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农田复合生态工程

第四章农田复合生态工程 第一节农田生态系统 一、农田生态系统概念 农田生态系统(Farmland)是以农田为基础,由作物为主体的生物成份和以士壤 水分、空气、光热等为主体的非生物成份所组成,以发展农业生产为目标的人工控制的陆地生 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是由农田及农田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组成的环境系统:农田内以土壤矿物 颗粒为骨架,以水,气为运动介质和土壤微生物及根系活动为中心的土壤库:农田上以农作物 为主体,包括杂草的植物库:以及病虫、鸟、田鼠、野兽、某些人工动物组成的伴生生物所组 成的复杂的多层次的大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以太阳能为主要驱动能源,辅之以人工投入能量。 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子系统。农田生态工程是遵循农田生态学和生态系 统原理,根据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设计和建造的农田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群结构,利用 种间和种际效应(互补、互防、相生、相克)来提高农田的光能利用率和能量产投比。农田生 态工程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充分合理利用水、肥、气、热等自然和社会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无污 染健康食品的生产,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使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持续、生 态、安全”发展目标。 二、农田生态系统特征 农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在人类的干预和影响下进行的,是人类生产和 经济活动的产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控制程 度及其演变方向,因此,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控制的具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它除具有自 然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外,还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农田生态系统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人工控制土地和农田景观是农田生态系统决定性的特征 土地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作物赖以生长的场所,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转 换和信息传递与土地分不开,农田土地的面积大小,形状及其范围决定着农田系统的边界:农 田质量的好坏、农田土地的利用程度和方式决定着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并影响着农田的景 观,农田景观实际上是人工土地利用状况的外在表现。可以说,没有土地、没有人对土地的利 用就没有农田,更谈不上农田生态系统。因此,和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农田的士地是人类为了 自身的需要而开垦出来的。农田的位置,形状和大小是人类塑造的。土地一旦被开垦成农田, 土地上原有的演替终止,原有的群落植被遭破坏,其演化过程和方向,就会在人工的强烈干预 下,按照人类的要求周期性的进行。农田生态系统的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地的质量和
1 第四章 农田复合生态工程 第一节 农田生态系统 一、农田生态系统概念 农田生态系统(Farmland ecosystem)是以农田为基础,由作物为主体的生物成份和以土壤、 水分、空气、光热等为主体的非生物成份所组成,以发展农业生产为目标的人工控制的陆地生 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是由农田及农田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组成的环境系统;农田内以土壤矿物 颗粒为骨架,以水,气为运动介质和土壤微生物及根系活动为中心的土壤库;农田上以农作物 为主体,包括杂草的植物库;以及病虫、鸟、田鼠、野兽、某些人工动物组成的伴生生物所组 成的复杂的多层次的大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以太阳能为主要驱动能源,辅之以人工投入能量。 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子系统。农田生态工程是遵循农田生态学和生态系 统原理,根据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设计和建造的农田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群结构,利用 种间和种际效应(互补、互防、相生、相克)来提高农田的光能利用率和能量产投比。农田生 态工程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充分合理利用水、肥、气、热等自然和社会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无污 染健康食品的生产,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使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持续、生 态、安全”发展目标。 二、农田生态系统特征 农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在人类的干预和影响下进行的,是人类生产和 经济活动的产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控制程 度及其演变方向,因此,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控制的具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它除具有自 然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外,还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农田生态系统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人工控制土地和农田景观是农田生态系统决定性的特征 土地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作物赖以生长的场所,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转 换和信息传递与土地分不开,农田土地的面积大小,形状及其范围决定着农田系统的边界;农 田质量的好坏、农田土地的利用程度和方式决定着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并影响着农田的景 观,农田景观实际上是人工土地利用状况的外在表现。可以说,没有土地、没有人对土地的利 用就没有农田,更谈不上农田生态系统。因此,和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农田的土地是人类为了 自身的需要而开垦出来的。农田的位置,形状和大小是人类塑造的。土地一旦被开垦成农田, 土地上原有的演替终止,原有的群落植被遭破坏,其演化过程和方向,就会在人工的强烈干预 下,按照人类的要求周期性的进行。农田生态系统的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地的质量和

作物的生产能力,与人类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密切相关。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荒山变 成良田,水田变成早地,早地发育做水田。人类既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如精耕细作、熟化 培肥土壤,变低产农田为高产农田:也可以因无知和贪婪变高产农田为低产农田,甚至导致次 生盐渍化,沙化,荒漠化,毒性化等。总之,农田的产生、发展、利用、改造和管理都离不开 人的因素,因而从根本上决定了农田生态系统的人工控制特征。 (二)农田作物的个体发有、群落演替的特点 在以人工控制为特征的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类同样控制者作物的遗传性,并通过对土地、 种植制度、管理方法的控制来直接影响作物的个体发有、群体结构和群落演替,建立起高效的 人工植被系统,以提高能量和物质的转化效率。这是农田生态系统的中心内容,也是农田生态 系统和自然生态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区别。 1.构成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组成和自然生态系统极不相同,其生物要素的主体一作物 (包括果树、蔬菜、桑茶等)是人工长期选育的结果,其遗传性能和方向是根据人类的要求, 在人为强烈干扰下形成的。现有的农作物无论是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还是芝麻、花生、 蚕豆、油菜,以及苹果、梨、桃、蔗、桑、茶等仅仅依靠自然选择和进化是不会形成像现在这 样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产能力的。 2.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的个体生长、群体结构是人通过播种密度、搭配方式和管理技术来 加以调节和控制的。由于人工控制和选择作物遗传性状的结果,如果没有人为的帮助,它们就 不能够正常的生长和发有,甚至为农田杂草所取代。农田生态系统就可能沿着自然演替的方向 发展,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农田就有可能变成荒地而不复存在。 3.人类为了获得更多的农产品,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消除田间杂草、消灭病虫害, 即对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切非希望的生物进行强有力的抑制。尤其是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 的大量使用,破坏和污染了农田环境,使得小生境减少了,从而使栖息其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种 类也大大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总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个体发育、群落演替完全是处于人为因素的强烈干预下进行的。 严格来说,农田生物群落的演替不是真正的演替,而是变迁。正是由于这种人工控制的结果,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相对不多,构成要素少,结构比较简单。其本身自我调节、自我修 复的功能低而不稳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系统生产力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这是农 田生态系统的一大特征也是一大弊病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它的构成要素少,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却更容易按 人的意志直接加以管理和控制。人类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改造和调控要比对森林,草原,海洋等 自然生态系统来的简易和有效。也就是说,系统的不稳定程度与人为控制的容易程序取得了统 (三)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能流和物流的特点 2
2 作物的生产能力,与人类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密切相关。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荒山变 成良田,水田变成旱地,旱地发育做水田。人类既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如精耕细作、熟化 培肥土壤,变低产农田为高产农田;也可以因无知和贪婪变高产农田为低产农田,甚至导致次 生盐渍化,沙化,荒漠化,毒性化等。总之,农田的产生、发展、利用、改造和管理都离不开 人的因素,因而从根本上决定了农田生态系统的人工控制特征。 (二)农田作物的个体发育、群落演替的特点 在以人工控制为特征的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类同样控制着作物的遗传性,并通过对土地、 种植制度、管理方法的控制来直接影响作物的个体发育、群体结构和群落演替,建立起高效的 人工植被系统,以提高能量和物质的转化效率。这是农田生态系统的中心内容,也是农田生态 系统和自然生态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区别。 1.构成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组成和自然生态系统极不相同,其生物要素的主体—作物 (包括果树、蔬菜、桑茶等)是人工长期选育的结果,其遗传性能和方向是根据人类的要求, 在人为强烈干扰下形成的。现有的农作物无论是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还是芝麻、花生、 蚕豆、油菜,以及苹果、梨、桃、蔗、桑、茶等仅仅依靠自然选择和进化是不会形成像现在这 样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产能力的。 2.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的个体生长、群体结构是人通过播种密度、搭配方式和管理技术来 加以调节和控制的。由于人工控制和选择作物遗传性状的结果,如果没有人为的帮助,它们就 不能够正常的生长和发育,甚至为农田杂草所取代。农田生态系统就可能沿着自然演替的方向 发展,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农田就有可能变成荒地而不复存在。 3.人类为了获得更多的农产品,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消除田间杂草、消灭病虫害, 即对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切非希望的生物进行强有力的抑制。尤其是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 的大量使用,破坏和污染了农田环境,使得小生境减少了,从而使栖息其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种 类也大大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总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个体发育、群落演替完全是处于人为因素的强烈干预下进行的。 严格来说,农田生物群落的演替不是真正的演替,而是变迁。正是由于这种人工控制的结果,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相对不多,构成要素少,结构比较简单。其本身自我调节、自我修 复的功能低而不稳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系统生产力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这是农 田生态系统的一大特征也是一大弊病。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它的构成要素少,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却更容易按 人的意志直接加以管理和控制。人类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改造和调控要比对森林,草原,海洋等 自然生态系统来的简易和有效。也就是说,系统的不稳定程度与人为控制的容易程序取得了统 一。 (三)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能流和物流的特点

1.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整个生有期中,播种前后土地全部裸露, 出苗后一段时间内由于植株尚未完全覆盖地表,土地呈部分裸露,使得作物群体截获光的面彩 和时间较短,系统的总生产力就比较低。图4-1表明了各种植物的能量效率。由图可见,森林 的总生产量较多,但净生产量占总生产量的比率最低。与此相反,农田生态系统总生产量都较 低,而净生产率则较高:多年生草构成的草原,总生产量和净生产率均处于中等数值。总的来 看,净生产量在三者之间大致相等。森林的总生产力较高,主要是因为整个生有期叶子非常紧 茂,充分捕获太阳辐射之故:其净生产率低,是因为叶以外的部分,即非光合系统所占的比率 高,呼吸消耗的物质多。耕地则正好相反,其非光合系统所占的比率比森林小,呼吸消耗的物 质少,因而净生产率较高。草原则基本上处于中间状态,即光合生产不高,呼吸消耗也不高。 图4-1各种植物群体能量转化效率(据吉良,1971) *泽生产零 29 0 2.在各项人为措施的作用下,农田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也有若不同的变化规律,从而影 响到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和质量。 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类为了获得产品才去栽培作 物,因此农田所生产的有机物绝大部分必然移出系统之外,营养物质(元素)当然被随之带走, 越是高产农田,这种输出物质就越多。人类为了避免作物产量的降低,就必然要向系统内输入 一定的营养元素,越是高产,越要多输入,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维持农田的养 分平衡。所以说,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途径不是封闭的,相反是开放的。而且,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和工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田产量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此重加大,这种开放程度会 越来越高。 农田生态系统的能流也有者自身的特点: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耕作和种植制度的改革、品 种的合理搭配、防护林的营造以及保护地栽培等来不同程度的控制农田小气候,最大限度的利 用太阳光能:另一方面,由于农作物的生物化学潜能大部分随着农产品的输出而移出系统之外, 为了给作物生长创造更加有利的生活环境,提高农田初级生产力,人们不得不向农田生态系统 输入人力、力、种子、肥料和机械等人工辅助能。这种辅助能投入的数量多少,质量好坏以 及效率的高低,往往是农田生态系统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 3
3 1.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整个生育期中,播种前后土地全部裸露, 出苗后一段时间内由于植株尚未完全覆盖地表,土地呈部分裸露,使得作物群体截获光的面积 和时间较短,系统的总生产力就比较低。图 4–1 表明了各种植物的能量效率。由图可见,森林 的总生产量较多,但净生产量占总生产量的比率最低。与此相反,农田生态系统总生产量都较 低,而净生产率则较高;多年生草构成的草原,总生产量和净生产率均处于中等数值。总的来 看,净生产量在三者之间大致相等。森林的总生产力较高,主要是因为整个生育期叶子非常繁 茂,充分捕获太阳辐射之故;其净生产率低,是因为叶以外的部分,即非光合系统所占的比率 高,呼吸消耗的物质多。耕地则正好相反,其非光合系统所占的比率比森林小,呼吸消耗的物 质少,因而净生产率较高。草原则基本上处于中间状态,即光合生产不高,呼吸消耗也不高。 图 4-1 各种植物群体能量转化效率(据吉良,1971) 2.在各项人为措施的作用下,农田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也有着不同的变化规律,从而影 响到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和质量。 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类为了获得产品才去栽培作 物,因此农田所生产的有机物绝大部分必然移出系统之外,营养物质(元素)当然被随之带走, 越是高产农田,这种输出物质就越多。人类为了避免作物产量的降低,就必然要向系统内输入 一定的营养元素,越是高产,越要多输入,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维持农田的养 分平衡。所以说,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途径不是封闭的,相反是开放的。而且,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和工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田产量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比重加大,这种开放程度会 越来越高。 农田生态系统的能流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耕作和种植制度的改革、品 种的合理搭配、防护林的营造以及保护地栽培等来不同程度的控制农田小气候,最大限度的利 用太阳光能;另一方面,由于农作物的生物化学潜能大部分随着农产品的输出而移出系统之外, 为了给作物生长创造更加有利的生活环境,提高农田初级生产力,人们不得不向农田生态系统 输入人力、畜力、种子、肥料和机械等人工辅助能。这种辅助能投入的数量多少,质量好坏以 及效率的高低,往往是农田生态系统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

总之,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具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越是高产农田,开放程度越高,系统 和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越多,高产出必须有高投入,才能维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四)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投入技术和劳动等特点 人们对农田生态系统以各种方式投入技术和人力,这是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所没有的。概 括起来有:土壤的耕作与管理,如耕翻土地、施肥灌水、中耕锄草;作物管理,如品种选有、 搭配、播种时间及密度等:收获管理,如收制、脱粒、运输、加工、贮藏等许多方面。这些 作,不仅消耗各种形式的能量,而且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经济系统和科学技术水平,并且 受政府政策、市场价格等政治经济因素所制约。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农田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是, 自然生态系统为生物及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结构一一功能二元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则是农业生 物一一人为影响下的环境一一人工控制三元结构所形成的结构一一功能一一组织三元系统。除 具有自然属性外,还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
4 总之,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具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越是高产农田,开放程度越高,系统 和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越多,高产出必须有高投入,才能维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四)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投入技术和劳动等特点 人们对农田生态系统以各种方式投入技术和人力,这是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所没有的。概 括起来有:土壤的耕作与管理,如耕翻土地、施肥灌水、中耕锄草;作物管理,如品种选育、 搭配、播种时间及密度等;收获管理,如收割、脱粒、运输、加工、贮藏等许多方面。这些工 作,不仅消耗各种形式的能量, 而且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经济系统和科学技术水平,并且 受政府政策、市场价格等政治经济因素所制约。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农田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总体特征是, 自然生态系统为生物及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结构——功能二元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则是农业生 物——人为影响下的环境——人工控制三元结构所形成的结构——功能——组织三元系统。除 具有自然属性外,还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

第二节农田作物生态工程 农田作物生态工程,主要指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等措施及其应用, 正是通过不同作物之间的组合,使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增加、结构复杂、抗逆能力增强, 生产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这些生态工程措施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部分,也是传统农业得 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形成和发展,这些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己 逐渐被遗忘,而取代以单一化的种植方式。单一种植的结果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恶化, 自我调节能力差,病虫草害不断发生,化肥农药使用量越来越大,几乎跌入生态恶性循环的死 胡同,己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农田作物生态工程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并加以研 究的 一、农田复种概念及意义 (一)复种概念及原理 复种(sequential cropping)是指一年内连续种植两茬(double cropping)或三茬作物((triple cropping)。这是一种以时间互补为主的种植方式。在生长季节比较充裕的地方,通过复种可以 充分利用时间,从而充分利用了光、热、水、土、养分等各种环境因子。 复种大致分为三种:可在上茬作物收获后,直接播种下茬作物:也可在上茬作物收获前, 将下茬作物套种在其株、行间(套作):此外,还可以用移栽、再生等方法实现复种。 按照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把一年种植二季作物称为一年二熟,如冬小麦 一夏玉米(符号“一”表示年内复种):种植三季作物称为一年三熟,如绿肥(小麦或油菜) 早稻一晚稻:两年内种植三季作物,称为两年三熟,如春玉米一冬小麦一夏甘薯(符号“一” 表示年间作物接茬播种)。 耕地复种程度的高低,通常用复种指数来表示,即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公式为: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耕地面积×100 式中“作物总收获面积”包括绿肥、青饲料作物的收获面积在内。根据上式,也可计算粮 田的复种指数以及某种类型耕地的复种指数等。国际上通用的种植指数(cropping index)其含 义与复种指数相同。套作是复种的一种方式,计入复种指数,而间作混作则不计。 复种的中心目的是集约利用时间和土地,提高年光能利用效率。提高光能利用率是提高作 物产量的中心问愿。 研究发现,要通过改变叶光合效率来提高光能利用率是比较困难的,过多地增加一季作物 特别是同一作物群体的叶面积并不可取,反而会带来倒伏、徒长、病害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 情况下,在生长期比较长的地方,应该从光合时间上挖掘潜力。即在其它资源条件许可的情况 5
5 第二节 农田作物生态工程 农田作物生态工程,主要指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等措施及其应用, 正是通过不同作物之间的组合,使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增加、结构复杂、抗逆能力增强, 生产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这些生态工程措施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部分,也是传统农业得 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形成和发展,这些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已 逐渐被遗忘,而取代以单一化的种植方式。单一种植的结果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恶化, 自我调节能力差,病虫草害不断发生,化肥农药使用量越来越大,几乎跌入生态恶性循环的死 胡同,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农田作物生态工程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并加以研 究的。 一、农田复种概念及意义 (一)复种概念及原理 复种(sequential cropping)是指一年内连续种植两茬(double cropping)或三茬作物(triple cropping)。这是一种以时间互补为主的种植方式。在生长季节比较充裕的地方,通过复种可以 充分利用时间,从而充分利用了光、热、水、土、养分等各种环境因子。 复种大致分为三种:可在上茬作物收获后,直接播种下茬作物;也可在上茬作物收获前, 将下茬作物套种在其株、行间(套作);此外,还可以用移栽、再生等方法实现复种。 按照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把一年种植二季作物称为一年二熟,如冬小麦 -夏玉米(符号“一”表示年内复种);种植三季作物称为一年三熟,如绿肥(小麦或油菜)- 早稻-晚稻;两年内种植三季作物,称为两年三熟,如春玉米→冬小麦一夏甘薯(符号“→” 表示年间作物接茬播种)。 耕地复种程度的高低,通常用复种指数来表示,即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公式为: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耕地面积×100 式中“作物总收获面积”包括绿肥、青饲料作物的收获面积在内。根据上式,也可计算粮 田的复种指数以及某种类型耕地的复种指数等。国际上通用的种植指数(cropping index)其含 义与复种指数相同。套作是复种的一种方式,计入复种指数,而间作混作则不计。 复种的中心目的是集约利用时间和土地,提高年光能利用效率。提高光能利用率是提高作 物产量的中心问题。 研究发现,要通过改变叶光合效率来提高光能利用率是比较困难的,过多地增加一季作物 特别是同一作物群体的叶面积并不可取,反而会带来倒伏、徒长、病害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 情况下,在生长期比较长的地方,应该从光合时间上挖掘潜力。即在其它资源条件许可的情况

下,将适合不同季节生长的作物,如适合夏秋季节和适合冬春季节生长的作物,合理组合进行 复种,挖据光合时间利用的潜力,增加年光能利用率是作物增产的有效途径。研究资料表明, 三熟比一熟生长期延长273天,光能利用率由0.73%提高到1.50一1.71%。 (二)农田复种意义 1.产品贡献 从增加复种指数的技术贡献分析,半个世纪内我国种植指数增加了近0个百分点,约增加 了4亿亩播种面积,相当于70%的农产品(粮、菜、棉、油、果等)来自于多熟种植技术的开 发推广,这是一项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关健技术。据《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表明。复 种指数对耕地资源的开发贡献率达到50.6%(表4-1)。1952~1980年间复种指数与粮食总产 的相关系数达到0.8663,呈显著水平。目前,我国复种面积0.53亿hm,间套作0.33亿hm 以上,在以复间套种为中心的多熟制土地上所生产的粮食约占全国的75%,在我国农业生产中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表4-1.全国耕地综合开发能力的贡献率 方式 扩大耕地面积 提高复种指数 万亩 贡献率%深度开发指数贡献率% 1979-1980 5032 21.7 10.6 24.1 1q81-1985 5188 14.5 17.2 410 1986~1990 3687 16.8 14.0 50.6 *深度开发指数=(复种指数×单产水平) 2.收入贡献 复种制度除产品贡献外,还与增加农民的收入密切相关。在1952~1980年的30年间,复 种指数与种植业产值(按不变价)之间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791,说明每一次 种植制度的重大变化(复种指数增减)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种植业收入乃至整个农业的收入。 直到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的60%以上的收入还要依靠种植业,由此说明,以多熟多元种植制 度改革为中心的耕作制度改革对增加农业收入做出了显著贡献。 又据典型研究,一般在生产条件上相对较高的农区,多熟种植在高产(如亩产1000kg左右) 同时,可以提高经营收入,并非必然出现“报酬递减”,而是达到高产量与高效益协调增长的双 重技术效应,这是其他任何单项技术难以实现的。此外,多样化的粮一菜、粮一经、粮一果、 农一牧、农一渔型耕作制度的广泛开发与应用推广,在相当程度上加快了这些年我国农村,尤 其是南部地区农村多种经营及农产品加工的迅速发展。同时,也为积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村就业能力做出了贡献。 二、农田复种基本类型 长期以来,各地通过典型引路,创造性的总结和推广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 多熟种植模式。这些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一是充分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 6
6 下,将适合不同季节生长的作物,如适合夏秋季节和适合冬春季节生长的作物,合理组合进行 复种,挖掘光合时间利用的潜力,增加年光能利用率是作物增产的有效途径。研究资料表明, 三熟比一熟生长期延长 273 天,光能利用率由 0.73%提高到 l.50~1.71%。 (二)农田复种意义 1.产品贡献 从增加复种指数的技术贡献分析,半个世纪内我国种植指数增加了近 30 个百分点,约增加 了 4 亿亩播种面积,相当于 70%的农产品(粮、菜、棉、油、果等)来自于多熟种植技术的开 发推广,这是一项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关键技术。据《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表明,复 种指数对耕地资源的开发贡献率达到 50.6%(表 4-1)。1952~1980 年间复种指数与粮食总产 的相关系数达到 0.8663,呈显著水平。目前,我国复种面积 0.53 亿 hm2,间套作 0.33 亿 hm2 以上,在以复间套种为中心的多熟制土地上所生产的粮食约占全国的 75%,在我国农业生产中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表 4-1.全国耕地综合开发能力的贡献率 方式 扩大耕地面积 提高复种指数 万亩 贡献率 % 深度开发指数* 贡献率 % 1979~1980 5032 21.7 10.6 24.1 1981~1985 5188 14.5 17.2 41.0 1986~1990 3687 16.8 14.0 50.6 *深度开发指数=(复种指数×单产水平)1/2 2.收入贡献 复种制度除产品贡献外,还与增加农民的收入密切相关。在 1952~1980 年的 30 年间,复 种指数与种植业产值(按不变价)之间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 0.7791,说明每一次 种植制度的重大变化(复种指数增减)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种植业收入乃至整个农业的收入。 直到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的 60%以上的收入还要依靠种植业,由此说明,以多熟多元种植制 度改革为中心的耕作制度改革对增加农业收入做出了显著贡献。 又据典型研究,一般在生产条件上相对较高的农区,多熟种植在高产(如亩产 1000kg 左右) 同时,可以提高经营收入,并非必然出现“报酬递减”,而是达到高产量与高效益协调增长的双 重技术效应,这是其他任何单项技术难以实现的。此外,多样化的粮—菜、粮—经、粮—果、 农—牧、农—渔型耕作制度的广泛开发与应用推广,在相当程度上加快了这些年我国农村,尤 其是南部地区农村多种经营及农产品加工的迅速发展。同时,也为积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村就业能力做出了贡献。 二、农田复种基本类型 长期以来,各地通过典型引路,创造性的总结和推广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 多熟种植模式。这些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一是充分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

优化种植结构,持续稳定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和资源产出率: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社会 资源,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资、资金等综合输入,发挥技术的整体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和 技术的增产作用,以大幅度增加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商品率,增加经济效益为特 点。这些模式的确立和推广是我国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的重大突破。据不完全统 计,目前全国各地研究开发的农作物模式超过几百种,多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和生态效益。其中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有以下一些模式。 (一)一年两熟模式 1.春(冬)小麦间套春玉米高产模式 研究与实践证明,在原来我国西北、东北一年种一季小麦或春玉米土地上,实行小麦间套 玉米模式,增产幅度达60%,是一项十分有效的高产模式。适用于西北的新疆、河西走廊、银 川平原、内蒙古的河套以及东北平原上。目前河西走廊此模式已出现0万亩以上的亩产近吨粮 记录。在今后20一25年内,全国可能推广面积4000万亩,亩增产幅度250g(从当前一年 作小麦与玉米的平均单产400kg增加到625kg,共增产粮食100亿kg。这对缓和西北地区粮食 紧缺将起关键性的作用。 种植方式是:带幅1.5~1.75m,小麦玉米各半,四、五月之交在留有预留行的麦田上间套 两行玉米,共生期70~80天,在麦收时要求玉米高度不超过30cm,7月中下旬小麦收割后春玉 米还有2个月左右的独立生长期,种植指数约1.3~1.5。主要的条件是灌溉。 2.冬小麦玉米两熟高产模式 这是一项普遍采用的传统技术,但其内容、方式与技术仍在不断的演变中。主要适用地区 是黄淮海平原、汾渭谷地、南阳盆地的灌溉地上。目前用这个模式而达到吨粮的面积已有几百 万亩。今后20~25年内可推广面积1亿亩,增产幅度从现有的年亩产650g上升到900kg,即 亩年增产250kg,共增产粮食250亿kg。 此模式要求的条件与技术并不苛刻,土壤适应性甚广,肥沃深厚的平原士壤大都是适宜的 主要要求是有良好的灌排条件,肥料要求也并不特殊,一般亩施N40kg,P,0,20kg,肥料累积 利用率在60%以上。目前小麦品种在高产稳定性能上还有待于突破,直立叶玉米组合是增产的 重要潜力所在,其密度可达4500~6000株/亩。 此项技术的种植模式主要有: 小麦/玉米:山东、河南广泛实行,河北关中有推广前景。一般在麦收前10~15天左右在 预留小麦行中套种1行玉米,共生期<15天。种植指数为2。小麦播种收获和玉米收获均可机械 作业,套种玉米多用人工或套种楼。 小麦一夏玉米:在热量丰富或机械化程度高的城市郊区,实行小麦收获后再播种夏玉米。 方便、易行。夏玉米可采用免耕播种机。 小麦/春玉米/夏玉米:这是一种新型的种植方式。以2.5一3.0咖为一条带,三月份在小麦 田预留行中套种两行春玉米,盖膜,麦收后再套种2一3行夏玉米。在春玉米种收前后还可利用 7
7 优化种植结构,持续稳定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和资源产出率;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社会 资源,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资、资金等综合输入,发挥技术的整体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和 技术的增产作用,以大幅度增加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商品率,增加经济效益为特 点。这些模式的确立和推广是我国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的重大突破。据不完全统 计,目前全国各地研究开发的农作物模式超过几百种,多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和生态效益。其中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有以下一些模式。 (一)一年两熟模式 1.春(冬)小麦间套春玉米高产模式 研究与实践证明,在原来我国西北、东北一年种一季小麦或春玉米土地上,实行小麦间套 玉米模式,增产幅度达 60%,是一项十分有效的高产模式。适用于西北的新疆、河西走廊、银 川平原、内蒙古的河套以及东北平原上。目前河西走廊此模式已出现 10 万亩以上的亩产近吨粮 记录。在今后 20~25 年内,全国可能推广面积 4000 万亩,亩增产幅度 250kg(从当前一年一 作小麦与玉米的平均单产 400kg 增加到 625kg),共增产粮食 100 亿 kg。这对缓和西北地区粮食 紧缺将起关键性的作用。 种植方式是:带幅 1.5~1.75m,小麦玉米各半,四、五月之交在留有预留行的麦田上间套 两行玉米,共生期 70~80 天,在麦收时要求玉米高度不超过 30cm,7 月中下旬小麦收割后春玉 米还有 2 个月左右的独立生长期,种植指数约 1.3~1.5。主要的条件是灌溉。 2.冬小麦玉米两熟高产模式 这是一项普遍采用的传统技术,但其内容、方式与技术仍在不断的演变中。主要适用地区 是黄淮海平原、汾渭谷地、南阳盆地的灌溉地上。目前用这个模式而达到吨粮的面积已有几百 万亩。今后 20~25 年内可推广面积 1 亿亩,增产幅度从现有的年亩产 650kg 上升到 900kg,即 亩年增产 250kg,共增产粮食 250 亿 kg。 此模式要求的条件与技术并不苛刻,土壤适应性甚广,肥沃深厚的平原土壤大都是适宜的, 主要要求是有良好的灌排条件,肥料要求也并不特殊,一般亩施 N 40kg,P2O520kg,肥料累积 利用率在 60%以上。目前小麦品种在高产稳定性能上还有待于突破,直立叶玉米组合是增产的 重要潜力所在,其密度可达 4500~6000 株/亩。 此项技术的种植模式主要有: 小麦/玉米:山东、河南广泛实行,河北关中有推广前景。一般在麦收前 10~15 天左右在 预留小麦行中套种 1 行玉米,共生期<15 天。种植指数为 2。小麦播种收获和玉米收获均可机械 作业,套种玉米多用人工或套种耧。 小麦—夏玉米:在热量丰富或机械化程度高的城市郊区,实行小麦收获后再播种夏玉米, 方便、易行。夏玉米可采用免耕播种机。 小麦/春玉米/夏玉米:这是一种新型的种植方式。以 2.5~3.0m 为一条带,三月份在小麦 田预留行中套种两行春玉米,盖膜,麦收后再套种 2~3 行夏玉米。在春玉米种收前后还可利用

种植两茬短季蔬菜。种植指数达2.2~2.3。适于在黄淮海平原中南部、南阳盆地以及长江下游 北岸等灌溉地上推广。 3.冬小麦套(栽)棉花双高产模式 这个模式原在长江流域棉区应用,现已向北推进到北纬38左右并继续北进。它的方式与 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中,适用于我国长城以南的广大棉区,包括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 南疆。今后可能应用面积达5000万亩,一般种植指数为2。亩产小麦300~350kg,皮棉80kg, 比目前水平约增产小麦100kg,皮棉30kg,共计增产小麦50亿kg,皮棉15亿kg(150万t)。 其主要采用的技术是:棉花套栽于预留行的麦田内,加地膜,加强棉铃虫综合防治或采用抗虫 棉品种。主要种植模式有: 麦/棉:一般1.5~2.0cm一带,麦棉对半,四、五月之交在麦田预留宽行中套种(或套栽) 两行(窄行则1行)春棉,加膜。 麦后移栽棉花:长江流域棉区广泛推行麦收移栽棉花,但较费工。 4.南方低中山早作两熟高产模式 我国南方有早地2亿亩,占南方总耕地36%。主要分布在丘陵与低、中山上。这里热量丰 富,年降水量在1000m以上,但土层较薄生产条件差,耕作粗放,有的甚至还停留在原始耕作 阶段,单产与复种水平甚低。其中,低中山部分(也包括部分高丘),耕地面积有1亿多亩,大 量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湘西、鄂西南、桂西、海南等少数民族与贫困人口区。这里海拔 一般在500(东南)~1000m(西南)以上,≥10℃积温3500~6000℃左右,多石灰岩、土层薄 而易干早,土山地区则水土流失严重。多实行一熟或两熟制,有的地方还延续着“一亩五百穴 (玉米两株),一穴一把灰”的原始玉米种植法,许多地方亩产玉米只100一150kg。但是条件 虽差,因水平低,故潜力也大。作法是在搞好土地整治的基础上改一熟为两熟,改粗放为精细 耕作,改低产为高产,推广面积以5000万亩,亩增产以150kg计,则将有5亿kg粮食的潜力。 这对于缓和贫困山区缺粮缺钱生态恶化的问愿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上的意义。需要的条件 与技术是,整治水土,改坡耕地为梯田,营造防护林,增施肥料,推广地膜,提高农民素质与 文化技术水平。主要种植模式是: 喜凉作物(小麦、大麦、油菜、马铃薯、蚕豆)加喜温作物(玉米、甘薯、大豆、花生), 种植指数1,8~2.0,主要适用于北亚热带中的云、贵、川南川西、湘西、鄂西南等地。800m 以上的高寒山区可采用间作的形式。 喜温作物(大豆、玉米、烟草)加喜温作物(玉米、甘薯、花生、黄麻,种植指数2.0~ 2.2。主要使用于≥10℃积温5500℃以上的中、南亚热带中低山高丘上,包括湘南、赣南、滇 南、粤中南、桂南、福建等地。 5.中稻加再生稻模式 我国南方有一熟中稻田9000万亩,其中海拔350加以下可在中稻后增收一茬再生稻,可能 面积达3000万亩(目前己有1300万),种植指数1.6~2.6。平均亩增产以100kg计,总产增 8
8 种植两茬短季蔬菜。种植指数达 2.2~2.3。适于在黄淮海平原中南部、南阳盆地以及长江下游 北岸等灌溉地上推广。 3.冬小麦套(栽)棉花双高产模式 这个模式原在长江流域棉区应用,现已向北推进到北纬 38¹左右并继续北进。它的方式与 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中,适用于我国长城以南的广大棉区,包括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 南疆。今后可能应用面积达 5000 万亩,一般种植指数为 2。亩产小麦 300~350kg,皮棉 80kg, 比目前水平约增产小麦 100kg,皮棉 30kg,共计增产小麦 50 亿 kg,皮棉 15 亿 kg(150 万 t)。 其主要采用的技术是:棉花套栽于预留行的麦田内,加地膜,加强棉铃虫综合防治或采用抗虫 棉品种。主要种植模式有: 麦/棉:一般 1.5~2.0cm 一带,麦棉对半,四、五月之交在麦田预留宽行中套种(或套栽) 两行(窄行则 1 行)春棉,加膜。 麦后移栽棉花:长江流域棉区广泛推行麦收移栽棉花,但较费工。 4.南方低中山旱作两熟高产模式 我国南方有旱地 2 亿亩,占南方总耕地 36%。主要分布在丘陵与低、中山上。这里热量丰 富,年降水量在 1000mm 以上,但土层较薄生产条件差,耕作粗放,有的甚至还停留在原始耕作 阶段,单产与复种水平甚低。其中,低中山部分(也包括部分高丘),耕地面积有 1 亿多亩,大 量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湘西、鄂西南、桂西、海南等少数民族与贫困人口区。这里海拔 一般在 500(东南)~1000m(西南)以上,≥10℃积温 3500~6000℃左右,多石灰岩、土层薄 而易干旱,土山地区则水土流失严重。多实行一熟或两熟制,有的地方还延续着“一亩五百穴 (玉米两株),一穴一把灰”的原始玉米种植法,许多地方亩产玉米只 100~150kg。但是条件 虽差,因水平低,故潜力也大。作法是在搞好土地整治的基础上改一熟为两熟,改粗放为精细 耕作,改低产为高产,推广面积以 5000 万亩,亩增产以 150kg 计,则将有 75 亿 kg 粮食的潜力。 这对于缓和贫困山区缺粮缺钱生态恶化的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上的意义。需要的条件 与技术是,整治水土,改坡耕地为梯田,营造防护林,增施肥料,推广地膜,提高农民素质与 文化技术水平。主要种植模式是: 喜凉作物(小麦、大麦、油菜、马铃薯、蚕豆)加喜温作物(玉米、甘薯、大豆、花生), 种植指数 1.8~2.0,主要适用于北亚热带中的云、贵、川南川西、湘西、鄂西南等地。800m 以上的高寒山区可采用间作的形式。 喜温作物(大豆、玉米、烟草)加喜温作物(玉米、甘薯、花生、黄麻),种植指数 2.0~ 2.2。主要使用于≥10℃积温 5500℃以上的中、南亚热带中低山高丘上,包括湘南、赣南、滇 南、粤中南、桂南、福建等地。 5.中稻加再生稻模式 我国南方有一熟中稻田 9000 万亩,其中海拔 350m 以下可在中稻后增收一茬再生稻,可能 面积达 3000 万亩(目前已有 1300 万),种植指数 1.6~2.6。平均亩增产以 100kg 计,总产增

加30亿kg。种植模式有:中稻一再生稻:大麦(油菜)一杂交中稻一再生稻:蔬菜一中稻 再生稻。 (二)一年多熟棋式 1,南方多熟稻田吨粮高产模式 湖南省稻田吨粮建设己有10多年的历史,1994年已有60万hm的双季稻田,产量过吨粮 (按统计亩,若按标准亩产约850~900kg),不但提高了粮食单产,而且推动了全省大面积箱 食生产的发展。1995年株州市6个县已在我国首先达到地市级成建制吨粮水平。这项技术若能 在我国的南方普及推广,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南方粮食产量下降的局面(1989/1990南方人均 占有粮食已从403kg减为347kg)。此项技术种植指数为2.0~3.0,适用范围是长江中下游的湖 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南部,以及华南的广东、广西、福建。适用推广面积可达1亿亩 (覆盖面积2亿亩),单产从650kg/宙年,提高到900kg/亩年,增产250kg/亩年,总产增250 亿kg。主要的种植模式有: 麦(油菜)一早稻一晚稻三熟制:适用于双季稻地区,达到或超过吨粮比较容易,冬季种 植大麦、小麦或马铃薯。 早稻一晚稻两熟制:冬季休闲,早晚稻亩产都要求达千斤,有一定的难度。 麦(油菜)一单季稻:在鄂中北、湘西或者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的平地上,达吨粮比前两 种模式稍难,但也能达到,一季杂交中稻要求达650~700kg才行。 2.南方冬闲田利用多熟多元模式 我国南方还有1亿亩可利用的冬闲田,由于水利等条件不完善,以及缺乏耐酸耐湿热的冬 季粮作品种,因此尚未充分利用。今后随着市场、生产条件改善与技术进步,可因地制宜种植 蔬菜、油菜、蚕豆、豌豆、青绿饲料等。部分地区可种植小麦、大麦、马铃薯或喜温的玉米、 大豆、甘薯等,形成多元化的双季稻三熟制。种植指数2.6一3.0,其中以4000万亩种粮食计, 亩产200kg,则可增加总产80亿kg粮食(包括饲料粮)。由于南方饲料不足,今后冬闲田中有 相当一部分应走饲料方向(如饲料玉米、大麦、块根块茎饲料、青饲料)。主要种植模式有:蔬 菜一早稻一晚稻:饲料(大麦、块根块茎、青饲料)一早稻一晚稻:油菜一早稻一晚稻:粮豆 (小麦、大麦、蚕豌豆或大豆、玉米等)一早稻一晚稻:冬作物/玉米一稻:玉米一晚稻。 3.南方丘陵早地麦玉薯多元集约间套模式 这是南方早地中的精耕模式,分布于人口多、海拔较低热量多(≥10℃积温4500~5500℃) 土层厚的丘陵早地上。一般2m一带,对半开厢,冬小麦(或油菜、马铃薯、蚕豆)占地一半, 小麦后期在预留宽厢中套种2行玉米(或大豆、花生、烟草、西瓜等),小麦收获后的茬地上栽 种2~3行甘薯(或大豆、花生、芝麻等),玉米的前后还往往插种两季短生育期蔬菜,次年在 带内调厢种植。种植指数为2.4~2.6。今后,这种集约高产模式可在南方丘陵早地上(四川为 主,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浙江、江西以及云贵高原的部分)推行达5000万亩(目前已有 3000~4000万亩),平均亩产增加以150kg计,可增加总产75亿kg。这项技术的普及与提高, 9
9 加 30 亿 kg。种植模式有:中稻—再生稻;大麦(油菜)—杂交中稻—再生稻;蔬菜—中稻— 再生稻。 (二)一年多熟模式 1.南方多熟稻田吨粮高产模式 湖南省稻田吨粮建设已有 10 多年的历史,1994 年已有 60 万 hm2 的双季稻田,产量过吨粮 (按统计亩,若按标准亩产约 850~900kg),不但提高了粮食单产,而且推动了全省大面积粮 食生产的发展。1995 年株州市 6 个县已在我国首先达到地市级成建制吨粮水平。这项技术若能 在我国的南方普及推广,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南方粮食产量下降的局面(1989/1990 南方人均 占有粮食已从 403kg 减为 347kg)。此项技术种植指数为 2.0~3.0,适用范围是长江中下游的湖 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南部,以及华南的广东、广西、福建。适用推广面积可达 1 亿亩 (覆盖面积 2 亿亩),单产从 650kg/亩年,提高到 900kg/亩年,增产 250kg/亩年,总产增 250 亿 kg。主要的种植模式有: 麦(油菜)—旱稻—晚稻三熟制:适用于双季稻地区,达到或超过吨粮比较容易,冬季种 植大麦、小麦或马铃薯。 早稻—晚稻两熟制:冬季休闲,早晚稻亩产都要求达千斤,有一定的难度。 麦(油菜)—单季稻:在鄂中北、湘西或者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的平地上,达吨粮比前两 种模式稍难,但也能达到,一季杂交中稻要求达 650~700kg 才行。 2.南方冬闲田利用多熟多元模式 我国南方还有 1 亿亩可利用的冬闲田,由于水利等条件不完善,以及缺乏耐酸耐湿热的冬 季粮作品种,因此尚未充分利用。今后随着市场、生产条件改善与技术进步,可因地制宜种植 蔬菜、油菜、蚕豆、豌豆、青绿饲料等。部分地区可种植小麦、大麦、马铃薯或喜温的玉米、 大豆、甘薯等,形成多元化的双季稻三熟制。种植指数 2.6~3.0,其中以 4000 万亩种粮食计, 亩产 200kg,则可增加总产 80 亿 kg 粮食(包括饲料粮)。由于南方饲料不足,今后冬闲田中有 相当一部分应走饲料方向(如饲料玉米、大麦、块根块茎饲料、青饲料)。主要种植模式有:蔬 菜—早稻—晚稻;饲料(大麦、块根块茎、青饲料)—早稻—晚稻;油菜—早稻—晚稻;粮豆 (小麦、大麦、蚕豌豆或大豆、玉米等)—早稻—晚稻;冬作物/玉米—稻;玉米—晚稻。 3.南方丘陵旱地麦玉薯多元集约间套模式 这是南方旱地中的精耕模式,分布于人口多、海拔较低热量多(≥10℃积温 4500~5500℃) 土层厚的丘陵旱地上。一般 2m 一带,对半开厢,冬小麦(或油菜、马铃薯、蚕豆)占地一半, 小麦后期在预留宽厢中套种 2 行玉米(或大豆、花生、烟草、西瓜等),小麦收获后的茬地上栽 种 2~3 行甘薯(或大豆、花生、芝麻等),玉米的前后还往往插种两季短生育期蔬菜,次年在 带内调厢种植。种植指数为 2.4~2.6。今后,这种集约高产模式可在南方丘陵旱地上(四川为 主,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浙江、江西以及云贵高原的部分)推行达 5000 万亩(目前已有 3000~4000 万亩),平均亩产增加以 150kg 计,可增加总产 75 亿 kg。这项技术的普及与提高

将缓和南方缺粮缺饲料的严重局面。主要模式有: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麦、油菜、蚕 豆)玉米(花生、蔬莱菜、大豆)、油莱/甘薯(大豆、花生)。 (三)特色模式 1.多年生作物间套一年生作物 我国有果园1.2亿亩,蔗园3000万亩,橡胶园1350万亩,分布于热量雨水丰富的亚热带 和温带。多年生作物在幼年期或成年期非生长季节往往有较大的空间可进行间混种。主要模式 有: 果林地间混作:果园、橡胶园以及某些经济林木(油桐、油茶、乌柏、泡桐等)隙地可间 作各种一年生作物(饲料、牧草、蔬菜、瓜类、薯类、豆科、花生等)或矮生的茶、生长期短 的多年生作物间混作。 蔗园间作:甘薯苗期土地裸露达3个月,可间种瓜、菜、豆类等短生育期作物,后期可间 作栽培香菇等食用菌。以上多年生作物地上,通过部分种植粮食(包括食用与饲用),可增收 40亿kg左右。 2.农田种菇 利用小麦/玉米的预留行开沟种菇,田间小气候恰到好处地实现了麦/玉菇共生,对食用南 的品质改善有很大帮助,而且由于菌丝的降解作用,大大提高了士壤速效氨,速效磷的含量。 明显改普了农田土壤的理化结构,培肥了地力,扩大了复种指数,实现增产增值。 三、农田复种技术 复种是一种时间集约、空间集约、投人集约、技术集约的高度集约经营型农业。在肥水 劳力、机械化、品种等方面有许多新的矛盾需要加以解决。除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治水改土 广辟肥源、增加农业资金、打好多熟制的基础条件外,在农业技术上注意解决各季作物在季节、 肥水、病虫方面的矛盾,争取季季高产,全年高产。 (一)复种方式的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 1.作物组合技术 ()充分利用休闲季节增种一季作物如南方利用冬闲田种植小麦、大麦、油菜、蚕豆、 豌豆、马铃薯、冬季绿肥等作物:华北、西北以小麦为主的地区,小麦收后有70一100天的夏 闲季节可供复种开发利用,夏闲期在65一75天的可复种荞麦、摩子,75一85天的可复种早熟 大豆、谷子,85天以上的可复种早熟夏玉米,110天的可复种中熟玉米。 (②)利用短生有期作物替代长生有期作物甘肃、宁夏灌区的油料作物胡麻(油用亚麻) 生育期长(120天),产量不高,改种生育期短的小油菜,能与小麦、谷子、糜子、马铃薯等作 物复种。浙江杭嘉湖地区麦稻稻三熟制生有期较紧,多种生有期较短的大麦、元麦,少种生育 期较长的小麦。 (3)开发短间隙生长期的填闲利用短间隙期一般2个月左右,不足以生长一季粒用作物, 10
10 将缓和南方缺粮缺饲料的严重局面。主要模式有: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麦、油菜、蚕 豆)/玉米(花生、蔬菜、大豆)、油菜/甘薯(大豆、花生)。 (三)特色模式 1.多年生作物间套一年生作物 我国有果园 1.2 亿亩,蔗园 3000 万亩,橡胶园 1350 万亩,分布于热量雨水丰富的亚热带 和温带。多年生作物在幼年期或成年期非生长季节往往有较大的空间可进行间混种。主要模式 有: 果林地间混作:果园、橡胶园以及某些经济林木(油桐、油茶、乌柏、泡桐等)隙地可间 作各种一年生作物(饲料、牧草、蔬菜、瓜类、薯类、豆科、花生等)或矮生的茶、生长期短 的多年生作物间混作。 蔗园间作:甘薯苗期土地裸露达 3 个月,可间种瓜、菜、豆类等短生育期作物,后期可间 作栽培香菇等食用菌。以上多年生作物地上,通过部分种植粮食(包括食用与饲用),可增收 40 亿 kg 左右。 2.农田种菇 利用小麦/玉米的预留行开沟种菇,田间小气候恰到好处地实现了麦/玉菇共生,对食用菌 的品质改善有很大帮助,而且由于菌丝的降解作用,大大提高了土壤速效氮,速效磷的含量, 明显改善了农田土壤的理化结构,培肥了地力,扩大了复种指数,实现增产增值。 三、农田复种技术 复种是一种时间集约、空间集约、投人集约、技术集约的高度集约经营型农业。在肥水、 劳力、机械化、品种等方面有许多新的矛盾需要加以解决。除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治水改土、 广辟肥源、增加农业资金、打好多熟制的基础条件外,在农业技术上注意解决各季作物在季节、 肥水、病虫方面的矛盾,争取季季高产,全年高产。 (一)复种方式的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 1.作物组合技术 (1)充分利用休闲季节增种一季作物 如南方利用冬闲田种植小麦、大麦、油菜、蚕豆、 豌豆、马铃薯、冬季绿肥等作物;华北、西北以小麦为主的地区,小麦收后有 70-100 天的夏 闲季节可供复种开发利用,夏闲期在 65—75 天的可复种荞麦、糜子,75—85 天的可复种早熟 大豆、谷子,85 天以上的可复种早熟夏玉米,110 天的可复种中熟玉米。 (2)利用短生育期作物替代长生育期作物 甘肃、宁夏灌区的油料作物胡麻(油用亚麻) 生育期长(120 天),产量不高,改种生育期短的小油菜,能与小麦、谷子、糜子、马铃薯等作 物复种。浙江杭嘉湖地区麦稻稻三熟制生育期较紧,多种生育期较短的大麦、元麦,少种生育 期较长的小麦。 (3)开发短间隙生长期的填闲利用 短间隙期一般 2 个月左右,不足以生长一季粒用作物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综合生态工程.ppt
- 《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土壤恢复生态工程.doc
- 《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及设计.doc
- 《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doc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土壤污染生态修复.ppt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工程.ppt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土壤恢复生态工程.ppt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水体污染修复生态工程.ppt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农田复合生态工程.ppt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ppt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及设计.ppt
- 重庆工商大学:《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0 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主讲:傅敏).ppt
- 重庆工商大学:《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9 化学与环境——水体及土壤的污染与治理.ppt
- 重庆工商大学:《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8 化学与环境——大气污染及其防治.ppt
- 重庆工商大学:《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7 克隆技术的社会伦理问题的思考.ppt
- 重庆工商大学:《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6 诺贝尔化学奖之启迪(主讲:方明建).ppt
- 重庆工商大学:《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5 绿色化学与科技发展.ppt
- 重庆工商大学:《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4 能源安全与新能源开发利用.ppt
- 重庆工商大学:《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3 化学与常规能源(主讲:王瑞琪).ppt
- 重庆工商大学:《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2 医药化学品与人类健康.ppt
- 《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土壤污染生态修复.doc
- 《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养殖业生态工程(畜牧业).doc
- 《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水体污染修复生态工程.doc
- 《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工程.doc
- 《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八章 固体废弃物利用生态工程.doc
- 《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十章 综合生态工程.doc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固体废弃物利用生态工程.ppt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养殖业生态工程(畜牧业).ppt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Land Use Planning.pdf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居民点体系布局及用地规划.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土地利用系统分析.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交通用地规划.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水资源开发及其用地规划.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农用地规划.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九章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土地规划方案论证.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