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十章 综合生态工程

第十章综合生态工程 综合生态工程即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选择多种在生态上和经济上都 有优势的生物,采用一整套生态工艺流程,形成多层次合理配置的复合生态系统,以获得持续 最大(或最优)的生产力和生态经济效益。 按照这一定义,综合生态工程可分以下几种类型:(1)实现植物群落综合化的生态工程:(2) 实现动物群落综合化的生态工程:(3)腐食生物群落综合化的生态工程:(④)土壤生态系统综合 化的生态工程:(⑤)实现水体生态系统综合化的生态工程:(6)实现生态系统总体综合化的 生态工程。 但鉴于我们前面的篇章里已涉及了众多两两复合型的生态工程,如农田生态工程,水体生 态工程, 土壤生态工程等,在这一章里除了在第一节给予全面介绍以外,后面几节将重点介绍 生态村、生态县及生态区域的规划与设计。 第一节综合生态工程特点 一、缘合生工程的基木 以生态 命周期 价值链原理的集中体现。 1.食物链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通过取食 与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彼此联接为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就像 一条“结索 这一链素关系就被称为食物: 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层次多而长:构成复杂的食物网。而人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很多是人 工选择的结果,种类、层次少,食物链结构较短,有时还存在一些有害的结构,不利于能量转 化和物质的有效利用,从而使生态系统的自我稳定性下降。因此,综合生态工程就可以根据食 物链原理延长或减少食物链的环节来维持能量和物质的有效利用,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所以, 食物链理论和方法是综合生态工程的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理论和技术手段。 2.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评价(亿ife Cycle Assessment,LCA)是一种针对产品、生产工艺以及活动对环境的 压力进行评价的客观过程,它是通过对能量和物质利用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废物排放进行辨识 和量化来进行的。其目的在于评估能量和物质利用,以及废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寻求改善环 境影响的机会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机会。这种评价贯穿于产品、工艺和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包 括原材料提取与加工:产品制造、运输以及销售:产品的使用、再利用和维护:废物循环和最 终废物弃置。其优点在于为科学问题的提出提供了一个宽广的框架,引导研究者超越地域的界 限去发掘一些被以前的研究所忽略了的因子,是丰富信息的重要管理工具,也可为更全面的研 究莫定基础。 3.价值链 不同流向、 强度在社会经济系统内进行流转。 虫在型 的并仪价宜分和助能有若直转的线
第十章 综合生态工程 综合生态工程即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选择多种在生态上和经济上都 有优势的生物,采用一整套生态工艺流程,形成多层次合理配置的复合生态系统,以获得持续 最大(或最优)的生产力和生态经济效益。 按照这一定义,综合生态工程可分以下几种类型:(1) 实现植物群落综合化的生态工程;(2) 实现动物群落综合化的生态工程;(3)腐食生物群落综合化的生态工程;(4)土壤生态系统综合 化的生态工程; (5) 实现水体生态系统综合化的生态工程; (6) 实现生态系统总体综合化的 生态工程。 但鉴于我们前面的篇章里已涉及了众多两两复合型的生态工程,如农田生态工程,水体生 态工程,土壤生态工程等,在这一章里除了在第一节给予全面介绍以外,后面几节将重点介绍 生态村、生态县及生态区域的规划与设计。 第一节 综合生态工程特点 一、综合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综合生态工程通常以生态学为原理,利用生态工艺及设计思路,实现物质再生循环与分层 多级利用,保障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其基本原理归纳起来就是食物链、生命周期、 价值链原理的集中体现。 1.食物链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通过取食 与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彼此联接为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条“链索”。 这一链索关系就被称为食物链。 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层次多而长;构成复杂的食物网。而人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很多是人 工选择的结果,种类、层次少,食物链结构较短,有时还存在一些有害的结构,不利于能量转 化和物质的有效利用,从而使生态系统的自我稳定性下降。因此,综合生态工程就可以根据食 物链原理延长或减少食物链的环节来维持能量和物质的有效利用,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所以, 食物链理论和方法是综合生态工程的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理论和技术手段。 2.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是一种针对产品、生产工艺以及活动对环境的 压力进行评价的客观过程,它是通过对能量和物质利用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废物排放进行辨识 和量化来进行的。其目的在于评估能量和物质利用,以及废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寻求改善环 境影响的机会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机会。这种评价贯穿于产品、工艺和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包 括原材料提取与加工;产品制造、运输以及销售;产品的使用、再利用和维护;废物循环和最 终废物弃置。其优点在于为科学问题的提出提供了一个宽广的框架,引导研究者超越地域的界 限去发掘一些被以前的研究所忽略了的因子,是丰富信息的重要管理工具,也可为更全面的研 究奠定基础。 3.价值链 人类通过定向调控生态系统,物化投入要素,在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最大有效化过程 中,投入的价值量转移并形成价值增量凝结在初级产品或次级产品内,这些产品以不同形式、 不同流向、不同流量强度在社会经济系统内进行流转。 产品在流转过程中,虽然在数量上不会改变产品物质存量和能量存量,但它可以将其货币 化并以价值的形式来体现物质存量和能量存量的效用。而其产品价值的高低、大小对生态系统 的结构、组分和功能有着直接的调节作用

产品价值在沿价值链向消费者流动过程中得以体 。所谓 有不 云 使用 品在 利用 这种通 价值链。价值链的长短直接反映着产品的使用价值和 对严品的开发利用程因 同时也可以体现主导产业与 产业的密切程度 米讲,价值链趣 表明人类对该产品 的开发利用程度愈高,相反价值链短,则表明人类对该产品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二、综合生态工程的类型和特点 综合生态工程的类型可以按照产业组合、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来划分 (一)按照产业组合来划分,可以分为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农牧复合生态工程、林牧复合生者 工程、农渔复合生态工程、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和农林牧加复合生态工程等以农为主的类型, 也可划分出如农工联合、农业服务业和农业商业等的生态工程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在我国分布较「,类型较多,主要有农林、农果 林药和农经笔几种模式。利用农业和林业相结合,利用森林产生的生态效益,为作物的高产, 稳产提供环境条件。 农牧复合生态工程根据农牧复合生态系统中的联接环节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沼气为纽 带的农牧复合生态工程、以蚯蚓为接口农牧复合生态工程和多层次循环农牧复合生态工程, 林牧复合生态工程林牧复合生态工程是指林业的副产品如某些种类的树叶可以直接作为 畜牧业的饲料,在林地里直接进行畜贪饲养。如我国海南的文吕市的胶一茶一鸡模式等。 农渔复合生态工程稻田养鱼和稻田养蟹是目前最为典型的农渔复合生态工程,通过农作 物(水稻、菱白等)与水生生物(鱼、 蟹等)的互利共生,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进行粮食和渔 业的生产,使农业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林业子系统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生态屏篮,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趋分 若决完性的作用,农业子系统为人们提供较丰的粮、 油、果、法等农立品 牧业子系是 整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 为农业系统提供充足的有机肥,同时生产动物蛋白。因 此,农林牧三个子系统的结合,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持续、高效 、协调发展。 个加环节, “能够极大的提高农林牧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农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使农民增 收,整个生态系统进入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中 间的餐作告王 基础的 如典型 执 种菜 会部分 实现工业废弃物与农业系统 资源和地理条件的不同把综合生态工程模 式主要 型 山地 陵 1、城市综合生态工程 示合生 原理 环境系统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依据城市生态环境调控的基本 通过城市林业生 污水控制技才 系统中 见 ·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热岛效应、水资源缺乏、废弃物 污染等问题 大连市是我国城市林业生态工程发展较好的典型城市之 ,城市林业建设已成为城市生态 建设和林业的持续发展的最高原则,在中心城区建设以协调城市小气候、减少污染、净化空气 美化环境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园林、动物园、公共绿地等:近缘区重点建设郊区绿化林、净化工 业污染的生态林和各种水果林:外缘区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重点发展商品林,同时适当发 展水源涵养林、用材林以及休闲娱乐林、度假村:外延区重点建设沿海防护林带,适当种植经 济树种:通道区重点建设经济树木、绿化灌丛和香花花草
价值是反映效用的主要形式,产品价值在沿价值链向消费者流动过程中得以体现。所谓价 值链是指在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由于消费者具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和产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 值,使产品在利用程度上出现差异,这种通过对产品的利用和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建立起来的链 索关系称之为价值链。价值链的长短直接反映着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人类对产品的开发利用程度, 同时也可以体现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密切程度。一般来讲,价值链愈长,表明人类对该产品 的开发利用程度愈高,相反价值链短,则表明人类对该产品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二、综合生态工程的类型和特点 综合生态工程的类型可以按照产业组合、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来划分。 (一)按照产业组合来划分,可以分为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农牧复合生态工程、林牧复合生态 工程、农渔复合生态工程、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和农林牧加复合生态工程等以农为主的类型, 也可划分出如农工联合、农业服务业和农业商业等的生态工程。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在我国分布较广,类型较多,主要有农林、农果、 林药和农经等几种模式。利用农业和林业相结合,利用森林产生的生态效益,为作物的高产, 稳产提供环境条件。 农牧复合生态工程 根据农牧复合生态系统中的联接环节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沼气为纽 带的农牧复合生态工程、以蚯蚓为接口农牧复合生态工程和多层次循环农牧复合生态工程。 林牧复合生态工程 林牧复合生态工程是指林业的副产品如某些种类的树叶可以直接作为 畜牧业的饲料,在林地里直接进行畜禽饲养。如我国海南的文昌市的胶-茶-鸡模式等。 农渔复合生态工程 稻田养鱼和稻田养蟹是目前最为典型的农渔复合生态工程,通过农作 物(水稻、茭白等)与水生生物(鱼、蟹等)的互利共生,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进行粮食和渔 业的生产,使农业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 林业子系统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生态屏障,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子系统为人们提供较丰富的粮、油、果、蔬等农产品;牧业子系统是 整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为农业系统提供充足的有机肥,同时生产动物蛋白。因 此,农林牧三个子系统的结合,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持续、高效、协调发展。 农林牧加复合生态工程 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再加上一个加工环节,使农、林、牧产品得 到加工转化,能够极大的提高农林牧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农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使农民增 收,整个生态系统进入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中。 农工生态工程 在原有以农业为基础的系统上增加工业部分,实现工业废弃物与农业系统 间的合作与共生,如典型的电厂废热与温室养渔、种菜的结合。 (二)根据生态工程具有明显地域性的特点,按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的不同把综合生态工程模 式主要分为城市型、平原型、内陆水域型、山地丘陵型等。 1、城市综合生态工程典型模式 城市综合生态工程是城市环境系统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依据城市生态环境调控的基本 原理,通过城市林业生态工程、污水控制技术、土地净化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等生态工 程技术解决城市环境系统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热岛效应、水资源缺乏、废弃物 污染等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大连市是我国城市林业生态工程发展较好的典型城市之一,城市林业建设已成为城市生态 建设和林业的持续发展的最高原则,在中心城区建设以协调城市小气候、减少污染、净化空气、 美化环境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园林、动物园、公共绿地等;近缘区重点建设郊区绿化林、净化工 业污染的生态林和各种水果林;外缘区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重点发展商品林,同时适当发 展水源涵养林、用材林以及休闲娱乐林、度假村;外延区重点建设沿海防护林带,适当种植经 济树种;通道区重点建设经济树木、绿化灌丛和香花花草

目前大连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2%,城市风景林面积0.77×10ha,人均绿地面积6.5m 有防护林、风景林、特用林和水源涵养林2.5×10■,用材林和经济林2.28×10■。 2、平原综合生态工程典型模式 平原地区广泛采取的生态工程的技术类型有农林(果)综合生态工程、农牧综合生态工程 和农牧加综合生态工程等几种。在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地区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种 植作物和养殖动物种类及由此组成的复合系统组分的复杂程度也不尽相同。 以农牧复合系统为例,其以多方式连接为特征,使农业有机废弃物“并联”成多层次循环 利用,形成多次循环农牧复合牛态工程模式(图10-1)。 农团 食用 日气 图10-1多次循环农牧复合生态工程 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将养猪、养鱼、养鸭通过沼气工程、养蚯蚓、养食用菌和种植果树等合 理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模式(图10-2)。农场用鸡粪(处理 作为部分饲料喂猪,猪粪投入沼气池,产出的沼气用来炊事、照明等。沼液和沼渣用来喂鱼、 培养食用菌、养蚯蚓和作为农田与果园的肥料:鱼塘为购子提供活动场所,鸭粪下塘作为鱼的 饵料:塘泥作为果园的肥料:果园内养殖虹蚓:鸡粪、猪粪、菌渣作为斯蚓饵料:虹蚓作为鸡 的饲料,蚯蚓粪为果园提供肥料,整个系统组分间形成了互相协调、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农 饲制 果 坊军 鱼 生店能副 留气 发想便 食用陶 图10-2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各组分关系图 3、内陆水域综合生态工程典型模式 内陆水域按照其水产和农田两个生产主题不同分为以水产养殖为主的水陆复合生态系统 和以农田为中心的水、土、林、 田综合系统
目前大连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38.2%,城市风景林面积 0.77×104ha,人均绿地面积 6.5m2 有防护林、风景林、特用林和水源涵养林 2.5×108 m 2,用材林和经济林 2.28×108 m 2。 2、平原综合生态工程典型模式 平原地区广泛采取的生态工程的技术类型有农林(果)综合生态工程、农牧综合生态工程 和农牧加综合生态工程等几种。在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地区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种 植作物和养殖动物种类及由此组成的复合系统组分的复杂程度也不尽相同。 以农牧复合系统为例,其以多方式连接为特征,使农业有机废弃物“并联”成多层次循环 利用,形成多次循环农牧复合生态工程模式(图 10-1)。 图 10-1 多次循环农牧复合生态工程 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将养猪、养鱼、养鸭通过沼气工程、养蚯蚓、养食用菌和种植果树等合 理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模式(图 10-2)。农场用鸡粪(处理) 作为部分饲料喂猪,猪粪投入沼气池,产出的沼气用来炊事、照明等。沼液和沼渣用来喂鱼、 培养食用菌、养蚯蚓和作为农田与果园的肥料;鱼塘为鸭子提供活动场所,鸭粪下塘作为鱼的 饵料;塘泥作为果园的肥料;果园内养殖蚯蚓;鸡粪、猪粪、菌渣作为蚯蚓饵料;蚯蚓作为鸡 的饲料,蚯蚓粪为果园提供肥料,整个系统组分间形成了互相协调、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图 10-2 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各组分关系图 3、内陆水域综合生态工程典型模式 内陆水域按照其水产和农田两个生产主题不同分为以水产养殖为主的水陆复合生态系统 和以农田为中心的水、土、林、田综合系统

地的水 资源, 以水休为生态背是:理 将水体和陆地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功用 复合式的生 该模式中 不仅最大限度地 同时从各种生物的组合方式 的废弃物再利用, 从而不断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使整个系统内部物质实现良性循环。 湖北省第五 、湖泊一汉川县刁汉湖,底平 现有养殖水面10万亩。刁汉湖养殖场采用 生物 行工程相结合措能, 开展以水产养殖为中心的水陆复合生态渔业建设,对湖泊资源进行深 度开发,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使用模式,综合发展“鱼、蟹、蚌、畜、果、 芦、化、林 获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其中“水体农业综合开发研究”获1987年国家科委三等 奖。1989年,全场产鲜鱼660万kg,蟹3万kg,珍珠50kg,莲藕28万kg,芦苇1200t,鸭子 4.5万只,基本做到水中有鱼,水下有蚌,水面有鸭,水上有莲,水边有猪,池埂有林,不到 万人的养殖场,集体积累60万元,渔民分配20万元,成为封闭湖泊养鱼的一颗明珠。 (2)以农田为中心的水、土、林、田综合治理模式 该横式强调在 一定区域内,运用生态规律将内陆水域的山、水、林、田、路进行全面规划 协调生产用地与庭院、房舍、草地、道路、林地等比例空间配置,提高自然环境调节能力,从 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江苏省素县沈高乡河横村位于准河水系的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注,地面海拔只有1.2一2.2m 全村有耕地189ha,水域面积30ha,农户717户。该村原是十年九涝的低洼地。粮食产量每公 顷只有2250kg,人均收入不到百元。后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们全面规划,大兴水利, 平整土地,配套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和土壤培肥工程。 稻、棉、油菜、绿肥及水面放养的“三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为生 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沼气池、堆积肥中的微生物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这个农业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由若干个小循环组成,包括农田一畜禽一沼气一农田循环:农田一绿肥 一沼气一农田循环:农田一绿肥一畜禽一农田循环,农田一畜贪一鱼池一农田循环,“三水”植 物一畜腐 农田等。以上若干个小循环都是以农田为中心,又条条通向农田,最后组成 个大的农田良性生态循环系统,使各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围绕农田运转(图10-3)。 蚯蚓日 蚕白 图10-3 个以农田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系统 4.山地丘陵区综合生态工程典型模式 山地丘陵地区有其自身的地理特点 般以发展果树和林木为中心 因此可以把山地丘陵 区综合生态工程按照其实现的生态功能不同分为以林果为主,水土保持型生态工程和以林为主, 带动农、牧综合发展的生态工程两种模式。 (1)以林果为主,水土保持型生态工程
(1)以水产养殖为主的水陆复合生态工程 该模式立足当地水产资源,以水体为生态背景,将水体和陆地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建立一个以渔业为主,渔、农、牧、林(果)业合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式的生态经济系统。 该模式中,不仅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潜力,同时从各种生物的组合方式上对生态系统内部 的废弃物再利用,从而不断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使整个系统内部物质实现良性循环。 湖北省第五大湖泊—汉川县刁汉湖,底平水浅,现有养殖水面 10 万亩。刁汉湖养殖场采用 生物与工程相结合措施,开展以水产养殖为中心的水陆复合生态渔业建设,对湖泊资源进行深 度开发,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使用模式,综合发展“鱼、蟹、蚌、畜、禽、果、芦、花、林” 获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其中“水体农业综合开发研究”获 1987 年国家科委三等 奖。1989 年,全场产鲜鱼 660 万 kg,蟹 3 万 kg,珍珠 50kg,莲藕 28 万 kg,芦苇 1200t,鸭子 4.5 万只,基本做到水中有鱼,水下有蚌,水面有鸭,水上有莲,水边有猪,池埂有林,不到 万人的养殖场,集体积累 60 万元,渔民分配 20 万元,成为封闭湖泊养鱼的一颗明珠。 (2)以农田为中心的水、土、林、田综合治理模式 该模式强调在一定区域内,运用生态规律将内陆水域的山、水、林、田、路进行全面规划, 协调生产用地与庭院、房舍、草地、道路、林地等比例空间配置,提高自然环境调节能力,从 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江苏省泰县沈高乡河横村位于淮河水系的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地面海拔只有1.2~2.2m, 全村有耕地 189ha,水域面积 30ha,农户 717 户。该村原是十年九涝的低洼地。粮食产量每公 顷只有 2250kg,人均收入不到百元。后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们全面规划,大兴水利, 平整土地,配套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和土壤培肥工程。 稻、棉、油菜、绿肥及水面放养的“三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为生 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沼气池、堆积肥中的微生物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这个农业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由若干个小循环组成,包括农田—畜禽—沼气—农田循环;农田—绿肥 —沼气—农田循环;农田—绿肥—畜禽—农田循环,农田—畜禽—鱼池—农田循环,“三水”植 物—畜禽—沼气—农田等。以上若干个小循环都是以农田为中心,又条条通向农田,最后组成 一个大的农田良性生态循环系统,使各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围绕农田运转(图 10-3)。 图 10-3 一个以农田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系统 4.山地丘陵区综合生态工程典型模式 山地丘陵地区有其自身的地理特点,一般以发展果树和林木为中心,因此可以把山地丘陵 区综合生态工程按照其实现的生态功能不同分为以林果为主,水土保持型生态工程和以林为主, 带动农、牧综合发展的生态工程两种模式。 (1)以林果为主,水土保持型生态工程

该模式以林果业生产为方向,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积极发展畜牧业,由单纯的原料生产向 原料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转变,逐步将水土流失的区域建成果品、木材、畜牧等生产基地。 根据不同主体生态环境,按地形的高、中、低和空间的上、中、下不同生态位,建立多层 次的生产结构,实行等高种植,采取山顶陡坡种防护林,山腰缓坡种果林带:山下沟边基本农 田,地边堰旁种经济林和作物的乔灌草结合等措施,并结合一系列拦蓄工程,达到涵养水源, 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的目的。 根据丘陵地区林木创造的环境,发展畜牧业和农(林)业,加强畜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提高农田和林区的单位面积产出量,保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用人工食物链取代自然食 物徒的办法,例如通过草食动物、人工培有禽类、食用菌和蚯蚓等纳入食物链的办法创造出林 (叶,种子)一昆虫一鸡一貂:林(果)一畜一蚯蚓:林一鸭一鱼等生态模式。 (2)以林为主,带动农、果、牧、工、商综合发展 山东省五莲县位于鲁中南山区,全县以山地为主,总面积1501.54km,其中山地面积34.2%, 丘陵面积59.7%,全县总耕地面积4.15万ha,人均0.08ha。1980年以前,由于单纯追求粮食 生产,毁林开荒严重,致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缓慢, 107R有 人均收入仅72.5元。1980年以来,他们根据当地条件,确定了以林果为主,林粮牧结合,牧 工商一体化的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图10-4),统一规划,对山、水、林、田、村 进行综合治理。该县大力发展林业, 主要是防护林体系和经济林体系建设,至 1989年 全县材 占宜林地面积的8%森林覆3示 这折10年的级力 全县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以林促农, 以农保转 以牧促农林的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系统。 昔日的荒 天岭斗地瑞蒲的穷,区在成了,击香 ,林茂粮丰的林果之乡。1989年与1978年相比 全县地表径流量减少10%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6 光能利用率、土壤肥力和森林覆盖率分 1986年提高 8.2%、29.7%和13.2%。1989年全县农副产品商品率达65」 劳动力利用率达96 表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山区综合治理 生环境,资金 本果 肥料 如工d 传源律 图10-4山东省五莲县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以林果业生产为方向,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积极发展畜牧业,由单纯的原料生产向 原料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转变,逐步将水土流失的区域建成果品、木材、畜牧等生产基地。 根据不同主体生态环境,按地形的高、中、低和空间的上、中、下不同生态位,建立多层 次的生产结构,实行等高种植,采取山顶陡坡种防护林,山腰缓坡种果林带;山下沟边基本农 田,地边堰旁种经济林和作物的乔灌草结合等措施,并结合一系列拦蓄工程,达到涵养水源, 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的目的。 根据丘陵地区林木创造的环境,发展畜牧业和农(林)业,加强畜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提高农田和林区的单位面积产出量,保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用人工食物链取代自然食 物链的办法,例如通过草食动物、人工培育禽类、食用菌和蚯蚓等纳入食物链的办法创造出林 (叶,种子)—昆虫—鸡—貂;林(果)—畜—蚯蚓;林—鸭—鱼等生态模式。 (2)以林为主,带动农、果、牧、工、商综合发展 山东省五莲县位于鲁中南山区,全县以山地为主,总面积 1501.54km2,其中山地面积 34.2%, 丘陵面积 59.7%,全县总耕地面积 4.15 万 ha,人均 0.08ha。1980 年以前,由于单纯追求粮食 生产,毁林开荒严重,致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缓慢,1978 年 人均收入仅 72.5 元。1980 年以来,他们根据当地条件,确定了以林果为主,林粮牧结合,牧 工商一体化的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图 10-4),统一规划,对山、水、林、田、村 进行综合治理。该县大力发展林业,主要是防护林体系和经济林体系建设,至 1989 年,全县林 地面积已达 5.6 万 ha,占宜林地面积的 80%,森林覆盖率已达 37.3%。经过近 10 年的努力,在 全县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以林促农,以农促牧,以牧促农林的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系统。昔日的荒 山秃岭、土地瘠薄的穷山区变成了山清水秀、林茂粮丰的林果之乡。1989 年与 1978 年相比, 全县地表径流量减少 10%,水土流失面积减少 46%,光能利用率、土壤肥力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较 1986 年提高了 8.2%、29.7%和 13.2%。1989 年全县农副产品商品率达 65%,劳动力利用率达 96%, 表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图 10-4 山东省五莲县生态农业模式

第二节生态村建设 生态村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运用生态农业工程,遗传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以一个自 然村为对象而设计和实施的一种新型农业生态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应是农村生产、加工、运销 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协调、补偿的模式,以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发展农村经济 与改善农业环境的双重目的。 一、生态村建设的原则 1、按照地域分异规律,确定不同的生产发展方向和途径。如黄准海平原为干湿过渡地带, 要加强综合治理,重视农、林、牧、渔的结合。 2、农村工业宜就地取材,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发展多对象的分级生产,增加经济效益。 3、引用农业技术方面,注重以“种”为中心的土肥水等多种技术措施的综合作用:以及工 农业的生产工步 把农工商联为一体,纳入本地区经济建设规划」 4、进行以流域或区域规划为中心的水、田、林、路的综合规划,协调庭院、房舍、林地、 草坪等面积、比例,提高自然环境调节能力,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5、处理好物质与能量投入产出间的总量平衡。 二、生态村建设的特 、且右多层有 的生态经济结构。既有农林牧副渔 又有农工商贸业,既有粮、油、饲、 特种动物, 形成多层次的转化链条,有利于开拓更多生 的 Th能 括提高太阳能利用的功 将生物能转化为动物和高价值 将无机物质转 为有 能以及较少投入取 将废物转变为使用价值的功能 将生物能变为电 能 出的功能 有与 是自然环境与 不仅有自成体系的内部物质循环利用与再生系统,还 密联系 出 三、典型生态 村建设 以留日 营村为例 郊 耕地面花 130.47 在北 大兴县留民营 村建 试点, 、系统、定量的研究与实践。 前 留民营村在 发展生态农业前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主要有两点: (1)生产结构单一,林业薄弱。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78%,畜牧业占6%, 工副业占11.5%,林业只占0.3%。 (2)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以种植业为主, 一级生产者占主要地位,缺少利用一级生产副产 品(秸秆等)的二级生产系统。秸秆还田率只有10%左右,大量的小麦秸秆全部烧掉,宝贵的 碳、磷、氮损失。在生态农业建设以前,虽然有一定量肉牛的饲养量,建立了家用小沼气池, 但产气量不高,大量沼渣、沼液流失,生物能利用率和废物循环利用率均很低。图10-4为生 态农业建设前留民营村生产系统能流、物流示意图
第二节 生态村建设 生态村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运用生态农业工程,遗传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以一个自 然村为对象而设计和实施的一种新型农业生态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应是农村生产、加工、运销 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协调、补偿的模式,以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发展农村经济 与改善农业环境的双重目的。 一、生态村建设的原则 1、按照地域分异规律,确定不同的生产发展方向和途径。如黄淮海平原为干湿过渡地带, 要加强综合治理,重视农、林、牧、渔的结合。 2、农村工业宜就地取材,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发展多对象的分级生产,增加经济效益。 3、引用农业技术方面,注重以“种”为中心的土肥水等多种技术措施的综合作用;以及工 农业的生产工艺,把农工商联为一体,纳入本地区经济建设规划。 4、进行以流域或区域规划为中心的水、田、林、路的综合规划,协调庭院、房舍、林地、 草坪等面积、比例,提高自然环境调节能力,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5、处理好物质与能量投入产出间的总量平衡。 二、生态村建设的特色 1、具有多层复杂的生态经济结构。既有农林牧副渔,又有农工商贸业,既有粮、油、饲、 药、林、果等,又有鸡、鸭、猪、牛、特种动物,形成多层次的转化链条,有利于开拓更多生 产部门,解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 2、具有多种生态经济功能。包括提高太阳能利用的功能,将生物能转化为动物和高价值产 品的功能,将无机物质转变为有机物的功能,将废物转变为使用价值的功能,将生物能变为电 能、热能以及较少投入取得多种产出的功能等。 3、是自然环境与开放循环的统一体。不仅有自成体系的内部物质循环利用与再生系统,还 有与外部发生紧密联系的输入和输出系统。 三、典型生态村建设-以留民营村为例 留民营村位于京郊东南大兴县内,耕地面积 130.47 公顷。1982 年,在北京大兴县留民营 村建立生态农业试点,这是我国第一次对生态农业进行全面、系统、定量的研究与实践。 1.前期基础及存在问题 留民营村在发展生态农业前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主要有两点: (1)生产结构单一,林业薄弱。1980 年工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 78%,畜牧业占 6%, 工副业占 11.5%,林业只占 0.3%。 (2)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以种植业为主,一级生产者占主要地位,缺少利用一级生产副产 品(秸秆等)的二级生产系统。秸秆还田率只有 10%左右,大量的小麦秸秆全部烧掉,宝贵的 碳、磷、氮损失。在生态农业建设以前,虽然有一定量肉牛的饲养量,建立了家用小沼气池, 但产气量不高,大量沼渣、沼液流失,生物能利用率和废物循环利用率均很低。图 10-4 为生 态农业建设前留民营村生产系统能流、物流示意图

种植业 沼肥 粪便 做燃料/烧掉 沼气池 畜牧业 图10-4生态农业建设前留民营村生产系统能流、物流示意图 2.留民村生态农业的建设 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建设主要经历了单个农户建沼气池的生态农户建设,到农牧结合集中 供气的生态村建设,再到农牧加相结合的有机农业发展和现代生态村建设三个阶段。在建设生 态村过程中留民营村主要开展了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1)调整生态结构 重点是改变村里原有的单一生产结构,提高畜牧业的比重,开展多种经营,实行农牧加工 协调发展。 从1993年开始,他们在村北兴律了80亩绿色工业生产基地。先后投资1200万元兴建起4 家高科技企业,建成7100平米高标准厂房,还对原有的饮料厂进行技术改造,使小规模低水平 变成大规模高水平。同时,加强了对10万只鸡场、29万只鸭场、5000头猪场进行现代化管理 在养殖业发展的基础上 他们还大力发展加工业 养鸭场卖一只活鸭只 元钱左右 在 ,在村里办起了年生产能力达15万只的真 不仅可以 而且还可以 鸭绒,卖一只鸭曦的钱由1元增加 全的120亩粮田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作业 粮食平均亩 ¥大1020公斤.上市 品等质量逐年提高, 成了广大消费考克男 的绿色食品。生春农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建立农业有机废料综合利 有机废料综合 用体 在 图民营村走过 个阶段 个阶段为单个家庭 模式 中 设的转 沼气池 展有机农业 把源 留民营村原来的沼气池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并进一步完 善成为家庭综合 利用型模式。沼气池建于屋前,和厕所及猪圈相通。猪圈为两层 小房, 上层 鸡或兔,下层养猪。沼气池上盖一塑料小棚,既有利于沼气保温 又可在棚内养花、种菜。鸡 粪(兔粪)作为猪饲料的 一部分,猪粪和厕所里的粪使济 加上部分有 草或秸秆产 沼气。沼气供给农民做燃料,沼渣、水做肥料。实现了单个农户的有机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处 理。这类单个家庭循环模式见图10-5
图 10-4 生态农业建设前留民营村生产系统能流、物流示意图 2.留民村生态农业的建设 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建设主要经历了单个农户建沼气池的生态农户建设,到农牧结合集中 供气的生态村建设,再到农牧加相结合的有机农业发展和现代生态村建设三个阶段。在建设生 态村过程中留民营村主要开展了以下 3 个方面的工作: (1)调整生态结构 重点是改变村里原有的单一生产结构,提高畜牧业的比重,开展多种经营,实行农牧加工 协调发展。 从 1993 年开始,他们在村北兴建了 80 亩绿色工业生产基地。先后投资 1200 万元兴建起 4 家高科技企业,建成 7100 平米高标准厂房,还对原有的饮料厂进行技术改造,使小规模低水平 变成大规模高水平。同时,加强了对 10 万只鸡场、29 万只鸭场、5000 头猪场进行现代化管理。 在养殖业发展的基础上,他们还大力发展加工业。过去,养鸭场卖一只活鸭只赚一元钱左右。 现在,在村里办起了年生产能力达 15 万只的真空包装烤鸭厂,不仅可以卖烤鸭,而且还可以卖 鸭绒,卖一只鸭赚的钱由 1 元增加到 6 元。如今,全村的 1200 亩粮田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作业, 粮食平均亩产达 1020 公斤。上市的肉、蛋、蔬菜、果品等质量逐年提高,成了广大消费者喜爱 的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建立农业有机废料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体系 农业有机废料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体系在留民营村走过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为单个家庭 模式的阶段,另一个阶段是系统总体型模式,即:实现单个农户建沼气池生态型农户,到农牧 结合集中供气的生态村建设的转变,为有机废料的综合利用寻找出路,也为改善村容村貌,发 展有机农业奠定基础和提供肥源。 单个家庭发展沼气模式是在留民营村原来的沼气池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进一步完 善成为家庭综合利用型模式。沼气池建于屋前,和厕所及猪圈相通。猪圈为两层小房,上层养 鸡或兔,下层养猪。沼气池上盖一塑料小棚,既有利于沼气保温,又可在棚内养花、种菜。鸡 粪(兔粪)作为猪饲料的一部分,猪粪和厕所里的粪便流入沼气池,加上部分青草或秸秆产生 沼气。沼气供给农民做燃料,沼渣、水做肥料。实现了单个农户的有机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处 理。这类单个家庭循环模式见图 10-5。 种植业 沼气池 畜牧业 秸秆 沼肥 秸秆 粪便 做燃料/烧掉 粮食

鸡(或兔) 茎叶 厕所 猪圈 蔬菜(花草) 沼气池 渣水 沼气 图105单个家庭型综合利用示意图 另外,留民营的各农户都建了地下沼气池、地面太阳灶和太阳能热水器,把沼气环节渗) 种、养、加的生产结构中。经有关部门测定,施用沼气渣肥,无病无害,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过 去增加了7%,农业仅节省化肥开支就达20多万元 “精饲解一一一原 级生产者 内 10-6留民营村家庭型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为解决养殖业粪便多、加工企业产生的废弃物不好处理和农民家家搞沼气池麻烦等问题 1992年8月,该村又在专家指导下,投资80万元,新建了一个能消化5万只鸡粪的100立方 米的大型高温沼气池,将种、养、加所留下的废弃物集中处理生产沼气,集中供气。一年四季 发醇产气,可供全村农民和集体食堂烧水做饭。有了它,不仅节约了农民到外地换煤气的钱, 还净化了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基本实现了单个农户建沼气池的生态型农户向农牧加结合集 中处理废弃物产生沼气集中供气的生态村建设的转变。 这种农牧结合集中处理集中供气的方式是在全村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基础上的系 统总体型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将全村各行各业有机的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 循环系统。在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后,为充分利用作物秸杆,发展了饲养业,又先后建了饲料加 工厂、面粉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及农机修配厂等,形成种、养、加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 (3)新能源建设
图 10-5 单个家庭型综合利用示意图 另外,留民营的各农户都建了地下沼气池、地面太阳灶和太阳能热水器,把沼气环节渗入 种、养、加的生产结构中。经有关部门测定,施用沼气渣肥,无病无害,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过 去增加了 7%,农业仅节省化肥开支就达 20 多万元 10-6 留民营村家庭型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为解决养殖业粪便多、加工企业产生的废弃物不好处理和农民家家搞沼气池麻烦等问题, 1992 年 8 月,该村又在专家指导下,投资 80 万元,新建了一个能消化 5 万只鸡粪的 100 立方 米的大型高温沼气池,将种、养、加所留下的废弃物集中处理生产沼气,集中供气。一年四季 发酵产气,可供全村农民和集体食堂烧水做饭。有了它,不仅节约了农民到外地换煤气的钱, 还净化了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基本实现了单个农户建沼气池的生态型农户向农牧加结合集 中处理废弃物产生沼气集中供气的生态村建设的转变。 这种农牧结合集中处理集中供气的方式是在全村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基础上的系 统总体型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将全村各行各业有机的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 循环系统。在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后,为充分利用作物秸杆,发展了饲养业,又先后建了饲料加 工厂、面粉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及农机修配厂等,形成种、养、加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 (3)新能源建设 鸡(或兔) 厕所 猪圈 沼气池 蔬菜(花草) 茎 叶 渣 水 沼气 粪

按照生态衣业的观点,就是要尽可能的做到自给自足,包括能源在内。主要有两方面:一 是努力提高太阳能利用率:二是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 其中主要的工作就是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采暖房的建设。现在每户有一个太阳 灶,全村有150L水的太阳能热水器165个,太阳能采暖房38间。除此之外,主要的生物能就 是沼气。 采用太阳能和生物能的相互补充,实现了能量在时空上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利用,形 成了一个新的能源利用网络。 3.留民营村生态村建设的成就 通过生态农业建设,留民营村已经步入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发展 轨道,蔬莱已全部实行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栽培,养殖业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进入九十 年代,该村在保持生态优势和特色的前提下,又新上了四家涉外企业和五家村办企业。1998年, 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人均收人5600元:集体固定资产上亿元。每亩耕地化肥平均 使用量由125公斤下降到不足30公斤,蔬菜生产已做到基本不使用化肥。 留民营村于1987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环境500佳之一,被命名为世界生态农业 新村。留民营生态农业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样,该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在国 内外出了名。多年来,这个村成为北京大兴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先后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的宾客米这里参观考察
按照生态农业的观点,就是要尽可能的做到自给自足,包括能源在内。主要有两方面:一 是努力提高太阳能利用率;二是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 其中主要的工作就是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采暖房的建设。现在每户有一个太阳 灶,全村有 150L 水的太阳能热水器 165 个,太阳能采暖房 38 间。除此之外,主要的生物能就 是沼气。 采用太阳能和生物能的相互补充,实现了能量在时空上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利用,形 成了一个新的能源利用网络。 3.留民营村生态村建设的成就 通过生态农业建设,留民营村已经步入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发展 轨道,蔬菜已全部实行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栽培,养殖业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进入九十 年代,该村在保持生态优势和特色的前提下,又新上了四家涉外企业和五家村办企业。1998 年, 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1.2 亿元,人均收人 5600 元;集体固定资产上亿元。每亩耕地化肥平均 使用量由 125 公斤下降到不足 30 公斤,蔬菜生产已做到基本不使用化肥。 留民营村于 1987 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环境 500 佳之一,被命名为世界生态农业 新村。留民营生态农业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样,该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在国 内外出了名。多年来,这个村成为北京大兴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先后有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的宾客来这里参观考察

第三节生态工业园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排放污染物的速度超过了自然界净化的速度,各种污染物的破坏作 用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从长远来看,还危及到后代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现在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认识与自然界的关系,恢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共存 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s,EIPs)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 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其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 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 污染“零排放”。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生态思想的只体体现,也是最只环境保护意义和生态绿 色概今的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的由来和发犀 1.生态工业园的由来 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EIp)概今是由羊闲Indigo发展研究所Ernes过Loe数授于2d 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他认为各种在业务上具有关联关系的企业聚集在 家企业产生的 废物将是另一家企业的生产原料,这些企业依照顺序形成 -个高效率的闭环系统(Closed Loo cm),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从根本上改善了生态环境 国际上以美国、加拿大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了生态工业园的实践 现在拥有为数最多的生态工业园区 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目 界上 另外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 马来西 类实我 生态工业园的概念已经 泛地接受,也进行 一些富有成效的实 内配在 西港 南海国 范园 我 化化 津开发区 内目前正 生生的又和林 苏州开1 发区等四个区域性的生态工业示范区 的标是尽 工业园区 减少废物, 通过贸易方式将园区内 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 品用作 原材料,模拟自然系驽 建立严 业系统 消费者 分 者”的循环途径 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 产等手段,寻求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 利用和废物产生的最小化,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园区与传统工业园区的最大区别是: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扶持等手段,提高园区 产业关联度 形成 “业间的横向耦合、 纵向闭合的共生关系。由于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物质 能量、信息的共生关联,因而提高了物质、能量、信息的利用程度和生态效率。生态工业园区 追求的目标是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佳利用 和园区内整体发展的集合效益,而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最佳效益。生态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越来 战多的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 因此,牛态工业园可定义为 “个由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组成的企业生物群落,它通 过在包括能源、水和材料这些基本要素在内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合作和管理,来实现生态环境 与经济的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最终使该企业群落寻求一种比单个公司优化实现的个体效益之 和还要大得多的群体效益 2.生态工业园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业园基本原理就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 形态,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流的正确选择,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间的共生网络, 对物质与能量进行优化,从而在区域内达到平衡,形成内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外部废物排 放最小化的可持续地域经济发展综合体。使自然资源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进行闭路循环,有效地
第三节 生态工业园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排放污染物的速度超过了自然界净化的速度,各种污染物的破坏作 用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从长远来看,还危及到后代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现在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认识与自然界的关系,恢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共存。 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s,EIPs)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 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其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 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 污染“零排放”。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生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最具环境保护意义和生态绿 色概念的工业园区。 一、生态工业园的由来和发展 1.生态工业园的由来 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EIP)概念是由美国Indigo发展研究所Ernest Lowe教授于20 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他认为各种在业务上具有关联关系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一家企业产生的 废物将是另一家企业的生产原料,这些企业依照顺序形成一个高效率的闭环系统(Closed Loop System),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从根本上改善了生态环境。 2.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国际上以美国、加拿大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了生态工业园的实践, 现在拥有为数最多的生态工业园区。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完善的一个。 另外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日本、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等亚洲国家也有此类实践。 在国内,生态工业园的概念已经被广泛地接受,也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实践。国内现在 已建成的有广西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山东鲁北化工 集团公司生态工业园,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等。国内目前正在建造的还有大连开发区、天 津开发区、苏州开发区、烟台开发区等四个区域性的生态工业示范区。 二、生态工业园的涵义和基本原理 1.生态工业园的涵义 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通过贸易方式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 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人或原材料,模拟自然系统,建立产业系统中“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 者”的循环途径,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寻求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 利用和废物产生的最小化,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园区与传统工业园区的最大区别是: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扶持等手段,提高园区 产业关联度,形成产业间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共生关系。由于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物质、 能量、信息的共生关联,因而提高了物质、能量、信息的利用程度和生态效率。生态工业园区 追求的目标是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佳利用 和园区内整体发展的集合效益,而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最佳效益。生态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越来 越多的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 因此,生态工业园可定义为:一个由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组成的企业生物群落,它通 过在包括能源、水和材料这些基本要素在内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合作和管理,来实现生态环境 与经济的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最终使该企业群落寻求一种比单个公司优化实现的个体效益之 和还要大得多的群体效益。 2.生态工业园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业园基本原理就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 形态,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流的正确选择,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间的共生网络, 对物质与能量进行优化,从而在区域内达到平衡,形成内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外部废物排 放最小化的可持续地域经济发展综合体。使自然资源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进行闭路循环,有效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八章 固体废弃物利用生态工程.doc
- 《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工程.doc
- 《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七章 水体污染修复生态工程.doc
- 《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五章 养殖业生态工程(畜牧业).doc
- 《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六章 土壤污染生态修复.doc
- 《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四章 农田复合生态工程.doc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综合生态工程.ppt
- 《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三章 土壤恢复生态工程.doc
- 《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二章 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及设计.doc
- 《生态工程》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doc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土壤污染生态修复.ppt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工程.ppt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土壤恢复生态工程.ppt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水体污染修复生态工程.ppt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农田复合生态工程.ppt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ppt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及设计.ppt
- 重庆工商大学:《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10 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主讲:傅敏).ppt
- 重庆工商大学:《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9 化学与环境——水体及土壤的污染与治理.ppt
- 重庆工商大学:《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08 化学与环境——大气污染及其防治.ppt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固体废弃物利用生态工程.ppt
- 《生态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养殖业生态工程(畜牧业).ppt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Land Use Planning.pdf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章 绪论.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居民点体系布局及用地规划.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土地利用系统分析.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交通用地规划.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水资源开发及其用地规划.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农用地规划.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九章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土地规划方案论证.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二 交通流量调查.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一 规划期人口预测与耕地需求量预测.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五 公路选线.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四 县级土地利用分区.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三 土地利用平衡表编制.doc
-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六 水库选址.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