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医学院:《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Organic Chemistry(临床医学及定向免费生本科专业)

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及定向免费生本科专业 《有机化学》课程大纲 (Organic Chemistry) 执笔人:谷晓霞,凌云云,吴运军,汪美芳,王少印,冯德香,吕帆 审订人一:吴运军 审订人二:韩军 一、前言 课程简介:有机化学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讲授有 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教学内容上突出生命科学特色。通过本门课程理论和实践的 教学,使学生在全面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理解 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严 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习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等后续医学基础及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 础。通过将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良好的职业素养 和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门人次打下坚实基础。本大纲根据皖南医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2019版)》教学计划和理论、实验课时数制定。因为学时数限制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羧酸衍生物、胺和生物碱、杂环化合物和维生素、脂类、糖类、氨基酸等内容安排学生自学,从而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课程理论课时数36学时,实验14学时,实验课对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提 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科学态度具有重要意义,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对实验内容12年要进行个别更新。 课程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使学生在全面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 知识以及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 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拥有浓厚的学习兴 趣和创新意识。为后续医学基础课程及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通过将课程思政与 知识有机融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临床医学 专门人次打下坚实基础。 学时学分:50总学时(36理论学时+14实践学时):3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免费生等。 教材:1.陆阳主编,《有机化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2.吴运军、冯志君,有机化学实验教程(第1版),科学出版社,2017年 参考资料:1.《有机化学》(第7版),吕以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有机化学》(第1版),倪沛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3.有机化学:结构与功能,译自:Organic hemistry:Structure and Function(4hEd.),K.彼得C 福尔哈特,尼尔E.肖尔著,戴立信,席振峰,王梅祥等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及定向免费生本科专业 《有机化学》课程大纲 (Organic Chemistry) 执笔人:谷晓霞,凌云云,吴运军,汪美芳,王少印,冯德香,吕帆 审订人一:吴运军 审订人二:韩军 一、前言 课程简介:有机化学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讲授有 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教学内容上突出生命科学特色。通过本门课程理论和实践的 教学,使学生在全面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理解 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严 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习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等后续医学基础及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 础。通过将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良好的职业素养 和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门人次打下坚实基础。本大纲根据皖南医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2019版)》教学计划和理论、实验课时数制定。因为学时数限制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羧酸衍生物、胺和生物碱、杂环化合物和维生素、脂类、糖类、氨基酸等内容安排学生自学,从而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课程理论课时数36学时,实验14学时,实验课对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提 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科学态度具有重要意义,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对实验内容1~2年要进行个别更新。 课程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使学生在全面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 知识以及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 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拥有浓厚的学习兴 趣和创新意识。为后续医学基础课程及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通过将课程思政与 知识有机融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临床医学 专门人次打下坚实基础。 学时学分:50总学时(36理论学时+14实践学时);3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免费生等。 教材:1. 陆阳主编,《有机化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2. 吴运军、冯志君,有机化学实验教程(第1版),科学出版社,2017年。 参考资料:1.《有机化学》(第7版),吕以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 2.《有机化学》(第1版),倪沛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3.有机化学:结构与功能,译自:Organic hemistry: Structure and Function(4th Ed.),K.彼得 C. 福尔哈特,尼尔 E. 肖尔 著,戴立信, 席振峰, 王梅祥 等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4.《Organic Chemistry》(I3h),DavidJ.Hart,Christopher M.Hadad等著,陆阳,杨丽敏等改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 5.国家精品课程《有机化学》西安交通大学唐玉海教授主讲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XITU-50001. 评价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程,选用以期末考试成绩,实验课成绩,课堂提问和作业情况等多 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综合 评价结果。其中期末闭卷考试(占期评比例50-60%),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线上学习表现(占期 评比例20-30%),实验课堂表现及实验报告(占期评比例20%)。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闭卷考试 形式考核,期末闭卷考试内容中“学握”占80-85%,“熟悉”占10-15%,“了解”占5%,各章节 所占分值与课时数比例基本相当。 二、 学时分配 序号 内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合计 第一章绪论 2 0 2 2 第一音立体化学 4 0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 0 5 定 4 第四章烷烃和环烷烃 4 0 4 5 第五章烯烃和炔烃 5 0 5 6 第六章芳香烃 3 0 3 7 第七章卤代烃 4 0 第八章醇硫醇酚 4 0 9 9 第九章 2 0 2 10 第十章醛和酮 4 0 4 11 第十一章羧酸和取代羧酸 4 5 9 12第十二章羧酸衍生物 0 4 4 13 第十三章按和生物藏 0 0 14 第十四章杂环化合物和维生 0 0 支 15 第十五章脂类 0 0 0 16 第十六章糖类 0 0 0 第十七章氨基酸多肽和蛋白 0 17 0 0 质 18第十八章核酸与辅酶 0 0 总学时 36 14 50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合物的概念,杂化轨道,碳的s即,s即2,sp杂化,共价键属 性,分子的极性;熟悉现代共价理论,杂化轨道理论,酸碱理论:了解分子轨道和共振结构:能
4.《Organic Chemistry》 (13th ),David J. Hart, Christopher M. Hadad等著,陆阳,杨丽敏等改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 5.国家精品课程《有机化学》西安交通大学 唐玉海教授主讲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XJTU-50001。 评价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程,选用以期末考试成绩,实验课成绩,课堂提问和作业情况等多 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综合 评价结果。其中期末闭卷考试(占期评比例 50-60%),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线上学习表现(占期 评比例 20-30%),实验课堂表现及实验报告(占期评比例 20%)。期末考试主要采用笔试闭卷考试 形式考核,期末闭卷考试内容中“掌握”占 80-85%,“熟悉”占 10-15%,“了解”占 5%,各章节 所占分值与课时数比例基本相当。 二、学时分配 序号 内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合计 1 第一章 绪论 2 0 2 2 第二章 立体化学 4 0 4 3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 定 0 5 5 4 第四章 烷烃和环烷烃 4 0 4 5 第五章 烯烃和炔烃 5 0 5 6 第六章 芳香烃 3 0 3 7 第七章 卤代烃 4 0 4 8 第八章 醇 硫醇 酚 4 0 9 9 第九章 醚 2 0 2 10 第十章 醛和酮 4 0 4 11 第十一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4 5 9 12 第十二章 羧酸衍生物 0 4 4 13 第十三章 胺和生物碱 0 0 0 14 第十四章 杂环化合物和维生 素 0 0 0 15 第十五章 脂类 0 0 0 16 第十六章 糖类 0 0 0 17 第十七章 氨基酸 多肽和蛋白 质 0 0 0 18 第十八章 核酸与辅酶 0 0 0 总学时 36 14 50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合物的概念,杂化轨道,碳的sp3 ,sp2 ,sp杂化,共价键属 性,分子的极性;熟悉现代共价理论,杂化轨道理论,酸碱理论;了解分子轨道和共振结构;能

力: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素质:具备基本的从 事有机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贵任感,培植爱国情怀、提升哲学素质。 课程内容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 1.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及意义。 2.有机化学及有 机化合物的概念。 第二节共价键 1.经典共价理论、现代共价理论。 2.杂化轨道,碳的sp3,sp2,sp杂化。 共价键属性,分子的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1.官能团。 2有机 反应类型(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 第四节有机酸碱概念 L.Bronsted-Lowy酸碱理论。 2.Lewis酸碱。 3.分子轨道和共振结构。 课程时数:2h 重点与难点:碳的sp3,sp,5即杂化,键的极化,酸碱电子理论。 第二章立体化学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手性碳原子、手性分子和对映体,判断对映体的方法,费歇尔投影式的书写 方法,消旋体的概念(内消旋体、外消旋体),构型标记法(DL构型、RS构型):熟悉对称因素 (对称中心、对称面),具有手性轴的化合物的旋光性(联苯及丙二烯的结构):了解偏振光和旋 光性,旋光度与比旋光度,外消旋体的物理性质,手性分子的形成及生物作用。能力:学习过程 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素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相 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探究与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医学人文情怀。 课程内容: 第一节手性、手性分子和对映体 1.手性。 2.手性分子和对映体。 3.分子中常见的对称因素(对称 面、对称中心)。 4.判断对映体的方法。 第二节费歇尔投影式 1.费歇尔投影式的书写方法 第三节物质的旋光性 1.偏振光和旋光性物质。 2.旋光度与比旋光度
力: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素质:具备基本的从 事有机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培植爱国情怀、提升哲学素质。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 1.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及意义。 2.有机化学及有 机化合物的概念。 第二节 共价键 1.经典共价理论、现代共价理论。 2.杂化轨道,碳的sp3 ,sp2 ,sp杂化。 3. 共价键属性,分子的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1.官能团。 2.有机 反应类型(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 第四节 有机酸碱概念 1. Bronsted-Lowry酸碱理论。 2. Lewis酸碱。 3. 分子轨道和共振结构。 课程时数:2h 重点与难点:碳的sp3 ,sp2 ,sp杂化,键的极化,酸碱电子理论。 第二章 立体化学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手性碳原子、手性分子和对映体,判断对映体的方法,费歇尔投影式的书写 方法,消旋体的概念(内消旋体、外消旋体),构型标记法(D/L构型、R/S构型);熟悉对称因素 (对称中心、对称面),具有手性轴的化合物的旋光性(联苯及丙二烯的结构);了解偏振光和旋 光性,旋光度与比旋光度,外消旋体的物理性质,手性分子的形成及生物作用。能力:学习过程 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素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相 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探究与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医学人文情怀。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手性、手性分子和对映体 1.手性。 2.手性分子和对映体。 3.分子中常见的对称因素(对称 面、对称中心)。 4.判断对映体的方法。 第二节 费歇尔投影式 1.费歇尔投影式的书写方法。 第三节 物质的旋光性 1.偏振光和旋光性物质。 2.旋光度与比旋光度

第四节外消旋体 1.外消旋体的概念。 2.外消旋体的物理性质。 第五节非对映异构体和内消旋化合物 1.非对映异构体。 2.内消旋化合物。 第六节构型标记法 1.D/L型标记法。 2.构R/S构型标记法。 第七节无手性碳原子的对映体 1.联苯及丙二烯结构化合物的旋光性。 2.手性分子的形成及生物作用。 课程时数:4h 重点与难点:判断对映体的方法,费歇尔投影式的书写方法,RS构型标记法,对映体、非对映体及 消旋体的概念,联苯及丙二烯型化合物的旋光性。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自学) 课程目标:知识:了解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谱、质谱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有机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能力: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素质:具备基本的 从事有机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归纳、联系的科学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方法 1,分离纯化。 2.元素分析。 3.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4.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表征。 第二节吸收光谱的一般原理 1.吸收光谱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第三节紫外光谱 1,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2.紫外谱图解析。 第四节红外光谱 1.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2.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3.有机化合物的 红外谱图举例。 4.红外谱图解析。 第五节核磁共振谱 1,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化学位移。 3.质子的数目与峰面积。 4.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第六节质谱 1.质谱的基本原理。 2.质谱的解析。 3.质谱在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 应用。 课程时数:O(自学内容)
第四节 外消旋体 1.外消旋体的概念。 2.外消旋体的物理性质。 第五节 非对映异构体和内消旋化合物 1.非对映异构体。 2.内消旋化合物。 第六节 构型标记法 1.D/L型标记法。 2.构R/S构型标记法。 第七节 无手性碳原子的对映体 1.联苯及丙二烯结构化合物的旋光性。 2.手性分子的形成及生物作用。 课程时数:4h 重点与难点:判断对映体的方法,费歇尔投影式的书写方法,R/S构型标记法,对映体、非对映体及 消旋体的概念,联苯及丙二烯型化合物的旋光性。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自学) 课程目标:知识:了解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谱、质谱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有机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能力: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素质:具备基本的 从事有机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归纳、联系的科学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方法 1.分离纯化。 2.元素分析。 3.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4.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表征。 第二节 吸收光谱的一般原理 1.吸收光谱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第三节 紫外光谱 1.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2.紫外谱图解析。 第四节 红外光谱 1.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2.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3.有机化合物的 红外谱图举例。 4.红外谱图解析。 第五节 核磁共振谱 1.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化学位移。 3.质子的数目与峰面积。 4.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第六节 质谱 1.质谱的基本原理。 2.质谱的解析。 3.质谱在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 应用。 课程时数:0h(自学内容)

重点与难点: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谱、质谱的解析方法及其在结构分析上的应用 第四章烷烃和环烷烃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σ键的特点,碳原子的分类,烷烃的命名,烷烃的构象异构,卤代反应及机 理,烷烃自由基稳定性,环烷烃加成反应(开环部位及加成方式),环烷烃构象:熟悉烷烃稳定 性,卤代反应取向,烷烃自由基的构型,环烷烃构象分析:了解纽曼投影式:能力:学习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 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素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相关科 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科学思维,总结、归纳、联系的科学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烷烃 1.烃的概念,分类,烷烃的通式,同系列,烷烃的结构,σ键的特点,碳原子的分类。 2.烷烃的命名,烷烃的构象异构。 3.纽曼投影式,烷烃的物理性质。 4.化学性质:稳 定性,卤代反应及机制,卤代反应取向,烷基自由基的构型与稳定性。 第二节环烷烃 1.环烷烃的分类命名。 2.环烷烃结构与稳定性。 3.化学性质:加成反应 (开环部位及加成方式)。 4.环烷烃构象,构象分析。 课程时数:4h 重点与难点:σ键的特点,烷烃的命名、构象异构及卤代反应:环烷烃的化学性质及环己烷的构象 第五章烯烃和炔烃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烯烃炔烃结构、命名、异构(位置异构、顺反异构)及性质(加成反应,氧 化反应,炔氢的酸性),亲电加成反应机理,马氏规则,正碳离子结构及稳定性,诱导和共轭效应 的概念,1,3丁二烯的1,2-加成和1,4-加成:熟悉烯烃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溴化氢加成,烯烃的酸性, 臭氧化反应:了解炔烃的氧化反应:能力: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 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 终生学习的能力:素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 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科学思维,掌握对比、归纳、联系的科学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烯烃 1.烯烃的概念,分类,通式。乙烯的结构,π键的特点。 2.烯烃的异构(位 置异构、顺反异构),烯烃的命名。 3.化学性质,加成反应,亲电加成的机理,诱导效应,正碳离子稳定性,马氏规则,烯烃在过氧化 物存在下与溴化氢加成,氧化反应。 4.1,3丁二烯结构,共轭效应,π-π共轭,p-π共轭。 5.1,3丁二烯的 加成反应。 第二节炔烃
重点与难点: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谱、质谱的解析方法及其在结构分析上的应用 第四章 烷烃和环烷烃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σ键的特点,碳原子的分类,烷烃的命名,烷烃的构象异构,卤代反应及机 理,烷烃自由基稳定性,环烷烃加成反应(开环部位及加成方式),环烷烃构象;熟悉烷烃稳定 性,卤代反应取向,烷烃自由基的构型,环烷烃构象分析;了解纽曼投影式;能力:学习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 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素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相关科 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科学思维,总结、归纳、联系的科学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烷烃 1.烃的概念,分类,烷烃的通式,同系列,烷烃的结构,σ键的特点,碳原子的分类。 2.烷烃的命名,烷烃的构象异构。 3.纽曼投影式,烷烃的物理性质。 4.化学性质:稳 定性,卤代反应及机制,卤代反应取向,烷基自由基的构型与稳定性。 第二节 环烷烃 1.环烷烃的分类命名。 2.环烷烃结构与稳定性。 3.化学性质:加成反应 (开环部位及加成方式)。 4.环烷烃构象,构象分析。 课程时数:4h 重点与难点:σ键的特点,烷烃的命名、构象异构及卤代反应;环烷烃的化学性质及环己烷的构象 第五章 烯烃和炔烃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烯烃炔烃结构、命名、异构(位置异构、顺反异构)及性质(加成反应,氧 化反应,炔氢的酸性),亲电加成反应机理,马氏规则,正碳离子结构及稳定性,诱导和共轭效应 的概念,1,3-丁二烯的1,2-加成和1,4-加成;熟悉烯烃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溴化氢加成,烯烃的酸性, 臭氧化反应;了解炔烃的氧化反应;能力: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 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 终生学习的能力;素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 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科学思维,掌握对比、归纳、联系的科学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烯烃 1.烯烃的概念,分类,通式。乙烯的结构,π键的特点。 2.烯烃的异构(位 置异构、顺反异构),烯烃的命名。 3.化学性质,加成反应,亲电加成的机理,诱导效应,正碳离子稳定性,马氏规则,烯烃在过氧化 物存在下与溴化氢加成,氧化反应。 4.1,3-丁二烯结构,共轭效应,π-π共轭,p-π共轭。 5.1,3-丁二烯的 加成反应。 第二节 炔烃

1.炔烃的结构,通式。 2.炔烃的异构和命名。 3.炔烃的化学性质:加 成反应(加水,加卤素,加卤化氢,催化加氢),炔烃的酸性,氧化反应。 课程时数:5h 重点与难点:烯烃的顺/反和7E命名,烯烃的化学性质,马氏规则,1,3丁二烯的1,2-加成和1,4-加 成:烯炔的命名,炔氢的酸性,亲电加成反应机理,诱导效应,共轭效应 第六章芳香烃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苯的结构,苯及同系物的命名,芳香烃的化学性质(芳香亲电取代反应,烷 基苯侧链卤代和氧化反应),定位效应及其应用,熟悉芳香亲电取代反应机制,定位基定位效应的 解释,萘的结构,性质,芳香性的判据一休克尔规则:了解蒽和菲的结构,致癌烃结构:能力:学 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素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 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及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苯及其同系物 1.苯的结构。 2.苯及同系物的命名。 3.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烷基化,亲电取代反应的概念及机制),烷基苯 侧链氧化及侧链卤代反应。 4.苯环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邻对位定位基,间位定位基,定位效应的应用,定位效应的解 释。 第二节稠环芳香烃 1.萘的结构,性质。 2.蒽、菲及致癌烃的结构。 第三节芳香性:Huckel规则 1.休克尔规则。 2.非苯型芳香烃。 课程时数:3h 重点与难点:苯的结构,芳香烃的化学性质,芳香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及其应用,休克尔规 多 第七章卤代烃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伯、仲、叔卤代烷的结构,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 (SNl、SN2的特点),消除反应及Syzf规则,乙烯型、烯丙型、孤立型卤代烯烃的取代活性及鉴 别方法:熟悉亲核取代反应机制,格氏试剂的生成及其与CO2的加成:了解卤代烃的物理性质,亲核 取代反应的影响因素(烷基、亲核试剂、卤素和溶剂),消除与取代的竞争(烷基结构、试剂、溶 剂和温度影响的一般规律),重要的卤代烃:氟氯代烃、聚氯乙烯、甲状腺素:能力:学习过程 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素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相 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
1.炔烃的结构,通式。 2.炔烃的异构和命名。 3.炔烃的化学性质:加 成反应(加水,加卤素,加卤化氢,催化加氢),炔烃的酸性,氧化反应。 课程时数:5h 重点与难点:烯烃的顺/反和Z/E命名,烯烃的化学性质,马氏规则,1,3-丁二烯的1,2-加成和1,4-加 成;烯炔的命名,炔氢的酸性,亲电加成反应机理,诱导效应,共轭效应 第六章 芳香烃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苯的结构,苯及同系物的命名,芳香烃的化学性质(芳香亲电取代反应,烷 基苯侧链卤代和氧化反应),定位效应及其应用,熟悉芳香亲电取代反应机制,定位基定位效应的 解释,萘的结构,性质,芳香性的判据—休克尔规则;了解蒽和菲的结构,致癌烃结构;能力:学 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素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 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及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苯及其同系物 1.苯的结构。 2.苯及同系物的命名。 3.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烷基化,亲电取代反应的概念及机制),烷基苯 侧链氧化及侧链卤代反应。 4.苯环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邻对位定位基,间位定位基,定位效应的应用,定位效应的解 释。 第二节 稠环芳香烃 1.萘的结构,性质。 2.蒽、菲及致癌烃的结构。 第三节 芳香性:Huckel规则 1.休克尔规则。 2.非苯型芳香烃。 课程时数:3h 重点与难点:苯的结构,芳香烃的化学性质,芳香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及其应用,休克尔规 则 第七章 卤代烃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伯、仲、叔卤代烷的结构,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 (SN1、SN2的特点),消除反应及Sayzeff规则,乙烯型、烯丙型、孤立型卤代烯烃的取代活性及鉴 别方法;熟悉亲核取代反应机制,格氏试剂的生成及其与CO2的加成;了解卤代烃的物理性质,亲核 取代反应的影响因素(烷基、亲核试剂、卤素和溶剂),消除与取代的竞争(烷基结构、试剂、溶 剂和温度影响的一般规律),重要的卤代烃:氟氯代烃、聚氯乙烯、甲状腺素;能力:学习过程 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素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相 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

第一节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1.卤代烷的分类 2.卤代烷的命名。 第二节卤代烃的性质 1.卤代烷的物理性质。 2.卤代烷的化学性质: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被-OH,-CN,NH2,-OR等取代),亲核取代反应 机制(S1、S2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烷基、亲核试剂、卤素和溶剂):卤代烷的消除反应及 Saytz规则。不饱和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及取代活性:乙烯型、烯丙型、孤立型卤代烯烃的取代活性 及鉴别方法。卤代烷与金属镁反应:Grignard试剂的生成及与CO2的反应:重要的卤代烃:氟氯代 烃、聚氯乙烯、甲状腺素。 课程时数:4学时 重点与难点: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SN1、S2)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卤代烃的消除反应(E1、 E2)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和Syz规则,卤代烃与金属反应: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关 ” 第八章醇硫醇酚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醇和酚的结构、命名和醇的主要化性:熟悉醇与无机含氧酸的酯化反应,硫 醇的弱酸性,硫醇与重金属作用:了解醇分子内脱水反应的机制,甲醇与乙醇的功能与毒性,酚的 自氧化反应:能力: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素 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 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 第一节醇 1.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伯、仲、叔醇的结构特征。 2.醇的物理性质。 3.醇 的化学性质:与Na反应,与无机含氧酸成酯,脱水成烯,醇的氧化。 第二节硫醇 1.硫醇的结构和命名。 2.硫醇的化学性质:弱酸性、与重金属作用、氧化成二 硫化物。 第三节酚 1.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酚的物理性质 3.酚的化学性质(酸性、 氧化、亲电取代,成醚,成酯),酚与FeC3显色。 课程时数:4学时 重点与难点:醇与金属钠的反应:醇的脱水反应:酚的酸性与成盐:亲电取代反应:酚与三氯化铁 的显色,醇的酸性、酚的酸性与成盐。 第九章醚 课程目标:知识:学握醚的结构和命名,醚的化学性质:质子化成盐,醚键断裂,与HX作用,环氧 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三元环氧化物的开环产物:熟悉乙醚的特性与过氧化,冠醚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1.卤代烷的分类。 2.卤代烷的命名。 第二节 卤代烃的性质 1.卤代烷的物理性质。 2.卤代烷的化学性质: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被-OH,-CN,-NH2,-OR等取代),亲核取代反应 机制(SN1、SN2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烷基、亲核试剂、卤素和溶剂);卤代烷的消除反应及 Saytzeff规则。不饱和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及取代活性:乙烯型、烯丙型、孤立型卤代烯烃的取代活性 及鉴别方法。卤代烷与金属镁反应:Grignard试剂的生成及与CO2的反应;重要的卤代烃:氟氯代 烃、聚氯乙烯、甲状腺素。 课程时数:4学时 重点与难点: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SN1、SN2)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卤代烃的消除反应(E1、 E2)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和Sayzeff规则,卤代烃与金属反应;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关 系。 第八章 醇 硫醇 酚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醇和酚的结构、命名和醇的主要化性;熟悉醇与无机含氧酸的酯化反应,硫 醇的弱酸性,硫醇与重金属作用;了解醇分子内脱水反应的机制,甲醇与乙醇的功能与毒性,酚的 自氧化反应;能力: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素 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 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 第一节 醇 1.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伯、仲、叔醇的结构特征。 2.醇的物理性质。 3.醇 的化学性质:与Na反应,与无机含氧酸成酯,脱水成烯,醇的氧化。 第二节 硫醇 1.硫醇的结构和命名。 2.硫醇的化学性质:弱酸性、与重金属作用、氧化成二 硫化物。 第三节 酚 1.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酚的物理性质。 3.酚的化学性质(酸性、 氧化、亲电取代,成醚,成酯),酚与FeCl3显色。 课程时数:4学时 重点与难点:醇与金属钠的反应;醇的脱水反应;酚的酸性与成盐;亲电取代反应;酚与三氯化铁 的显色,醇的酸性、酚的酸性与成盐。 第九章 醚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醚的结构和命名,醚的化学性质:质子化成盐,醚键断裂,与HX作用,环氧 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三元环氧化物的开环产物;熟悉乙醚的特性与过氧化,冠醚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醚的一般物理性质,环氧化物的开环反应机制:能力: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 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素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 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科学和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内容: 第一节醚 1.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醚的物理性质。 3.醚的化学性质:质子化成 盐,醚键断裂:与HX作用,过氧化物的生成。 第三节环醚 1.环氧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 2.三元环氧化物的开环反应(酸催化和碱催化)。 3.冠醚的结构与功能。 课程时数:2学时 重点与难点:醚的结构和环氧化合物的结构、命名,醚的化学性质,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醚键 的断裂,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 第十章醛和酮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醛酮的结构和命名,亲核加成反应:加HCN、ROH(半缩醛、缩醛、缩酮的 生成),加格氏试剂及氨的衍生物,α-碳及其氢的反应:醇醛缩合、卤仿的生成,氧化反应:被 Tollensi试剂、Fehlingi试剂氧化:熟悉还原反应:催化氢化,被LiAIH4.、NaBH4还原和Clemmenseni还 原:了解醛酮的物理性质,亲核加成反应机理,酮式和烯醇式的互变异构,重要的醛酮与醌类:能 力: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素质:具备基本的从 事有机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科学素养、爱国情怀及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 第一节醛酮的分类和命名 1.醛酮的分类。 2.醛酮的命名。 第二节醛酮的性质 1.醛酮的物理性顷。 2.醛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加HCN、加醇和水,加格氏试剂及氨的衍生物):a-碳及其 氢的反应:醇醛缩合、酮式和烯醇式的互变异构、卤仿的生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Tollensi试 剂、Fehling试剂氧化:催化加氢,被硼氢化钠和氢化铝锂还原:重要的醛酮与醌类。 课程时数:4学时 重点与难点:醛酮的结构、命名及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羟醛缩合、酮式和烯 醇式的互变异构。 第十一章羧酸和取代羧酸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羧酸的结构和命名、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与成盐、羧酸衍生物的生成、乙 二酸、丙二酸的脱羧,羟基酸的命名、羟基酸的特殊性质:酸性、氧化、醇酸的脱水,酮酸的性
了解醚的一般物理性质,环氧化物的开环反应机制;能力: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 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素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 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科学和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内容: 第一节 醚 1.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醚的物理性质。 3.醚的化学性质:质子化成 盐,醚键断裂:与HX作用,过氧化物的生成。 第三节 环醚 1.环氧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 2.三元环氧化物的开环反应(酸催化和碱催化)。 3.冠醚的结构与功能。 课程时数:2学时 重点与难点:醚的结构和环氧化合物的结构、命名,醚的化学性质,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醚键 的断裂,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 第十章 醛和酮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醛酮的结构和命名,亲核加成反应:加HCN、ROH(半缩醛、缩醛、缩酮的 生成),加格氏试剂及氨的衍生物,α-碳及其氢的反应:醇醛缩合、卤仿的生成,氧化反应:被 Tollens试剂、Fehling试剂氧化;熟悉还原反应:催化氢化,被LiAlH4、NaBH4还原和Clemmensen还 原;了解醛酮的物理性质,亲核加成反应机理,酮式和烯醇式的互变异构,重要的醛酮与醌类;能 力: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素质:具备基本的从 事有机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科学素养、爱国情怀及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 第一节 醛酮的分类和命名 1.醛酮的分类。 2.醛酮的命名。 第二节 醛酮的性质 1.醛酮的物理性质。 2.醛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加HCN、加醇和水,加格氏试剂及氨的衍生物);α-碳及其 氢的反应:醇醛缩合、酮式和烯醇式的互变异构、卤仿的生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Tollens试 剂、Fehling试剂氧化;催化加氢,被硼氢化钠和氢化铝锂还原;重要的醛酮与醌类。 课程时数:4学时 重点与难点:醛酮的结构、命名及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羟醛缩合、酮式和烯 醇式的互变异构。 第十一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羧酸的结构和命名、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与成盐、羧酸衍生物的生成、乙 二酸、丙二酸的脱羧,羟基酸的命名、羟基酸的特殊性质:酸性、氧化、醇酸的脱水,酮酸的性

质:酸性、B-酮酸的脱羧;熟悉羧酸的物理性质:乳酸、水杨酸、丙酮酸、草酰乙酸、草酰基的结 构:了解芳香酸的酸性,酯化反应机理:能力: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 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素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 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医学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 第一节羧酸 1.羧酸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2.羧酸的物理性质。 3.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与成盐(电子效应对酸性的影响)。羧酸衍生物的生成:成酰卤、成酸 酐、成酯、成酰胺(反应活性差别)。乙二酸、丙二酸的脱羧。 第二节取代羧酸 1.羟基酸的命名,特殊性质:酸性、氧化、醇酸的脱水(羟基位置的不同,其脱水方式不同)。 2.酮酸命名,酮酸的性质:酸性、B-酮酸的脱羧,酮体的组成及功能。 课程时数:4学时 重点与难点:羧酸和取代羧酸分类和命名、结构和酸性及化学性质,羧酸的酸性、羟基酸及酮酸的 化学特性。 第十二章羧酸衍生物(自学)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酰卤、酸酐、酯和酰胺的命名,酰基的亲核取代:水解、醇解和氨解 Claisen酯缩合反应:熟悉酰卤、酸酐、酯和酰胺的物理性质,尿素的性质:弱碱性、水解、与亚硝 酸反应、缩二脲的生成与缩二脲反应:了解酰基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酰胺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胍的结构、强碱性,丙二酰脲的结构和互变异构:能力: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 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素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 学态度、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归纳、联系的科学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命名 1.我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和酰胺的命名。 第二节理化性质 1.羧酸的衍生物物理性质。 2.羧酸的化学性质,酰基的亲核取代:水解、醇解和氨解及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影响“三解”反应 活性的因素)。Claisen酯缩合反应。 第三节碳酸衍生物 1,尿素弱碱性、水解,与亚硝酸反应,缩二脲的生成与缩二脲反应。 2.胍的结 构和强碱性。 3.丙二酰脲的结构和互变异构
质:酸性、β-酮酸的脱羧;熟悉羧酸的物理性质;乳酸、水杨酸、丙酮酸、草酰乙酸、草酰基的结 构;了解芳香酸的酸性,酯化反应机理;能力: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 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素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 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医学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 第一节 羧酸 1.羧酸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2.羧酸的物理性质。 3.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与成盐(电子效应对酸性的影响)。羧酸衍生物的生成:成酰卤、成酸 酐、成酯、成酰胺(反应活性差别)。乙二酸、丙二酸的脱羧。 第二节 取代羧酸 1.羟基酸的命名,特殊性质:酸性、氧化、醇酸的脱水(羟基位置的不同,其脱水方式不同)。 2.酮酸命名,酮酸的性质:酸性、β-酮酸的脱羧,酮体的组成及功能。 课程时数:4学时 重点与难点:羧酸和取代羧酸分类和命名、结构和酸性及化学性质,羧酸的酸性、羟基酸及酮酸的 化学特性。 第十二章 羧酸衍生物(自学)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酰卤、酸酐、酯和酰胺的命名,酰基的亲核取代:水解、醇解和氨解, Claisen酯缩合反应;熟悉酰卤、酸酐、酯和酰胺的物理性质,尿素的性质:弱碱性、水解、与亚硝 酸反应、缩二脲的生成与缩二脲反应;了解酰基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酰胺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胍的结构、强碱性,丙二酰脲的结构和互变异构;能力: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 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素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 学态度、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归纳、联系的科学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命名 1.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和酰胺的命名。 第二节 理化性质 1. 羧酸的衍生物物理性质。 2.羧酸的化学性质,酰基的亲核取代:水解、醇解和氨解及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影响“三解”反应 活性的因素)。Claisen酯缩合反应。 第三节 碳酸衍生物 1.尿素弱碱性、水解,与亚硝酸反应,缩二脲的生成与缩二脲反应。 2.胍的结 构和强碱性。 3.丙二酰脲的结构和互变异构

课程时数:0学时 重点与难点:酰卤、酸酐、酯和酰胺的命名,酰基的亲核取代:水解、醇解和氨解,Claisen酯缩合 反应,酰基的亲核取代:水解、醇解和氨解;Claiseni酯缩合反应。 第十三章胺和生物碱(自学)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胺的的结构、分类和命名,胺的化学性质:碱性与成盐、酰化与磺酰化、 伯、仲、叔胺与亚硝酸反应,重氮盐的性质:取代与偶联反应:熟悉胺的物理性质:氢键、熔点、 沸点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的结构:了解生物碱的概念及临床应用,吗啡、可待因和海洛因的结构、 功能和毒性:能力: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素质: 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归纳、联系的科学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胺 1.胺的分类和命名(伯、仲、叔胺,季铵盐,季胺碱)及胺的结构。 2.胺的化学性质:碱性与成盐(溶剂化、电子效应、空间效应的影响),酰化与磺酰化,伯、仲、 叔胺与亚硝酸反应。 第二节重氮盐及偶氨化合物 1.重氮盐的制备与结构。 2.重氮盐的性质:取代(放氮)与偶联(保 留氮)反应。 第三节生物碱 1生物碱的概念及临床应用。 2.吗啡、可待因和海洛因的结构、功能和毒 性。 课程时数:0学时 重点与难点:胺的化学性质:碱性与成盐,酰化与磺酰化,伯、仲、叔胺与亚硝酸反应:重氮盐的 性质:取代与偶联反应,胺的酰化与磺酰化:重氮盐的偶联反应。 第十四章杂环化合物和维生素(自学)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芳香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吡咯的电子结构和性质:酸碱性、亲电取代 反应,吡啶的电子结构和性质:水溶性、碱性、亲电取代和亲核取代、氧化与还原:熟悉血红素的 基本骨架及功能、咪唑的结构与功能、吡啶衍生物、嘧啶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嘌岭(9州、7H)、腺嘌 呤、鸟嘌吟的结构:了解:尿酸的互变异构,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维生素分类:能力:学习过 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素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 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归纳、联系的科学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芳香杂环化合物 1.芳香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芳香六元杂环吡啶的电子结构和性质:水溶性,碱性,亲电取代 和亲核取代
课程时数:0学时 重点与难点:酰卤、酸酐、酯和酰胺的命名,酰基的亲核取代:水解、醇解和氨解,Claisen酯缩合 反应,酰基的亲核取代:水解、醇解和氨解;Claisen酯缩合反应。 第十三章 胺和生物碱(自学)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胺的的结构、分类和命名,胺的化学性质:碱性与成盐、酰化与磺酰化、 伯、仲、叔胺与亚硝酸反应,重氮盐的性质:取代与偶联反应;熟悉胺的物理性质:氢键、熔点、 沸点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的结构;了解生物碱的概念及临床应用,吗啡、可待因和海洛因的结构、 功能和毒性;能力: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素质: 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归纳、联系的科学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胺 1.胺的分类和命名(伯、仲、叔胺,季铵盐,季胺碱)及胺的结构。 2.胺的化学性质:碱性与成盐(溶剂化、电子效应、空间效应的影响),酰化与磺酰化,伯、仲、 叔胺与亚硝酸反应。 第二节 重氮盐及偶氮化合物 1.重氮盐的制备与结构。 2.重氮盐的性质:取代(放氮)与偶联(保 留氮)反应。 第三节 生物碱 1.生物碱的概念及临床应用。 2.吗啡、可待因和海洛因的结构、功能和毒 性。 课程时数:0学时 重点与难点:胺的化学性质:碱性与成盐,酰化与磺酰化,伯、仲、叔胺与亚硝酸反应;重氮盐的 性质:取代与偶联反应,胺的酰化与磺酰化;重氮盐的偶联反应。 第十四章 杂环化合物和维生素(自学) 课程目标:知识:掌握芳香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吡咯的电子结构和性质:酸碱性、亲电取代 反应,吡啶的电子结构和性质:水溶性、碱性、亲电取代和亲核取代、氧化与还原;熟悉血红素的 基本骨架及功能、咪唑的结构与功能、吡啶衍生物、嘧啶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嘌呤(9H、7H)、腺嘌 呤、鸟嘌呤的结构;了解:尿酸的互变异构,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维生素分类;能力:学习过 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素质: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 相关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并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 思政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归纳、联系的科学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芳香杂环化合物 1.芳香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芳香六元杂环吡啶的电子结构和性质:水溶性,碱性,亲电取代 和亲核取代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材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版)第09章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pps
-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材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版)第08章 电解质溶液.pps
-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材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版)第07章 统计热力学初步.pps
-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材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版)第06章 化学平衡.pps
-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材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版)第05章 相平衡.pps
-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材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版)第04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应用.pps
-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材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版)第03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pps
-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材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版)第02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pps
-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材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版)第01章 气体.pps
-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材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版)第14章 胶体分散系统.pps
-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材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版)第13章 表面物理化学.pps
-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材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版)第1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pps
-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材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版)第11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pps
-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材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版)第10章 电解与极化.pps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解答)第十章 动力学基础(一).pdf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解答)第十二章 界面现象.pdf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解答)第十一章 动力学基础(二).pdf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解答)第六章 化学平衡.pdf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解答)第八章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pdf
-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资源(习题解答)第九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三章 糖类.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杂环化合物.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胺类化合物.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九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十章 羧酸衍生物.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七章 醇、酚和醚.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卤代烃.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八章 醛和酮.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六章 对映异构.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三章 不饱和烃.pdf
-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章 芳香烃.pdf
-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大纲.pdf
-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醋酸电离度与电离常数的测定.pptx
-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醇酚的性质.pptx
-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粗盐提纯.pptx
-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醛酮的性质.pptx
-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溶液的配制和稀释.pptx
-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烃的性质.pptx
-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乙酸乙酯的制备.pptx
-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蒸馏和测定沸点.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