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教学资源(学术资料)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气(精气)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年1月第23卷第1期 CTCMP, January2008,yvol.23,No,1 53 专题讲座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气(精气 秀玲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呼和浩特010110 摘要: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概念。先秦时期气主要指区别于液体、固体的流动而细 微的存在。气(精气)是《黄帝内经》构筑医学理论体系解释自然、人体、生理病理“以贯之”的基本概念,是 《黄帝内经》中表示既不是液体也不是固体的流动而细微的物质存在的重要概念范睛从而使中医药理论扎根 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沃土上。《黄帝内经》用“气”来解释在当时无法认识的生命物质存在,使中医药理论跨越 了物质是什么的问题,直接进入到物质发生了什么样变化的研究探索中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 关键词:黄帝内经;概念范畴;气(精气);气一元论;气化 Basic category of TCM theory-qi(essential qi)in Inner Canon of Huangdi (TCM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School, Hohhot 010110, China Abstract: Qi was a basic concept of material existence in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 Qi was the flowing and microscopic existence in pre-qin dynasty,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liquid and solid. Qi was the important conception of the flowing and microscopic existence in Inner Canon of Huangdi, which constructed the medical theory and ex plained the nature, human body,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Thus, it made the TCM theory belong to materialistic theory do not need to study what material was, but to study what the changes of material were, then promoted the progress of medical science ng the qi as the centrer: Transformative function of 先秦“气”范畴的形成及涵义 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表示现代汉语物质存在的基震”。这是上古时代关于气的最早的学说。逮至春 本概念。先秦时期气的内涵主要指区别于液体、固秋,以气的观点来说明星陨疾病、水旱灾、五味、五 体的流动而细微的存在。之后,又指一切独立于色、五声等现象,已经相当普遍。例如《左传》昭公元 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现象。后者是在古代思年记载的医和言论:“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 想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宋代张载(公元1020-微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 1077年)明确提出。张载在《正蒙·乾称》中说:“凡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不仅用“六气”解释病 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一切可以因,而且认为“天有六气”是五味、五色、五声、四时、五 表述的都是存在,一切存在都是可见之象,一切可见节的来源。总之,这一时期人们的思维水平还停留在 之象都是气。 气是指“天地之气”和“天有六气”的认识高度。 据考证,在殷周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虽有 促使气一元论的产生,《老子》是有功绩的。《老 气”字,但不含哲学意义。如《国语·周语》记载周太子》在“道”的框架内既讲“气”,也讲“精”。庄子发展 史伯阳父的话:“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了《老子》的“气”,提出“通天下一气耳”,这是古代最 通讯作者:任秀玲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锡林南路22号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516信箱邮编:010020,电话:0471-667610 E-mail:renx66@yahoo.com.cn 万方数据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年1月第23卷第1期CJTCMP,January 2008,V01.23,No.1 ·专题讲座·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气(精气) 任秀玲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呼和浩特0101 10) 摘要: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概念。先秦时期气主要指区别于液体、固体的流动而细 微的存在。气(精气)是《黄帝内经》构筑医学理论体系,解释自然、人体、生理、病理“一以贯之”的基本概念,是 《黄帝内经》中表示既不是液体也不是固体的流动而细微的物质存在的重要概念范畴,从而使中医药理论扎根 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沃土上。《黄帝内经》用“气”来解释在当时无法认识的生命物质存在,使中医药理论跨越 了物质是什么的问题,直接进入到物质发生了什么样变化的研究探索中,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 关键词:黄帝内经;概念范畴;气(精气);气一元论;气化 Basic category of TCM theory-------qi(essential qi)in Inner C8110n of Huangdi RE N Xiu—ling (TCM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School,Hohhot 0101 10,China) Abstract:Qi was a basic concept of material existence in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Qi Was the flowing and microscopic existence in pre—qin dynasty,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liquid and solid.Qi was the important conception of the flowing and microscopic existence in Inner Canon of Huangdi,which constructed the medical theory and explained the nature,human body,physiology and pathology.Thus,it made the TCM theory belong to materialistic epistemology.Qi explained the existence of life material which could not be cognized at that time,this made TCM theory do not need to study what material Was,but to study what the changes of material were,then promoted the progress of medical science. Key words:Inner Canon of Huangdi;Conception and categry;Qi(essential qi);The monism taking the qi as the centrer;Transformative function of qi 先秦“气”范畴的形成及涵义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表示现代汉语物质存在的基 本概念。先秦时期气的内涵主要指区别于液体、固 体的流动而细微的存在…1。之后,又指一切独立于 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现象。后者是在古代思 想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宋代张载(公元1020— 1077年)明确提出。张载在《正蒙·乾称》中说:“凡 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一切可以 表述的都是存在,一切存在都是可见之象,一切可见 之象都是气。 据考证,在殷周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虽有 “气”字,但不含哲学意义。如《国语·周语》记载周太 史伯阳父的话:“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 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 震”。这是上古时代关于气的最早的学说。逮至春 秋,以气的观点来说明星陨、疾病、水旱灾、五味、五 色、五声等现象,已经相当普遍。例如《左传》昭公元 年记载的医和言论:“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 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日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 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不仅用“六气”解释病 因,而且认为“天有六气”是五味、五色、五声、四时、五 节的来源。总之,这一时期人们的思维水平还停留在 气是指“天地之气”和“天有六气”的认识高度。 促使气一元论的产生,《老子》是有功绩的。《老 子》在“道”的框架内既讲“气”,也讲“精”。庄子发展 了《老子》的“气”,提出“通天下一气耳”,这是古代最 通讯作者:任秀玲,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锡林南路22号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516信箱,邮编:010020,电话:0471—6657610 E-mail:renxl66@yahoo.com.Crl 万方数据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年1月第23卷第1期 C]TCMP, January2008,vd.23,No.1 早的气一元论。大概与此同一时期编著《管子》的稷“石药之气”、“谷气”等。把人体生命运动中,超出肉 下学者,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了《老子》的“道中有精”眼直观范围而又是客观存在的生命物质,也称做 观点,提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内业》)。“气”或“精气”。如:心气、肺气、肝气、肾气、五脏六 明确地用“气"解释“精”,把“精”与“气”联系起来,并腑之气、胃气、经气,脉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血 且认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管子·内业》还气、筋膜之气、清气、浊气等。生理物质为“精”或“精 说:“凡物之精,比(合)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气”;病理物质则为“邪气”。 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此外,《黄帝内经》开始用“阴气”、“阳气”对物质 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的属性进行分析,使“气概念的理性思维层次超越了 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单纯物质观念,也超越了战国至汉初时期中国哲学界 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这是说,气“气”的内涵。因为中国哲学“气”的第二个涵义 是一种无所不在独立于人之外,流动于天地之间的切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现象”,则是到 精灵之气,所以它既是化生天上星辰和地上五谷的了宋代才由大哲学家张载明确阐述的。所以《黄帝内 物质材料,也是鬼神和圣人产生的物质基础。精气经》中气概念的含义,是基于先秦汉初哲学气”的内 学说发展到战国末年,《易传·系辞上》进一步提出涵,又有超出其理性含义的地方。因而,《黄帝内经》 精气为物”的命题。在这一时期的《吕氏春秋》和汉中气范畴的含义,蕴育着形成现代中医药理论“气”概 初的《淮南子》中都运用精气学说来解释物质存在。念既指客观物质又指物质存在的现象的基因,当然宋 先秦时期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精气学说),用代张载对气一元论思想的发展,也促进了后世医家对 “气”的观点阐明整个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这是荀况中医药理论气概念的提炼与概括 (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27年)完成的。荀子说 总之,《黄帝内经》用“气”来解释在当时超出肉眼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直观,无法认识的物质存在,把一切既不是液体又不 论》)。又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是固体的流动着的细微的物质都称为“气”。这是 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种理论思维的跨越,使中医药理论跨越了物质是什么 天下贵”(《荀子·王制》)。自然界中的水火、草木、禽的问题,直接进入到物质发生了什么样变化的研究探 兽、人都是由气构成,但隶属的物质层次不同。 索之中。 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随着人们对宇宙本原认 2.《黄帝内经》中“精”与“气”的关系在《黄帝 识的深化,思想界出现了新的动向,许多思想家不仅内经》中往往把“精气”与“气”混称,都是指构成人体 讲“气”也开始讲“元”。经过漫长的酝酿之后,“元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言。《素问·金匮 气"这一概念范畴始见于西汉中期董仲舒,元气论开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阴阳应象》说:“气 始于两汉之际的谶纬神学。 归精……精化为气”,而在许多篇章中“精”与“气”联 《黄帝内经》引进“气"范畴奠定了中医理论唯物用,如“呼吸精气”(《上古天真论》);“精气弛坏,荣泣 主义认识论的基础 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汤液醪醴》);“精气夺 气及精气也是《黄帝内经》构筑医学理论体系,则虚”(《通评虚实论》)等。中国哲学史家在研究“精 解释自然、人体、生理、病理“一以贯之”的基本概念,气”概念时说:“精气这一概念,最早见于《管子》。齐 是《黄帝内经》中表示既不是液体也不是固体的流动国稷下学者,在继承和改造《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汲 而细微的物质存在的重要概念范畴,从而使中医药取了当时天文学和医学的成果,提出了精气说。他 理论扎根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沃土上。这是《黄帝们第一次以“气”解“精”把精与气联系起来,称之为 内经》引进哲学“气”概念,作为中医药理论之网上的精气”2。精气概念,不论是医学影响了哲学,还是 纽结,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哲学渗透了医学,总之,在战国中期至汉初这一《管 1.《黄帝内经》用“气”解释物质存在分析《黄子》和《黄帝内经》成书问世的历史时期,是标志世界 帝内经》(不包括七篇大论)中气的含义,发现其内涵本原和生命本质的重要范畴。 基本上是指“有别于液体、固体的流动而细微的存 3.《黄帝内经》的气一元论思想荀子是中国 在”。例如:将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形容为“苍天之古代第一个用“气”的观点阐明整个物质世界统一性 气”、“天气”、“地气”、“风气”、“雷气”、“雨气”、“寒的,而《黄帝内经》从自然到人体,从生理到病理,贯 气”、“春气”、“夏气”、“秋气”、“冬气”、“芳草之气”、穿着“气一元论”观点。 万方数据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年1月第23卷第1期CJTCMP,January 2008,V01.23,No.1 早的气一元论。大概与此同一时期编著《管子》的稷 下学者,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了《老子》的“道中有精” 观点,提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内业》)。 明确地用“气”解释“精”,把“精”与“气”联系起来,并 且认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管子·内业》还 说:“凡物之精,比(合)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 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是故民气,呆乎如登于天,杏乎如人于渊,淖乎如在 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 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这是说,气 是一种无所不在、独立于人之外,流动于天地之间的 精灵之气,所以它既是化生天上星辰和地上五谷的 物质材料,也是鬼神和圣人产生的物质基础。精气 学说发展到战国末年,《易传·系辞上》进一步提出 “精气为物”的命题。在这一时期的《吕氏春秋》和汉 初的《淮南子》中都运用精气学说来解释物质存在。 先秦时期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精气学说),用 “气”的观点阐明整个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这是苟况 (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27年)完成的。苟子说: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苟子·礼 论》)。又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 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 天下贵”(《苟子·王制》)。自然界中的水火、草木、禽 兽、人都是由气构成,但隶属的物质层次不同。 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随着人们对宇宙本原认 识的深化,思想界出现了新的动向,许多思想家不仅 讲“气”也开始讲“元”。经过漫长的酝酿之后,“元 气”这一概念范畴始见于西汉中期董仲舒,元气论开 始于两汉之际的谶纬神学。 《黄帝内经》引进“气”范畴奠定了中医理论唯物 主义认识论的基础 气及精气也是《黄帝内经》构筑医学理论体系, 解释自然、人体、生理、病理“一以贯之”的基本概念, 是《黄帝内经》中表示既不是液体也不是固体的流动 而细微的物质存在的重要概念范畴,从而使中医药 理论扎根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沃土上。这是《黄帝 内经》引进哲学“气”概念,作为中医药理论之网上的 纽结,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黄帝内经》用“气”解释物质存在分析《黄 帝内经》(不包括七篇大论)中气的含义,发现其内涵 基本上是指“有别于液体、固体的流动而细微的存 在”。例如:将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形容为“苍天之 气”、“天气”、“地气”、“风气”、“雷气”、“雨气”、“寒 气”、“春气”、“夏气”、“秋气”、“冬气”、“芳草之气”、 “石药之气”、“谷气”等。把人体生命运动中,超出肉 眼直观范围而又是客观存在的生命物质,也称做 “气”或“精气”。如:心气、肺气、肝气、肾气、五脏六 腑之气、胃气、经气,脉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血 气、筋膜之气、清气、浊气等。生理物质为“精”或“精 气”;病理物质则为“邪气”。 此外,《黄帝内经》开始用“阴气”、“阳气”对物质 的屙I生进行分析,使“气”概念的理性思维层次超越了 单纯物质观念,也超越了战国至汉初时期中国哲学界 “气”的内涵。因为中国哲学“气”的第二个涵义,“一 切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现象”,则是到 了宋代才由大哲学家张载明确阐述的。所以《黄帝内 经》中气概念的含义,是基于先秦、汉初哲学“气”的内 涵,又有超出其理性含义的地方。因而,《黄帝内经》 中气范畴的含义,蕴育着形成现代中医药理论“气”概 念既指客观物质又指物质存在的现象的基因,当然宋 代张载对气一元论思想的发展,也促进了后世医家对 中医药理论气概念的提炼与概括。 总之,《黄帝内经》用“气”来解释在当时超出肉眼 直观,无法认识的物质存在,把一切既不是液体又不 是固体的流动着的细微的物质都称为“气”。这是一 种理论思维的跨越,使中医药理论跨越了物质是什么 的问题,直接进入到物质发生了什么样变化的研究探 索之中。 2.《黄帝内经》中“精”与“气”的关系 在《黄帝 内经》中往往把“精气”与“气”混称,都是指构成人体 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言。《素问·金匮 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阴阳应象》说:“气 归精……精化为气”,而在许多篇章中“精”与“气”联 用,如“呼吸精气”(《上古天真论》);“精气弛坏,荣泣 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汤液醪醴》);“精气夺 则虚”(《通评虚实论》)等。中国哲学史家在研究“精 气”概念时说:“精气这一概念,最早见于《管子》。齐 国稷下学者,在继承和改造《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汲 取了当时天文学和医学的成果,提出了精气说。他 们第一次以“气”解“精”,把精与气联系起来,称之为 精气”_2J2。精气概念,不论是医学影响了哲学,还是 哲学渗透了医学,总之,在战国中期至汉初这一《管 子》和《黄帝内经》成书问世的历史时期,是标志世界 本原和生命本质的重要范畴。 3.《黄帝内经》的气一元论思想 苟子是中国 古代第一个用“气”的观点阐明整个物质世界统一性 的,而《黄帝内经》从自然到人体,从生理到病理,贯 穿着“气一元论”观点。 万方数据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年1月第23卷第1期 CITCMP, January2008,vol.23,No.1 55 首先,《黄帝内经》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变化,这是荀子的气一元论思想所不能比拟的。 人体)都是由气构成的。如《素问·四气调神》说:“天 关于“气化”问题 地气交,万物华实”。《素问·六节藏象》说:“余闻气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到了北 合而有形”。《素问·宝命全形》说:“夫人生于地,悬宋二程(程颢、程颐)才提出万物是气变化而成的观 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又说:“人以天地之点,《程氏遗书》说:“万物之始皆气化”。但“气化 气生,四时之法成。”这与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字在《素问·灵兰秘典》中就出现了,说:“膀胱者,州 (《荀子·礼论》)的论点非常相似。《素问·宝命全形》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黄帝内经》的 还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万物之中“气化”要比二程的“气化”观点早一千多年,但其内 为什么人最贵?《荀子·王制》在分析了“水火”、“草涵是否一致,需要进一步研究。 木”、“禽兽”都由气构成之后说:“人有气有生有知 《黄帝内经》无“元气”概念 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黄帝内经》的命题与荀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思想,逐渐发展演变 子的解释可谓是相得益彰。 为“元气论”。“元气”二字最早由西汉中期董仲舒提 其次,《黄帝内经》不但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出,到两汉的谶讳神学发展为“元气论”。有人认为 本物质,而且也是维持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物质。“元气”二字在汉初就产生了,但在《黄帝内经》中无 如:“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灵枢·“元气”的论述,而且现代中医药理论中的“元气”概 刺节真邪》);“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念,在《黄帝内经》中称作“真气”。这说明《黄帝内 而行呼吸焉”(《灵枢·邪客》);“荣气者,泌其津液,注经》未受到董仲舒思想的影响 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同 上);“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者也”(《灵枢·本藏》)。 [1]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国社会 再次,《黄帝内经》认为同样的气,其盛衰、逆乱 科学出版社,1989:30 变化又可以导致疾病,致病的物质称为“邪气”。 ZHANG Dai-nian,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onception 最后,《黄帝内经》是如何来把握这种既不是固体 and Categ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 Beijing 又不是液体而流动的“气”的呢?《素问·脉要精微论》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19 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夫脉者,血之府也,[2]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7:32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同上);《素问·阴阳离合》说 GE Rong-jin, History of Categ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素问·刺志》说:“气实形实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1987: 32 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黄帝内经》就是通 (收稿日期:2007年2月5日) 过精明、五色、脉象、形体来了解、把握体内气的运动 名老中医药专家临证经验征稿通知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临证经验”栏目从2008年起将重点介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精华与学术 待色,对其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以培养新一代中医大夫的辨证论治与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整个中医药队伍的理论与临 床素质。故此,本刊特面向临床,征 者、作者、中医临床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方面的文 章重点刊登全国第一、二、三批500位名老中医专家国家科技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项目的临证经验类文章。 文章具体内容包括名老中医的治学经验与方法、研究经典著作的心得与体会、对望、闻、问、切四诊的临床研究与体会、对 具体病证的病因病机的研究与体会、在治则治法方面的研究与临床体会、在临床遣方用药方面的经验与特色、对临床各科典 型病案的分析等 来稿文章体裁不限,3000-4000字为宜。稿件上请注明文题、作者姓名、单位的规范翻译。请附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 和3-8个关键词,并翻译成英文,引用的参考文献请标明英文(英文文献无须翻译,中文参考文献请查找该文献的原始翻译 单位、期刊、出版社名称等请査找其规范翻译)。来稿请将打印稿寄至我刊编辑部(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中华中医药杂志》社编辑部收,邮编:100029) 万方数据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年1月第23卷第1期CJTCMP,January 2008,V01.23,No.1 首先,《黄帝内经》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 人体)都是由气构成的。如《素问·四气调神》说:“天 地气交,万物华实”。《素问·六节藏象》说:“余闻气 合而有形”。《素问·宝命全形》说:“夫人生于地,悬 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又说:“人以天地之 气生,四时之法成。”这与苟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 (《荀子·礼论》)的论点非常相似。《素问·宝命全形》 还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万物之中 为什么人最贵?《苟子·王制》在分析了“水火”、“草 木”、“禽兽”都由气构成之后说:“人有气有生有知, 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黄帝内经》的命题与苟 子的解释可谓是相得益彰。 其次,《黄帝内经》不但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 本物质,而且也是维持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物质。 如:“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灵枢· 刺节真邪》);“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 而行呼吸焉”(《灵枢·邪客》);“荣气者,泌其津液,注 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同 上);“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者也”(《灵枢·本藏》)。 再次,《黄帝内经》认为同样的气,其盛衰、逆乱 变化又可以导致疾病,致病的物质称为“邪气”。 最后,《黄帝内经》是如何来把握这种既不是固体 又不是液体而流动的“气”的呢?《素问·脉要精微论》 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同上);《素问-阴阳离合》说: “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素问·刺志》说:“气实形实, 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黄帝内经》就是通 过精明、五色、脉象、形体来了解、把握体内气的运动 变化,这是荀子的气一元论思想所不能比拟的。 关于“气化”问题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到了北 宋二程(程颢、程颐)才提出万物是气变化而成的观 点,《程氏遗书》说:“万物之始皆气化”。但“气化”二 字在《素问·灵兰秘典》中就出现了,说:“膀胱者,州 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黄帝内经》的 “气化”要比二程的“气化”观点早一千多年,但其内 涵是否一致,需要进一步研究。 《黄帝内经》无“元气”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思想,逐渐发展演变 为“元气论”。“元气”二字最早由西汉中期董仲舒提 出,到两汉的谶讳神学发展为“元气论”。有人认为 “元气”二字在汉初就产生了,但在《黄帝内经》中无 “元气”的论述,而且现代中医药理论中的“元气”概 念,在《黄帝内经》中称作“真气”。这说明《黄帝内 经》未受到董仲舒思想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89:30 ZHANG Dai—nian.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onception and Categ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1 989:30 [2]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7:32 GE Rong—jin.History of Categ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1 987:32 (收稿日期:2007年2月5日) 名老中医药专家临证经验征稿通知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临证经验”栏目从2008年起将重点介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精华与学术 特色,对其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以培养新一代中医大夫的辨证论治与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整个中医药队伍的理论与临 床素质。故此,本刊特面向临床,征集广大读者、作者、中医临床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方面的文 章,重点刊登全国第一、二、三批500位名老中医专家,国家科技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项目的临证经验类文章。 文章具体内容包括名老中医的治学经验与方法、研究经典著作的心得与体会、对望、闻、问、切四诊的临床研究与体会、对 具体病证的病因病机的研究与体会、在治则治法方面的研究与临床体会、在临床遣方用药方面的经验与特色、对临床各科典 型病案的分析等。 来稿文章体裁不限,3000—4000字为宜。稿件上请注明文题、作者姓名、单位的规范翻译。请附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 和3—8个关键词,并翻译成英文,引用的参考文献请标明英文(英文文献无须翻译,中文参考文献请查找该文献的原始翻译, 单位、期刊、出版社名称等请查找其规范翻译)。来稿请将打印稿寄至我刊编辑部(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中华中医药杂志》社编辑部收,邮编:100029)。 万方数据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糟气)旧万数据是 者 任秀玲, REN Xiu-1ing 作者单位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呼和浩特,010110 中华中医药杂志sTPk 英文刊名: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年,卷(期) 2008,23(1) 被引用次数: 1.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1989 2.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史1987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任秀玲. REN Xiu-1ing《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一形神[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6) 2.任秀玲. REN Xiu-1ing《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五行[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3) 3.杨杰杜松 YANG Jie. DU Song《黄帝内经》中诊法理论体系概要[期刊论文]一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3(7) 4.卢红蓉. LU Hong-rong《黄帝内经》中的虚实之辨[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4 5.任秀玲. REN Xiu-ling《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取象[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9) 6.龚海洋.骆斌. GONG Hai-yang. LUO Bin浅谈《黄帝内经》对肥胖的认识[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29(3) 7.松永树浩.许筱颖.邓小峰.袁卫玲.顾晓静.郭霞珍《黄帝内经》对人体生命时间结构的研究[期刊论文]-吉林中 医药2009,29(8) 8.任秀玲 REN Xiu-1ing《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四时[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4) 1.王宁从《黄帝内经》探讨人体生命的运行及管理[期刊论文]-成功(教育版)2011(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yyxb200801016.aspx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气(精气) 作者: 任秀玲, REN Xiu-ling 作者单位: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呼和浩特,010110 刊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英文刊名: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年,卷(期): 2008,23(1) 被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2条) 1.张岱年 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 1989 2.葛荣晋 中国哲学范畴史 1987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 任秀玲.REN Xiu-ling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形神[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6) 2. 任秀玲.REN Xiu-ling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五行[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3) 3. 杨杰.杜松.YANG Jie.DU Song 《黄帝内经》中诊法理论体系概要[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7) 4. 卢红蓉.LU Hong-rong 《黄帝内经》中的虚实之辨[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4) 5. 任秀玲.REN Xiu-ling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取象[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23(9) 6. 龚海洋.骆斌.GONG Hai-yang.LUO Bin 浅谈《黄帝内经》对肥胖的认识[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29(3) 7. 松永树浩.许筱颖.邓小峰.袁卫玲.顾晓静.郭霞珍 《黄帝内经》对人体生命时间结构的研究[期刊论文]-吉林中 医药2009,29(8) 8. 任秀玲.REN Xiu-ling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四时[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4) 引证文献(1条) 1.王宁 从《黄帝内经》探讨人体生命的运行及管理[期刊论文]-成功(教育版) 2011(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yyxb200801016.aspx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腰腿痛和颈肩痛(PPT课件讲稿).ppt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决策与循证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疾病诊断技术.ppt
- 长沙医学院:《内科学 Internal medicine》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支气管扩张 Bronchiectasis.ppt
-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心理学基础》课程配套PPT教学课件(高职高专)第三章 心理学基本理论.ppt
-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现状(PPT讲稿)医疗风险防范(急诊科:刘继海).ppt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传染病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感染性休克 septic shock(王丽春).ppt
- 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康复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康复医学概论(张志强).ppt
- 《黄帝内经》教学资源(学术资料)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践.pdf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围手术期与神经系统疾病和小儿的呼吸支持技术(PPT讲稿).ppt
-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心境障碍(PPT讲稿,王强).pptx
- 中国医科大学:《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试验性研究.ppt
-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五脏之象.ppt
-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腹泻病(PPT课件讲稿)Diarrhea(钟小明).ppt
- 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康复医学评定(PPT讲稿).ppt
- 生理参数测量仪器(PPT课件讲稿).ppt
- 《口腔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陶瓷材料(ceramic,porcelain).ppt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病学的临床方法(PPT讲稿,徐万鹏).ppt
- 中国医科大学:卵巢肿瘤(PPT课件讲稿,附属盛京医院:赵岩).ppt
- 基础护理学(PPT课件讲稿)肌肉注射.ppt
-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解剖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耳的解剖 anatomy of ear.ppt
- 长沙医学院:《内科学 Internal medicine》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九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Hyperthyroidism(主讲:龙应香).ppt
- 远视力检查法(PPT课件讲稿)沙眼(trochoma)、角膜病、角膜炎症、细菌性角膜炎、白内障.ppt
- 长沙医学院:《内科学 Internal medicine》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实验诊断(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检查).ppt
-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doc
- 长沙医学院:《内科学 Internal medicine》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六章 淋巴瘤(主讲:龙应香).ppt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类风湿关节炎(PPT课件讲稿)Rheumatoid Arthritis,RA.ppt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变态反应性皮肤病(PPT讲稿,王琳)Allergic diseases.pptx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毒性肝炎(PPT课件讲稿)Viral Hepatitis(唐红).ppt
- 人民卫生出版社:《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灾难护理.ppt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PPT讲稿)Surgical Treatment of Valvular Heart Disease(主讲人:武忠).ppt
- 《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骨髓象检查.ppt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三章 给药 Administering Medication(13.5)药物过敏试验法(李小萍).ppt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房纤颤的处理策略(PPT讲稿,心脏内科:曾鉴).ppt
- 长沙医学院:《内科学 Internal medicine》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四章 肝硬化(主讲:周毅).ppt
- 大连大学:医学院护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合集).doc
- 《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老年保健和老年自我保健.ppt
- 中国医科大学:《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基础护理操作技术 第七节 药物疗法(朱闻溪).ppt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血管疾病(PPT讲稿)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罗晓光).ppt
- 《心电图学》课程教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Electrocardiogram teaching course.ppt
- 肌肉组织(PPT课件讲稿)Muscle Tissue.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