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鱼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五 鱼体测量及描述

实验五 鱼体测量及描述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达到初步了解与掌握鱼体测量及描述的一般方法;熟悉鱼类分 类学所习见的某些外部形态术语的含义,以便为鉴定鱼类分类奠立基础。 二、实验材料和工具 1、实验材料:鲨和鳐 鲤或鲈 2、工具:解剖盘 镊子 分规 直尺或鱼体测量板 三、观察内容 (一)测量项目 凡 10m 以下标本均以 mm,10m 以上者以 cm 为计算单位。 1、全长 自吻端至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 2、体长或标准长 自吻端至尾鳍基部最后 1 枚椎骨的末端或到尾鳍基部的 垂直距离。 3、叉长 由吻端至尾叉最凹的直线长。 4、头长 自吻端至鳃盖骨后缘的垂直距离;鲨、鳐类至最后一个鳃孔后缘。 5、吻长 自吻端或上颌前缘至眼前缘的垂直距离。 6、眼径 眼水平方向前后缘的最大距离。 7、眼间距 头背部两眼间的最大距离。 8、眼后头长 自眼后缘至鳃盖骨后缘的垂直距离(鲨、鳐类自眼后缘至最 后一个鳃孔后缘距离)。 9、口裂长 由上颌前端量至口角的距离。 10、口长 上颌正中至口角处的垂直距离。 11、躯干长 自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个鳃孔)至肛门(或生殖腔)后缘的 垂直距离。 12、体高 鱼体最高处的垂直距离。 13、体宽 鱼体左右侧的最大距离。 14、尾部长 自肛门(或泄殖腔)后缘至最后一椎骨(用手拿尾鳍向上折弯 处)的垂直距离。 15、尾柄长 自臀鳍基底后缘至尾鳍基部(最后一枚椎骨)的垂直距离。 16、尾柄高 尾柄部最低的垂直高度。 17、尾鳍长 尾鳍基部至尾鳍末端的垂直距离
实验五 鱼体测量及描述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达到初步了解与掌握鱼体测量及描述的一般方法;熟悉鱼类分 类学所习见的某些外部形态术语的含义,以便为鉴定鱼类分类奠立基础。 二、实验材料和工具 1、实验材料:鲨和鳐 鲤或鲈 2、工具:解剖盘 镊子 分规 直尺或鱼体测量板 三、观察内容 (一)测量项目 凡 10m 以下标本均以 mm,10m 以上者以 cm 为计算单位。 1、全长 自吻端至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 2、体长或标准长 自吻端至尾鳍基部最后 1 枚椎骨的末端或到尾鳍基部的 垂直距离。 3、叉长 由吻端至尾叉最凹的直线长。 4、头长 自吻端至鳃盖骨后缘的垂直距离;鲨、鳐类至最后一个鳃孔后缘。 5、吻长 自吻端或上颌前缘至眼前缘的垂直距离。 6、眼径 眼水平方向前后缘的最大距离。 7、眼间距 头背部两眼间的最大距离。 8、眼后头长 自眼后缘至鳃盖骨后缘的垂直距离(鲨、鳐类自眼后缘至最 后一个鳃孔后缘距离)。 9、口裂长 由上颌前端量至口角的距离。 10、口长 上颌正中至口角处的垂直距离。 11、躯干长 自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个鳃孔)至肛门(或生殖腔)后缘的 垂直距离。 12、体高 鱼体最高处的垂直距离。 13、体宽 鱼体左右侧的最大距离。 14、尾部长 自肛门(或泄殖腔)后缘至最后一椎骨(用手拿尾鳍向上折弯 处)的垂直距离。 15、尾柄长 自臀鳍基底后缘至尾鳍基部(最后一枚椎骨)的垂直距离。 16、尾柄高 尾柄部最低的垂直高度。 17、尾鳍长 尾鳍基部至尾鳍末端的垂直距离

鲨、鳐类除上述测量项目外还有些项目: 1、口前吻长 自头腹面吻端至上颌前缘距离。 2、唇褶长 口角裂状沟,上颌口角处为上唇褶,下颌口角处为下唇褶,唇 褶的有无及其长度是分类特征之一。 3、背鳍 ①背鳍长,背鳍前缘长度或称背鳍前缘长。②背鳍高,背鳍上角 至背鳍基底的垂直高度。③背鳍上角 ,背鳍向背上方的角。④背鳍下角,背鳍 向后方的角。⑤背鳍后缘,背鳍向后方的边缘。⑥背鳍下缘,背鳍下角末端至背 鳍基底终点间的距离。 4、胸鳍 ①胸鳍基底长,胸鳍基底起点至终点的距离。②胸鳍前缘,胸鳍 基底起点于胸鳍外角的前缘长。③胸鳍后缘,胸鳍外角沿后缘至里缘的界缘。④ 胸鳍里缘,自胸鳍里角后端至胸鳍基底距离。⑤胸鳍外角,胸鳍斜向后外方的角。 ⑥胸鳍里角,胸鳍斜向后内方的角。 5、腹鳍(鳐类) ①前瓣和里瓣,有些鳐类腹鳍呈足趾状,其外侧部分为 腹鳍前瓣,里侧部分为腹鳍里瓣(如鳐科)。②前缘、后缘和里缘,腹鳍前瓣的 外缘部分为腹鳍前缘;里瓣外缘部分为腹鳍后缘,里侧的里缘部分为腹鳍的里缘。 6、体盘长(鳐类) 自吻端至胸鳍基底终点的垂直距离。 7、体盘宽(鳐类) 两胸鳍外缘的最大水平距离(即体盘左右最宽处的距 离)。 8、鼻孔间距 两鼻孔间最短距离。 9、喷水孔间距 两喷水孔间最短距离。 (二)计数项目(硬骨鱼类) 1、鳍式 记载鳍的性质和数量的一种方式,一般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 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如鲈背鳍 XⅡ,I—11—14,是表示鲈的背鳍由 12 枚鳍棘 组成,第二背鳍由 1 枚棘 11—14 枚鳍条组成。 2、鳞式 是记载鳞片数目的一种方式,记载方法为: 侧线鳞是沿自头后起至尾鳍中部基底间侧线上分布的鳞片;侧线上鳞是背鳍 基部前缘至侧线间(不包括侧线鳞)的横列鳞数;侧线下鳞是腹鳍(或臀鳍)基 底前缘至侧线(不包括侧线鳞)的横列鳞数。 3、鳃耙 记载第一鳃弓的外鳃耙数。记载方式有 2 种:①上鳃耙数(长在 咽鳃骨与上鳃骨上的鳃耙数)加下鳃耙数(长在角鳃骨与下鳃耙数)。②记载第 侧线下鳞数 侧线上鳞数 侧线鳞数
鲨、鳐类除上述测量项目外还有些项目: 1、口前吻长 自头腹面吻端至上颌前缘距离。 2、唇褶长 口角裂状沟,上颌口角处为上唇褶,下颌口角处为下唇褶,唇 褶的有无及其长度是分类特征之一。 3、背鳍 ①背鳍长,背鳍前缘长度或称背鳍前缘长。②背鳍高,背鳍上角 至背鳍基底的垂直高度。③背鳍上角 ,背鳍向背上方的角。④背鳍下角,背鳍 向后方的角。⑤背鳍后缘,背鳍向后方的边缘。⑥背鳍下缘,背鳍下角末端至背 鳍基底终点间的距离。 4、胸鳍 ①胸鳍基底长,胸鳍基底起点至终点的距离。②胸鳍前缘,胸鳍 基底起点于胸鳍外角的前缘长。③胸鳍后缘,胸鳍外角沿后缘至里缘的界缘。④ 胸鳍里缘,自胸鳍里角后端至胸鳍基底距离。⑤胸鳍外角,胸鳍斜向后外方的角。 ⑥胸鳍里角,胸鳍斜向后内方的角。 5、腹鳍(鳐类) ①前瓣和里瓣,有些鳐类腹鳍呈足趾状,其外侧部分为 腹鳍前瓣,里侧部分为腹鳍里瓣(如鳐科)。②前缘、后缘和里缘,腹鳍前瓣的 外缘部分为腹鳍前缘;里瓣外缘部分为腹鳍后缘,里侧的里缘部分为腹鳍的里缘。 6、体盘长(鳐类) 自吻端至胸鳍基底终点的垂直距离。 7、体盘宽(鳐类) 两胸鳍外缘的最大水平距离(即体盘左右最宽处的距 离)。 8、鼻孔间距 两鼻孔间最短距离。 9、喷水孔间距 两喷水孔间最短距离。 (二)计数项目(硬骨鱼类) 1、鳍式 记载鳍的性质和数量的一种方式,一般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 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如鲈背鳍 XⅡ,I—11—14,是表示鲈的背鳍由 12 枚鳍棘 组成,第二背鳍由 1 枚棘 11—14 枚鳍条组成。 2、鳞式 是记载鳞片数目的一种方式,记载方法为: 侧线鳞是沿自头后起至尾鳍中部基底间侧线上分布的鳞片;侧线上鳞是背鳍 基部前缘至侧线间(不包括侧线鳞)的横列鳞数;侧线下鳞是腹鳍(或臀鳍)基 底前缘至侧线(不包括侧线鳞)的横列鳞数。 3、鳃耙 记载第一鳃弓的外鳃耙数。记载方式有 2 种:①上鳃耙数(长在 咽鳃骨与上鳃骨上的鳃耙数)加下鳃耙数(长在角鳃骨与下鳃耙数)。②记载第 侧线下鳞数 侧线上鳞数 侧线鳞数

一鳃弓的外鳃耙总数,而不分上、下鳃耙。 4、齿式 鲤科鱼类最后一对鳃弓的角鳃骨特化为下咽骨,其上长有牙齿, 是为咽齿;咽齿的数目,行列记载的方式为齿式,如鲤齿式为 1.1.3/3.1.1。 (三)描述格式(以鲫为例)鲫 Carassius auratus(Linnaeus) Cyprinus auratus Linnaeus 1758,Syst,Nat., ed.10,1:322(中国)。标本 20 尾,测量 3 尾,体长 132-266mm,采自青浦县。 背鳍 IV-15-19;臀鳍Ⅲ-5;胸鳍 1,16-17;腹鳍 1,8;尾鳍 19。5-6 侧线 鳞 27 5-6V 30;背鳞前鳞 11-14;尾柄鳞 15-16;鳃耙 37-54。下咽齿一行 4/4。 体长为体高的 2.4-2.8 倍,为头长的 3.5-3.8 倍。头长为吻长的 3.2-3.4 倍,为眼径的 2.9-3.6 倍,为眼间隔的 1.8-2.6 倍。眼间隔为眼径的 1.6-2.1 倍。 体稍延长,侧扁而高,头短小,吻宽大于吻长。眼大,眼在头的前半部;眼 间隔宽平。鼻孔每侧 2 个,上侧位。口较小,端位,上颌骨后端不伸越眼前缘。 鳃条骨 3 块,下咽齿侧扁,冠面有一沟纹。 体被中等大圆鳞,侧线微下弯,后部行于尾柄中央。背鳍 1 个,基部较长, 上缘凹入;起点在腹鳍起点上方,距吻端小于距尾鳍基。臀鳍起点在背鳍第 14-17 分枝鳍条的下方;最后不分枝鳍条粗,鳍条部下缘凹入。胸鳍下侧位,后端圆, 接近或伸达腹鳍,腹鳍起点距胸鳍起点小于距臀鳍起点,后端不伸达肛门。尾鳍 分叉,浅凹,肛门恰在臀鳍起点前方。 头和体背侧灰黑色,体下侧和腹部银白色;鳃盖处有时有棕黄色斑点;尾鳍 后缘黑色,其余各鳍浅灰色。 四、作业 1、依鲨、鳐及鲈的外形图,配合说明观察标本,熟记鱼体各部名称。 2、测量鲤的可量性状,计数可数性状记在草稿纸上,参照鲫的描述,描述 鲤的分类特征
一鳃弓的外鳃耙总数,而不分上、下鳃耙。 4、齿式 鲤科鱼类最后一对鳃弓的角鳃骨特化为下咽骨,其上长有牙齿, 是为咽齿;咽齿的数目,行列记载的方式为齿式,如鲤齿式为 1.1.3/3.1.1。 (三)描述格式(以鲫为例)鲫 Carassius auratus(Linnaeus) Cyprinus auratus Linnaeus 1758,Syst,Nat., ed.10,1:322(中国)。标本 20 尾,测量 3 尾,体长 132-266mm,采自青浦县。 背鳍 IV-15-19;臀鳍Ⅲ-5;胸鳍 1,16-17;腹鳍 1,8;尾鳍 19。5-6 侧线 鳞 27 5-6V 30;背鳞前鳞 11-14;尾柄鳞 15-16;鳃耙 37-54。下咽齿一行 4/4。 体长为体高的 2.4-2.8 倍,为头长的 3.5-3.8 倍。头长为吻长的 3.2-3.4 倍,为眼径的 2.9-3.6 倍,为眼间隔的 1.8-2.6 倍。眼间隔为眼径的 1.6-2.1 倍。 体稍延长,侧扁而高,头短小,吻宽大于吻长。眼大,眼在头的前半部;眼 间隔宽平。鼻孔每侧 2 个,上侧位。口较小,端位,上颌骨后端不伸越眼前缘。 鳃条骨 3 块,下咽齿侧扁,冠面有一沟纹。 体被中等大圆鳞,侧线微下弯,后部行于尾柄中央。背鳍 1 个,基部较长, 上缘凹入;起点在腹鳍起点上方,距吻端小于距尾鳍基。臀鳍起点在背鳍第 14-17 分枝鳍条的下方;最后不分枝鳍条粗,鳍条部下缘凹入。胸鳍下侧位,后端圆, 接近或伸达腹鳍,腹鳍起点距胸鳍起点小于距臀鳍起点,后端不伸达肛门。尾鳍 分叉,浅凹,肛门恰在臀鳍起点前方。 头和体背侧灰黑色,体下侧和腹部银白色;鳃盖处有时有棕黄色斑点;尾鳍 后缘黑色,其余各鳍浅灰色。 四、作业 1、依鲨、鳐及鲈的外形图,配合说明观察标本,熟记鱼体各部名称。 2、测量鲤的可量性状,计数可数性状记在草稿纸上,参照鲫的描述,描述 鲤的分类特征

全 长 体长 头长 躯干长 尾长 眼后头长 长限经 柄高 鲈的外形图 位口 亚端位口 下位口 上位 腹销及脂解位置

上侧齿 上唇板 内侧齿 + ,日本七 1.日本七鳗口腔 1-2吻部1-3头部 3-4千部 45尾部:15全长 23 体岛 色 可 虹类口底乳突 孔鳐 B.背视 黑线银敏 条软 克尔氏软背 来克尔氏软骨丁下铁 角舌教督 基软骨 银敏类头骨全接型 鲨类舌领软骨阳鳃条软骨 解类舌领软骨不附鳃条软骨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海南大学:《鱼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四 鱼类的呼吸与循环系统.doc
- 海南大学:《鱼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三 鱼类的尿殖系统.doc
- 海南大学:《鱼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二 鱼类的消化系统.doc
- 海南大学:《鱼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一 鱼类的外部形态.doc
-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海洋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的影响.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海洋水域生物生产.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海洋生物及其生物方式.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生态学基本知识.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 Marine Ecology(主讲:吴常文、张建设).ppt
-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食品加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综合性实验——罗非鱼下脚料的综合利用.doc
-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食品加工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设计性实验——冷冻鱼糜及鱼糜制品的生产.doc
-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食品加工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篇 水产食品加工 2.7 水产调味料.ppt
-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食品加工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篇 水产食品加工 2.6 海藻加工食品.ppt
-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食品加工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篇 水产食品加工 2.5 水产罐头食品.ppt
-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食品加工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篇 水产食品加工 2.4 鱼糜制品.ppt
-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食品加工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篇 水产食品加工 2.3 水产腌熏制品.ppt
-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食品加工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篇 水产食品加工 2.2 水产干制品.ppt
- 海南大学:《鱼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六 软骨鱼纲的分类.doc
- 海南大学:《鱼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七 硬骨鱼类的分类——鲈形目的分类.doc
- 海南大学:《鱼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八 鳞片的观察、年龄鉴定及鱼类生长的推算.doc
-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教案.doc
-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ppt
-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疾病的发生与控制.ppt
-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免疫学原理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ppt
-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病理学基础简介.ppt
-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常用药物及其作用机理简介.ppt
-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赤潮和水质污染.ppt
-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养殖鱼类疾病.ppt
-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养殖虾类疾病.ppt
-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养殖贝类疾病.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水产食品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书.doc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 Mollusca Aquaculture(主讲教师:王志铮).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埋栖型贝类的养殖 1.1 缢蛏的养殖 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埋栖型贝类的养殖 1.2 泥蚶的养殖 Tegillarca granosa(Linnaeus).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埋栖型贝类的养殖 1.3 菲律宾蛤仔的养殖 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 et Reeve).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埋栖型贝类的养殖 1.4 文蛤的养殖 Meretrix meretrix(Linnaeus).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埋栖型贝类的养殖 1.5 青蛤的养殖 Cyclina sinensis(Gmelin).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