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实训指导(针刺法、灸法、拔罐法)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7
文件大小:439.3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实训指导(针刺法、灸法、拔罐法)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一章针刺法针刺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将金属制成的针,运用各种手法刺入人体不同部位(穴位)的一种技术操作。此法可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科,对痛证疗效尤为显著。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评估一、核对医嘱。了解既往史、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二、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当前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识。三、患者的精神状态、体质、针刺局部皮肤情况。四、患者对此项操作技术的信任度。目标遵医嘱协助治疗,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禁忌症一、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二、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三、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患者。四、小儿卤门未闭合时,头顶穴不宜针刺。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毫针刺法一、进针法(一)、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成食指端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二)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第一章 针刺法 针刺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将金属制成的针,运用各种手法刺入人体不同 部位(穴位)的一种技术操作。 此法可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 的。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科,对痛证疗效尤为显著。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针刺技术。 评估 一、核对医嘱。了解既往史、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二、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当前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识。 三、患者的精神状态、体质、针刺局部皮肤情况。 四、患者对此项操作技术的信任度。 目标 遵医嘱协助治疗,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禁忌症 一、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二、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三、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患者。 四、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腧穴不宜针刺。 物品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 时备毛毯,屏风等。 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一)、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成食指端按在穴位旁边, 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 于短针的进针。 (二)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 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 位及长针的进针

(三)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折部位的穴,如腹部的穴位。(四)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格针刺腑穴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穴进针。如印堂穴等二、进针角度和深度(一)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至90度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穴。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据或小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腑穴,如头部。(二)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是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腑穴,宜深刺。(三)行针基本手法1.提插法:当针刺入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2.抢转法:是当针刺入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时,术右手下也台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四)补泻手法1.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经,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三)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 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折部位的腧穴,如腹 部的穴位。 (四)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格针刺腑穴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 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 二、进针角度和深度 (一)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至90度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 穴。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 内有重要脏据或小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 少部位的腑穴,如头部。 (二)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 位而定。 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是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 的腑穴,宜深刺。 (三)行针基本手法 1.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 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 2.捻转法:是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 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时,术右手下也台有 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四)补泻手法 1.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经,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 孔。多用于虚证

2.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氏,并反复捻转,出针时个按针孔。多用于实证。3.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操作程疗、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二、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剂部位,取合理体位。三、选好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愧问因者有无阳觉。四、消毒进针部位后,按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钧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成带钧,术者消毒手指。五、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六、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理、麻、胀、痛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一20分钟。七、在针刺从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八、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缓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九、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好衣裤,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于,记录并签名。效果评价一、取穴准确度及操作熟练程度。二、行针时及起针后患者体位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注意保暖。三、患者对此项操作的满意度及预期目标达到的效果。护理及注意事项一、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对有硬弯、锈蚀、有钩等不符合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二、针刺前作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以便于暴露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2.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氏,并反复捻转,出针 时个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3.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 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操作程疗 一、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二、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剂部位,取合理体位。 三、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井傀问因者有无阳觉。 四、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 是否松动,钧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成带钧,术者消毒手指。 五、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六、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理、麻、胀、痛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 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七、在针刺从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 处理。 八、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缓慢捻动 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 数,以防遗漏。 九、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好衣裤,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归还 原处。洗于,记录并签名。 效果评价 一、取穴准确度及操作熟练程度。 二、行针时及起针后患者体位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注意保暖。 三、患者对此项操作的满意度及预期目标达到的效果。 护理及注意事项 一、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对有硬弯、锈蚀、有钩等不符合要求的针具,应 剔出不用。 二、针刺前作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以便于暴露腧 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 全部刺入,以防折针。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急性病、体质强者宜强刺激:慢性病、体 质弱者宜弱刺激;一般情况中等刺激。 四、针刺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出现意外,应紧急处理。 五、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以免将毫针遗留在思者身上。 六、用过的针具,应经灭菌处理后再进行捡针和修针,然后经再次灭菌处理后备 用。 七、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 八、对胸胁、腰背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九、孕妇的下腹、腰部及合谷、昆仑、至阴等通经活络的腑穴,禁止针刺。 十、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十一、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针刺意外的护理及预防 一、晕针:针刺过程中思者出现头晕目眩,面包苍白,胸闷欲呕,甚或晕厥,称 为晕针。 (一)原因 1.精神过度紧张,惧怕针刺。 2.体质虚弱.经不起毫针刺激或手法过重,患者不能忍受。 3.思者饥饿、疲乏或大病初愈之时。 4.夏季天气闷热,诊室内空气不流通。 (一)临床表现: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 恶心呕吐,汗出肢冷。严重者立即晕厥,口唇青紫,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象微 弱。 (二)护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乎卧,注意保暖,轻者给饮热 开水或糖水后、静卧片刻即能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遵医嘱指掐或针刺人 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也可艾灸百会。苏醒后休息片刻,即可恢复。若仍不省入 事,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及抢救措施。 (三)预防

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 全部刺入,以防折针。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急性病、体质强者宜强刺激;慢性病、体 质弱者宜弱刺激;一般情况中等刺激。 四、针刺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出现意外,应紧急处理。 五、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以免将毫针遗留在思者身上。 六、用过的针具,应经灭菌处理后再进行捡针和修针,然后经再次灭菌处理后备 用。 七、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 八、对胸胁、腰背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九、孕妇的下腹、腰部及合谷、昆仑、至阴等通经活络的腑穴,禁止针刺。 十、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十一、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针刺意外的护理及预防 一、晕针:针刺过程中思者出现头晕目眩,面包苍白,胸闷欲呕,甚或晕厥,称 为晕针。 (一)原因 1.精神过度紧张,惧怕针刺。 2.体质虚弱.经不起毫针刺激或手法过重,患者不能忍受。 3.思者饥饿、疲乏或大病初愈之时。 4.夏季天气闷热,诊室内空气不流通。 (一)临床表现: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 恶心呕吐,汗出肢冷。严重者立即晕厥,口唇青紫,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象微 弱。 (二)护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乎卧,注意保暖,轻者给饮热 开水或糖水后、静卧片刻即能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遵医嘱指掐或针刺人 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也可艾灸百会。苏醒后休息片刻,即可恢复。若仍不省入 事,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及抢救措施。 (三)预防

1.对初诊、精神过度紧张及体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选择舒 适卧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对饥饿、疲劳者,先令进食,休息后再行针刺。 2.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3.随时注意患者的神色,及早发现晕针先兆,及时处理。 二、血肿: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称为血肿。 (一)原因 1.针刺时刺破小血管,或针尖带钩碰伤血管引起。 2.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针刺后易发生血肿。 (二)临床表现 起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三)护理 1.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小块育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 2.局部肿胀疼痛较刷,青紫面积较大时,可先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以促进窃 血吸收。 3.刺伤腹腔内小血管引起腹痛者,休息数矢即可痊愈,但应严密观察病情及血压 变化。若误伤大血管引起严重出血导致的休克,应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四)预防 1.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针刺时避开血管。 2.起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三、弯针:是指进针后钎身在体同发生弯曲的现象。 (一)原因: 1.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猛力进针,使针尖触到督面将针折弯。 2.针刺或留针时患者移动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撞等,造成弯针。 (二)临床表现:针柄改变了原有的刺入角度和方向,捻转不便,出针困难,患者 感到疼痛。 (三)护理:针身轻度弯曲,可将针缓慢退出;若针身弯度较大,应顺着弯曲方向 将针退出;若由体位改变引起者,应协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 退针,切忌强行拨针

1.对初诊、精神过度紧张及体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选择舒 适卧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对饥饿、疲劳者,先令进食,休息后再行针刺。 2.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3.随时注意患者的神色,及早发现晕针先兆,及时处理。 二、血肿: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称为血肿。 (一)原因 1.针刺时刺破小血管,或针尖带钩碰伤血管引起。 2.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针刺后易发生血肿。 (二)临床表现 起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三)护理 1.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小块育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 2.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较大时,可先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以促进窃 血吸收。 3.刺伤腹腔内小血管引起腹痛者,休息数矢即可痊愈,但应严密观察病情及血压 变化。若误伤大血管引起严重出血导致的休克,应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四)预防 1.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针刺时避开血管。 2.起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三、弯针:是指进针后钎身在体同发生弯曲的现象。 (一)原因: 1.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猛力进针,使针尖触到督面将针折弯。 2.针刺或留针时患者移动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撞等,造成弯针。 (二)临床表现:针柄改变了原有的刺入角度和方向,捻转不便,出针困难,患者 感到疼痛。 (三)护理:针身轻度弯曲,可将针缓慢退出;若针身弯度较大,应顺着弯曲方向 将针退出;若由体位改变引起者,应协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 退针,切忌强行拨针

(四)预防:手法指力须均匀,刺徽不宜突然加强;体位要好适,指导患者勿随意更功体位;防止外物碰撞、压迫。四、滞针:针刺后针下异常紧涩,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称滞针。(一)原因:1.患者惧针紧张,或息处剧痛致使发生肌肉痉挛2.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导致肌好维缠绕所致。(二)临床表现:针身在体内提插、捻转因难,甚至木能退山,同时患者感觉疼痛。(三)护理1.对惧针者,应先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或在滞针穴附近,进行循按、轻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1一2针,以宣散气血,待肌肉松弛后再起针。2.因行针不当,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解,即DJ消除滞针。(四)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操作时捻5I幅度不要过大,避免单向连续抢转。整理针具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去。五、折针;即断针,指针刺过程中,针身折断在患签休内。(一)原因1.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柄有剥蚀,针刺前未检查。2.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人1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p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及时处理等。(二)临床表现:针身折断,残端留在患者体内,或部分露出皮肤或完全陷于体内。(三)护理1.发现折针,术者应立即处理,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防断针向探处陷入。2.若针身尚有部分感在皮肤外,可用手指或镊子将残针拔出。若断端微露于皮肤表面时,可用拇、食两指垂直轻压针孔两旁,使残针显露后,用慢子取出。3.若残端全部陷入肌肉,应立即通知医师,需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四)预防1.针具需定期严格检查,凡不合格者,均应弃去

(四)预防:手法指力须均匀,刺徽不宜突然加强;体位要好适,指导患者勿随意 更功体位;防止外物碰撞、压迫。 四、滞针:针刺后针下异常紧涩,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称滞针。 (一)原因: 1.患者惧针紧张,或息处剧痛致使发生肌肉痉挛 2.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导致肌好维缠绕所致。 (二)临床表现:针身在体内提插、捻转因难,甚至木能退山,同时患者感觉疼 痛。 (三)护理 1.对惧针者,应先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 轻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1—2针,以宣散气血,待肌肉松弛后再起针。 2.因行针不当,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 使缠绕的肌纤维回解,即DJ消除滞针。 (四)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操作时捻5I幅度不要过 大,避免单向连续捻转。整理针具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去。 五、折针;即断针,指针刺过程中,针身折断在患签休内。 (一)原因 1.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柄有剥蚀,针刺前未检查。 2.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人1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p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 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及时处理等。 (二)临床表现:针身折断,残端留在患者体内,或部分露出皮肤或完全陷于体 内。 (三)护理 1.发现折针,术者应立即处理,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防断针向探处陷入。 2.若针身尚有部分感在皮肤外,可用手指或镊子将残针拔出。若断端微露于皮肤 表面时,可用拇、食两指垂直轻压针孔两旁,使残针显露后,用慑子取出。 3.若残端全部陷入肌肉,应立即通知医师,需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四)预防 1.针具需定期严格检查,凡不合格者,均应弃去

2.针刺时,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部分在体表(一般留出1/4以上)。3.行针手法要正确,发生滞5t及弯针时,及时处理,以防断针。六、气胸:指针刺时误伤肺脏,空气进入胸腔,发生气胸。(一)原因:针刺胸背部及锁骨附近时,如针刺方向、深度不当或患者突然咳嗽均可误伤肺脏,引起气胸。(二)临床表现:轻者突然胸痫、胸闷、咳嗽;重者则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口唇指甲紫甚至体克。患侧诊过度反响,听诊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心率增速,脉搏细弱,血压下降,x线胸部透视或摄片可发现气管向健侧移位。(三)护理1.一旦发现气胸,应立即报告医好,绝对卧床休息,通常采取半坐位,避免咳嗽,道医嘱给抗菌素防止感染。2.轻者经卧床休息、抗感染处理,常能自行吸收而痊愈。3.重症者应及时配合医师行胸腔穿刺减压术、给氧、抗休克等抢救措施。(四)预防;凡对胸背部及锁骨附近部位各穴进行针刺治疗时,应严格掌据角度深度,可采用斜刺、横刺,留针时间不宜过长。毫针法操作评分标准扣得说项目要求应得分明分分5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10素质要求5服装、鞋帽整齐。5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护士2洗手,戴口罩。操作物治疗盘,毫针盒,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1225品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5核对,解释,保暖,暴露针刺部位。患者2取适宜体位。35操作定拇(食)指循经按压穴,询问患者感觉,以确定流程穴位。消局部用皮肤消毒液,由内向外擦拭,直径>5cm。术4毒者消毒手指

2.针刺时,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部分在体表(一般留出1/4以上)。 3.行针手法要正确,发生滞5t及弯针时,及时处理,以防断针。 六、气胸:指针刺时误伤肺脏,空气进入胸腔,发生气胸。 (一)原因:针刺胸背部及锁骨附近时,如针刺方向、深度不当或患者突然咳嗽, 均可误伤肺脏,引起气胸。 (二)临床表现:轻者突然胸痫、胸闷、咳嗽;重者则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口唇 指甲紫绀甚至体克。患侧叩诊过度反响,听诊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心率增速,脉 搏细弱,血压下降,x线胸部透视或摄片可发现气管向健侧移位。 (三)护理 1.一旦发现气胸,应立即报告医好,绝对卧床休息,通常采取半坐位,避免咳 嗽,道医嘱给抗菌素防止感染。 2.轻者经卧床休息、抗感染处理,常能自行吸收而痊愈。 3.重症者应及时配合医师行胸腔穿刺减压术、给氧、抗休克等抢救措施。 (四)预防;凡对胸背部及锁骨附近部位各穴进行针刺治疗时,应严格掌据角度深 度,可采用斜刺、横刺,留针时间不宜过长。 毫针法操作评分标准 项 目 要 求 应得分 扣 分 得 分 说 明 素质要求 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 5 10 服装、鞋帽整齐。 5 操作 前准 备 护 士 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 5 25 洗手,戴口罩。 2 物 品 治疗盘,毫针盒,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 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 12 患 者 核对,解释,保暖,暴露针刺部位。 5 取适宜体位。 2 操作 流程 定 穴 拇(食)指循经按压腧穴,询问患者感觉,以确定 穴位。 4 35 消 毒 局部用皮肤消毒液,由内向外擦拭,直径>5cm。术 者消毒手指。 4

3正确选用毫针,检查毫针质量。进针10几种进针方法运用得当,进针方法正确。6产生酸、麻、胀、重向远端扩散,即"得气”。行针2补泻手法调节针感正确,留针10-20分钟。观2无晕针、弯针、滞针、折针;无血肿、气胸。察先以一手拇(食)指端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另一手起持针,迅速拔出,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刻对针4针数。整理床单位,协助衣着,合理安排体位。5整理2用物归还原处,洗手。操作评取穴准确度及操作熟练程度、行针时和起针后体位156后价是否合理、患者的感受及目标达到程度。保2按要求记录及签名。无菌观念强;动作轻巧、稳重、准确;持、进、运技能熟练5针方法、穴位正确。N10理论提问回答全面、正确。100合计注:出现弯针、折针等意外,一项扣20分。第二章灸法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义条或艾炼,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的一种技术操作。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第一节艾条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评估一、核对医嘱并评估体质及艾灸处皮肤情况。二、思者既往史、当前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三、患者年龄、文化层次、当前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信心。目标

进 针 正确选用毫针,检查毫针质量。 3 几种进针方法运用得当,进针方法正确。 10 行 针 产生酸、麻、胀、重向远端扩散,即"得气"。 6 补泻手法调节针感正确,留针10–20分钟。 2 观 察 无晕针、弯针、滞针、折针;无血肿、气胸。 2 起 针 先以一手拇(食)指端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另一手 持针,迅速拔出,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刻对针 数。 4 操作 后 整 理 整理床单位,协助衣着,合理安排体位。 5 15 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2 评 价 取穴准确度及操作熟练程度、行针时和起针后体位 是否合理、患者的感受及目标达到程度。 6 记 录 按要求记录及签名。 2 技能熟练 无菌观念强;动作轻巧、稳重、准确;持、进、运 针方法、穴位正确。 5 15 理论提问 回答全面、正确。 10 合计 100 注:出现弯针、折针等意外,一项扣20分。 第二章 灸 法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义条或艾炼,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的 一种技术操作。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 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第一节 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 技术操作。 评估 一、核对医嘱并评估体质及艾灸处皮肤情况。 二、思者既往史、当前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三、患者年龄、文化层次、当前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信心。 目标

一、遵医嘱进行治疗,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如胃院痛、泄泻、风寒痹痛、疮疡久放不敛、月经不调等的临床症状。二、预防疾病,保健强身。禁忌症凡属实热证、剧虚发热者不宜施灸;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一、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二、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三、根据病情或医嘱,实施相应的灸法(一)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一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二)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L一下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三)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约3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四、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因体位不适引起的机体痛苦;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感受。五、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烷坏衣物。六、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思考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七、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效果评价一、施灸部位的准确度及局部皮肤情况。二、施灸中及灸后患者体位安排是否合理舒适。三、了解患者对此项操作的满意度及预期目标达到的效果。护理及注意事项

一、遵医嘱进行治疗,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如胃院痛、泄泻、风寒痹 痛、疮疡久放不敛、月经不调等的临床症状。 二、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禁忌症 凡属实热证、剧虚发热者不宜施灸;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 灸。 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一、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 二、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三、根据病情或医嘱,实施相应的灸法。 (一)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左右处进行熏灸 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二)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 一L一下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三)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约3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 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四、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 变化及有无因体位不适引起的机体痛苦;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感受。 五、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烷坏衣物。 六、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思考衣 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七、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 效果评价 一、施灸部位的准确度及局部皮肤情况。 二、施灸中及灸后患者体位安排是否合理舒适。 三、了解患者对此项操作的满意度及预期目标达到的效果。 护理及注意事项

、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抢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多或少烧坏衣物。三、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池,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四、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五、使用过的毫针处理,参见"毫针法”。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扣得说项目要求应得分明分1分5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10素质要求5服装、鞋帽整齐。5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护2士洗手,戴口罩。物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5操作前备浴巾,屏风。25品准备3核对姓名,诊断,部位,方法。患5解释,耐心,细致。者5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保暖。定5再次核对,确立穴部位及施灸方法。位10点燃艾条,灸法正确。2艾条与皮肤距离符合要求。施操作流灸5及时除掉艾灰。35程5灸至局部皮肤稍起红晕、施灸时间合理。场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询问患难与共者有无不5察适。灸毕3灸后艾条彻底熄灭,清洁局部皮肤。15操作后5整理床单位,协助衣着,体位舒适。理2用物归还原处,归还原处,洗手。评施灸部位准确度、皮肤情况、患者感觉、目标6价达到程度

一、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二、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多或少烧 坏衣物。 三、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池,无需处 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 干燥,防止感染。 四、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五、使用过的毫针处理,参见"毫针法"。 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 项目 要求 应得分 扣 分 得 分 说 明 素质要求 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 5 10 服装、鞋帽整齐。 5 操作前 准备 护 士 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 5 25 洗手,戴口罩。 2 物 品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 备浴巾,屏风。 5 患 者 核对姓名,诊断,部位,方法。 3 解释,耐心,细致。 5 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保暖。 5 操作流 程 定 位 再次核对,确立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5 35 施 灸 点燃艾条,灸法正确。 10 艾条与皮肤距离符合要求。 2 及时除掉艾灰。 5 灸至局部皮肤稍起红晕、施灸时间合理。 5 观 察 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询问患难与共者有无不 适。 5 灸 毕 灸后艾条彻底熄灭,清洁局部皮肤。 3 操作后 整 理 整理床单位,协助衣着,体位舒适。 5 15 用物归还原处,归还原处,洗手。 2 评 价 施灸部位准确度、皮肤情况、患者感觉、目标 达到程度。 6

共17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