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工程塑性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Engineering plasticity Theory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4
文件大小:336.17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工程塑性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Engineering plasticity Theory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工程塑性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plasticity Theory 课程编号: 学时数:48h其中实验学时数:8h课外学时数 学分数:4学分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工程塑性理论》是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 承上启下的作用。《工程塑性理论》是研究变形体中应力、应变的大小、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由弹性状态过渡到塑性状态的力学条件,确定变形和变形力的求解模式。其目的是科学地、系统地 阐明金属塑性变形的基础与规律,为学习后续的工艺课程作理论准备,为合理制定塑性变形工艺奠 定理论基础。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即掌握金 属塑性变形体内的应力场、应变场、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塑性变形时的力学条件等塑性理论基础知 识。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塑性成型力学问题的各种解法及其在具体工艺中的应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了解金属塑性力学变形基础,掌握金属塑性变形体内应力场、应变场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塑 性变形时的力学条件及塑性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塑性成形问题的各种解法及在具体工艺中的应用。 重点:应力分析、应变分析、变形力学方程、工程法、滑移线法、上界法 难点:应力分析、应变分析、塑性成形问题的各种解法 1、绪论 了解金属塑性加工的目的及特点:金属塑性加工方法及分类:金属塑性加工力学研究的内容、特 点及方法 2、应力与应变 2.1基本概念: 了解简单拉压的实验结果:静水压力实验结果:塑性加工力学的基本假设。 2.2应力分析 了解求和约定及直角坐标张量初步:掌握内力、外力、应力和一点的应力状态:应力张量:任意 斜截面上的应力:应力坐标变换:主应力:应力张量不变量:主剪应力、最大剪应力:球应力张量 和偏差应力张量:八面体应力:主应力图示及主偏差应力图示:应力空间及主偏差应力平面。 2.3应变分析 掌握位移与应变:一点的应力状态:应变分量和位移分量之间的关系:体积不变条件:单元体任 意方向上的应变:主应变、应变张量不变量:、主剪应变、偏差应变、球应变、八面体应变、主变 形图示:应变增量和应变速率;应变的表示方法 3、变形力学方程 3.1力平衡微分方程 3.2屈服条件 掌握屈服条件的一般概念:Tresca屈服条件:Mises)屈服条件:屈服条件的几何解释:了解屈服条 件的实验验证:变形硬化材料的屈服准则 3.3应力应变方程 了解弹性变形时的应力与应变关系:掌握塑性变形时的应力与应变关系 3.4等效应力与等效应变

《工程塑性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plasticity Theory 课程编号: 学时数:48h 其中实验学时数:8h 课外学时数: 学分数:4学分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工程塑性理论》是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 承上启下的作用。《工程塑性理论》是研究变形体中应力、应变的大小、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由弹性状态过渡到塑性状态的力学条件,确定变形和变形力的求解模式。其目的是科学地、系统地 阐明金属塑性变形的基础与规律,为学习后续的工艺课程作理论准备,为合理制定塑性变形工艺奠 定理论基础。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塑性变形的力学基础,即掌握金 属塑性变形体内的应力场、应变场、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塑性变形时的力学条件等塑性理论基础知 识。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塑性成型力学问题的各种解法及其在具体工艺中的应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了解金属塑性力学变形基础,掌握金属塑性变形体内应力场、应变场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塑 性变形时的力学条件及塑性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塑性成形问题的各种解法及在具体工艺中的应用。 重点:应力分析、应变分析、变形力学方程、工程法、滑移线法、上界法 难点:应力分析、应变分析、塑性成形问题的各种解法 1、 绪论 了解金属塑性加工的目的及特点;金属塑性加工方法及分类;金属塑性加工力学研究的内容、特 点及方法 2、 应力与应变 2.1基本概念: 了解简单拉压的实验结果;静水压力实验结果;塑性加工力学的基本假设。 2.2应力分析: 了解求和约定及直角坐标张量初步;掌握内力、外力、应力和一点的应力状态;应力张量;任意 斜截面上的应力;应力坐标变换;主应力;应力张量不变量;主剪应力、最大剪应力;球应力张量 和偏差应力张量;八面体应力;主应力图示及主偏差应力图示;应力空间及主偏差应力平面。 2.3应变分析 掌握位移与应变;一点的应力状态;应变分量和位移分量之间的关系;体积不变条件;单元体任 意方向上的应变;主应变、应变张量不变量;、主剪应变、偏差应变、球应变、八面体应变、主变 形图示;应变增量和应变速率;应变的表示方法 3、 变形力学方程 3.1力平衡微分方程 3.2屈服条件 掌握屈服条件的一般概念;Tresca屈服条件;Mises屈服条件;屈服条件的几何解释;了解屈服条 件的实验验证;变形硬化材料的屈服准则 3.3应力应变方程 了解弹性变形时的应力与应变关系;掌握塑性变形时的应力与应变关系 3.4等效应力与等效应变

了解塑性功:等效应力:等效应变:等效应力与等效应变的关系 3.5变形抗力曲线 了解工程应力应变曲线:简单拉伸应力时的应力应变曲线:轴对称压缩时的真应力应变曲线:平 面压缩时的真应力应变曲线 3.6变形抗力模型 了解变形抗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应力应变曲线的简化模型及经验公式 4、塑性加工问题的解 掌握精确解、塑性加工问题的边界条件、近似解的基本概念。 5、工程计算法 掌握工程计算法简介:圆柱体镦粗:平砧压缩矩形件:挤压:拉拔;工程法存在的问题 6、滑移线场理论及其应用 掌握滑移线场的基本概念、Hencky应力方程、滑移线场的主要几何性质、Geiringer速度方程。了 解应力间晰与速度间断、速端图、应力边界条件、滑移线场的近似作法、常见滑移线场。掌握滑移 线场理论在锻压方面的应用:滑移线场理论在轧制方面的应用:滑移线场理论在挤压、拉拔方面的 应用。 7、上、下界定理及其应用 掌握基本概念:下界定理:上界定理上界定理在解压力加工问题上的应用 三、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序县 主要内容 主要教学方式学时分配 辅导答疑比例 1第一章绪论 讲授 2 2第二章应力与应变 讲授 8 2:1 3 第三章变形力学方程 讲授 2:1 4第四章塑性加工问题的解 讲授 2 2:1 5 第五章工程计算法 讲授 8 2:1 6第六章滑移线场理论及其应用 讲授 6 2:1 7第七章上、下界定理及其应用 讲授 6 2:1 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准备实验 完成实验内容、书写实验报告:独立完成作业。课后作 业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应用工程塑性理论求解塑性加工问题。每次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按要求 书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有不合格者不允许参加期未考试。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内容 学时 实验 压缩时真应力应变曲线的测定 掌握真应力应变曲线的测定 2 方法 实验 平面变形抗力K值的测定 掌握平面变形抗力K值的测 2 定方法 实验三 滑动区与粘着区的测定 了解压缩时接触表面的摩擦 2 规律 了解压缩时接触表面的单位 实验四 压缩时接触表面单位压力的分布 2 压力的分布规律

了解塑性功;等效应力;等效应变;等效应力与等效应变的关系 3.5变形抗力曲线 了解工程应力应变曲线;简单拉伸应力时的应力应变曲线;轴对称压缩时的真应力应变曲线;平 面压缩时的真应力应变曲线 3.6变形抗力模型 了解变形抗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应力应变曲线的简化模型及经验公式 4、 塑性加工问题的解 掌握精确解、塑性加工问题的边界条件、近似解的基本概念。 5、 工程计算法 掌握工程计算法简介;圆柱体镦粗;平砧压缩矩形件;挤压;拉拔;工程法存在的问题 6、 滑移线场理论及其应用 掌握滑移线场的基本概念、Hencky应力方程、滑移线场的主要几何性质、Geiringer速度方程。了 解应力间断与速度间断、速端图、应力边界条件、滑移线场的近似作法、常见滑移线场。掌握滑移 线场理论在锻压方面的应用;滑移线场理论在轧制方面的应用;滑移线场理论在挤压、拉拔方面的 应用。 7、上、下界定理及其应用 掌握基本概念;下界定理;上界定理;上界定理在解压力加工问题上的应用。 三、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 序号 主要内容 主要教学方式 学时分配 辅导答疑比例 1 第一章 绪论 讲授 2 2 第二章 应力与应变 讲授 8 2:1 3 第三章 变形力学方程 讲授 8 2:1 4 第四章 塑性加工问题的解 讲授 2 2:1 5 第五章 工程计算法 讲授 8 2:1 6 第六章 滑移线场理论及其应用 讲授 6 2:1 7 第七章 上、下界定理及其应用 讲授 6 2:1 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准备实验、完成实验内容、书写实验报告;独立完成作业。课后作 业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应用工程塑性理论求解塑性加工问题。每次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按要求 书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有不合格者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内容 学时 实验一 压缩时真应力应变曲线的测定 掌握真应力应变曲线的测定 方法 2 实验二 平面变形抗力K值的测定 掌握平面变形抗力K值的测 定方法 2 实验三 滑动区与粘着区的测定 了解压缩时接触表面的摩擦 规律 2 实验四 压缩时接触表面单位压力的分布 了解压缩时接触表面的单位 压力的分布规律 2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安排在《材料力学》、《金属学》等课程之后进行。 后续课程为:《塑性加工工程学》、《轧制工艺》、《挤压与拉拔》、《锻造工艺》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考试课。实验与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占80%。 七、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为:《金属塑性加工力学》(治金工业出版社,1987,赵志业等)。 主要参考书有: 1.彭大暑主编。金属塑性加工原理,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2.俞汉清、陈金得编著《金属塑性成型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李尧编著. 《金属塑性成型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张胜华编。金属塑性加工原理,中南工业大学教材科,1994 《工程塑性理论》实验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plasticity Theory 课程编号: 设置形式:非独立设课 实验学时:8 课程总学时:56 学分数: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 一、实验性质、作用和目的 工程塑性理论实验是《工程塑性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为专业必修课程,属材料成型与 控制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压缩时真应力应变曲线的测定”、"平面变形抗力K值的测定”、“滑动区 与粘着区的测定”、"压缩时接触表面单位压力的分布"四个实验课程的学习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 塑性加工力学的实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工程塑性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 序 实验 每组实验 号 实验名称 内容提要 学时 人数属性 备注 压缩时真应力应变 掌握真应力应变曲线的 10 曲线的测定 测定方法 设计 必做 平面变形抗力K值 掌握平面变形抗力曲线 10 的测定 设计 必做 的测定方法 滑动区与粘着区的 了解镦粗时接触表面滑 2 10 设计 必做 测定 动区与粘着区的分布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安排在《材料力学》、《金属学》等课程之后进行。 后续课程为:《塑性加工工程学》、《轧制工艺》、《挤压与拉拔》、《锻造工艺》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考试课。实验与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占80%。 七、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为:《金属塑性加工力学》(冶金工业出版社,1987,赵志业等)。 主要参考书有: 1. 彭大暑主编.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俞汉清、陈金得 编著《金属塑性成型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3. 李尧 编著. 《金属塑性成型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张胜华编.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中南工业大学教材科,1994 《工程塑性理论》实验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plasticity Theory 课程编号: 设置形式:非独立设课 实验学时:8 课程总学时:56 学分数: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 一、实验性质、作用和目的 工程塑性理论实验是《工程塑性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为专业必修课程,属材料成型与 控制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压缩时真应力应变曲线的测定"、"平面变形抗力K值的测定"、"滑动区 与粘着区的测定"、"压缩时接触表面单位压力的分布"四个实验课程的学习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 塑性加工力学的实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工程塑性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 序 号 实验名称 内容提要 实验 学时 每组 人数 实验 属性 备注 1 压缩时真应力应变 曲线的测定 掌握真应力应变曲线的 测定方法 2 10 设计 必做 2 平面变形抗力K值 的测定 掌握平面变形抗力曲线 的测定方法 2 10 设计 必做 3 滑动区与粘着区的 测定 了解镦粗时接触表面滑 动区与粘着区的分布 2 10 设计 必做

4 压缩时接触表面单 了解镦粗时接触表面单 2 10 设计 必做 位压力的分布 位压力的分布规律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认真研读实验实验指导书,作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工作,写出实验预习报 2、设计性实验只给出实验题目,要求学生必须写出合理的包括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实验步 骤、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内容的预习报告,并经教师审阅合格后,方能进行实验: 3、每次实验所得出的实验数据必须经过教师认可后,实验方可结束; 4、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条件进行分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对实验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要求学生尽量做到独立思考,独立解决; 5、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不得缺席、迟到、早退: 6、要求实验中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7、每次实验结束后,必须清洁实验仪器及设备,打扫实验室。 四、考核内容与方式 实验课成绩由以下部分组成: 1.出勒情况:不允许迟到,迟到5分钟按缺席计(占10%) 2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完成实验课的内容,实验操作及平时表现给出成绩(占20%); 3.实验报告考核评定:实验指导教师批阅得出成绩(占50%): 4.测试成绩:给出若干题目,要求学生任选一个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完成,得出实验结果(占 20%)。 五、参考资料 1、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实验指导书,自编

4 压缩时接触表面单 位压力的分布 了解镦粗时接触表面单 位压力的分布规律 2 10 设计 必做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认真研读实验实验指导书,作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工作,写出实验预习报 告; 2、设计性实验只给出实验题目,要求学生必须写出合理的包括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实验步 骤、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内容的预习报告,并经教师审阅合格后,方能进行实验; 3、每次实验所得出的实验数据必须经过教师认可后,实验方可结束; 4、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条件进行分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对实验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要求学生尽量做到独立思考,独立解决; 5、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不得缺席、迟到、早退; 6、要求实验中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7、每次实验结束后,必须清洁实验仪器及设备,打扫实验室。 四、考核内容与方式 实验课成绩由以下部分组成: 1.出勤情况:不允许迟到,迟到5分钟按缺席计(占10%); 2.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完成实验课的内容,实验操作及平时表现给出成绩(占20%); 3.实验报告考核评定:实验指导教师批阅得出成绩(占50%); 4.测试成绩:给出若干题目,要求学生任选一个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完成,得出实验结果(占 20%)。 五、参考资料 1、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实验指导书,自编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