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八、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

实验八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 垂直板电泳分离蛋白质
实验八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 垂直板电泳分离蛋白质

一、目的要求 1.学习电泳原理和技术 2.学习和掌握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 泳分离蛋白质技术
一、目的要求 1.学习电泳原理和技术 2.学习和掌握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 泳分离蛋白质技术

二、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单体丙烯酰胺(acrylamide, 简称Acr)和交联剂N,N-甲叉双丙烯酰胺(N,N— methylene-bisacylamide,简称Bis)在加速剂N, N ,N , N—四 甲 基 乙 二胺 (N, N ,N ,N— tetramethyl ethylenedia mine,简称TEMED)和催 化剂过硫酸铵(ammonium persulfate (NH4 )2S2O8, 简 称 AP) 或 核 黄 素 (ribofavin 即 vita min B2 , C17H20O6N4 )的作用下聚合交联成三维网状结构的凝 胶,以此凝胶为支持物的电泳称为聚丙烯酰胺凝胶 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简称 PAGE)
二、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单体丙烯酰胺(acrylamide, 简称Acr)和交联剂N,N-甲叉双丙烯酰胺(N,N— methylene-bisacylamide,简称Bis)在加速剂N, N ,N , N—四 甲 基 乙 二胺 (N, N ,N ,N— tetramethyl ethylenedia mine,简称TEMED)和催 化剂过硫酸铵(ammonium persulfate (NH4 )2S2O8, 简 称 AP) 或 核 黄 素 (ribofavin 即 vita min B2 , C17H20O6N4 )的作用下聚合交联成三维网状结构的凝 胶,以此凝胶为支持物的电泳称为聚丙烯酰胺凝胶 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简称 PAGE)

聚丙烯酰胺凝胶有下列特性: (1)在一定浓度时,凝胶透明,有弹性,机械性能好; (2)化学性能稳定,与被分离物不起化学反应,在很多溶剂中不 溶; (3)对pH和温度变化较稳定; (4)几乎无吸附和电渗作用,只要Acr纯度高,操作条件一致, 则样品分离重复性好; (5)样品不易扩散,且用量少,其灵敏度可达10-6g (6)凝胶孔径可调节,根据被分离物的分子量选择合适的浓度, 通过改变单体及交联剂的浓度调节凝胶的孔径; (7)分辨率高,尤其在不连续凝胶电泳中,集浓缩、分子筛和电 荷效应为一体。因而较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琼脂糖电泳等有 更高的分辨率
聚丙烯酰胺凝胶有下列特性: (1)在一定浓度时,凝胶透明,有弹性,机械性能好; (2)化学性能稳定,与被分离物不起化学反应,在很多溶剂中不 溶; (3)对pH和温度变化较稳定; (4)几乎无吸附和电渗作用,只要Acr纯度高,操作条件一致, 则样品分离重复性好; (5)样品不易扩散,且用量少,其灵敏度可达10-6g (6)凝胶孔径可调节,根据被分离物的分子量选择合适的浓度, 通过改变单体及交联剂的浓度调节凝胶的孔径; (7)分辨率高,尤其在不连续凝胶电泳中,集浓缩、分子筛和电 荷效应为一体。因而较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琼脂糖电泳等有 更高的分辨率

凝胶浓度(T)的选择与被分离物质分子量密切相关。 表3.4 分子量范围与凝胶浓度的关系 分子量范围 适用的凝胶浓度/(%) 蛋 白 质 104 20-30 1-4×104 15-20 1-5×104-1×105 10-15 1×105 5-10 5×105 2-5 核酸(RNA) 104 15–20 104–105 5-10 105-2×106 2-2.6
凝胶浓度(T)的选择与被分离物质分子量密切相关。 表3.4 分子量范围与凝胶浓度的关系 分子量范围 适用的凝胶浓度/(%) 蛋 白 质 104 20-30 1-4×104 15-20 1-5×104-1×105 10-15 1×105 5-10 5×105 2-5 核酸(RNA) 104 15–20 104–105 5-10 105-2×106 2-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为连续系统与不连续系统两 大类。 目前常用的多为圆盘电泳(如图1)和板状电泳(如图2), 两者电泳原理完全相同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为连续系统与不连续系统两 大类。 目前常用的多为圆盘电泳(如图1)和板状电泳(如图2), 两者电泳原理完全相同

图1 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示意图 (A为正面,B为剖面) (1)样品胶pH6.7 (2)浓缩胶pH6.7 (3)分离胶pH8.9 (4)电极缓冲液pH8.3
图1 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示意图 (A为正面,B为剖面) (1)样品胶pH6.7 (2)浓缩胶pH6.7 (3)分离胶pH8.9 (4)电极缓冲液pH8.3

图2 夹心垂直板电泳槽示意图 图3 凝胶模示意图 1.样品槽模板 2.长玻璃板 1.导线接头 2.下贮槽 3.凹形橡胶框 4.样品槽模板 5.固定螺丝 6.上贮槽 7.冷凝系统 返回
图2 夹心垂直板电泳槽示意图 图3 凝胶模示意图 1.样品槽模板 2.长玻璃板 1.导线接头 2.下贮槽 3.凹形橡胶框 4.样品槽模板 5.固定螺丝 6.上贮槽 7.冷凝系统 返回

不连续体系由电极缓冲液、浓缩胶及分离胶所组成。 浓缩胶是由AP催化聚合而成的大孔胶,凝胶缓冲液 为pH6.7的Tris-HC1。分离胶是由AP催化聚合而成 的小孔胶,凝胶缓冲液为pH8.9 Tris-HC1。电极缓 冲液是pH8.3 Tris-甘氨酸缓冲液。2种孔径的凝胶、 2种缓冲体系、3种pH值使不连续体系形成了凝胶孔 径、pH值、缓冲液离子成分的不连续性,这是样品 浓缩的主要因素
不连续体系由电极缓冲液、浓缩胶及分离胶所组成。 浓缩胶是由AP催化聚合而成的大孔胶,凝胶缓冲液 为pH6.7的Tris-HC1。分离胶是由AP催化聚合而成 的小孔胶,凝胶缓冲液为pH8.9 Tris-HC1。电极缓 冲液是pH8.3 Tris-甘氨酸缓冲液。2种孔径的凝胶、 2种缓冲体系、3种pH值使不连续体系形成了凝胶孔 径、pH值、缓冲液离子成分的不连续性,这是样品 浓缩的主要因素

(1)样品浓缩效应 (a)凝胶孔径不连续性: (b)缓冲体系离子成分及pH值的不连续性; 在pH6.7的凝胶缓冲体系中 前导离子或快离子:HC1解离出的氯根(C1 - ) 尾随离子(trailing ion)或慢离子:甘氨酸根 mclcl>mpp>mGG(Cl代表氯根,P代表蛋白质,G代表甘氨 酸根)有效迁移率=m,m为迁移率,为解离度) 当进入pH8.9的分离胶时,甘氨酸解离度增加,其有效迁移 率超过蛋白质; (c)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 (2)分子筛效应 (3)电荷效应
(1)样品浓缩效应 (a)凝胶孔径不连续性: (b)缓冲体系离子成分及pH值的不连续性; 在pH6.7的凝胶缓冲体系中 前导离子或快离子:HC1解离出的氯根(C1 - ) 尾随离子(trailing ion)或慢离子:甘氨酸根 mclcl>mpp>mGG(Cl代表氯根,P代表蛋白质,G代表甘氨 酸根)有效迁移率=m,m为迁移率,为解离度) 当进入pH8.9的分离胶时,甘氨酸解离度增加,其有效迁移 率超过蛋白质; (c)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 (2)分子筛效应 (3)电荷效应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七、凝胶过滤层析.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六、细胞色素C制备.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酶模块总结.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五、碱性磷酸酶米氏常数的测定.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模块一 动物解剖及动物的形态结构观察技术.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十七、胶片的冲洗.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十六、显微摄影技术.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十二 DNA连接与转化.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十一 DNA酶切.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十 DNA 片段从凝胶中回收.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九 质粒DNA的制备.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四-4、pH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模块三、原核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开放实验:植物RAPD分析.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八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七 DNA的纯化与鉴定.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六 真核细胞基因组提取.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模块二、真核生物分子生物学实验.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五 转座子引起的插入突变.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四 细菌转导.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九、等电聚焦电泳.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十、酪蛋白的制备.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十一、蛋白质含量的测定.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动物学实验模块教案.ppt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糖实验技术模块教案.doc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2.10_糖类的显示方法-PAS反应.doc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2.11_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肿瘤细胞蛋白的表达与分布.doc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2.12_石蜡切片法(一)-取材、固定、洗涤、脱水.doc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2.13_石蜡切片法(二)-透明、透蜡、包埋.doc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2.14_石蜡切片法(三)—切片、贴片(附:冰冻切片法).doc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2.15_石蜡切片法(四)—染色、封藏.doc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2.16_显微摄影技术.doc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2.17_印相和扩大.doc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2.1_细胞形态结构观察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doc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2.2_叶绿素的分离与观察和细胞大小的测量.doc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2.3_细胞的形态多样性及细胞计数.doc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2.4_动物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油镜观察.doc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2.5_植物细胞液泡系观察与生物显微绘图.doc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2.6_活细胞观察与相差显微镜的使用.doc
- 厦门大学:《现代生物实验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2.7_细胞荧光染色观察与荧光显微镜的使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