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动物生理学》课程授课教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5
文件大小:435.43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动物生理学》课程授课教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教案学院动物科学与医学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适用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检、动物生产试点班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次6学时授课方式:理论课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绪论第一节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第二节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教学自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了解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掌握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过程熟悉N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概念和特点教学重点及难点:N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概念和特点及其关系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1.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健康家畜(包括家禽)所表现的正常生命活动现象以及其活动规律。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任务:(1)利用家畜生理规律对家畜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及人工调控。比如畜牧业中利用生长素能促进机体生长功能,配合饲料广泛运用于养殖业。利用生殖生理知识,运用激素,可使家畜周期性发情,配种,有利于管理,可用于优良种畜的选育

教 案 学 院 动物科学与医学 课 程 名 称 动物生理学 适 用 专 业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检、动物生产试点班 课 程 类 型 专业基础课 课次 6学时 授课方式:理论课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绪论 第一节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二节 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掌握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过程 熟悉N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N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概念和特点及其关系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1.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健康家畜(包括家禽)所表现的正常生命活动现象以及其活动规 律。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任务: (1)利用家畜生理规律对家畜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及人工调控。比如畜牧业中利用生长素能 促进机体生长功能,配合饲料广泛运用于养殖业。利用生殖生理知识,运用激素,可使家畜周期性 发情,配种,有利于管理,可用于优良种畜的选育

(2)利用家畜生理规律对家畜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如在兽医卫检方面,只有了解正常的生理状态,才能发现异常的变化。3.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第二节细胞的兴奋性、兴奋和生物电现象1.细胞的兴奋性:一切活的细胞或组织受到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当其周围环境条件迅速改变时,有产生动作电位并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2.兴奋:一切活的细胞或组织受到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过程。3.生物电现象:活的细胞,组织不论是在安静还是活动时,都伴有电位差的存在,将此电位差现象叫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如:心电图,脑电图。分别是由心脏,大脑活动时记录下的生物电变化。(1)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概念: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即静息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细胞膜外带正电细胞膜内带负电,把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叫静息电位,也叫膜电位或跨膜电位(2)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概念:活的细胞受到一定刺激时,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的电位发生快速倒转和复原的过程。4.刺激与反应(1)刺激:把能引起组织或细胞反应的各种环境因素变化。A、适宜刺激:指在自然条件下,能引起某种细胞反应的刺激。不同的器官、组织有不同的适宜刺激。比如一定长的光波是视网膜上的适宜刺激,一定频率的声波是内耳器的适宜刺激,如果将二者交换就是不适宜刺激B、刺激强度:要想引起机体或细胞反应,刺激还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强度: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刚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或产生兴奋的刺激强度叫國强度刺激:具有阈强度的刺激,把刚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刺激。下刺激:不能引起细胞兴奋的刺激,即小于國强度的刺激。上刺激:能引起细胞兴奋的刺激即大于强度的刺激。最大刺激: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后,反应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的刺激C、刺激作用时间:上面我们强调了刺激强度,但是如果刺激时间过短,既使再大强度的刺激也不会引起兴奋。(2)反应:指各种刺激所引起的机体组织细胞功能活动或生化过程的改变叫反应。反应的表现形式:兴奋:指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从弱活动状态转变为强活动状态,这一过程叫兴奋。抑制:指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从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态,从强活动态转变为弱活动态。第三节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依靠神经系统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2.体液调节:机体内的激素,代谢产物等体液因子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对其功能进行调节的方式3、自身调节:基本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的器官、组织、细胞对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柳巨雄,杨焕民主编《动物生理学》课后小结:N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概念和特点及其关系课次7学时

(2)利用家畜生理规律对家畜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如在兽医卫检方面,只有了解正常 的生理状态,才能发现异常的变化。 3.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 第二节细胞的兴奋性、兴奋和生物电现象 1.细胞的兴奋性:一切活的细胞或组织受到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当其周围环境条件迅速改变时,有产生动作电位并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兴奋:一切活的细胞或组织受到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过程。 3.生物电现象:活的细胞,组织不论是在安静还是活动时,都伴有电位差的存在,将此电位差现象 叫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如:心电图,脑电图。分别是由心脏,大脑活动时记录下的生物电变化。 (1)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概念: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即静息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细胞膜外带正电, 细胞膜内带负电,把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叫静息电位,也叫膜电位或跨膜电位。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概念:活的细胞受到一定刺激时,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的电位发生快速倒转和复 原的过程。 4.刺激与反应 (1)刺激:把能引起组织或细胞反应的各种环境因素变化。 A、适宜刺激:指在自然条件下,能引起某种细胞反应的刺激。不同的器官、组织有不同的适 宜刺激。比如一定长的光波是视网膜上的适宜刺激,一定频率的声波是内耳器的适宜刺激,如果将 二者交换就是不适宜刺激。 B、刺激强度:要想引起机体或细胞反应,刺激还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 阈强度: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刚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或产生兴奋的刺激强度叫阈强度。 阈刺激:具有阈强度的刺激,把刚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刺激。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细胞兴奋的刺激,即小于阈强度的刺激。 阈上刺激:能引起细胞兴奋的刺激即大于阈强度的刺激。 最大刺激: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后,反应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的刺激。 C、刺激作用时间:上面我们强调了刺激强度,但是如果刺激时间过短,既使再大强度的刺激也 不会引起兴奋。 (2)反应:指各种刺激所引起的机体组织细胞功能活动或生化过程的改变叫反应。 反应的表现形式: 兴奋:指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从弱活动状态转变为强活动 状态,这一过程叫兴奋。 抑制:指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从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态,从强活动态转变为弱活动态。 第三节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依靠神经系统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2.体液调节:机体内的激素,代谢产物等体液因子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选择性地作用于靶 器官对其功能进行调节的方式。 3、自身调节:基本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的器官、组织、细胞对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 应。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柳巨雄,杨焕民主编《动物生理学》 课后小结:N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概念和特点及其关系 课次 7学时

授课方式:理论课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二章血液生理血液与内环境血浆的机能血细胞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血量、失血、输血和血型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了解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的化学成分、血细胞种类。掌握内环境及其相对稳定、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形态及其生理意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血液凝固。熟悉血浆的功能、血细胞的功能。教学重点及难点:体液和内环境、红细胞的功能及血红蛋白、血液凝固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血液与内环境1.体液:体内所含水份及溶解于其中的物质统称为体液。2.内环境: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3.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如H、离子成分等),及理化特性(温度、渗透压、PH),经常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其相对恒定性,这就叫内环境稳态。4.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5.血液的理化特性:颜色、气味、粘滞性、比重第二节血浆的机能1.血浆白蛋白及其功能:(1)组织修补和组织生长的材料(2)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份(3)运输(4)与它的钠盐形成缓冲对,对pH具有缓冲作用。2.血浆球蛋白的功能:(1)球蛋白几乎都是免疫性抗体,具有免疫功能。另外,补体C3,C4就为球蛋白。(2)球蛋白能与多种脂类结合成脂蛋白,是脂类、脂溶性维生素和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的运输工具。第三节血细胞1.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2.血红蛋白的功能3.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4.血小板与生理止血功能第四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1.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后在一系列凝血因子等物质的作用下,由液态转变为胶冻状态的过程就叫血液凝固或血凝。2.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3.纤维蛋白的溶解:已经凝固的血液,在纤维Pr溶解酶(纤溶酶)的作用下,重新液化的过程

授课方式:理论课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 血液生理 血液与内环境 血浆的机能 血细胞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 血量、失血、输血和血型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的化学成分、血细胞种类。 掌握内环境及其相对稳定、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形态及其生理意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 血液凝固。 熟悉血浆的功能、血细胞的功能。 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液和内环境、红细胞的功能及血红蛋白、血液凝固。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血液与内环境 1.体液:体内所含水份及溶解于其中的物质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3.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如H、离子成分等),及理化特性(温度、渗透压、PH), 经常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其相对恒定性,这就叫内环境稳态。 4.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 5.血液的理化特性:颜色、气味、粘滞性、比重 第二节血浆的机能 1.血浆白蛋白及其功能: (1)组织修补和组织生长的材料 (2)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份 (3)运输 (4)与它的钠盐形成缓冲对,对pH具有缓冲作用。 2.血浆球蛋白的功能: (1)球蛋白几乎都是免疫性抗体,具有免疫功能。另外,补体C3,C4就为球蛋白。 (2)球蛋白能与多种脂类结合成脂蛋白,是脂类、脂溶性维生素和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的运输工 具。 第三节血细胞 1.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2.血红蛋白的功能 3.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4.血小板与生理止血功能 第四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 1.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后在一系列凝血因子等物质的作用下,由液态转变为胶冻状态的过程, 就叫血液凝固或血凝。 2.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3.纤维蛋白的溶解:已经凝固的血液,在纤维Pr溶解酶(纤溶酶)的作用下,重新液化的过程

第五节血量、失血、输血和血型1.血量: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2.失血3.输血和血型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柳巨雄,杨焕民主编《动物生理学》课后小结:体液和内环境、红细胞的功能及血红蛋白、血液凝固课次10学时授课方式:理论课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三章血液循环生理第一节心脏的生理活动第二节血管生理第三节心脏和血管活动的调节教学自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了解心肌工作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和跨膜电位产生的原理及特点。掌握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的生理特性、血压的概念和形成、微循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熟悉心动周期及心脏的射血。教学重点及难点:心肌的生理特性、动脉血压、微循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心脏的生理活动1.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脏的优势传导通路、心脏细胞的类型:2.心肌的生理特性(1)兴奋性(2)自动节律性(3)传导性(4)收缩性3.心动周期与心脏的射血(1)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收缩一舒张的全过程,就叫做心动周期。(2)心率:每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叫做心率。即:一分钟内心动周期所出现的次数。(3)心脏的射血过程: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随着心房、心室的收缩、舒张,都将静脉回心的血液射入A一次,使之循环全身。(4)心音:第一心音、第二心音(5)心电图(6)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入动脉的血量。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第二节血管生理1.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大动脉——弹性贮器血管小动脉及微A一阻力血管毛细血管——交换血管静脉—容量血管

第五节血量、失血、输血和血型 1.血量: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 2.失血 3.输血和血型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柳巨雄,杨焕民主编《动物生理学》 课后小结:体液和内环境、红细胞的功能及血红蛋白、血液凝固 课次 10学时 授课方式:理论课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章 血液循环生理 第一节 心脏的生理活动 第二节 血管生理 第三节 心脏和血管活动的调节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心肌工作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和跨膜电位产生的原理及特点。 掌握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的生理特性、血压的概念和形成、微循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熟悉心动周期及心脏的射血。 教学重点及难点: 心肌的生理特性、动脉血压、微循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心脏的生理活动 1.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脏的优势传导通路、心脏细胞的类型: 2.心肌的生理特性(1)兴奋性 (2)自动节律性 (3)传导性 (4)收缩性 3.心动周期与心脏的射血 (1)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收缩一舒张的全过程,就叫做心动周期。 (2)心率:每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叫做心率。即:一分钟内心动周期所出现的次数。 (3)心脏的射血过程: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随着心房、心室的收缩、舒张,都将静脉回心的血液 射入A一次,使之循环全身。 (4)心音:第一心音、第二心音 (5)心电图 (6)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入动脉的血量。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输出的血量。 第二节 血管生理 1.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大动脉——弹性贮器血管 小动脉及微A——阻力血管 毛细血管——交换血管 静脉——容量血管

2.血压的概念: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3.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4.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5.微循环与毛细血管血压6.组织间液与淋巴液第三节心脏和血管活动的调节1.心脏和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1)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中枢(2)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3)血管的神经支配及作用(4)心血管反射2.体液调节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柳巨雄,杨焕民主编《动物生理学》课后小结:心肌的生理特性、动脉血压、微循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课次7学时授课方式:理论课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四章呼吸生理第一节肺通气第二节气体交换与运输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了解肺通气的结构基础。掌握呼吸膜的结构及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肺通气的动力、气体交换和运输、呼吸运动的调节。熟悉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维持、胸内负压的作用。教学重点及难点:气体交换和运输的原理与形式、呼吸的神经反射性调节、呼吸的体液性调节。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肺通气1.肺通气的动力一一呼吸运动(1)呼吸运动: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2)胸膜腔内压(3)表面活性物质与呼吸膜2.肺容量与肺通气量(1)肺容量:概念:指肺能容纳的气体量。(2)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叫每分通气量或每分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每次吸入的气体,其中能够进入肺泡的气体量。3.肺通气的阻力第二节气体交换与运输1.气体的交换

2.血压的概念: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 3.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4.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5.微循环与毛细血管血压 6.组织间液与淋巴液 第三节 心脏和血管活动的调节 1.心脏和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1)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中枢 (2)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3)血管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4)心血管反射 2.体液调节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柳巨雄,杨焕民主编《动物生理学》 课后小结:心肌的生理特性、动脉血压、微循环、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课次 7学时 授课方式:理论课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四章呼吸生理 第一节肺通气 第二节气体交换与运输 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肺通气的结构基础。 掌握呼吸膜的结构及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肺通气的动力、气体交换和运输、呼吸运动的调 节。 熟悉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维持、胸内负压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气体交换和运输的原理与形式、呼吸的神经反射性调节、呼吸的体液性调节。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肺通气 1.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 (1)呼吸运动: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 (2)胸膜腔内压 (3)表面活性物质与呼吸膜 2.肺容量与肺通气量 (1)肺容量:概念:指肺能容纳的气体量。 (2)肺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叫每分通气量或每分肺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每次吸入的气体,其中能够进入肺泡的气体量。 3.肺通气的阻力 第二节气体交换与运输 1.气体的交换

(1)气体交换的动力一一分压差(2)肺换气(3)组织换气(4)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2.气体的运输(1)氧的运输(2)二氧化碳的运输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1.各级呼吸中枢(1)脊髓(2)延髓一产生基本呼吸节律(3)脑桥(4)呼吸节律的形成(5)大脑皮层对呼吸运动的影响2.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1)肺牵张反射—黑白反射(2)防御性反射3.体液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1)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2)缺氧对呼吸的影响(3)氢离子浓度对呼吸的影响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柳巨雄,杨焕民主编《动物生理学》课后小结:气体交换和运输的原理与形式、呼吸的神经反射性调节、呼吸的体液性调节课次6学时授课方式:理论课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五章泌尿生理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尿的生成第三节肾脏的其它机能第四节尿的排出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了解尿的理化性质及其成分、肾脏的内分泌功能。掌握尿的生成、影响尿生成的因素。熟悉排尿反射过程。教学重点及难点:尿的生成过程、影响尿生成的因素。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概述1.排泄及排泄途径2.肾脏的功能!(1) 排泄

(1)气体交换的动力——分压差 (2)肺换气 (3)组织换气 (4)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2.气体的运输 (1)氧的运输 (2)二氧化碳的运输 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1.各级呼吸中枢 (1)脊髓 (2)延髓——产生基本呼吸节律 (3)脑桥 (4)呼吸节律的形成 (5)大脑皮层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2.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1)肺牵张反射——黑白反射 (2)防御性反射 3.体液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1)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 (2)缺氧对呼吸的影响 (3)氢离子浓度对呼吸的影响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柳巨雄,杨焕民主编《动物生理学》 课后小结:气体交换和运输的原理与形式、呼吸的神经反射性调节、呼吸的体液性调节。 课次 6学时 授课方式:理论课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五章 泌尿生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尿的生成 第三节 肾脏的其它机能 第四节 尿的排出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尿的理化性质及其成分、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掌握尿的生成、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熟悉排尿反射过程。 教学重点及难点: 尿的生成过程、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概述 1.排泄及排泄途径 2.肾脏的功能: (1)排泄

(2)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3)内分泌3.肾单位4.尿的理化特性及其组成第二节尿的生成1.尿的生成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2.影响尿生成的因素(1)影响滤过作用的因素(2)影响重吸收的因素第三节肾脏的其它机能1.维持水盐代谢平衡2.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3.肾脏的内分泌机能第四节尿的排出1.膀胱、尿道的N支配1)副交感N的支配(盆N)(2)交感N(来自腹下N)(3)躯体N(阴部N)2.排尿反射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柳巨雄,杨焕民主编《动物生理学》课后小结:尿的生成过程、影响尿生成的因素。课次10学时授课方式:理论课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六章消化生理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口腔消化第三节单胃动物胃内消化第四节复胃消化第五节小肠内的消化第六节大肠内消化第七节吸收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了解口腔内消化、大肠内消化。掌握三种消化方式的概念、单胃内消化、复胃内消化、小肠内消化、吸收。熟悉胃肠道的神经支配以及胃肠激素的生理功能、胃肠运动、吸收原理。教学重点及难点:胃液成分的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生物学消化及其意义、胰液和胆汁的作用及分泌调节。教学基本内容:

(2)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 (3)内分泌 3.肾单位 4.尿的理化特性及其组成 第二节 尿的生成 1.尿的生成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 2.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1)影响滤过作用的因素 (2)影响重吸收的因素 第三节 肾脏的其它机能 1.维持水盐代谢平衡 2.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3.肾脏的内分泌机能 第四节 尿的排出 1.膀胱、尿道的N支配 (1)副交感N的支配(盆N) (2)交感N(来自腹下N) (3)躯体N(阴部N) 2.排尿反射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柳巨雄,杨焕民主编《动物生理学》 课后小结:尿的生成过程、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课次 10学时 授课方式:理论课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六章消化生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口腔消化 第三节 单胃动物胃内消化 第四节 复胃消化 第五节 小肠内的消化 第六节 大肠内消化 第七节 吸收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口腔内消化、大肠内消化。 掌握三种消化方式的概念、单胃内消化、复胃内消化、小肠内消化、吸收。 熟悉胃肠道的神经支配以及胃肠激素的生理功能、胃肠运动、吸收原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 胃液成分的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生物学消化及其意义、胰液和胆汁的作用及分泌调节。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概述1.消化和吸收(1)消化:是指饲料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2)吸收:是指饲料经过消化的产物(aa、单糖、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V)透过消化道黏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2.消化的方式(1)机械消化(物理性消化)经过消化器官的运动,将饲料进行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再从一个部分运送到另一个部分。(2)化学性消化:借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中的酶(E)和植物饲料本身的酶,促进饲料的分解过程。(3)生物学消化:指消化管内的微生物所参与的消化过程3.消化管平滑肌的特性(1)胃肠平滑肌的一般特性(2)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4.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作用(1)胃肠道的神经支配(交感N和副交感N双重支配)(2)胃肠道神经的作用(双重支配、作用相抗)5.胃肠道激素第二节口腔消化1.采食:家畜用嘴摄取食物,并将食物送入口腔的过程叫采食,2.咀嚼:随咀嚼肌、舌、颊部的配合运动,食物被上下齿磨碎并混合睡液3.唾液的分泌4,四、吞咽:进入口腔的饲料经咀嚼、混合睡液、形成食团后,由口腔经过咽、食管进入胃的过程。第三节单胃动物胃内消化1.胃黏膜的结构2.胃液的分泌3.胃的运动第四节复胃消化1.前胃内的生物学消化2.前胃的运动及协调3.反当:指胃内草料通过逆呕到口腔,经再咀嚼、再混合睡液、再吞咽到胃的一系列过程。4.暖气:瘤胃内饲料发酵和睡液流入的结果,产生大量的气体,大部分经食管排出,即为暖气。否则会出现膨气。5.食管沟反射:当幼畜吸乳汁或饮料时,刺激口腔和咽部感受器,反射地引起食管沟肉唇卷缩使食管沟闭合成管状,使乳汁等不落入前胃,经过食管沟和瓣胃沟进入真胃。若乳汁进入前胃则发酵产生乳酸,引起腹泻,随着年龄的增长,此反射减弱。6.皱胃内的消化第五节小肠内的消化1.胰液的组成及其作用2.胆汁组成及其作用3.小肠液组成及其作用4.小肠运动及其调节

第一节 概述 1.消化和吸收 (1)消化:是指饲料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是指饲料经过消化的产物(aa、单糖、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V)透过消化道黏 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2.消化的方式 (1)机械消化(物理性消化) 经过消化器官的运动,将饲料进行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再从一个部分运送到另一个部分。 (2)化学性消化:借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中的酶(E)和植物饲料本身的酶,促进饲料的分解过 程。 (3)生物学消化:指消化管内的微生物所参与的消化过程。 3.消化管平滑肌的特性 (1)胃肠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2)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4.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1)胃肠道的神经支配(交感N和副交感N双重支配) (2)胃肠道神经的作用(双重支配、作用相拮抗) 5.胃肠道激素 第二节 口腔消化 1.采食:家畜用嘴摄取食物,并将食物送入口腔的过程叫采食。 2.咀嚼:随咀嚼肌、舌、颊部的配合运动,食物被上下齿磨碎并混合唾液 3.唾液的分泌 4.四、吞咽:进入口腔的饲料经咀嚼、混合唾液、形成食团后,由口腔经过咽、食管进入胃的过 程。 第三节 单胃动物胃内消化 1.胃黏膜的结构 2.胃液的分泌 3.胃的运动 第四节 复胃消化 1.前胃内的生物学消化 2.前胃的运动及协调 3.反刍:指胃内草料通过逆呕到口腔,经再咀嚼、再混合唾液、再吞咽到胃的一系列过程。 4.嗳气:瘤胃内饲料发酵和唾液流入的结果,产生大量的气体,大部分经食管排出,即为嗳气。否 则会出现臌气。 5.食管沟反射:当幼畜吸吮乳汁或饮料时,刺激口腔和咽部感受器,反射地引起食管沟肉唇卷缩, 使食管沟闭合成管状,使乳汁等不落入前胃,经过食管沟和瓣胃沟进入真胃。若乳汁进入前胃则发 酵产生乳酸,引起腹泻,随着年龄的增长,此反射减弱。 6.皱胃内的消化 第五节 小肠内的消化 1.胰液的组成及其作用 2.胆汁组成及其作用 3.小肠液组成及其作用 4.小肠运动及其调节

第六节大肠内消化1.肉食动物2.草食动物(单胃、马属、免兔)3.杂食动物第七节吸收1.吸收的部位2.吸收的原理3.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形式和途径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柳巨雄,杨焕民主编《动物生理学》课后小结:胃液成分的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生物学消化及其意义课次4学时授课方式:理论课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七章体温及环境生理第一节体温及其正常变动第二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第三节体温恒定的调节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了解能量代谢。掌握动物的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体温恒定的调节。熟悉外界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教学重点及难点:体温恒定的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体温及其正常变动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要机能。可随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产热和散热过程,体温在狭小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1.机体各部温度及测定(1)机体各部的温度(2)体温测定体温:指动物体内的平均深部温度。2.体温的正常变动(恒温动物)(1)各种动物的正常体温都有一定的变动范围(2)与体温正常变动有关的因素:与地区、性别、年龄、饮食、运动等有关。还有昼夜之间的周期性波动。第二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1.产热:2.散热(1)散热途径:主要经皮肤、呼吸、粪尿的排出等散热。(2)皮肤的散热形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第三节体温恒定的调节

第六节 大肠内消化 1.肉食动物 2.草食动物(单胃、马属、兔) 3.杂食动物 第七节 吸收 1.吸收的部位 2.吸收的原理 3.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形式和途径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柳巨雄,杨焕民主编《动物生理学》 课后小结:胃液成分的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生物学消化及其意义 课次 4学时 授课方式:理论课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七章体温及环境生理 第一节 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第二节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第三节 体温恒定的调节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能量代谢。 掌握动物的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体温恒定的调节。 熟悉外界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温恒定的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怛温动物:体温恒定,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要机能。可随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产热和散热过 程,体温在狭小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 1.机体各部温度及测定 (1)机体各部的温度 (2)体温测定 体温:指动物体内的平均深部温度。 2.体温的正常变动(恒温动物) (1)各种动物的正常体温都有一定的变动范围 (2)与体温正常变动有关的因素:与地区、性别、年龄、饮食、运动等有关。还有昼夜之间的周期 性波动。 第二节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1.产热: 2.散热 (1)散热途径:主要经皮肤、呼吸、粪尿的排出等散热。 (2)皮肤的散热形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第三节 体温恒定的调节

1:行为性体温调节:指机体通过一定的行为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2.生理性体温调节(1)神经内分泌调节(2)神经调节(3)机体对冷或热的体温调节过程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柳巨雄,杨焕民主编《动物生理学》课后小结:体温恒定的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课次8学时授课方式:理论课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八章神经系统生理第一节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特征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四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五节脑的高级神经活动一条件反射教学自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了解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突触的分类、结构及传递过程、兴奋和抑制在反射弧中传递特点、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通路及其作用、牵张反射和屈肌反射、抑制区和易化区的作用、大脑和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熟悉突触的分类、结构及传递过程、条件反射、动力定型教学重点及难点:突触的传递、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特征1.神经纤维的机能2.突触和突触传递(1)突触:一般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接触部位就叫突触(2)突触的类型(3)突触的结构(4)突触传递原理(5)化学突触传递的特征3.N元之间的联系方式及其作用(1)辐散式联系及其作用(2)聚合式联系及其作用(3)链锁式联系及其作用(4)环式联系及其作用4.中枢抑制(1)突触后抑制(2)突触前抑制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1.行为性体温调节:指机体通过一定的行为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2.生理性体温调节 (1)神经内分泌调节 (2)神经调节 (3)机体对冷或热的体温调节过程 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柳巨雄,杨焕民主编《动物生理学》 课后小结:体温恒定的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课次8学时 授课方式:理论课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八章 神经系统生理 第一节 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 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条件反射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掌握突触的分类、结构及传递过程、兴奋和抑制在反射弧中传递特点、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 投射系统的概念、通路及其作用、牵张反射和屈肌反射、抑制区和易化区的作用、大脑和小脑对躯 体运动的调节。 熟悉突触的分类、结构及传递过程、条件反射、动力定型。 教学重点及难点: 突触的传递、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特征 1.神经纤维的机能 2.突触和突触传递 (1)突触:一般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接触部位就叫突触 (2)突触的类型 (3)突触的结构 (4)突触传递原理 (5)化学突触传递的特征 3.N元之间的联系方式及其作用 (1)辐散式联系及其作用 (2)聚合式联系及其作用 (3)链锁式联系及其作用 (4)环式联系及其作用 4.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 (2)突触前抑制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