥料.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五章 有机肥料.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植物钙、镁、硫营养与钙、镁、硫肥.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三章 微量元素肥料(一).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三章 微量元素肥料(二).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植物钾素营养及钾肥施用.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植物磷素营养及磷肥施用.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 Plant Nitrogen Nutrition and Nitrogen Fertilizer.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土壤空气及土壤热状况.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植物营养原理.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土壤水.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