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5章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第17讲:8-9节)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电子教案(第17讲)第5章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8-9节)课程名称: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12周,第_17讲次摘要第5章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授课题目(章、节)5.8热水管网的水力计算5.9高层建筑热水供应系统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通过水力计算确定配水管和回水管道的管径,掌握高层建筑热水供应系统的布置原则【重点】热水管网的水力计算和高层建筑热水供应系统的布置原则【难点】热水管网的水力计算内容【本讲课程的引入】为了确定配水管网和回水管网的管径,必须进行系统的水力计算。而热水管网的水力计算是在完成热水供应系统布置,绘出热水管网系统图及选定加热设备后进行的计算内容包括热水配水管网计算、热水循环管网计算和热媒管网计算三部分。5.8热水管网的水力计算5.8.1热水配水管网水力计算根据各配水管段的设计秒流量和允许流速值来确定配水管网的管径,并计算其水头损失值。在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热水管道设计秒流量的计算步骤、方法与给水管道相同。(2)卫生器具的热水给水额定流量、当量、支管管径和最低工作压力与给水管道相同。(3)热水管道的流速,宜按表5.8.1选用。表5.8.1热水管道的流速≥5025~4015~20公称直径DN/mm1.21.0≤0.8流速/(m/s)(4)热水管网的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计算方法与给水管道相同,但热水管道的计算内径应考虑结垢和腐蚀后所引起过水断面缩小的因素。计算热水管网的沿程水头损失时,也可查阅不同管材的相关图表(P444,附录18)。5.8.2热水循环管网水力计算机械循环管网水力计算的目的是确定回水管管径、扬程,并进一步选择循环水泵。1全日热水供应系统机械循环管网计算(1)确定回水管管径热水循环管网中各回水管段管径,应按管中循环流量经计算确定。初步设计时,可参照表5.8.2确定。为确保立管的循环效果,供、回水干管尽量少变径。表5.8.2热水循环管网回水管管径选用表热水管网、配水管200125150801005065403220~~25段管径DN/mm热水管网、回水管100506580402532402020段管径DN/mm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电子教案(第 17 讲) 第 5 章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8-9 节) 1 课程名称: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第 12 周,第 17 讲次 摘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 5 章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 5.8 热水管网的水力计算 5.9 高层建筑热水供应系统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通过水力计算确定配水管和回水管道的管径,掌握高层建筑热水供应系统的布置原则 【重 点】热水管网的水力计算和高层建筑热水供应系统的布置原则 【难 点】热水管网的水力计算 内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 为了确定配水管网和回水管网的管径,必须进行系统的水力计算。 而 热水管网的水力计算是在完成热水供应系统布置,绘出热水管网系统图及选定加热设备后进行的, 计算内容包括热水配水管网计算、热水循环管网计算和热媒管网计算三部分。 5.8 热水管网的水力计算 5.8.1 热水配水管网水力计算 根据各配水管段的设计秒流量和允许流速值来确定配水管网的管径,并计算其水头损失值。 在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热水管道设计秒流量的计算步骤、方法与给水管道相同。 (2)卫生器具的热水给水额定流量、当量、支管管径和最低工作压力与给水管道相同。 (3)热水管道的流速,宜按表 5.8.1 选用。 (4)热水管网的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计算方法与给水管道相同,但热水管道的计算内径 应考虑结垢和腐蚀后所引起过水断面缩小的因素。 计算热水管网的沿程水头损失时,也可查阅不同管材的相关图表(P444,附录 18)。 5.8.2 热水循环管网水力计算 机械循环管网水力计算的目的是确定回水管管径、扬程,并进一步选择循环水泵。 1.全日热水供应系统机械循环管网计算 (1)确定回水管管径 热水循环管网中各回水管段管径,应按管中循环流量经计算确定。初步设计时,可参照表 5.8.2 确定。为确保立管的循环效果,供、回水干管尽量少变径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电子教案(第17讲)第5章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8-9节)(2)计算各管段终点水温,可按面积比温降方法计算ATAt=F(5.8.1)Iz=1 -f(5.8.2)式中:"△t一一配水管网中计算管路的面积比温降,℃/m2△T一一配水环路起点和终点的温差,一般△T=5~10℃:F一一计算管路的总外表面积,m2:tc、tz一一计算管路起点、终点的水温,℃;于—一计算管段终点以前配水管网的总外表面积,m2,可查表计算。每m钢管外表面积50管径DN202532407080100125外径26.7533.542.25486075.588.5114140(mm)表面积0.0840.10520.13270.15080.18850.23720.27800.35810.4396(m2/m)(3)计算配水管网各管段的热损失te +t.q, = DLK(1-n)(2式中9s-计算管段热损失.W:K-一无保温时管道的传热系数,W/m2.℃:一保温系数,无保温时n=0,简单保温时n=0.6,较好保温时n=0.7~0.8:Z一管道的外径,m;D-L一一计算管段的长度,m;t一一计算管段的起点水温,℃:t一一计算管段的终点水温,℃。t一一计算管段周围空气温度,℃;可参见下表P280表5.8.3表5.8.3管道周围的空气温度t,/℃管道敷设情况采暖房间内明管敷设18~2030采暖房间内暗管敷设敷设在不采暖房间的顶棚内采用1月份室外平均温度5~10敷设在不采暖的地下室内35敷设在室内地下管沟内(4)计算配水管网总的热损失AOs=qs将各管段的热损失相加便得到配水管网总的热损失Qs,i=l,即初步设计时,也可按设计小时耗热量的3%一5%来估算,其上下限可视系统的大小而定。(5)计算总循环流量Qsqx=C.AT·p,(5.8.4)2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电子教案(第 17 讲) 第 5 章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8-9 节) 2 (2)计算各管段终点水温,可按面积比温降方法计算 F T t = (5.8.1) t = t − t f Z c (5.8.2) 式中: Δt——配水管网中计算管路的面积比温降,℃/m2; ΔT——配水环路起点和终点的温差,一般ΔT=5~10℃; F——计算管路的总外表面积,m2; tc 、tz——计算管路起点、终点的水温,℃; Σ f ——计算管段终点以前配水管网的总外表面积,m2,可查表计算。 每 m 钢管外表面积 管径DN 20 25 32 40 50 70 80 100 125 外径 (mm) 26.75 33.5 42.25 48 60 75.5 88.5 114 140 表面积 (m2/m) 0.084 0.1052 0.1327 0.1508 0.1885 0.2372 0.2780 0.3581 0.4396 (3) 计算配水管网各管段的热损失 ) 2 (1 )( j c z s t t t q DLK − + = − 式中 qs——计算管段热损失,W; K——无保温时管道的传热系数,W/m2•℃; η——保温系数,无保温时η=0,简单保温时η=0.6,较好保温时η=0.7~0.8; D——管道的外径,m; L——计算管段的长度,m; tc——计算管段的起点水温,℃; tz——计算管段的终点水温,℃。 tj——计算管段周围空气温度,℃;可参见下表 P280 表 5.8.3 表 5.8.3 管道周围的空气温度 管道敷设情况 t j /C 采暖房间内明管敷设 采暖房间内暗管敷设 敷设在不采暖房间的顶棚内 敷设在不采暖的地下室内 敷设在室内地下管沟内 18~20 30 采用 1 月份室外平均温度 5~10 35 (4) 计算配水管网总的热损失 将各管段的热损失相加便得到配水管网总的热损失 QS ,即 = = n i QS qS 1 初步设计时,也可按设计小时耗热量的 3%一 5%来估算,其上下限可视系统的大小而定。 (5)计算总循环流量 r S X C T Q q = (5.8.4)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电子教案(第17讲)第5章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8-9节)式中:qx一一全日热水供应系统的总循环流量,L/s;Qs一一计算管段的热损失,W。C—一水的比热,一般取C=4187J/(kg?℃);△T一一配水环路起点和终点的温差,一般△T=510℃:Pr——热水密度,kg/L。P (kg/m3)一个大气压下水的密度:1015202530354050455水温(℃)1000999.7999.1998.2997.1995.7994.1992.2990.2988.1密度P707580909555606585100水温(℃)985.7983.2980.6977.8974.9971.8968.7965.3961.9958.4密度P(6)计算循环管路各管段通过的循环流量按循环流量与热损失成正比的原则,计算各配水管段管段的所通过的循环流量。节点1:流入节点1时携带的热量为W1-2+W2-3+WA+WB+WC循环流量流离节点2时携带的热量为W1-2+W2-3+WB+WC91-2=—W-2 +W2-3 +W +W.Q.Wj- +W2-,+W,+W+WWi-2 +W2-3 +W. +Wc.091-2 =W,-2 +W2-3 +W, +Wg +WcO,=qxWAQA:Qi-2W-2 + W2-3 + Wg + WW.QA=4 W.-2 +W2-, +W. +W.1'2'2流量守恒:Q=Q1-Q2店-节点2:---流入节点2的流量所携带的热量为1BAC一W2-3 +W. +W.1-1流入节点2流量为Q2=Q+Q2-3E1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电子教案(第 17 讲) 第 5 章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8-9 节) 3 式中: X q ——全日热水供应系统的总循环流量,L/s; Qs——计算管段的热损失,W。 C——水的比热, 一般取 C=4187J/(kg•℃); ΔT——配水环路起点和终点的温差,一般ΔT=5~10℃; r ——热水密度,kg/L。 一个大气压下水的密度: (kg/m3) 水温( C )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密度 1000 999.7 999.1 998.2 997.1 995.7 994.1 992.2 990.2 988.1 水温( C )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密度 985.7 983.2 980.6 977.8 974.9 971.8 968.7 965.3 961.9 958.4 (6)计算循环管路各管段通过的循环流量 按循环流量与热损失成正比的原则,计算各配水管段管段的所通过的循环流量。 节点 1: 流入节点 1 时携带的热量为 W1-2+W2-3+WA+WB+WC 循环流量流离节点 2 时携带的热量为 W1-2+W2-3+WB+WC A B C B C W W W W W W W W W Q Q + + + + + + + = − − − − − 1 2 2 3 1 2 2 3 1 1 2 1 1 2 2 3 1 2 2 3 1 2 Q W W W W W W W W W Q A B C B C + + + + + + + = − − − − − Q = qX 1 2 1 2 2 3 1 2 1 2 2 3 Q Q Q W W W W W Q W W W W W Q Q A B c A A B C A A = − + + + = + + + = − − − − − 流量守恒: 节点 2: 流入节点 2 的流量所携带的热量为 W2−3 +WB +WC 流入节点 2 流量为 Q2 = QB + Q2−3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电子教案(第17讲)第5章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8-9节)Q2-3用来补充热损失W2-+WcQ2-3 = -W,-, +WcQ,W2-, +Wg +WW2-3 +WcQ2-3 = T:QW,-, +Wg +WcQB = Q2 -Q2-3(7)复核各管段的终点水温qs-=t,-Ntz'=t.Cqxp,(计算结果)(5.8.8)As——各管段的热损失,Wqx—一各管段的循环流量,(L/S)t. =t,-Af(按面积比温降值初定的)t=4+t2作为各管段终点水温,重新计算。结果如与原来确定的温差较大,(8)计算循环管网的总水头损失H=(H,+H)+H)(5.8.9)式中:H一一循环管网的总水头损失,kPaHp一一循环流量通过配水计算管路的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kPa;Hx一一循环流量通过回水计算管路的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kPa;Hj——循环流量通过水加热器的水头损失,kPa。容积式水加热器可忽略损失:快速式水加热器水头损失计算详见P283.(5.8.10)。(9)选择循环水泵O,≥qx①循环水泵流量:(5.8.11)Qb式中:qx—一全日热水供应系统的总循环流量,L/s。循环水泵流量,L/s:H,≥Hp+Hx+H②循环水泵扬程:(5.8.12)Hb——循环水泵扬程,kPa;Hp一一循环流量通过配水计算管路的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kPa;Hx一一循环流量通过回水计算管路的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kPa;Hj一一循环流量通过水加热器的水头损失,kPa。2.定时热水供应系统机械循环管网计算定时热水供应系统的循环水泵大都在供应热水前半小时开始运转,直到把水加热至规定温4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电子教案(第 17 讲) 第 5 章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8-9 节) 4 Q2−3 用来补充热损失 W2−3 +WC B C C W W W W W Q Q + + + = − − − 2 3 2 3 2 2 3 2 2 3 2 2 3 2 3 2 3 − − − − = − + + + = Q Q Q Q W W W W W Q B B C C (7)复核各管段的终点水温 t t Cq q t t c X r S Z = c − = − ' ' (计算结果) (5.8.8) S q ——各管段的热损失,W; ' X q ——各管段的循环流量,(L/S) t t t f z = c − (按面积比温降值初定的) 结果如与原来确定的温差较大, 2 ' " z z z t t t + = 作为各管段终点水温,重新计算。 (8)计算循环管网的总水头损失 H = H p + H x + H j ( ) (5.8.9) 式中:H——循环管网的总水头损失,kPa; Hp——循环流量通过配水计算管路的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kPa; Hx——循环流量通过回水计算管路的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kPa; Hj——循环流量通过水加热器的水头损失,kPa。 容积式水加热器可忽略损失;快速式水加热器水头损失计算详见 P283,(5.8.10)。 (9)选择循环水泵 ①循环水泵流量: Qb qX (5.8.11) 式中: Qb ——循环水泵流量,L/s; X q ——全日热水供应系统的总循环流量,L/s。 ②循环水泵扬程: Hb HP + H X + H j (5.8.12) Hb——循环水泵扬程,kPa; Hp——循环流量通过配水计算管路的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kPa; Hx——循环流量通过回水计算管路的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kPa; Hj——循环流量通过水加热器的水头损失,kPa。 2. 定时热水供应系统机械循环管网计算 定时热水供应系统的循环水泵大都在供应热水前半小时开始运转,直到把水加热至规定温

第5章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8-9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电子教案(第17讲)度,循环水泵才停止工作,因为定时供应热水时用水较集中,故不考虑热水循环,循环水泵关闭。9, ≥(2 ~ 4)V①循环水泵流量:(5.8.13)Qb——循环水泵流量,L/s;式中:V——循环管网的水容积,L。(不包括无回水管段和加热设备部分)②循环水泵扬程:同上面计算,利用公式(5.8.12)。3.自然循环热水管网的计算内容:确定管网循环作用水头、回水管经、循环流量及循环流量在配水、回水管路中的水头损失。实现自然循环的条件:Hzr>1.35HH_, = 9.84h(p, - P4)①上行下给式管网:(5.8.14)OIⅡI式中:Hzr一第二循环系统的自然31循环压力值,PaH-循环流量通过配、回水P4管路的水头损失Pa;P:1A-锅炉或水加热器的中心4h-至立管顶部的标高差,m;P3-一最远处立管管段中点的热水的平均密度,kg/m3:P4-一配水主立管管段中热水的平均密H, = 9.8[(Ah'-Nh,)(pr - Ps)+ △h, (ps - p6)(5.8.15)②下行上给式管网:工式中:H.r-Pol一下行上给式管网的自es然循环压力,Pa;CRSNh_一一加热设备中心至立管Pa顶部的高差,m;5Nh,-02一加热设备的中心至配水横干管中心垂直距离,m;(b)下行上给式誉网Ps、P6-一最远处回水立管、配水立管管段中热水的平均密度,kg/m3:PrPs-一水平干管回水立管、配水立管管段中热水的平均密度,kg/m3:5.8.3热媒管网水力计算1.热媒为高温热水热媒循环管路中配、回水管道的管径,应根据热媒耗量G,以管道允许流速值计算确定,并据此计算出管路的总水头损失Hh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电子教案(第 17 讲) 第 5 章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8-9 节) 5 度,循环水泵才停止工作,因为定时供应热水时用水较集中,故不考虑热水循环,循环水泵关闭。 ①循环水泵流量: Qb (2 ~ 4)V (5.8.13) 式中: Qb ——循环水泵流量,L/s; V ——循环管网的水容积,L。(不包括无回水管段和加热设备部分) ②循环水泵扬程: 同上面计算,利用公式 (5.8.12)。 3. 自然循环热水管网的计算 内容:确定管网循环作用水头、回水管经、循环流量及循环流量在配水、回水管路中的水 头损失。实现自然循环的条件:Hzr>1.35H ①上行下給式管网: ( ) 8 3 4 Hzr = 9. h − (5.8.14) 式中: Hzr——第二循环系统的自然 循环压力值,Pa; H——循环流量通过配、回水 管路的水头损失 Pa; ⊿h——锅炉或水加热器的中心 至立管顶部的标高差,m; 3 ——最远处立管管段中点的 热水的平均密度,kg/m3; 4——配水主立管管段中热水的平均密度,kg/m3。 ②下行上給式管网: ( )( ) ( ) 1 7 8 1 5 6 Hzr = 9.8 h'−h − + h − (5.8.15) 式中: Hzr ——下行上给式管网的自 然循环压力,Pa; h'——加热设备中心至立管 顶部的高差,m; 1 h ——加热设备的中心至配 水横干管中心垂直距离,m; 5、 6——最远处回水立管、配水立管管段中热水的平均密度,kg/m3; 7、8——水平干管回水立管、配水立管管段中热水的平均密度,kg/m3; 5.8.3 热媒管网水力计算 1. 热媒为高温热水 热媒循环管路中配、回水管道的管径,应根据热媒耗量 G,以管道允许流速值计算确定, 并据此计算出管路的总水头损失 Hh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电子教案(第17讲)第5章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8-9节)当锅炉与水加热器或贮水器连接时,如图5.8.5所示,热媒管网的热水自然循环力值H, = 9.8Nh(pl - P2)按下式计算,即:(5.8.16)2(b)热水锅炉与水器连接(a)热水锅炉与水加热器连接(直接加热)(间接加热)图5.8.5热媒管网自然循环压力式中H.一热水自然循环压力,Pa;Ah--—锅炉中心与水加热器内盘管中心或贮水器中心垂直高度,m;P-锅炉出水的密度,kg/m*,一水加热器或贮水器的出水密度,kg/m。Pz-当H,>H,时,可形成自然循环,为保证运行可靠一般要求:(5.8.17)Hu≥(1. 1~1. 15)H,表5.8.5高压蒸汽管道常用流速4015~2025~~3250~80100~150≥200管径/mm10~1520~2525~3530~4040~60流速/(m/s)15~~205.9高层建筑热水供应系统5.9.1技术要求热水管网系统压力过大,虽然可选用耐高压管材、耐高压水加热器或减压设施加以解决,但不可避免地会增加管材和设备投资。因此,为保证良好的供水工况和节省投资,高层建筑热水供应系统必须解决热水管网系统压力过大的问题。5.9.2技术措施①与给水系统的分区应一致,各区水加热器、贮水器的进水均应由同区的给水系统设专管供应,以保证系统内冷、热水的压力平衡,便于调节冷、热水混合龙头的出水温度,达到节水、节能、用水舒适的目的。②当减压阀用于热水系统分区时,除应满足与给水系统相同的减压阀设置要求外,减压阀密封部分材质应按热水温度要求选择。5.9.3分区供水系统1.集中设置水加热器、分区设置热水管网的供水方式优点:各区供水自成系统,互不影响,供水安全可靠:设备集中设置,便于维修、管理。缺点:高区水加热器和配、回水主立管管材需承受高压,设备和管材费用较高。所以该分区形式不宜用于多于3个分区的高层建筑。见P288,图5.9.16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电子教案(第 17 讲) 第 5 章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8-9 节) 6 当锅炉与水加热器或贮水器连接时,如图 5.8.5 所示,热媒管网的热水自然循环力值 按下式计算,即: ( ) 8 1 2 Hzr = 9. h − (5.8.16) 5.9 高层建筑热水供应系统 5.9.1 技术要求 热水管网系统压力过大,虽然可选用耐高压管材、耐高压水加热器或减压设施加以解决, 但不可避免地会增加管材和设备投资。因此,为保证良好的供水工况和节省投资,高层建筑热水 供应系统必须解决热水管网系统压力过大的问题。 5.9.2 技术措施 ①与给水系统的分区应一致,各区水加热器、贮水器的进水均应由同区的给水系统设专管供 应,以保证系统内冷、热水的压力平衡,便于调节冷、热水混合龙头的出水温度,达到节水、节 能、用水舒适的目的。 ②当减压阀用于热水系统分区时,除应满足与给水系统相同的减压阀设置要求外,减压阀密 封部分材质应按热水温度要求选择。 5.9.3 分区供水系统 1. 集中设置水加热器、分区设置热水管网的供水方式 优点:各区供水自成系统,互不影响,供水安全可靠;设备集中设置,便于维修、管理。 缺点:高区水加热器和配、回水主立管管材需承受高压,设备和管材费用较高。所以该分区 形式不宜用于多于 3 个分区的高层建筑。 见 P288,图 5.9.1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电子教案(第17讲)第5章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8-9节)43友OTHHM图5.9.1集中设置水加热器、分区设置热水管网的供水方式1—水加热器:2-循环水泵:3-排气阀2.分散设置水加热器、分区设置热水管网的供水方式(图5.9.2)优点:供水安全可靠,且水加热器按各区水压选用,承压均衡,且回水立管短。缺点:设备分散设置不但要占用一定的建筑面积,维修管理也不方便,且热媒管线较长。2III-.福TATTA30112-F0+(b)各区系统混合设置(a)各区系统均为上行下回方式图5.9.2分散设置水加热器、分区设置热水管网的供水方式1一水加热器:2一给水箱:3一衡环水泵7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电子教案(第 17 讲) 第 5 章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8-9 节) 7 2.分散设置水加热器、分区设置热水管网的供水方式(图 5.9.2) 优点:供水安全可靠,且水加热器按各区水压选用,承压均衡,且回水立管短。 缺点:设备分散设置不但要占用一定的建筑面积,维修管理也不方便,且热媒管线较长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电子教案(第17讲)第5章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8-9节)3.分区设置减压阀、分区设置热水管网的供水方式L10f产0N5图5.9.4减压阀分区热水供应图5.9.3减压阀分区热水供应系统正确图式系统错误图式1一冷水补水箱;2一减压阀:3一高区水加热器;1冷水补水箱:2一水加热器:(高,低区共用)4一低区水加热器:5一循环泵3一循环泵:4-减压离(1)图5.9.4为高低区分设水加热器的系统。两区水加热器均由高区冷水高位水箱供水,低区热水供应系统的减压阀设在低区水加热器的冷水供水管上。该系统适用于低区热水用水点较多,且设备用房有条件分区设水加热器的情况。(2)图5.9.5为高低区共用水加热器的系统,低区热水供水系统的减压阀设在各用水支管上。该系统适用于低区热水用水点不多、用水量不大,且分散及对水温要求不严的建筑,高低区回水管汇合点C处的回水压力由调节回水管上的阀门平衡。00HA国国国中国国国R国2国223床图5.9.6高低区共用立管低区设支管图5.9.5支管设减压阀热水供应减压阀热水系统正确图式系统正确图式1水加热器:2—冷水补水管:1一水加热器:2一冷水补水管;3-循环泵,4—减压阀3-循环泵:4一减蓝(3)图5.9.6为高低区共用水加热器系统的另一种图式,高低区共用供水立管,低区分户供水支管上设减压阀。该系统适用于高层住宅、办公楼等高低区只能设一套水加热设备或热水用量不大的热水供应系统。8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电子教案(第 17 讲) 第 5 章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8-9 节) 8 3.分区设置减压阀、分区设置热水管网的供水方式 (1)图 5.9.4 为高低区分设水加热器的系统。两区水加热器均由高区冷水高位水箱供水,低区热 水供应系统的减压阀设在低区水加热器的冷水供水管上。该系统适用于低区热水用水点较多,且 设备用房有条件分区设水加热器的情况。 (2)图 5.9.5 为高低区共用水加热器的系统,低区热水供水系统的减压阀设在各用水支管上。 该系统适用于低区热水用水点不多、用水量不大,且分散及对水温要求不严的建筑,高低区回水 管汇合点 C 处的回水压力由调节回水管上的阀门平衡。 (3)图 5.9.6 为高低区共用水加热器系统的另一种图式,高低区共用供水立管,低区分户供 水支管上设减压阀。该系统适用于高层住宅、办公楼等高低区只能设一套水加热设备或热水用量 不大的热水供应系统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电子教案(第17讲)第5章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8-9节)5.9.4管网布置与敷设(1)当分区范围超过5层时,为使各配水点随时得到设计要求的水温,应采用全循环或立管循环方式:当分区范围小,但立管数多于5根时,应采用干管循环方式。(2)为防止循环流量在系统中流动时出现短流,影响部分配水点的出水水温温度,可在回水管上设置阀门,通过调节阀门的开启度,平衡各循环管路的水头损失和循环流量。若因管网系统大,循环管路长,用阀门调节效果不明显时、可采用同程式管网布置形式,如图5.9.7和图5.9.8,使循环流量通过各循环管路的流程相当,可避免短流现象,利于保证各配水点所需水温。誉管学HONA共零水加热器图5.9.8下行式同程系编图5.9.7上行式同程系统(3)为提高供水的安全可靠性,放大回水管管径,使它与配水管径接近,当管道出现故障时.可临时作配水管使用。5.9.5水力计算(与前面所学相同)-【本讲课程的小结】本讲主要学习了热水管网的水力计算和高层建筑热水供应系统的特点。水力计算包括热水配水管网的水力计算(方法与冷水系统同)、热水循环管网水力计算以及热媒管网水力计算。热水循环管网(指全日供应的机械循环管网)的水力计算包括9步:首先是确定回水管管径、计算各管段终点水温、配水管网总的热损失、计算总循环流量和各管段循环流量、再校核各管段的终点水温、计算循环管网的总水头损失、选择循环泵。定时循环的热水管网的水力计算较为简单,主要是确定循环泵的流量和扬程。自然循环的热水管网无论是第一循环还是第二循环,都需要计算管网的自然循环压力,自然循环压力与循环管网的水头损失比较来确定是否可行。高层建筑热水供应系统除遵循冷水供应的特点外,还应重点考虑与冷水系统匹配、系统存在水温高、易膨胀、易存气等特点。供水形式主要有集中设置水加热器、分区设置热水管网的供水形式和分散设置水加热器、分区设置热水管网的供水方式以及分区设置减压阀、分区设置热水管网的供水方式。为了有较好的供水效果,尽量采用全循环或立管循环至少干管循环的供水方式,并在回水管上设调节阀,系统较大时尽量采用同程式布置。【本讲课程的作业】1.热水配水管网与冷水配水管网的计算有何异同?2.某住宅楼40户,每户按5人计,采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热水定额为150L/人.d,热水温度以65℃计,冷水温度为10℃。C=4187J/(kg℃)时K,=4.5,采用容积式水加热器,全日供应,蒸汽汽化热按2167kJ/kg计算,求最大时热水耗量、设计小时耗热量、蒸汽耗量、容积式水加热器所需容积。9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电子教案(第 17 讲) 第 5 章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8-9 节) 9 5.9.4 管网布置与敷设 (1)当分区范围超过 5 层时,为使各配水点随时得到设计要求的水温,应采 用全循环或立管循环方式;当分区范围小,但立管数多于 5 根时,应采用干管循环方式。 (2)为防止循环流量在系统中流动时出现短流,影响部分配水点的出水水温温度,可在回水管 上设置阀门,通过调节阀门的开启度,平衡各循环管路的水头损失和循环流量。若因管网系统大, 循环管路长,用阀门调节效果不明显时、可采用同程式管网布置形式,如图 5.9.7 和图 5.9.8, 使循环流量通过各循环管路的流程相当,可避免短流现象,利于保证各配水点所需水温。 (3)为提高供水的安全可靠性,放大回水管管径,使它与配水管径接近,当管道出现故障时.可 临时作配水管使用。 5.9.5 水力计算 (与前面所学相同) 【本讲课程的小结】 本讲主要学习了热水管网的水力计算和高层建筑热水供应系统的特点。 水力计算包括热水配水管网的水力计算(方法与冷水系统同)、热水循环管网水力计算以及热媒管 网水力计算。热水循环管网(指全日供应的机械循环管网)的水力计算包括 9 步:首先是确定回 水管管径、计算各管段终点水温、配水管网总的热损失、计算总循环流量和各管段循环流量、再 校核各管段的终点水温、计算循环管网的总水头损失、选择循环泵。定时循环的热水管网的水力 计算较为简单,主要是确定循环泵的流量和扬程。自然循环的热水管网无论是第一循环还是第二 循环,都需要计算管网的自然循环压力,自然循环压力与循环管网的水头损失比较来确定是否可 行。 高层建筑热水供应系统除遵循冷水供应的特点外,还应重点考虑与冷水系统匹配、系统存在 水温高、易膨胀、易存气等特点。供水形式主要有集中设置水加热器、分区设置热水管网的供水 形式和分散设置水加热器、分区设置热水管网的供水方式以及分区设置减压阀、分区设置热水管 网的供水方式。 为了有较好的供水效果,尽量采用全循环或立管循环至少干管循环的供水方式,并在回水管 上设调节阀,系统较大时尽量采用同程式布置。 【本讲课程的作业】 1. 热水配水管网与冷水配水管网的计算有何异同? 2. 某住宅楼 40 户,每户按 5 人计,采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热水定额为 150L/人.d,热水 温度以 65℃计,冷水温度为 10℃。C=4187J/(kg•℃)时 Kh =4.5,采用容积式水加热器, 全日供应,蒸汽汽化热按 2167kJ/kg 计算,求最大时热水耗量、设计小时耗热量、蒸汽耗 量、容积式水加热器所需容积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5章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第16讲:6-7节).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5章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第15讲:3-5节).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5章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第14讲:1-2节).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4章 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第13讲:3-4节).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4章 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第12讲:1-2节).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3章 建筑内部排水系统(第9讲:1-2节).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3章 建筑内部排水系统(第11讲:5-6节).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3章 建筑内部排水系统(第10讲:3-4节).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2章 建筑消防系统(第8讲:5-7节).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2章 建筑消防系统(第7讲:4节).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2章 建筑消防系统(第6讲:2-3节).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2章 建筑消防系统(第5讲:1-2节).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1章 建筑内部给水系统(第4讲:8-9节).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1章 建筑内部给水系统(第3讲:6-7节).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1章 建筑内部给水系统(第2讲:3-5节).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1章 建筑内部给水系统(第1讲:1-2节).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给水排水专业、建筑环境设备专业).doc
-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Building materials.pdf
- 《动物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授课教案(石河子大学:蒋建军).doc
-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1 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pdf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10章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程序、竣工验收及运行管理(第22讲).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6章 饮水供应(第18讲).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7章 居住小区给水排水工程(第19讲).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8章 建筑中水工程(第20讲).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9章 专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21讲).doc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章 建筑内部给水系统(不含动画素材).pps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建筑消防系统(不含动画素材).pps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建筑内部排水系统(不含动画素材).pps
-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绪论(不含动画素材).pps
-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四章 绝热材料和吸声材料.doc
-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二章 有机高分子材料.doc
-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三章 建筑防水材料.doc
-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木材及其制品.doc
-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doc
-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建筑砂浆.doc
-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九章 建筑钢材.doc
-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混凝土.doc
-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水泥.doc
-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天然石材.doc
-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无机气硬性胶凝材料.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