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系统解剖学》课程考试大纲(供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7
文件大小:43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系统解剖学》课程考试大纲(供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局部解剖学》课程考试大纲 (供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 、课程编号:03130120 课程名称:局部解剖学 三、课程学分:2.5 四、总学时:48学时 五、适应专业:临床医学 六、考试方法和时间:闭卷(笔试),90分钟 七、考试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考试范围:涵盖《局部解剖学》所有章节。 (二)、考试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掌握内容占70%、熟悉内容20%、了解内容10% 八、考试题型和试卷结构 题型:选择题(A型、B型、ⅹ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试卷结构:选择题50%、填空题15%、名词解释15%、简答题20% 成绩结构: 卷面100分,占总分70% 实验100分,占总分30%(实验报告10分、实验考核15分、学习态度分5分)

1 《局部解剖学》课程考试大纲 (供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 一、课程编号:03130120 二、课程名称:局部解剖学 三、课程学分:2.5 四、总学时:48 学时 五、适应专业:临床医学 六、考试方法和时间:闭卷(笔试),90 分钟 七、考试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范围:涵盖《局部解剖学》所有章节。 (二)、考试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掌握内容占 70%、熟悉内容 20%、了解内容 10% 八、考试题型和试卷结构 题型:选择题(A 型、B 型、X 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试卷结构:选择题 50%、填空题 15%、名词解释 15%、简答题 20% 成绩结构: 卷面 100 分,占总分 70% 实验 100 分,占总分 30%(实验报告 10 分、实验考核 15 分、学习态度分 5 分)

绪论 、知识范围 1.掌握:解剖器械的准备和使用 2.熟悉:(1)局部解剖学的定义和学习目的 (2)各种结构的解剖要领。 (3)解剖操作的具体要求 3.了解: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二、考试要求 1、局部解剖学的定义 2、解剖器械的准备和使用 第一章头部 知识范围 1.掌握:(1)腮腺咬肌区的位置、结构、毗邻及其临床。 (2)额顶枕区各层解剖学特点。 (3)颅中窝蝶鞍区的位置、主要结构特点和意义。 2.熟悉:(1)面部浅层结构特点 (2)颞区的层次和特点 3.了解:(1)头部重要体表标志。 (2)颅底内面结构及特点。 二、考试要求 1.头部重要体表标志及意义。 2.颅底内面结构及特点。 3.面部浅层结构特点 4.颞区的层次和特点 5.腮腺咬肌区的位置、通过的结构。 6.腮腺床的概念。 7.额顶枕区层次、各层特点和意义。 8.翼点的位置及意义 9.海绵窦的位置、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颈部 知识范围 1.掌握:肌三角内重要器官的形态位置、毗邻关系。 2.熟悉:(1)颈部分区及各区的主要结构

2 绪 论 一、知识范围 1.掌握:解剖器械的准备和使用。 2.熟悉:(1)局部解剖学的定义和学习目的。 (2)各种结构的解剖要领。 (3)解剖操作的具体要求。 3.了解: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二、考试要求 1、局部解剖学的定义。 2、解剖器械的准备和使用。 第一章 头 部 一、知识范围 1.掌握:(1)腮腺咬肌区的位置、结构、毗邻及其临床。 (2)额顶枕区各层解剖学特点。 (3)颅中窝蝶鞍区的位置、主要结构特点和意义。 2.熟悉:(1)面部浅层结构特点。 (2)颞区的层次和特点。 3.了解:(1)头部重要体表标志。 (2)颅底内面结构及特点。 二、考试要求 1. 头部重要体表标志及意义。 2. 颅底内面结构及特点。 3. 面部浅层结构特点。 4. 颞区的层次和特点。 5. 腮腺咬肌区的位置、通过的结构。 6.腮腺床的概念。 7. 额顶枕区层次、各层特点和意义。 8.翼点的位置及意义。 9.海绵窦的位置、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颈 部 一、知识范围 1.掌握:肌三角内重要器官的形态位置、毗邻关系。 2.熟悉:(1)颈部分区及各区的主要结构

(2)颈筋膜及颈筋膜间隙。 (3)下颌下三角境界、主要内容。 (4)颈动脉三角境界、主要内容 3.了解:(1)颈部重要体表标志及意义。 (2)颈部的层次及各层的结构特点。 二、考试要求 1.颈部重要体表标志及意义 2.颈部各三角的境界。 3.颈筋膜的层次,筋膜间隙的内容及交通。 4.下颌下三角的内容。 5颈动脉三角的内容。 6.甲状腺的位置、毗邻;甲状腺的被膜;甲状腺的动脉与喉的神经。 7.气管颈部的毗邻 第三章胸部 、知识范围 1.掌握:(1)胸壁的层次结构及神经、血管走行;胸膜及胸膜腔的分部、结构特 点 (2)女性乳房的构造、血供、淋巴回流。 (3)纵隔的位置、境界、分区。 2.熟悉:(1)胸部的的境界、分区 (2)胸腔内各结构层次及相互毗邻关系。 (3)膈的位置,孔裂的名称及通过的结构 (4)纵隔各部主要结构的位置、特点。 3.了解:胸部重要体表标志及意义。 考试要求 1.胸部重要体表标志及意义。 2.胸壁的层次 3.女性乳房的构造、血供、淋巴回流 4.胸廓外肌与肋间肌组成;肋间血管的排列。 5.锁胸筋膜的概念。 6.膈的位置,孔裂的名称及通过的结构。 7.胸膜分部、体表投影;胸膜腔隐窝的构成及意义 8.纵隔的位置、境界、分区。 9.纵膈的侧面观。 10.食管上、下三角的围成和内容。 11.上纵隔的分层和内容

3 (2)颈筋膜及颈筋膜间隙。 (3)下颌下三角境界、主要内容。 (4)颈动脉三角境界、主要内容。 3.了解:(1)颈部重要体表标志及意义。 (2)颈部的层次及各层的结构特点。 二、考试要求 1.颈部重要体表标志及意义。 2.颈部各三角的境界。 3.颈筋膜的层次,筋膜间隙的内容及交通。 4.下颌下三角的内容。 5.颈动脉三角的内容。 6.甲状腺的位置、毗邻;甲状腺的被膜;甲状腺的动脉与喉的神经。 7.气管颈部的毗邻。 第三章 胸 部 一、知识范围 1.掌握:(1)胸壁的层次结构及神经、血管走行;胸膜及胸膜腔的分部、结构特 点。 (2)女性乳房的构造、血供、淋巴回流。 (3)纵隔的位置、境界、分区。 2.熟悉:(1)胸部的的境界、分区。 (2)胸腔内各结构层次及相互毗邻关系。 (3)膈的位置,孔裂的名称及通过的结构。 (4)纵隔各部主要结构的位置、特点。 3.了解:胸部重要体表标志及意义。 二、考试要求 1.胸部重要体表标志及意义。 2.胸壁的层次。 3.女性乳房的构造、血供、淋巴回流。 4.胸廓外肌与肋间肌组成;肋间血管的排列。 5.锁胸筋膜的概念。 6.膈的位置,孔裂的名称及通过的结构。 7.胸膜分部、体表投影;胸膜腔隐窝的构成及意义 8.纵隔的位置、境界、分区。 9.纵膈的侧面观。 10.食管上、下三角的围成和内容。 11.上纵隔的分层和内容

2.动脉导管三角的概念和意义。 13.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和心包前下窦的概念 14.后纵隔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腹部 知识范围 1.掌握:(1)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2)腹股沟区的特点及其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 (3)胃的形态、位置、毗邻、神经分布及血供 (4)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结构、分部和毗邻,十二指肠悬韧带的位置 (5)肝的位置、体表投影及毗邻,膈下间隙;肝蒂的组成及重要结构的 排列关系和临床意义。 (6)胆总管的分段及各段的主要毗邻。 (7)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的位置。 (8)结肠的动脉供应。 (9)肝门静脉的组成及其主要属支、门静脉系统的特点、肝门静脉与上 下腔静脉间的吻合情况。 (10)肾的位置、毗邻 (11)输尿管的行程、狭窄部位以及与输尿管结石的关系。 2.熟悉:(1) Glisson系统和肝段的概念。 (2)肝外胆道的组成。 (3)脾脏的位置、毗邻以及副脾的情况。 (4)腹膜后间隙的位置和界限、主要脏器以及对腹膜外手术的意义 (5)胰腺的位置、分部和各部的毗邻,特别是与十二指肠和大血管的 位置关系,以及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意义。 3.了解:(1)腹部重要体表标志及意义。 (2)腹部的境界和分区。 (3)空、回肠动脉的分布特点以及对肠切除吻合术的意义 (4)门静脉高压症的意义。 二、考试要求 1.腹壁的层次;腹壁浅筋膜层次、浅动脉和浅静脉的特点。 2.腹外斜肌形成的结构:腹股沟镰的形成。 3.腹股沟管的位置、四壁两口的构成、通过的结构和临床意义 4.腹股沟三角的概念。 5.胃的形态、位置、毗邻、神经分布及血供 6.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结构、分部和毗邻,十二指肠悬韧带的位置 7.肝的位置、体表投影及毗邻:肝蒂的组成及重要结构的排列关系和临床意义。 8.膈下间隙。 9.胆总管的分段及各段的主要毗邻

4 12.动脉导管三角的概念和意义。 13.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和心包前下窦的概念。 14.后纵隔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腹 部 一、知识范围 1.掌握:(1)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2)腹股沟区的特点及其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 (3)胃的形态、位置、毗邻、神经分布及血供。 (4)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结构、分部和毗邻,十二指肠悬韧带的位置。 (5)肝的位置、体表投影及毗邻,膈下间隙;肝蒂的组成及重要结构的 排列关系和临床意义。 (6)胆总管的分段及各段的主要毗邻。 (7)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的位置。 (8)结肠的动脉供应。 (9)肝门静脉的组成及其主要属支、门静脉系统的特点、肝门静脉与上 下腔静脉间的吻合情况。 (10)肾的位置、毗邻。 (11)输尿管的行程、狭窄部位以及与输尿管结石的关系。 2.熟悉:(1)Glisson 系统和肝段的概念。 (2)肝外胆道的组成。 (3)脾脏的位置、毗邻以及副脾的情况。 (4)腹膜后间隙的位置和界限、主要脏器以及对腹膜外手术的意义。 (5)胰腺的位置、分部和各部的毗邻,特别是与十二指肠和大血管的 位置关系,以及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意义。 3.了解:(1)腹部重要体表标志及意义。 (2)腹部的境界和分区。 (3)空、回肠动脉的分布特点以及对肠切除吻合术的意义。 (4)门静脉高压症的意义。 二、考试要求 1.腹壁的层次;腹壁浅筋膜层次、浅动脉和浅静脉的特点。 2.腹外斜肌形成的结构;腹股沟镰的形成。 3.腹股沟管的位置、四壁两口的构成、通过的结构和临床意义。 4.腹股沟三角的概念。 5.胃的形态、位置、毗邻、神经分布及血供。 6.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结构、分部和毗邻,十二指肠悬韧带的位置。 7.肝的位置、体表投影及毗邻;肝蒂的组成及重要结构的排列关系和临床意义。 8.膈下间隙。 9.胆总管的分段及各段的主要毗邻

10.胆囊三角的围成和意义。 11.胰腺的位置、分部和各部的毗邻,特别是与十二指肠和大血管的位置关系, 以及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意义。 12.脾脏的位置、毗邻 空、回肠动脉的分布特点以及对肠切除吻合术的意义 14.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的位置 15.结肠的动脉供应 16.腹膜后间隙的位置和界限、主要脏器以及对腹膜外手术的意义。 17.肾的位置、毗邻 18.输尿管的行程、狭窄部位以及与输尿管结石的关系。 第五章盆部与会阴 、知识范围 1.掌握:(1)直肠的位置、毗邻;血供与淋巴引流 (2)膀胱位置、毗邻。 (3)前列腺的位置、毗邻 (4)子宫的位置、毗邻、固定装置:子宫动脉的行径及其与输尿管的关系 (5)卵巢、输卵管的位置和子宫阔韧带的关系。 (6)坐骨直肠窝的结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1)盆筋膜的配布、移行情况;熟悉盆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交通及 其临床意义。 (2)盆内脏器的配布与腹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3)盆膈的概念与组成。 (4)肛门外括约肌的组成 (5)尿生殖膈的形成、会阴浅、深袋的组成与男性尿道破裂尿外渗的局 部解剖关系。 (6)会阴中心腱 3.了解:(1)盆部与会阴部的境界和分区。 (2)盆壁和盆底肌的组成与配布。 (3)会阴浅、深袋内结构的层次安排和血管神经的来源、走行与分布 考试要求 1.会阴的概念;狭义会阴的概念。 2.盆壁和盆底肌的组成。 3.盆壁筋膜和盆脏筋膜的组成。 4.盆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5.髂内动脉的分支

5 10.胆囊三角的围成和意义。 11. 胰腺的位置、分部和各部的毗邻,特别是与十二指肠和大血管的位置关系, 以及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意义。 12. 脾脏的位置、毗邻。 13. 空、回肠动脉的分布特点以及对肠切除吻合术的意义。 14.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的位置。 15. 结肠的动脉供应。 16. 腹膜后间隙的位置和界限、主要脏器以及对腹膜外手术的意义。 17. 肾的位置、毗邻。 18. 输尿管的行程、狭窄部位以及与输尿管结石的关系。 第五章 盆部与会阴 一、知识范围 1.掌握:(1)直肠的位置、毗邻;血供与淋巴引流。 (2)膀胱位置、毗邻。 (3)前列腺的位置、毗邻。 (4)子宫的位置、毗邻、固定装置;子宫动脉的行径及其与输尿管的关系。 (5)卵巢、输卵管的位置和子宫阔韧带的关系。 (6)坐骨直肠窝的结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1)盆筋膜的配布、移行情况;熟悉盆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交通及 其临床意义。 (2)盆内脏器的配布与腹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3)盆膈的概念与组成。 (4)肛门外括约肌的组成。 (5)尿生殖膈的形成、会阴浅、深袋的组成与男性尿道破裂尿外渗的局 部解剖关系。 (6)会阴中心腱。 3.了解:(1)盆部与会阴部的境界和分区。 (2)盆壁和盆底肌的组成与配布。 (3)会阴浅、深袋内结构的层次安排和血管神经的来源、走行与分布。 二、考试要求 1.会阴的概念;狭义会阴的概念。 2.盆壁和盆底肌的组成。 3.盆壁筋膜和盆脏筋膜的组成。 4. 盆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5.髂内动脉的分支

6.盆内脏器的配布与腹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7.直肠的位置、毗邻;血供与淋巴引流。 8.膀胱位置、毗邻。 9.前列腺的位置、毗邻 10.子宫的位置、毗邻、固定装置;子宫动脉的行径及其与输尿管的关系。 11.卵巢、输卵管的位置和子宫阔韧带的关系。 12.坐骨直肠窝的概念 13.会阴浅、深隙的围成和内容;男性尿道损伤尿外渗的范围。 14.会阴中心腱的概念。 第六章脊柱区 知识范围 1.掌握:椎管的组成及特点、椎管壁的构成、毗邻及临床意义 2.熟悉:(1)重要体表标志。 (2)枕下三角、听诊三角的境界及临床意义 (3)腰上、下三角的境界及临床意义 4)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的解剖特点,硬脊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的 范围、内容及临床意义。 (5)熟悉椎内静脉丛的组成与交通。 3.了解:(1)脊柱区的境界、分区 (2)脊柱区层次 (3)深筋膜解剖特点。 二、考试要求 1.重要体表标志。 2.胸腰筋膜的层次,形成的结构和意义。 3.枕下三角、听诊三角的境界及临床意义 4.腰上、下三角的境界及临床意义。 5.钩椎关节的概念。 6.椎间盘、黄韧带的特点及意义 7.椎管的构成、特点和意义。 8.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的概念。 第七章上肢 知识范围 1.掌握:(1)腋腔的构成及内容,腋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 (2)腕部深筋膜形成的韧带及通过腕横韧带浅面及腕管的结构。 2.熟悉:(1)肌肩袖的构成及意义

6 6.盆内脏器的配布与腹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7. 直肠的位置、毗邻;血供与淋巴引流。 8. 膀胱位置、毗邻。 9. 前列腺的位置、毗邻。 10. 子宫的位置、毗邻、固定装置;子宫动脉的行径及其与输尿管的关系。 11. 卵巢、输卵管的位置和子宫阔韧带的关系。 12. 坐骨直肠窝的概念。 13.会阴浅、深隙的围成和内容;男性尿道损伤尿外渗的范围。 14.会阴中心腱的概念。 第六章 脊柱区 一、知识范围 1.掌握:椎管的组成及特点、椎管壁的构成、毗邻及临床意义。 2.熟悉:(1)重要体表标志。 (2)枕下三角、听诊三角的境界及临床意义。 (3)腰上、下三角的境界及临床意义。 (4)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的解剖特点,硬脊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的 范围、内容及临床意义。 (5)熟悉椎内静脉丛的组成与交通。 3.了解:(1)脊柱区的境界、分区。 (2)脊柱区层次。 (3)深筋膜解剖特点。 二、考试要求 1.重要体表标志。 2.胸腰筋膜的层次,形成的结构和意义。 3.枕下三角、听诊三角的境界及临床意义。 4.腰上、下三角的境界及临床意义。 5.钩椎关节的概念。 6.椎间盘、黄韧带的特点及意义。 7.椎管的构成、特点和意义。 8.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的概念。 第七章 上 肢 一、知识范围 1.掌握:(1)腋腔的构成及内容,腋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 (2)腕部深筋膜形成的韧带及通过腕横韧带浅面及腕管的结构。 2.熟悉:(1)肌肩袖的构成及意义

(2)桡神经、肱深动脉的发起、行程和易损伤的部位 (3)肘前区的血管神经配布。 (4)手掌的层次,手掌的深筋膜及筋膜鞘的特点 (5)手掌的滑膜囊、间隙的构成与临床意义。 3.了解:(1)上肢的境界、分区、重要体表标志及意义。 (2)上肢的体表标志和动脉、神经的体表投影 (3)手指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特点,指腱鞘和伸、屈指肌腱的结构特点及 其临床意义。 二、考试要求 1.解剖学“鼻烟窝”的概念 2.腋腔的构成及内容,腋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 3.肌肩袖的概念 4.肱骨肌管的围成及通过的结构 5.肘窝的境界和内容。 6.腕管的构成和内容 7.手掌的筋膜间隙及交通。 第八章下肢 、知识范围 1.掌握:(1)通过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血管和神经。 (2)肌腔隙、血管腔隙、股鞘和股三角的组成及内容;股管的组成及其 临床意义。 (3)收肌管的组成及内容和排列 2.熟悉:(1)腹股沟浅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 (2)坐骨神经在股后区的行程、分支及支配 (3)胭窝的内容及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 (4)踝管的形成、通过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1)下肢的境界、分区及表面解剖 (2)足背动脉的行程、分支 、考试要求 1.通过梨状肌上、下孔的血管和神经 2.坐骨小孔的围成及通过的血管、神经 3.腹股沟浅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 肌腔隙、血管腔隙、股鞘和股三角的组成及内容 5.股管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 6.收肌管的组成及内容和排列。 7.胭窝的内容及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 8.踝管的形成、通过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7 (2)桡神经、肱深动脉的发起、行程和易损伤的部位。 (3)肘前区的血管神经配布。 (4)手掌的层次,手掌的深筋膜及筋膜鞘的特点。 (5)手掌的滑膜囊、间隙的构成与临床意义。 3.了解:(1)上肢的境界、分区、重要体表标志及意义。 (2)上肢的体表标志和动脉、神经的体表投影。 (3)手指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特点,指腱鞘和伸、屈指肌腱的结构特点及 其临床意义。 二、考试要求 1.解剖学“鼻烟窝”的概念。 2. 腋腔的构成及内容,腋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 3.肌肩袖的概念。 4.肱骨肌管的围成及通过的结构。 5.肘窝的境界和内容。 6.腕管的构成和内容。 7.手掌的筋膜间隙及交通。 第八章 下 肢 一、知识范围 1.掌握:(1)通过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血管和神经。 (2)肌腔隙、血管腔隙、股鞘和股三角的组成及内容;股管的组成及其 临床意义。 (3)收肌管的组成及内容和排列。 2.熟悉:(1)腹股沟浅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 (2)坐骨神经在股后区的行程、分支及支配。 (3)腘窝的内容及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 (4)踝管的形成、通过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1)下肢的境界、分区及表面解剖。 (2)足背动脉的行程、分支。 二、考试要求 1. 通过梨状肌上、下孔的血管和神经。 2. 坐骨小孔的围成及通过的血管、神经 3. 腹股沟浅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 4. 肌腔隙、血管腔隙、股鞘和股三角的组成及内容。 5. 股管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 6. 收肌管的组成及内容和排列。 7. 腘窝的内容及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 8. 踝管的形成、通过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