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病理学基础简介

1. 病理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和在疾病过程中所发生 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 的科学。 2. 病理变化包括二方面: 1) 损伤作用:致病因素对生物机体产生的伤害作用 2) 抗损伤作用:机体产生的对致病因素的抵抗作用 第一节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疾病的定义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作用于生物机体时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 疾病的发生是各种致病因素和机体自身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 Chapter 4. 病理学基础简介
1. 病理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和在疾病过程中所发生 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 的科学。 2. 病理变化包括二方面: 1) 损伤作用:致病因素对生物机体产生的伤害作用 2) 抗损伤作用:机体产生的对致病因素的抵抗作用 第一节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疾病的定义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作用于生物机体时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 疾病的发生是各种致病因素和机体自身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 Chapter 4. 病理学基础简介

二、疾病发生的种类 (一)根据病原种类来分 1. 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即病原性疾病 2. 由非生物引起的疾病:如机械损伤、理化刺激、营养缺乏、先天缺陷等 (二)根据病原种数来分 1. 单纯感染:疾病是由一种病原侵袭引起 2. 混合感染:疾病是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原侵袭引起 (三)根据症状来分 1. 局部性疾病:病变主要为某一局部区域,如皮肤病、鳃病和肠道病等 2. 全身性疾病:病变影响到整个机体,如中毒、营养不良、泛池等 病理学基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二、疾病发生的种类 (一)根据病原种类来分 1. 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即病原性疾病 2. 由非生物引起的疾病:如机械损伤、理化刺激、营养缺乏、先天缺陷等 (二)根据病原种数来分 1. 单纯感染:疾病是由一种病原侵袭引起 2. 混合感染:疾病是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原侵袭引起 (三)根据症状来分 1. 局部性疾病:病变主要为某一局部区域,如皮肤病、鳃病和肠道病等 2. 全身性疾病:病变影响到整个机体,如中毒、营养不良、泛池等 病理学基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四)根据感染情况来分 1. 原发性感染:健康个体首次遭到病原侵袭而发生疾病 2. 继发性感染:已遭受病原感染的个体再次遭到不同病原的侵袭 3. 再感染:同一种病原第二次侵袭后又使机体患病 4. 重复感染:第一次感染后留在体内的病原使机体再次发病。 (五)根据病情性质来分 1. 急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很短(数天至1-2周) 2. 亚急性染:从发病至死亡时间较长(2-6周) 3. 慢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很长(6周以上甚至终生) 病理学基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四)根据感染情况来分 1. 原发性感染:健康个体首次遭到病原侵袭而发生疾病 2. 继发性感染:已遭受病原感染的个体再次遭到不同病原的侵袭 3. 再感染:同一种病原第二次侵袭后又使机体患病 4. 重复感染:第一次感染后留在体内的病原使机体再次发病。 (五)根据病情性质来分 1. 急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很短(数天至1-2周) 2. 亚急性染:从发病至死亡时间较长(2-6周) 3. 慢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很长(6周以上甚至终生) 病理学基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三、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一)疾病的经过 疾病的发生发展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包括: 1. 潜伏期:从病原作用于机体至出现症状前的一段时间; 2. 前驱期:期限很短,尚无典型症状; 3. 充分发展期:为疾病的高潮期,已出现疾病的典型症状。 (二)疾病的结局 1. 完全恢复:病原清除,症状消失,机体的机能等完全恢复 2. 不完全恢复:主要症状消失,但机体仍有些后遗症 3. 死亡 病理学基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三、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一)疾病的经过 疾病的发生发展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包括: 1. 潜伏期:从病原作用于机体至出现症状前的一段时间; 2. 前驱期:期限很短,尚无典型症状; 3. 充分发展期:为疾病的高潮期,已出现疾病的典型症状。 (二)疾病的结局 1. 完全恢复:病原清除,症状消失,机体的机能等完全恢复 2. 不完全恢复:主要症状消失,但机体仍有些后遗症 3. 死亡 病理学基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第二节 衰退性病变(物质代谢障碍) 在鱼虾病害中常见的物质代谢障碍有萎缩、变性和坏死等 一、萎缩 (Atrophy) 1. 定义:指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因各种原因而发生体积 缩小和功能减退的现象。 2. 萎缩的种类: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1) 生理性萎缩:指生物机体由于正常的生理原因而出现的组织或 器官体积的缩小和功能的衰退。如石斑鱼变性时雌性性腺的萎缩 2) 病理性萎缩: a. 全身性萎缩:如饥饿和营养不良等引起的全身性组织器官减小 b. 局部性萎缩:如大眼鲷匹里虫引起的生殖腺萎缩 主要类型有:营养不良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压迫性萎缩、缺血性萎 缩、神经性萎缩 Chapter 3. 病理学基础简介
第二节 衰退性病变(物质代谢障碍) 在鱼虾病害中常见的物质代谢障碍有萎缩、变性和坏死等 一、萎缩 (Atrophy) 1. 定义:指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因各种原因而发生体积 缩小和功能减退的现象。 2. 萎缩的种类: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1) 生理性萎缩:指生物机体由于正常的生理原因而出现的组织或 器官体积的缩小和功能的衰退。如石斑鱼变性时雌性性腺的萎缩 2) 病理性萎缩: a. 全身性萎缩:如饥饿和营养不良等引起的全身性组织器官减小 b. 局部性萎缩:如大眼鲷匹里虫引起的生殖腺萎缩 主要类型有:营养不良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压迫性萎缩、缺血性萎 缩、神经性萎缩 Chapter 3. 病理学基础简介

二、变性 1. 定义:指组织细胞因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的一种程度较轻的变质性变化 变性通常是一种可逆性病变 2. 变性的种类: 1) 颗粒变性:又称浊肿,是肿大的变性细胞胞浆内出现大量蛋白质微 细颗粒,使细胞和病变器官出现浑的现象 在急性传染病、中毒和缺氧时常在肾脏和肝等组织中见到该变性。 2) 空泡变性:在细胞的胞浆中出现大量大小不一的空泡状水泡的现象 3) 透明变性:在细胞和间质中出现均质、透明的玻璃样物质的现象。 透明变性常在病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出现。 4) 粘液变性:是上皮细胞或结缔组织内粘液物质增加的一种病变。 粘液病变在鱼类常见于因细菌和寄生虫等感染而引起。 5) 脂肪变性:在细胞的胞浆中出现了游离性脂肪滴的病变。 脂肪变性常伴有机体氧化过程不足等疾病,如全身性贫血等 病理学基础:衰退性病变
二、变性 1. 定义:指组织细胞因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的一种程度较轻的变质性变化 变性通常是一种可逆性病变 2. 变性的种类: 1) 颗粒变性:又称浊肿,是肿大的变性细胞胞浆内出现大量蛋白质微 细颗粒,使细胞和病变器官出现浑的现象 在急性传染病、中毒和缺氧时常在肾脏和肝等组织中见到该变性。 2) 空泡变性:在细胞的胞浆中出现大量大小不一的空泡状水泡的现象 3) 透明变性:在细胞和间质中出现均质、透明的玻璃样物质的现象。 透明变性常在病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出现。 4) 粘液变性:是上皮细胞或结缔组织内粘液物质增加的一种病变。 粘液病变在鱼类常见于因细菌和寄生虫等感染而引起。 5) 脂肪变性:在细胞的胞浆中出现了游离性脂肪滴的病变。 脂肪变性常伴有机体氧化过程不足等疾病,如全身性贫血等 病理学基础:衰退性病变

三、坏死 1. 定义:指机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 坏死是不可恢复的变化,是不可逆变性发展的最后阶段 2. 坏死的种类: 1) 生理性坏死:指因正常的生理原因出现的组织或细胞死亡 如表皮的角化脱落,脾脏对老化血细胞的清理等。 2) 病理性坏死:指因致病因素引起的组织或细胞死亡 3. 病理性坏死的原因: 1) 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如脊髓受损后,相应的肢体部分发生坏死; 2) 局部血液供应不足: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细胞则缺氧坏死; 3) 微生物、寄生虫或其毒素的毒害作用 4) 理化因素:如高温、严寒或放射性物质等。 病理学基础:衰退性病变
三、坏死 1. 定义:指机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 坏死是不可恢复的变化,是不可逆变性发展的最后阶段 2. 坏死的种类: 1) 生理性坏死:指因正常的生理原因出现的组织或细胞死亡 如表皮的角化脱落,脾脏对老化血细胞的清理等。 2) 病理性坏死:指因致病因素引起的组织或细胞死亡 3. 病理性坏死的原因: 1) 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如脊髓受损后,相应的肢体部分发生坏死; 2) 局部血液供应不足: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细胞则缺氧坏死; 3) 微生物、寄生虫或其毒素的毒害作用 4) 理化因素:如高温、严寒或放射性物质等。 病理学基础:衰退性病变

第三节 血液循环障碍 1. 血液循环的作用:输送O2与养料、运走CO2与废物。 2. 水产动物常见的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出血、贫血、血栓形成和水肿 一、充血 1. 定义:指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2. 充血的种类: A. 按血液来源来分: 1) 动脉性充血:动脉流进的血液超过正常值而引起的充血 2) 静脉性充血:因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的充血,一般又称为“淤血” B. 按性质来分: 1) 生理性充血:如激烈运动时,肌肉和鳃等组织器官的血液增多 2) 病理性充血:致病因素引起的充血,如病原诱发的炎症常伴充血 病理学基础: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节 血液循环障碍 1. 血液循环的作用:输送O2与养料、运走CO2与废物。 2. 水产动物常见的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出血、贫血、血栓形成和水肿 一、充血 1. 定义:指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2. 充血的种类: A. 按血液来源来分: 1) 动脉性充血:动脉流进的血液超过正常值而引起的充血 2) 静脉性充血:因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的充血,一般又称为“淤血” B. 按性质来分: 1) 生理性充血:如激烈运动时,肌肉和鳃等组织器官的血液增多 2) 病理性充血:致病因素引起的充血,如病原诱发的炎症常伴充血 病理学基础:血液循环障碍

二、出血 1. 定义: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 2. 出血的种类: A. 按出血部位来分: 1) 外出血:血液流到体表或体外的现象 2) 内出血:血液流到组织或腔隙内的现象 B. 按出血方式来分: 1) 破裂性出血:因血管壁破裂而引起的出血 2) 渗出性出血:血管壁渗透性增高而引起的血液流出。 3. 鱼类出血的原因: 1) 机械性损伤:如刺伤、咬伤等直接损伤血管壁而使血液流出血管。 2) 侵蚀性损伤:因炎症、肿瘤、溃疡等原因,使血管壁受周围病变的 侵蚀作用,导致血管壁破裂出血。 病理学基础:血液循环障碍
二、出血 1. 定义: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 2. 出血的种类: A. 按出血部位来分: 1) 外出血:血液流到体表或体外的现象 2) 内出血:血液流到组织或腔隙内的现象 B. 按出血方式来分: 1) 破裂性出血:因血管壁破裂而引起的出血 2) 渗出性出血:血管壁渗透性增高而引起的血液流出。 3. 鱼类出血的原因: 1) 机械性损伤:如刺伤、咬伤等直接损伤血管壁而使血液流出血管。 2) 侵蚀性损伤:因炎症、肿瘤、溃疡等原因,使血管壁受周围病变的 侵蚀作用,导致血管壁破裂出血。 病理学基础:血液循环障碍

三、贫血 1. 定义:指机体血细胞含量减少或红细胞。色红细胞的数量低于正常值。 2. 贫血的种类: 1)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死亡速度 红细胞生成速度;如椎体虫贫血 2) 出血性贫血:因出血造成的血量减少或红细胞伤失。如出血病 3) 吸血性寄生虫引起贫血:吸虫类等引起的血量减少 4) 营养性贫血:因缺乏某种营养物质引起的贫血。如缺铁,VB12等 5)造血组织疾病:如肾脏和脾脏被病原感染后引起的贫血。 病理学基础:血液循环障碍
三、贫血 1. 定义:指机体血细胞含量减少或红细胞。色红细胞的数量低于正常值。 2. 贫血的种类: 1)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死亡速度 红细胞生成速度;如椎体虫贫血 2) 出血性贫血:因出血造成的血量减少或红细胞伤失。如出血病 3) 吸血性寄生虫引起贫血:吸虫类等引起的血量减少 4) 营养性贫血:因缺乏某种营养物质引起的贫血。如缺铁,VB12等 5)造血组织疾病:如肾脏和脾脏被病原感染后引起的贫血。 病理学基础:血液循环障碍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免疫学原理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ppt
-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疾病的发生与控制.ppt
-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ppt
-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教案.doc
- 海南大学:《鱼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八 鳞片的观察、年龄鉴定及鱼类生长的推算.doc
- 海南大学:《鱼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七 硬骨鱼类的分类——鲈形目的分类.doc
- 海南大学:《鱼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六 软骨鱼纲的分类.doc
- 海南大学:《鱼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五 鱼体测量及描述.doc
- 海南大学:《鱼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四 鱼类的呼吸与循环系统.doc
- 海南大学:《鱼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三 鱼类的尿殖系统.doc
- 海南大学:《鱼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二 鱼类的消化系统.doc
- 海南大学:《鱼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一 鱼类的外部形态.doc
-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海洋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的影响.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海洋水域生物生产.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海洋生物及其生物方式.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生态学基本知识.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 Marine Ecology(主讲:吴常文、张建设).ppt
-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常用药物及其作用机理简介.ppt
-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赤潮和水质污染.ppt
-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养殖鱼类疾病.ppt
-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养殖虾类疾病.ppt
- 海南大学:《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养殖贝类疾病.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水产食品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书.doc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绪论 Mollusca Aquaculture(主讲教师:王志铮).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埋栖型贝类的养殖 1.1 缢蛏的养殖 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埋栖型贝类的养殖 1.2 泥蚶的养殖 Tegillarca granosa(Linnaeus).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埋栖型贝类的养殖 1.3 菲律宾蛤仔的养殖 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 et Reeve).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埋栖型贝类的养殖 1.4 文蛤的养殖 Meretrix meretrix(Linnaeus).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埋栖型贝类的养殖 1.5 青蛤的养殖 Cyclina sinensis(Gmelin).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埋栖型贝类的养殖 1.6 彩虹明樱蛤的养殖 Moerella iridescens(Benson).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固着型贝类的养殖.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附着型贝类的养殖 3.1 紫贻贝的养殖 Mytilus edulis Linnaeus.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附着型贝类的养殖 3.2 扇贝的养殖.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匍匐型贝类的养殖 4.1 皱纹盘鲍的养殖 Haliotis discus hannaiIno.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匍匐型贝类的养殖 4.2 泥螺的养殖 Bullacta exarata(Philippi).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珍珠的养殖 5.1 珍珠鉴赏.ppt
-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贝类养殖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珍珠的养殖 5.2 珍珠养殖.ppt