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10.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0.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10.3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

第30讲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第1讲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 Absorption Photometry)是 种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 分析方法。包括可见吸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吸光 光度法和红外光谱法等。吸光光度法同滴定分析 法、重量分析法相比,有以下一些特点: ●(-)灵敏度高吸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浓度下 限(最低浓度)一般可达1-103%的微量组分。对固 体试样一般可测到104%。如果对被测组分事先加 以富集,灵敏度还可以提高12个数量级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 吸光光度法(Absorption Photometry)是一 种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 分析方法。包括可见吸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吸光 光度法和红外光谱法等。 吸光光度法同滴定分析 法、重量分析法相比,有以下一些特点: ⚫ (一)灵敏度高 吸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浓度下 限(最低浓度)一般可达1-10-3%的微量组分。对固 体试样一般可测到10-4%。如果对被测组分事先加 以富集,灵敏度还可以提高1-2个数量级。 第30讲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第1讲

第30讲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第1讲 (二)准确度较高般吸光光度法的相对误 差为2-5%,其准确度虽不如滴定分析法及重量法, 但对微量成分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在这种 情况下,滴定分析法和重量法也不够准确了,甚至 无法进行测定。 (三)操作简便,测定速度快 (四)应用广泛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有机化 合物都可直接或间接地用吸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 (二)准确度较高 一般吸光光度法的相对误 差为2-5%,其准确度虽不如滴定分析法及重量法, 但对微量成分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在这种 情况下,滴定分析法和重量法也不够准确了,甚至 无法进行测定。 ⚫ (三)操作简便,测定速度快 ⚫ (四)应用广泛 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有机化 合物都可直接或间接地用吸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第30讲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第1讲

第30讲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第1讲 第一节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光的基本性质 光是电磁波。其波长、频率与速度之间的关 系为: E=hy=hc/n h为普朗克常数,其值为6.63×1034Js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如果我们把具有不同颜色的各种物体放置在 黑暗处,则什么颜色也看不到。可见物质呈现的 颜色与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种物质呈现何种颜 色,是与光的组成和物质本身的结构有关的
⚫第一节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一、光的基本性质 ⚫ 光是电磁波。 其波长、频率与速度之间的关 系为: E=hν =hc/ λ h为普朗克常数,其值为6.63×10-34J·s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 如果我们把具有不同颜色的各种物体放置在 黑暗处,则什么颜色也看不到。可见物质呈现的 颜色与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种物质呈现何种颜 色,是与光的组成和物质本身的结构有关的。 第30讲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第1讲

第30讲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第1讲 (一)物质对光产生选择性吸收和原因 ●(二)物质的颜色与吸收光的关系 从光本身来说、有些波长的光线,作用于眼睛 引起了颜色的感觉,我们把人眼所能看见有颜色的 光叫做可见光,其波长范围大约在400760m之间。 实验证明:白光(日光、白炽电灯光、日光灯光等) 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而成 的。如果让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就分解为红、橙 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称为 光的色散。每种颜色的光具有一定的波长范围。我 们把白光叫做复合光;把只具有一种颜色的光,叫 做单色光
⚫(一) 物质对光产生选择性吸收和原因 ⚫(二) 物质的颜色与吸收光的关系 ⚫ 从光本身来说、有些波长的光线,作用于眼睛 引起了颜色的感觉,我们把人眼所能看见有颜色的 光叫做可见光,其波长范围大约在400-760nm之间。 实验证明:白光(日光、白炽电灯光、日光灯光等) 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而成 的。如果让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就分解为红、橙、 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称为 光的色散。每种颜色的光具有一定的波长范围。我 们把白光叫做复合光;把只具有一种颜色的光,叫 做单色光。 第30讲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第1讲

第30讲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第1讲 实验还证明,不仅七种单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如果把适当颜色的两种单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 合,也可以成为白光。这两种单色光就叫做互补色。 如绿光和紫光互补,蓝光和黄光互补,等等。 对固体物质来说,当白光照射到物质上时,物 质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线吸收、透过、反射、折射的 程度不同而使物质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果物质对 各种波长的光完全吸收,则呈现黑色;如果完全反 射,则呈现白色;如果对各种波长的光吸收程度差 不多,则呈现灰色;如果物质选择性地吸收某些波 长的光,那么,这种物质的颜色就由它所反射或透 过光的颜色来决定
⚫ 实验还证明,不仅七种单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如果把适当颜色的两种单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 合,也可以成为白光。这两种单色光就叫做互补色。 如绿光和紫光互补,蓝光和黄光互补,等等。 ⚫ 对固体物质来说,当白光照射到物质上时,物 质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线吸收、透过、反射、折射的 程度不同而使物质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果物质对 各种波长的光完全吸收,则呈现黑色;如果完全反 射,则呈现白色;如果对各种波长的光吸收程度差 不多,则呈现灰色;如果物质选择性地吸收某些波 长的光,那么,这种物质的颜色就由它所反射或透 过光的颜色来决定。 第30讲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第1讲

第30讲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第1讲 对溶液来说,溶液呈现不同的颜色,是由于溶液 中的质点(分子或离子)选择性的吸收某种颜色的光所 引起的。如果各种颜色的光透过程度相同,这种物质 就是无色透明的。如果只让一部分波长的光透过,其 他波长的光被吸收,则溶液就呈现出透过光的颜色, 也就是溶液呈现的是与它吸收的光成互补色的颜色。 例如硫酸铜溶液因吸收了白光中的黄色光而呈蓝色 高锰酸钾溶液因吸收了白光中的绿色光而呈现紫色 其实,任何一种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是 不相等的。如果将某种波长的单色光依次通过一定浓 度的某一溶液,测量该溶液对各种单色光的吸收程度, 以波长为纵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可以得到一条曲 线,叫做吸收光谱曲线或光吸收曲线。它清楚地描述 了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情况
⚫ 对溶液来说,溶液呈现不同的颜色,是由于溶液 中的质点(分子或离子)选择性的吸收某种颜色的光所 引起的。如果各种颜色的光透过程度相同,这种物质 就是无色透明的。如果只让一部分波长的光透过,其 他波长的光被吸收,则溶液就呈现出透过光的颜色, 也就是溶液呈现的是与它吸收的光成互补色的颜色。 例如硫酸铜溶液因吸收了白光中的黄色光而呈蓝色; 高锰酸钾溶液因吸收了白光中的绿色光而呈现紫色。 其实,任何一种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是 不相等的。如果将某种波长的单色光依次通过一定浓 度的某一溶液,测量该溶液对各种单色光的吸收程度, 以波长为纵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可以得到一条曲 线,叫做吸收光谱曲线或光吸收曲线。它清楚地描述 了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情况。 第30讲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第1讲

第30讲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第1讲 (三)吸收曲线 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即可 得到一条吸光度随波长变化的曲线,称之为吸收曲 线或吸收光谱。图102是四个不同浓度的KMnO4 溶液的光吸收曲线。从图102可以看出,在可见 光范围内,KMnO4溶液对波长525mm附近的绿色 光有最大吸收,而对紫色和红色光则吸收很少。光 吸收程度最大处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常用 或λ表示,任何可见光区内、溶液的颜色主 要是由这个数值决定的。在正常情况下,选用不同 浓度的某种溶液,最大吸收波长也是固定不变的, 说明光的吸收与溶液中物质的结构有关
⚫(三)吸收曲线 ⚫ 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即可 得到一条吸光度随波长变化的曲线,称之为吸收曲 线或吸收光谱。图10—2是四个不同浓度的KMnO4 溶液的光吸收曲线。从图10—2可以看出,在可见 光范围内,KMnO4溶液对波长525nm附近的绿色 光有最大吸收,而对紫色和红色光则吸收很少。光 吸收程度最大处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常用 λ最大或λmax表示,任何可见光区内、溶液的颜色主 要是由这个数值决定的。在正常情况下,选用不同 浓度的某种溶液,最大吸收波长也是固定不变的, 说明光的吸收与溶液中物质的结构有关。 第30讲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第1讲

第30讲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第1讲 6 12 图102KMnO 0.8 溶液的吸收曲线 KMno4 0.4 a<b<c<d) 400480560640720 A/nm
第30讲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第1讲 图10-2 KMnO4 溶液的吸收曲线 ⚫(cKMnO4: ⚫ a<b<c<d)

第30讲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第1讲 第二节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朗伯-比耳定律 (一)朗伯-比耳定律的推导 朗伯( Lambert)和比耳(beer)分别于1760年和 1852年研究了光的吸收与有色溶液按层的厚度及溶 液浓度的定量关系,奠定了分光光度分析法的理论 基础。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到任何均匀、非散射 的介质(固体、液体或气体),例如溶液时,光的 部分被介质吸收,一部分透过溶液、一部分被器 皿的表面反射。如果入射光的强度为I,吸收光的强 度为I1,透过光的强度为L,反射光的强度为L则它们 之间的关系为 l0=1+L2+
⚫第二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一、朗伯-比耳定律 ⚫(一)朗伯-比耳定律的推导 ⚫ 朗 伯 (Lambert)和比耳 (beer)分别于 1760 年和 1852年研究了光的吸收与有色溶液按层的厚度及溶 液浓度的定量关系,奠定了分光光度分析法的理论 基础。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到任何均匀、非散射 的介质(固体、液体或气体),例如溶液时,光的 一部分被介质吸收,一部分透过溶液、一部分被器 皿的表面反射。如果入射光的强度为I0,吸收光的强 度为Ia,透过光的强度为It ,反射光的强度为Ir则它们 之间的关系为 ⚫ I0 =Ir+Ia+It 第30讲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第1讲

第30讲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第1讲 在分光光度测定中,盛溶液的比色皿都是采用相 同质且的光学玻璃制成的,反射光的强度基本上是不 变的(一般约为入射光强度的4%)其影响可以互相抵消, 于是可以简化为 l0=1+1 纯水对于可见光的吸收极微,故有色液对光的吸 收完全是由溶液中的有色质点造成的 当入射光的强度1定时,如果L越大,L就越小 即透过光的强度越小,表明有色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就越大。 实践证明,有色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该溶液 的浓度、液层的厚度以及入射光的强度等因素有关。 如果保持入射光的强度不变,则光吸收程度与溶液的 浓度和液层的厚度有关
⚫ 在分光光度测定中,盛溶液的比色皿都是采用相 同质且的光学玻璃制成的,反射光的强度基本上是不 变的(一般约为入射光强度的4%)其影响可以互相抵消, 于是可以简化为 ⚫ I0 =It+Ia ⚫ 纯水对于可见光的吸收极微,故有色液对光的吸 收完全是由溶液中的有色质点造成的。 ⚫ 当入射光的强度I0一定时,如果Ia越大,It就越小, 即透过光的强度越小,表明有色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就越大。 ⚫ 实践证明,有色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该溶液 的浓度、液层的厚度以及入射光的强度等因素有关。 如果保持入射光的强度不变,则光吸收程度与溶液的 浓度和液层的厚度有关。 第30讲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第1讲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华南农业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复习提纲.doc
- 华南农业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醇酚醚.ppt
- 华南农业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卤代烃.ppt
- 华南农业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旋光异构.ppt
- 华南农业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脂环烃(alicyclic hydrocarbons).ppt
- 华南农业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苯和芳香烃.ppt
- 华南农业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炔烃和共轭双烯.ppt
- 华南农业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单烯烃.ppt
- 华南农业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主讲:董先明).ppt
- 华南农业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烷烃.ppt
- 华南农业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教学进程计划表.doc
- 湖北大学化材学院:《无机化学》(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王娟、田丽红).ppt
- 渤海大学:《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Elements of Chemistry Experiment.(Ⅲ).doc
- 渤海大学:《有机化学》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二).doc
- 渤海大学:《有机化学》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一).doc
- 渤海大学:《有机化学》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3部分 天然合成高分子.doc
- 渤海大学:《有机化学》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2部分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doc
- 渤海大学:《有机化学》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1部分 有机化学概论(共十三章).doc
- 《结晶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结晶化学概论.pdf
- 《结晶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讲稿)结晶化学定律.pdf
- 《分析化学》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第四节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ppt
- 《分析化学》第十一章 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11.1 概述 11.2 沉淀分离法 11.3 溶剂萃取分离法.ppt
- 《分析化学》第十一章 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11.4 离子交换分离法 11.5 液相色谱分离法.ppt
- 《分析化学》第十二章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12.1 试样的采取和制备 12.2 试样的分解 12.3 测定方法的选择 12.4 试样分析实例——硅酸盐的分析.ppt
- 《分析化学》第二章 定性分析 阳离子的分析.ppt
- 《分析化学》第三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3.1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3.2 测定值的准确度与精密度.ppt
- 《分析化学》第四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4.1 滴定分析法简介 4.2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4.3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ppt
- 《分析化学》第四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4.4 滴定分析的计算.ppt
- 《分析化学》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7.1 氧化还原平衡 7.2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ppt
- 《分析化学》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7.3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7.4 氧化还原滴定法指示剂.ppt
- 《分析化学》第八章 沉淀滴定法 8.1 概述 8.2 确定终点的方法 8.3 沉淀滴定法应用实例.ppt
- 上海交通大学:《有机化学》教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一章 绪论.pdf
- 上海交通大学:《有机化学》教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一章 测定有机物结构的物理方法.pdf
- 上海交通大学:《有机化学》教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三章 不饱和烃——烯烃和炔烃.pdf
- 上海交通大学:《有机化学》教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九章 醇、酚、醚.pdf
- 上海交通大学:《有机化学》教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二章 烷烃.pdf
- 上海交通大学:《有机化学》教程教学资源(讲稿)第五章 对映异构.pdf
- 上海交通大学:《有机化学》教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八章 卤代烃.pdf
- 上海交通大学:《有机化学》教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六章 脂环烃.pdf
- 上海交通大学:《有机化学》教程教学资源(讲稿)第十一章 芳卤 芳磺酸.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