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六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第六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掌握: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判断标准,植物必须营养元素组成和分组,肥料三要素,必须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性及不可代替律。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吸收类型,矿质养分到达根表的途径。根外营养及根外营养的特点。施肥的基本原理和施肥技术。教学内容:(一)植物必须营养元素1939年Arnon和Stout提出判断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缺少该元素,植物不能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缺少该元素,植物呈现专一的缺素症,只有补充该元素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其它元素不能代替它的功能:该元素在植物营养上是直接参与植物代谢作用,并非由手改善手植物的生活条件所起的间接作用。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称为必需营养元素。到目前确定的必需营养元素共有17种:C、H、0、N、P、K、Ca、Mg、S、Fe、Mn、Zn、Cu、Mo、B、CI、Ni,这17种元素为高等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无论数量的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的特殊功效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根系是植物吸收养分的物质器官也是地上部分生长良好的基础: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养分的现象称根部营养。根系吸收养分的形态:有三种(气态、离子态、分子态)。土壤养分向根表迁移的途径:截获、扩散、质流。根部对无机态养分的吸收:根部对无机态养分吸收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离子进入外层空间,都是被动吸收,不需要代谢能;其次是离子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既有主动吸收,也有被动吸收,但是以主动吸收为主需要代谢能参与,属选择性吸收。外层自由空间(AFS):植物某些器官的组织或细胞内允许外部溶液通过自由扩散而进入的那些区域。植物根系不仅能吸收无机养分,也能吸收有机态养分。但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具有这种能力。植物通过地上部分器官吸收养分并进行代谢的过程,称为根外营养。在生产上把肥料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喷洒在植物的叶、茎等根外器官上称根外追肥。根外营养器官主要是茎和叶而且最主要是叶片,所以根外营养其实质是指叶部营养。影响养分吸收的环境条件。(三)植物施肥的基本原理包括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肥料效应报酬递减律、因子综合作用律。(四)施肥技术肥料利用率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施肥方法条件下,N肥的利用率35一40%。P肥肥的当季利用率,只在10一25%。施肥量的确定:施肥量的确定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植物的产量水平、土壤供肥量、肥料的利用率、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栽培技术等等,确定施肥量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比如养分平衡法、由间试验法等,这里只掌握养分平衡法。基本原则是:计划产量所需的养分总量=计划产量×形成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养分数量。施肥时期与施肥方法:从施肥时期上讲一般包括基肥、种肥、追肥三个时期。从施肥方
第六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掌握: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判断标准,植物必须营养元素组成和分组,肥 料三要素,必须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性及不可代替律。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吸收类型,矿质 养分到达根表的途径。根外营养及根外营养的特点。施肥的基本原理和施肥技术。 教学内容: (一)植物必须营养元素 1939 年 Arnon 和 Stout 提出判断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缺少该元素,植 物不能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缺少该元素,植物呈现专一的缺素症,只有补充该元素症状 才能减轻或消失,其它元素不能代替它的功能;该元素在植物营养上是直接参与植物代谢作 用,并非由于改善于植物的生活条件所起的间接作用。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称为必需营 养元素。到目前确定的必需营养元素共有 17 种:C、H、O、N、P、K、Ca、Mg、S、Fe、Mn、 Zn、Cu、Mo、B、Cl、Ni,这 17 种元素为高等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无论数量的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的 特殊功效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根系是植物吸收养分的物质器官也是地上部分生长良好的基础: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养分 的现象称根部营养。根系吸收养分的形态:有三种(气态、离子态、分子态)。土壤养分向 根表迁移的途径:截获、扩散、质流。 根部对无机态养分的吸收:根部对无机态养分吸收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离子进入外 层空间,都是被动吸收,不需要代谢能;其次是离子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既有主动吸收, 也有被动吸收,但是以主动吸收为主 需要代谢能参与,属选择性吸收。外层自由空间(AFS): 植物某些器官的组织或细胞内允许外部溶液通过自由扩散而进入的那些区域。植物根系不仅 能吸收无机养分,也能吸收有机态养分。但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具有这种能力。 植物通过地上部分器官吸收养分并进行代谢的过程,称为根外营养。在生产上把肥料配 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喷洒在植物的叶、茎等根外器官上称根外追肥。根外营养器官主要是 茎和叶而且最主要是叶片,所以根外营养其实质是指叶部营养。 影响养分吸收的环境条件。 (三)植物施肥的基本原理 包括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肥料效应报酬递减律、因子综合作用律。 (四)施肥技术 肥料利用率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施肥方法条件下,N 肥的利用率 35—40%。P 肥 肥的当季利用率,只在 10—25%。 施肥量的确定:施肥量的确定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植物的产量水平、土壤供肥量、 肥料的利用率、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栽培技术等等,确定施肥量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比如 养分平衡法、田间试验法等,这里只掌握养分平衡法。基本原则是:计划产量所需的养分总 量=计划产量×形成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养分数量。 施肥时期与施肥方法:从施肥时期上讲一般包括基肥、种肥、追肥三个时期。从施肥方

法上讲:撤施、条施、穴施、分层施用、根外追肥、环施或放射状施。教学重点:植物生长必须营养元素,施肥的基本原理,施肥量的确定方法,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作物营养临界期2.离子的协助作用3.正连应效应4.维茨效应(Viets)5.作物的营养期6.作物营养的阶段性7.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8.同等重要不可代替规律9.截获10.质流11.被动吸收12.接触吸收13.主动吸收14.叶面营养15.根际16.质外体17.共质体二、填空和1.作物大量营养元素有,中量营养元素有和和微量营养元素有2.正常发育的根一般具有和,其中吸收养分最强烈。和3.根据吸收养分的能力大小,作物可分为3种类型。和4.土壤养分离子到达根表面的途径有5.根据是否直接消耗代谢能量,作物根系吸收养分分为和。6.作物被动吸收养分是通过和来实现的。,大部分7.进入根系的养分,极少一部分和8.作物营养一般有关键时期。然后才9.土壤中的养分一般首先到达10.一般说来,缺素症状首先出现在,表明该营养元素是;而缺素症状首先出现在,表明该营养元素是611.植物根系吸收养分最活跃的部位是12.最适宜作根外追肥的氮肥是,磷肥是、和13.植物叶部吸收养分的特点有14.李比希对植物营养学有重大贡献的三个学说是15.在合理施肥量范围内,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作物产量但单位肥料的增产量和16.根据对作物的有效性,土壤中的养分可分为和17.土壤中的速效养分一般包括18.土壤养分供给的强度指标是,土壤养分供给的容量指标为和19.土壤中的无效养分主要包括2和20.土壤中的缓效养分主要指和21.合理灌溉对肥效的影响表现在和22.科学施肥以四个施肥理论为基础,同时考虑等因素。三、选择题
法上讲:撒施、条施、穴施、分层施用、根外追肥、环施或放射状施。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必须营养元素,施肥的基本原理,施肥量的确定方法,施肥时期和施肥 方法,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复 习 题 一、名词解释 1.作物营养临界期 2.离子的协助作用 3.正连应效应 4.维茨效应(Viets) 5.作物的营养期 6.作物营养的阶段性 7.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8.同等重要不可代替规律 9.截获 10.质流 11.被动吸收 12.接触吸收 13.主动吸收 14.叶面营养 15.根际 16.质外体 17.共质体 二、填空 1.作物大量营养元素有 、 和 ,中量营养元素有 、 和 , 微量营养元素有 、 、 、 、 、 、 和 。 2.正常发育的根一般具有 、 、 和 ,其中 吸收养分最强烈。 3.根据吸收养分的能力大小,作物可分为 、 和 3 种类型。 4.土壤养分离子到达根表面的途径有 、 和 。 5.根据是否直接消耗代谢能量,作物根系吸收养分分为 和 。 6.作物被动吸收养分是通过 和 来实现的。 7.进入根系的养分,极少一部分 ,大部分 。 8.作物营养一般有 和 关键时期。 9. 土壤中的养分一般首先到达 ,然后才 。 10. 一般说来,缺素症状首先出现在 ,表明该营养元素是 ;而缺素症 状首先出现在 ,表明该营养元素是 。 11. 植物根系吸收养分最活跃的部位是 。 12. 最适宜作根外追肥的氮肥是 ,磷肥是 。 13. 植物叶部吸收养分的特点有 、 、 、和 。 14.李比希对植物营养学有重大贡献的三个学说是 、 、 。 15. 在合理施肥量范围内,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作物产量 , 但单位肥料的增产量 。 16. 根据对作物的有效性,土壤中的养分可分为 、 和 。 17. 土壤中的速效养分一般包括 和 。 18. 土壤养分供给的强度指标是 ,土壤养分供给的容量指标为 。 19. 土壤中的无效养分主要包括 和 。 20. 土壤中的缓效养分主要指 、 和 。 21. 合理灌溉对肥效的影响表现在 、 和 。 22. 科学施肥以四个施肥理论为基础,同时考虑 、 和 等因素。 三、选择题

1.作物吸收养分物质最根本的特点就是()A.养分供给越多吸收得就越多B.具有选择性C.优先吸收小的物质D.吸收供给量最少的那种养分物质2.必需营养元素是指作物完成整个生育史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A.必需营养元素是指在作物体内含量相对较高而且非常重要的营养元素。B.必需营养元素是指它在作物体内所起的作用完全不能被其它营养元素所代替的营养元素。C.作物的某些有缺素症状只能通过补充某元素才能消失,这种营养元素就是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D.必需营养元素是指作物经常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3.所有作物的根际王壤与非根际王壤最明显的差异在于A.养分亏缺B.养分富集C.氧化还原电位低D.微生物比较多()4.作物叶片的光合作用以根系吸收养分有非常大的影响,但主要影响B.养分的主动吸收A.养分的被动吸收D.先影响被动吸收,后影响主动吸收C.对主动和被动吸收的影响儿乎相同5.叶片也能够吸收养分,并且利用率很高,所以为了获得高产和高效,应该()A.以施用叶面肥为主B.经常喷施叶面肥料C.扩大叶面积,增加其吸收能力D.加强灌溉,促进叶片发育()6.在作物生长发育的全生育期内,其吸收养分的数量和速度A.逐渐增加B.逐渐减少C.先高后低D.随生育阶段而变化7.下列施肥方法中对果树追肥以()最好A.条施B.环施C.穴施8.养分归还学说的创立者是()A.米采利希B.布莱克曼C.李比希()9.培肥土壤的有效途径是A.增施有机肥B.增加化肥投入C.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化肥投入10.养分归还的原理是建立在()A.作物吸收养分基础上的B.主壤养分储量有限性基础上的C.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基础上的D.获得高的产量基础上的()11.当其它环境条件适合时,作物产量总是受到A.土壤中绝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的制约B.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的制约C.土壤中绝对和相对含量都最低的养分元素的制约D.土壤中总养分含量的制约12.一般来说,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主要是速效养分()A.溶解在土壤水中的养分大部分是作物吸收养分的主要来源B.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大部分来自土壤胶体颗粒
1.作物吸收养分物质最根本的特点就是 ( ) A.养分供给越多吸收得就越多 B.具有选择性 C.优先吸收小的物质 D.吸收供给量最少的那种养分物质 2.必需营养元素是指作物完成整个生育史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 ( ) A.必需营养元素是指在作物体内含量相对较高而且非常重要的营养元素。 B.必需营养元素是指它在作物体内所起的作用完全不能被其它营养元素所代替的营养 元素。 C.作物的某些有缺素症状只能通过补充某元素才能消失,这种营养元素就是作物必需的 营养元素。 D.必需营养元素是指作物经常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 3.所有作物的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最明显的差异在于 ( ) A.养分亏缺 B.养分富集 C.氧化还原电位低 D.微生物比较多 4.作物叶片的光合作用以根系吸收养分有非常大的影响,但主要影响 ( ) A.养分的被动吸收 B.养分的主动吸收 C.对主动和被动吸收的影响几乎相同 D.先影响被动吸收,后影响主动吸收 5.叶片也能够吸收养分,并且利用率很高,所以为了获得高产和高效,应该 ( ) A.以施用叶面肥为主 B.经常喷施叶面肥料 C.扩大叶面积,增加其吸收能力 D.加强灌溉,促进叶片发育 6.在作物生长发育的全生育期内,其吸收养分的数量和速度 ( ) 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先高后低 D.随生育阶段而变化 7.下列施肥方法中对果树追肥以( )最好 A.条施 B.环施 C.穴施 8.养分归还学说的创立者是 ( ) A.米采利希 B.布莱克曼 C.李比希 9.培肥土壤的有效途径是 ( ) A.增施有机肥 B.增加化肥投入 C.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化肥投入 10.养分归还的原理是建立在 ( ) A.作物吸收养分基础上的 B.土壤养分储量有限性基础上的 C.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基础上的 D.获得高的产量基础上的 11.当其它环境条件适合时,作物产量总是受到 ( ) A.土壤中绝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的制约 B.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的制约 C.土壤中绝对和相对含量都最低的养分元素的制约 D.土壤中总养分含量的制约 12.一般来说,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主要是速效养分 ( ) A.溶解在土壤水中的养分大部分是作物吸收养分的主要来源 B.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大部分来自土壤胶体颗粒

C.一些作物从土中吸收的养分主要是可分解的缓效养分D.有些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主要来自有机物质()13.如果前作物为油菜,后茬作物为小麦,A.应该增加氮肥的施用B.应该增加磷肥的施用C.应该减少氮肥的施用D.应该减少磷肥的施用14.在确定某地块的肥料用量时,必须知道土壤养分的供给量和作物吸收养分量,同时还必须知道()A.栽培耕作制度B.灌溉条件D.土壤物理性状C.肥料利用率()15.水稻吸收氮素最多的时期是A.苗期B.分菜C.返青期D.分葉期和孕穗开花期16.冬小麦吸收磷素最多的时期为(2A.苗期B.返青期C.乳熟期D.开花期17根据氮、磷、钾的配合比例,如果某一地块氮肥用量(N)为10kg,比较合适的钾肥()用量(K20)为A.5kgB.7kgC.14kgD.10kg四、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1.离作物根分生区越远,吸收能力越强。2.质流是养分离子到达根表面的主要途径。()()3.一般阳离子之间存在拮抗作用,而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存在相助作用。4.大多在数作物氮素营养临界期苗期。()5.作物一般根据其需要选择性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即使土壤中某一成分很多,作物也不吸收o()6.氮、磷、钾在作物体内含量很高,所以是作物营养极其重要的必需营养元素。:()7.作物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一般就是作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时期。()()8.一般说来,作物只从主壤中吸收必需的营养。()9.根际土壤中的养分都比非根际土壤要低,主要是由于作物根系的吸收。10.化肥为速效性肥料,只适宜作种肥和追肥,不宜作基肥。()11.植物整个生长期都要从外界吸收养分。12.作物的产量受土壤中数量最少的养分控制,产量随这种养分的多少而变化的规律称为最小养分律。()
C.一些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主要是可分解的缓效养分 D.有些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主要来自有机物质 13.如果前茬作物为油菜,后茬作物为小麦, ( ) A.应该增加氮肥的施用 B.应该增加磷肥的施用 C.应该减少氮肥的施用 D.应该减少磷肥的施用 14.在确定某地块的肥料用量时,必须知道土壤养分的供给量和作物吸收养分量,同时 还必须知道 ( ) A.栽培耕作制度 B.灌溉条件 C.肥料利用率 D.土壤物理性状 15.水稻吸收氮素最多的时期是 ( ) A.苗期 B.分蘖 C.返青期 D.分蘖期和孕穗开花期 16.冬小麦吸收磷素最多的时期为 ( ) A.苗期 B.返青期 C.乳熟期 D.开花期 17 根据氮、磷、钾的配合比例,如果某一地块氮肥用量(N)为 10kg,比较合适的钾肥 用量(K2O)为 ( ) A.5kg B.7kg C.14kg D.10kg 四、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离作物根分生区越远,吸收能力越强。 ( ) 2. 质 流 是 养 分 离 子 到 达 根 表 面 的 主 要 途 径 。 ( ) 3.一般阳离子之间存在拮抗作用,而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存在相助作用。 ( ) 4. 大多数作物氮素营养临界期在苗期。 ( ) 5.作物一般根据其需要选择性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即使土壤中某一成分很多,作物也 不吸收。 ( ) 6.氮、磷、钾在作物体内含量很高,所以是作物营养极其重要的必需营养元素。 ( ) 7. 作物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一般就是作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时期。 ( ) 8.一般说来,作物只从土壤中吸收必需的营养。 ( ) 9.根际土壤中的养分都比非根际土壤要低,主要是由于作物根系的吸收。 ( ) 10.化肥为速效性肥料,只适宜作种肥和追肥,不宜作基肥。 ( ) 11.植物整个生长期都要从外界吸收养分。 12.作物的产量受土壤中数量最少的养分控制,产量随这种养分的多少而变化的规律称 为最小养分律。 ( )

()13.养分归还原理的核心是必须将作物所携带走的养分全部归还给土壤。()14.土壤中的无效态养分永远对作物无效。()15.有机物质中的养分大部分是缓效态养分。16.如果土壤表面覆盖一层像塑料膜的物质,土壤温度会升高,导致作物根系向下层土壤生.()()17.因而可以从底层土壤吸收养分,这是地膜覆盖增产的原因之一。18.土壤中各种形态的养分互相转化,但惟独水溶液中养分很少转化为矿物态养分。()()19.土壤有效养分的测定值就是土壤能够供给当季作物的养分数量。()20.磷酸铵与碳铵混合后施用,可提高磷酸铵的肥效。()21.与许多蔬菜作物相似,大多数花卉喜欢铵态氮肥,而不喜欢硝态氮肥。()22.合理灌溉能够提高水分利用率,但与肥料有效利用关系不大。23.无论有什么方法测定的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实际上就是作物可能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量。五、答题1.作物营养的必需营养有哪些?2.为什么氮、磷、钾被称为肥料的三要素?3.作物的根部营养是什么意思?4.什么是根的自由空间5.什么是离子之间的拮抗作用?什么是离子之间的相助作用?6.什么叫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它与施肥有什么关系?7.什么叫肥料的最大效率期?它与施肥有什么关系?8.如何判断一个元素是否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9.土壤中的养分离子是如何到达根系表面的?10.影响作物吸收土壤中养分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11.为什么养分离子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和相助作用?12.作物营养的阶段性有什么特点?13.什么是叶面施肥,它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能否替代根部施肥?六、计算题一农户现有0.17hm2耕地,计划种植冬小麦,根据以往的产量,他希望今年共产小麦1000kg,经县土肥站测定,土壤的速效磷含量为10mg/kg,计划用普钙做底肥一次施用,请问该农户应该买多少kg普钙(假设土壤速效磷的利用率为70%,普钙的有效率含量为20%,利用率为15%,每生产100kg小麦籽粒需要从土壤中吸收1.25kgP20s)
13.养分归还原理的核心是必须将作物所携带走的养分全部归还给土壤。 ( ) 14.土壤中的无效态养分永远对作物无效。 ( ) 15.有机物质中的养分大部分是缓效态养分。 ( ) 16.如果土壤表面覆盖一层像塑料膜的物质,土壤温度会升高,导致作物根系向下层土 壤生. ( ) 17.因而可以从底层土壤吸收养分,这是地膜覆盖增产的原因之一。 ( ) 18.土壤中各种形态的养分互相转化,但惟独水溶液中养分很少转化为矿物态养分。 ( ) 19.土壤有效养分的测定值就是土壤能够供给当季作物的养分数量。 ( ) 20.磷酸铵与碳铵混合后施用,可提高磷酸铵的肥效。 ( ) 21.与许多蔬菜作物相似,大多数花卉喜欢铵态氮肥,而不喜欢硝态氮肥。 ( ) 22.合理灌溉能够提高水分利用率,但与肥料有效利用关系不大。 ( ) 23.无论有什么方法测定的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实际上就是作物可能从土壤中吸收的养 分量。 ( ) 五、问答题 1.作物营养的必需营养有哪些? 2.为什么氮、磷、钾被称为肥料的三要素? 3.作物的根部营养是什么意思? 4.什么是根的自由空间 5.什么是离子之间的拮抗作用?什么是离子之间的相助作用? 6.什么叫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它与施肥有什么关系? 7.什么叫肥料的最大效率期?它与施肥有什么关系? 8.如何判断一个元素是否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9.土壤中的养分离子是如何到达根系表面的? 10.影响作物吸收土壤中养分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11.为什么养分离子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和相助作用? 12.作物营养的阶段性有什么特点? 13.什么是叶面施肥,它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能否替代根部施肥? 六、计算题 一农户现有 0.17hm2 耕地,计划种植冬小麦,根据以往的产量,他希望今年共产小麦 1000kg,经县土肥站测定,土壤的速效磷含量为 10mg/kg,计划用普钙做底肥一次施用,请 问该农户应该买多少 kg 普钙(假设土壤速效磷的利用率为 70%,普钙的有效率含量为 20%, 利用率为 15%,每生产 100kg 小麦籽粒需要从土壤中吸收 1.25kgP2O5)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四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七章 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施肥.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五章 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八章 植物的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九章 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肥料.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十章 复混肥料.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十一章 有机肥料.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双语教案(石河子大学:危常州).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授课教案.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实验考试大纲(农学、植保、园艺、林学专业适用).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综合实验教学大纲(农学、植保、园艺、林学专业适用).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考试大纲(农学、植保、园艺、林学专业适用).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农学、植保、园艺、林学本科专业适用).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拨禾轮答案.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玉米收获机械答案.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玉米收获机械习题.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拨禾轮习题.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谷物分离答案.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谷物分离习题.doc
- 《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收获概论答案.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一章 绪论.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三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四章 复混肥料.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五章 有机肥料.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植物钙、镁、硫营养与钙、镁、硫肥.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三章 微量元素肥料(一).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三章 微量元素肥料(二).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植物钾素营养及钾肥施用.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植物磷素营养及磷肥施用.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 Plant Nitrogen Nutrition and Nitrogen Fertilizer.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土壤空气及土壤热状况.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植物营养原理.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土壤水.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