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课件(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1
文件大小:737.22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课件(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应用文写作(A)教案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标 1.了解应用文的含义和基本特点。 2掌握应用文的内容与形式要素 3.能够区别应用文和文学作品的语体风格。 4.掌握应用写作的基本要求 学习重点:应用文的结构安排、应用文的语言运用 学习难点: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创作的不同 学习课时:4课时 学习内容: 第一节应用写作概述 应用写作是一种为直接应对生活、处理事物、解决问题而运用 语言文字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应用写作课程的开设旨在培 养大学生在将来不同工作需要下的应用写作能力,并最终满足各类工 作中对不同类型写作的需要。 {情境导入} 春暖花开的时节,叶子和她的同学们从顶岗实习的单位一一×× 精密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回到分别了近半年的×X大学文学院。在实习 总结大会上,叶子作为优秀实习生代表做了发言。在发言中,她深有 感触地回顾了实习过程中的种种感受和体会。最后她说:“‘纸上得来 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前在学院读书时还体会不到这句话的 深刻内涵,是这次顶岗实习让我真正认识到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最好的

1 应用文写作(A)教案 第一章 绪论 1.了解应用文的含义和基本特点。 2.掌握应用文的内容与形式要素。 3.能够区别应用文和文学作品的语体风格。 4.掌握应用写作的基本要求 应用文的结构安排、应用文的语言运用 学习难点: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创作的不同 学习课时:4 课时 学习内容: 第一节 应用写作概述 应用写作是一种为直接应对生活、处理事物、解决问题而运用 语言文字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应用写作课程的开设旨在培 养大学生在将来不同工作需要下的应用写作能力,并最终满足各类工 作中对不同类型写作的需要。 {情境导入} 春暖花开的时节,叶子和她的同学们从顶岗实习的单位——×× 精密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回到分别了近半年的××大学文学院。在实习 总结大会上,叶子作为优秀实习生代表做了发言。在发言中,她深有 感触地回顾了实习过程中的种种感受和体会。最后她说: “‘纸上得来 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前在学院读书时还体会不到这句话的 深刻内涵,是这次顶岗实习让我真正认识到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最好的

大学,它让我在实践中了解了社会,拓展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为 我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中文专业的学生,实习 不仅让我明白了要做一个合格的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 基本素养,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走向职场,要驾驭生活,必须 学好应用文写作。” 一、应用文的涵义 先了解一下何为写作: 所谓写作,就是写作主体运用有组织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 事物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写作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写作活动中,主体即作者是写作活动的核心要素 写作所使用的工具是有组织的书面语言 写作是主、客观的统一,是“心”与”物”的交融 写作,从性质和功能上分,可分为文学写作和应用文写作两大类。文学写作 是艺术创作,形象生动,体裁多样,为人们喜闻乐见。应用文写作重在“应用”, 是人们在处理公务和个人事务时不可缺少的写作活动。文学写作有自己的思维方 式和创作手法,应用写作也有自身的特点、方法和要求。明确应用文的概念和特 点,了解应用文的基本要素,掌握应用文的语体风格和文面要求,对于写好应用 文是至关重要的。 应用文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生产和生活中办 理公务以及个人事务时,为交流情况、沟通信息、处理事务、解决问题,所使用 的具有惯用格式的一种文体。 应用文最重要的标志:有惯用格式、实用性。 (求本溯源) “应用文”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苏轼《答刘巨济书》:“向在科场时,不 得已作应用文,不幸为人传写,身为羞愧。” 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辞命体,推之可为一切应用之文。应用 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 2

2 大学,它让我在实践中了解了社会,拓展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为 我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中文专业的学生,实习 不仅让我明白了要做一个合格的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 基本素养,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走向职场,要驾驭生活,必须 学好应用文写作。” 一、应用文的涵义 先了解一下何为写作: 所谓写作,就是写作主体运用有组织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 事物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写作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写作活动中,主体即作者是写作活动的核心要素 写作所使用的工具是有组织的书面语言 写作是主、客观的统一,是“心"与"物"的交融 写作,从性质和功能上分,可分为文学写作和应用文写作两大类。文学写作 是艺术创作,形象生动,体裁多样,为人们喜闻乐见。应用文写作重在“应用”, 是人们在处理公务和个人事务时不可缺少的写作活动。文学写作有自己的思维方 式和创作手法,应用写作也有自身的特点、方法和要求。明确应用文的概念和特 点,了解应用文的基本要素,掌握应用文的语体风格和文面要求,对于写好应用 文是至关重要的。 应用文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生产和生活中办 理公务以及个人事务时,为交流情况、沟通信息、处理事务、解决问题,所使用 的具有惯用格式的一种文体。 应用文最重要的标志:有惯用格式、实用性。 {求本溯源} “应用文”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 苏轼《答刘巨济书》:“向在科场时,不 得已作应用文,不幸为人传写,身为羞愧。” 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 辞命体,推之可为一切应用之文。应用 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重其辞乃所以重其实也

民国学者徐望之《公牍通论》:“有用于周应人事者,若书札、公牍、杂记、 序跋、箴铭、颂赞、哀祭等类,我名之日‘应用之文'。 苏轼、刘熙载、徐望之虽没有对应用文的概念做出明确的阐释,但指出了应 用文重实用、讲实效和应用文的大致范围。 二、应用文的特点 1.绝对真实,不允许虚构 2.内容的时效性:办文的时效性 3.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写:有特定的受文对象 4.语言规范:文种规范:行文规范:格式规范 5.简洁明了,文约义丰 三、应用文的作用 (一)传递交流信息的功能 (二)宣传和教育的功能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 (四)处理工作事务的功能 四、应用文的分类 )公务文书 1.通用公文 2.专用公文 (二)私人文书 (三)新闻文书 五、“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思维方法 1.行为的目的性 2.对象的针对性 3.手段的实效性 4.语言的策略性 六、应用文写作的表达技巧 1.善于揣摩受众心理 2.善于抓住诉求中心 3.善于综合有用信息 4.善于借助表达形式 七、应用文写作和文学创作的不同 应用文与文艺作品的区别可以引用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介绍(应用 3

3 民国学者徐望之《公牍通论》:“有用于周应人事者,若书札、公牍、杂记、 序跋、箴铭、颂赞、哀祭等类,我名之曰‘应用之文’。” 苏轼、刘熙载、徐望之虽没有对应用文的概念做出明确的阐释,但指出了应 用文重实用、讲实效和应用文的大致范围。 二、应用文的特点 1. 绝对真实,不允许虚构 2. 内容的时效性;办文的时效性 3. 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写;有特定的受文对象 4. 语言规范;文种规范;行文规范;格式规范 5. 简洁明了,文约义丰 三、应用文的作用 (一)传递交流信息的功能 (二)宣传和教育的功能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 (四)处理工作事务的功能 四、应用文的分类 (一)公务文书 1.通用公文 2.专用公文 (二)私人文书 (三)新闻文书 五、“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思维方法 1.行为的目的性 2.对象的针对性 3.手段的实效性 4.语言的策略性 六、应用文写作的表达技巧 1.善于揣摩受众心理 2.善于抓住诉求中心 3.善于综合有用信息 4.善于借助表达形式 七、应用文写作和文学创作的不同 应用文与文艺作品的区别可以引用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介绍〈应用

文写作知识)一文中的一段话来说明:“文艺文以外的文字都是应用文。”文艺 文可写可不写,应用文要写的时候却是不能不写:文艺文的读者谁看,不知道, 应用文的读者一清二楚:文艺文的形式和内容由作者自己决定,应用文的形式和 内容由客观环境决定 表1-1应用文与文艺作品的区别 应用文 文艺作品 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为主 形象思维为主 内容的直实性 因事而写,内容直实 允许虚构 结构方式 格式固定,书写规范 文无定法 语言表达方式 准确、简洁、庄重 个性化 时效性 有明显的时效性,讲求及时 永恒的生命 阅读对象 对象明确,非看不可 不受时空的限制 八.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意义 1.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生存技能。 2.是求职的重要考核内容。 3.是公务员考试的重要考核内容。 4.是办公室工作的重要技能。 九.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方法 1.熟悉方针政策,提高思想水平 2.深入调查研究,注意搜集资料 3.掌握文种格式,合乎规范要求 4.精通业务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5.行文严谨简明,反复修改练习 应用文的学习途径: 1.认真掌握应用写作的理论知识

4 文写作知识〉一文中的一段话来说明:“文艺文以外的文字都是应用文。”文艺 文可写可不写,应用文要写的时候却是不能不写;文艺文的读者谁看,不知道, 应用文的读者一清二楚;文艺文的形式和内容由作者自己决定,应用文的形式和 内容由客观环境决定。 八. 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意义 1.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生存技能。 2.是求职的重要考核内容。 3.是公务员考试的重要考核内容。 4.是办公室工作的重要技能。 九.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方法 1.熟悉方针政策,提高思想水平 2.深入调查研究,注意搜集资料 3.掌握文种格式,合乎规范要求 4.精通业务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5.行文严谨简明,反复修改练习 应用文的学习途径: 1. 认真掌握应用写作的理论知识

2.多读古今中外的应用文名篇 3.加强写作练习 第二节应用写作的构思 组成应用文的几个要素 议论文:论点、论据、结构、语言、论证 说明文: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说明 记叙文:中心思想、事例、结构、语言、叙述 应用文同样也有五个要素:主旨、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 (一)应用文的主旨 1、概念 主旨是行文者在说明问题、反映情况、表明主张时,通过文章全部内容所表 达出来的一种态度和意图,也叫主题、观点或中心思想。 2、确立主旨的原则 正确、鲜明、集中、深刻 3、确立主旨的方法 (1)揭示事物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内部联系) (2)反映时代精神(现实需要什么,我们就反映什么)》 4、表明主旨的方法 (1)标题明旨(公务文书中多见) (2)开宗明义一一用文章首句直接表达主旨 (3)文末点题一一用文章的结束语句来表达主旨 (4)段首显旨(多用于经验总结、调查报告、述职报告等) (二)应用文的材料 1、材料的概念 材料是指作者为实现某一写作目的,收集货积累的能够表现文章主旨的事例、 事件、数据、道理及资料等。 2、取材 (1)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取得第一手材料

5 2. 多读古今中外的应用文名篇 3. 加强写作练习 第二节 应用写作的构思 组成应用文的几个要素 议论文:论点、论据、结构、语言、论证 说明文: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说明 记叙文:中心思想、事例、结构、语言、叙述 应用文同样也有五个要素:主旨、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 (一)应用文的主旨 1、概念 主旨是行文者在说明问题、反映情况、表明主张时,通过文章全部内容所表 达出来的一种态度和意图,也叫主题、观点或中心思想。 2、确立主旨的原则 正确、鲜明、集中、深刻 3、确立主旨的方法 (1) 揭示事物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内部联系) (2) 反映时代精神(现实需要什么,我们就反映什么) 4、表明主旨的方法 (1) 标题明旨(公务文书中多见) (2) 开宗明义——用文章首句直接表达主旨 (3) 文末点题——用文章的结束语句来表达主旨 (4) 段首显旨(多用于经验总结、调查报告、述职报告等) (二)应用文的材料 1、材料的概念 材料是指作者为实现某一写作目的,收集货积累的能够表现文章主旨的事例、 事件、数据、道理及资料等。 2、取材 (1)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取得第一手材料

(2)调查采访 (3)积累材料: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大量素材,借他人的材料为己用 方法:撰写笔记、资料卡片、剪贴资料、网络查阅 3、选材 (1)真实:材料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均要真实,这也是符合应 用文真实性的特点。 (2)典型:选取的人或事件要典型,具有代表性 (3)新颖: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 4、剪裁 剪裁的要求: (1)服从主旨的需要,分清主、次、先、后、详、略 (2)合理安排材料的顺序 (3)点与面结合。既有整体情况的说明,又有典型事例的介绍 (4)详略得当 五、结构 (一)概念 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组合构造,是对观点与材料、内容与形式进行组织安排 的具体形式。 (二)结构的原则和要求 1、原则 (1)服从主旨的需要,符合文章的篇幅结构,符合内容的逻辑结构 (2)体现问题的特点 般的文章都是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但不同的应用文也有具体特点。 例如报告、计划、总结一般是总分式,合同、协议、说明书一般是条款式。 2、要求 (1)完整匀称。开头、结尾都要精炼、概括,不拖沓,主体要具体,表述全面、 透彻。 (2)清晰。结构有条理,内容一目了然。 (3)严谨。首尾贯通,上下联结,过渡自然 6

6 (2) 调查采访 (3) 积累材料: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大量素材,借他人的材料为己用 方法:撰写笔记、资料卡片、剪贴资料、网络查阅 3、选材 (1) 真实:材料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均要真实,这也是符合应 用文真 实性的特点。 (2) 典型:选取的人或事件要典型,具有代表性 (3) 新颖: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 4、剪裁 剪裁的要求: (1) 服从主旨的需要,分清主、次、先、后、详、略 (2) 合理安排材料的顺序 (3) 点与面结合。既有整体情况的说明,又有典型事例的介绍 (4) 详略得当 五、结构 (一)概念 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组合构造,是对观点与材料、内容与形式进行组织安排 的具体形式。 (二)结构的原则和要求 1、原则 (1) 服从主旨的需要,符合文章的篇幅结构,符合内容的逻辑结构 (2) 体现问题的特点 一般的文章都是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但不同的应用文也有具体特点。 例如报告、计划、总结一般是总分式,合同、协议、说明书一般是条款式。 2、要求 (1) 完整匀称。开头、结尾都要精炼、概括,不拖沓,主体要具体,表述全面、 透彻。 (2) 清晰。结构有条理,内容一目了然。 (3) 严谨。首尾贯通,上下联结,过渡自然

(三)结构的内容 1、段落和层次 段落:自然段,是组成文章最基本的单位,有明显的换行标志 层次:文章表达客观事物的意义单位和表现次序,层次反映作者的思维过程 安排层次的常见顺序: (1)时间顺序。多用于事件、情况的说明,如起诉书中对案件的陈述 (2)逻辑顺序。 并列式:如规章制度、说明书等 递进式:内容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如决定、通报、调查报告等 (3)总分顺序。总一一分—一总:总一一分:分—一总 (4)综合式 2、过渡和照应 (1)过渡 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转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将上下段落、前后层 次连接起来构成一体。 常用关联词:综上所述:.如下:总之;为此:特此等 常见过渡:内容开合处:意思转换处:表达变动处 (2)照应 指文章的前后关照、呼应,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②内容前后照应 ③问题照应,在行文中照应标题,揭示主旨 3、开头和结尾 (1)开头 应用文的开头一般开门见山,平实直接,一般有 ①目的、根据式:一般用:“根据.”,“为了.”如规章、制度、计划等 ②概述式:交代主要情况、内容,如调查报告、总结 ③提问式:先提问题,然后引起下文 ④结论式:先把观点主张提出来,再具体阐述,如学术论文

7 (三)结构的内容 1、段落和层次 段落:自然段,是组成文章最基本的单位,有明显的换行标志 层次:文章表达客观事物的意义单位和表现次序,层次反映作者的思维过程 安排层次的常见顺序: (1) 时间顺序。多用于事件、情况的说明,如起诉书中对案件的陈述 (2) 逻辑顺序。 并列式:如规章制度、说明书等 递进式:内容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如决定、通报、调查报告等 (3) 总分顺序。总——分——总;总——分;分——总 (4) 综合式 2、过渡和照应 (1) 过渡 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转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将上下段落、前后层 次连接起来构成一体。 常用关联词:综上所述;.如下;总之;为此;特此等 常见过渡:内容开合处;意思转换处;表达变动处 (2) 照应 指文章的前后关照、呼应,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 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2 内容前后照应 3 问题照应,在行文中照应标题,揭示主旨 3、开头和结尾 (1) 开头 应用文的开头一般开门见山,平实直接,一般有: 1 目的、根据式:一般用:“根据.”,“为了.”如规章、制度、计划等 2 概述式:交代主要情况、内容,如调查报告、总结 3 提问式:先提问题,然后引起下文 4 结论式:先把观点主张提出来,再具体阐述,如学术论文

(2)结尾 ①总结式:文末点题,如总结 ②号召式:归纳全文,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如演讲稿 ③公文式:以固定格式构成结尾,如经济合同、礼仪信函 六、语言 (一)应用文语言的特点 1、词语和句式相对比较固定。不同文体有不同的习惯用语:句式多为肯定句、 陈述句 2、多用句中词语修饰、限定 (二)应用文语言的要求 1、准确 (1)数字、概念要准确,不能使用“大概”、“差不多”等含混字眼 (2)近义词注意语境要求使用,如“不能”和“严禁”在表意程度上的差别 (3)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多用中性词,不掺杂作者的个人感情 2、简明: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清楚反映更多信息,言简意赅 (1)认识问题明确,抓住实质 (2)陈述事实,抓住事物关键 (3)提出意见和办法,抓住要点 (4)善于概括,删繁就简 3、规范 (1)使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不使用方言、口语 (2)选用名义明确而限定准确的词 (3)使用应用文专用词语 4、平实:语言朴素,语意实在 (1)多讲事实,少说空话 (2)直言其事,直接表达 (3)少用形容词、描写、语言修饰 (三)应用文常用专用语 1、称谓词

8 (2) 结尾 1 总结式:文末点题,如总结 2 号召式:归纳全文,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如演讲稿 3 公文式:以固定格式构成结尾,如经济合同、礼仪信函 六、语言 (一)应用文语言的特点 1、词语和句式相对比较固定。不同文体有不同的习惯用语;句式多为肯定句、 陈述句 2、多用句中词语修饰、限定 (二)应用文语言的要求 1、准确 (1) 数字、概念要准确,不能使用“大概”、“差不多”等含混字眼 (2) 近义词注意语境要求使用,如“不能”和“严禁”在表意程度上的差别 (3) 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多用中性词,不掺杂作者的个人感情 2、简明: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清楚反映更多信息,言简意赅 (1) 认识问题明确,抓住实质 (2) 陈述事实,抓住事物关键 (3) 提出意见和办法,抓住要点 (4) 善于概括,删繁就简 3、规范 (1) 使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不使用方言、口语 (2) 选用名义明确而限定准确的词 (3) 使用应用文专用词语 4、平实:语言朴素,语意实在 (1) 多讲事实,少说空话 (2) 直言其事,直接表达 (3) 少用形容词、描写、语言修饰 (三)应用文常用专用语 1、称谓词

涉及机关或个人时,一般直呼机关的全称或规范化的简称,如“××同志”, “××单位”,表指代关系的称谓时,用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本”、“我”,后面加上单位简称,如“所”、“部”、“厂”、“校” 等 (2)第二人称:“贵”、“你”后面加上单位简称 (3)第三人称:“该”,后面可加人、单位或事物,如“该生”、“该产品”等 2、引叙词 引出应用文撰写的根据、理由或应用文的具体内容的词,引叙词多用于文章 的开头。常用的有:根据、按照、遵照、据悉、为.特.等 3、经办词 用来说明工作处理过程的已然状态,表明处理时间及经过情况。常用的有 业经、前经、均经、复经等 4、综述过渡词 承上启下,陈述理由及事实后引出作者的意见和方案等。 常用的有:为此、据此、故此、鉴此、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 5、期请词 用于向受文者表示请求与希望 常用的有:希、敬希、请、望、恳请、烦请等 6、商洽词 又称询问词,用于征询对方的意见和反映,具有探寻语气,这类词一般用在 公文上 常用的有:是否可行、妥否、当否、意见如何等 7、目的词 (1)用于上行文、平行文:如请批复、函复、批示等 (2)用于下行文:如查照办理、遵照办理、参照执行等 (3)用于知照性文件:如周知、知照、审阅等 8、表态词 又称回复用语,即针对对方的请示、问函,表示明确意见时使用的词语。使 用时应对下行文和平行文另加区别

9 涉及机关或个人时,一般直呼机关的全称或规范化的简称,如“××同志”, “××单位”,表指代关系的称谓时,用人称代词: (1) 第一人称:“本”、“我”,后面加上单位简称,如“所”、“部”、“厂”、“校” 等 (2) 第二人称:“贵”、“你”后面加上单位简称 (3) 第三人称:“该”,后面可加人、单位或事物,如“该生”、“该产品”等 2、引叙词 引出应用文撰写的根据、理由或应用文的具体内容的词,引叙词多用于文章 的开头。常用的有:根据、按照、遵照、据悉、为.特.等 3、经办词 用来说明工作处理过程的已然状态,表明处理时间及经过情况。常用的有: 业经、前经、均经、复经等 4、综述过渡词 承上启下,陈述理由及事实后引出作者的意见和方案等。 常用的有:为此、据此、故此、鉴此、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 5、期请词 用于向受文者表示请求与希望 常用的有:希、敬希、请、望、恳请、烦请等 6、商洽词 又称询问词,用于征询对方的意见和反映,具有探寻语气,这类词一般用在 公文上 常用的有:是否可行、妥否、当否、意见如何等 7、目的词 (1) 用于上行文、平行文:如请批复、函复、批示等 (2) 用于下行文:如查照办理、遵照办理、参照执行等 (3) 用于知照性文件:如周知、知照、审阅等 8、表态词 又称回复用语,即针对对方的请示、问函,表示明确意见时使用的词语。使 用时应对下行文和平行文另加区别

常用的有:应当、照办、同意、不同意、可行、不可行、准予备案、特此批 准等。 9、结尾词 (1)用以结束上文的词语。如特此报告、特此通知、特此批评等 (2)再次明确行文的具体目的与要求的词语。如.为要;.为盼等 (3)表示敬意、谢意、希望的词语。如此致.敬礼;顺祝. 10、大量介词结构的使用 表示目的、原因:为、为了、为使、因、由于等 表示对象、范围:对、对于、关于、至于、将、除等 表示根据、方式:依据、据、按照、本着等 表示时间、起止:自、于、在、从、自从等 七、表达方式 应用文体中,说明、叙述、议论是常用的表达方式 (一)说明 1、概念 说明是用简明的文字解说事物的形态、性质、特征、构造、成因、关系及功 能 2、要求 (1)抓住特征。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到了,事物说明也就准确了。 (2)客观科学。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 (3)准确简明。不弄虚作假,无中生有,任意夸大或缩小。 3、主要说明方法 (1)概括说明: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对事物或事理作概要说明 (2)解释说明:围绕事物的因果关系,说明物因事理 (3)数字说明:用数字说明事理、现象的特点 (4)还有:诠释、分类、举例、引用、比较、定义、图表等说明方法 (二)叙述 1、概念 叙述是把人物的活动、经历,事情的发生、发展以及事物变化过程表达出来 0

10 常用的有:应当、照办、同意、不同意、可行、不可行、准予备案、特此批 准等。 9、结尾词 (1) 用以结束上文的词语。如特此报告、特此通知、特此批评等 (2) 再次明确行文的具体目的与要求的词语。如.为要;.为盼等 (3) 表示敬意、谢意、希望的词语。如此致.敬礼;顺祝. 10、大量介词结构的使用 表示目的、原因:为、为了、为使、因、由于等 表示对象、范围:对、对于、关于、至于、将、除等 表示根据、方式:依据、据、按照、本着等 表示时间、起止:自、于、在、从、自从等 七、表达方式 应用文体中,说明、叙述、议论是常用的表达方式 (一)说明 1、概念 说明是用简明的文字解说事物的形态、性质、特征、构造、成因、关系及功 能 2、要求 (1) 抓住特征。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到了,事物说明也就准确了。 (2) 客观科学。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 (3) 准确简明。不弄虚作假,无中生有,任意夸大或缩小。 3、主要说明方法 (1) 概括说明: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对事物或事理作概要说明 (2) 解释说明:围绕事物的因果关系,说明物因事理 (3) 数字说明:用数字说明事理、现象的特点 (4) 还有:诠释、分类、举例、引用、比较、定义、图表等说明方法 (二)叙述 1、概念 叙述是把人物的活动、经历,事情的发生、发展以及事物变化过程表达出来

共11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