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Farming Science

一、课程名称中文:耕作学英文:FarmingScience二、课程编号0201030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的性质性质:是农学专业专业课,是农业科学前沿学科之一。它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应用科学,有很强的技术性,但也包含着一定宏观的软科学内容。2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农业生产的整体观点,掌握组织农业生产,制订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效地建立与资源存在状况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和研究生产中带有全面性的技术问题,对促进耕作制度的改革奠定必要的基础。3任务耕作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阐明农业持续增产增收的基本规律,探讨农业生产的决策技术并制订优化方案,研究不同条件下的用地、养地与护地体系的最优组合,以及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规律及其改革途径。耕作学的基本任务就是研究与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四、教学的基本要求1.通过本课程课堂讲授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种植制度、养地制度与护地制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因地制宜科学决策种植制度、农田培肥、土壤耕作与农田保护技术能。2.通过实验教学学习,使学生掌握耕作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技能,提高运用耕作学来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让学生查资料、做作业,以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了解本学科发展的趋势及在生产中的作用。4.通过综合实习:一是使学生掌握耕作制度及其有关农业资源的调查内容与方法,为制定合理耕作制度积累数据资料。二是学会对一个地区(农户)耕作制度的综合设计的一般方法,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增进对耕作制度总体性认识与综合运用能力。五、本课程在教学中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耕作学与作物裁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有关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又有其特定研究对象和以种植制度为主体的内容体系,基本包括了种植业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乃至产前和产后的全过程。从逻辑上讲,可能还没有哪一项研究如同耕作学不着重研究活动和方式本身,而更着眼于发现有益于农业生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主要侧重于全面增产的布局与技术体系;它吸取农业经济学、生态学、土壤学、农业气象等等某些理论与指标,作为分析耕作制度的各个侧面,但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六、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章序讲授时数实验时数共计时数22绪论6第一章64第二章48第三章8第四章6633第五章55第六章8第七章86第八章6第九章4444第十章44第十一章合计6060注:实验实习共12学时,结合生产实习每年7月份集中进行七、教学内容要点绪论重点:耕作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内容体系的介绍。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概念、组成二、耕作学的内容、性质和任务三、耕作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课程名称 中文:耕作学 英文:Farming Science 二、课程编号 0201030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的性质 性质:是农学专业专业课,是农业科学前沿学科之一。它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应用科学,有很强的技术性,但也包 含着一定宏观的软科学内容。 2目的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农业生产的整体观点,掌握组织农业生产,制订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效地建立与 资源存在状况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和研究生产中带有全面性的技术问题,对促进耕作制度的改革奠定必要的基础。 3任务 耕作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阐明农业持续增产增收的基本规律,探讨农业生产的决策技术并制订优化 方案,研究不同条件下的用地、养地与护地体系的最优组合,以及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规律及其改革途径。耕作学的基本任 务就是研究与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四、教学的基本要求 1.通过本课程课堂讲授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种植制度、养地制度与护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初步具有因地制宜科学决策种植制度、农田培肥、土壤耕作与农田保护技术能。 2.通过实验教学学习,使学生掌握耕作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技能,提高运用耕作学来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查资料、做作业,以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了解本学科发展的趋势及在生产中的作用。 4.通过综合实习:一是使学生掌握耕作制度及其有关农业资源的调查内容与方法,为制定合理耕作制度积累数据资料。二是学会 对一个地区(农户)耕作制度的综合设计的一般方法,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增进对耕作制度总体性认识与综合运用能力。 五、本课程在教学中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耕作学与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有关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又有其特定研究对象和 以种植制度为主体的内容体系, 基本包括了种植业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乃至产前和产后的全过程。从逻辑上讲,可能还没有哪一项研究 如同耕作学不着重研究活动和方式本身,而更着眼于发现有益于农业生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主要侧重于全面增产的布局与技术 体系;它吸取农业经济学、生态学、土壤学、农业气象等等某些理论与指标,作为分析耕作制度的各个侧面,但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 展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六、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 章 序 讲授时数 实验时数 共计时数 绪 论 2 2 第一章 6 6 第二章 4 4 第三章 8 8 第四章 6 6 第五章 3 3 第六章 5 5 第七章 8 8 第八章 6 6 第九章 4 4 第十章 4 4 第十一章 4 4 合 计 60 60 注:实验实习共12学时,结合生产实习每年7月份集中进行 七、教学内容要点 绪论 重点:耕作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内容体系的介绍。 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概念、组成 二、耕作学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三、耕作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重点:与耕作制度相关的资源环境辨识及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难点:农业生产的实质。第一节农业生产分析一、农业生产的实质二、农业生产的特性三、农业生产的体系及其组成第二节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资源的概念及类型二、农业资源的特性及合理利用三、一切农产品都来源于资源第三节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持续生产资料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必要性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可能性四、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主要途径实验一农田生产潜力估算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学会利用生活要素逐步订正法计算作物生产潜力。第二章作物布局重点:作物生态适应性理论及作物布局与结构调整技术,难点: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和设计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二、作物布局的原则三、作物布局的内容、步骤四、结构调整第二节生态环境因素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一、作物布局的适应范围二、作物的温度适应性三、作物的光适应性四、作物的温度适应性五、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六、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学会用线性规划方法确定一个生产单位的作物布局优化方案。第三章种植模式重点:间混套种的基本原理与技术难点:对种植模式内涵第一节种植模式的概念、类型与土地利用一、种植模式的概念二、种植模式的基本类型三、种植模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第二节复种一、基本概念二、复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三、复种效益四、复种条件五、复种技术第三节间作套种一、间作套种的概念及意义二、间作套种的基本原理三、间作套种技术实验三间、套作复合群体及农田小环境观测做该实验使学生通过复合群体及农田小环境的测定,进一步了解间、套作增产的机理:学习测定复合群体农田小气候的方法
第一章 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 重点:与耕作制度相关的资源环境辨识及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难点:农业生产的实质。 第一节 农业生产分析 一、农业生产的实质 二、农业生产的特性 三、农业生产的体系及其组成 第二节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资源的概念及类型 二、农业资源的特性及合理利用 三、一切农产品都来源于资源 第三节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持续生产资料 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必要性 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可能性 四、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实验一 农田生产潜力估算 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学会利用生活要素逐步订正法计算作物生产潜力。 第二章 作物布局 重点:作物生态适应性理论及作物布局与结构调整技术。 难点: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第一节 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和设计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 二、作物布局的原则 三、作物布局的内容、步骤 四、结构调整 第二节 生态环境因素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一、作物布局的适应范围 二、作物的温度适应性 三、作物的光适应性 四、作物的温度适应性 五、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 六、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 实验二 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学会用线性规划方法确定一个生产单位的作物布局优化方案。 第三章 种植模式 重点:间混套种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难点:对种植模式内涵 第一节 种植模式的概念、类型与土地利用 一、种植模式的概念 二、种植模式的基本类型 三、种植模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第二节 复种 一、基本概念 二、复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三、复种效益 四、复种条件 五、复种技术 第三节 间作套种 一、间作套种的概念及意义 二、间作套种的基本原理 三、间作套种技术 实验三 间、套作复合群体及农田小环境观测 做该实验使学生通过复合群体及农田小环境的测定,进一步了解间、套作增产的机理;学习测定复合群体农田小气候的方法

第四章作物轮作与连作重点:轮连作功能与作物茬口技术,尤其是病虫草害茬口问题。难点:对荐口特性的理解。第一节轮作的意义和作用一、轮作的概念及类型二、轮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三、轮作在生产中的作用第二节 连作及其应用一、连作的利与弊二、不同作物类型对连作的反应三、连作的运用实验四不同种植模式光能利用率分析通过做该实验使学生明确光能利用率的概念与计算原理,准确掌握不同种植模式下光能利用率的计算方法,第三节作物的茬口特性与轮作一、茬口与茬口特性评价二、各类作物的轮作地位三、怎样建立合理的轮作作业题轮作效益评价与轮作制的制定学生通过做本作业可学会轮作效益的分析方法,加深对轮作在生产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认识,并初步掌握制定合理轮作制的方法,第五章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重点:农牧结合的种植模式及其效率。难点:农牧结合的机制。第一节农牧结合效率与意义一、农牧结合的含义二、农牧结合的意义第二节农牧结合效率与模式一、一性生产决定二性生产二、转化效率三、农牧衔接模式第三节饲料一农牧结合的纽带一、我国的饲料特点二、我国精饲料与蛋白饲料第四节与牧渔业相适应的种植制度一、调整、强化三元结构二、播种、复种饲料作物三、间混套种饲料作物四、饲料轮作五、非耕地利用作业题农牧结合种植制度的调查分析使学生学习调查并评价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牧结合的现状与问题,为设计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提供参考。第六章农田培肥重点:介绍农田培肥途径难点:对地力概念的理解第一节地力一、地力的概念二、地力在耕种过程中的变化及其类型三、维持和提高地力的途径第二节建立农田培肥制的基本原理一、地力再生产原理二、农田养分平衡学说三、施肥的经济效益与施肥后效第三节制定农田培肥体系的原则与方法一、制定农田培肥基本原则二、制定农田培肥方案的步骤与基本方法
第四章 作物轮作与连作 重点:轮连作功能与作物茬口技术,尤其是病虫草害茬口问题。 难点:对茬口特性的理解。 第一节 轮作的意义和作用 一、轮作的概念及类型 二、轮作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三、轮作在生产中的作用 第二节 连作及其应用 一、连作的利与弊 二、不同作物类型对连作的反应 三、连作的运用 实验四 不同种植模式光能利用率分析 通过做该实验使学生明确光能利用率的概念与计算原理,准确掌握不同种植模式下光能利用率的计算方法。 第三节 作物的茬口特性与轮作 一、茬口与茬口特性评价 二、各类作物的轮作地位 三、怎样建立合理的轮作 作业题 轮作效益评价与轮作制的制定 学生通过做本作业可学会轮作效益的分析方法,加深对轮作在生产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认识,并初步掌握制定合理轮作制的方法。 第五章 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重点:农牧结合的种植模式及其效率。 难点:农牧结合的机制。 第一节 农牧结合效率与意义 一、农牧结合的含义 二、农牧结合的意义 第二节 农牧结合效率与模式 一、一性生产决定二性生产 二、转化效率 三、农牧衔接模式 第三节 饲料-农牧结合的纽带 一、我国的饲料特点 二、我国精饲料与蛋白饲料 第四节 与牧渔业相适应的种植制度 一、调整、强化三元结构 二、播种、复种饲料作物 三、间混套种饲料作物 四、饲料轮作 五、非耕地利用 作业题 农牧结合种植制度的调查分析 使学生学习调查并评价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牧结合的现状与问题,为设计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提供参考。 第六章 农田培肥 重点:介绍农田培肥途径 难点:对地力概念的理解 第一节 地力 一、地力的概念 二、地力在耕种过程中的变化及其类型 三、维持和提高地力的途径 第二节 建立农田培肥制的基本原理 一、地力再生产原理 二、农田养分平衡学说 三、施肥的经济效益与施肥后效 第三节 制定农田培肥体系的原则与方法 一、制定农田培肥基本原则 二、制定农田培肥方案的步骤与基本方法

作业题不同种植制度农田养分和水分平衡分析掌握农田有机质、各种营养元素及农田水分平衡的分析方法和估算方法:掌握一个生产单位全年所需肥料的估算方法及各季节作物肥料运筹。第七章土壤耕作重点:土壤耕作技术体系组合与各项措施运用的理论难点:少、免耕法认识。第一节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一、土壤耕作实质与任务二、土壤耕作的依据三、土壤耕性与土壤耕作第二节土壤耕作措施一、土壤基本耕作耕翻二、表土耕作措施第三节土壤耕作法一、平翻耕法二、垄作耕法三、深松耕法四、少耕法和免耕法五、四种耕法比较第四节土壤耕作制一、土壤耕作制的概念与任务二、制定土壤耕作制的依据三、我国典型地区土壤耕作制举例实验五不同耕法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与比较让学生学习不同土壤坚实度与耕层构造的测定方法第八章防水蚀重点:影响水蚀因素与防治措施。难点:土壤流失通用方程式的运用。第一节防水蚀的意义一、水蚀的概念二、水蚀的危害第二节产生水蚀的主要因素一、降雨因素二、土壤因素三、地形因素四、植被因素五、耕作因素第三节土壤流失通用方程式一、土壤流失通用方程式二、土壤流失通用方程式的应用第四节防水蚀的耕作措施一、保护耕作法二、保护种植作业题查资料说明内蒙古自治区水蚀的现状与防治的主要措施第九章防风蚀重点:影响风蚀因素与防治措施。难点:农田防护林带的规划与设计。第一节防风蚀的意义一、风蚀概念二、风蚀的危害第二节影响风蚀的因素一、风蚀方程式二、影响风蚀的因素第三节防风蚀的农业技术措施
作业题 不同种植制度农田养分和水分平衡分析 掌握农田有机质、各种营养元素及农田水分平衡的分析方法和估算方法;掌握一个生产单位全年所需肥料的估算方法及各季节作物 肥料运筹。 第七章 土壤耕作 重点:土壤耕作技术体系组合与各项措施运用的理论 难点:少、免耕法认识。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一、土壤耕作实质与任务 二、土壤耕作的依据 三、土壤耕性与土壤耕作 第二节 土壤耕作措施 一、土壤基本耕作耕翻 二、表土耕作措施 第三节 土壤耕作法 一、平翻耕法 二、垄作耕法 三、深松耕法 四、少耕法和免耕法 五、四种耕法比较 第四节 土壤耕作制 一、土壤耕作制的概念与任务 二、制定土壤耕作制的依据 三、我国典型地区土壤耕作制举例 实验五 不同耕法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与比较 让学生学习不同土壤坚实度与耕层构造的测定方法 第八章 防水蚀 重点:影响水蚀因素与防治措施。 难点:土壤流失通用方程式的运用。 第一节 防水蚀的意义 一、水蚀的概念 二、水蚀的危害 第二节 产生水蚀的主要因素 一、降雨因素 二、土壤因素 三、地形因素 四、植被因素 五、耕作因素 第三节 土壤流失通用方程式 一、土壤流失通用方程式 二、土壤流失通用方程式的应用 第四节 防水蚀的耕作措施 一、保护耕作法 二、保护种植 作业题 查资料说明内蒙古自治区水蚀的现状与防治的主要措施 第九章 防风蚀 重点:影响风蚀因素与防治措施。 难点:农田防护林带的规划与设计。 第一节 防风蚀的意义 一、风蚀概念 二、风蚀的危害 第二节 影响风蚀的因素 一、风蚀方程式 二、影响风蚀的因素 第三节 防风蚀的农业技术措施

一、防风蚀的农艺措施二、建立防风障第四节护田林带一、建立护田带的意义二、护田林带的作用三、护田林带的规划设计作业题查资料说明内蒙古自治区风蚀的现状与防治的主要措施第十章防杂草感染重点:农田杂草的综合防除措施。难点:农田杂草种类的识别。第一节农田杂草的种类及其危害一、农田杂草的种类二、农田杂草的危害第二节农田杂草的生物学特性一、杂草的繁殖特性二、杂草的生长特性三、杂草种子的休眠习性四、杂草的发生条件五、杂草的发生深度第三节农田杂草的综合防除一、综合除草的意义二、综合除草的主要措施作业题:内蒙古自治区农田杂草防除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第十一章耕作制度演进及发展规律重点:制定合理耕作制度的理论于总体技术。难点:耕作制度改革的方向。一、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的阶段性及其特点二、耕作制度的发展规律三、我国耕作制度的改革、展望、总趋势作业题:查资料了解持续农业的涵义综合实习:一、耕作制度及其有关资源的调查与辨识深入理解掌握耕作制度的基本内容:学习耕作制度及其有关农业资源的调查内容与方法:为制定合理耕作制度积累数据资料。二、一个地区(农户)耕作制度的综合设计熟悉耕作制度设计的一般方法: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增进对耕作制度总体性认识与综合运用能力。进行一个地区耕作制度设计时,涉及面要更宽些,更宏观些。而进行农户耕作制度调整时,可着重从经济效益与市场进行分析。要求:教学实习5-7天,可全面完成本实习内容。八、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耕作学基本知识、理论、方法的教学2.在耕作学研究方法教学中,要将微机和应用数学广泛应用于耕作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使从定性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发展,提高耕作学科研水平和置信度。3,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现代耕作学教学中应注入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如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等,把学科研究水平向前进一步。九、考试内容的要求和提示考试内容: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内容都是考试范围,其中客观题占40%,主观题占60%。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判断、选择(单选、双选、多选)、简答、论述题等。十、使用教材及其参考书使用教材:王立祥,李军主编.农作学,中国科技出版社,(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教材)2003参考书:刘翼浩等.耕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刘翼浩等.中国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3刘翼浩等.中国耕作制度区划,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邹超亚等.南方耕作制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一、防风蚀的农艺措施 二、建立防风障 第四节 护田林带 一、建立护田带的意义 二、护田林带的作用 三、护田林带的规划设计 作业题 查资料说明内蒙古自治区风蚀的现状与防治的主要措施 第十章 防杂草感染 重点:农田杂草的综合防除措施。 难点:农田杂草种类的识别。 第一节 农田杂草的种类及其危害 一、农田杂草的种类 二、农田杂草的危害 第二节 农田杂草的生物学特性 一、杂草的繁殖特性 二、杂草的生长特性 三、杂草种子的休眠习性 四、杂草的发生条件 五、杂草的发生深度 第三节 农田杂草的综合防除 一、综合除草的意义 二、综合除草的主要措施 作业题:内蒙古自治区农田杂草防除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第十一章 耕作制度演进及发展规律 重点:制定合理耕作制度的理论于总体技术。 难点:耕作制度改革的方向。 一、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二、耕作制度的发展规律 三、我国耕作制度的改革、展望、总趋势 作业题:查资料了解持续农业的涵义 综合实习: 一、耕作制度及其有关资源的调查与辨识 深入理解掌握耕作制度的基本内容;学习耕作制度及其有关农业资源的调查内容与方法;为制定合理耕作制度积累数据资料。 二、一个地区(农户)耕作制度的综合设计 熟悉耕作制度设计的一般方法;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增进对耕作制度总体性认识与综合运用能力。 进行一个地区耕作制度设计时,涉及面要更宽些,更宏观些。而进行农户耕作制度调整时,可着重从经济效益与市场进行分 析。 要求:教学实习5-7天,可全面完成本实习内容。 八、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耕作学基本知识、理论、方法的教学 2.在耕作学研究方法教学中,要将微机和应用数学广泛应用于耕作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使从定性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 的方向发展,提高耕作学科研水平和置信度。 3.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现代耕作学教学中应注入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如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等,把学科研究水平向 前进一步。 九、考试内容的要求和提示 考试内容: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内容都是考试范围,其中客观题占40%,主观题占60%。 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判断、选择(单选、双选、多选)、简答、论述题等。 十、使用教材及其参考书 使用教材:王立祥,李军主编.农作学,中国科技出版社,(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教材)2003 参考书: 刘巽浩等.耕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刘巽浩等.中国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3 刘巽浩等.中国耕作制度区划,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邹超亚等.南方耕作制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陆欣来等.东北耕作制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杨春峰等.西北耕作制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沈昌蒲等.机械化土壤耕作,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王立祥等.耕作学,重庆出版社,2001.西北农业大学主编.耕作学,宁复人民出版社,1986浙江农业大学主编.耕作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沈学年等.多熟种植,农业出版社,1993.刘翼浩等.中国的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
陆欣来等.东北耕作制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杨春峰等.西北耕作制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沈昌蒲等.机械化土壤耕作,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王立祥等.耕作学,重庆出版社,2001. 西北农业大学主编.耕作学,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 浙江农业大学主编.耕作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沈学年等.多熟种植,农业出版社,1993. 刘巽浩等.中国的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土壤水.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植物营养原理.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土壤空气及土壤热状况.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 Plant Nitrogen Nutrition and Nitrogen Fertilizer.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植物磷素营养及磷肥施用.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植物钾素营养及钾肥施用.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三章 微量元素肥料(二).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三章 微量元素肥料(一).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植物钙、镁、硫营养与钙、镁、硫肥.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五章 有机肥料.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四章 复混肥料.ppt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三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一章 绪论.doc
- 《土壤肥料学》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第六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