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目标)

一、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的生物学性状、感染机制、抗感染免疫、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内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及外科学等学科高度相关。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医学微生物学人才。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教学内容中重点内容下划实线,难点内容下划虚线,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下划双实线。绪论一、教学要求(一)掌握微生物的概念以及微生物的种类。(二)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三)了解微生物的发展简史及与人类的关系二、教学内容(一)微生物的概念。(二)微生物的种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四)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五)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实验微生物学时期,现代微生物学时期。第一篇细菌学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教学要求(一)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二)熟悉细菌的大小和形态。(三)了解细菌常用的检查方法。二、教学内容(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按其外形区分: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二)细菌的结构: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三)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显微镜放大法,染色法。第二章细菌的生理一、教学要求(一)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的合成代谢;消毒灭菌的概念及物理消毒灭菌法;细菌在不同培养基的生长现象。(二)熟悉细菌的分解代谢,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三)了解细菌的分类。二、教学内容1
1 一、教学目标 《医学微生物学》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主要研 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 防治原则等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 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的生物学性状、感染机制、抗感染免疫、感染性疾病 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内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 儿科学及外科学等学科高度相关。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理 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医学微生物学人才。 二、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教学内容中重点内容下划实线,难 点内容下划虚线,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下划双实线。 绪 论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微生物的概念以及微生物的种类。 (二)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了解微生物的发展简史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的概念。 (二)微生物的种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四)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 (五)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实验微生物学时期,现代 微生物学时期。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二)熟悉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三)了解细菌常用的检查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按其外形区分: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二)细菌的结构: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三)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显微镜放大法,染色法。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的合成代谢;消毒灭菌的概念及物理消毒 灭菌法;细菌在不同培养基的生长现象。 (二)熟悉细菌的分解代谢,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 (三)了解细菌的分类。 二、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二)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营养物质,氢离子浓度温度,气体,渗透压):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的无性繁殖;细菌群体生长繁殖的曲线: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三)细菌的新陈代谢:细菌的代谢产物,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上的意义。(四)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细菌的方法,培养基,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五)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理化因素: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干燥与低温抑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六)细菌的分类。第三章噬菌体一、教学要求(一)掌握噬菌体的概念和化学组成,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二)熟悉噬菌体的形态结构。(三)了解噬菌体的应用。二、教学内容(一)噬菌体的概念。(二)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三)毒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的概念: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溶菌周期)(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噬菌现象。(四)温和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转换。(五)噬菌体的应用。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一、教学要求(一)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和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二)熟悉细菌遗传变异的现象。(三)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应用。二、教学内容(一)细菌基因组: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二)细菌基因突变。(三)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四)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一、教学要求(一)掌握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和遗传机制。(二)熟悉细菌耐药性的防治措施。(三)了解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二、教学内容(一)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种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损伤细胞膜的功能,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核酸合成)。(二)细菌的耐药机制: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钝化酶的产生,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2
2 (一)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二)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营养物质,氢离子浓度, 温度,气体,渗透压);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的无性繁 殖;细菌群体生长繁殖的曲线: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三)细菌的新陈代谢:细菌的代谢产物,分解代谢产物和细菌的生化反应, 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上的意义。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细菌的方法,培养基,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五)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理化因素: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消毒,灭菌,防腐 清洁,无菌);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干燥与 低温抑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 (六)细菌的分类。 第三章 噬菌体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噬菌体的概念和化学组成,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二)熟悉噬菌体的形态结构。 (三)了解噬菌体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一)噬菌体的概念。 (二)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三)毒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的概念;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溶菌周期)(吸 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噬菌现象。 (四)温和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转换。 (五)噬菌体的应用。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和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 (二)熟悉细菌遗传变异的现象。 (三)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一)细菌基因组: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细菌基因突变。 (三)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四)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第五章 细菌的耐药性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和遗传机制。 (二)熟悉细菌耐药性的防治措施。 (三)了解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 二、教学内容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种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干 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损伤细胞膜的功能,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核酸合成)。 (二)细菌的耐药机制: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细菌 耐药的生化机制(钝化酶的产生,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主动外排机制,细菌生物被膜作用及其他)。(三)细菌耐药性的防治。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教学要求(一)掌握正常菌群的定义及生理作用;机会致病菌致病的条件;细菌的致病作用:细菌感染的类型。(二)熟悉宿主的抗感染免疫。(三)了解细菌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医院感染。二、教学内容(一)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机会致病菌致病的条件。(二)细菌的致病作用:细菌的侵袭力(粘附素,荚膜,侵袭性酶类,侵袭素,细菌生物被膜);细菌的毒素(外毒素,内毒素)。(三)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固有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适应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黏膜免疫)。(四)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源与传播途径;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五)医院感染。第八章球菌一、教学要求(一)掌握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二)熟悉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抗原构造及分类:各种化脓性球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脑膜炎奈瑟菌的标本采集原则。(三)了解化性球菌的防治原则。二、教学内容(一)葡萄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有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酶类(凝固酶及其他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及特殊结构(荚膜、胞壁肽聚糖等);所致疾病分侵袭性与毒素性两种类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意义: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和初步诊断、分离培养与鉴定、药敏试验、肠毒素检查;防治原则。(二)链球菌:分类。A群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性:A群链球菌毒力最强:致病物质包括特殊结构(LTA、M蛋白)、毒素(SLO、SLS、致热外毒素)及侵袭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所致疾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和超敏反应性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与初步诊断,分离培养与鉴定,抗“O"试验;防治原则。(三)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荚膜,引起大叶性肺炎;微生物学检查法:与甲型链球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多价菌苗。(四)奈瑟菌属:概述;膜膜炎奈瑟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淋病奈瑟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第九章肠杆菌科m
3 主动外排机制,细菌生物被膜作用及其他)。 (三)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正常菌群的定义及生理作用;机会致病菌致病的条件;细菌的致病作 用;细菌感染的类型。 (二)熟悉宿主的抗感染免疫。 (三)了解细菌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医院感染。 二、教学内容 (一)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机会致病菌致病的条件。 (二)细菌的致病作用:细菌的侵袭力(粘附素,荚膜,侵袭性酶类,侵袭素, 细菌生物被膜);细菌的毒素(外毒素,内毒素)。 (三)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固有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适应性 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黏膜免疫)。 (四)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源与传播途径;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 染,带菌状态)。 (五)医院感染。 第八章 球菌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致病物质 和所致疾病;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二)熟悉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抗原构造及分类;各种化脓性球菌微生物学检查 方法;脑膜炎奈瑟菌的标本采集原则。 (三)了解化脓性球菌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葡萄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 类、抵抗力;致病性:致病物质有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杀白细胞素、肠毒素、 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等)、酶类(凝固酶及其他与侵袭力有关的 酶类)及特殊结构(荚膜、胞壁肽聚糖等);所致疾病分侵袭性与毒素性两种类型;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意义;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和初步诊断、 分离培养与鉴定、药敏试验、肠毒素检查;防治原则。 (二)链球菌:分类。A 群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 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性:A 群链球菌毒力最强;致病物质包括特殊结构(LTA、 M 蛋白)、毒素(SLO、SLS、致热外毒素)及侵袭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 道酶等);所致疾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和超敏反应性疾病;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采集与初步诊断,分离培养与鉴定,抗“O”试验;防治原则。 (三)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 力;致病性:致病物质荚膜,引起大叶性肺炎;微生物学检查法:与甲型链球菌 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多价菌苗。 (四)奈瑟菌属:概述;膜膜炎奈瑟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 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淋病奈瑟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 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第九章 肠杆菌科

一、教学要求(一)掌握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二)熟悉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三)了解肠杆菌科细菌的生化反应、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二、教学内容(一)肠杆菌科细菌共性:形态染色、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变异。(二)埃希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水及食品卫生学检查标准、防治原则。(三)志贺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四)沙门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的采集、分离培养和鉴定、肥达试验),防治原则。第十章弧菌属一、教学要求(一)掌握霍乱弧菌肠毒素致病机理。(二)熟悉霍乱弧菌的形态、培养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法:副溶血弧菌致病性的检测。(三)了解霍乱和副溶血弧菌所致的食物中毒的防治原则。二、教学内容(一)霍乱弧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性:霍乱肠菌素致病机理和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二)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菌株检测方法(神奈川现象,Kanagawaphenomenon,KP)、所致疾病、防治原则。第十二章厌氧性细菌一、教学要求(一)掌握厌氧芽胞梭菌的形态及培养特性;厌氧芽胞梭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致病机制、所致疾病。(二)熟悉厌氧芽胞梭菌的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性。(三)了解厌氧芽胞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常见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和防治原则。二、教学内容(一)概述:厌氧菌的概念、分类(厌氧芽胞梭菌与无芽胞厌氧菌)及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二)厌氧芽胞梭菌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致病条件、所致疾1.病、防治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Nagler反应、“泌涌发酵现象)。致病性:致病物质(膜、外毒素);所致疾病(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微生物学检查法: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与动物试验。防治原则:早期、及时清创、严格隔离病人;多价抗毒素特异性治疗;抗菌治疗;高压氧舱法)。3.肉毒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肉毒毒素的作用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4.艰难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4
4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二)熟悉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三)了解肠杆菌科细菌的生化反应、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肠杆菌科细菌共性:形态染色、结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 抵抗力、变异。 (二)埃希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水及食品卫生学检查 标准、防治原则。 (三)志贺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四)沙门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的采集、 分离培养和鉴定、肥达试验),防治原则。 第十章 弧菌属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霍乱弧菌肠毒素致病机理。 (二)熟悉霍乱弧菌的形态、培养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法;副溶血弧菌致病性的 检测。 (三)了解霍乱和副溶血弧菌所致的食物中毒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霍乱弧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 致病性:霍乱肠菌素致病机理和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菌株检测方法(神奈川现象,Kanagawa phenomenon, KP)、所致疾病、防治原则。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厌氧芽胞梭菌的形态及培养特性;厌氧芽胞梭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 质、致病机制、所致疾病。 (二)熟悉厌氧芽胞梭菌的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性。 (三)了解厌氧芽胞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常见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和防治原 则。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厌氧菌的概念、分类(厌氧芽胞梭菌与无芽胞厌氧菌)及在人体各部 位的分布。 (二)厌氧芽胞梭菌 1. 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致病条件、所致疾 病、防治原则。 2. 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Nagler 反应、“汹涌发 酵”现象)。致病性:致病物质(荚膜、外毒素);所致疾病(气性坏疽、食物 中毒)。微生物学检查法: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与动物试验。防治原则: 早期、及时清创、严格隔离病人;多价抗毒素特异性治疗;抗菌治疗;高压氧 舱法)。 3. 肉毒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肉毒毒素的作用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原则。 4. 艰难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三)无芽胞厌氧菌:概述、种类、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致病物质、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第十三章分枝杆菌属一、教学要求(一)掌握抗酸杆菌的定义、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卡介苗的概念;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意义及应用(二)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检查法及防治原则。(三)了解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二、教学内容(一)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变异性(BCG、耐药性变异)。致病性:致病物质(主要菌体成份);所致疾病:肺部感染(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肺外感染。免疫性:有菌免疫:Koch现象;OT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应用)。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BCG、抗结核药物。(二)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第十六章其他细菌第一节棒状杆菌属一、教学要求(一)熟悉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二)了解白喉棒状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二、教学内容(一)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异染颗粒)、培养特性(吕氏培养基、业碲酸钟抗性)、毒力变异(溶原性转换)。(二)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白喉毒素、索状因子、K抗原)、所致疾病(白喉,典型体征假膜)、免疫性(抗毒素)、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百白破”三联疫苗)。第十八章支原体一、教学要求(一)掌握支原体的概念、形态特点、培养特性:肺炎支原体与解脲脲原体所致疾病。(二)熟悉主要致病性支原体的种类与所致疾病,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三)了解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二、教学内容(一)概述:支原体定义、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与细菌L型的区别、主要致病性支原体的种类与所致疾病。(二)肺炎支原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三)解脲脲原体:生物学性状(分解尿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四)穿透支原体:与HIV感染有关,第十九章立克次体5
5 (三)无芽胞厌氧菌:概述、种类、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致病物质、致病条件、 感染特征)、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抗酸杆菌的定义、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卡 介苗的概念;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意义及应用 (二)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三)了解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 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变异性(BCG、 耐药性变异)。致病性:致病物质(主要菌体成份);所致疾病:肺部感染(原发 感染和原发后感染)、肺外感染。免疫性:有菌免疫;Koch 现象;OT 试验(原理、 方法、结果分析及应用)。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BCG、抗结核药物。 (二)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 则。 第十六章 其他细菌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一、教学要求 (一)熟悉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了解白喉棒状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异染颗粒)、培养特性(吕氏培 养基、亚碲酸钾抗性)、毒力变异(溶原性转换)。 (二)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白喉毒素、索状因子、K 抗 原)、所致疾病(白喉,典型体征假膜)、免疫性(抗毒素)、微生物学检查法、防 治原则(“百白破”三联疫苗)。 第十八章 支原体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支原体的概念、形态特点、培养特性;肺炎支原体与解脲脲原体所致 疾病。 (二)熟悉主要致病性支原体的种类与所致疾病,支原体与细菌 L 型的区别。 (三)了解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支原体定义、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生 化反应、抗原构造、抵抗力)、与细菌 L 型的区别、主要致病性支原体的种类与 所致疾病。 (二)肺炎支原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三)解脲脲原体:生物学性状(分解尿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防治原则。 (四)穿透支原体:与 HIV 感染有关。 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

一、教学要求(一)掌握立克次体的概念、共同特点、形态染色;外斐反应: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所致疾病。(二)熟悉立克次体的分类、抗原结构、抵抗力、培养特性。(三)了解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二、教学内容(一)概述:立克次体的定义、共同特点、常见致病的立克盗体种类及所致疾病;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抗原构造、外斐反应的原理与应用);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血清学诊断,禁用磺胺类药)。(二)普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所致疾病。(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所致疾病(四)恶虫病东方体:传播媒介、所致疾病。第二十章衣原体一、教学要求(一)掌握衣原体的概念、发育周期、形态染色: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肺炎嗜衣原体的致病性。(二)熟悉衣原体的共同特性、抵抗力、培养特性、主要致病性衣原体的种类及所致疾病。(三)了解衣原体的致病机制、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二、教学内容(一)概述:衣原体定义、共同特性;生物学性状(发育周期、原体与始体的比较、抵抗力与培养特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致病性衣原体的种类。(二)沙眼衣原体:三个生物型(沙眼生物型、生殖生物型、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型)的致病性、传播途径、血清型与所致疾病的关系。(三)肺炎嗜衣原体:致病性第二十一章螺旋体一、教学要求(一)掌握螺旋体的概念:致病性螺旋体的种类: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的形态染色、致病性和免疫性。(二)熟悉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三)了解钩端螺旋体的抵抗力、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的培养特性、防治原则:主要致病性疏螺旋体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二、教学内容(一)概述:螺旋体定义,分类、致病性螺旋体种类。(二)钩端螺旋体: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疫苗预防、抗生素治疗。(三)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传播途径、所致疾病(临床表现)、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病原学检查血清学试验)、防治原则。(四)伯道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与奋森疏螺旋体:生物学性状、所致疾病。第二篇病毒学第二十二章病毒的基本性状一、教学要求6
6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立克次体的概念、共同特点、形态染色;外斐反应;主要致病性立克 次体的传播媒介、所致疾病。 (二)熟悉立克次体的分类、抗原结构、抵抗力、培养特性。 (三)了解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立克次体的定义、共同特点、常见致病的立克次体种类及所致疾病; 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抗原构造、外斐反应的原理与应用);致 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血清学诊断,禁用磺胺类药)。 (二)普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所致疾病。 (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所致疾病。 (四)恙虫病东方体:传播媒介、所致疾病。 第二十章 衣原体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衣原体的概念、发育周期、形态染色;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肺炎嗜 衣原体的致病性。 (二)熟悉衣原体的共同特性、抵抗力、培养特性、主要致病性衣原体的种类及 所致疾病。 (三)了解衣原体的致病机制、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衣原体定义、共同特性;生物学性状(发育周期、原体与始体的比 较、抵抗力与培养特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致病性衣原体的种类。 (二)沙眼衣原体:三个生物型(沙眼生物型、生殖生物型、性病淋巴肉芽肿生 物型)的致病性、传播途径、血清型与所致疾病的关系。 (三)肺炎嗜衣原体:致病性。 第二十一章 螺旋体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螺旋体的概念;致病性螺旋体的种类;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 特性、致病性;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的形态染色、致病性和免疫性。 (二)熟悉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 (三)了解钩端螺旋体的抵抗力、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苍白密 螺旋体苍白亚种的培养特性、防治原则;主要致病性疏螺旋体生物学性状及致病 性。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螺旋体定义,分类、致病性螺旋体种类。 (二)钩端螺旋体: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 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疫苗预防、抗生素治疗。 (三)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传播途径、所 致疾病(临床表现)、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病原学检查、血清学试验)、防 治原则。 (四)伯道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与奋森疏螺旋体:生物学性状、所致疾病。 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病毒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二)熟悉病毒的大小与形态。(三)了解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分类。二、教学内容(一)概述:病毒的发现、临床病毒学现状、病毒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二)病毒的大小与形态。(三)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核衣壳,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的功能。(四)病毒的增殖: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病毒的异常增殖(顿挫感染、缺陷病毒),干扰现象(缺陷干扰颗粒)。(五)病毒的遗传与变异。(六)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七)病毒的分类。第二十三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一、教学要求(一)掌握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持续性感染类型,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二)熟悉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病毒与肿瘤。(三)了解抗病毒免疫。二、教学内容(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的免疫逃逸)。(三)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四)病毒与肿瘤。(五)抗病毒免疫:固有免疫:干扰素,NK细胞;适应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二十五章呼吸道病毒一、教学要求(一)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分型、变异、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防治原则;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防治原则。风疹病毒的致病性、与优生优育的关系、防治原则。(二)熟悉冠状病毒的形态与致病性。(三)了解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所致疾病。二、教学内容(一)呼吸道病毒的概念和分类。(二)流感病毒:形态结构、分型、变异、致病性、防治原则。(三)麻疹病毒:形态结构、致病性。(四)腮腺炎病毒:形态结构、致病性及与男性不育的关系。(五)风疹病毒:形态结构、致病性及与优生优育的关系。(六)冠状病毒:形态结构与致病性。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一、教学要求(一)掌握人类肝炎病毒的种类;HAV形态结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HBV形态7
7 (一)掌握病毒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的增殖,病毒 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 (二)熟悉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三)了解病毒的遗传与变异,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分类。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病毒的发现、临床病毒学现状、病毒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二)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三)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核衣壳,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的功能。 (四)病毒的增殖: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病 毒的异常增殖(顿挫感染、缺陷病毒),干扰现象(缺陷干扰颗粒)。 (五)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六)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七)病毒的分类。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持续性感染类型,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 (二)熟悉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病毒与肿瘤。 (三)了解抗病毒免疫。 二、教学内容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的免疫逃逸)。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 (四)病毒与肿瘤。 (五)抗病毒免疫:固有免疫:干扰素,NK 细胞;适应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 免疫。 第二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分型、变异、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防 治原则;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防治原则。风疹病毒的致病性、与优生优育的关 系、防治原则。 (二)熟悉冠状病毒的形态与致病性。 (三)了解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所致疾病。 二、教学内容 (一)呼吸道病毒的概念和分类。 (二)流感病毒:形态结构、分型、变异、致病性、防治原则。 (三)麻疹病毒:形态结构、致病性。 (四)腮腺炎病毒:形态结构、致病性及与男性不育的关系。 (五)风疹病毒:形态结构、致病性及与优生优育的关系。 (六)冠状病毒:形态结构与致病性。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人类肝炎病毒的种类;HAV 形态结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HBV 形态

结构、抗原组成、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HCV、HDV、HEV传播途径、致病性。(二)熟悉HCV、HDV、HEV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HDV属于缺陷病毒。(三)了解新发现的新型肝炎相关病毒:GBV-C/HGV和TTV。二、教学内容(一)HAV: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二)HBV:形态结构、抗原组成、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乙肝两对半检测的临床意义)、防治原则(乙肝疫苗)。(三)HCV:传染源、传播途径、所致疾病(四)HDV:缺陷病毒。(五)HEV:传染源、传播途径、所致疾病。孕妇感染HEV后病情严重。(六)了解新发现的新型肝炎相关病毒:GBV-C/HGV和TTV。第三十一章疱疹病毒一、教学要求(一)掌握人类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和英文名称缩写。单纯疱疹病毒(HSV)分型及所致疾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的感染类型及所致疾病。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致病性。EB病毒(EBV)所致疾病。(二)熟悉单纯疱疹病毒(HSV)、人巨细胞病毒(HCMV)、EB病毒(EB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三)了解EBV增殖性感染和潜伏感染;增殖性感染期和潜伏感染期表达的抗原。二、教学内容(一)概述:疱疹病毒共同特点和种类。(二)单纯疱疹病毒(HSV):两种血清型HSV-1和HSV-2,感染类型(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复发性感染)、所致疾病(唇疱疹和生殖系统疱疹),HSV-2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HSV-1和HSV-2潜伏部位。(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类型(原发感染、复发性感染)、所致疾病(水痘和带状疱疹),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VZV潜伏部位。(四)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类型(先天性感染、围生期感染、儿童和成人原发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与优生优育的关系,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HCMV潜伏部位。(五)EB病毒(EBV):增殖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致病机制及所致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鼻咽癌,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EBV潜伏部位。第三十二章逆转录病毒一、教学要求(一)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二)熟悉HIV的致病机制、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三)了解HIV型别、抗原变异,抵抗力;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致病性。二、教学内容(一)概述: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和主要特性。(二)HIV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三)HIV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免疫性。(四)HIV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HIV感染者的筛查和确认试验,药物治疗9
8 结构、抗原组成、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HCV、HDV、HEV 传播 途径、致病性。 (二)熟悉 HCV、HDV、HEV 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HDV 属于缺陷病 毒。 (三)了解新发现的新型肝炎相关病毒:GBV-C/HGV 和 TTV。 二、教学内容 (一)HAV: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二)HBV:形态结构、抗原组成、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乙肝两对半检测 的临床意义)、防治原则(乙肝疫苗)。 (三)HCV:传染源、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四)HDV:缺陷病毒。 (五)HEV:传染源、传播途径、所致疾病。孕妇感染 HEV 后病情严重。 (六)了解新发现的新型肝炎相关病毒:GBV-C/HGV 和 TTV。 第三十一章 疱疹病毒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人类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和英文名称缩写。单纯疱疹病毒(HSV)分 型及所致疾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的感染类型及所致疾病。人巨细胞病毒 (HCMV)的致病性。EB 病毒(EBV)所致疾病。 (二)熟悉单纯疱疹病毒(HSV)、人巨细胞病毒(HCMV)、EB 病毒(EBV)的微生 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三)了解 EBV 增殖性感染和潜伏感染;增殖性感染期和潜伏感染期表达的抗原。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疱疹病毒共同特点和种类。 (二)单纯疱疹病毒(HSV):两种血清型 HSV-1 和 HSV-2,感染类型(原发感染、 潜伏感染、复发性感染)、所致疾病(唇疱疹和生殖系统疱疹),HSV-2 感染与宫 颈癌发生密切相关,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HSV-1 和 HSV-2 潜伏部位。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类型(原发感染、复发性感染)、所致疾病 (水痘和带状疱疹),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VZV 潜伏部位。 (四)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类型(先天性感染、围生期感染、儿童和成人 原发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与优生优育的关系,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 则。HCMV 潜伏部位。 (五)EB 病毒(EBV):增殖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致病机制及所致疾病(传染性 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鼻咽癌,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微生物 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EBV 潜伏部位。 第三十二章 逆转录病毒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 (二)熟悉 HIV 的致病机制、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三)了解 HIV 型别、抗原变异,抵抗力;人类嗜 T 细胞病毒的致病性。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和主要特性。 (二)HIV 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抗原变异。 (三)HIV 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免疫性。 (四)HIV 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HIV 感染者的筛查和确认试验,药物治疗

和HIV疫苗。(五)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致病性。第三篇真菌学第三十五章真菌学总论一、教学要求(一)掌握真菌的概念及分类;形态结构、菌丝及孢子的类型和特点;培养特性。(二)熟悉真菌的繁殖方式、变异与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三)了解真菌的免疫性、防治原则。二、教学内容(一)真菌的概念(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注意与细菌和植物鉴别)及种类。(二)真菌的生物学性状:单细胞真菌与多细胞真菌的形态结构、菌丝和孢子的类型及特点(假菌丝、菌丝、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生殖菌丝、芽生孢子、厚膜孢子、分生孢子、孢子囊孢子);真菌的繁殖与培养(培养条件、培养基、3种真菌菌落)、变异、抵抗力。(三)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第三十六章主要病原性真菌一、教学要求(一)掌握白假丝酵母菌、新型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二)熟悉皮肤癣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白假丝酵母菌和新型隐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三)了解皮肤癣菌的种类;皮下组织感染真菌、地方性流行真菌的致病性。二、教学内容(一)浅部感染真菌:皮肤癣菌的种类及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角层癣菌的致病性。(二)深部感染真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自学)、地方性流行真菌(自学)、机会致病性真菌(白假丝酵母菌和新型隐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9
9 和 HIV 疫苗。 (五)人类嗜 T 细胞病毒的致病性。 第三篇 真菌学 第三十五章 真菌学总论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真菌的概念及分类;形态结构、菌丝及孢子的类型和特点;培养特性。 (二)熟悉真菌的繁殖方式、变异与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三)了解真菌的免疫性、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一)真菌的概念(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注意与细菌和植物鉴别)及种类。 (二)真菌的生物学性状:单细胞真菌与多细胞真菌的形态结构、菌丝和孢子的 类型及特点(假菌丝、菌丝、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生殖菌丝、芽生孢子、厚膜 孢子、分生孢子、孢子囊孢子);真菌的繁殖与培养(培养条件、培养基、3 种真 菌菌落)、变异、抵抗力。 (三)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第三十六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白假丝酵母菌、新型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 (二)熟悉皮肤癣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白假丝酵母菌和新 型隐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三)了解皮肤癣菌的种类;皮下组织感染真菌、地方性流行真菌的致病性。 二、教学内容 (一)浅部感染真菌:皮肤癣菌的种类及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角层癣菌的致病 性。 (二)深部感染真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自学)、地方性流行真菌(自学)、机 会致病性真菌(白假丝酵母菌和新型隐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微 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药科大学:The construction, fermentation, expression , preparation and analysis of Recombinant L-asparaginase.pdf
- 南京医科大学: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讲稿,公共卫生学院:夏彦恺).pdf
- 《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Pathogen biology.pdf
-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检验》课程作业习题集(共三十九章,含参考答案).doc
-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检验》课程实验指导书(共九个实验).doc
-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医学检验).doc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二篇 病毒学 第三十六章 真菌学总论 Fungus.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二篇 病毒学 第三十五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二篇 病毒学 第三十三章 狂犬病病毒.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二篇 病毒学 第三十二章 逆转录病毒 Retrovirus.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六章 肠道病毒 Enterovirus.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四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iral infection.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二篇 病毒学 第二十二章 病毒基本性状.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一篇 细菌学 第二十一章 螺旋体(spirochete).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一篇 细菌学 第二十章 衣原体 chlamydia.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一篇 细菌学 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 rickettsia.pdf
- 包头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知识点)第一篇 细菌学 第十八章 支原体 mycoplasma.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01 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02 细菌的生理、消毒灭菌.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03 噬菌体、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2.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04 细菌的遗传变异2/2、细菌耐药性.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05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06 球菌.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07 肠道杆菌、弧菌.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08 厌氧菌.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09 分枝杆菌、棒状杆菌.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10 真菌.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11 病毒的基本性状.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12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13 呼吸道病毒.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14 肝炎病毒、黄病毒.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15 疱疹病毒、逆转录病毒.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16 支原体和立克次体.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17 衣原体和螺旋体.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衣原体和螺旋体.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支原体和立克次体.pdf
- 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疱疹病毒和逆转录病毒.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