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中药学习题集(含答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49
文件大小:1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中药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中药学习题集(含答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中药学》习题集

1 《中药学》习题集

绪论一、A1型题(从每道试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将答案的英文学母代码填入本题题号前。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在正规医院或较大范围内没有普遍应用,只在某一地区流传,或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多称为:B.本草A. 中药C.草药D.中草药E.天然药物答案C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证类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纲目拾遗》答案A2、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是: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证类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纲目拾遗》答案B3、《本草纲目》成书年代及作者是:A.唐、苏敬B.宋、唐慎微C.明、李时珍D.清、赵学敏E.以上都不是答案C4、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是:A.《雷公炮炙论》B.《新修本草》C.《证类本草》D.《本草经集注》E.《本草纲目拾遗》答案A5、《证类本草》的成书年代及作者是:A.唐、苏敬B.宋、唐慎微C.明、李时珍D.清、赵学敏E.梁、陶弘景答案B6、《本草经集注》的成书年代及作者是:A.唐、苏敬B.宋、唐慎微C.明、李时珍D.清、赵学敏E.梁、陶弘景答案E第二章中药的产地和采集一、A 型题1、经现代研究,人参皂武的含量以生长多久者为最高:A.3-4年B.6-7年C.1年D.10-15年E.7-8个月答案B2、全草入药的植物通常在何时采集为佳:A.花朵次第开放时B.果实成熟时或将熟时C.春、秋季(阴历二、八月)D.春夏(清明至夏至)间E.花即将开放或正在盛开的枝叶茂盛时答案E二、B,型题A.阿胶、沙参B.黄连、川芎C.人参、细辛D.地黄、山药E.浙贝母、杭菊花1、山东的道地药材是:2、东北的道地药材有:3、四川的道地药材有:3、B答案1、A2、CA.植物生长茂盛时B.果实成熟时或将熟时C.春、秋季(阴历二、八月)D.春夏(清明至夏至)间E.花蕾即将开放或正在盛开时4、叶类中药多在何时采收:2

2 绪 论 一、A1 型题(从每道试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择 1 个最佳答案,并将答案的英文字母代码填入本 题题号前。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在正规医院或较大范围内没有普遍应用,只在某一地区流传,或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 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多称为: A.中药 B.本草 C.草药 D.中草药 E.天然药物 答案 C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是: 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答案 A 2、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是: 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答案 B 3、《本草纲目》成书年代及作者是: A.唐、苏敬 B.宋、唐慎微 C.明、李时珍 D.清、赵学敏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C 4、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是: A.《雷公炮炙论》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经集注》E.《本草纲目拾遗》 答案 A 5、《证类本草》的成书年代及作者是: A.唐、苏敬 B.宋、唐慎微 C.明、李时珍 D.清、赵学敏 E.梁、陶弘景 答案 B 6、《本草经集注》的成书年代及作者是: A.唐、苏敬 B.宋、唐慎微 C.明、李时珍 D.清、赵学敏 E.梁、陶弘景 答案 E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一、A1 型题 1、经现代研究,人参皂甙的含量以生长多久者为最高: A.3-4 年 B.6-7 年 C.1 年 D.10-15 年 E.7-8 个月 答案 B 2、全草入药的植物通常在何时采集为佳: A.花朵次第开放时 B.果实成熟时或将熟时 C.春、秋季(阴历二、八月) D.春夏(清明至夏至)间 E.花即将开放或正在盛开的枝叶茂盛时 答案 E 二、B1 型题 A.阿胶、沙参 B.黄连、川芎 C.人参、细辛 D.地黄、山药 E.浙贝母、杭菊花 1、山东的道地药材是: 2、东北的道地药材有: 3、四川的道地药材有: 答案 1、A 2、C 3、B A. 植物生长茂盛时 B. 果实成熟时或将熟时 C. 春、秋季(阴历二、八月) D. 春夏(清明至夏至)间 E.花蕾即将开放或正在盛开时 4、叶类中药多在何时采收:

5、果实和种子类中药多于何时采收6、根和根茎类中药多在何时采挖:7、树皮和根皮类多于何时剥取:答案4、E5、B6、C7、D第三章中药的炮制一、A型题:1、下列药物炮制属于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的是:A.百部止咳时用蜜炙B.川乌入药前用水泡煮C.姜制厚朴D.黑豆汁蒸何首乌E.醋制五灵脂答案A2、下列药物炮制属于改变药物形状,便于贮存和制剂的是:C.蛤去头足鳞片A.燥湿收敛白矾为枯矾B.胆汁制天南星D.水漂昆布E.桑螺蜻蒸后晒干答案E3、下列不属于水火共制法的是:A.蒸B. 煮C.水飞D.炖E.淬答案C4、下列炮制方法中,哪一项属于水火共制类:A.灸法B.煨法C.搬法D.淬法E.水飞法答案D5、盐水拌炒杜仲属于哪一种炮制法:A.炒B.炙C.熳D.煨E.烘焙答案B6、借药物的粗细粉末在水中的悬浮性的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制备成极细粉末的炮制方法是:A. 漂D.潭E.淬B.粉碎处理C.水飞答案C7、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方法,称为:A.蒸B.煨C.润D.炙E.淬答案D8、将药物用麦麸同置热锅内加热的炮制方法属于:A.蒸B.煮C.炙灸D.煨E.潭答案D9、将药物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是:A.蒸B. 潭D.炖E.淬C.水飞答案E第四章中药的性能第一节四气第二节五味一、A1型题1、中药的作用包括:A.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B.药物的副作用C.药物的治疗作用D.药物的不良反应E.以上均不是答案A2、中药性能的主要容包括:3

3 5、果实和种子类中药多于何时采收: 6、根和根茎类中药多在何时采挖: 7、树皮和根皮类多于何时剥取: 答案 4、E 5、B 6、C 7、D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一、A 型题: 1、下列药物炮制属于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的是: A.百部止咳时用蜜炙 B.川乌入药前用水泡煮 C.姜制厚朴 D.黑豆汁蒸何首乌 E.醋制五灵脂 答案 A 2、下列药物炮制属于改变药物形状,便于贮存和制剂的是: A.燥湿收敛白矾煅为枯矾 B.胆汁制天南星 C.蛤蚧去头足鳞片 D.水漂昆布 E.桑螵蛸蒸后晒干 答案 E 3、下列不属于水火共制法的是: A.蒸 B.煮 C.水飞 D.炖 E.淬 答案 C 4、下列炮制方法中,哪一项属于水火共制类: A.炙法 B.煨法 C.煅法 D.淬法 E.水飞法 答案 D 5、盐水拌炒杜仲属于哪一种炮制法: A.炒 B.炙 C.煅 D.煨 E.烘焙 答案 B 6、借药物的粗细粉末在水中的悬浮性的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制备 成极细粉末的炮制方法是: A.漂 B.粉碎处理 C.水飞 D.潬 E.淬 答案 C 7、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方法,称为: A.蒸 B.煨 C.润 D.炙 E.淬 答案 D 8、将药物用麦麸同置热锅内加热的炮制方法属于: A.蒸 B.煮 C.炙 D.煨 E.潬 答案 D 9、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是: A.蒸 B.潬 C.水飞 D.炖 E.淬 答案 E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四气 第二节 五昧 一、 A1 型题 1、中药的作用包括: A.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 B.药物的副作用 C.药物的治疗作用 D.药物的不良反应 E.以上均不是 答案 A 2、中药性能的主要容包括:

A.升降浮沉和有毒无毒B.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C.功效与不良反应D.药物的偏性E.气味、归经答案B3、中药的性能是:B.中药的偏性A.中药治病的原理C.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D.每味药的功效特点E.以上都不是答案C4、中药的性能不包括:A.四气B.滋味C.归经D.升降浮沉E.毒性答案B5、确定中药药性的主要依据是:A.用药部位B.用药后的反应C.药物的加工方法D.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成分E.以上都不是答案B6、药性理论的基础是:A.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B.脏象理论C.脏腑、经络学说D.阴阳,脏、经络学说E.以上都不是答案D7、能比较完全说明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A.消除病因B.扶正祛邪C.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D.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E.以上都不是答案E8、中药四气是如何确定的?A.是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D.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E.是从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推导出来的答案D9、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多属于:A.热性C.平性B.温性D.寒、凉之性E.温、热之性答案D10、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A.温性B.热性C.平性D.温、热之性E.寒、凉之性答案D11、所谓平性药主要是指:A.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D.性味甘淡的药物E.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答案E12、五味是指药物的:A.最基本的滋味B.五类基本作用C.全部味道E.部分味道D.五种不同的滋味答案A13、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A.辛、甘、酸B.辛、甘、淡C.甘、淡、苦4

4 A.升降浮沉和有毒无毒 B.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C.功效与不良反应 D.药物的偏性 E.气味、归经 答案 B 3、中药的性能是: A.中药治病的原理 B.中药的偏性 C.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D.每味药的功效特点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C 4、中药的性能不包括: A.四气 B.滋味 C.归经 D.升降浮沉 E.毒性 答案 B 5、确定中药药性的主要依据是: A.用药部位 B.用药后的反应 C.药物的加工方法 D.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成分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B 6、药性理论的基础是: A.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 B. 脏象理论 C.脏腑、经络学说 D.阴阳,脏腑、经络学说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D 7、能比较完全说明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 A.消除病因 B.扶正祛邪 C.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D.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E 8、中药四气是如何确定的? A.是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 B.是从机体的反应总结出来的 C.是从疾病的性质总结出来的 D.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的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 E.是从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推导出来的 答案 D 9、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多属于: A.热性 B.温性 C.平性 D.寒、凉之性 E.温、热之性 答案 D 10、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药性一般属 A.温性 B.热性 C.平性 D.温、热之性 E.寒、凉之性 答案 D 11、所谓平性药主要是指: A.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 B.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 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 D.性味甘淡的药物 E.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答案 E 12、五味是指药物的: A.最基本的滋味 B.五类基本作用 C.全部味道 D.五种不同的滋味 E.部分味道 答案 A 13、五味中属于阳的是哪一组: A.辛、甘、酸 B.辛、甘、淡 C.甘、淡、苦

D.辛、苦、酸E.酸、苦、咸答案B14、五味中属于阴的是哪一组:A.辛、甘、咸B.辛、甘、淡C.酸、苦、淡D.酸、苦、咸E. 甘、淡、酸答案D15、辛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A.行气、活血B.收敛、固涩C.补益、缓急D.软坚、散结E.燥湿、通泄答案A16、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A.行气、活血B.收敛、固涩C.补益、缓急D.软坚、散结E.燥湿、通泄答案C17、甘味药可用于痛证,其作用是:A.温中止痛B.活血止痛C.缓急止痛D.祛风止痛E.行气止痛答案C18、淡味药物能:A.软坚散结B.利水渗湿C.活血祛瘀D.泻下通便E.疏肝理气答案B19、酸味药具有的作用是:A.收敛、固涩B.收敛、补虚C.收敛、清热D.收敛、软坚E.收敛、温中答案A20、酸味药物与下列何种味的药物作用有相似之处?A.苦味B.辛味C.咸味D.甘味E.涩味答案E21、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A.行气、活血B.软坚、泻下C.和中、缓急D.收敛、固涩E.通泄、降泄答案E2、五味之中,兼有坚阴作用的药味是:A.甘味B.苦味C.咸味D.酸味E.辛味答案B23、咸味药的主要作用是:C.降逆止呕A.清热泻火B.引血下行D.利水渗湿E.软坚泻下答案E24、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B.苦味A.甘味C.咸味D.酸味E.辛味答案B25、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A.淡味B.苦味C.咸味D.酸味E.辛味答案A26、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A.甘味B.苦味C.咸味D.酸味E.辛味答案E27、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四气B.五味D. 归经E.配伍C.升降浮沉5

5 D.辛、苦、酸 E.酸、苦、咸 答案 B 14、五味中属于阴的是哪一组: A.辛、甘、咸 B.辛、甘、淡 C.酸、苦、淡 D.酸、苦、咸 E.甘、淡、酸 答案 D 15、辛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 A.行气、活血 B.收敛、固涩 C.补益、缓急 D.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 答案 A 16、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是: A.行气、活血 B.收敛、固涩 C.补益、缓急 D.软坚、散结 E.燥湿、通泄 答案 C 17、 甘味药可用于痛证,其作用是: A.温中止痛 B.活血止痛 C.缓急止痛 D.祛风止痛 E.行气止痛 答案 C 18、淡味药物能: A. 软坚散结 B.利水渗湿 C.活血祛瘀 D.泻下通便 E. 疏肝理气 答案 B 19、酸味药具有的作用是: A.收敛、固涩 B.收敛、补虚 C.收敛、清热 D.收敛、软坚 E.收敛、温中 答案 A 20、酸味药物与下列何种味的药物作用有相似之处? A.苦味 B.辛味 C.咸味 D.甘味 E.涩味 答案 E 21、下列哪项作用是苦味药的作用? A.行气、活血 B.软坚、泻下 C.和中、缓急 D.收敛、固涩 E.通泄、降泄 答案 E 2、五味之中,兼有坚阴作用的药味是: A.甘味 B.苦味 C.咸味 D.酸味 E.辛味 答案 B 23、咸味药的主要作用是: A.清热泻火 B.引血下行 C.降逆止呕 D.利水渗湿 E. 软坚泻下 答案 E 24、具有清热燥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 A.甘味 B.苦味 C. 咸味 D. 酸味 E.辛味 答案 B 25、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大多具有: A.淡味 B.苦味 C. 咸味 D. 酸味 E.辛味 答案 A 26、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大多具有: A.甘味 B. 苦味 C. 咸味 D. 酸味 E.辛味 答案 E 27、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四气 B.五味 C.升降浮沉 D.归经 E.配伍

答案E2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辛味药的范畴:B.行气药A.解表药C.活血化瘀药D.祛风湿药E.止咳平喘药答案E29、下列何味具有补虚、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性等作用:B. 甘D.苦E.咸A.辛C.酸答案B30、咸味药物不能用于下列哪一种病证:A. 療病B.痞块C.癜瘦D.风寒表证E.瘀血答案D二、B,型题A.发汗、解表、行气、活血B.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C.收敛固涩D.软坚散结、泻下通便E.渗湿利水、利尿通淋1、甘味药的作用是:2、辛味药的作用是:答案(1)B(2) AA.苦B. 甘C.辛D.咸E.酸3、五味中能缓、能和的是:4、五味中能燥、能泄的是:答案(3)B(4) AA.通泄作用B.发散作用C.升提作用D.收敛作用E.补益作用5、苦味药的作用是:6、酸味药的作用是:(37) D答案(36)AA.能散、能行B.辟移、化湿、开窍C.能燥、能泄D.能缓、能和E.能软坚、润下7、咸味药的作用为:8、甘味药的作用为:答案(7)E(8) DA.发散B.固精C.生津D.降火E.降气9、涩味药的作用为:10、辛味药的作用为:答案(9B(10)A第三节升降浮沉一、A1型题(1)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A.药物有无毒副作用B.作用部位的选择性C.作用趋向性D.药物有无补泻作用E.药物作用的峻猛与否答案:C(2)下列哪一组药物的性、味,其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A.甘、辛,凉B.辛、苦,热C.辛、甘,温D.甘、淡,寒E酸、咸,热答案:C(3)作用趋向于沉降的药物气味多是:A.苦、甘,温B.酸、苦,寒C.辛、苦,热6

6 答案 E 2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辛味药的范畴: A.解表药 B.行气药 C.活血化瘀药 D.祛风湿药 E.止咳平喘药 答案 E 29、下列何味具有补虚、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性等作用: A.辛 B.甘 C.酸 D.苦 E.咸 答案 B 30、咸味药物不能用于下列哪一种病证: A.瘰疬 B.痞块 C.癥瘕 D.风寒表证 E.瘀血 答案 D 二、B1 型题 A.发汗、解表、行气、活血 B.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 C.收敛固涩 D.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E.渗湿利水、利尿通淋 1、甘味药的作用是: 2、辛味药的作用是: 答案 (1)B (2)A A.苦 B.甘 C.辛 D.咸 E.酸 3、五味中能缓、能和的是: 4、五味中能燥、能泄的是: 答案 (3)B (4)A A.通泄作用 B.发散作用 C.升提作用 D.收敛作用 E.补益作用 5、苦味药的作用是: 6、酸味药的作用是: 答案 (36) A (37) D A.能散、能行 B.辟秽、化湿、开窍 C.能燥、能泄 D.能缓、能和 E.能软坚、润下 7、咸味药的作用为: 8、甘味药的作用为: 答案 (7) E (8) D A.发散 B.固精 C.生津 D.降火 E.降气 9、涩味药的作用为: 10、辛味药的作用为: 答案 (9) B (10) A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 A1 型题 (1)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 A. 药物有无毒副作用 B. 作用部位的选择性 C. 作用趋向性 D. 药物有无补泻作用 E. 药物作用的峻猛与否 答案:C (2)下列哪一组药物的性、味,其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 A.甘、辛,凉 B.辛、苦,热 C.辛、甘,温 D.甘、淡,寒 E. 酸、咸,热 答案:C (3)作用趋向于沉降的药物气味多是: A.苦、甘,温 B.酸、苦,寒 C.辛、苦,热

D.甘、咸,温E.辛、甘,寒答案:B(4)酒炙药物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是:A.有收敛作用B.有降下作用C.有升提作用D.有下行作用E.无影响答案C(5)醋炙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是:A.有收敛作用B.有降下作用C.有升提作用D.有下行作用E.无影响答案A(6)盐炙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是:A.升提B.下行C.发散D.收敛E.无影响答案B(7)升浮药的作用趋向是:A.向上、向外B.向下、向里C.向气、向血D.向阴、向阳E.以上都不是答案A(8)沉降药的作用趋向是:A.表示发散、上升B.表示能降逆、泄利C.表示向气、向血D.表示向阴、向阳E.以上均不是-答案B)者:(9)病变在上在外在表时一般宜选用药性属(B.降C.升浮D.沉降A.沉E.以上都不是答案C)者:(10)病势下陷者宜选用药性属(C.降A.凉B.寒D. 升E.以上均不宜答案D(11)升降浮沉的理论形成于:A.明朝时代C.魏晋时期D.金元时代B.秦汉时期E.宋朝时代答案D(12)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升降浮沉是说明作用趋向的性能B.沉表示收敛固藏C.升浮属阳,沉降属阴D.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E.升降之性是由药物性状决定的答案E(13)肝火上炎时宜选用药性属()的药物:C.降逆A.上浮B.发散D.升提E.以上都不宜答案C二、B,型题A.病势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逆B.病势表现为向下,如泄利、脱肛、子宫下垂C.病势表现为向外,如自汗、盗汗D.病势表现为向内,如表证不解E.以上均不是(1)具有降的作用趋向的药物能治疗:(2)具有升的作用趋向的药物能治疗:7

7 D.甘、咸,温 E.辛、甘,寒 答案:B (4) 酒炙药物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是: A.有收敛作用 B.有降下作用 C.有升提作用 D.有下行作用 E.无影响 答案 C (5) 醋炙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是: A.有收敛作用 B.有降下作用 C.有升提作用 D.有下行作用 E.无影响 答案 A (6)盐炙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是: A.升提 B.下行 C.发散 D.收敛 E.无影响 答案 B (7)升浮药的作用趋向是: A.向上、向外 B.向下、向里 C.向气、向血 D.向阴、向阳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A (8)沉降药的作用趋向是: A.表示发散、上升 B.表示能降逆、泄利 C.表示向气、向血 D.表示向阴、向阳 E.以上均不是- 答案 B (9)病变在上在外在表时一般宜选用药性属( )者: A.沉 B.降 C.升浮 D.沉降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C (10)病势下陷者宜选用药性属( )者: A.凉 B.寒 C.降 D.升 E.以上均不宜 答案 D (11)升降浮沉的理论形成于: A.明朝时代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金元时代 E.宋朝时代 答案 D (12)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升降浮沉是说明作用趋向的性能 B. 沉表示收敛固藏 C.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D. 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 E. 升降之性是由药物性状决定的 答案 E (13)肝火上炎时宜选用药性属( )的药物: A.上浮 B.发散 C.降逆 D.升提 E.以上都不宜 答案 C 二、B1 型题 A.病势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呃逆 B.病势表现为向下,如泄利、脱肛、子宫下垂 C.病势表现为向外,如自汗、盗汗 D.病势表现为向内,如表证不解 E.以上均不是 (1) 具有降的作用趋向的药物能治疗: (2) 具有升的作用趋向的药物能治疗:

答案(1)A(2)BA.病变在上在表的疾病,如头痛、头晕B.病变在下在里的疾病,如腹痛、腹泻C.病势逆上者,如肝火上炎头痛、目赤D.病势陷下者,如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E.以上都不是(3)升浮药可治:(4)沉降药可治:答案(3)D(4) C第四节归经、A型题(1)中药归经指的是:B.药物寒热温凉四性A.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C.药物的五种滋味D.药物具有的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E.药物对于机体有无毒副作用答案A(2)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阴阳学说B.寒热温凉四性C.脏腑经络学说D.药物的四气五味E.药物质地轻重升降浮沉趋向答案C(3)归经的依据是:A.脏腑经络学说B.所治的具体病证C.辛甘酸苦咸五味D.炮制所用的辅料E.寒热温凉四气答案B(4)酸枣仁具有较好的安神功效,能治失眠、心悸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A.归肝经E.归肺经B.归心经C.归肾经D.归脾经答案B(5)麻黄能发汗、平喘,用以治疗外感风寒、喘咳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A.归肝经B.归心经C.归肾经E.归肺经D.归脾经答案E(6)柴胡能疏肝解郁,用以治疗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A.归肝经B.归心经C.归肾经D.归脾经E.归肺经答案A(7)白术能补气健脾,用以治疗食少便,皖腹胀满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A.归肝经B.归心经C.归肾经D.归脾经E.归肺经答案D(8)善治少阴头痛的药是:D.吴茱萸E.白芷A.羌活B.柴胡C.细辛答案C(8)善治阳明经头痛的药是:E.白芷A.独活B.柴胡C.细辛D.吴茱英答案E(9)善治厥阴肝经头痛的药是:A.独活B.羌活C.菓本E.白芷D.吴茱英答案D第五节毒性8

8 答案 (1)A (2)B A.病变在上在表的疾病,如头痛、头晕 B.病变在下在里的疾病,如腹痛、腹泻 C.病势逆上者,如肝火上炎头痛、目赤 D.病势陷下者,如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 E.以上都不是 (3) 升浮药可治: (4) 沉降药可治: 答案 (3) D (4) C 第四节 归经 一、A1 型题 (1)中药归经指的是: A.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B.药物寒热温凉四性 C.药物的五种滋味 D.药物具有的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E.药物对于机体有无毒副作用 答案 A (2)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阴阳学说 B.寒热温凉四性 C.脏腑经络学说 D.药物的四气五味 E.药物质地轻重升降浮沉趋向 答案 C (3)归经的依据是: A.脏腑经络学说 B.所治的具体病证 C.辛甘酸苦咸五味 D.炮制所用的辅料 E.寒热温凉四气 答案 B (4)酸枣仁具有较好的安神功效,能治失眠、心悸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 A.归肝经 B.归心经 C.归肾经 D.归脾经 E. 归肺经 答案 B (5)麻黄能发汗、平喘,用以治疗外感风寒、喘咳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 A.归肝经 B.归心经 C.归肾经 D.归脾经 E.归肺经 答案 E (6)柴胡能疏肝解郁,用以治疗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 A.归肝经 B.归心经 C.归肾经 D.归脾经 E.归肺经 答案 A (7)白术能补气健脾,用以治疗食少便溏,脘腹胀满等病证,一般就说该药: A.归肝经 B.归心经 C.归肾经 D.归脾经 E.归肺经 答案 D (8) 善治少阴头痛的药是: A.羌活 B.柴胡 C.细辛 D.吴茱萸 E.白芷 答案 C (8) 善治阳明经头痛的药是: A.独活 B.柴胡 C.细辛 D.吴茱萸 E.白芷 答案 E (9) 善治厥阴肝经头痛的药是: A.独活 B.羌活 C.藁本 D.吴茱萸 E.白芷 答案 D 第五节 毒性

一、Ai型题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毒性是指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B.“毒药”历来是总括药饵之词C.无毒药用量过大也可能产生中毒反应D.毒药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差甚大E.毒药一般没有利用价值答案D2、以下说法中错误者是:A.临床应用有毒药时要特别慎重B.要避免盲目使用有毒药物C.无毒药用量过大或使用过久也可能产生中毒反应D.毒药一般要经过炮制后才使用E.所有个体用药后的反应都是相同的答案E第五章中药的配伍一、A型题1.中药配伍中的相畏指的是:A.治疗目的相同的药物配伍应用B.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C.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或降低的配伍D.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功效降低或丧失的配伍E.以上都不是。答案B2.中药配伍中的相杀指的是:A.一种药物和另一种药有某些相同功效的配伍B.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的配伍C.两种性能或功效相似药物的配伍D.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功效降低或消失的配伍E.以上均不是。答案B3.相须、相使配伍的共同点是什么:A.协同作用,使疗效增强B.拮抗作用,使疗效降低C.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D.产生毒副作用E.以上都不是答案A4.大黄与芒硝的配伍关系属于: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恶E. 相反答案A5.一味药的毒副效应会被另一味药降低或消除,这种配伍关系是: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杀E.相恶答案C6.一种药物的毒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的配伍关系,称为:A.相使C.相杀E.相反B.相畏D.相恶答案E7.药物的“七情”最早见于: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名医别录》D.《新修本草》E.《证类本草》9

9 一、A1 型题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毒性是指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 B.“毒药”历来是总括药饵之词 C.无毒药用量过大也可能产生中毒反应 D.毒药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差甚大 E.毒药一般没有利用价值 答案 D 2、以下说法中错误者是: A.临床应用有毒药时要特别慎重 B.要避免盲目使用有毒药物 C.无毒药用量过大或使用过久也可能产生中毒反应 D.毒药一般要经过炮制后才使用 E.所有个体用药后的反应都是相同的 答案 E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一、A1 型题 1.中药配伍中的相畏指的是: A.治疗目的相同的药物配伍应用 B.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 C.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或降低的配伍 D.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功效降低或丧失的配伍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B 2.中药配伍中的相杀指的是: A.一种药物和另一种药有某些相同功效的配伍 B.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的配伍 C.两种性能或功效相似药物的配伍 D.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功效降低或消失的配伍 E.以上均不是。 答案 B 3.相须、相使配伍的共同点是什么: A.协同作用,使疗效增强 B.拮抗作用,使疗效降低 C.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D.产生毒副作用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A 4.大黄与芒硝的配伍关系属于: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恶 E.相反 答案 A 5.一味药的毒副效应会被另一味药降低或消除,这种配伍关系是: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E.相恶 答案 C 6.一种药物的毒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的配伍关系,称为: A.相使 B.相畏 C.相杀 D.相恶 E.相反 答案 E 7.药物的“七情”最早见于: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名医别录》 D.《新修本草》 E.《证类本草》

答案A二、B1型题A.性能功效相似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B.性能功效有部分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C.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的配伍D.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毒性的配伍E.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功效降低或消失的配伍(1)相恶的定义是:(2)相须的意义是:答案(1)E(5) AA.生南星与生姜配伍B.黄芪与茯苓配伍C.石膏与知母配伍D.黄芩与生姜配伍E.以上都不是(3)相使配伍是:(4)相恶配伍是:答案(3)B(4) DA.药物配伍时能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B.药物配伍时能互相拮抗而抵消、消弱原有功效C.药物配伍时能减轻或消除原有毒副作用D.药物配伍时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E.以上都不是(5)在用药时应避免的是:(6)在用药时属于配伍禁忌的是:答案(5)B(6) DA.石膏配知母B.当归配桂枝C.乌头配半夏D.干姜配细辛E.黄芪配茯苓(7)属相须配伍的是:(8)属相使配伍的是:(8) E答案(7)A第六章用药禁忌一、Ai型题(1)脾胃虚弱患者应忌食:A.鱼、虾、蟹等腥腹发物B.油炸粘腻食物、寒冷固硬食物、不易消化食物C.胡椒、辣椒、大蒜D.脂肪、动物内脏E.葱、蒜、萝卜答案B(2)临床应用属禁忌的是:A.相使B.相畏C.相杀D.相恶E.单行答案D(3)为配伍禁忌的是:A.甘草与芜花B.大戟与海藻C.贝母与半夏D.大戟与芜花E.白及与瓜萎答案A(4)中药配伍禁忌包括:A.相畏C.相须D.相杀E.相使B.十九畏答案B(5)与乌头相反的药:A.白及C.大戟D.甘草B.天南星E.瓜萎答案E10

10 答案 A 二、B1 型题 A.性能功效相似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 B.性能功效有部分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 C.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的配伍 D.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毒性的配伍 E.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功效降低或消失的配伍 (1)相恶的定义是: (2)相须的意义是: 答案 (1) E (5) A A.生南星与生姜配伍 B.黄芪与茯苓配伍 C.石膏与知母配伍 D.黄芩与生姜配伍 E.以上都不是 (3)相使配伍是: (4)相恶配伍是: 答案 (3) B (4) D A.药物配伍时能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 B.药物配伍时能互相拮抗而抵消、消弱原有功效 C.药物配伍时能减轻或消除原有毒副作用 D.药物配伍时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 E.以上都不是 (5)在用药时应避免的是: (6)在用药时属于配伍禁忌的是: 答案 (5) B (6) D A.石膏配知母 B.当归配桂枝 C.乌头配半夏 D.干姜配细辛 E.黄芪配茯苓 (7) 属相须配伍的是: (8)属相使配伍的是: 答案 (7) A (8)E 第六章 用药禁忌 一、A1 型题 (1)脾胃虚弱患者应忌食: A.鱼、虾、蟹等腥膻发物 B.油炸粘腻食物、寒冷固硬食物、不易消化食物 C.胡椒、辣椒、大蒜 D.脂肪、动物内脏 E.葱、蒜、萝卜 答案 B (2)临床应用属禁忌的是: A.相使 B.相畏 C.相杀 D.相恶 E.单行 答案 D (3)为配伍禁忌的是: A.甘草与芫花 B.大戟与海藻 C.贝母与半夏 D.大戟与芫花 E.白及与瓜蒌 答案 A (4)中药配伍禁忌包括: A.相畏 B.十九畏 C.相须 D.相杀 E.相使 答案 B (5)与乌头相反的药: A.白及 B.天南星 C.大戟 D.甘草 E.瓜蒌 答案 E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